李仁柳先生著《吳式太極拳基礎》(六)

肢體動作的基本法式

 

(一)步法

1、平行步:兩腳並立,間距略與兩肩的寬的相等,約合一橫腳。兩腳尖都向前,不要站成倒「八」字形。這個步型,是以後開展的「川」字步的基礎。兩腳自然伸直,不要用力向後挺,也不要屈膝弓背,造成不自然,務使有助於虛領頂勁,神舒體靜。

2、虛步:坐身於一腿,這一腿屈膝承擔體重,另一腿向前基本伸直,腳跟著地,腳尖向前上翹,左腳在前即為左虛步,右腳在前則為右虛步。凡虛步,以不搖動重心而能隨意起落為度。坐身時,後腦、臀部、後腳跟三點垂直對齊,稱「後三齊」。前伸一腿步子的大小,視坐身高低而定,坐身低步子大些,坐身高步子小些,以不影響置體重於彎曲一腿為準。

3、弓步:一腿前弓承擔體重,後退自然伸直,兩腿都全腳掌著地。左腿前弓稱左弓步,右腿前弓稱右弓步。凡弓步,前面鼻準、膝蓋、腳尖三點垂直對齊,稱「前三齊」。後面從頭到背、到腿,應成斜直線,不可陷腰、突臀。並注意後伸一腿的腳跟不要離地,腳尖不要指向外側,即兩腳尖應朝同一個方向。

以上虛步、弓步,前後兩腳都是在「川」字兩旁兩條直線各一端上的「川」字步。

4、騎馬步:兩腳間距,視本人身體情況,可較平行步大一倍,也可只大二分之一,坐身於兩腿之間,臀部略高於兩膝,不要低於兩膝,有如騎馬狀。如「單鞭」、「扇通背」,都用這種步型。兩腳可略有前後,稍後一腳的腳尖,可與稍前一腳的腳心對齊,一般是「單鞭」左腳稍後,「扇通背」右腳稍後,稱「一樁一柱」。取這個步型,要重視適當的「涵胸拔背」和「松腰垂臀」,以助沉氣和增長腿力。

5、丁字步:在吳式太極拳里,這只是一種過渡的步型,不是定式的步型。在轉身時,先動的一腳已隨身轉動,而後動的一腳尚未移位時,兩腳之間往往形成近似「丁」字的樣子,所以叫做丁字步。但在先動的一腳落點踏實後,後動的一腳應即隨身手的轉動而轉動,至定式時,亦即成「川」字步,不要讓丁字步保持到定式。

6、換步:《十三勢歌》中所說的「進、退、顧、盼、定」,就是說無論前進、後退、左顧、右盼,都須維護重心的中定。太極拳要求虛實須機動靈活的調節,目的就是為了維護重心的中定。而重心的移動,卻必須非常穩妥,不能隨便。這裡「步隨身換」,就須認真做好。以原地不動步而言,凡進身,都須相應的由虛步換成弓步;凡向後坐身,都須由弓步換成虛步。左右轉身,儘可能腰轉腿不動。如須動步,則都須先坐穩於一腿,俟先動步的一腳落點後,才可開始移動重心,隨著先動的一腳由虛轉實,後動的一腳由實轉虛,重心的轉移也同時完成。在先動的一腳未落點之前,重心不可以懸空的隨腿移動。

(二)腳法

1、踢腳:踢腳與分腳兩個名稱,習慣上可以通用。提起大腿,膝蓋略與胯平,小腿隨之提起前伸,腳尖上挑、前挺,腳背與小腿基本平直,低於膝蓋。踢左腳時,踢向左前方;踢右腳時,踢向右前方。與提腿踢腳同時,松腰屈膝,使重心下沉,更坐穩於另一腿,並以披身分掌與之相呼應,以資平衡。僅在「退步打虎」之後,右腳從襠前向右前方橫分,另用了個「分腳」的名稱,以示與其他左右踢腳在做法上有所區別。

2、蹬腳:隨著提腿,以腳跟向前蹬出,腳尖朝上向里鉤膝蓋略放平,以利隱隱向腳跟送勁。其餘與踢腳同。

3、擺蓮腳:也叫擺蓮腿。這是指腿腳擺動,有如迎風的擺蓮而命名的動作,都用右腳。屈左膝,盡量向右轉腰,右腳跟提起,腳尖點地,右膝蓋轉向左側。然後提起右腳,用腳外側循拋物線自左側向右前方橫掠。「迎面掌」後,僅以左掌自右而左與右腳交叉橫掠,稱「十字擺蓮」。橫掠後,身體向前轉正,落腳於右前方,腳跟著地。「轉身迎面掌」後,以左右兩掌平行自右而左與右腳交叉橫掠,稱「雙擺蓮」。橫掠後,身體轉向左後方,落腳於身體的右後方,全腳掌著地,腳跟朝右後方。

(三)掌法

手指自然伸展,不用力挺直,也不要捲曲。指與指之間,亦保持自然的間隙,不過分併攏,也不過分張開。手背與小臂之間,一般保持基本平直。手掌側立,拇指在上側的,稱側掌。拇指在下側的,稱反掌。掌心向上的,稱仰掌。掌心向下的,稱俯掌。指尖向上,掌心向前的,稱正掌;掌心不向前的稱立掌。指尖向下的,稱垂掌。「摟膝拗步」中前推的一掌,「如封似閉」中前推的兩掌,都用正掌,不用立掌。正掌的掌背與小臂形成的角度可大可小,以氣或內勁能貫於掌指,不斷於掌根為度。掌的收放和掌型與虛實的轉換,既須與臂的屈伸相配合,還須與轉腕旋臂相配合。

(四)捶法

捶就是拳。由掌握成拳,四指應緩緩捲曲,指尖輕輕觸即掌心,拇指鉤攏,拇指的前節加於食指和中指中間一節的外側。拳面應成平面,不要凹凸不平。拳背與小臂應保持平直,不要彎曲。虎口朝上,拳面向前的,稱正拳。虎口朝上,拳面不向前的,稱側拳。虎口朝下的,稱反拳。拳面向上的,稱立拳。拳面向下的,稱倒拳。拳心向上的,稱仰拳。由拳還原成掌,手指亦應緩緩放開。太極拳中的搬攔捶、栽捶、指襠捶、撇身捶和肘底看捶,有「太極五捶」之稱。搬攔捶用的是正拳。栽捶用的是倒拳。指襠捶介於搬攔捶和栽捶之間,是倒拳偏上、正拳偏下的拳法。撇身捶用的是仰拳。肘底看捶,左手是斜立拳,左肘底的右手是側拳。此外,雙峰貫耳,彎弓射虎,左右披身等,也都使用拳的,只是沒有給予「捶」的名稱。

(五)爪法

向下曲腕,四指指尖圍繞拇指指尖撮攏向里鉤。這種爪法,以其不同的用意,有叫鉤手,也有叫爪拳的。

(六)眼法

眼睛是精神的「窗口」。練太極拳時既要提起精神,又須「神內斂」,眼睛同樣既須有神,又須含蓄養神。在正位前視時,視線以與地面約成45度角為宜,體現靜以待動的神情。在拳式動作過程中,眼神應與動作用意所指的主要方向相一致,例如摟膝拗步、倒攆猴,眼視前伸一手的虎口;野馬分鬃、斜飛勢等斜靠動作,眼視輔佐重心平衡一手的手背等等。在推手時,眼神與發勁或身法、手法的突變相結合,還可以有震懾對方的作用。


推薦閱讀:

李經梧太極內功的理論基礎-上下篇
八字基礎知識
【專題】蘇珊米勒占星入門基礎(2014年修訂版完)
摩登舞基礎知識(七)

TAG:太極拳 | 先生 | 太極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