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中國人的人性
05-30
――《中國人性分析報告》讀後感主張人性本半善的中國人,卻讓綿延幾千年的封建王權制度為自己造出一個非常缺乏人道,非常不善的官場化、功利化社會。而主張人性本惡的西方人,近500年來竟創造出一個相對科學、民主、自由、富裕、更尊重人道的社會。這個巨大的悖論是怎樣產生的呢?
人性,應該限定為人的自然屬性;善惡,應該是指人的自然屬性。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斷言人性本善的人是戰國中期的孟軻,而黎鳴認為:人性的本質就是自私。自私是天經地義的,非善非惡,只有當某人的自私妨礙了他人的自私,才談得上是惡;只有當某人自私的同時又尊重或有利於他人的自私,才談得上是善。所以,正確的善惡觀,應是:損己利人是小善,利己利人是大善,損人利己是惡,損人不利己和損己不利人是大惡。
孟子「人性本善」的根本錯誤,是他把人的社會屬性善當成人的自然屬性,無視人的自私本質,其最大的危害是:讓人誤認為自私是惡,使人們都不敢承認自私,結果是人人都充當偽君子。從孟子的性善論出發,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人性都是善的,那麼,被神化為天子的君主,他的人性本善,就更不必說了。因此,人治社會的最大特徵,就是最高統治者是神,是聖,人民的道德楷模,全國人民不必有什麼思想,只需與最高統治者保持一致就行了。他可以指責任何人,但任何人都不能指責他。中國兩千多年的專制傳統之所以源遠流長,正是「人性善」論給專制提供了理論根據,使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深深滲透進了專制主義的意識形態,使傳統的中國人格深深打上了主奴意識的烙印,以至於中國的百姓總喜歡做有個好皇帝君臨天下的美夢。另一方面,從性惡論出發,很容易導致法治社會。因為人性本惡,則君主也好,英雄也好,平民也好,其人性都是惡的,從而誰也不要假裝君子冒充善人,誰也沒有資格凌駕於法律之上,脫身於監督之外。而且,一個人的權力越大,可能造成的危害也越大,越需要更嚴格的監督和約束。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在人性善的幌子下,集權統治者高喊「大公無私」的口號,乾的卻是「私天下」的勾當,不僅集天下財富於一身,還集天下權力於一身。在這樣的社會裡,一方面是任皇權的人性無限膨脹,另一方面是對百姓人性的無限壓抑。人民不僅沒有思想自由、言論自由,甚至生命權也沒有任何保障,只有在忍無可忍的時候揭竿而起,推翻壞皇帝,再找個好皇帝。聰明的中國人很少從制度建設上動腦筋,卻深深在有一個好皇帝的期盼中做夢。即使是經過幾千年封建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的今天,很多老百姓仍是忘不了王權統治的「好處」,一個明顯是例子是,當前很多反映大清王朝的電視劇,盡顯皇帝的「博愛」、「英明」、「風流多才」,「皇上萬歲萬萬歲」似乎是平民的心聲,而「奴才罪該萬死」卻反映出中國人心靈深處「奴性」的劣根。黎鳴先生從人性的角度,探討中華命運的興衰,他認為:
正視人性,才能認清過去的歷史 正視人性,才能把准現在的方向 正視人性,才能開創未來的美景我基本贊同黎鳴先生的觀點(雖然書中也有個別細節不能令我充分信服),我個人對中國人及中國歷史的基本觀點是:中國人的問題,歸根結底是思想的問題。中國人的思想,決定了中國人的命運。
一、中國的官場文化及奴才人性長期以來中華民族基本上以官場為活動中心,一切以權力為中心,為權力服務。單純官場的三大陷阱:1、最高權力缺乏有效的約束;2、權力的私有;3、權力的濫用。自古以來的儒家文人沒有誰為填平這三大陷阱,或至少避開這三大陷阱提出過真正的良招。官場文化使中國老百姓受到無窮的壓迫,逐漸造就人中國人的「奴性」。20年代,魯迅借《阿Q正傳》狠揭國人面目,。阿Q的人格實即為魯迅先生心目中中國人的人格-懦弱、無知、猥瑣、虛偽、卑鄙、奴性、毫無自尊、欺善怕惡」。中學時代語文課中學習魯迅的作品,想當年我對魯迅文學的認識是非常膚淺,並沒有產生過多的共鳴。多年後,我重讀魯迅的文章,可以感受到魯迅對國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深深的心痛。魯迅的「棄醫從文」,是因為魯迅認識到了,肉體可以醫治,而中國人內心的扭曲,卻是藥物所難於醫治。於是我讀懂了魯迅。
二、多數中國文人難以承當知識分子的大任中國文人多數並沒有魯迅鐵骨錚風,更糟的是,許多中國文人象風中蘆葦左右搖擺,可以隨時背叛別人,也可以隨時背叛自己。先秦時代的春秋戰國時期,無疑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最值得稱道的時期,這段時期中國人思想的活躍,以及它們所表現出來的巨大文化的原創性,在此後的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幾乎成了絕響。中國現在把一般讀過大學的人統稱為知識分子,實在是一種語誤,就好像我們把一切會吃飯的人都稱作生產糧食的農民一樣荒謬。讀過書只表明某人接受過一些傳統的、普通的書面知識(這些書面知識並不都是正確的,某些時代的書面知識,以現在的觀點看來是極其落後反動的,而現在的書面知識,若干年後也可能成為落後反動的)。在西方,人們更通常稱具有敏銳的批判力和豐富的創造力的社會思想家為知識分子。1、中國文人沒有批判社會的思想勇氣。「學而優則仕」求取功名,投身科舉是中國文人惟一的前程,在此情景下不難理解,中國文人最善長的是歌功頌德,其次是告密,再其次是玩弄權術,再其次是明哲保身,最次也須是息隱山林。
2、中國文人沒有批判社會的思想武器。中國社會歷來是「思想大一統」,文人沒有自己的思想,即使有,也不敢、或沒機會表達出來,最後至多含恨而終。中國文人也缺乏為追求真知而獻身的精神,沒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論武器,沒有令統治者遵守的遊戲規則,沒有通行全社會的理性的公正。中國人只有刑和禮,而且「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3、中國文人也沒有批判社會的能力。這種能力只有在具有了基本人權的現代公民社會中的公民才可能擁有。在中世紀的中國,不要說中國文人,一切人只有兩種活法:要麼順從,要麼以死相抗,除此之外,幾無可能逃避。三、中國人強大的生命力一位名叫E.A.羅斯的西方人說:「中國人比白人有更大的生命力。「中國人的忍耐力簡直強大到似乎沒有了神經」,中國人劫運重重、流亡顛沛之中,照樣可以維持生命。「華工苦力可以靠一隻死耗子和幾把大米過活,即使一天的工資只有10美分,他們也肯干,而美國人沒有一個半美元到兩美元是無法養家糊口的」。現代中國的小學生天天背書做作業,不許越雷池一步,西洋的小學生若受此待遇,怕早就變瘋了。中國的留學生到了西方,也是最刻苦、活得最累的。西方人不能想像自己像中國人那樣活著:那麼屈辱而缺乏人的尊嚴,那麼艱苦而缺乏應有的所得,那麼悲慘卻還能堅忍地生存,那麼貧困卻還能態度安然。1、長期以來極權專制統治的嚴酷的社會生態環境在中國人生理、心理上產生的遺傳。2、長期以來儒、道等的倫理思想共同對中國人的精神性的遺傳,如來世觀念、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生死在命富貴在天,等等。在《中國人性分析報告》一書中,黎鳴講述了中國人的19大問題,如「為什麼中國人一盤散沙」、「為什麼中國人喜歡讚美領袖」、「為什麼中國近代不產生科學技術的革命」,通過這些問題的思考,對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歷史,中國人的人性,值得進一步深思。相關資料:《中國人性分析報告》作者:黎鳴 編輯:何宗思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 2003年2月第一版推薦閱讀:
※陽曆和農曆都是在中國起源的嗎?
※中國國學網-- 王昌齡送別詩的藝術特色
※中國的佛教文化是什麼?
※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古今隱逸詩之宗
※影響中國的85位名臣——晏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