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對女人有偏見?
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來的《史記·孔子世家》之中。
武漢大學教授陳文新在武大「國學班」講課時,針對孔子為何發出「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的感嘆,推測出兩種原因:其一是孔子可能在自己的戀愛過程中受到過挫折;其二是孔子婚後的家庭生活不太美。雖沒有什麼理論依據,但大多數人可能還是會同意陳教授的第二種推斷的。
孔子在戀愛的過程中是否受到過挫折,我們對這是不得而知,如果真有其事,可能會與孔子的長相有關吧。因為在高安俠的《另眼看孔子》一文中提到過孔子的外貌:孔子「白眼仁多,黑眼仁少。鼻孔外翻,牙齒縫大。腦袋的形狀也沒長好,四周高中間低,活像個倒扣的痰盂,而且個頭也不高」,這段描寫並不像後世的「孔子標準像」那麼儒雅,風度翩翩。一個人長成這般模樣,確實讓人有些接受不了。再加上他家境又不好,要不是因為他有才華,學富五車,滿腹經綸,很可能都找不到媳婦呢!所以在談戀愛的時候遭到女性的拒絕或是取笑,留下了心理陰影也不足為奇。當然,這都是野史所傳,無文字記載。
而且這始終是人們的一種猜測罷了。但孔子的婚姻生活不太美滿幸福卻是真實存在的,有據可考,孔子是個離過婚的男人。但在那個時代不叫離婚,而是叫「出妻」,與後來的休妻是一個意思。在古代禮書中有「七出」的規定:1、無子;2、淫佚;3、不事父母;4、多言;5、盜竊;6、妒嫉;7、惡疾。但孔子是憑藉哪一條理由將原配妻子休掉的,就不得而知了。但在《禮記》中記載:「門人問諸子思曰:『昔者子先君子喪出母乎?』」子思是孔子的孫子,這裡是門人問子思:「從前你的父親為被休出的母親穿孝服守喪禮嗎?」宋代大儒朱熹對此也有註解:「伯魚之母出而死。」伯魚是孔子的兒子,這段史料記載證明了孔子確實是離過婚的。
但孔子為何「出妻」這件事已經無據可證,很可能是因為孔子一心把心思放在了事業上,為了把自己的學問弘揚出去,常年在外出遊列國,就如同喪家之犬一般,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顧得上老婆孩子。然而作為妻子,還要照顧老人,還要撫養孩子。再加上常年見不到丈夫,所以難免會有怨氣。而就在此時,孔子也是空有滿腔熱忱,但卻始終沒能得到帝王的重用,所以只好教教學生,讓自己的學識有人得以繼承,自然心中也會有所怨氣無處發泄,就這樣,夫妻之間的矛盾就產生了。
可能時間久了,孔子很可能就會厭煩起妻子的嘮叨和他們的婚姻,所以最後找了個理由將妻子休掉,掃地出門。也就有了這樣「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的感嘆了。這情形與現在的夫妻吵架鬧翻,最後各奔東西,受了情感和婚姻傷害的男人就會說這樣一句話「女人沒一個好貨色」,女人則說「男人沒一個好東西」一樣。但不同的是,孔子的感嘆被門人記錄下來,並成為了孔子歧視女人的證據。
儒家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是建立和諧美滿的家庭才是齊家的重要內容。但孔子卻沒能好好地齊家,原來聖人也未必能處理好家務事呀!現如今是一個提倡男女平等的社會,我們不必責怪孔聖人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的偏見,畢竟瑕不掩瑜。我們要學習孔子教我們的另一句話「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推薦閱讀:
※偏見與反偏見
※馬伊琍7字逼問考生被懟: 打破偏見的方式不是爭辯
※拒絕「他們本該如此」的邏輯和偏見
※警惕我們心中的「偏見」——《殺死一隻知更鳥》讀後感
※你當然可以不喜歡同性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