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南懷瑾: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2015-01-12 15:49:09
【導讀】孟子曾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他提出一個原則——凡是人,天生的就有不忍人之心。他這裡並不是說不忍心,而是說不忍「人」之心,要特別注意到「不忍」這兩個字下面的「人」字,這是他偏重於「人道」,特別注意人與人之間的不忍之心,並沒有說人皆有不忍「物」之心。至少在這個地方,初步指出人與人之間的不忍之心,但是,孟子還沒有把對人的不忍之心推廣於萬物之上。
現在我們要討論,是不是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這是一個問題。正如將來要討論到的人性本來究竟是善的或是惡的問題一樣。我們這裡先討論,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嗎?老實說,我們不知道。譬如說,嬰兒的心是善的嗎?孟子說是善的;荀子則主張人性是惡的,人之所以為善是由後天教育培養出來的;告子則主張人性是不善不惡的,其為善為惡都是受了後天環境的影響。所謂「點點楊花入硯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些都是屬於形而下學,在後面我們還要詳細討論,現在只是大略地提一下。這裡的不忍人之心,和後面的性善、性惡的問題,有絕對密切的連帶關係。
那麼人天生下來是不是都有不忍人之心呢?嚴格分析起來,這是很難下定論的。假如我們以後天的嬰兒來做例子,主性善的,則說嬰兒都是善良的;主性惡的一派則說,假如是一對雙胞胎,同時在哺乳,在沒有吃飽時,往往會推開另一嬰兒,而去抓住另一乳頭。這時嬰兒沒有不忍人之心,只顧自己要吃飽,不管別人餓不餓。這些都是千古以來下不了絕對定論的問題。而孟子在這裡強調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之,現在我們暫時不下結論,先看看孟子下面的話。
他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中國文化一向標榜今不如古,尤其是標榜先王之治。所謂先王,不是特定哪一個王,而是泛指中國上古的傳統文化,把那時的聖人們都概括進去了。他們因為天生就有不忍人之心,有愛心,所以都做到了愛人的政治措施。因為有這種內在的不忍人之心做基礎,表現在政治上,成為不忍人的政治行為,自然受到人民的擁護。因此上古的先王們治理國家天下事,就好像放在手掌心一樣,可以隨心運用,等於我們手上拿一個打火機,可以隨意使用一樣,就這樣很容易地可以把國家天下治理好。
孟子這裡強調,上古時的帝王所以能夠那麼輕易地把天下國家治理得那麼好,是由於實行了仁政。而實行仁政根本上要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仁心、愛心做基礎。
由四端看人性本善說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孟子在這裡,為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這句話舉出一項事例來作說明。假如我們看見一個四五歲左右的小孩要掉到井裡去了,任何人都會心裡一驚,巴不得一伸手就把他從井口拉回來。而人處在這種心理狀態的時候,那是沒有條件、沒有利害關係、也沒有任何要求的。這並不是想向他的父母討好,也並不是希望得到社會的表揚或者鄰居、親戚、朋友的恭維稱譽,當然更不是因為怕聽到掙扎喊叫的聲音才想去救他。從這類事情看來,就證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
其實,孟子舉的這個例子,在人類當中大體是如此。也可以說,仍有少數的人心腸很硬,惡性重大的,看到這種情形也有不會動心的。其次要注意的,這是不忍人,不是不忍物。假如看見一隻老鼠掉下去,反而還會拍手叫好呢!不過絕大多數人是有不忍人之心的,而硬心腸或惡性大、見人落井不動心的人,到底是少數。我們不能以少數人的例外而否定大多數人所具備的這種善心。
在許多辯論性善性惡的書籍文章中,凡是主張性惡一派的,所舉的例子都是對物而言。說到這裡,順便想到醫學研究上往往以猴子、兔子、白鼠等動物來做實驗或做解剖研究。近代有些人對這種研究工作非常不以為然,認為這是不仁的。最近印度人對於解剖猴子的研究工作,就提出反對的意見。
這裡孟子說的是不忍人之心,是先對「人」不忍,然後推及於物,沒有辦法同時兼顧,要一步一步來,所謂親親、仁民,而後愛物。在醫學上以動物做實驗,也是基於不忍人之心而來的,並不是對這些動物不憐憫,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台灣的醫學院每年舉行動物慰靈祭,就是這一精神的表現,不要看做是迷信行為。
這些都是正反兩面的理由,我們很難為他們下一定論。因為這些牽涉到的事實和問題,已經屬於人類形而下的行為了。本來形而下的是非善惡就很難下定論,只能取其大體而言。孟子所謂的善心,也是大體而言。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孟子舉出人類心理善良一面的例子以後,又提出人倫道德上四種最基本的心理行為。
第一,凡是哀憐別人、同情別人,對別人的苦難不忍看下去的,都是惻隱之心,就是慈悲心。沒有這種惻隱心,則不能算是人。第二,沒有羞惡之心的,不能算是人。羞惡之心,也就是所謂的慚愧心、廉恥心。第三,沒有辭讓心的,也不是人。他說人天生有種好的心理行為,像懂得謙讓利益、推辭好處等。譬如大家同桌吃飯,儘管這一道好菜最後終於要落到每人的口中,但大家必定先有一番辭讓,如果沒有這番辭讓之心,菜一上桌,就不管別人,把好的搶先往自己口裡送——非人也。第四,沒有是非之心的,也不是人。是非都分不清楚,當然不叫人了。白痴不能叫做人,嬰兒不能分辨是非,當然也不能算是人。因為這四種心理嬰兒都沒有,所以只能叫嬰兒,不能叫大人。
有人說嬰兒又叫赤子,那麼嬰兒之心應該就是赤子之心了。而赤子之心向來被人推崇,也是被孟子所讚許的。如果嬰兒沒有這四種心理,那算是赤子之心嗎?其實不是,赤子之心是別有含義的。應該說,赤子之心是人性的光明面、善良面,是靜態的體象,屬於後天的內在——這裡暫時不談先天本體。這裡孟子說的四種心理,是由靜態的變成動態的心理行為。
上面這四種心理行為又稱為「四端」,四個大方向的發端。古人講這四端,往往配合《易經》的道理來說,就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於是說立天之道為陰陽,立地之道為柔剛,立人之道為仁義。這就是所謂的「太極生兩儀」。至於「兩儀生四象」,這四象也推而廣之為天的四個現象、地的四個現象,以及人生的四個現象。古人這一說法未免太籠統,我們現在強調說明的是人的四個基本心理行為。
孟子自己對這四端的解釋非常好,他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這幾句話非常重要。儒家的學說,幾千年來講心理行為,乃至擴展為政治的心理行為,都非常強調這四端的重要。仁的行為是由惻隱之心發端的;義的行為是由羞惡之心發端的;禮的行為是由辭讓之心發端的;智的行為是由是非之心發端的。所以一個人的仁、義、禮、智四種好的行為,就是這四種心理的擴大。
孟子說到這裡的時候,又談到前面所說的行仁政的問題。他說,人本來具備了這四端,等於生下來就有四肢一樣,能夠做事走路,這是一定的道理。既然人本來就具備了這四端——四種心理行為,而對於行仁政卻說做不到,那是他自暴自棄,自己欺騙了自己,害了自己。假如一個做人家臣子的人說他的領導人不能行仁政,那他就是未合臣道、未盡輔助之責,這樣就等於害了他的領導人,「賊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這裡孟子為開始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一節話作了一個結論,這個結論作得非常好!現在我們暫且不談他的結論,先對他的這一節話作一個回顧。
他主張人的後天心理行為本來就具備了深厚的善良面,就是仁心。仁心在哪裡?他舉例說人如果看見一個小孩快要掉進井裡,大家都會有「怵惕惻隱」之心,要想辦法去救援,這就是人心善良面的表現。然後他具體指出,凡是人,每人都具備了四種良好的心理行為:惻隱心、羞噁心、辭讓心和是非心。說到這裡,我們對這四種心理也要有適當的認識和調配。在惻隱心來說,等公共汽車時,你看到別人擠車的痛苦,一味地以惻隱之心讓人先上,結果你自己總是上不去,這也不行。再說羞噁心,一個人好勝好強,這是起於羞惡之心,本來是好的,但好勝好強過了頭反而不好。是非心也是好的,基於善噁心而來,可是不知道調配,結果嫉惡如仇,非要以怨報怨不可,也未免失於恕道。辭讓心也是好的,但是調配不當,就變成了窩囊。所以只要運用得當,不要過分,這四個原則的確都是好的。(選自《孟子與公孫丑》 東方出版社)
南懷瑾先生是享譽國內外,特別是華人讀者中的文化大師、國學大家,熟習經史子集,貫通東西文化,學識淵博,著作等身。他用「經史合參」的方法,講解儒釋道三家名典,旁徵博引,拈提古今,寓意深邃,生動幽默,在普及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深受海峽兩岸各層次讀者的喜愛。
南懷瑾先生及其法定繼承人獨家授權大陸簡體字版。追隨南師近半個世紀的同齡人劉雨虹先生率作品整理小組精校精勘。東方出版社遵囑,誠意鄭重推出最準確、最完整呈現南師著述的定本種子書。
南懷瑾先生一生著述甚多,東方出版社南懷瑾作品系列共收錄《孟子與盡心篇》、《老子他說》、《孟子與萬章》、《論語別裁》、《人生的起點和終點》、《莊子諵譁》、《維摩詰的花雨滿天》、《我說參同契》、《孟子旁通》、《中國道教發展史略述》、《南懷瑾演講錄2004-2006》等多部作品。南先生經史合參、深入淺出地講解儒、釋、道三家經典,更結合自身豐富又獨特的人生經驗,使生澀艱深的典籍變得可親可近,讓聖人之學真正可以溶入現代人的生活。
推薦閱讀:
※南懷瑾老師說「風水」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下)
※南懷瑾:說身有苦,不樂涅槃
※三刀談南懷瑾
※「吟誦與音韻」視頻:南懷瑾老師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