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這件元代鎮國之寶,竟被當作腌菜大缸,後被乾隆花千金買下

「滄桑瀆山大玉海,天下古玉我為尊。可盛美酒三百石,偉哉體重近萬斤。天精地氣億斯年,鍾靈毓秀鑄玉魂。元朝世祖忽必烈,回師送我大都門。幾百工匠嘔心血,精雕細磨五秋春。通宵達旦盡豪飲,好大喜功宴群臣。清初不幸遭火焚,遍體鱗傷光澤隕。真武道人不識寶,渾作菜缸幾十春。乾隆皇帝有慧眼,四次誥命修我身。重新雕琢更輝煌,千磨萬擊還堅勁。兩代君王崇拜我,精美雕刻世絕倫。我本南陽獨山玉,堂堂祖籍明世人。」

這首詩正是描述的元代鎮國之寶「瀆山大玉海」。它是現存最早的大型玉器,鮮有出其右者,且在歷史上流傳有序,元明清均有歷史記敘,也是中國文物中的鎮國玉器之首。

瀆山大玉海,中國元代玉器。又名玉瓮、玉缽。器體呈橢圓形,高0.7米,口徑1.35~1.82米,最大周圍4.93米,約重3500公斤。

當年忽必烈定都大都時,繳獲了無數的稀世珍寶。在這些珍寶中,有一塊重達5噸的天賜奇石。忽必烈認為這是祥瑞之兆,便讓能工巧匠用了長達五年的時間,把這塊特大的玉石雕刻成一個巨大的盛酒器皿。

瀆山大玉海的製作,繼承和發展了中國琢玉工藝上「量材取料」和「因材施藝」的傳統技巧,在俏色方面也有獨到之處。整塊大玉雕刻而成的瀆山大玉海顏色青綠,石質柔和細膩,斑駁變幻,口呈橢圓形,周身雕刻波濤洶湧的大海,浪濤翻滾,漩渦激流,氣勢磅礴。在海濤之中,又有龍、豬、馬、鹿、犀、螺等神異化動物遊戲其間,海龍下身隱於水中,上身探出水面,張牙舞爪,戲弄面前瑞雲托承的寶珠。豬、馬、犀、鹿等動物遍體生鱗,使人聯想到神話里龍宮中的獸形神怪和蝦兵蟹將。

可以說,這是一幅活生生的龍宮世界的景象,神秘莫測。更難能可貴的是,該器不僅形體巨大,氣度不凡,而且雕工極精,利用玉色的黑白變化來勾勒波浪的起伏、表現動物的眉目花斑,可謂匠心獨運,技藝高超。

13世紀,義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曾經到過北海。在他的《東遊錄》中記載:「宮中央有一大瓮,兩步多高,純用一種稱作密爾答哈的寶石製成,而且是那樣精美,以至我聽說它的價值超過四座大城。瓮的四周悉繞金,每角有一龍,作兇猛搏擊狀。此瓮尚有上垂的以大珠綴成的網縋,而這縋寬為一紮。瓮里的酒是從宮廷用管子輸送進去,瓮旁有很多金酒杯,隨意飲用。」

可是好景不長,1368年,明朝大軍攻佔大都,元順帝倉皇退往漠北草原,由於瀆山大玉海太重搬不動,就像後母戊大方鼎太重搬不到台灣一樣,成了朱元璋的戰利品,一直被明朝歷代皇帝視為珍寶,依然放置在瓊華島廣寒殿里,一直到明朝萬曆七年端陽,廣寒殿倒塌,瀆山大玉海及其底座被運走。

這件國寶就這樣失去了蹤跡,丟了。

直到清康熙年間重修西華門外真武廟時,才被輔臣高士奇發現,可是當時並沒有立即追回宮內,仍舊留在真武廟中。

此時玉海的作用是什麼呢?據說,道士們腌菜找不到器具,就拿瀆山大玉海當成做腌菜的大缸使用。

直到清朝1754年某日,乾隆皇帝到真武廟遊玩,發現了玉海。

說起來這些道士也是不容易,守著國寶,卻生活拮据,然而又不敢張揚,生怕引起別人覬覦。此時一見乾隆注意了,立刻喜出望外,一陣忽悠!而乾隆呢,也是好大喜功的主兒,雙方一拍即合,以千金相賜,才將瀆山大玉海贖回宮內。

這樣一來,瀆山大玉海算是擺脫了腌鹹菜的命運。

瀆山大玉海被安置在團城之上,並建玉瓮亭,還令40多位詞臣各寫詩一首刻於亭柱上,乾隆皇帝也親自寫了一首《玉瓮歌》刻於瀆山大玉海的內壁以示紀念。但放瀆山大玉海的石座卻不知道為什麼仍然遺落於真武廟內,並且遣人另外雕刻了一個石座安放瀆山大玉海。爾後有人又雕鑿了一個石甕安置於元代瀆山大玉海的石座之上以示紀念。

自此,真武廟又被稱為「石缽庵」。

推薦閱讀:

#暖暖的胃道#韓國人天天吃泡菜不會膩嗎?
白米粥和鹹菜為什麼不能一起吃?

TAG:乾隆 | 腌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