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拳你要懂得松腰垂臀、含胸拔背和虛靈頂勁,太極拳要領技巧,愛教練私教網

 

(一)、人類直立行走的意義與代價。

一、直立行走的意義。

   人和動物產生本質上的區別,始自於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人的兩個器官得到迅速發展;這兩個器官的迅速發展,完成了人由被動地適應外界環境到主動地利用和改造外界環境的根本轉變。這一轉變孕育了人類文化的產生。

  第一個器官是人手的迅速發展。當兩前臂捨棄了行走的功能後,便具備了採集、攀援、打鬥、搬運的功能,但這時人還是和動物一樣,仍然被動地適應著環境。人與動物區分開來的本質行為不是人的一般勞動,而是人的創造性勞動。開始製造簡單的勞動工具是這一創造性勞動的真正開始。自從人能夠創造勞動工具之後,人比動物多了一個獨特的器官——創造器官。這一創造性器官產生之後,人不再純粹依賴自然的造化來求得生存,而是根據自己的生存需要開始了對外界環境的利用和改造,從此人類進入了利用環境和改造環境的嶄新時代。起初,人不能和強大的動物進行較量,無法和善跑的動物比賽速度,無法把水中的動物捕獵到手,也無法把空中的飛禽予以擊落。勞動工具的出現使人的能力大大加強,它把很多並不存在的事情變成了現實,讓一件件平凡的事物產生了奇蹟。對植物人們已經不僅僅滿足於採集,還學會了稼穡;對動物人們不再僅僅滿足於獵殺,還學會了囚籠、豢養和牧放;很多威脅人類生存的動物,在人類製造的工具面前都喪失了兇猛和強悍。勞動工具的出現,人不僅在植物界、動物界成了主宰,自然界的很多事物也開始俯首稱臣:荒野變成了田野,江河變成了湖泊,高山開闢了通道。世界也似乎沒有了禁地,人可上天入地,騰空潛水,所有難以到達的地域都在人類製造的工具面前予以開禁。總之,因為有了手,世界上的很多事物在隨著人的意志發生變化。看看我們身邊的所吃所用,哪一件器物能脫離了手的參與呢?

  第二個器官是人腦的迅速發展。人腦是產生意識的器官。起初,人和動物的意識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受到外界環境的作用後,對外界環境做出的被動反應,都屬於生命體的生存意識和逃生意識的範疇。自從人手對外界環境開始了創造之後,手喚醒了人的創造意識,人逐漸養成了自覺、主動思考問題的習慣。人類創造的工具橫陳在人和外界環境之間,把人和外界環境緊緊聯繫在一起,它對人腦間接思維和想像思維的開發產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僅如此,工具創造的巨大成功,還極大的激發了人類戰勝外界環境的雄心,極大地增強了人類戰勝外界環境的自信,使人類的意識走進了世界的角角落落,並含囊了整個宇宙世界。

  人手就一個掌五個指頭,可它能創造出很多奇妙的器具,是一個簡單的「奇妙」;而腦的結構精妙而複雜,是一個複雜的「奇妙」。其實這兩個「奇妙」是一對默契的合作體,任何奇妙的器具都是兩個「奇妙」的密切配合。人手和人腦完成了人類的奇妙創造,同時人手和人腦在不斷創造的配合中得到了迅速發展。

  人類兩個創造器官的產生,以及兩者對勞動工具的創造,大大提高了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人對工具的創造過程,對外界環境的改造過程,都可以看作是人類的創造性勞動,這些創造性的勞動成果都是人類社會中有用的東西。為了人類的更好生存,這些創造出來的成果需要推廣,需要傳承;要推廣和傳承就需要交流和保存;為了交流和保存並實現推廣和傳承的需要,人們創造了語言文字。語言文字是人類的又一偉大創造,它使人類文化有了真正的載體,使人類文化成了可以觀瞻的有形事物。

  語言文字的出現給人腦的發展開闢了更加廣闊的前景:第一、人類意識得以廣泛的交流,眾人的意識得以彙集一處,是意識有了科學和正確的保障;第二、人的意識得以積累起來,保存下來,傳承下去,突破了動物意識只徘徊於生存意識的原始循環。總之,通過手,人的意識得以不斷向縱深處發展;通過語言文字,人的意識實現了超越時空的廣泛交流。這都為大腦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語言文字的出現不僅促進了大腦的迅速發展,而且使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成果和無形的人類思想意識、意志感情、精神品德等精神文明成果得以記載和介紹,保證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渺渺時空間的廣泛傳播。

  總之人的直立行走,使手和腦得到了迅速發展;手和腦的迅速發展使人產生了創造性意識並開始了創造性勞動,產生了人類需要的創造性器物;創造性器物的出現使人產生了交流的渴望;交流的渴望催促了語言文字的產生;語言文字的產生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保存和傳承。這就是直立行走給人類及人類文化帶來的重大意義。 二、直立行走的代價。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千百年來,人類的身體一直進行著各種改變,以適應環境的變遷。但如今,有些部位的改變沒能很好地適應這個社會,相反,在生活的重壓之下,它們經歷著各種病痛。哈佛大學教授利伯曼將其稱為「錯誤的進化」。

  他認為,雖然我們通過發明的器械,研究的藥物和手術,緩解或治癒了扁平足、中風、骨質疏鬆等疾病,但也因此,我們遠離了原始的、適宜我們身體的生活方式,如適量運動等。這並不是令人欣喜的一種變化。德國《明鏡周刊》則刊文逐一列舉了由於「錯誤的進化」導致的人們身體的種種「缺陷」。

01.退化的頜骨與不齊的牙齒。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由於食物的日益精細化,使我們不需費很大的力氣就可以咬碎食物,頜骨和牙齒的咀嚼鍛煉逐漸減少,而這種長期的「懈怠」逐漸導致頜骨和牙齒退化。相對來說,頜骨的退化幅度比牙齒要大,慢慢地,頜骨與牙齒不再匹配,變小的頜骨無法再提供足夠的空間容納所有牙齒,於是導致了一口難以排齊的牙齒。02.扁平的足弓。

   做個文明人,必須穿鞋著襪,但是這些講究卻苦了我們的腳。「被束縛」使得腳部肌肉長時間維持緊張狀態,再加上道路平坦,體重增加,得不到足夠鍛煉的肌肉逐漸萎縮,便易形成扁平足。印度一項研究表明,總是赤腳的孩子們中,平足的只有2.8%;而那些早早地就穿上鞋的孩子們,出現平足的比例在13.2%左右。03.易損的膝蓋。

   為什麼擁有類似的膝關節結構,其他動物卻不像人一樣,容易患上關節病?原因在於人直立行走後,膝蓋負擔大大增加。也可以這樣說,當人類的遠祖開始用兩腳站立時,膝蓋並沒有準備好接受這樣大的壓力。04.脆弱的脊椎。

   大部分脊椎動物的後背就像水平的棍子,用來懸掛內臟。然而,出於多種原因,我們的原始人祖先站了起來,脊椎的承重隨之增加。而人直立行走後,原來很適合四足動物的椎間盤圓片被體重壓縮,已變得脆弱,再加上現在不健康的坐卧姿勢,各種脊椎疾病便接踵而來。05.變小的骨盆。

   刊登在《新科學家》雜誌上的一則報道指出,現代女性在生產時常會出現的難產等問題,除了與孩子個頭越來越大有關,也和女性骨盆比古人小有關。難產是人類直立行走導致的後果之一。  我們人類是奇怪的生物:人類是沒尾巴的兩足動物,有著彎彎曲曲的脊椎、長長的四肢、弓形的足部、靈巧的雙手和龐大的腦髓。我們的身體宛如一幅鑲嵌畫,由年深月久的天擇所造就的種種特徵拼湊而成,既能力高超又缺陷深刻。我們能站、能走、能跑,優雅又耐久,卻飽嘗足痛膝傷之苦;我們可以扭轉脊椎,但是大多數人的一生中總有些時日要忍受背痛的折磨;我們能夠生下有好大腦髓的寶寶,為此付出的代價卻是分娩的劇痛和風險。那麼,我們的身體究竟是如何演化成今天這副樣子的?科學家們探尋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很久很久。時下的研究運用來自不同學科的新方法,發現人體「設計」中的諸多缺陷有一個共同的主題:肇因大抵都是我們的始祖直立行走時達成的演化妥協。(二)、脊柱的組成與脊柱生理彎曲的意義。

一、脊柱的組成。

   脊柱是人和脊椎動物軀幹的中軸骨骼。它支持頭顱、並參與構成胸腔、腹腔和盆腔。具有支持?和保護功能。人的脊椎由33塊形狀不規則的脊椎骨組成,按所在位置不同分成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椎5塊癒合成1塊骶骨,尾椎4塊癒合成1塊尾骨,實際脊柱有26塊骨。在武學標準中「尾閭」就是五塊骶骨和四塊尾骨的總稱(「尾閭」也有指尾骨末端長強穴)。脊柱從側面看,有4個生理彎曲,它使人的重心大致落在人體的中軸線上,從而保持直立時的平衡,減輕震蕩,有利於勞動和負重。如果出現畸形,如:脊柱側彎、駝背、雞胸等,將不同程度影響運動功能,還會使呼吸運動發生障礙。二、脊柱生理彎曲的意義。

   正常成人的脊柱從側面看有四個生理彎曲,分別是頸曲、胸曲、腰曲和骶曲,頸曲和腰曲向前凸,胸曲和骶曲向後凸。從正面看,脊柱是直的、對稱的。個別人有輕度的向右側凸,可能由主動脈的位置或右手活動較多所致。可以把脊柱看成是一根能調節的彈性曲桿,其矢狀面的生理曲度有利於維持椎間關節的強度及穩定性,同時又可增加脊柱的柔順性和吸收衝擊的能力,從而減輕走路、跑步、跳躍時從腳上傳來的震動,緩和腦和脊髓受到的衝擊。

   脊柱生理彎曲的主要作用:

   (1).緩衝震蕩。

   脊柱的這些彎曲使脊柱像一個大彈簧一樣,能緩衝人在行走和跑跳過程中從腳上傳來的震動和衝擊,使腦組織不至於受到損傷。有人曾測定,在急行跳遠的最後一步踏跳中,地面給人體的垂直反作用力可高達4000牛頓左右,如果人的脊柱是根「直棍」,那麼,這麼大的衝擊力就會不折不扣地上傳到腦,引起劇烈振動,腦組織就會受到損傷,人非昏迷不可。由於「S」形脊柱的緩衝,延長了力的作用時間,當地面對人體的反作用力傳到頭部時,其作用力量已很小了。所以人從事劇烈運動時,一般不會震壞腦。

   (2).維持身體平衡。

   腰曲使身體重心的垂線後移,有利於維持身體前後平衡,保持直立姿式,加強穩固性。(三)、脊柱的退變與機體的衰老(退)、病變。

   人一出生,甚至在出生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各種外力作用,脊椎問題基本是與生俱來的。但由於兒童的脊椎柔韌性強,並未表現出癥狀,隨著年齡增長,脊椎中不正常的位移進一步發展後,各種癥狀就逐漸表現出來了。較嚴重的脊椎位移在青年時期(18~25歲)開始產生癥狀,如頭暈、頭痛,頸痛、背、肩、腰疼痛等。 50歲以後出現的腰酸、背痛、駝背等一系列癥狀,過去往往被認為是身體機能退化,而事實卻常常是因為,不正常的脊椎結構造成骨關節的退行性病變,許多器官組織的病變直接或間接地與脊神經受到刺激和壓迫有關。

   脊柱的變化是客觀存在的,目前來說還無法去阻斷它,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有人變化較快,也有人又相對緩慢一些。且各人受影響的程度差別也很大,原因是多方面的。變化既有先天的也有後天的,有內部因素也有外在的原因,有必然的因素也有人為的因素。一、導致脊柱退變的先天因素:

   先天是古代的名稱,現代是指遺傳,後天是指環境。

   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從四肢爬行逐漸演變成兩條腿直立行走。但是由於兩條腿的直立行走,縮小了肌肉、關節的活動幅度,心肺功能亦相應減弱,因此人類除大腦外的機體功能均相對降低。特別是脊椎體的功能更是受到嚴峻的挑戰。人體直立後,原先由四肢分擔的軀幹重量全部落到兩下肢上,人類的脊椎體根據負重的大小重新組合。原先用來維持平衡功能的尾巴退變為尾椎;負擔最大的骶椎融合成一個整體。接下來是粗壯的腰椎;保護內臟重要器官,相對固定的胸椎;弱小但相對靈巧的頸椎。這樣就直接導致以下問題的出現:

01.直立行走導致脊柱周圍軟組織的長時間緊張。

   脊柱功能主要依靠脊柱周圍的肌肉、肌腱、韌帶維繫。特別是維持人體直立的重要肌肉——豎脊肌,長時間處於相對緊張狀態,日久難免出現功能的弱化。02.直立行走導致腰椎的承重負擔。

   直立行走造成的缺陷是:本來四肢分別支撐著胸椎和腰椎,上半身的重量分攤在腰椎和胸椎上;現在只剩兩下肢支撐腰椎,這樣就使得上半身的重量全部壓在腰椎上,大大增加了腰椎特別是腰椎間盤的承重負擔,這是導致腰痛的直接原因之一。03.相對固定的胸椎造成背部的運動阻礙。

   人的胸廓是相對固定的,正面作用是保護臟器,但是反面作用則是:因為運動幅度較小,使背部特別是後心窩部位因缺乏有效運動而氣血阻滯,這是導致背痛的直接原因之一。04.進化歷史不夠長造成脊椎還不能完全適應由水平活動的結構轉變為直立活動的結構。

   生物由低等的脊椎動物類,逐步經過兩棲、爬行進入到哺乳類。在這個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脊椎動物由四肢爬行演化為今天人類的直立,脊椎還不能完全適應由水平活動的結構轉變為直立活動的結構,還非常脆弱,容易在日常的活動中受到影響,使脊椎和骨盆發生各種各樣的位移。

   目前從新發現的化石可以提供堅實的證據,證明人科動物直立行走的歷史已經超過400萬年了,而爬行動物在兩億年的進化史中,其脊柱從結構已完全適應了爬行狀態的全部需要。相比之下人類短短的400萬年進化史,使得人類的脊柱現在仍處於「適應期」。人類的脊柱由水平變為垂直,其受力方向及活動範圍發生大幅度的改變,故極易發生錯位,而脊柱的附屬結構(尤其是神經,血管)卻仍處於爬行狀態的衡定結構位置,故對脊椎錯位(哪怕是微小錯位)極其敏感。換言之,「脊障」是人類為進化付出的代價!故可稱之為「進化病」或「直立病」。二、導致脊柱退變的後天因素:

01.日常生活中由於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脊柱變形。

   日常生活中引起脊柱失穩的常見原因有:1.汽車和電腦時代是一個大量製造脊柱病的時代,因為汽車和電腦的使用使人們的脊柱幾乎失去了其應有的活動功能,出現靜力性的損傷或勞損;2.同時由於現代人生存競爭越來越激烈,導致人們不得不承受越來越重的精神壓力,無形之中損害了脊髓,而且這個損害是長期積累才會出現癥狀,等到癥狀嚴重的時候往往已經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傷;3.生活方式的變化使機體缺乏應有的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導致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而因為肥胖增加的體重又反過來直接增加了脊柱的負擔。

   日常生活中引起脊柱失穩的常見原因還有以下幾方面:1.長期低頭工作或長期保持一固定姿勢工作;2.姿勢不良,主要為坐姿不正確,走、站及卧位姿勢不正確;3.身體素質差;4.過勞及生活無節律等。02.自然衰老導致的脊柱變形。

   研究表明,爬行類動物脊柱的退行性改變遠比人類好得多,而人類則為脊柱的退變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我們知道,人體骨骼的發育一般在18~20歲時就已停止,繼而人類就將面臨著身體機能退變的漫長歲月。脊柱的退變從中年開始愈加明顯,肌肉、肌腱、韌帶退變導致骨質增生,而骨質增生又進一步導致軟組織功能的弱化,導致頸、肩、背、腰、臀部筋膜炎,脊柱增生性關節炎,慢性腰肌勞損,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等一系列疾患。

   衰老引起脊柱衰退的現象。中年以後,隨著年齡的增加,機體器官功能開始退化,椎間盤、椎周圍韌帶、椎周圍肌肉等軟組織開始萎縮鬆弛,胸椎支撐力下降導致胸椎彎曲過度,曲度變大,胸廓中軸向前傾斜,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駝背」;駝背後直接影響到頭部也向前掛,為了能夠在走路等日常生活中看到前方,頸椎和頭就不得不抬起更高,這樣無形之中又造成頸椎彎曲過度,增加頸椎負擔,引起勞損;頭部和胸廓的前傾又增加了腰椎的負擔,使腰部中軸前傾同時腰椎曲度變小;然後為了保持平衡,盆骨就要向後移動,垂直點落在踝關節後方。如果長期處於這樣的狀態,機體就會變得:萎靡而不挺拔、僵硬而不柔韌、呆板而不靈活;變成這樣以後,人就真的「老」了。也就是俗話說的:「老了老了,腰也僵了,背也駝了。」

   「完美曲線」的不完美。脊柱的「完美曲線」是以軟組織具備高柔韌性為前提的,人在二十多歲的時候,軟組織是柔韌的,所以脊柱是完美的,但是人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二十多歲,所以,隨著年齡的增加,軟組織的退變,就是脊柱「完美曲線」不完美的開始。脊柱的構造是少年時代造就青春活力的關鍵因素,同時又是中年後導致亞健康的頭號殺手。脊柱的完美曲線,讓男性偉岸挺拔,讓女性婀娜多姿,可是,再完美的曲線也終究會有退化、變形、僵硬的那一天;「江山折斷英雄腰,歲月催盡紅顏老」,一方面是歲月的侵蝕,我們無法抗拒,但是可以通過鍛煉改善和延緩;而另一方面是不正確的使用和缺乏保養意識,我們要盡量避免;太極拳鍛煉中關於脊柱的鍛煉方法叫做「返先天」,就是保持青春,延緩衰老的意思,「返先天」初級鍛煉方法之一,就是:怎樣去保持脊柱的完美曲線,保持脊柱的柔韌性(彈性)、靈活性和流暢性,延緩脊柱功能的衰退。03.脊柱病變導致的脊柱變形。

   脊柱病就是脊柱的骨質、椎間盤、韌帶、肌肉發生病變,進而壓迫、牽引刺激脊髓、脊神經、血管、植物神經從而出現複雜多樣的癥狀。常見病種為頸椎病、腰椎病。主要癥狀:不能直立、頭痛、眩暈、視力模糊、記憶力下降、頸肩酸痛、食欲不振、反胃、嘔吐、下肢無力,嚴重者可能導致癱瘓。

   脊柱病變包括:椎體錯位、錯縫、滑脫、胸椎、腰椎小關節紊亂、頸椎病、胸椎病、腰椎病、骶尾骨病、脊柱前後彎曲、側彎畸形、力平衡失調、活動受限、功能障礙、炎症、椎間盤突出、椎體骨質增生、神經根受壓、椎骨變形等疾病。這些都是醫學標準的研究範圍,不在武學標準的研究範圍之內,所以大家只要簡單了解一下就可以了。04.外傷導致的脊柱變形。

   車禍、搬運損傷、不當(超負荷)運動等造成的脊柱損傷,這些是醫學標準的研究範圍,不在武學標準的研究範圍之內,所以大家只要簡單了解一下就可以了。注意在運動過程中要量力而行,盡量避免運動過度造成機體損傷。三、脊柱退變的直接現象:

01.脊柱失穩(器官形態角度)。脊柱高度下降是在椎間盤退變過程中發生的,椎間盤退變必然會影響周圍韌帶及肌肉。使韌帶和肌肉(主要是椎旁短肌)的肌張力下降,導致椎間關節相互聯結關係鬆動從而出現脊柱失穩。脊柱失穩是中老年人群中十分多見的,在脊柱失穩這一階段如:人體活動姿勢不當或受外力撞擊,甚至軀體突然轉動等,都有可能產生脊柱相應部位的椎骨與椎骨間位置變動,就會產生椎體小關節對合紊亂、椎間孔形狀及大小改變、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等等,這些均系臨床常見急、慢性腰痛和腰腿痛產生的主要原因。

02.脊柱運動障礙(神經控制角度)。脊柱僵硬,柔韌性和靈活性降低。詳見本節《四、脊柱退變的過程》。四、脊柱退變的過程:

   衰老是每個人必須面對且無法逃避的現實,脊柱的退變是機體衰老的標誌之一,脊柱的退變包括:脊椎的退變和椎間盤的退變。脊椎的退變分為骨刺形成和關節突肥大、椎板增厚,這二者都可以導致椎管狹窄。椎間盤的退變表現在纖維環變薄,甚至破裂,髓核水分減少,失去原有的彈性和可流動性,導致椎間盤的膨出、突出及脫出。

   脊柱退行性病變,也稱為骨性關節炎。主要特徵為骨刺增生、椎間盤變薄。臨床癥狀表現為脊椎僵硬、酸痛,活動範圍縮小。有時會伴隨著頭暈、頭痛、手臂、腿腳麻木及脊椎相關性疾病。

   脊柱的退變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椎體間存在無菌性炎症,病人會有酸痛的癥狀。此階段尚無骨刺與椎間盤退化等永久改變,神經根受壓的機會較少,一般始於25歲以前。

   第二階段,椎間盤有少量退化,骨刺開始少量出現,病人會有關節僵硬,偶爾會有頭暈、頭痛、手腳麻木的癥狀;脖子痛與落枕是常發生的事;早晨起床後會有關節不靈活的感覺,需經過一定的活動後才能緩解;坐的時間長了會腰背酸痛;做電腦工作容易疲勞,上背部疼痛,開始出現脊椎相關性疾病。此階段多發生在25歲~45歲之間。

   第三階段,椎間盤更薄了,但尚未「消失」。骨刺更長了,但尚未「搭橋」。上述的癥狀更為嚴重,並且由間斷性發作轉為持續性發作。尤其是各種脊椎相關性脊椎更多而頻繁。年齡多為45歲~65歲。

   第四階段,一個以上的椎間盤完全消失,骨刺開始搭橋,各種癥狀持續而嚴重。椎間盤在變薄的過程中,神經根受壓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至椎間盤完全消失時,如果該脊椎壓到了神經根,則該脊椎無法被複位,只有進行手術。如果未壓迫神經,則該脊椎也就不會迫壓神經了。但是,該椎間盤的上一個或下一個椎間盤則會以更快的速度退化,更多的神經根就會受到干擾。一般此階段多發生在65歲以上。此階段對人的健康與壽命的影響最大。

   這四個階段的年齡區分並非絕對的,在許多不正確的姿勢、生活習慣及心理狀態的影響下,可能有許多相對年輕點兒的患者進入到下一期的病程中。由於脊柱退變多半是不可逆轉的,因此要善待自己的脊柱,保證能有良好的生活質量。五、脊柱退變的危害:

01.脊柱是構成臟腑外壁的重要組成部分,脊柱變形使容納臟腑的空間受到擠壓、變形,導致臟腑受到擠壓、變形,直接影響臟腑功能。

02.脊柱變形導致脊柱周圍骨骼肌肉受力不平衡,容易導致肌肉勞損、緊張而出現腰背疼痛癥狀。

03.脊柱變形使脊椎骨之間的間隙變窄,有可能壓迫脊髓及神經根,引起神經癥狀,如:運動障礙,下肢麻木、無力,大小便障礙甚至癱瘓等等;同時有可能使緊貼於脊柱附近的血管、淋巴管變得扭曲甚至管腔變窄,這些都可以導致血液的流速和流量的改變,從而引起許多組織和器官的血液供應減少,阻塞循環系統以及經絡運行的通暢,產生一系列臨床表現。

04.心理影響,脊柱退變引起機體的不良反應、體型的扭曲等會導致心理壓力的增加,心理壓力反過來又會加重機體的病變。(四)、鍛煉太極拳能夠有效緩解脊柱退變、延緩衰老、怯病強身的理論基礎。

   脊柱健康或退變的直觀原因就是:椎間盤、椎周圍韌帶、椎周圍肌肉等軟組織是強壯的還是衰弱的,而太極拳鍛煉就是從通過改善軟組織的狀態開始,通過一系列的鍛煉方法把軟組織從衰弱狀態改變回強壯狀態,俗稱「易筋,易骨,易髓。」從而緩解脊柱退變的危害,達到改善整體健康的目的。

   軟組織俗稱「筋」,太極拳的鍛煉就是從「筋、骨、皮」為切入點的,「筋、骨、皮」等同於我們前面提到的「大關節」概念。鍛煉太極拳對於脊柱的作用有以下幾點:

01.調節平衡力控制,保持脊柱整體垂直,緩解脊柱周圍軟組織緊張,減輕脊柱特別是腰椎的承重負擔。

   鍛煉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力」,用意(神經感應)來維持機體(主要是脊柱)平衡,神經感應對機體平衡的維持能力越強,維持機體平衡所需要的力量就越小,脊柱平衡狀態使脊柱周圍軟組織最大可能處於放鬆、休息狀態。緩解神經麻木,緩解肌肉勞損、緊張,減輕腰椎、胸椎負擔。02.調整脊柱形態可以緩解和避免脊柱變形造成的一系列危害。

   人在站立狀態下,腰椎周圍軟組織處於緊繃狀態,時間長了容易造成腰肌勞損。所以在太極拳運動過程中,松腰斂臀(垂臀)跟開胯(坐腿)活膝這兩個動作結合做到位可以讓兩個髖關節分擔腰椎所受的上半身重量,緩解了腰椎的壓力;拔背、虛靈頂勁這兩個動作做到位可以讓脊柱像青松一樣蒼勁挺拔,做到上述要求就可以把整根脊柱盡量向上下兩邊拉開、撐起,可以使底座穩固,中柱挺拔,緩解脊柱變形造成的不良後果,並且有效預防和糾正脊柱變形。

   脊柱退變的現象,無論朝哪個方向變形,歸根結底就是:不夠挺拔、不夠柔韌、不夠靈活,這些就是脊柱退變導致機體衰老和病變的直觀原因。反過來說:只要脊柱保持挺拔、柔韌、靈活,那麼機體就是健康的、年輕的,針對這一點,太極拳要求通過鍛煉盡量保持頭部、胸廓、盆骨在一條垂線上,保持底座穩固,中柱挺拔,只要做到上述要求,機體就能夠保持年輕健康狀態。03.柔和蛹動可以增加脊柱的柔韌性和靈活度,促進氣血循環,緩解軟組織僵硬,松活背部僵硬,同時又避免劇烈運動造成的脊柱損傷。具體蛹動方法我們將在未來的教材中陸續介紹。(五)、脊柱的形態調整。

一、脊柱形態調整的重要性:

   人體所有軟綿綿的組織與器官能「掛」得起來,全靠骨胳系統的幫忙,而骨胳系統的支架,全在脊椎骨。脊椎骨上面頂著頭顱,下面吊著盆骨,中間還保護著脊髓,脊髓是周圍神經的主軸,周圍神經成對的從脊椎骨體中間分出來,向左右再往前及上下分布。由脊椎發出的三十一對神經根支配著內臟功能和四肢運動。人體的一切活動都是靠與脊椎有密切連帶關係的神經系統來指揮的。脊椎體移位,脊椎被壓迫甚至脊椎周圍肌肉、韌帶組織緊張,都會直接影響通過的神經,間接引起神經供應的末端器官、肌肉或分泌腺體,導致該器官出現功能障礙。醫學研究表明,人的壽命應該在120歲以上,脊椎問題會讓人的壽命縮短1/3。因此,脊椎被醫學專家成為「人體的第二生命線」。

   脊柱體系統和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息息相關,和生命的一呼一吸都有密切的關係。日常生活中的習慣性動作造成脊柱體系統整體的偏差,將直接影響體內平衡代謝和生命質量。正常情形下,脊柱是人體的中軸,垂直於骨盤上,支撐起肩膀、上肢及頭部,以肋骨及胸骨保護內臟。最重要的是於脊柱中負責傳達訊息的中樞神經,以及由椎間孔穿出的神經架構成一個緊密的系統,維持身體各部正常的活動與運轉。所以脊柱和身體健康有著絕對關係。

   脊柱體是否健康,是指脊柱體系統軟、硬組織的生理位置是否正確。也就是說如果每個脊椎個骨諸多小關節的生理性受力點正確,其相關的神經組織系統位置就正確,這關係到大腦發布的命令能否有效地指揮細胞組織的運行,以保證生命質量與品質。

   脊柱問題可能引起諸多相關病症,詳見圖片「05-01脊椎全息圖」。二、如何延緩脊柱退變,減少對健康的傷害。

01.有效鍛煉。

   減輕脊柱負擔和儘可能延緩椎間盤的退變,重要的是要加強對脊柱周圍軟組織的鍛煉,只有軟組織強健才能保護脊柱,只有依靠脊柱周圍強壯的軟組織才可減少脊柱負擔與損傷,鍛煉軟組織是減輕脊柱負擔和減少脊柱損傷的最好辦法和途徑。但鍛煉方法要科學,活動量要適當,要長期有計劃安排。具體鍛煉方法我們將在未來的教材中陸續介紹。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姿勢和動作也屬於有效鍛煉的內容。02.有效休息。

   機體就跟機器一樣不能一天24小時都開足馬力運轉,否則由磨損造成的傷害是無法挽回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通過一些方法來緩解脊柱保持直立狀態的勞損,不斷變換姿勢是有效緩解脊柱勞損的方法,最有效的放鬆脊柱就是平躺和蟄伏,有效休息具體方法我們將在未來的教材中陸續介紹。03.放鬆精神。

   人的精神狀態與脊髓息息相關,因此保持一個輕鬆良好的精神狀態是養護脊髓的必要條件,脊髓養護好了是脊柱健康的關鍵。精神放鬆的內容我們將在本教材《05預備式-03鍛煉之前的意念調整》章節中詳細介紹。三、武學標準中怎樣理解脊柱的生理彎曲以及重要的受力點。

   脊柱的彎曲可協助椎間盤減少震蕩,但卻使支撐力減少,在彎曲交界處容易損傷(如胸12,腰1)及慢性勞損(如腰4、腰5)成為腰痛的易發病處。彎曲交界處就是彎曲拐點,也就是兩個彎曲之間的轉折點,是兩條彎曲弧線之間的連接。彎曲拐點有:(頸7、胸1),(如胸12、腰1),(如腰4、腰5、骶1)等,腰椎因支撐上半身重量受累最大,因此腰椎是最容易勞損的脊柱段;最大彎曲點:頸4、胸8、腰3、骶曲,骶曲因為融合成一塊了,而且不能運動,所以從整塊來理解骶曲就可以了,不用精確到點。最大彎曲點是維持脊柱形態的關鍵點,最大彎曲點的形態直接影響整條脊柱的形態。

   以上標準因性別、人種、年齡、各地生活習慣等不同而略有不同,可能會出現在上一節或者下一節,大家只要把握最大彎曲點和彎曲拐點的意思就可以了,不用精確到點的位置。四、脊柱的分段。

   在武學標準中,脊柱分為3段,分別是:腰曲、胸曲和頸曲。

   腰曲包括:尾閭和5節腰椎。因為成人的骶曲已經合併成整塊,不能分開運動,只能整塊一起運動,所以在武學標準中我們統稱為「尾閭」,尾閭包括:骶骨和尾骨。尾閭的運動要領合併在腰曲的運動要領 里。

   胸曲包括:12節胸椎,以胸椎最大彎曲點胸8為分界點,分為上、下兩個部分。

   頸曲包括:7節頸椎和頭骨。頭骨的運動要領合併在頸曲的運動要領里。

   細節的運動就以這3段的運動為開始,最後練到每根脊椎骨都能夠自由、自主運動,那麼整體柔韌性就達標了。五、脊柱的形態調整細節。

   脊柱形態調整的整體要求分為兩個過程:

   過程1:緩解彎曲,趨向直線。

   過程2:上下對拉,下盤紮根,上盤拔起。  (A).過程1:緩解彎曲,趨向直線。原則上就是把整根脊柱拉直,在整個脊柱調整過程中,「直」的意思是:在放鬆、輕鬆的狀態下盡量使脊柱趨向直線、接近直線。當然脊柱是不可能拉得像直線畫出來一樣直的,總還會保留一點彎曲度,而且脊柱趨向直線只有通過長期運動才能夠逐漸做到位的,鍛煉初期大家先在心裡有個概念就可以了,不要強求,更不要拔苗助長,牢記並遵循一個大原則:任何動作都要在放鬆狀態做到位才算達標;如果強制性去做某個動作,就算做到位了,也對身體有害無益;如果暫時做不到位,盡量接近就可以了。過程1動作要領分為4個步驟來詳細解釋。

   步驟1:腰曲後貼,攤直。要領分兩個部分:

   01.尾閭翻直。

   02.腰椎後貼。

   尾閭的重要性:(用成熟的稻穗來表示尾閭下沉的味道)

   01.平衡器。像船舵一樣把握方向,維持整體平衡。

   02.穩定器。像秤砣一樣用暗勁下沉來維持重心,控制尾閭下沉可以使下盤穩固,使人不容易摔倒。

   03.協調器。協調全身運動。

   04.整體勁的源頭和基石。

   在太極拳動作要領中,尾閭的重要性是排第一位的,其他動作都可以做不標準,唯獨尾閭中正必須要做標準、做到位。腰曲後貼、攤直,怎樣把握尾閭有沒有中正呢?尾閭中正的標準是:腰曲越接近直線表示尾閭越中正。

   步驟2:胸曲後展,攤直。

   以胸8為分界線,上下兩段胸椎分別向後展開,攤直、攤平。注意配圖中肋骨和胸骨形態還沒有調整好,大家先不要看肋骨和胸骨的運動,只看胸椎的運動就可以了,肋骨和胸骨的形態調整和運動要領我們將在下一節「全身各部位的形態調整」中詳細介紹。

   步驟3:頸曲後貼,攤直。要領分兩個部分:

   01.頸椎後貼,枕骨後貼。盡量攤直由頸椎和枕骨形成的曲線。

   02.百會向天,頭骨上頂,下頜內收。從右側看,頭骨順時針旋轉,調整到使百會正對正上方,下頜微向喉嚨方向內收。注意就像有根橡皮筋吊在百會穴把頭骨向上拉;就像有根橡皮筋吊在下巴中心把下頜骨向後拉,用橡皮筋這樣的牽引力,不要用僵力。

   步驟4:整條脊柱3段一起調整。以上3個步驟先是一個一個調整到位,然後3個步驟一起做,先是來回運動,把軟組織練柔和了以後,再保持住調整後的狀態,不要回到調整前的狀態,就完成了過程1。

   來回運動過程中,趨向調整後狀態的時候要稍微加力運動,還原的時候盡量放鬆,例如:腰椎後貼的時候用力,還原的時候放鬆,放鬆就是不用力,不用力,自然就回到調整前的原始狀態了。

   整個調整過程中,按照達標時間從先到後、按照達標難度從最容易接近直線的到最難接近直線、按照調整後的狀態能夠保持趨向直線的程度,按照這3個標準來排列,分別是:腰曲、胸曲和頸曲,腰曲最先能夠調整到位,也最容易接近直線並能夠調整到最趨向直線的姿態,胸曲次之,頸曲最後,也最難,保留的曲度也最大。  (B).過程2:上下對拉,下盤紮根,上盤拔起。

   在保持住過程1調整後狀態的基礎上,以腰椎最大彎曲點(一般指腰3或者命門)為界限,下端跟著尾閭盡量向正下方扎,上端盡量向正上方拔起。腰1腰2是上下對拉的過渡區域,所以動作相對沒那麼明顯,既沒有明顯的下沉動作,也沒有明顯的上拔動作。

   脊柱上下對拉也不是一步就能夠調整到位的,只有一次改變一點點,要很輕鬆的狀態下能夠調整多少幅度就調整多少幅度,然後在未來的鍛煉過程中每次增加一點點幅度,時間練久了,才能夠很自然地調整到位。過程1動作要領分為3個步驟來詳細解釋。

   步驟1:尾閭下沉。

   尾閭帶動腰5腰4腰3盡量向正下方扎,尾閭好比是一個秤砣,尾閭用暗勁向下沉,就像秤砣掛在繩子上,雖然外形位移沒有很大幅度的運動,但是向下的力的趨向是存在的,用秤砣的暗勁下沉來比喻尾閭的下沉狀態,讓大家有個形象的概念。注意這裡的「暗勁」是指力的趨向,是「暗勁」的其中一個表現形式,不能完全代表太極拳高級勁法的「暗勁」概念,大家不要混淆了。

   尾閭下沉要求把脊椎骨之間的間隙拉開,也就是把軟組織(椎間盤為代表)拉長,增加軟組織的柔韌性和靈活性,使之趨向飽滿、充盈。

   尾閭下沉動作先是上下來回運動,把軟組織練柔和了以後,再保持住調整後的狀態,不要回到調整前的狀態。來回運動的時候尾閭就像秤砣掛在有彈性的軟繩子上,上下盪動;保持調整後狀態的時候,尾閭就像秤砣掛在彈性很小的硬繩子上,外形位移很小,用暗勁下沉。

   尾閭下沉的作用就是使下盤穩固。

   步驟2:胸椎、頸椎上拔、頭骨上頂。

   脊柱從腰2開始像拔節的竹子一樣趨向上方。要求也是把所有脊椎骨之間的間隙拉開,也就是把軟組織(椎間盤為代表)拉長,增加軟組織的柔韌性和靈活性,使之趨向飽滿、充盈。

   上拔動作先是上下來回運動,把軟組織練柔和了以後,再保持住調整後的狀態,不要回到調整前的狀態。上拔的作用是使上盤脊柱蒼勁挺拔。

   步驟3:上下同時對拉。也就是步驟1和2一起做,就好像一隻手抓住後腦,一隻手抓住尾閭,然後以命門為分界線同時向上下兩邊拉開,把整條脊柱從中間向兩邊拉開、拉長,就像做牽引一樣。拉開的時候要用力,還原的時候要放鬆。同樣的先是上下來回對拉還原,把軟組織練柔和了以後,再保持住調整後的狀態,不要回到調整前的狀態。

   這個上下對拉動作難度非常大,需要很長時間的鍛煉才能夠上下一起對拉,大家剛開始不要強求做到,做不到就先做一個方向,也就是先做向下的動作,再做向上的動作。運動過程中,趨向調整後狀態的時候要稍微加力運動,還原的時候盡量放鬆,也就是上下拉開的時候用力,還原的時候放鬆,放鬆就是不用力,不用力,自然就回到對拉前的狀態了。    (C).脊柱形態調整小結:

   在鍛煉太極拳的過程中,脊柱的形態基本上就按照過程1和2的完整要領為調整原則,調整後脊柱的形態貫串於整套動作之中,在整個鍛煉過程中脊柱自始至終都要盡量保持住調整後的形態,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適當地使脊柱趨向調整後的形態,可以緩和脊柱壓力,延緩脊柱退變。

   俗話說:「筋長一寸,延壽十年」,太極拳鍛煉初期就是把全身的筋(軟組織)拉長,增加其柔韌性,脊柱的形態調整是太極拳鍛煉初期要求:「伸筋拔骨」的切入點和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太極拳鍛煉的基石和重中之重,大家一定要完全細緻地理解併當作首要標準來學習。

   松腰垂臀、含胸拔背、虛靈頂勁3組動作要在下盤紮根、上盤挺拔、內勁充盈、全身鼓撐的大環境前提下去理解,這3組動作是一體的,不能分開理解。這3組動作具體要領我們將在下一章「全身各部位的形態調整」中詳細介紹。

   腰曲最關鍵的問題是:承重負擔導致勞損。解決問題的具體對策是:緩解承重負擔,避免勞損;要多做松腰,日常生活中經常變換姿勢,適當休息。

   胸曲最關鍵的問題是:胸廓位置相對固定造成運動受阻,氣血不暢,導致胸曲彎曲過度形成駝背等。解決問題的具體對策是:多做拔背動作,使胸椎經常向上展展、伸伸、彈彈,預防和緩解胸曲彎曲過度。

   頸曲最關鍵的問題是:頸椎變形造成大腦和頭部器官供血不足,影響其正常功能;頭部位置最高,消耗的能量又很大,同時也受背部氣血通暢與否的影響,以及受現代人工作方式如:長時間伏案低頭工作等影響,造成頸部軟組織僵硬、退變。解決問題的具體對策是:保持頸曲端正,適當運動,勞逸結合,避免過度用腦。    (1).太極拳要求脊柱調整「直」,這個「直」的完整涵義:

   01.舒展。通過調整使以椎間盤為代表的軟組織趨向飽滿、充盈、舒展,維持脊椎骨間隙寬度。

   02.垂直。通過調整使頭、胸、盆骨、踝基本上保持在一條垂線上。

   03.穩固、挺拔。通過上下對拉使下盤穩固,上盤挺拔,通過調整使脊柱像青松一樣蒼勁挺拔,使機體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04.柔韌、靈活。通過調整增加脊柱柔韌性,使脊柱具備各個方向靈活運動的能力。    (2).一些人對「直」的誤解:

   01.混淆了飽滿與萎縮的區別。

   太極拳脊柱形態調整,只是通過適當調整使脊柱趨向直線,來緩和脊柱退變導致的過度彎曲、變形,以及脊椎骨間隙變窄造成的一系列危害,並不是要刻意地把脊柱拉得像直線一樣直,也不是拉直了就不彎回來了;脊柱退變的狀態下,軟組織是萎縮、僵硬的,而太極拳的調整和鍛煉能使軟組織趨向飽滿、充盈、舒展,這根本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狀態,不能被混為一談。

   02.混淆了垂直與傾斜的區別。

   太極拳脊柱形態調整,要求:通過調整使頭、胸、盆骨、踝基本上保持在一條垂線上。而脊柱退變導致頭、胸和盆骨的中點連線傾斜,導致盆骨和踝關節中點連線傾斜。

   03.混淆了挺拔與萎靡的區別。

   太極拳脊柱形態調整,要求:通過上下對拉使下盤穩固,上盤挺拔,使機體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脊柱退變導致脊柱萎靡不振,無法維持自然生理彎曲,下盤傾斜,上盤萎靡,機體像枯萎的鮮花一樣耷拉著。

   04.混淆了「柔韌、靈活」與「僵硬、呆板」的區別。

   衡量脊柱是健康的還是退變的標準不是能不能呈曲線或者直線狀態,而是能不能靈活運動,是輕鬆地伸展、伸直後能不能輕鬆地彎回來,是能不能維持脊椎骨間隙寬度。適當的鍛煉來調節脊柱因長時間保持一種固定姿勢產生的靜力性勞損是有益的,關鍵是拔「直」以後能不能彎回來,有些人說太極拳的脊柱調整是把脊柱調整成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樣子,這樣的說法比較極端和片面,因為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是僵直了、硬化了、導致脊柱活動受限,彎不回來了,而太極拳脊柱形態調整是為了緩和脊柱彎曲過度的輔助性調節,增加脊柱柔韌性和靈活度,可以自由地拉長和彎曲脊柱,鍛煉太極拳以後脊柱會更柔韌、更靈活。

   說得通俗一些就是:僵住了、僵直了、彎不回來了那是病變,能夠輕鬆自如地伸直並且能彎回來那是調整。

   挺拔柔韌是能夠「垂直並向上舒展」,同時又能夠向各個方向靈活自由地彎曲;僵硬是直在那裡定格了,動不了了;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狀態,不能被混為一談。

   05.混淆了「緩解彎曲,趨向直線」與「就是直線」的區別。

   我們以駝背現象為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胸椎彎曲過度會導致駝背,為了預防駝背,脊柱形態調整要求平時注意把胸椎多向上彈彈、撐撐,通過調節運動讓胸椎保持垂直挺拔,避免彎曲過度,這個才是「緩解彎曲,趨向直線」的原本意思;而有些人卻把這個「直」曲解成「把胸椎拉得像直線畫出來一樣直」,在這裡我們作為重點加以糾正,希望大家不要錯誤理解。    請大家不要混淆以上這些概念。在完整理解的基礎上去體會太極拳脊柱形態調整「直」的涵義。

六、脊柱形態調整的作用。

01.緩解脊柱間軟組織勞損。

   脊柱趨向直線,可以緩解脊柱彎曲過度和各種原因導致的變形造成的軟組織勞損。同時保持軀幹垂直,可以最大限度減少肌肉負擔。在任何運動和靜態姿勢下,如果軀幹能夠保持垂直,盡量靠神經反應來維持軀幹平衡,那麼神經反應越敏銳,就越能夠減少肌肉的負擔,像積木一樣垂直堆疊,撐起身體就不用太大的力,如果彎腰走路,那麼就會非常累,需要大量的力來維持平衡。

02.使下盤穩固,上盤挺拔。

   形態調整可以使脊柱整體保持底座穩固,中柱挺拔。人在站立狀態下只要保持頭在胸的正上方,胸在腰的正上方,腰在胯的正上方,胯在踝的正上方,就表示還處於年輕狀態,沒有衰老。脊柱調整可以使身體像生根並且拔節的竹子一樣,以命門為界限,命門以下像生根一樣暗勁下沉、穩固,命門以上像拔節一樣挺拔、靈活。挺拔就是不萎靡,挺拔不是非要把脊柱拉得有多長,而是通過經常拉拉來調整脊柱,可以保持住自然健康的形態,不彎曲過度、不變形。

03.舒緩臟腑,維持臟腑經絡功能正常。

   脊柱通過調整挺拔舒展了,使臟腑居住的空間變寬敞,不受擠壓,臟腑功能自然就趨向正常。挺拔脊柱,可以活動平常不能運動到的背部,疏通背部經絡運行通道,為中脈七輪趨向直線打好形體外殼的基礎。

04.類似牽引療法。

   通過脊柱對拉,可以調節、預防和緩解脊椎骨間隙變窄。脊柱的形態調整就跟醫院裡做牽引一樣,只是牽引是由機器產生的外力調整脊柱,避免椎間盤萎縮、變形;而鍛煉是人體靠內在的作用力進行自我調節,使以椎間盤為代表的軟組織趨向飽滿、充盈、舒展,維持脊椎骨間隙寬度。。

05.有效鍛煉效果。

   脊柱形態調整好了,能夠使氣血上下保持順暢,神經反應敏捷,大腦供血充足,神清氣爽,腰椎有力,打起拳來能夠立身中正,舒展自然,達到預期的鍛煉效果;形態調整地不好,那麼打起拳來就七倒八歪,僵硬緊縮,達不到預期的鍛煉效果。七、脊柱形態調整過程中常見的錯誤。

   正確指導,適當鍛煉,才能夠發揮太極拳脊柱調整理論的作用。

   廚師拿菜刀切菜,做出美味佳肴;罪犯拿菜刀砍人,犯下滔天大罪;同樣一把菜刀,其本身沒有善惡,是使用菜刀的方式正確與否導致了結果的不同,所以同樣一套鍛煉方法,如果使用不當,也會導致不好的結果。以下是幾種不正確的理解方式:

01.超出目前自我能力極限強制性做動作。

   為了能夠調整到位強制性做動作,憋氣等都是不可取的,太極拳要求任何動作都是在放鬆狀態下輕鬆做到位,以這個要求為度,不能輕鬆做,就算強制能夠做到位,也不算達標。在不能輕鬆做到位的情況下,就先做過渡動作,然後慢慢趨向標準動作。

02.如果刻意調整,刻意保持調整後狀態,會形成新的靜力性勞損。

   無論是趨向曲線還是趨向直線,脊柱不能一天到晚保持一種姿態,也不能長時間靜止不動,這樣都會造成靜力性勞損,因此要不斷變換姿勢來調節脊柱受力點,使各組軟組織都能夠得到適當的運動和休息,才是保護脊柱的正確方法。

   頸椎和胸椎的要領,理論上要求越挺拔、越接近直線越好,但現實中是不可能做到像直線畫出來那麼直,總還會保留一些彎曲度的。我們只要做到盡量挺拔就可以了,「拔直」的意思是就是:盡量向上保持 一個挺拔而靈活的狀態,不是像直線一樣僵而直;通過長期鍛煉,腰曲是可以做到直線畫出來那麼直的,甚至還可以彎成向後弓的形態;但是在非鍛煉狀態,特別是跳躍和走路時,整條脊柱還是要保持自然曲線狀態,這樣可以緩解跳躍和走路時足底從地面上傳對大腦產生的震蕩;脊柱的自然曲度雖然有很多優點,但卻是造成中老年人腰酸背痛的根本原因,這就是人類進化的代價;我們每天抽出部分時間練練太極拳,可以通過對脊柱的調整延緩脊柱退變,保持機體的健康。

八、自然衰老導致的脊柱變形與太極拳脊柱形態調整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1:

腰曲曲度都變小了,趨向直線狀態,腰曲變小詳見前面示例圖片。不同點1:

自然衰老:傾斜的。自然衰老導致頭、胸和盆骨的中點連線傾斜,導致盆骨和踝關節中點連線傾斜。

太極拳調整:垂直。太極拳調整可以使頭、胸、盆骨、踝關節的中點連線趨向並保持在一條垂線上。不同點2:

自然衰老:以椎間盤為代表的軟組織趨向萎靡、變形,脊椎骨間隙變窄。胸和頭向前掛迫使腰曲曲度變小,無法再彎回來。

太極拳調整:以椎間盤為代表的軟組織趨向飽滿、充盈、舒展,維持脊椎骨間隙寬度。腰曲具有良好的伸展與彎曲運動能力。九、脊柱常見病導致的脊柱僵硬變形與太極拳脊柱形態調整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以強直性脊柱炎為例子。

相同點1:

脊柱曲度都變小了,趨向直線狀態。

不同點1:

脊柱病變:軟組織萎縮、變形、僵硬導致脊柱傾斜,脊柱運動受阻,就是僵在那裡定格了、卡住了、不能動了,僵在那裡彎不回來了。

太極拳調整:調整過的脊柱柔韌性,靈活性更加好了,脊柱挺拔,可以靈活自由來回運動。

不同點2:

脊柱病變:以椎間盤為代表的軟組織趨向萎靡、變形,脊椎骨間隙變窄。

太極拳調整:以椎間盤為代表的軟組織趨向飽滿、充盈、舒展,維持脊椎骨間隙寬度。

推薦閱讀:

學會了這8大工作彙報技巧,還用愁領導不重用你?
如何ICO寫一篇好的白皮書:技巧和例子
? 5個小技巧讓你的蓮花坐更為舒適...
sketch插件-快速生成軸測視圖-2
如何用大數據把妹?

TAG:練習 | 太極拳 | 技巧 | 太極 | 教練 | 私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