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秒就要咆哮、炸毛、撕娃了,這個方法可以立刻阻止你自己~
前言
之前三期《有個相愛相殺的母親》、《毒舌、炸毛、撕娃的女人情商低》、《說話是門技術活》回復特別踴躍,看來非常切中當今家長的痛處。有趣的是昨天的一個忠實讀者的留言,說近期組建"戒吼群",剛發出帖子,瞬間5個群爆滿。。。現在控制不住自己情緒撕娃的媽媽太多了。
根源是什麼呢?很簡單,「當媽」是一個人真正步入心智成熟的第一個高速發展期——尤其是我們我們這批80、90後獨生子女一代,在父母的過度保護下長大起來的,心智還是小孩,就按部就班地就工作了,結婚了,生娃當媽了——這個時候才第一次在人生中要真正要對某人(娃)承受責任——只有在對別人承受責任的時刻,一個人才真正遇到了要「心智成熟」的迫切需要。
這時忽然發現心智比豆腐還嫩,完全不夠用~
負面情緒管理心智成熟其中第一點就是管理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天真爛漫無責任的小公舉時代,不管理情緒也不會死。現在有了責任,各種真實的挑戰就迎面而來,負面情緒也隨之產生。面對負面情緒的管理技巧也就重要起來。
今天介紹一個非常實用情緒管理方法,就是ABCDE方法。
談情緒管理之前,需要先說說情緒是怎麼產生的。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會引起我們情緒的變化,那麼真的是那些「事情本身」引起了我們的情緒反應嗎?
答案是:不全是。
因為當我們面對一件事情時,我們下意識會站在自己的角度,根據自己的態度,結合自己的經驗,依靠自己的能力來分析,評價這件事對自己來說意味著什麼,然後,我們會根據這個評價/分析/判斷的結果,來給自己「選擇」一種情緒。
怎麼通過改變本能思考,來影響本能情緒呢?這就是心理學家艾利斯提出的情緒反應的ABC模式。
A(ActivatingEvent)——事件或情境
B(Beliefs)——你對這個事情或情境抱有的信念(即你的態度,想法,評價,解釋)
C(Consequences)——結果:情緒結果(比如焦慮),行為結果(比如攻擊性),生理結果(如心悸,手腳冰涼)
正是因為我們的情緒並不完全是由所面對的事情所決定的,而是由我們的看法決定的。
例1幼兒園微群有幾個媽媽曬各種曬娃虐狗,很煩。
Step1 思考:這幾個媽媽是裝逼犯。
Step2 情緒:超不爽
Step3 行為:找閨蜜冷嘈熱諷背地說風涼話,群里見到就針鋒相對話里藏針,發朋友圈諷刺這些裝逼犯。。。此行為有可能引發更多衝突,但不爽憋在心裡不爽又可能引發撕娃等下意識連環行為。
Wait,wait,wait,畫面倒退,再來一次
Step1 思考:1)她們不是裝逼犯,而是人家生活本來就那麼高逼格。 2)她們是裝逼犯,不過如果換做我我也會裝逼吧。3)為什麼我會不爽?是不是我被傷了自尊?
Step2 情緒:沒什麼值得不爽的。
Step3 行為:該幹嘛幹嘛
例2DrBing剛搬家到法蘭克福的時候準備了一場家宴。當時宴請的都是一些小有地位的「名流」,準備期間我非常緊張,越緊張反而越多錯誤,例如打碎了高腳杯啊,忘了預定食材啊之類的瑣事,於是我發現我整個人處於高度緊張中,咆哮了好幾次。
Wait,wait,wait,畫面倒退,再來一次
於是我問自己:
理性我:為什麼要那麼緊張呢?
感性我:因為宴會要完美啊。
理性我:為什麼要完美啊?
感性我:1)因為客人有來頭啊,2)我們人生地不熟需要社交啊。
理性我:為什麼客人有來頭就要完美啊?
感性我:因為他們會更喜歡我們啊。
理性我:一次「完美」的宴會就會讓客人喜歡你們嗎?
感性我:不會啊。
理性我:那是什麼讓他們喜歡你們啊?
感性我:長期的,真誠的的待人之道吧?
理性我:那就對了。那就對自己easy一點啊。
經過這個長達幾秒的對話,完成了心理調節,情緒就好多了。後面的宴會也非常順利。雖然高腳杯不統一,食材也不是我原來計劃中的,但結果還是很滿意。
看完兩個例子,是不是發現:
我們對問題的看法決定情緒?
一些常見的思維習慣/思維模式會使你對情況出現誤判,從而導致壞心情,並再接再厲地影響你解決問題的能力。然後你就一渣再渣了。
那麼,找到並處理這些錯誤的想法,重新修訂你的判斷與結論,就可以幫助我們從自己給自己設下的圈套中走出來,所以,我們在ABC的基礎上,再加上:
D(Disputing)——找出你通常使用的那些有可能會誤導你,使你得出不準確結論或判斷的錯誤的思維模式。
E(Effective Rational Beliefs)——找到新的有效辦法,來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常見的錯誤思維有:
1.完美主義,控制欲:對自己,對事情要求過高,如:
「娃一定要聽我的,不然就是不聽話」
「我安排好的事情絕對不能出亂子」
「一切都必須完美」
「我絕對不能發脾氣」
「我們絕對不能吵架」
DrBing:對自己別人都放鬆一點,你會好過很多!別忘了,你不是神,只是一隻感性狗。
2. 貼標籤:對自己,別人或事情下籠統的結論。如:
「我XXX沒做好,我是個笨蛋。」
「娃幼兒園沒拿獎,娃是個笨蛋」
DrBing:憋傻了,腦容量不足的人才到處貼標籤。
3. 忽略正面,關注強調負面:注意力總是集中在負面上就註定了橫豎不高興的基調:
「這次股票雖然賺了一倍,但我當初怎麼只投了這麼少?虧死了!」
DrBing:記住凡事都有正反兩面!塞翁失馬什麼來著?
4. 妄加揣測:從別人的行為中推測他們的想法或行動會對自己不利。如:
「XXX看到我都沒跟我打招呼,是不是討厭我了?」
「娃老師沒過來找我聊天,是不是我家比較不受重視?」
DrBing:首先是自卑,然後又對高估自己的判斷力,你說這自相矛盾不?
5.迷信壞運氣:經常用不充分的證據來預測最壞的結果。如:
「一大早就踩狗屎,今天恐怕一天都會倒霉。」
DrBing:為什麼不迷信一下好運氣呢?
6. 片面誇大或災難化:把事情的重要性看的非常大,把事情可能給自己帶來的影響過度化。如:
「如果老公離開我,我就活不下去了。」
「娃考不進這所學校這輩子就沒希望了」
DrBing:許多事,並沒你想像的那麼好,但也沒你想像的那麼糟。
7. 直覺推理:根據自己的感覺而不是事實來評判事情。如:
「我現在有不好的預感,這事我一定會搞砸。」
DrBing:你直覺那麼管用為什麼不去買六合彩呢?
8. 單純責怪別人或單純責怪自己
「反正我沒錯,永遠都是別人的問題」
"他離開我,是因為我不夠好。"
DrBing:責任永遠都是在於多方,而不是單純一方的,不要全推給別人也不要全自己扛。
9. 「我受不了了」:面對挫折和困境時,把自己的承受能力看的很低,認為自己無法承受。如:
「在高峰時間擠地鐵,我可受不了。」
「 這件事太難了,我做不來。」
DrBing:好多事,頭皮硬一下啃下來後,你會發現自己其實很牛掰。
上面這些思維模式看著熟悉嗎?比男性更依賴感性思維的女人,非常容易踩坑。上面是女人常踩的9個坑,一旦這樣的思維出現,消極想法噴涌而出,負面情緒就接踵而至了。
所以,一旦有負面情緒出現的時候(感到不爽)的時候,你的第一個反應應該是:
Wait,wait,wait,畫面倒退,再來一次
這時候,立刻掃描自己的腦海,看看是不是在事情發生時自動套用了上面的其中一種思維習慣,一腳踩進了大坑。
然後切換到合理的思維方式,這裡給出6個:
1.接受不完美
人類天然地對自己,他人和身邊的事物有一種期待和想像,我們希望一切和自己的期待一樣發展。然而因為我們對自身,對客觀事物和規律了解的不透徹(我們只能不斷接近,而永遠不能完全地了解真實的自己和真實的世界)所以永遠存在「事與願違」。
這就是「不完美」的本質,所以,一旦你對自己和對世界的認知不是高度接近現實的話,「不完美」這個現象就是永遠存在的。
所以你不能接受「不完美」的話,唯一的解決方法是提高自己對自己和世界的認知程度,而不是生悶氣。提高自己對世界的認知不是那麼一時半刻的事情,所以,更好的方法,是接受萬事其實「不完美」這個事實。
建議:更好的思維方式是把自己的期待(所謂「完美」)定位100分,然後對事物真實情況做一個打分評價,60分以上就不抱怨,80分以上就允許偷樂。採用這個思考模式,結果不會差太多,但你會爽很多。
2.放棄100%控制
出於對「完美「的期待和「人定勝天」的不實際想法,我們自然地認為人的主動干預可以決定事情的成敗。真正心智成熟以後你就會發現世界並不是這樣:世界不像學校教科書那樣一切都能簡化成單純的公式,而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系統。越想100%控制,越容易失控,對娃,對老公,對家庭甚至對職場挑戰,都是一個道理。
所以當你計劃的事情出了亂子時,真的值得那麼大動肝火嗎?是因為情況真的變得那麼糟呢?還是單純因為它和你的計劃不一樣?
建議:當事情並沒有按照你周密的計划進行時,你的反應應該是:現在的情況比我計劃的情況糟糕那麼多嗎?不是的話,生神馬氣呢?
3. 不貼標籤:
當你再準備說自己或別人是一個「白痴」,「懶鬼」,「廢物」,等等標籤時,你可以再稍等一下,想一想你的這個標籤是否真的能準確,全面的概括或評價自己或別人。我敢肯定答案是不能。因為人是多面的,複雜的,可以在不同環境下切換模式的多模式生物:我親眼見到一個小孩在自己家裡野蠻霸道,一到幼兒園(是個氛圍很好的)就變成發自內心的溫文爾雅。
絕不可能用一個或幾個詞就可以把一個人準確的概括出來。
建議:當你對自己或別人(尤其是還高度可塑的娃)的做法感到不滿或失望時,記得只評價行為,而不要涉及到對人本身的評價。例如:娃這次比賽沒拿獎,準備的時候太大意了。
4.把視野放寬:
不要只關注某一方面(特別是不好的那一面)而忽視整體,全面的看待問題,好的,不好的都列出來,以幫助你理清思路,更好的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停留在或抑鬱自責,或憤怒的情緒困擾中。
推薦閱讀:
※這個命宮表可以算出你一生的命運!
※命中有這個,此生必發財!
※這個小村莊「過會」,客人越多越有面子,村民說,圖個熱鬧!
※這個斷月法是對的?
※《教父》里的這個情節最讓人細思極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