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掉咖啡店的是隔壁老王?其實,很有可能是...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價格便宜又好喝的咖啡慢慢被人津津樂道,星巴克和麥咖啡也不再是唯一選擇。
很多便利店也基於增加新產品、擴大餐食功能進而推出自有品牌現煮咖啡,定價在8元到12元,這種咖啡因標準化、自助式、新鮮等特點同樣吸引了部分白領客群。在中國,一杯現磨咖啡需要多少錢?
在星巴克costa太平洋統領天下的時代,20-30元,這也是大部分消費者的心理定位。
不過如今,連便利店都開始賣咖啡了。咖啡在上班族心裡,從簡單粗暴提神的速溶,到能提供免費wifi和插座、對辦公友好的咖啡廳,發展至現在:
不僅要便宜,還得品質穩定、好喝。也就是說,性價比高的咖啡正在細分市場。
1
便利店咖啡大戰
手持一杯咖啡已經成為逛街標配,但城市潮人們的選擇已經不僅僅是連鎖咖啡品牌。各大外資便利店也積極加入戰團,紛紛在店鋪顯著位置推出重金打造的自有品牌現磨咖啡,以只有連鎖咖啡1/3的價格優勢,進軍咖啡市場。北京、上海、廣州的幾乎每個外資便利店品牌,都積極地推出自家的現磨咖啡品牌,在店鋪改裝後,佔據了入口處或櫃檯顯著位置。各品牌主打賣點不同,但主流價格都在10元左右,甚至優惠不斷,往往以低至5-6折的優惠價力推。
在便利店外張貼的促銷海報中,現磨咖啡的廣告往往佔據了顯著位置。可見,各便利店品牌都將現磨咖啡作為一個新的盈利增長點重點對待。
北京羅森選擇了和可口可樂旗下喬雅咖啡合作,由後者提供咖啡機,並露出喬雅品牌。
上海羅森則推出了自有品牌的L-café,使用的是UCC的咖啡豆和Asahi朝日綠源的牛奶,成本非常高。
華南7-Eleven在部分門店推出了自主品牌DAILY CAFé,City Cafe在台灣取得很大成功,北京7-Eleven則在2016年試點了三家門店售賣自有品牌7coffee。
喜士多的喜咖啡,咖啡機為瑞士咖啡機品牌優瑞。咖啡豆沒有特別說明,但其強調所用的奶是德國進口歐德堡。
全家旗下的湃客咖啡誕生於2015年,並在2016年年中完成了品牌形象和口味的升級。
這家由台灣頂新公司運營的便利店品牌挑選了氣質清新陽光的台灣女星陳意涵做代言人,一襲綠衣的她漫步在上海街頭,用軟糯的台灣腔說,「我在街角,邂逅一杯美好」。
事實上,便利店賣現磨咖啡並非新事。
早在2011年,羅森便利店就率先在日本推出自助現煮咖啡機,這個潮流迅速蔓延,到2014年,日本五大便利店(7-Eleven、羅森、全家、OK便利店、迷你島)旗下的4.3萬多家門店裡,都可以買到新鮮且價格不高的現磨咖啡了。
2
便利店咖啡會影響星爸們嗎?
現磨咖啡和便利店銷售的其它鮮食一樣,既可以引流,也有可觀的毛利。在全球第四大咖啡市場日本,這顯然是個划算的生意。
在日本7-Eleven賣咖啡的第一年,單價約合人民幣8塊5的7coffe就賣出了超過四億五千杯,以每杯100日元作粗略計算,已有四百五十億的市場,可說是窮則變變則通的具體案例。
現煮咖啡業務也幫助7-Eleven母公司Seven&I nHoldings的利潤增長了27%。在台灣通過7-Eleven一年賣出的咖啡就有2億杯,因此7-11也成為台灣最大的平價「咖啡店」,佔據了八成的台灣咖啡市場。
受到台灣全家現磨咖啡熱銷的啟發,上海全家在2010年就開始在內地尋找供應商。目前他們使用的是德國原裝進口的WMF咖啡機,選用產自瓜地馬拉的阿拉比卡咖啡豆。
「目前在所有的上海全家門店中,除少數門店因環境不允許外,大多數門店基本配備了至少一台咖啡機。」「接下來,全家湃客咖啡會加快全國門店咖啡機的裝機速度與普及率。」
雖然便利店的咖啡算不上精品咖啡,但勝在便利快捷價格優惠成為大眾消費品,讓喝到一杯咖啡變得簡單。
便利店密集的店鋪數量,在一定程度上擠佔了傳統低價咖啡店的市場。
便利店的現煮咖啡大戰,其實,並沒有影響星巴克們的生意,比起咖啡本身,消費者更看重星巴克的氛圍與體驗。
星巴克2016年在中國和亞太地區的銷售增長率達到23%,超過全球水平。星巴克也因此對中國市場寄予厚望,並宣布五年內把門店數開到5000家,向二三線城市加速下沉。
大多數白領選擇去星巴克,並不是咖啡本身,更多是因為環境與體驗,星巴克可以給消費者提供商務社交或者打發時間的一個場所---第三空間。
其實,針對喜歡拿著一杯咖啡就走,下午在辦公室喝的這部分人群,星巴克也有同樣低價位的產品可以與便利店相競爭。
一杯新鮮的滴濾,中杯的在星巴克售價只需19元,會員卡還能積分,這對於擁有弄濃郁的咖啡文化,口感更好的星巴克,便利店在他們面前沒有一絲競爭力。
消費者的選擇有其多樣性,依據場景不同而留給品牌商不同的機會。這其中不只會有精品咖啡的崛起,也有平價咖啡的機會。
3
便利店餐飲化的邏輯
不僅咖啡,事實上,便利店早已開賣餐食,成為消費者的生活服務中心:便利店 咖啡 輕餐 送取貨點 交費...
便利店餐飲化,究其底層邏輯?一方面是傳零售業務升級新零售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電商衝擊下便利店轉型的訴求。個人以為有三個方面的好處:
其一是有買有吃有喝,增強門店的體驗和客戶粘性。
其二是能夠吸引客流帶動周邊商品的銷售。消費者在現場吃咖喱飯,那麼他會自然買一瓶飲料或現磨咖啡。
最後是提高毛利,貢獻業績。零售是低毛利業態,而餐飲是高毛利品類,可直接改善便利店的盈利結構。源自東莞的美宜佳僅華南就有9300家店,去年營收超過100億元,建立完善的供應鏈體系,能夠獲得規模採購優勢,其快餐的毛利更高達70%以上。
便利店餐飲化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甚至專門經營快餐的企業無法具備的一些優勢:
首先是網點資源的優勢。便利店一般選址在客流密集、交通便利的地段,良好的區位優勢使得它擁有豐富的潛在客群。餐飲與便利店的受眾也有較高的重合度;其次是商品資源優勢。在既往的經營過程中,超市在生鮮品類上面擁有成熟的採購渠道,能夠獲取物美價廉的新鮮食材,為餐飲的供應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然後是人力資源優勢。零售業和餐飲同屬於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超市在經營過程中已經在門店配置了齊全的人力架構,增加餐飲品類並不會增加太多人力成本;最後是品牌優勢。便利店在當地消費者心目中有較高的品牌認知度和信譽度,這使得其推出快餐品類並不需要投入太多宣傳便可獲得消費者認可。
總之,便利店的可怕之處,不只在於其正在餐飲化,而是便利店正在成為線上與線下的轉接樞紐店,這也正是互聯網進入「下半場」爭奪的制高點。
那麼,便利店可以餐飲化,餐廳為何不能便利店化呢?一些先知先覺的品牌已經在挖掘「用戶經濟」的潛力,誰說餐廳只能售賣食物,而不能售賣其它的產品呢?
未來,便利店與餐飲是相融還是相殺?餐飲如何搶回白領、中產階級那些消費能力相對較高的受眾?
餐飲人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考慮,可以嘗試向多功能服務的空間屬性轉變,這才是為自己謀取銷量和口碑、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正確路徑!
- END -
作者 | 四維先生
來源 | 餐飲O2O
編輯 | 小貝
愛學習的老闆都會點的圖片
▼
推薦閱讀:
※十條笑話之:媳婦發來信息:早點回家!我妹來了!住隔壁呢
※我半夜在酒店被隔壁動靜吵醒,敲開門看到一人後,我有點不知所措
※隔壁老王怎麼翻譯成英語,才能表達中國人想要表達的意思,必須隱晦,但一聽就差不多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