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 | 如何接納不完美的父母?
如何接納不完美的父母?
你和父母,本來就是偶然相遇的獨立個體......
破除對血親的迷信,看似大逆不道,卻具有人本主義的意義,也能讓我們以更平和健康的心態來看待父母。在中國傳統文化里,血親的權威性是地基,子女必須無條件地屬於與服從父母,父母也必須以繁衍為重任:兩者都必須對彼此的終生負責。在這種背景下,血親之間沒有個人邊界,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大家共享空間,也必須共享精神:無論你是花生、玉米、大豆還是蘆薈,來,來,我們混在一起,煮成一鍋和諧的粥,煮掉一切差異性。
而家庭代際間出現了矛盾,至少是一種進步,說明起碼其中一方不願意在一鍋黑糊糊的粥里煮掉「自我」。有了「自我」的覺醒,才會有「邊界」的崛起。對「血親」產生質疑,也是一個人走向獨立的必經之路。沒有叛逆過的少年,幾乎不可能成長為一個有所作為的成年人。
可是,無論是第一次還是第N次對父母心生不滿,我們都會被分裂感和痛苦所擊中——這種感覺越是強烈,越是意味著我們把父母和自己看成緊緊的一體,父母的一舉一動都牽扯著我們脆弱的神經。我的上篇專欄正是描述了女兒的這種被動處境。不過,一味討伐母親也不是我的本意,畢竟,與母親的戰爭會消耗我們生活中原本就不多的平靜與幸福。
無論一個人擁有怎樣的父母,他都不能以此為借口停止追求屬於自己的平靜和幸福——這才是我寫這兩篇文章的初衷。所以,我要指明的是,許多女兒最大的局限,是無論她們看起來多麼叛逆與憤怒,她們仍然認為母親是自己命運的保姆,要對自己不夠如意的生活負責。有時候,女兒和母親的戰爭太頻繁,以至於女兒們忘記了要勇敢去面對真正的問題。
我們可以看到,在以下幾種母女之間常見的矛盾中,女兒潛意試圖以「戰爭」來轉移卻又轉移不了的真相,這樣的例子可以列出很多。母親當然對我們有重大影響。心理學的發展與普及,讓我們更輕易就能從自己的言行中找到母親的作用——當然,多半是負面作用。但在這個過程中,我想很多人用錯了心理學:將家庭或父母的作用視為不可能逾越的山峰,將生活中的遭遇歸結於這座山峰帶來的陰影,甚至沉溺於這陰影不能自拔,而忘記了輕裝上路。其實有時只需一點行動,那嚇人的山峰不過是一個小山坡而已。
面對不完美的父母,一個人要從依戀到批判到痛苦到接納,走完這個過程才算真的獨立。那些幸運的孩子很難明白,「接納」是最後也是最難的環節,但為了我們的平靜與幸福,我們得學會「接納」。明白下面幾個道理,可以幫到我們:
一、要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從來不容易。要接受父母和我們之間不過是一場偶然的碰撞,也非常不容易。幸運的人擁有睿智、開明、像朋友一樣的父母,大多數人擁有一對平凡又自以為是的父母,還有極少數人的父母是人渣(比如施虐,毆打子女致殘甚至致死,對於這種父母,我認為沒有接納和原諒的必要)。不同父母的分布,就和這個社會上不同人的分布是一致的。
二、接納父母,並不是代表要認可他們,或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而是接納生活本身的差異性。你喜愛水的柔軟活潑,也接納有石頭這樣的存在,你喜愛蒼天大樹,也接納有苔蘚這樣的存在。世界萬物的存在不以你個人意志而轉移;但你可以選擇和你喜歡的人或物在一起。
三、不要讓自己成為「受害者」。雖然法律把18歲定義為成年人,但一個人從青春期就開始有自由意志了,即使那時在經濟上依附於父母,他也已經有足夠多的時間來脫離父母的不良暗示。但是很多人一直到老,都只是迷信於血親的捆綁,幻想著完美的父母,依賴於父母的給予卻又不滿。
四、不要在對父母的失望中停留太久。不要專註於與父母的戰爭,專註於自己。不要為父愛或母愛的不完整而自卑或怨恨一輩子,要相信你的未來值得更好的人來愛你,要做這樣一個值得的人。當你走得足夠遠,當你再也不會被父母影響或控制,當你擁有愛的時候,你會發現,接納父母的不同,變得輕鬆而容易了。
五、你和父母,本來就是偶然相遇的獨立個體。父母與子女之間沒得選擇,然而無論這是怎樣深重悠長的緣分,都不能掩蓋這個事實:你們是獨立個體,必須為自己的命運負責。
推薦閱讀:
※你聽過最美的句子是什麼?
※中央空調,美的26000元格力30000元,選哪個?
※不完美的現實
※美的微波爐的使用方法?誰了解?
※唯美的句子:一個人,一故事,一場夢,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