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怎樣看待人性

  孟子有個論敵告子,說過一句名言:「食色,性也。」卻被很多人張冠李戴為孟子的話:飲食男女就是人性。孟子壓根兒就不同意這種看法,食色是所有動物皆有的共性,而非人所獨具的特性。若以食色為人性,就是將人類混同為禽獸。他問告子,如果食色就是人性,狗也有食色,牛也有食色,難道狗性就是牛性,牛性就是人性嗎?孟子所謂人性,是指人類之所以區別於禽獸的特性。

  

  這個特性是什麼呢?孟子說,就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他舉例說,人乍見小孩要掉進井裡,那一刻,皆會有「怵惕惻隱之心」。他可能並不認識小孩的父母,也不是為在鄉黨朋友中邀譽,而是人的本能使然。這就是人性,人與「非人」的界線:沒有這個惻隱之心,「非人也」;沒有羞惡、辭讓、是非之心,也「非人也」。所以,孟子主張「人性善」。假設我們追問,這樣心那樣心,是與生俱來不學而能的「良知」「良能」嗎?是人類固有的天性嗎?孟子說是,荀子卻說不是,他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爭,原本跟禽獸一樣,所以人性本惡而非善。

  

  我們今人可能更贊成「人性惡」,或贊成告子的主張:人性無所謂善惡,既可為善,也可為惡。好像都比孟子深刻。其實,孟子對人性的認識並不膚淺,他雖然說「人性善」,卻感嘆道:「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人類與禽獸的差別,就那麼一點點,比「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比喻還恐怖。既然如此,孟子為什麼還要主張「人性善」呢?

  

  因為他相信人之所以為人,而不為禽獸,就是他能超越自我。人是什麼?儒家經典《尚書》說:「惟人萬物之靈。」靈就靈在他有智性。東漢儒家學者許慎《說文解字》,中國最早的字典,解釋這個「人」字:「天地所生最貴者。」貴就貴在他能超越禽獸。這是儒家先哲對人類的定位,可能不是科學真理,卻是一種人文智慧。人與禽獸的差別,雖然就那麼一點點,但人能覺善知善,正如水朝下流一樣,知道擇善而從,而禽獸不能。孟子主張「人性善」,是說人性中蘊含著「人皆可以為堯舜」的可能性,如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這就是人性中的善根,好比一粒種子,播在土壤里,就會發芽,長葉開花,結出善果。若是一粒石子,即使播在沃壤里,能發什麼芽呢?當然,我們也可以將與生俱來的弱點或劣根比喻為一粒種子,播在土壤里,也會發芽,開出「惡之花」,結出惡果。

  

  但人之初呢?古代少兒課本《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孟子「性善」論的普及版。這不是科學論證,而是源自最無私最真誠最善良的人性:父性與母性。誰會在為人父為人母后,對自己牙牙學語或剛發矇讀書的孩子詛咒「人之初,性本惡」呢?除非他有病。即使孩子做錯了事,甚至不學好,父母也會鼓勵他說:「孩子,你的本質是好的;把錯誤改正了,一樣是好孩子。」不僅父母,凡有愛心的老師也會這樣教育學生。孟子逢人便「道性善」,苦口婆心,就是出自這種悲天憫人的愛心。胡適曾說,孔子學說是「爸爸政策」,孟子學說是「媽媽政策」。這是對孟子「道性善」最合情合理的解讀。

  

  作者:謝謙

  

  編輯:劉岩

  

推薦閱讀:

孟子一生很悲慘嗎?
「盡心」和「用心」的區別
如何解讀「天將降大任」一段?
如何理解「知人論世,以意逆言,以言逆志」?舉例說明
寫個儒家的故事

TAG:人性 | 孟子 | 待人 | 看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