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雙語教學」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經濟的發展,英語成為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語言。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久不衰的熱點之一就是「學習英文熱」,家長們恨不得讓孩子從生下來就開始學習英文,由此造就的,就是數不勝數的英文輔導班、口語速成班、寫作強化班充斥著市場的每一個角落。與中國的「英文熱」一樣,世界許多國家也掀起了「漢語熱」。有人預言,本世紀漢語將會取代英語,登上「世界第一語言」的寶座。於是在新加坡等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全民講漢語運動」。其實,新加坡的課堂一直以來都使用雙語進行教學,只是近幾年來新加坡政府更加註意提高國人的漢語水平。這大概就是為什麼新加坡每年都要選拔一批從初中到大學的中國學生,完全由新方資助在那裡完成自己學業的原因之一吧!2002年10月,剛剛年滿15歲的喬媛就有幸被選中來到新加坡學習。第一次遠離祖國和親人,我不但思鄉情切,也思念親切的漢語。我那些沒有機會去國外留學的中國同學都開玩笑似地告訴我:千萬別忘了漢語怎麼說,漢字怎麼寫。現在三年過去了,我不但沒有忘記漢語,英語也大大超過了大多數中國研究生的英語水平。當我回頭看看這既漫長又短暫的路程,才發現新加坡在語言教學方面確實獨具特色,實在值得國內的教育界學習借鑒。大多數新加坡人都逃脫不了這樣一個事實:雖然新加坡是個亞洲國家,但是新加坡畢竟曾淪為英國的殖民國家,使英語成為其官方語言。大多數新加坡華人的母語也是英語,第二語言才是漢語。內閣資政李光耀曾經表示說,華人的特徵之一就是會講華文。但是他們的華語(註:新加坡稱漢語為華語)說的不如中國人標準,變了味兒的新加坡式英文(Singlish)又比不上英國人純正,這已成為許多中國人的笑料。對此新加坡政府並不悲觀,李顯龍總理在前不久還給新加坡人打氣:「在新加坡我們華語和英語都學,具有綜合優勢。如果說中國人的華語能拿100分,而英語卻是0分;英國人的英語100分,華語拿0分;新加坡人的英語拿75分,華語拿75分。雖然我們兩個都不能拿滿分,但我們總分有150分,比他們都高。」當我們只有冷靜下來,仔細回味這一番話時,才能夠體會到其中的道理:新加坡雖然國土面積小,但這並不妨礙新加坡對中西文化的兼收並蓄,也不會阻止新加坡特有文化的形成。在介紹新加坡的語言教學之前,讓我們先揭開幾個有關新加坡語言教學的謎團:第一,新加坡的學校可以大致劃分為英校和華校,雖然這種劃分並不是教育部官方的說法,但已是大家普遍默認的事實。例如,喬媛兩年前所就讀的中學——聖公會中學就是一所華校,而現在所在的萊佛士初級學院就是相當有名的英校。其實不論是英校還是華校,新加坡的學校對於兩種語言的重視程度都是相當的,不同的是學生的整體語言環境。(註:初中與高中的語言教學側重點有所區別。因為從中學升到初院的「O Level」考試中,英文、華文成績都很重要;但升入大學的「A Level」考試中,華文就不再起決定性作用了)。在初中時,我(喬媛)班上大部分同學的華文水平都很高,因此大家都可以流利自如地使用華語進行交流,就連校長和老師在訓話時也多用華語。在日常的英文課上,我們的英文老師甚至不得不禁止大家說華文,她的口頭禪就是:「NO Chinese in my class!」(不準在我的課上講華文)真讓人哭笑不得!而在英校,情況就大大不同了,大家日常交流多以英文為主,許多印度、馬來籍的學生甚至對華文一竅不通。總而言之,學生的語言水平並非一致,這對語言教學是一大挑戰。第二,新加坡的「雙語教學」指的是英文與華文同時教,並採用用華文教華文,用英文教英文的策略。其實,大多數華文老師都來自中國,他們的英文水平並不是很高,所以用華文授課是再恰當不過了;而英文老師大多都不會講華語,因此英文課也只能用英文教了。這樣一來,學生反倒可以學到原汁原味的純正語言了。喬媛記得兩三年前,在她剛來新加坡不久,新加坡就掀起了一場「是否應該用英文教華文」的辯論。這種授課方法的優點是:有利於華文基礎差的學生迅速理解課堂上的內容,並且能幫助他們記憶大量的成語辭彙。然而其弊端就是:在教學中,華語本來的深厚含義無法被很好地理解。因為兩種語言畢竟有隔閡,英語永遠不能把華語本來的意思表達得恰到好處。這樣一來,學生學到的華語完全是為了一時的考試過關而已,並不能增強他們對博大精深的華語的學習興趣,並提高他們的華語水平。所以,辯來辯去,大眾還是覺得這種用外語教學的方法弊大於利不太可行。而在中國國內,因為學生整體的英文水平有限,除了個別學校推行用英語教英語課之外,大多數英語老師還是用中文教授英語;還有極少數的學校嘗試用英語教非語言學科,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謂之「雙語教學」。那麼,新加坡在語言教學方面到底有何秘訣呢?先讓我們把視野聚集到聖公會中學的英文課堂里:
本文作者朱默君教室里稀疏地坐著大概20多個學生,他們神情輕鬆,桌子上沒有擺英文課本。鈴聲過後,老師左手抱著一個寫著「Scrabble」(一種拼字遊戲)的大盒子,右手拎著筆記本電腦,急急忙忙地衝進教室。學生們一般會分成幾個小組,然後散布在教室的不同角落,開始玩拼字遊戲。老師也會很隨意地在桌子上一坐,滔滔不絕地講昨天所發生的趣聞。遊戲過後,取勝者會從老師那裡得到幾塊糖的獎勵,然後和全班分享。接著,同學們一邊吃著糖一邊聽老師講課,對任何不懂的地方都可以隨時舉手發問,老師很樂意解答。此外,老師還注重培養同學們的口語能力,經常鼓勵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表演等。新加坡老師崇尚並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他們從來不會依照課本循規蹈矩地講課,他們在課堂上做得最多的,就是想盡辦法使大家思維活躍。即便是考試來臨,老師也不會給學生們留成山的作業。一開始,我(喬媛)很不習慣這種授課方法,認為新加坡的英文老師從來不用備課,不如中國的老師認真負責。後來我發現:這裡的老師對於每堂課都會有一個大概的構架,具體怎樣開展就要看學生們的積極性了。久而久之,我在不知不覺中竟然習慣了這種自由活躍的課堂氛圍。我所在的聖公會中學曾經開展過「speak standard English week」(講標準英語周)活動,在這段時間裡全校都禁止講「Singlish」。一旦有同學被逮到說「Singlish」,老師就會在他身上貼一個「小哭臉」圖,以示他觸犯了規則;只有當他抓到了另外的同學,才能洗清他說「Singlish」的「罪責」。在這個星期內,老師沒有任何教學任務,大家只是在課堂上玩許多有關英文辭彙的遊戲。例如,「拍賣行」這個遊戲的目的,就在於鼓勵同學們大膽地在班上講英語,並且練習「描述」和「推銷」的方法。班上的每位同學都要準備一樣東西,但是不能讓別人知道。然後大家輪流到講台上對自己的東西進行描述,讓別的同學競相出價,最後用紙做的「錢幣」買下。我記得自己當時把一袋從中國帶來的牛肉乾用報紙包好,並對大家說:「This is a very important food,you are not able to study well without eating it since it can provide you energy and nutrition。Moreover,it is very precious,it comes from China!So buy it now!(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食品,沒有它你就沒用能量學習、運動。而且這還是從中國帶來的,非常獨特,大家快買吧!)聽了我的一番描述,大家都非常興奮,競相出高價要買下我的東西。經過一番激烈地拍賣,我以高價賣出了我的東西。後來,當老師和同學發現那隻不過是一包牛肉乾時,都忍不住大笑起來。老師說:「You are too exaggerated,but good description and sellings kills!」(你講得也太誇張了,但是說得很好!)後來我們組贏得了最多的成交額,成了班上的冠軍。不過,有一點不可否認:許多新加坡同學在家裡也說英語,因為他們的父母英語都很棒。如果說他們的日積月累足以讓他們應付英文考試的話,那麼他們的華文水平可就不敢恭維了,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趕上來。新加坡的華文教學方法與英文相似。在華文課上,老師會盡量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並把授課內容安排得生動有趣。有時同學們可以聽相聲、看電影;有時老師會給大家唱漢語歌。由於學生們的華文基礎不夠紮實,華文老師會在教授全國統一教材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加強辭彙、寫作等內容的教學。除此之外,學校還常常組織一些寓教於樂的輔助教學活動。學校華文部的老師們普遍認為,良好的語言環境對學生提高華文水平是十分必要的。為此聖公會中學開展了一系列的比賽。閱讀報告比賽:要求同學們在假期里閱讀兩至三本規定的書,開學後參加全校統一的閱讀報告比賽,題型是單項選擇題,內容完全出自書中。即興演講比賽:以年級為單位,每班只能選一名學生參加,每名選手在抽到題目後有一分鐘的準備時間,然後要在禮堂的講台上大聲演講。另外還有辯論賽、作文比賽,等等。總而言之,聖公會中學的語言教學活動就是新加坡語言教學的一個縮影,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新加坡語言教學的特色。與新加坡的課堂相比,中國國內的語言教學要沉重許多。中國的課程以「容量大,內容深」而著稱:一間不太大的教室里有時有七八十個學生擠在一起,而且個個坐得板直,老師在前面講得不亦樂乎。一堂課下來,學生們不但聽得頭暈腦漲,而且抄筆記抄得手腕酸痛。這樣下來,許多學生都對語言課尤其是英語,產生了強烈的抵觸心理。先不要說他們學得好不好,單單從心理這一關來看,中國的語言教學與新加坡相比就略遜一籌。除此之外,老師所講的內容也大體局限於課本知識,因為對於一個有近百人的擁擠環境來說,任何討論、表演等課堂活動都無法達到滿意的效果。還記得在國內上初中時,英文老師要求我們背誦每一篇課文。上課的前幾分鐘,老師會抽查同學,以考查大家背誦的熟練程度。然後就是大量的語法襲過來,讓我們抄得不亦樂乎。不能否認這種機械的學習方法對我們的學習有很大幫助,但畢竟這只是被動的、填鴨式的學習,很少有人能有機會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而語文的負擔也並不輕鬆,古文、古詩、成語等真是把我們折磨得不輕。如果拿中新兩國的「雙語教學」作比較,我們就不能忽略兩國的人文環境差異。首先,新加坡的孩子從小就接觸華語。雖然華語是第二語言,但它的影響力毫不遜於英語。在新加坡,主要報紙都有英語和華語兩種版本,電視有中英文兩種語言的頻道,甚至於華語廣播電台也比英文的更受歡迎。而在中國,除了一些沿海的發達城市,大部分孩子都是從小學三年級才開始咿咿呀呀地念ABC,除了課堂上接觸的一點點英語外,他們幾乎沒有機會更深入地掌握英語。一出校門,英文早就被拋在腦後,忘得一乾二淨了。這是孩子的錯嗎?他們學的一點點英語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沒有用武之地!在校園裡,明明用漢語就能交流,如果冷不丁兒地冒出來一句洋文,別人還覺著你是假洋鬼子呢!要學好一門語言,單純靠教室里或課本上傳授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就算去再多的課外輔導班、強化班也是無濟於事的。它只能提高一時的考試成績,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環境對語言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就像你新學了一句「How do you do?」,如果沒有機會說,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用它才合適。其次,兩國人口相差甚遠。在新加坡開展「雙語教學」要比在中國可行得多。因為這種差異,考試方式也就有很大的區別。比如在新加坡,無論英文、華文都有口試,而在中國,一支筆再加上一張薄薄的試卷,就往往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如何在中國幾十萬的考生中挑選「精英」,中國的教育工作者除了「筆試」兩個字之外似乎別無選擇。可這些經過一輪又一輪「大浪淘沙」後勝出的「強者」,真是中國所需要的「精英」么?要變革中國的語言教學,重中之重是要轉變全民的思想觀念。在新加坡,政府十分提倡終身學習理念。七十多歲的納丹總統就專門聘請了老師補習華文。每年,新加坡都要頒發『終身學習獎』給那些求知心永遠不老的老年人。據了解,「講華語運動」在新加坡已經轟轟烈烈地開展了24年,即使在今年,新加坡仍然到處盛行著「講華語COOL」的口號。李顯龍總理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們只使用英語,我們將逐漸流失(我們所尊崇的傳統)價值觀和文化遺產。社會本質將退化,最終國民會失去信心。我們會覺得自己像二等公民,永遠都在模仿他人。李顯龍總理還用中文進行了演講,用實際行動和新加坡人一道,共同掀起了獅城學習華文的熱潮。的確,新加坡的「華文學習」已經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而正確的抉擇對這個城市國家的生存與未來無疑十分重要。在新加坡,大批有識之士已經站了出來,為華文熱潮的興起搖旗吶喊。如果中國也能向新加坡學習,整個社會都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英文的氛圍,還有什麼「沒有學習環境」可言呢?無論老少,都可以從零開始,慢慢地揭開英語的神秘面紗。或許這樣的學習不系統、不全面,但至少可以發揚這種精神,並一代一代地傳下去,而且這對那些「看見英語就發愁」的孩子們也多少是個鼓勵!其次,雖然社會環境對語言學習的影響頗深,但學校這個擔負著育人使命的地方,在教育方法上也要有所創新。新加坡的課堂氛圍很好,學生們不僅在娛樂中就輕鬆學會了知識,而且學會了一種靈活的思考方式。如果這種寓教於樂的方法能在中國大面積地推廣,想必那些在課堂上睡覺的孩子也會睜開眼睛,認真聽課了吧!比如說,在中國的英文課堂上,老師可以多和學生們做一些遊戲,看看電影,唱唱歌,然後讓他們分成小組,進行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等。最後,國內的學校也應該逐漸轉移英語教學的重點。目前國內英語教學過於注重語法知識,輕視學生的口語訓練,以至於大批的學生都成了應試教育的犧牲品。因此,改變「啞巴英語」勢在必行!中國的英語老師可以借鑒新加坡的教學方法,把「聽說讀寫」中的「說」這一環放在首位。只有學生能夠運用英語自如交流,他們才會逐步獲得英語語感,從而有助於其他三個方面的學習。再說,學會一門語言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日常應用。照現在國內學生的口語水平,是很難和外國人進行交流的,就算他們有再好的語法基礎,會再多的句式和時態,都只能是紙上談兵,沒有真正的用處。新加坡的大多數人雖然華語寫作能力不佳,華語口語也稱不上完美,但他們卻具備與華人進行交流的水平。當然英語教學的使命不僅僅是要讓學生會說,還要說得標準,說得流利,而且聽力、寫作、閱讀等方面也不能忽視。
推薦閱讀:
※睡前消息【17-01-17】正面懟,不要慫!
※大乘無量壽經 (第九十五集) 2000/8/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95
※一群新加坡人在聊天,這時有中國人路過,有的新加坡人就會立刻切換成中文聊天,怎樣理解這一行為?
※新加坡+檳城 | 這個端午,和我一起去果園吃榴槤, 博物館吃法餐!
※F1新加坡站9月觀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