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的分類、工藝及老白茶做假揭秘,全是乾貨
緊張籌備了兩個多月,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終於上線了。正好趕上馬家鋪的白茶團購,就寫一篇白茶的介紹作為創刊號吧。
白茶的分類
以前還是個茶葉票友的時候,我經常對一個問題產生疑惑:白茶到底是怎麼分類的?又是大白小白,又是貢眉壽眉,又是一級二級的,還有新茶老茶之分...
怎麼那麼亂?怎麼那麼亂?怎麼那麼亂?重要的槽吐三遍!
後來開始做這行了,才發現原來挺簡單的:
白茶按檔次由低到高分為四種:壽眉,貢眉,白牡丹,白毫銀針,而白茶的樹種主要有三種:小白(也叫菜茶),大白,水仙,大白下面又分泉城紅泉城綠政和大白福鼎大白之類的,這個不用深究,只要知道大白和水仙的葉子大,菜茶小就行了。
壽眉是用菜茶的芽和大白的葉製成的。
壽眉
貢眉是菜茶的芽和葉。
貢眉
白牡丹是大白或水仙的芽和葉做的。
白牡丹
白毫銀針是大白的芽。
白毫銀針
如果以上文字你看著還是暈,那麼看看下錶就應該能明白了:
大白茶樹 | 菜茶(小白)茶樹 | 水仙 | |
壽眉 | 葉 | 芽 | |
貢眉 | 芽葉 | ||
白牡丹 | 芽葉 | 芽葉 | |
白毫銀針 | 芽 |
(寫個茶葉小品寫到表格這麼有創意,除了我這樣的理科男也是沒sei了)
所以白茶的級別和相應的價格檔次,是由樹種和芽葉的比例來做區分的,貌似跟製作工藝沒有太大的關係。
但是同檔次的白茶,比如同樣是白毫銀針,價格差也蠻大的,這是為什麼呢?
白茶的製作工藝
我們現在習慣的茶葉六大類別,是基於發酵程度和核心工藝區分的,比如綠茶不發酵,核心工藝是炒/蒸/烘青;烏龍茶半發酵,核心工藝是走水、烘焙等等。
而白茶屬於微發酵茶,其核心工藝則是八個字:不炒不揉,低溫乾燥。
不炒不揉好理解,低溫乾燥是個什麼鬼?
說白了,就是拿到太陽底下去曬,然後陰乾——這是傳統的製法。
說起來很簡單,實際操作起來極其繁瑣,而且對天氣極端依賴。
傳統製法對天氣依賴到什麼程度?
南風天不行,濕度大;日光強烈不行,要晒乾;陰天也不行,走水不幹凈要返青。
有多繁瑣?
如下圖,平均一匾大概做成白茶4兩左右,早上太早了濕氣重不能曬,中午時間太陽太猛烈了會曬紅掉也需要搬回室內,傍晚開始下露水了也需要搬回去;一百斤的量,需要250匾,每天來回搬動至少4次。
福建是南方好嗎?不但是南方,而且靠海好嗎?
茶青採回來又放不了幾天。
你是茶廠你頭不頭疼?
加上這幾年白茶越來越火,傳統製法已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於是duang~~~~~
萎凋槽-緊壓餅的所謂新工藝白茶閃亮登場了。
萎凋槽就是在廠房裡有一條長長的,底部開口的槽,下面呼呼呼地吹熱風,以加速茶葉的失水過程,然後拿到烘乾機里烘一烘,得嘞。
但是這樣做會使茶葉失水過快,底部失水率高於上部失水率,而且茶葉會發酵不足,導致成茶普遍偏綠,尤其是新茶,喝起來草青味十足。
緊壓餅則是2000年以後,確切地說是2005年左右,由福鼎的幾家茶廠借鑒普洱的製作工藝而大規模興起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茶餅。
前面說過,白茶的核心工藝是不炒不揉,低溫乾燥。
而緊壓餅是先用高溫蒸汽使茶葉變軟,壓制時用高壓機器使之成型。
也就是說,餅茶要經歷高溫、高壓(會破壞葉細胞,類似揉捻)的環境才能做成。
所以白茶核心工藝中的不揉、低溫就無從談起。
所以壓餅之後,口感和後期陳化都有了極大的不確定性。
所以白茶餅,還是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白茶?
同檔次白茶的價格差,就這麼拉開了。
一個佐證:以新茶論,X寶上幾十塊百把塊的白茶几乎都是茶餅,大幾百上千的則幾乎都是散茶。
老白茶
我們都知道白茶有「一年茶,三年葯,七年寶」的說法。
七年陳以上才叫老白茶,甚至已經具有極大的藥用價值,這一點在各種中醫典籍中已有很多描述,無需贅述。
所以老白茶很貴,貴就意味著利潤高,利潤高就意味著假貨多。
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訴你,現在市面上流通的所謂老白茶,80%都是假的!
老白茶的特點是條索重、湯色紅、口感柔,滋味厚、有荷香或棗香、湯感稠。
為了做出這樣的特徵,奸商們發明出五花八門的「工藝」,大致總結如下:
揉捻、發酵、高溫烘乾、老茶麵新茶芯。
白茶的工藝是不揉,微發酵,那麼經過揉捻和加深發酵程度,會使湯色變紅。
高溫烘乾能達成同樣的目的。
壓餅時,用真正的老茶做表面,裡面塞新茶,看著條索很正,也有了荷香棗香。
還有更過分的,渥堆,濕倉除霉,完全仿照普洱造假的方式。
這種茶就是毒藥了。
這些方法綜合使用,絕大部分人是辨別不出來的。
所以我們要喝老白茶,最穩妥的方式還是每年收一點,邊存邊喝。
如果真的要收老白茶,我提幾個建議:
1. 盡量買新茶;三年以內的和新茶價差不大,所以三年以內的白茶也可以考慮。
2. 盡量買散茶。
3. 如果一定要買餅,賣家告訴你這餅有十年以上,就不要看了
最後,說說白茶起源和產地。
總有所謂的「專家」穿鑿附會,把宋徽宗的《大觀茶論》拿來說事,以證明白茶起源於宋朝。
對於這樣的專家,我只想說一句:呵呵。
《大觀茶論》的原文是這麼說的:「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崖林之間,偶然生出,雖非人力所致,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一二株,所造止於二三誇而已,芽英不多,尤難蒸焙,湯火一失,則已變為常品。」
看到沒,人家徽宗兄說的白茶只是茶樹自成一種,工藝還是蒸青之類的綠茶工藝,跟真正意義上的白茶完全是兩碼事好嗎?
真正有據可考的白茶起源,還是張天福先生的說法比較靠譜:由福鼎創製於清嘉慶初年(1796)年。當時以「福鼎菜茶」的壯芽為原料製成銀針;約在咸豐六年(1857年),福鼎選育出福鼎大白茶茶樹良種後,於光緒十二年(1885年)開始以福鼎大白茶芽茶制銀針,稱白毫銀針。政和縣1989年開始制銀針,至1922年才製造白牡丹。白牡丹至於白牡丹,張天福先生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只是做出了 「原創製於水吉(當時屬建甌縣,現屬建陽縣),何時開始,尚待考證,似在福鼎制白茶之後與政和制白茶之前」的描述先生提到的「水吉」這個地方,就在白茶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的福建省建陽市。
建陽白茶在道光、同治、光緒年間的茶葉典籍中均有提及,並為左宗棠所盛讚。
即使在近現代,建陽仍是福建白茶的主要產地之一;至50年代末,建陽白茶的產量達100噸左右,甚至占當時全福建省白茶總產量的80%。
到80年代,在計劃經濟大環境下建陽白茶產區開始大面積施行「白改綠」,即改制綠茶,且僅局限於漳墩、迥龍和水吉三地。
請關注微信號:pinzan001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