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宗教——《金剛經》告訴了我們什麼
中共深圳市委黨校講師:張蕾蕾內容提要:遺留下來的最初版本的《金剛經》是公元800年前的一個版本,現在藏在英國大英博物館,其它的《金剛經》版本都是手抄本,所以它的傳播非常有限。六祖惠能法師就是因《金剛經》悟道的。我們所有熟悉的經典基本上都是鳩摩羅什翻譯的。鳩摩羅什的翻譯真是非常優美。古代有無數個前仆後繼的取經人做這樣的文化交流,才能把異域的文化流傳給我們。佛陀出名的時候,才30多歲,但是弟子好多人比他年齡大,一些六七十歲的人也來向他求法。《金剛經》非常樸實,從吃飯開始說起。佛陀一點都不威嚴,就像普通人一樣,自己穿衣服,自己持著缽,還自己洗腳,吃完飯之後就席地而坐。抓住了修行,就是抓住了佛教的重點,就是安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佛教了我們什麼?其實就是這些。佛法真的很簡單,但是我們很難做到。佛陀說了一大堆非常精妙絕倫的話,無數高深妙語,其實道理非常簡單。《金剛經》最後告訴我們,對佛法不要有太多的想法,就如夢幻泡影。宗教學博士張蕾蕾:《金剛經》具有一種超越性現在已經到了深秋季節,陽光燦爛的下午,我很榮幸能夠平靜下心情來跟朋友們一起探討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影響、非常優美的經典《金剛經》。我從事宗教學研究到現在已經6年,主要研究宗教的各種現象和本質內容。我反過來再讀《金剛經》的時候,我發現它具有超越性,是超越了神佛朝拜,超越了宗派的一種非常智慧的經典。我個人在其中深受感染和啟發。我願意把我的感悟同大家來分享。從 雕版印刷至今為止,遺留下來的最初版本的《金剛經》是公元800年前的一個版本,現在藏在英國大英博物館,其他的《金剛經》都是手抄本,所以它在文化傳播 方面非常有限。當印刷術普及之後,文化傳播範圍逐漸擴大了,《金剛經》是遺留下來的最早的經典,它在整個佛教和宗教中的地位很崇高,在人類文化歷史上產生 的影響和作用非常大。著名的六祖惠能法師就是因《金剛經》悟道的。在《金剛經》裡面,佛祖自身對本經的評價也非常高。佛陀在《金剛經》里親 口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此經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佛陀本人說法49年,他說,我的這一切佛法, 我講的一切諸佛,無上智慧,都是從《金剛經》里得出來的。大家可想而知,《金剛經》在整個佛門具有無上的崇高性。《金剛經》的全名是《金剛 經般若波羅密經》,它實際上並不是一部單獨的經典,因為它比較經典,所以就單列出來。事實上,它有600卷,《金剛經般若波羅密經》只是大般若經中其中的 一卷,但這一卷是整個大般若經卷的心眼。讀通了《金剛經》,等於把600卷都讀通了。《金剛經》有若干個翻譯版本,最著名的就是鳩摩羅什翻譯的,玄奘法師 也翻譯過《金剛經》。他翻譯的是《大般若經》,《大般若經》的第九會,所以叫《第九會輪斷金剛分》。易靜法師是完全按照經文的本意來翻譯 的,叫《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但是鳩摩羅什覺得所有的經都是佛說,所以他把佛說兩個字舍了。那翻譯就是非常簡潔的《能斷金剛》,說金剛就是能斷。 大家可能會問,什麼是金剛?現在有一種解釋說金剛就是鑽石。我們有一句廣告,說「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就是說鑽石是非常堅硬的東西,又代表了一種恆 心,成為代表愛情的象徵。但是大家想一想,這麼堅固的鑽石,其實仍然可以被切割出各種形狀。但是,金剛比鑽石更堅硬,極其堅硬,這種堅硬的東西是什麼?它 能斷什麼呢?能斷一切煩惱,能斷一切苦悶。我們現在把能斷也給舍了,直接就以金剛為代。金剛是指能斷的金剛。按音譯翻譯,般若是什麼意思? 般若在中文裡可以大膽理解成智慧,這種智慧當然不是一般的智慧。如果說是金剛智慧,好象有一點不太對味。這也是中國古代發明它的非常高明的地方。就是說有 一些意義特別多混含的東西,就把它直接意成般若。包括佛教中非常多的詞語,這樣的話也就豐富了中國文學的一些底蘊。這種辭彙都是從梵文裡面翻譯出來的,但 是根據我們的理解就成了自己的東西。般若就是這樣,所以叫《金剛般若》。波羅密是什麼意思?在梵文當中就是到彼岸的意思。佛教認為我們生活 的世界是一個現實世界,非常苦惱。他們修行的目標就是從此岸能夠達到美好的彼岸。《金剛般若波羅蜜》是非常堅固,非常厲害的一種智慧,能夠帶著你解脫煩 惱,到達智慧的彼岸。我們有一部非常著名的經典,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其實波羅密也是梵文的音譯,波羅梵文的音稱叫 「prajnā」(音譯),鳩摩法師把「多」去掉了,在梵文當中,它是一個尾音,沒有實際意義。但是在《心經》當中,玄奘法師翻譯時把它留下來了。無論是 波羅密還是波羅密多,其實都是一個意思。所以,《心經》在《西遊記》當中也是一部非常著名的經典,大家把它叫做《波羅密經》,實際上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 經》。鳩摩羅什翻譯經典非常出色在閱讀經典之前,我們應該 對譯師表示尊敬。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有人問他,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最關鍵的是什麼?他說,「整個語言思想非常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翻譯」。大家都知道 諾貝爾獎評委都是瑞典文學家,他們讀不懂中文,所以就必須要藉助翻譯的語言。翻譯的過程真的非常重要。陳安娜女士翻譯莫言的作品,並不是逐字逐句翻譯的, 她閱讀完之後,基本上整體上再翻譯成瑞典語,把思想翻譯過來了。翻譯的這麼好,所以才能得獎。我們讀佛經也是。大家知道,佛教其實不是中國本土原生的宗 教,是從印度傳過來的外來文化。當這種外來文化和中國本土文化相交融時,第一步是什麼?就是翻譯,如果翻譯不好,就不能在本地流傳下去。舉 個例子。唐代時基督教就已經傳到中國,西安碑林第二室里立著一通名叫「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著名石碑。當時的景教就是基督教,它為什麼沒有在中國傳下 去?因為當時翻譯的太差了。他們把上帝翻譯成「老鼠」那種詞語。中國人看了之後,對這部經典完全生不起敬意,這樣的話,怎麼傳播?但佛教經典的翻譯非常成 功,為什麼佛教能夠成為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並對中國文化產生深刻的影響,就是因為翻譯文本非常出色。三藏法師鳩摩羅什也是非常神奇的人物。他的父親鳩摩羅炎是印度天竺國丞相,鳩摩羅炎特別聰慧,但是他不太願意停留於世俗的快樂,他棄相位出家了。出家之後就流離到了西域龜茲,就是現在的新疆庫車縣。龜 茲國王非常喜歡鳩摩羅炎,聘他為國師。但是鳩摩羅什的母親,就是龜茲國國王的女兒耆婆,特別愛慕這個國師,就用了各種方法逼迫他還俗,跟他結婚,生下了鳩 摩羅什和弗沙提婆兄弟二人。鳩摩羅什出生的時候非常聰明,他的母親也非常熱愛佛法。所以在他7歲的時候,就拋下了他的父親鳩摩羅炎,帶著鳩摩羅什出家了。 鳩摩羅什在母親的這種培育之下,一直流離西域諸國,12歲就已經名揚整個西域了。20歲的時候,龜茲國王把他重新迎回了西域,他在西域真的很出名,20歲 已經博覽全經,基本上沒有人可以辯過他,特別聰明。鳩摩羅什的美名甚至傳到了中原大地。中原大地那時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皇帝,就是苻堅。他發 動過好多場戰爭,其中最著名的一場戰爭就是《淝水之戰》,最終他失敗了。他在失敗之前還有一場更著名的戰爭,即公元379年在湖北襄樊發生的一場爭奪和尚 的戰爭。他就是當時襄樊檀溪寺非常著名的道安法師。道安法師威名遠播,苻堅非常傾慕他,就想把道安法師搶過來。這個時候是南北朝時期,戰爭 非常頻發。只要是個人才,統治者都非常重視。苻堅發兵10萬攻打襄陽,就是為了道安法師。得到道安法師後,苻堅特別高興,跟道安法師說,「請你再給我推薦 一個人才」。道安法師說,「推薦鳩摩羅什吧」。他就於382年派遣驍騎將軍呂光去西域請鳩摩羅什來長安。當時跟他說,龜茲國王如果同意,你就直接把鳩摩羅 什帶過來;如果他不配合,就把這個國家滅了。他到了西域之後,當然國王不會放人,龜茲國因此被滅國。當呂光奪得鳩摩羅什的時候,他看到他這 么年輕,才20歲,於是心生傾毀之意。呂光看他這麼年輕,根本不是那種白頭髮長鬍子的人,所以呂光特別看不起鳩摩羅什,逼迫他破戒。鳩摩羅什一生真的很悲 慘,但他思想非常堅定,他7歲就隨母親出家了,非常痛苦,呂光還逼迫他跟他的妹妹結婚。因為和他的妹妹結婚,就破戒了。之後就更加羞辱他,鞭打他,辱罵 他,用各種極刑對待他。鳩摩羅什在整個過程中,受到了很多傷害,但是他的道性依然很堅固。後來呂光帶著鳩摩羅什準備返回的時候,聽說苻堅的大軍在淝水之戰 中被滅了。他就建立了後梁國,鳩摩羅什就在後梁被拘留了17年。在17年的過程中,他憑著自己的智慧,化解了無數呂光的刁難,並得到呂光和他的一些部下的 尊崇。前秦滅亡後,後秦建立了。後秦國王姚萇聽說了鳩摩羅什之後,一直想迎請他回來。但是呂光不放人,姚萇最後抑鬱而終。他的兒子姚興繼位之後,也極其熱愛佛教,熱愛人才,他又去跟呂光交涉,最後呂光依然不同意。姚興就派10萬大軍到後梁,把後梁滅了,最後把鳩摩羅什帶了回來。從 這樣的反覆爭奪當中,可以感受到鳩摩羅什社會地位的崇高。為了他一個人,已經滅掉了兩個國家。姚興把他帶回來之後,鳩摩羅什已經將近50歲,專門給他建了 一座非常美麗的園子,叫「逍遙園」。讓他翻譯各種各樣的經典。鳩摩羅什翻譯的經典,我們非常熟悉的有《無量壽經》、《般若經》等,我們所有熟悉的經典基本 上都是鳩摩羅什翻譯的。鳩摩羅什的翻譯用詞真是非常優美。一會大家跟我讀《金剛經》的時候,就會感受到那種凝練蘊含其中,但又表達不出來的精妙。所以,鳩 摩羅什對佛教傳到中國,對整個中國文化的影響真的是至深至遠。鳩摩羅什在長安住了17年後去世了。當時的譯場規模非常大,最多有3000人同時聽經。當 時的交流非常不方便,經書不像我們現在都是自己帶著的。那些人怎麼把經書帶來的?真的是完全靠記憶,專門要找到一個能夠記住這本經書的人。這個記經的人把 梵文文本念出來,之後就一句一句的翻譯,3000人分工協作,翻譯了幾百本經典。鳩摩羅什翻譯的經典現今流傳下來的有367部。鳩摩羅什死亡前說,「我這 一輩子其實真的挺不容易的」。他到了長安之後,姚興非常鍾愛他,但是他覺得像鳩摩羅什這麼驚才絕艷的人,歸入佛教就不能留下後代,實在非常遺憾。他就逼迫 鳩摩羅什結婚,送給他10個女人,希望能留下他的後代,要不然就很可惜了。鳩摩羅什也只好隨他的意思,被迫破戒。當時有很多出家的法師看到鳩摩羅什非常羨 慕,很想學鳩摩羅什,但鳩摩羅什說,「你們根本就不知道我在這樣情景當中的痛苦」,「我是臭泥中的泥花」,希望大家讚許蓮花,勿取臭泥。鳩 摩羅什對自己翻譯的經典,其實也沒有信心。最後,他圓寂的時候,跟他的朋友說,「如果我翻譯的經典都能夠按佛主本意,那我死後,我的舌頭不會被火化,而化 成為舍利」。後來,他圓寂之後,火化他時,果然只剩下了舌頭。我們所說的三寸不爛之舌的典故,也是從鳩摩羅什來的。這是關於鳩摩羅什的典故。取經人把異域文化傳給我們我還想再講講玄奘法師。看 過《西遊記》的都知道,玄奘法師是唐僧的原形。但是,他在西天取經的過程中,絕對沒有像《西遊記》描寫的那麼舒服,有三個徒弟。他一個人西出長安,面前就 是一片沙漠。他靠吃什麼活著?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走出去的時候看到的只是很多人的頭骨。歷經10餘年才到西方。在那個時代,有無數個前仆後繼的取經人做 這樣的文化交流,才能把異域文化流傳給我們。義凈法師(中國唐代僧人,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有一部非常著名的詩《求法詩》,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在南北朝的時候,大家求一種心靈的安慰或者求一種智慧,就離開了故土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當 時去的人有成千上百,但真正能安全回來的,連十個都不到。當時最有名的法師是義凈法師,他已經60歲了,他還出海去航行。跟他出海的十幾個人都是他最親近 的弟子,在他身邊一個一個地死掉,看著同伴在你身邊不斷倒下,難免產生那種痛徹心肺的感覺。我們後者怎麼知道前者是如何艱難的?)路遠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殫。(這種旅途上的困惑就不用說了,大家都可以想像。像古代交通那麼不發達,自己全靠腿走路)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大家如果不知道這樣一段歷史,不知道這樣一段經典來源的話,就可能把經看的很容易,不就是一本書嗎?要看到這本書後面留下了多少艱苦心血。)唐代女皇武則天也是信奉佛教的人,大家如果去過洛陽,龍門石窟的主佛—盧舍那石佛,就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她也是非常有才華的人,寫了很多佛法經典,讚歎佛法的美妙,告誡自身要珍惜:無上甚深微妙法(佛教的佛法非常的精深,非常的精妙)百千萬劫難遭遇(在佛教經典中有這樣的故事。弟子問佛陀說:到底什麼是佛法啊?佛陀說:不知佛法者,就如地下泥,能知佛法者,就只有出家人。所以,大家能夠有機會聽到真正的佛法,是非常有佛報的事情。)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每次在讀經的時候,都會講一個開經記,開經,就是翻開經典時,用非常珍惜的心來看待經典。)講 到佛經,還有一個比較關鍵人物—昭明太子,他的父親就是很著名的梁武帝。梁武帝與達摩祖師是同時代人,達摩祖師也是中國禪宗的初祖。當時梁武帝把達摩祖師 請回去。梁武帝說「我這個人特別恭敬佛教,我建寺,我供僧」,他自己還3次想出家,最後被大臣贖了回來。「我能不能成活佛啊?」但達摩祖師說他「一點功德 都沒有」。梁武帝就特別生氣。昭明太子是梁武帝的兒子,非常有才華。最原始的《金剛經》連一個標點符號都沒有。昭明太子把《金剛經》章程按 照他的意思,分成32品,而且每品都寫的非常精妙。說明昭明太子是非常理解《金剛經》的智慧的人。如果能夠理解《金剛經》這種智慧,怎麼能夠問出像梁武帝 這樣的問題來?所以我一直好奇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故事的真實性。接下來正式解讀《金剛經》。我們先看一下《金剛經》的情景。在每部經典的最初都有一個環境,佛陀在什麼情況下說的經典?很多經典說的原因都不太一樣,比如維摩詰生病了,佛陀派人去看病;阿南弟子在路上遇到為難,佛陀派人去救他。《金剛經》其實是一個什麼情景下說的呢?佛陀說法49年沒有留下文字「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首 先,起始的第一句話就是「如是我聞」,它的意思比較多。按古代解經方法,「如是我聞」就可以解讀一個月。它其實就是每部經典都必有的一句話。佛陀說法49 年,沒有留下一個字,如古代孔子,他們的思想完全都是弟子後來再整理的。佛陀圓寂之後,弟子才聚集在一起整理他的經典。佛陀身邊有兩個大弟子:迦葉和阿 南。佛說的話,阿南都能原本不動地說出來。所以第一部經典第一句話就是「如是我聞」,交待經典的來源。阿南說這個字可不是我自己說的,「如是」是這個樣 子,「我」是聽說的,其實是一個倒裝句,即「我聽說諸佛是這樣說的」。鳩摩羅什翻譯的「如是我聞」,大家感覺到這個詞很美,很文雅吧。第二句話是「一時」,什麼叫一時?一時也是很有意思的境界。「一時」是什麼時候呢?就是這個時候,就是你在看的時候,就是佛陀講的時候,也就是我帶著大家一塊讀的時候,這就是「一時」,希望大家能夠慢慢體會。佛 陀在是什麼地方講經呢?在舍衛國,就是天竺的一個小國。祗樹給孤獨園,它是什麼地方?當時佛陀在外出尋趕過程中,遇到了非常多的人。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大居 士叫須達,他非常慈善,經常接濟窮人和孤寡老人,時人尊稱他叫給孤獨長者。當時孤獨長者見到佛之後,對他非常崇拜,就請佛陀來他這個地方講法。佛陀說好 啊,那你讓我在哪講呢?孤獨長者就說,我一定拿出最好的園地。他就跑到整個舍衛國轉了一圈,發現最好的地方就是祇元太子住的園地。他就跟太子說,我要請佛 陀來講法,請把園地讓給我。太子說,不行,這是我的園地。他還開玩笑說,除非你拿金打成葉子,一片一片地鋪滿這塊地,我才肯賣給你。孤獨長者一聽,最後真 的把金打成葉子一片一片地鋪,太子聽說之後就特別感動,什麼樣的大人能讓你這樣做?孤獨長者就告訴他,佛陀的偉績。太子也是特別恭敬,就說你別再給了,這 些就夠了,算我們兩個人一起供養佛吧。就把他們兩個人的名字合起來。佛陀有很多經典是在這個園地里講的,這個園地在整個歷史上非常有影響。「與 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佛陀有四眾弟子,有出家與在家的;出家弟子又分為男眾——比丘,女眾——比丘尼,比丘是乞士的意思。大家看到的很多經典都是在 這個地方講的。我們可以說,跟隨佛陀學法的、不離不棄的人越來越多了。佛陀有幾個著名的弟子,包括舍利子。佛陀出名的時候,才30多歲,但是弟子好多人比 他大,一些六七十多歲的人也來向他求法。舍利子帶來了100個學生,著名的三迦葉兄弟帶來了1000個學生,也都全部歸佛陀,還有目連尊者(目連救母)也 帶來了100個學生,耶舍長者子也帶來了50個人,全部都歸附到佛陀的隊伍當中。佛陀每次出遊的時候,這些隊伍跟隨著,它是同佛陀關係最親密的隊伍,加起 來正好是千二百十五人。佛教傳來中國後發生了變化「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爾 時」是指講《金剛經》的那一天。尊者到了吃飯的時候,逐一持缽。大家知道印度的天氣非常炎熱,佛陀穿的比較隨便,但出門的時候要把衣服穿的很好。到了吃飯 的時候,佛陀就把衣服穿好,持著缽到舍衛大臣那裡去吃。大家知道佛陀他們生活的地方都是山林、樹下,不會住在城裡面。因為城市的車、馬,各種做生意的特別 嘈雜,所以他們選擇居住在幽靜的環境當中。但是又不能離城市太遠,因為他們自己不是生產者,所以要住在離城比較近的地方修行。他們到了吃飯的時候,就把衣 服穿好,拿著缽到舍衛大臣那裡去乞食。佛陀乞食的時候很慈悲。關於印度文化這塊,我給大家放幾個圖片,到現在為止,東南亞佛教依然保持著持 缽乞食的傳統。在中國,大家看不起討飯的人,但是在印度討飯是最尊崇的行為。因為他們是脫離了世俗的求道者,所以他們會關心自己的飲食吃什麼。他們的吃飯 完全靠別人來供奉,每到吃飯的時候,他們都會持著缽去各個地方乞食。直到現在,在很多國家都會看到這種乞食的場景。而且大家要知道,很多人並不像我們想像 的那麼不好,對於僧侶來說這是一種修行,對於供奉者來說也是一種修行。大家會覺得供奉僧人食物,對他們來說是非常大的佛德。他們去供奉的時 候常常抱以一種非常恭敬的心,很多人都是跪著在裝食物。在佛陀那個年代,可能比現在更加虔誠。「於其城中,次第乞已」,到了城裡一家一戶地去。如果你跳過 這家,這家人心裡就會很惶恐,就覺得自己是不是那裡做不好?佛陀不接受我的食物,我就沒有功德。其實佛陀是很慈悲的,他每家每戶都去乞討。佛 陀是終生平等,大家知道印度當時的制度,存在等級制度。但是佛陀貧富兼收,無論是什麼樣的人都會去這個人家。佛陀有一個弟子是貧苦人出身,特別仇視富人, 所以他乞食的時候專挑窮人家去乞食。還有的富家弟子,特別喜歡在富人家乞食。但是佛陀無論貧富,一視同仁,也教育弟子這樣。佛教里有一種說法,叫過午不 食。為什麼叫過午不食?這也是佛教的一種慈悲,因為印度天氣非常炎熱,你如果去別人家乞食,不是在吃飯的時間,可能別人穿衣服就很隨便,這樣的話影響就會 特別不好。佛陀的一個弟子去乞食的時候,那一家有一個孕婦,肚子好大了。這一天天很黑,孕婦一看是師傅來乞食了,她非常恭敬,也非常著急, 但是當時家裡只有她一個人,怎麼辦?就自己去幫師傅取食物了,結果不小心摔倒了,難產死了。這件事情發生之後,佛陀就制定了一條戒律:過午不食,吃飯時間 就是那個點,不能超過。在規定的時間內大家集中去乞食,大家都會有準備。不能隨時去別人家,反而會成為一種騷擾,所以形成了這樣的一種制度,也是佛陀慈悲 的體現。佛陀傳到中國之後,因為中國人非常鄙視不勞而獲的人,一定要適應中國的文化,中國的生活情景。當時,中國祖師就提出了一日無作,一日不食的道理,中國法師還是需要耕地和種地的。但是在印度,他們只需要念經不去耕種。為了紀念佛陀,好多寺廟會在某個特點的節日出來遊行一下,當然只是一種義務形式。乞 完食了之後又怎麼樣呢?「還至本處」,又回到他們住的地方。「飯食迄」,吃完飯了。「收衣缽」,把衣服收拾好,把碗洗乾淨。「洗足已」,大家剛才看到一個 圖片,他們光著腳走路。佛陀很慈悲,因為你一腳踩下去,泥土裡面的蟲子就被你踩死了,所以光著腳的話能感受到生命,就腳步輕輕地走。也是因為在印度的環 境,在中國就不可能光著腳走了。每次回來腳上都沾很多泥巴,要洗乾淨。「敷座而坐」,要能平靜下來。《金剛經》雖然是從吃飯開始的,這也是 很有意思的話題。《金剛經》非常樸實,就是從吃飯開始。佛陀一點都不威嚴,就像普通人一樣,自己穿衣,自己持缽,還自己洗腳,吃完飯之後就席地而坐。在僧 團當中有非常嚴格的作息規律,早上起來幹什麼,中午吃了飯,下午幹什麼,都有一定規律。下午休息後就是大家討論佛法的時間。佛教其實是一種修心的學問「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現在《金剛經》中的第二男主角就出現了。在佛陀的經中,不可能只有佛陀一個人,像我這樣一直在說。實際上是有人跟他對話,他的智慧就體現在對話當中,孔子的教育就是跟弟子的對話,智慧都是在那當中研發的。《金 剛經》中跟佛陀對話的人主要是誰呢?是長老須菩提。長老須菩提在中國非常著名,是家喻戶曉的人物。《西遊記》里的孫悟空,剛剛從一個猴子崩出來的時候,他 找的師傅是誰呢?就是須菩提祖師。須菩提祖師住的地方也很有意思。當你學過之後再去讀佛教經典,你會發現有很多趣味的東西。曾經看《西遊記》,須菩提祖師 住在什麼地方?住的地方叫靈台方寸山。什麼叫靈台方寸山?著名的詩叫做「求佛莫要遠求,靈台只在你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只在靈山塔下修。」也就是說,每 個人都有一座靈台方寸山,就是我們自己。孫悟空跟他學了什麼?其實完全就是學自己。大家如果讀佛經,須菩提就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這裡就不細說了。須 菩提祖師,在佛弟子中他被稱為解空第一。好多人說佛教是一個空門,是講空的宗教。其實不能這麼講。大家理解的空不是佛教的空,佛教的空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 種般若,是一種智慧。比如說須菩提祖師在佛陀的弟子當中,有智慧的討論,所以這部關於智慧般若的經典,就由須菩提和佛陀一塊進行的。在這個時候,長老須菩 提跟佛陀一起吃完飯,洗乾淨腳,出來之後,他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這些都是印度的禮節了,右膝著地,我們現在叫恭敬,非常恭敬地對佛說。我每次讀《金剛經》的時候,讀到每里都會感受到美妙的內容在其中。如來、大雄都是佛的名號,如大雄寶殿。世尊也是佛法的一個名號。「希有世尊」,如來也就是世尊,您是非常善於護念諸位菩薩,也非常的囑咐菩薩。菩薩也是梵文的音譯,全稱叫菩提薩埵。菩提就是覺悟,因為真的菩薩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啟發眾生能夠智慧的稱呼。所以,我們有時候說,作為菩薩對大家的尊稱和愛稱。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金剛經》完全圍繞著須菩提的問題而來,須菩提提了什麼問題?當過老師的人知道,最怕的是提不出問題,當你知道這個問題是什麼,問題的癥結在什麼地方的時候,這個問題其實就解決了一半。須 菩提說,「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須菩提剛才說過就是覺,這是佛教非常高的智慧。我如果發了這個心,我想要得到這樣的智慧,「我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如果我讀了這個經,我想要成佛,我應該怎麼樣能夠讓這個心安住?怎麼樣能降伏其心?怎麼樣把心中的雜亂消除掉?變得非常安靜? 須菩提給我們提出了問題。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佛教其實就是一種修心的學問。表達經是什麼其實非常困難大家知道,深圳有個著名的印順法師,他曾經寫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在嘈雜的世界安自己的心》。其實整個佛教就是關於安心的宗教,我們坐在這個地方,心不知道跑哪去了?可能會想講完課之後,我要吃什麼?總是跑來跑去。達 摩祖師逃到少林寺後,慧可法師聽說達摩祖師來了,就特別去拜望,但達摩祖師不理他。慧可法師就在雪地里站了三天三夜,雪都落在身上了,特別的寒冷,達摩祖 師依然不為他所動。慧可法師於是一下子砍掉了自己的胳膊,這就是佛教里著名的「斷臂求法」。砍掉胳膊之後,達摩祖師終於見了他,說你這麼誠心過來,到底是 要幹什麼?慧可法師說,「請祖師為我安心,請你安穩這顆躁動不安的心」。達摩祖師說,「拿心來,汝於你安」,把你的心拿過來吧,我幫你安好。慧可法師一 楞,說找不到我的心在什麼地方了?達摩祖師說,於汝安(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慧可法師一下子大悟。大家聽懂沒有?開悟了沒有?到底心是什麼?女 孩子經常會哭,其實你不懂我的心。有很多歌詞是這樣的:「我的心太軟,你的心太硬」,有人說我的心都碎了,有人說心本來就是碎的,那心到底是什麼?這是一 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心是我們的心臟嗎?肯定不是。但有時候,你會覺得我們的心好疼,心臟也會有一點點疼的感覺。它是你的意識嗎?好象不是,是你這個人嗎? 這個人又怎麼可能用心這個詞來代替?所以,大家可以想,我們有很多的名詞概念,你細究它到底是什麼的時候?你其實說不出來。你說經是什麼?很難表達出來。就像我一樣,佛教經常講無我。我經常說我,我怎麼樣,那我是誰?我是你這個人。那我如果是你這個人,你剛出生的時候,是小小的一點點,那是我嗎?還是長到30多歲的我才是我?其實說不清楚,在概念上就會糾纏不清。《金剛經》其實就是破除我們這種概念的。佛 教提到很多次六道輪迴。佛教把人分為10類,叫六凡四聖,四道是聖賢,是真正得到智慧開悟的人,這樣的人不在六道之中了,而是在輪迴當中。這四聖包括佛、 菩薩、緣覺、修羅。修羅就是說,原來不能覺悟,但是聽到佛陀說法之後就覺悟了。緣覺說的是沒有聽到佛在說法,但是自己能夠觀因緣起悟的,能夠覺醒叫佛陀。 剩下的就是天人、阿修羅。阿修羅特別好戰,阿修羅的戰場,是一個特別好戰的天人。然後是人、畜牲、地獄、餓鬼。佛教把人分了10類,這10類人其實都在一 心當中。心是什麼?其實就是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看法,這是我自己的想法。剛才講到六道輪迴,我的很多佛法朋友告訴我說,我心正就六道輪 回。可是我覺得對六道輪迴的理解可以換一個角度,因為我自己也說不清楚,沒有證明的境界。生命是不是真的從一種形態變成另外一種形態?就像莫言的小說《生 死疲勞》一樣,一種動物變成另一種動物,或變成人,換來換去。其實不是,因為我自己有非常深刻的感受,想像大家每個人都有。有時候,大家的 心會覺得很快樂,特別快樂的時候自己甚至飄飄欲仙。這個時候你覺得你是天人了。有時候你會覺得真苦真累,做牛做馬,天天領導壓著,難受啊,這不就是牛馬的 狀態嗎?有的時候餓得不行了,恨不得怎麼樣,那時候不就是餓鬼的境界嗎?有時候非常凶,恨不得殺了那個人,這不是阿修羅的境界嗎?其實,我覺得這種六道輪 回,並不一定就是說在你的生命形態上轉來轉去,可能在一念之間,你的心就在六道輪迴中,不知道輪迴到哪裡去了。歷史在改,一直在變,但它能夠引起你這種變 化的是什麼?你的思想、意識、行為,我們講的因緣就是這樣一種變化。如果我們能夠把心安住,其實也就是覺悟了。所以,我覺得須菩提真的是抓住了修行,抓住了佛教的重點,就是安心。怎麼把這個因從輪迴當中拿出來,讓它變得非常平靜,讓它變的能夠安住穩下。佛法很簡單但是我們做不到我們現在來看佛法之第一義。須菩提的問題,佛陀是如何回答的。佛 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好啊好啊,須菩提你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如你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說到這裡,其實我 們這部經典已經講完了。大家有沒有感覺?其實我覺得佛教真的很有意思,很美妙,因為它經常講佛法第一義,是什麼?就是不可說。我來之前跟主持人有過交流, 其實佛法非常深,但是最深的東西表達出來就是非常淺白的。說到這裡,我想起了《西遊記》的列子,大家知道唐僧三人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達印度 之後,求取真經。當時負責看管經書的家舍尊者說,你們必須要拿一些東西來換,我才能給你,不能無償取經書啊。其實也是有道理的,大家看現在的上層佛教為了 供養上士,可能身家性命都要交付出去,一顆佛法的心,肯不肯捨得來求法?孫悟空不同意,唐僧就悄悄地把袈裟和缽交給了他,換了佛經。但是他們在回來的路 上,經書箱子不小心開落,發現經書都是白紙,孫悟空大怒。跑回去問家舍,你是怎麼回事?我們冤枉死了,到了這個地方,不給你錢,你就不給我們經書?這哪是 佛祖的做派?佛陀問家舍,這是怎麼回事?家舍說,佛祖啊,你告訴我,要把最高深的經典給他們,我就把無字真經給了他們。佛陀就說,這些人太笨了,你給他們 這些,他們怎麼能看懂?還是把有字的給他們吧。真正第一義的東西沒有辦法道出來,道出來的都已經落了下乘。其實,我自己也在 考慮佛法之第一義是什麼?我們不講這麼玄的東西。我每次都會想到,佛教開始就是一個緣起,佛陀的開悟。佛陀經過很多年的苦行,瘦的只剩皮包骨頭了。最後覺 得苦行不行,於是他在樹下坐了49天,如果我不開悟的話,我就堅決不起。當49天悟道的時候,我就一直在想,佛陀悟到的道到底是什麼?「奇哉奇哉,一切眾 生皆具如來智慧德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之」。他說原來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的思想,每個人都可以成佛啊,只因夢想執著而不能自制。佛陀悟到了什麼?我覺 得他可能悟到自己原來的一切都是徒勞啊,本來每個人都可以成佛的,他覺悟之後,第一念頭就是要入殮。很多天人就請他來開悟。佛陀就說,我講了別人也不一定 聽啊。他講了這麼多,就是告訴你,每一個人都有佛性啊。在《金剛經》當中,佛陀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 故?」為什麼?因為覺悟,只能是自己的事情。佛陀能幫你覺悟嗎?不能,他能告訴你覺悟是什麼嗎?告訴不了,只能告訴你覺悟的方法和狀態。但是這樣的一種狀 態,你求這個,求那個,還是辦不了的,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其實,佛教第一義講的非常簡單,就是告訴我們覺悟是自己的事情。覺悟真正的方法 是什麼?在經中已經說到了,就是善護念。禪宗有一句話,「搬柴挑水無非佛法行著作物均是佛道」。就會發現所有人的開悟都是在日常生活條件下開悟的。著名的 虛元老和尚開始開悟道的情景是端了一盞茶,「啪達」,茶杯掉地上了,他開悟了。好多這樣的例子,就是告訴我們,覺悟不在乎高深,就在你的日常生活當中。如 果你善護好了,自己一心一念,其實也就能夠開悟覺悟了。還有一個法師開悟,是在上廁所的時候,突然一下子開悟了。我自己也常常覺得,沒有真正的佛法,沒有這麼多高深的地方,非常平常。有一個關於白居易的小故事。白 居易在杭州任太守的時候,去見鳥巢大師。鳥巢大師也非常有意思,他出名之後就看上了一棵樹,這棵樹真好,那麼大,就自己在樹榦上做了一個蒲團,在上面修 行,所以被稱為鳥巢大師。白居易在杭州就拜見了這位大師,跟師傅說,「你住在這麼高的地方,不怕危險嗎?」大師說,「我不危險,你才危險」。白居易說, 「我在杭州任太守,有什麼危險的?」大師說,「薪火熾燃,識性不停,怎麼不岌岌可危?」就是說,外面的事物紛紛雜雜,各種困惑擺在你面前,你內心的念頭雜 亂不堪,一會這個,一會那個,面對的環境就像乾柴烈火一樣,一點就著,稍不留心就出事了,能不危險嗎?白居易聽了之後,真的有所感悟:我們老是看到法師住 在這麼高的地方很危險,那我們住在平地的人呢?我們生活的環境,內心雜亂,不是更危險嗎?白居易就非常誠心誠意地請教大師,「大師,請你告訴我,佛法真正 的意義是什麼?」大師說,「眾善奉行,諸惡莫作」白居易一聽,很不以為然。他說,「三歲孩子都知道」,大師說,「三歲孩子都曉得,但是百歲卻未必」。大家 都知道這麼一個道理,但是真正能做到的有幾個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佛教了我們什麼?其實就是這些。這個佛法是 不是太簡單了?佛法真的很簡單,但是我們做不到,就只好說了。佛陀說了一大堆非常精妙絕倫的話,無數高深妙語,其實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因為我們不相 信,它就是這麼簡單,總是要求什麼,你求的到嗎?求不到。所以,我有時候去體會佛陀開悟的心情,他自己辛辛苦苦做了49年的法,說的就是這個,但是大家很難相信這麼簡單地道理,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我們已經把第一段說完了。我念一遍經文,大家跟我念一下。「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破除對佛的固有認知跟見解南 蒙法師(音譯)剛剛去世了,我對佛教的認識與理解,我的啟蒙就是看他的書。當初看《金剛經》,我非常感慨。雖然有很多人對它有異議,但我覺得如果你覺得它 有道理,你就繼續做啊。我看佛經,當然要以恭敬的心,但是你也不要看的太死。要把佛經當成劇本看,把自己的身心融入其中。但是,須菩提還不懂,繼續又問?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陀就沒有辦法在繼續講下去了。我講的對不對,其實我自己也不覺得自己講的有多對。唐代有個非常著名的大師,叫 南洋珠禪師(音),他特別有學問。有人去拜訪他,「禪師,我特別喜歡佛教,我要翻譯佛教經典」,禪師說,「好啊」,他就讓一個小徒弟,端了一碗水,水裡放 里一雙筷子。這個人問,「禪師,你這是什麼意思啊?」,禪師說,「你連我的意思都不懂,還懂佛的意思呢?」所以大家不要把我說的當真,聽聽就可以了。其實,我還準備了特別多我自己對《金剛經》的理解,時間有限,我就大概講一下。我們沒有辦法能夠逐字逐句的解釋《金剛經》。因為時間有限,今天這樣的課程只是一個契機,引導大家理解經典。在整部《金剛經》中,就我自己現在的感覺,它將破除你對佛教的一些固執的認識跟現象。首先他破佛相,破法相,破你對我的執著,最後達到心境無所助,耳身其心的一種狀態。佛陀在經典當中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入邪道,不能見如來。」大家可以想像,佛高高在上的樣子,你要去求他。但是佛陀告訴你,不能以色見我。以色是見不到我的。佛陀在世的時候,跟弟子講過,你們看到我的時候,我是佛嗎?不是。即使是佛陀本人在這個地方,站著,你都不能說你見到佛了,我們還要做非常多認證才能確定它是不是佛。其實佛陀是在破除大家對佛的固有認知跟見解。佛像擺在大使館,大家覺得非常莊嚴。換一種情景,放在一輛卡車上呢?它就沒有什麼了,對不對?就是說我們心中的佛,已經有一個恆定的思想了。如果沒有這種恆定,還有嗎?沒有。沒有在恆定的思想中,它還是佛嗎?不是。有 一個故事叫黑鼻子的佛。有一個人自己做了一個非常精美的佛陀雕像,放在了廟裡,每天去拜燒香。大家可以想像燒香的煙是四散的,他發現每次燒香後,煙都散 了,佛聞不到了。他就在佛的鼻子附近做了一個小龕,就把煙插在小龕里,點上香,佛就能聞到了。日久了之後,佛被熏得很難看,就成了黑鼻子。他一看,就特別 懊惱,他就趕緊擦,結果把佛的鼻子刮沒了,他心裡也特別懊惱。他想,這樣做有什麼意思呢?把香插在佛鼻子燒,讓佛能聞到香,能聽到你的心意嗎?關於一生求佛,還有這麼一個小故事。一 位母親特別虔誠,每天坐念,什麼事都不做,要念多少次佛才行。有一天下午,兒子就在他母親念佛的時候,喊了聲「媽」,他母親沒有理他,繼續念佛。兒子又喊 了一聲「媽」,老太太沒有管,還是繼續念佛。兒子就又喊了一聲「媽」。老太太不耐煩地說,「幹什麼啊?」兒子說,「媽,我是你的親兒子,我喊你三聲,你都 煩了。你天天喊佛,佛不煩死啊!」有時候,我覺得特別有意思,天天念佛就能念到佛嗎?其實我平時也念,但是我們念的是什麼?是讓我們的心靜下來。我現在有一個治療部分,給大家介紹一下,我治療失眠的無上法門,就是念佛,我念著念著就睡著了。其 實,佛法真的非常簡單,助我們開悟,而不是給我們束縛。觀音也是,有一天下雨,一個人在寺廟裡拜觀音菩薩「保佑我」。拜的時候,他發現旁邊有個人跟觀音長 的一模一樣。就問,「你是觀音嗎?」這個人說,「我是觀音」。「那你怎麼還拜自己啊?」「我也遇到難事啊,但是我知道求人不求己啊」。大家去拜的時候,如果我們自己探究一下,是什麼樣的心態?這也值得玩味。關於什麼是法?破法相。「實無有定法名阿諾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佛 陀說法49年,但他認為自己什麼都沒說:一切佛法都是法。這也是我為什麼說《金剛經》超越了宗教,從來沒有宗教界限。他認為一切法都是佛法。大家寫字、大 家工作、大家走路、大家吃飯,這些都是佛法。佛法就是一切法,它也不排斥基督教、伊斯蘭教,這些法都是佛法,沒有任何差異,只要能開悟你的法,都是佛法。 也沒有一個法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只不過我們給命名了一下。還有一個小故事。兩個開悟的法師扛著鐵鍬在路上走。這時候看到路上有一具 死屍,就趕快念往生咒,幫助這個人超生,又給他挖了一坑,把這個人埋了。另外一個法師沒有管就走了。這兩個人都是開悟的人,我們怎麼看這個問題?我們不能 說埋人的法師是黑,走的法師是解脫?那慈悲是佛法呢?還是解脫是佛法呢?有一個標準的佛法嗎?沒有。所以,沒有一個法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一句話「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知道我講的佛法,就像渡河的船一樣,你都已經到了彼岸,要船還有什麼用呢?佛法都應該捨棄,何況不是佛法呢?我覺得這是佛陀對法相的一個破除。鳩摩羅什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三段式命題(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所謂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如來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這 是什麼意思?佛陀說般若波羅密並不是真的有一個般若波羅密在那個地方,我只不過為了說法,大家容易明白理解,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做這個而已。如果真的執著 認為有這個,那就錯了。它只不過是我們一種語言的描述。就像我們現在一個現代學的大師說,語言是心靈的家,同時也是心靈的障礙。我們的思想超脫不了我們的語言,大家想腦海里有什麼想法的時候,都是用說話一樣呈現的。所以說語言會進一步記住你,不要被名言命相給束縛住。到 底什麼是福德?福德是心中的一種平靜,一種研討,一種解脫。有時候說壞人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為什麼連壞人都不受報,好人卻受報了?我看到一句話,「這個 世界讓這個人變成壞人,就已經是對他最大的懲罰了」。內心的掙扎就已經是非常大的懲罰了,並不一定是受到什麼報才行。我們畢竟不知道報是什麼?我覺得福德 包括我們拜的是什麼?福德就是心的一種平靜和寧靜。好比兩家人打官司,這個求佛說,「佛,求你讓我贏吧」,那個也說,「佛,求你讓我贏 吧」。你說佛到底讓誰贏啊?憑貢品供的多的贏嗎?不是。怎麼衡量?包括梁武帝蓋僧建廟,目的是什麼?你把佛教當做什麼?當做一種商品嗎?你往寺廟裡捐錢, 幹了活,你就能夠得到什麼東西嗎?這不就是一種交換嗎?佛有這樣的交換嗎?佛是截然否定這樣的交換的。做這種事情,只是你自己心靈的一種平靜,不要有所 求。印度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賢王—阿育王。他很小時候碰到了佛陀,心裡非常恭敬,他是小孩子什麼都沒有。他就抓了一把沙子送給佛陀,佛陀非常 慈悲的說,感受到了你的心靈,你有一份功德。大家想,當時阿育王那麼小的孩子,他去求佛,只是一種無所助的方式,全身心地去供奉佛陀。這樣的功德才是無量 不邊的。佛陀「東方虛空可思量不?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對於佛陀來說,空間與時間都是假的,宇宙再大,微塵再小,在佛的眼裡都是不真實的。為 什麼?因為它是無限的。福德也是這樣,如果你想要福德無限,只能以你心中的無助來供養。就像我們在小學學數學,說要做除法,無論多麼大的數,除以零,是不 是無窮大?佛教告訴我們的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你的心清靜做什麼都是無窮大。我覺得《金剛經》最後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不要太經常去想佛法,就如夢幻泡 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金剛經》告訴了我們什麼。讀中國的經典,跟大家一起感受《金剛經》的認知和智慧,真的非常美。我希望大家把經典帶回家,從經典當中獲得美好跟智慧。祝大家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謝謝。——————————————與聽眾交流:提問:我想問幾個問題。第一,出家人為什麼要剃光頭,是不是簡單地跟我們區別,肯定有內含所在。第二,能有人做到一心不亂嗎?第三,出家在寺廟裡面,早上的課一般都是在4點鐘以後,為什麼要這麼早?不可以在白天嗎?謝謝。張蕾蕾:我們從出生一直長到20多歲,不再長了,除了頭髮。佛教認為頭髮是煩惱絲,光頭一方面是表示區別,另一方面是去掉煩惱。剃了頭之後很方便不用洗澡。佛教在世間,也要遵循非常多世間的規則和法則。這是一個歷史習俗的問題,我的解釋可以從這種理論去告訴你。但是真實原因是什麼,就不可考慮了,只是自己的想法。關於你的第二個問題,出家人如果是在傳統寺廟裡還會實行日出而坐,日落而息,不要看4點鐘起,睡得很早,精神就會非常好。一般是天蒙蒙亮的時候就起床了。如果在城市裡的寺廟,就會改到7、8點鐘,如果早的話會打擾市民。我相信有一心不亂的人,但是我自己做不到,謝謝。提問:佛教這麼好,為什麼在印度沒有?張蕾蕾:佛教那麼好,為什麼沒有在印度傳下去?其實在印度傳了200多年,在阿育王時代就滅亡了,但在中國傳了下來。我們考證印度的歷史,歸結起來可能有兩條原因。第 一,印度有四大種系,佛教在流行的過程當中,因為非常美妙,能夠接觸到很多人,都是上層知識分子。雖然佛陀非常平等,但是一般人沒有機會接觸到佛法。佛法 在印度沒有很深厚的民眾基礎,只是上層的知識分子接觸到,下層的人接觸不到。印度被入侵,僧侶完全被殺掉,在民眾沒有基礎,上層知識分子很難去傳播這樣精 妙的經典,很快就滅亡了。中國在歷史上也有多次滅佛的舉動,但是沒有被滅掉。雖然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佛教多麼高深,但是對佛特別關心,每家每 戶都知道,民眾基礎特別深厚。所以在中國能夠傳下去。我還要告訴大家,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可以說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表現方式。我們可以自豪的說,佛教是中 國的。因為印度佛教真的已經衰落滅亡了。一沒有民眾基礎,二是戰爭原因。另外,佛教只是印度教的支派,印度教才是印度傳統,有民眾基礎的宗教。佛教其實一開始只是印度教的支派。如果佛教跟印度教有衝突的地方,印度就留不下佛教,它只能在適合它的土壤中生存。提問:剛才你提到善與惡的概念,我想善與惡的概念是一種道德的評判,善與惡在不同的主體,或者說在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內含和標準。怎麼去把握?今天你講《金剛經》,我想《心經》里,色既是空,空既是色,你對這句話有什麼樣的認識或者闡述?主持人:您說的善與惡是道德的概念,佛教把人的念頭分為三種類別,一種是善念,一種是惡念,還有一種無紀。其實是一個比較的概念,只是說相比較而言,可以把這個念頭歸到善里,或者歸到惡里。不是我們理解的倫理善惡。關 於《心經》,色是一個佛教概念。其實是六根對六塵產生的東西。我們看到的萬世萬物不是實在的,所以佛講它是空的。這個桌子是怎麼產生的?能憑空有嗎?首先 腦海里有桌子的形狀,有木頭,有勞作。在這樣的環境當中,缺少任何一個環節,這個桌子都不可能存在。就是說桌子不可以自己存在。我們看到的一切事物不都是 這樣子嗎?提問:從哲學層面上看,宗教里分了那麼多,哪一個宗教哲學層面更接近。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在哲學層面上有沒有高低之分?張 蕾蕾:宗教學是非常大的分類,其中有一個分類叫做宗教哲學,研究人跟神的哲學。法無高下。關於大小乘的問題,我認為是民眾錯誤的認知。乘就是馬車的意思, 小乘的人就只顧自己求解脫,只求自我。但大乘的人要度我,就我們自己而言,沒有必要弄清楚。《金剛經》是大乘經典,要講普度眾生。讀了《金剛經》做了小乘 的人,只為自己求平安。提問:我們現在處在社會繁雜的狀態,如何來安穩我們這顆心?怎麼樣快速的進入禪定? 你覺得宗教學是怎麼樣定義的?宗教和政治究竟是怎麼樣的關係?如果從政治家的角色來看,是否用嚴肅的語言表示,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宗教和哲學都是解決一個終極的問題,你從哪裡來?你是誰?你到哪裡去?是不是這樣?張蕾蕾:我自身的專業是宗教學專業。 世界現存的宗教有2000多種,是研究宗教本質的學問。宗教跟哲學的差別是什麼?無論是宗教還是哲學都不是中國現有的東西,哲學體現一種對智慧的熱愛,對 人生的追求,對認識的理解跟追求,其實這是哲學的本意。在西方,一開始只有一門學科就是哲學。所以,我們現在對它的理解只能是想像的東西,但如果從歷史角 度看,就會發現哲學是西方的概念。我們的傳統文化只有儒釋道。我們對宗教的理解來自西方。中國很多民間信仰,包括皇帝祭天是不是宗教,很難講。根深蒂固的東西套上宗教的概念,是很悲哀的現象,我們只能在文化交流中不斷碰撞。我本人也是沒有文化底蘊的人,但我特別熱愛傳統文化。做好自己,之後就會發現機會,佛教是講因緣的。對教育非常關心的人們,可以從一點點小事情做起,從民間做起。安 心,如果是關注到自己的一心一念,都能平靜的話,其實就可以了。整個佛教的修習,都是在教你安心。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是《金剛 經》中著名的話。心是你的念頭,佛教在講什麼?只有大丈夫學佛,你有足夠的勇氣斬斷意識的橫流,才能覺悟。過去總在流連,現在總在計較,未來總在期盼,這 是沒有辦法解讀的。如果你想到這句話,你告訴自己不應該這樣,而不是在煩惱中繼續掙扎,這時候就離覺悟遠了,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我們再次相會在美國死亡谷
※印光大師提醒我們
※鈦晶造假界「人才輩出」,但我們有「火眼金睛」護身?
※手相中這兩條線可能影響我們的事業和財運
※我們的感情同樣需要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