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中醫中藥貼臍療法】精選(12)——痢 疾

           【按語】痢疾,是一種消化系統常見的傳染病。是以腹痛、里急後重,下痢赤白粘膩為主要癥狀的疾患。夏秋季節最為多見。有時可形成流行,因此中醫有「時行疫痢」得說法。       本病多由外受濕熱,疫毒之氣,內傷飲食生冷,損傷脾胃與腸腑而形成。其癥狀特點除腹痛,里急後重,下痢赤白等癥狀外,還有大便次數增多,輕者每天7~8次,重者往往達10次之多,並有肛門脹痛,灼熱等癥狀。      本病初起,一般都是急性發作,如果急性期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往往經久不愈,變成慢性。根據病情和癥狀的不同,臨症大致可分為濕熱痢、寒濕痢、久痢、休息痢、噤口痢等幾種類型。

     1、【六一車前膏】敷臍法:       【主治】濕熱礪,腹痛,里急後重,下痢赤白相雜,肛門灼熱,小便赤短,苔膩微黃,脈滑數。       【配方】滑石6克,甘草1克,鮮車前草30克。       【製法】先將滑石、甘草共研細末,再與車前草共搗成膏。       【用法】取藥膏適量,貼於臍上,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2次,至愈為止。

     2、【將軍丸】納臍法:       【主治】濕熱痢,腹痛,里急後重,大便膿血,一日數次,苔膩黃,脈滑數。       【配方】大黃30克,川黃連,木香各適量。       【製法】將諸葯共研細末,儲藏保存。       【用法】取葯末適量,用食醋調製成丸,納入臍中,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至愈為度。       【案例】略。

      3、【止痢散】填臍法:       【主治】寒濕痢疾,痢下赤白,白多赤少,或純白粘凍,伴有里急後重,胃脘脹悶,舌質淡,苔白膩脈濡緩。       【配方】木香、丁香、巴豆霜、白草霜、肉蔻霜、炮姜炭、木鱉仁炭各等份。       【製法】上藥混合共研細粉,密封儲藏。       【用法】取藥粉3 ~5克填入臍內,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臍部感覺灼熱發癢難忍時可去葯,恢復後繼續再貼,直至病癒。

     4!【止痢膏】敷臍法:       【主治】虛寒痢,下痢稀薄,便帶白粘凍,甚至大便滑脫不禁,腹痛,厭食,四肢欠溫,舌淡苔薄白,脈沉細。       【配方】肉桂、砂仁、胡椒、枯礬各等份,黃酒適量。       【製法】上四味葯混合共研細末,儲存備用。       【用法】取葯末適量,用黃酒調製成膏,敷於臍內,再用熱饅頭半個敷在藥膏上,用紗帶束緊。每天換藥1次,3~5天為1療程。

     5、【火龍丸】納臍法:       【主治】寒痢,痢下清稀,便帶白凍,腹部冷痛,手足冰冷,舌淡苔白,脈沉遲。       【配方】巴豆1克;肉桂3克;胡椒6克;五靈脂6克;制乳香、制沒藥各3克;硃砂1克;麝香0.3克?糯米飯適量。       【製法】先將前六味混合研末,再加入麝香共研細粉,然後用糯米飯適量調製如膏,再製成黃豆大藥丸,硃砂為衣,瓶裝密封保存。       【用法】取藥丸填滿臍窩,用膠布蓋嚴貼緊。每隔2天換藥1次。如有皮膚過敏者,用藥後臍部發癢,可改用薄藥棉包裹藥丸納入臍內,膠布固定即可。

     6、【久痢丸】納臍法:       【主治】痢疾日久,不時發作,痢下帶白,或穀物不化,身倦無力,腹痛里急,舌質淡,苔膩,脈細弱 。       【配方】公丁香、母丁香各3粒;番木鱉2個;麝香0.3克:米醋適量。       【製法】將前三味混合研末,再加入麝香共研細粉,用米醋適量調製成膏狀,制如梧桐子大藥丸。       【用法】用75%酒精臍部消毒,取藥丸納入臍中,外用暖臍膏貼緊。用藥後半天,放屁後而痢止,每天換藥1次,直至病癒。       【案例】略。

     7、【瓜藤木鱉散】貼臍法:       【主治】噤口痢,痢下膿血,胸悶呃逆,腹痛少食,里急後重,脈沉緊。       【配方】黃瓜藤(燒灰存性)、番木鱉各等份;香油適量。       【製法】將上藥研細面,裝瓶保存。       【用法】取葯末適量,加香油調製成膏,製成葯餅,貼於臍上,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5天為1療程。

  

       

                                     默 語書館
推薦閱讀:

上海真安堂中醫院:肺癌骨轉移癥狀?中醫如何治療?
烏梅亂談
五個表現暗示肝臟有問題 肝臟不好該怎樣調理?
2016年11月8日早讀
中醫小達人|說點你不知道的小知識

TAG:中醫 | 中藥 | 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