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蟲總動員:蠕蟲性皮膚病之「吸蟲和絛蟲篇」

近期,巴西學者 Lupi O 在 J Am Acad Dermatol 上發表了系列綜述,重點闡述了蠕蟲感染的皮膚表現、感染途徑、診斷和治療,現對吸蟲和絛蟲感染部分介紹如下:

吸蟲感染是全球重要的發病和死亡原因。有些吸蟲感染具有獨特的皮膚體征,皮膚科醫生應熟悉。吡喹酮是除片吸蟲病以外所有吸蟲感染的治療選擇,片吸蟲病的治療藥物為三氯苯達唑。

血吸蟲病

血吸蟲病是最常見的吸蟲感染,由接觸含有淡水螺釋放的無尾尾蚴(見圖 1)的生水或飲用受污染的水所致。

圖 1. 箭頭示曼氏血吸蟲的無尾尾蚴

本病初始皮膚表現為數分鐘內起病的非特異性超敏反應,在致敏患者中可出現痒疹樣和蕁麻疹樣紅色丘疹,稱為「游泳者瘙癢」,典型地見於小腿或雙足。晚期皮膚表現發生於伴有慢性內臟病變的患者,特徵為真皮內蟲卵沉積所致的丘疹、肉芽腫或疣狀損害(見圖 2 和 3)。

圖 2. 多發性血吸蟲性肉芽腫

圖 3. 左側陰唇的血吸蟲性肉芽腫

在尿液和糞便中查到蟲卵可證實診斷。在日本血吸蟲和曼氏血吸蟲感染時,活檢標本組織病理學檢查可提供診斷線索(見圖 4)。實驗室檢查可出現血沉升高、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輕度肝功能異常。

圖 4. 肝臟內的血吸蟲肉芽腫

尾蚴皮炎可外用曲安奈德治療皮膚病;晚期皮膚病變應採用吡喹酮治療。

肺吸蟲病

肺吸蟲病最常由衛氏並殖吸蟲(見圖 5)所致,常因食用生的或加工不當的淡水甲殼類動物發病。

圖 5. 衛氏並殖吸蟲成蟲

肺吸蟲病皮損罕見,常表現為緩慢遊走的單個無痛性皮下結節,最常見於腹壁、腹股溝和下肢近端。在切除的標本中見到成蟲或蟲卵,或在出現皮下結節的同時血清學試驗陽性可診斷。在腦型肺吸蟲病中,CT 或 MRI 成像可見囊性環形增強的病灶伴周圍水腫。

治療藥物為口服吡喹酮,腦受累的個體可同時使用抗驚厥葯。

片吸蟲病

片吸蟲病由攝入被片吸蟲或巨大片吸蟲污染的水生植物或水所致,常見於飼養大群牛羊的溫帶地區。

蕁麻疹是感染急性期最常見的皮損,常伴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黃疸和胃腸道癥狀。少見情況下,片吸蟲可引起皮膚異位性感染。在少數病例中報告了直徑 ≤ 6 cm 的皮下結節。

片吸蟲病的診斷需要在糞便中觀察到蟲卵,但由於僅少量蟲卵進入糞便,需多次檢查。也可在急性期採用 ELISA 法檢測抗片吸蟲抗體。

吡喹酮療效欠佳,首選治療為三氯苯達唑。

絛蟲感染從無癥狀至潛在性危及生命,成蟲主要累及人類胃腸道,幼蟲期可導致各種人體組織發生囊腫。絛蟲感染的皮膚表現包括前腹壁實性、緩慢生長,常緩慢遊走的皮下腫塊。棘球絛蟲和囊蟲病的皮膚表現罕見,但有些患者可出現皮下結節。

裂頭蚴病

裂頭蚴病的病原體為迭宮絛蟲屬,由攝入受污染的生水、生肉或幼蟲直接經皮膚穿入所致。

眼損害是裂頭蚴病最常見的表現,表現為眼外(眼瞼)腫塊。皮膚損害偶見,為實性、緩慢生長、常緩慢遊走的皮下結節,位於前腹壁。增殖裂頭蚴的致病性最強,可導致更為播散的感染,產生瀰漫性、紅色丘疹結節(圖 6)。

圖 6. 感染增殖裂頭蚴的患者,注意主要為丘疹和結節的多發性皮損,線狀隆起提示皮下蠕蟲的形狀

診斷依據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和嗜酸性和 / 或化膿性肉芽腫性脂膜炎。組織學上,表現為肉芽腫性脂膜炎和皮炎(見圖 7)。可採用裂頭蚴特異性單抗進行 ELISA 檢查。蠕蟲的長度多 <10 cm,但也可長達 70 cm。蟲體典型地為有皺褶的白色絲帶狀。

圖 7. 肺組織中增殖的裂頭蚴伴鈣化性肉芽腫高倍鏡觀

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可手術切除,由於無法在人體內繁殖,通常僅有 1 條絛蟲。

囊蟲病

囊蟲病通過食用未煮熟的被豬肉絛蟲污染的豬肉發病,最常見的人類絛蟲感染。

主要引起胃腸道癥狀。囊蟲病的囊腫可發生於任何器官,包括皮膚。囊蟲病皮損的特徵為多發的無癥狀性皮下結節,這些堅實、有彈性的圓形無痛性結節與其他常見的皮膚病相似,如脂肪瘤、纖維瘤和表皮囊腫(見圖 8 和 9)。患者還可出現可觸及的肌肉內囊腫。

圖 8. 囊蟲病患者頸側的皮下結節

圖 9. 囊蟲病的紅色觸痛性皮下結節

主要治療手段為手術切除,所有伴有皮下或肌肉內囊蟲病的患者必須接受放射學檢查排除神經囊蟲病。

包蟲病

包蟲病常與接觸受感染的狗和羊而發病。

包蟲病是發展中國家癲癇的主要原因之一。包蟲病的囊腫可單發或多發,主要在肝和肺內,僅不到 2% 的患者有皮膚受累,表現為多發性、無癥狀性皮下結節或囊腫。囊腫滲出液中的抗體還可導致蕁麻疹、喘鳴或過敏反應。

包蟲病的診斷依據超聲、CT 或磁共振成像。囊腫的組織學檢查發現寄生蟲可證實診斷。

治療手段為手術切除,在術中應謹慎操作,避免原頭蚴溢出或產生超敏反應。

本文來自丁香園。

編輯:費肥肥

推薦閱讀:

TAG:皮膚 | 皮膚病 | 動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