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甲骨文新釋讀24—衣系—豈止衣裳

衣,《說文》上曰衣,下曰裳。《世本》胡曹作衣,黃帝時人。《白虎通》衣者,隱也。《釋名》衣,依也。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玉篇》所以形軀依也。《類篇》象覆二人之形。

甲骨文

被釋為衣,是毫無疑問的。當然,甲骨卜辭中因有「在衣」之用法,有觀點就認為衣也曾是一地名。而我認為「衣」字自《說文》在商代就已脫離了「衣」字的本源,一些含有

形的甲骨文也已不是今天的部首衣。探究衣的本源,對研究甲骨文衣與今文字之間的變換關係很關鍵。

「衣」字在甲骨文中類型頗多,如下圖:

      從甲骨文看,「衣」字由兩部分構成,上半部是

,下半部分總體上都是

形或演變形。在《說文》以及段注中,對

,沒有重視,沒有明確的解釋,只是對下半部分做了一些解釋。而上半部分的

對於解釋「衣」字是十分重要的。我認為上半部分的

暫可理解「入」或者「勹」(包),即「衣」前綴先是從入。「入」字在甲骨文中寫作

,在《金文編》里為

,在《六書通》里為

。「入」字演變到金文時,一些本形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如果沒有這些比對,金文「衣」字完全看不出「入」字的痕迹了。

「衣」字上半部從入,其下半部分的

究竟是什麼也很重要。我認為

來自於人們對蛇或蜥蜴蛻皮的認識,甲骨文「衣」字里的

有很多都是呈蛇形彎轉的。我們知道蛇蛻皮是蛇類生長過程中的一種自然現象,蛇在蛻皮時,大部分是先將頭部的上下頜的皮膚蹭開,頭部帶動身體一點點地從舊皮中脫離開,蛻下的舊皮仍然會保持完整,而留下的蛇蛻是中空的。因此,蛇蛻皮就像是蛇從一個套子中出來了一樣。如圖:

     兩圖蛇蛻的蛇頭部分形成的分開特徵,正好明顯地顯示出了

的特徵,因此,甲骨文「衣」表現的是蛇蛻。而完整的蛇蛻正好是一個套子。「衣」字上下兩部分合文正好是入套或包套。蛇蛻這種自然現象,這很可能就是幾千年前人們對「衣」的早期認識,這種早期認識與我們今天對「衣」的理解有所不同。

以此作為線索,我們可以在甲骨文、金文中以文字作為求證。甲骨文的蛇即

,被釐定為它。它這個形狀在甲骨文也做

,如果這個

也是從頭部蛻皮向兩側分開,正好是

。這是甲骨文字古老由來的證據。《金文編》里收錄一它為

,《六書通》里收錄一它為

,這兩個它,與甲骨文

之別,僅在於

是頭部未分離的,

則是分離的。如果從字形上看,今文「衣」字還不如金文、篆書「它」字更像是甲骨文

。直觀上看,甲骨文「衣」就是它或蟲的變體,而搞清甲骨文「衣」與「它」的關係,正是甲骨文「衣」究竟是什麼意思的重要來源。

首先,要仔細看衣字的字形和通假關係里的淵源

1.

與它、蟲的字形對比。它、蟲古人造字時專指蛇。甲骨文

釋為蟲,而《六書通》、《金文編》收錄的它與甲骨文蟲更為相像,見下圖:

   它與蟲明顯都是以蛇為原型的,特別是它字里的這個

就是蛇的縮影。而

明顯與甲骨文

則又極為相似。故從古文字的字形結構看,我認為衣、它、蟲是一組字形關係相近的字,實質是本源相同的關係。

2、

與它、也的字形對比。

則與它的字形、本源關係已經明確。現在我們再分析

與它、也之間的關係。也字在甲骨文中不識,但《說文》、《六書通》、《金文編》收錄的也字與它、蟲卻有明顯關係,見下圖。

《說文》里的「也」:

《六書通》里的「也」:

《金文編》里的也:

這些「也」字與「它」字明顯存在相同部分,而且,與

的下半部分也有相似之處,「也」字應該是從甲骨文

、金文它的下半部分演化而來的。故我認為,「也」原本是有字義的,並不是後來的發語詞和決辭,「也」的原義應該與長的字義有關,與委曲、逶迤的意思相同,絕不是《說文》所說的女陰。「也」的本義我們還能從青銅器中找到一些遺迹。見下圖青銅匜:

《六書正訛》也,古文匜字。匜,《說文》盥器。似羹魁,柄中有道,可以注水。匜是商周時期用青銅鑄造的一種洗漱器皿,相當於現代的瓢或舀水器。《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澆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臉。「奉匜沃盥」是中國古代在祭祀前要做的重要禮儀。對於字的構型和用途,段注《說文》說得很精闢:「也聲。此形聲中有會意。從也者,取其流也。」段玉裁先生已經意識到也字與流水的形態有關。而他「從匚。此器蓋亦正方」的解釋是錯的,「匚」會意傾倒、全部(將水到盡、全部倒出),故匜字是象形+會意,即傾倒出委曲的流水。

衣、它、也在某個字義上的同等關係,在通假關係上表現得更為顯著。

3、衣、它、也的通假關係。

也,〔古文〕

《集韻》、《正韻》語已辭。又《正韻》養里切,同迤。

,《說文》秦時刻石也。字從此。《亢倉子·兵道篇》人之悅

與甲骨文

的下半部分

極為相像,與金文

(也)極為相像。   

,《類編》余之切,音移。《北史》後魏主猗

是由

與也組合而成,而依據以上對也的分析,

與也組合正是甲骨文

。所以, 

音移,與衣讀音相近是有道理的。

它,《玉篇》古文佗字。佗,蛇也。《說文》蟲也。本作它,從蟲而長。又《玉篇》非也,異也。《正字通》與佗他同。而它在此節開篇就已經發現它字與衣字很可能同源。

衪、袉。衪,《唐韻》、《集韻》音移。《玉篇》衣緣也。又《博雅》袖也。又《集韻》、《韻會》音迤。義同。或作

。袉,《唐韻》、《集韻》音駝。《類篇》裾也。又《韻會》待可切,音柁。義同。又《集韻》通拖。《說文》引《論語》曰朝服袉紳。又《玉篇》袉袉,美也。又他佐切,拖去聲。義同。又《集韻》音拸。《廣韻》長舒貌。

彵,古逶彵,同逶迤。

佗、他。佗,《集韻》、《韻會》、《正韻》湯何切,與他、它通。《詩·墉風》委委佗佗。《疏》佗佗,長之美。又《韻會》《正韻》音唾,加也。《詩·小雅》舍彼有罪,予之佗矣。又《集韻》音沱。被發也。

陀、陁、阤。陀,《玉篇》俗作陁。《集韻》同岮。按漢書陀作阤,音豸。又《集韻》待可切,音舵。與阤同。《淮南子·繆稱訓》岸崝者必陀。《集韻》本作阤。或作陊。陁,《玉篇》俗陀字。又《集韻》本作阤。

蛇、虵。蛇,《韻會》本作它。《說文》它,從蟲而長,象冤曲垂尾形。虵,《唐韻》俗蛇字。

迤、迱、迤。迤,《集韻》、《韻會》、《正韻》音以。與迤同。《爾雅》註:迤邐,旁行連延也。又《集韻》《正韻》音駝。逶迤,行貌。本作迱。迱,《廣韻》、《集韻》音駝。逶迱,行貌。或作迤。通作佗、他。又《字彙補》音移。與委蛇之蛇同。

施,《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音詩。《說文》旗貌。齊樂施字子旗,知施者旗也。《注》徐鍇曰:旗之逶迤。又《詩·大雅》施於孫子。《箋》施,猶易也,延也。又《儀禮·喪服》絕族無施服。《注》在旁而及曰施。又《集韻》、《韻會》詩上聲。舍也,攺易也。通作弛。《後漢·光武紀》將眾部施刑屯北邊。《注》施,讀曰弛。弛,解也。又《集韻》余支切,音移。

或作施。

拖、挔、扦。拖,《康熙字典》同拕。《班固·西都賦》挾師豹,拖熊螭。《注》拖,曳也。又《禮·少儀》仆者負良綏,申之面,拖諸幦。《疏》拖,猶擲也。亦引也。《司馬相如·上林賦》宛虹拖於楯軒。《注》拖謂申加於上也。扦,《集韻》同拕。詳拕字注。又《集韻》待可切,駝上聲。引也。◎按《詩·小雅·釋文》敕氏反。又疏云:扦者,施也。挔,《篇海》音義同旅。◎按廣韻旅俗作

,此又訛從衣,更謬。

古文旅。旅,〔古文〕

。又《詩·小雅》殽核惟旅。《傳》旅,陳也。

柂、杝、柁。柂,《廣韻》作杝。《類篇》同柁。柁,《玉篇》正船木也。設於船尾,與舵同。一作柂。《釋名》舟尾曰柂。柂,拖也,後見拖曳也,且弼正船使順流不他戾也。

砣、砤。砣,《五音集韻》音

。飛磚戲也。又《篇海》碾輪石也。《正字通》或作

。砤,《康熙字典》同砣。

地、坨。地,《說文》萬物所敶列也。坨,《正字通》陀字之訛。

沲、池、沱。沱,《詩·地理考》戴侗曰:沱名不一,梁州之沱,特其大者耳。又大雨貌。《詩·小雅》俾滂沱矣。又《集韻》、《韻會》、《正韻》音柁。與

同。瀢

,沙土往來貌。又與沲同。潭沲,隨波貌。又《集韻》陳知切,音馳。與池同。

炨、炧、燭、灺。炨,《五音集韻》同炧。炧,《集韻》待可切,音舵。燭余也。同灺。灺,《唐韻》、《集韻》《韻會》斜上聲。《說文》燭

。《李商隱詩》香灺燈光奈爾何。又《集韻》音舵。本作炧。燭余也。《五音集韻》作炨。燭,《集韻》持中切,音蟲。旱灼也。本作爞。或省。通作蟲。《字彙》俗作燭字。非。

咜、吔。吔,《五音篇海》音也。又音陀。咜,◎俗稱獸類將物銜走。音陀。

岮、

。岮,《集韻》唐何切,音陀。《博雅》陂陀,衺也。或作岮。《正字通》岥岮,不平貌。

,《正字通》同陁。

 

胣、肔。胣,《集韻》丑豸切,音褫。刳腸曰胣。《莊子·胠篋篇》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注》刳腸曰胣。又演爾切,音酏。又賞是切,弛去聲。義並同。或作肔。肔,《廣韻》、《集韻》、《韻會》音酏。《廣韻》肔,裂也。《集韻》刳腸也。又《集韻》丑豸切,音褫。又賞是切,弛上聲。義並同。或作胣。

酡、酏。酡,《廣韻》、《集韻》、《韻會》、《正韻》音酡。《玉篇》飲酒朱顏貌。《集韻》飲而赭色著面也。《增韻》酒容也。《楚辭·招魂》美人既醉,朱顏酡些。《謝惠連·雪賦》朱顏酡兮思自親。《集韻》或作

。又《集韻》待可切,音拕。將醉謂之酡。酏,《廣韻》、《集韻》、《韻會》、《正韻》音移。《玉篇》米酒也,甜也,淸酒也。《集韻》或作

,。同酡。又《集韻》音移。與酏同。飲粥稀之淸也。又商之切,音施。義同。

駝、馳。《玉篇》駱駝也。一作馲駝。或作他。《莊子·德充符》衛有惡人哀駘它。《注》它與駝同,言背僂也。又凡以畜負物曰駝。或作佗。《前漢·趙充國傳》以一馬自佗負。別作駞。《李白詩》吳姬十五細馬駞。馳,又《集韻》唐何切,音駝。亦走也。又葉徒卧切,音隋。《詩·小雅》不失其馳,舍矢如破。

跎、

。跎,《廣韻》、《集韻》、《韻會》、《正韻》音駝。《說文》蹉跎也。《晉書·周處傳》人吳尋二陸,見雲,具以情告,曰:欲自修而年已蹉跎。 

,《集韻》同跎。

弛、 

。弛,《說文》弓解也。又通作施。《周禮·天官·小宰》斂弛之聯事。《注》弛,讀為施。

,《集韻》與弛同。

從以上這些字之間的字形結構、形意關係以及讀音可以看出,它、 

、也應該是一字之幻化,它們不僅可以通假,而且這些字里有很多字的字義都含有長、伸、蜿蜒、逶迤之意。故我認為它們與衣均為同源字,它們肯定取材於蛇。

其次,要認真思考衣字的含義。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確定甲骨文「衣」字的本源來自於蛇或蛇蛻,字義有委曲、綿長之意,但僅此而已嗎?當然不是!

我們將篆文也、心二字放在一起對比,見下圖:

「也」:

「心」:

明眼人就會發現它們是同一個字。這是怎麼回事?前面我在解釋「伏羲」一詞及「虍器」時,已經提到過金文、篆文「心」字是會意字,原義是指包套之內,因此,也、心字的外形就是套的意思。甲骨文

是入和套的合文,故衣字的本義就有入套的意思。

我認為,後人在甲骨變篆的過程中,將甲骨文

的字形和本義進行了一定的剝離,1、

變為衣,保留了它的字形,沿用為衣服、衣裳的衣;2、

變為它,保留了它的本物;3、

變為長、镸,保留了蛇蛻的形態;4、變為套、

,沿用了蛇蛻的特徵,後人引申為河套地形;5、

變為

,沿用了蛇蛻的一些功能,有放在裡面、裝在裡面、埋在裡面的意思。6、

變為

,但不知什麼原因,特指地名或山北水南的地形特徵。7、

、也,含有長、伸、蜿蜒、逶迤之義。然而,正是因為甲骨文

一字多義,說明

的字義在商代已經出現多層次分化,這種現象表明,

是的字形很可能出現於商代以前。

 

甲骨卜辭(前2·11·5):

。釋為:壬寅卜在

貞王田衣逐亡災。

甲骨卜辭(甲3914):

。釋為:壬申卜

貞王其田衣亡災吉。這兩條卜辭里的「衣」理解為巨蛇或巨蜥是可以的。故「衣」在此可釋為「它」,而且是成年的它。

甲骨卜辭(綴182)有兩條卜問,一是

。二是

。對比兩條卜辭,

很穩定,

我在早前的文章對該字小有解釋,它目前雖一致被釋為公,但在我國上古或太古時期,

下面的「口」是祭祀的法器,它代表了祭祀和祭祀權。

被釋為宮衣,字形上並沒有錯誤。但我認為應釋為宮蟲,雖然「宮」曾是一種刑罰,宮蟲可視為以責罰「蟲」的儀式,但宮蟲前面有代表祭祀的「公」字,「公宮蟲」的組合是矛盾的。我認為宮蟲或許是一種特殊動物。據《康熙字典》所載,守宮,蜥蜴名別作

。《集韻》守

,蟲名,本作宮。《揚子·方言》蜥蜴,秦、晉、西夏謂之守宮。我們知道「蟲」古就是指蛇,衣、它、蟲同,那麼,

字應該就是

的合文。這種誤解與我們將《山海經》中「工蟲」釋為虹同屬一種現象。而且也是將兩個字的位置作了顛倒。

至今,壁虎一類常被稱為四腳蛇,山東淄博稱壁虎為蛇猴子,山東以及北方不少地區稱之為「蠍虎子」,「蠍」音應當是「蛇」音之轉,據稱廣東中部稱之為「鹽蛇」。至於「宮衣」這兩條卜辭中的用法,我認為極有可能是祭祀對象,但能完全不排除一種象徵。因為,壁虎在後世因諧音「庇護」、「避禍」,特別是壁虎還有斷尾再生的神奇功能而被「神」化。卜辭(綴182)的這兩條句恰恰是在求亡災、求安寧的事兒。由此,卜辭(綴182)之意就基本明朗了,其內容與宮、衣二字無涉,而與

有關。

上面這四條卜辭說明甲骨文

的本物與蛇有關,可釋為蟒、蛇或蜥蜴。且經科學研究已經證實,蛇和蜥蜴在成長過程中都有蛻皮現象,在幾千年前地球上確實生存有巨蛇、巨蜥。至今印尼仍生活著體型碩大的科莫多巨蜥。

有沒有被祭祀的可能呢?史籍有載。

《左傳》:「蔡墨對魏獻子曰:『昔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後也。』」《史記·夏本紀》載「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後氏德衰,諸侯畔之。天降龍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龍氏。陶唐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受豕韋之後。龍一雌死,以食夏後。夏後使求,懼而遷去。」《太平寰宇記》云:「今長葛西四十里,臨穎縣有豢龍城,豢龍氏邑也。而汝之龍興東南五十里,又有豢龍城,長垣東南龍城,靈寶西南七里有豢龍墳。」

記載擾龍最多、解釋最多的是南宋《路史》,《後紀》卷十一:「當舜之時,人來效獻(獻也)龍,求能食之。高陽之後,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賜之氏白豢龍。封於鬷川,於是始有豢龍之官。」《後紀》卷八:「有叔安異(裔)封於董,董甫(父同)以豢龍事舜,封於鬷川,別為鬷邑,更為關龍,音豢龍。豢龍同關龍,龍逢其後也。廖、董、關龍,則夏滅之,鬷則商滅之。」《國名紀》丙卷:「董姓豢龍在滑之韋城。古城內有豢龍井。」又曰:「豢龍井在韋故城內,有古記雲『左右直殳上日汩木下八十一口』。」

西漢《列仙傳》:「師門者,嘯父弟子也,亦能使火,食桃李葩。為夏孔甲龍師,孔甲不能順其意,殺而埋之外野。一旦,風雨迎之,訖,則山木皆焚。孔甲祠而禱之,還而道死。」「師門使火,赫炎其勢。乃豢虯龍,潛靈隱惠。夏王虐之,神存質斃。風雨既降,肅爾高逝。」這也為夏商間的習俗傳承也提供了一定支撐。

關於衣字的形變情況,古文字研究者不是沒有察覺,清代段玉裁注《說文》就說:「(衣)故楚金疑義篇作

,雲說文字體與小篆有異。」其實楚國金文的衣字正是楚國文化後起直追的標識。

綜上, 甲骨文

 在形變過程中,發生了很多變化,

變為衣,屬形變現象;

變為

,屬形訛現象;

變為套,屬意轉現象;

變為它,屬形轉現象。由於,甲骨形變的過程主要在甲骨文、金文、篆文階段,我們可以把這幾個字對比看看,見下圖:

施:

陰:

 

篆文施、陰二字在字形上總有相像之處,陰和镸之間也有相合的部分,加上前面分析的衣、它、心、也、

的字形,我們明顯可以看出這些字都與某一個有關,這個字我認為就是衣字。此外,篆文它

與篆文陰

之間似乎還有一些更深層次的聯繫。

研究甲骨文衣字,一方面是為了揭示甲骨文衣字的本義,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探尋文字的源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確定甲骨文與偏旁部首之間的內在聯繫。現在,我可以說甲骨文衣字在甲骨形變過程中,除了衣、衤,被派生出了

、套、镸等字形以及偏旁部首,我們在釋讀甲骨文時就可以用這些偏旁部首去替換甲骨文的字素,從而發現和釋讀更多的甲骨文。

例證:

1、甲骨文

(粹140),舊不釋。我認為這很可能是肆的初文,即從镸從聿。雖然,目前甲骨文中現在找不到「肆」,但「肆」字應該存在於甲骨文當中,《書·牧誓》: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祀弗答。說明武王伐紂時已經用到了「肆」。而《書·舜典》:類於上帝。《詩·小雅·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箋》:駕謂更其也。《詩·大雅》:肆筵設席。在《周禮》中都大量用到了「肆」。所以,「肆」應該是殷商時期常見字。

肆,《說文》極陳也。《左傳·昭三十二年》伯父若肆大惠,復二文之業,弛周室之憂。《注》肆,展放也。又陳也,列也。《書·牧誓》昬棄厥肆祀弗答。《傳》肆,陳也。《詩·大雅》肆筵設席。《注》肆者,陳設之意。又《古今注》肆,所以陳貨鬻之物也。《周禮·地官·司市》掌以陳肆辨物而平市。《注》肆,謂陳物處。《前漢·刑法志》開市肆以通之。《注》師古曰:肆,列也。又《集韻》音逖,解也。《禮·郊特牲》腥肆爓腍祭。《注》治肉曰肆。《釋文》肆,敕歷切。《周禮·地官·大司徒》祀五帝,奉牛牲,羞其肆。《注》鄭司農雲,肆,陳骨體也。士喪禮曰:肆解去蹄。《賈疏》羞,進也。肆,解也。謂於俎上進所解牲體於神座前。這一大段解釋中都有長、延展、陳設之意。

甲骨卜辭(三期,粹140):

。釋為:於翌日肆薄

侑大乙王受又。按賈疏《周禮·地官·大司徒》「羞其肆」的「肆」被解釋為「於俎上進所解牲體於神座前」。

釋為薄,本意為盛蠶繭的盆形器物(詳見《西系文字》),引申為盛裝器,故卜辭(粹140)是以薄陳呈貢品祭獻給大乙求得保佑之卜。

2、甲骨文

(粹518),從衣從又,《說文》所無。如果按照前面的分析,這個字很直觀的可能就與拖、扡、挔、

、拕五個字有關係,但是,還有一個字特別容易被遺漏掉,即「收」字。收,《廣韻》俗作収。収所從之

,與

下之

相同。《正字通》

俗丩字。

正是

的孑遺,屬於甲骨形變之形轉的方法。另《康熙字典》收,古文

更為一致。因此,該字當釋為收。該字形所從的衣字明顯豐滿圓潤,應有收穫滿滿之意,即手(

)拿物品將套子(

)撐得滿滿的。可以看出,收字是從外往裡的會意,與取字正好相反。

收,《《說文》捕也。《詩·周頌》我其收之。《傳》收,聚也。又《禮·玉藻》有事則收之。《疏》當有事之時,則收斂之。又《左傳·襄二十七年》何以恤我,我其收之。《注》收,取也。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音狩。獲多也。《禮·月令》農事備收。又《易·井卦》井收勿幕。《疏》凡物可收成者,則謂之收。《朱子·本義》收,汲取也。

甲骨卜辭(粹518):

。釋為:召南呂在八侑多其收。我認為

字應是

二字,看做一字似有不妥。

釋為南,

應視為呂。

雖不是甲骨文呂字,但卻是懸吊起來的樂器,該樂器發出之聲屬於呂音。故

即為南呂。古人嘗以十二律配十二月,南呂配在八月,故常以之代換八月。《呂氏春秋·音律》:「南呂之月,蟄蟲入穴,趣農收聚。」高誘註:「南呂,八月也。」而卜辭在是

之後緊接著就是「在八」。

,徐中舒先生釋為肉,不妥,仍應釋為多,為多字省形。故該卜辭是為增收做的占卜。甲骨卜辭(一期,乙7200):

。釋為:收入十五。

3、甲骨文

(一期,前7·2·3),被釋為依。我認為此字是人藏於衣內,或掩於以內,應為侌的初文。侌,《玉篇》古文隂字。隂同陰。陰,《集韻》瘞藏也。《禮·祭義》骨肉斃於下,陰為野土。又音雍。《詩·豳風》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箋》凌陰,冰室。

從以上文字看,陰在古代早期是一種祭祀的儀式,按《集韻》:瘞藏也。《禮·祭義》:骨肉斃於下,陰為野土。陰,還有掩埋、覆土、窖藏的意思。

甲骨卜辭(合282)

。釋為:癸酉卜榖貞令多奠陰而墉。甲骨卜辭(前7·2·3):

。釋為:乙亥卜夬貞勿乎陰享…墉。墉,《釋名》容也,所以隱蔽形容也。這兩條卜辭應該都是陰與墉的對應。顯然,「陰而墉」的陰指瘞埋。

 系甲骨文中還有一些未釋的,比如

,或可釋為蛟或镻;

,從

從手,或可釋為

,但該字本義與旅並不同,後人誤附於旅。除此之外的衣系甲骨文,依照前述衣字的對應變化均有今文的對應字,但由於本人所具有的資料不多,學識有限,就不敢妄加猜測,待專業人士去研究吧。
推薦閱讀:

甲骨文和象形文字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20171115《甲骨文詞譜》(共五冊)筆劃索引數位化完成
甲骨文的造字特點之四---形聲
【甲骨文選讀2】合00001+甲拼133
商朝文在清朝才被發現的說法是否不準確?

TAG:甲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