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以房養老到底靠不靠譜?業內人不敢說的實情!

以房養老到底靠不靠譜?業內人不敢說的實情!

前段時間,小編跟身邊的幾個年輕朋友吃飯,隨便聊到了養老的話題。稍微活得仔細點的朋友說,現在已經開始為自己攢養老金了;懷著二胎的朋友說,反正現在錢都花在孩子身上,以後就指望養兒防老了;月光的朋友說,前幾年投資的房產最近漲勢喜人,以後可以收租養老。說來說去,大家是各有各的活法,唯一達成的共識就是——國家那點養老金,我們是不指望了……

飯局結束,各回各家,小編開始自己琢磨大家貢獻的這些養老計劃——攢錢肯定是最傳統的做法,只要跑贏通脹,做好風險防範,基本上是保靠穩妥。養兒防老,小編可不敢有這個奢望,畢竟自己也老大不小,都還沒供養爸媽,我都沒讓父母享受到「養兒防老」,又怎敢指望下一代……至於這個以房養老嘛,聽起來倒是不錯,可是真的能在中國的社會形態和市場環境下實行么?

插一句,說下我現在為之奮鬥的事,如果你想獲得更多價值內容和理財幫助,可以關注7分鐘理財微信(添加朋友-公眾號-搜「7分鐘理財」),直接留言,搞不清楚的理財問題都可以問我,弄清楚再去做,免得失誤造成損失。做點源於初心的事不容易啊。我們繼續正文 。

以房養老的模式,說白了,就是年輕時以人養房,年老時靠房養人。具體來說,攏共分5步:

1,變成一個年邁的老人

2,找一家銀行/金融機構

3,抵押掉自己的房屋產權

4,銀行/金融機構按照規定的日子,把抵押房產所獲得的資金,分批發放給這個老人,作為養老金(也就是以房養老的字面定義)

5,等到老人過世,銀行/金融機構可收歸該房屋,賣掉,抵消之前付出去的養老金

以上,就是以房養老的全部過程。

聽起來好像行得通,而且在很多發達國家已經是成熟的做法。有資料顯示,在美國和日本等國家,近年來大批老人通過「住房反向抵押貸款」實行「以房養老」,很好地解決了養老問題。美國參加住房反向抵押貸款的家庭2009年就已經達到了110萬戶,而日本有30%的老人實現了「以房養老」……But,想運用在中國,恐怕只有一個字——難。

?

首先,我們房屋價值構成不同。

美國的房子賣了,價值80%在地皮上,房屋造價只佔20%;日本的一戶建,擁有土地999年的產權,所以人家抵押的,其實是土地。而中國抵押的,只是鋼筋水泥的那個房子,目前還是70年產權。我們按平均買房年齡30歲,未來平均壽命可以達到85歲,那麼,70年產權的房子,最後剩下70-(85-30)=15年可養老,你想想你的房子到那時候已經破成什麼樣了,銀行買來能幹什麼?租出去都不會有人要吧?!更何況老房子有可能會因為質量問題提早退休,那麼可估值年限就更少了。抵押品的價值構成,對於接受抵押的金融機構來說,會在給抵押人折算養老金的時候,全部考慮進去。即使有銀行願意干,估計也只有大城市的優質商品房才能被接受,但有這樣房產的人會為養老發愁么?所以,以房養老政策,對緩解養老問題只能是杯水車薪了,或者說,只能解決很小的一部分適合人群。

其次,以房養老的模式挑戰中國人的家庭觀念。

中國人的家庭觀念相比美國日本要重很多。在美國,18歲之後自己打工賺生活費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子女成家之後也大都獨立生活,與父母只是固定時間探望,互不打擾。日本也一樣。老人退休了也不會為子女帶孫子,年輕的媽媽都是左手拉著一個,右手手推車裡睡著一個的去超市購物買菜。而中國則不同,不僅大多數家庭都是姥姥奶奶在家帶孫子外孫,甚至沒「升級」做奶奶的還整天催年輕人趕緊生孩子……過於緊密的家庭關係,使得中國的父母大多傾其一生地奉獻一切給到自己的孩子,不僅是精力,更包括財產。設想一下,年邁的隔壁老王和老伴兒,二人靠每月從金融機構領取的養老金,獨自生活。身故之後,房子作為唯一的遺產被銀行拿去,一生赤條條來,赤條條走……想想都不禁覺得凄涼。所以中國父母這種一定要給孩子留點什麼的觀念,也使得「以房養老」在中國,難有市場。

那是不是以房養老就沒有任何優點了呢?倒也不盡然。以房養老,更適合那些手頭不寬裕的老人,可以讓他們提高生活質量。但總體來說,對於緩解國家養老金的壓力,還是然並卵的。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看看鄰國日本,別說做後勤工作的了,很多超市收銀員,甚至銀行服務人員,都是頭髮花白的中老年人,真是讓小編不禁開始擔心,等自己七老八十的那天……

算了,今天晚飯還沒想好吃啥呢,想那麼遠幹嘛,現在開始努力開源、仔細節流,認真投資,日子終究會好起來的。

如果想讓我幫你解決投資困擾,可以關注7分鐘理財微信(添加朋友-公眾號-搜「7分鐘理財」),直接留言,我回復你。


推薦閱讀:

TAG:以房養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