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沒有給醫生使用的「輸入癥狀,分析疾病」的軟體?

輸入可能的癥狀,列出對應的疾病。這樣能降低醫生學習負擔,提高診斷效率。也許已經有了但是我不了解。感覺現在治病還是基於醫生的個體經驗。手機app什麼的我覺得不算,因為似乎主要面對患者群體。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實,其實「看病」並沒有那麼簡單。沒有受過專業臨床醫學培訓的人,在沒有醫生引導的情況下,未必可以準確地描述自己的癥狀。

舉個例子,「胸痛」這個常見的癥狀,有多少人能準確地敘述呢?

前幾個月我正好在大內科急診,接診了很多以「胸痛」為主訴的病人。可以告訴題主,大概一半不到人的主要癥狀並不是「胸痛」。

現在各類養生節目宣傳多了,由於對「心肌梗塞」這個疾病的恐懼心理,導致很多病人會刻意把自己的主要癥狀往「胸痛」方向靠攏。比如說病人會把咳嗽咳的厲害胸口有點隱痛啦,嘔吐有點燒心啦,氣透不過來啦,血壓高胸口稍微有點悶啦,還有一系列自己無法形容的上半身的「不舒服」癥狀,通通歸納為「胸痛」。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年女性,往往會誇大自己的癥狀。

更有甚者,一部分人(也主要是老年女性)是分不清楚胸部和腹部的,往往指著自己的肚臍附近說「胸痛」,可能是由於很多老年女性身體比較短吧(笑)。

順帶一提,我上個月大概接診了50例號稱自己「胸痛」的急診病人,沒有遇到一個急性心肌梗塞的,其他四大胸痛急症(氣胸,急性心包炎,夾層,肺梗塞)也沒有。倒是有天半夜來了一位主訴是「咳嗽,一點沒有胸痛」的老太太,最後診斷為急性心梗,嚇得我一身冷汗。

所以說,「輸入癥狀,分析疾病」的軟體,我看不會靠譜到哪裡去。醫生的問診、查體和輔助檢查才是最靠譜的。


診斷學的主訴癥狀有20多種,人類疾病譜有近萬種。20多種癥狀對應10000多種疾病,平均一種癥狀對應500多個疾病。輸入癥狀得出疾病,這是靠猜嗎?

並且病人描述癥狀,肯定不會按教科書的標準語言來描述,也有可能缺漏差錯,甚至隱瞞欺騙。接診醫生必須同時對信息進行歸納整合,用專業語言進行再次描述。接診AI如何通過病人表情,肢體語言以及問診技巧來辨別病人是否有隱瞞,欺騙現象?

最後,幾乎所以的疾病診斷,癥狀不是必須的,癥狀是診斷疾病中價值最差的東西,大部分時候,癥狀只是一個早期線索,而不是確診依據。

所以通過癥狀,辯證得出疾病,只有中醫能辦到,西醫是離不開各種檢測和檢驗手段的。


IBM的watson就是這個目的。

目前還不行,樣本量不夠大。

業內的共識是以後低年資內科醫生會退化到一個「引導者」, 「提示者」的位置,主要任務為問診,將標準化診療術語輸入系統,實驗室檢查結果輸入系統。

診斷交給軟體,按高危害性疾病及高概率疾病輸出診斷,高年資醫生複核。


其實是有的,電腦時代以前就有這個思想,主要應用在「篩查」這個領域。

比如唐篩(化驗孕婦血液中的幾個數值,和孕婦個人條件幾個數值輸入電腦,給你一個胎兒有唐氏綜合征的概率)就是純物理操作。

各種發育障礙主要是也是靠幼兒園老師劃清單(checklist)決定要不要引起注意。這個概念類似於「以下20個條件里符合15項請建議兒童就醫」。

「清單篩查」100年來是個很常用的工具。和清單篩查一樣,電腦操作的優勢也是價格便宜、應用範圍廣、讓更多人進入篩查範圍。

缺點顯然是缺乏精確性。

大家不要覺得「電腦醫生」很機械很愚蠢。診斷的發展趨勢,應該是越來越規範化,越來越依賴生理數據,越來越不依賴醫生個人經驗。


影像檢查會自動產生一個可能的病變結果,已經屬於醫療支持系統了,利用的方法應該就是人工智慧。

但是這種ai永遠只能是輔助支持系統,因為沒有ai可以保證百分百準確,出現誤診責任分擔非常麻煩,所以永遠都會是醫生參考然後確診的


推薦閱讀:

古語:笑一笑十年少,得到了現代科學的驗證,你生病不是你身體反應而是你的壓力,不信你進來看看就知道了
這種生物必須死。
公開選拔考試領導科學案例分析:聯合國為周恩來下半旗致哀
科學斷奶 不同月齡的寶寶膳食計劃get√
謹防從相對論墜入宗教的虛無主義

TAG:軟體 | 計算機 | 疾病 | 醫學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