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么么噠》看完嘍

《阿彌陀佛么么噠》看完嘍

今天靜下心來看書,把這本書看完。

看完一本書,感覺和一個人告別一樣,最後的幾頁,無論作者們多輕描淡寫或者濃墨重彩或者結束倉促虎頭蛇尾,我都矯情地帶著眼淚看完。

這個作者,很神奇。通過電視屏幕看他,很遠,嘖,想用遙不可及,也不恰當,就沒想及過。反正就是一個在電視里的人,有這麼個模樣,看到他會哦一聲,這不大冰嗎。這本書是看他的第二本書。風格差不多,給人不受控的感覺,自在,不拘束。看的時候,笑多於面無表情。還是把觸動我的最後幾張放進這篇文里,當個傳送門,隨時進入這種不願結束的矯情狀態體會一把。

他們依舊各自修行在自己的江湖裡,從容生長著。

辭世的、在世的,願他們安好。

他們都是真實存在的人,只不過當下並不在你的生活圈中。書中他們的故事都是真實的,或許他們的故事也可以是你的故事。

又或許,他們的故事,永遠不應翻刻成你的故事。

知道嗎,有時候你需要親自去撞南牆,別人的經驗與你的人生無關。同理,我筆下的故事橋段,與你腳下的人生也無關。

自己去嘗試,自己去選擇吧,先嘗試,再選擇。

不要怕,大膽邁出第一步舊號,沒必要按著別人的腳印走,也沒必要跑給別人看,走給自己看就好。

會摔嗎?會的,而且不止摔一次。

會走錯嗎?當然會,一定會,而且不止走錯一次。

那為什麼還要走呢?

因為生命應該用來體驗和發現,到死之前,我們都是需要發育的孩子。

因為嘗試和選擇這四個字,這是年輕的你理所應當的權利。

因為疼痛總比蒼白好,總比遺憾好,總比無病呻吟的平淡是真要好得多的多。

因為對年輕人而言,沒有比認認真真地去「犯錯」更酷更有意義的事情了。

別怕痛和錯,不去經歷這一切,你如何能獲得那份內心豐盈而強大的力量?

喂,若你還算年輕,若身旁這個世界不是你想要的,你敢不敢沸騰一下血液,可不可以綁緊鞋帶重新上路,敢不敢勇敢一點兒面對自己,去尋覓那些能讓自己內心強大的力量?

這個問題留給你自己吧。

這幾個問號,著實問到了現在的我,我身旁的這個世界不是我想要的,早在初中時就不是我想要的了。就俗套了,慫了,膽怯,害怕。不想活的一成不變,想讓認識知道我的人的生活因為我有一絲絲絲絲的不一樣,很難。感覺自己發現,明白的一直慢一拍,到清醒恍悟的時候,發現時間留給自己的不多。什麼叫時間留給自己的不多,又俗套,無非就是主流的到點兒該做到點兒的事了。生命,不應該因為到時間了,就被劃分階段。時間也從沒有表示過那些所謂的節點,都是癔症。

說回來,書里十二個故事,每個都與眾不同。說的是,與眾大同的故事,怎麼說得出口。就像高考試卷,題型不變,公式不變,就換數字兒。十二個故事,有樂有悲,世間常態嘛。沒開始看之前,我以為我這種立場不堅定的人會被鼓動地說走就走。然而並沒有。那是他們的人生,是他們用自己的腳印出的人生,與我無關。故事看似輕鬆還帶點搞笑,都是過來人的敘述。比如,小學膝蓋卡破,淌血露骨。現在就是摸著傷疤回想班主任嚇傻扔的五塊錢。只有當事人知道當時有多疼,有多難。能輕鬆說故事的,故事一定不輕鬆。

整書結束,大冰深入人心地返回故事,探訪每一個主角。給每個故事一個完整。最喜歡這段。所有的還在繼續,書里的都只是片段。還有故事在發生,他們都安好。

正兒八經地太累,隨心往往沒錯。


推薦閱讀:

為什麼信佛教之後不可以再信其他宗教?
出家不是要剃光頭的嗎,為什麼釋迦牟尼有頭髮?
如何看待印光法師的這段話?
玩佛牌也是會出現所謂的階級門派
每次夢魘時候,夢中念阿迷陀佛聖號,都會立馬從恐怖夢境中醒來,用佛學知識或者心理學知識能得到究竟解釋嗎?

TAG:佛教 | 佛學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