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對國內新能源造車的一些感慨

最近對國內新能源造車的一些感慨

最近這段時間工作太忙了,忙於幾個國內新能源車領域的融資盡調以及汽車供應鏈貸款審批,全面接觸到了造車這個行業,感覺遠比自己之前料想的要複雜和震撼,有一些感慨。

1.

汽車製造行業的發展,對於一個國家整體經濟運轉的影響太大了,之前我在做房地產類投資盡調的時候,就感慨過單單房地產這一個行業,就帶動了水泥,鋼鐵,旅遊等一系列行業,帶動了數百倍的就業,消費與稅收(以及賣地收入),這一切都建立在房價堅挺的前提下,房價綁架了一切,串聯了所有人的利益,以至於沒人敢於讓房價崩盤。

在接觸汽車製造業之後,我發現汽車工業對於國家經濟的影響絲毫不遜於房地產,而且是正面影響,絕非房地產的綁架式強行關聯。

汽車,作為民用組裝產品中最複雜的工業品(汽車比手機電腦之流在組裝層面要複雜的多的多,主要是集成化程度沒那麼高),且直接影響使用者的生命安全。這麼一個鐵疙瘩,有數萬甚至數十萬零件組成,設計使用壽命在十幾年幾十萬公里以上,這十幾年裡,拋開車禍,需要歷經各種路況和天氣狀況,需要被主人各種超載或者高強度使用,同時需要每一個部件都做到可以被快速替換,維護需要儘可能的簡單,同時整車成本還需要儘可能的低,這本身就是只有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才能做到的事情。

汽車作為一個高複雜度的產品時,在組裝過程中所面臨的流程,管理,質檢,成本等方面的挑戰都是超乎想像的,但一旦完成後,帶來的收益同樣超乎想像。早些年福特的流水線生產,後來豐田的精益管理,都是汽車生產領域的創舉,並且推廣到了其他生產製造領域,影響的是整個國家甚至世界的製造業進步;

而汽車作為一個行業時,會帶動整條產業鏈,包含了幾乎所有的基礎重工業:石油,冶金,化工,電子,電力,鋼鐵,交通;也包含了所有輕工業:紡織,橡膠,物聯網,軟體;甚至還有金融行業:保險,貸款,外匯等等。

總而言之,汽車業的發達與否基本代表了一個國家硬實力軟實力的綜合水平。

在盡調過程中,這個行業所關聯的一切以及造成的影響,是令人無比震撼的。

2.

在傳統燃油車領域,我國車企基本是被國外車企吊起來打的,落後不止一點半點。

例如我前段時間在做的某家整車組裝的企業時,發現研發日誌中有非常多的問題描述,描述的就是研發過程中出現了某某問題,多次試驗也無法解決,直覺上認為是某某參數的問題,但是拿不到國外相關廠商的方案,沒有辦法驗證,也沒有辦法解決,最後只能重金購買國外整體方案解決商的幾行參數,買來後問題就解決了,但是不知道這些參數是什麼原理,下次開發新產品時還有沒有用。

例如塗裝,例如底盤,例如發動機,例如自動剎車,這些正常汽車標配的工藝都嚴重依賴國外的技術。

不是不想自己研發自己獨家的產品,很多時候成本和時間上不允許,而國外成熟的工業體系,上百年的技術積累,在這個時候就是對我們有碾壓的優勢。

這樣的案例多不勝數,涵蓋了從產品研發到零部件採購,我們被國外賺了太多太多錢,這些錢又幫他們研發更新的東西,進一步來開差距。

3.

新能源領域,是我國車企彎道超車的好機會。

在傳統燃油車領域,我們錯失了百年,這個差距幾乎是無法彌補的,但是在新能源領域,可以說我國和外國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新能源車的核心在於發動機和電池,這方面國內國外同樣都沒有太多積累,就像互聯網和人工智慧行業一樣,我國的IT基礎一直被國外吊打,但是在互聯網年代大家公平競爭的時候,我國是不比對方弱的。

在新能源這個起跑線上,我國由於燃油時代的落後,反而沒有包袱,可以ALL IN新能源,而車企則由於燃油車過於發達,拖著燃油車的包袱,以及相關產業鏈的牽制,反而顧慮重重影響決策,這就像國外由於信用卡行業過於發達,導致電子支付行業被我國甩出幾條街一樣。

新能源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4.

新能源車(包括混動)目前和燃油車相比,有一定的優勢。

首先就是低排放,低污染,按照所耗電量換算為發電廠的排放(發電廠集中排放還更方便安裝減排設備,這比大量燃油車不可控的排放有很大優勢),和傳統燃油車相比,對環境要友好太多了。

其次就是價格有補貼並且在一線城市免搖號,很多新能源車在補貼後的售價都是非常具有性價比的,更具有誘惑力的就是免搖號,這直接節省了大幾萬的車牌錢,並且電價相比不斷漲價的油價而言,也更有優勢。

消費者的核心訴求就是性價比高的產品,新能源車完全符合這一點。

然後就是噪音問題,電動機在運行中的噪音是要小於傳統內燃機的,也沒難聞的汽油味,這次試駕的新能源車,整體運行過程中基本感受不到任何噪音,而且明顯電機的提速要比內燃機快很多,推背感會強。

另外很多傳統新能源車有一個致命缺點,就是續航,續航比燃油車差了太多,而且由於基礎設施的原因,充電也不像加油站5分鐘一箱油那麼方便,這導致的就成了很多新能源車成了城市代步的玩具車,一旦涉及長途駕駛,根本有心無力。

而混動新能源車就能解決這一問題,5月初吉利的新能源車就做了一次從北京到上海1200公里只用一箱油的挑戰,並且還成功了,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5.

不只是熱鬧的互聯網造車,目前國內的大型車企,包括合資公司,都在全力布局新能源領域,例如我這次盡調的供應商母公司,收購了沃爾沃以及戴姆勒(賓士母公司)10%股份的吉利,將要在杭州灣做一次新能源汽車論壇,我作為合作機構代表也會去參加。作為機構代表,此次論壇我更關注的是吉利汽車新能源技術體系的內容,同時帶著一些問題和思考,例如三電技術究竟否能夠做到自主研發?國產車在新能源技術上到底有哪些新的突破?

很高興國內企業都意識到了新能源大潮這難得與國外車企在同一起跑線競爭的機會,這可能是製造業百年難遇的彎道超車的機會,我也非常期待以吉利為首的國內車企的規劃,表現以及能否在與外資和合資車的對抗中取勝。

畢竟這關乎國家製造業的下一個30年。


推薦閱讀:

為什麼周一堵車那麼嚴重 難道周二到周五大家就不上班嗎?
怎樣緩解機場「交通難」?這有一套大數據「治癒法」
2017 年有哪些交通事件 / 事故曾給我們警示?
在高速路上行車最基本的知識你知道嗎?
為什麼城市的洒水車用的都是《蘭花草》的音樂?重複播放,聽著不累嗎?

TAG:新能源汽車 | 汽車 | 交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