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四問!
2018年,已經是比特幣出現的第10個年頭了。而它,依舊異常活躍在我們的視線範圍內。
2008年,一位名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發表了一篇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論文闡述了以密碼學為基礎的電子貨幣理論(也就是現在的比特幣)。論文指出:世界各國的貨幣這麼多,而每個國家的貨幣只是一個流通符號,一旦失去了國家的信用保障,它們就是一堆廢紙。為什麼不發明一套世界通用、無國別之分,且不需要通過任何一個金融機構的貨幣系統呢?
2009年,中本聰發布了首個比特幣軟體,並正式啟動了比特幣金融系統。
實際上,在比特幣系統中,chain(鏈)只是系統的一部分,是系統的子集。而在這一種技術為世人所了解後,出現了各種新的系統,為了將所有系統抽象出一個總的概念,大家約定俗成地造出了一個新單詞——blockchain(區塊鏈)。這樣,比特幣反而成為了區塊鏈的子集。
比特幣出現的目的不難理解:對現代金融體系進行一次革命,將銀行發行貨幣、控制通貨的傳統模式更新為無人發行貨幣的模式。
原因也不難理解。國家和銀行發行貨幣,貨幣購買力逐漸穩定。不可控的是,一旦銀行超量發行貨幣,貨幣的穩定性就開始受到衝擊,甚至引起通貨膨脹。手中的貨幣貶值,不再具有同等購買力。這也是價值被廣泛承認的黃金備受人們喜愛的原因。
如果承認比特幣的價值,可以說比特幣相當於一種虛擬的黃金,只不過比特幣在流通上的便利性遠遠超過黃金。
那麼,要如何理解比特幣的運作模式呢?這幾個問題不可不問。
比特幣如何被發行?
比特幣的貨幣是通過挖礦(工作量證明)來發行的,第一筆區塊獎勵是硬編碼寫死的。比特幣系統在設計之初就規定總共只會出現2100萬個比特幣,且出幣效率固定,每個比特幣可無限細分(最小單位「聰 - satoshis」,一個比特幣可分為一億 「聰」)。固定供應量保證比特幣不會出現通貨膨脹。假如未來交易增多,通過分割比特幣就可以達到更大的購買力。
交易如何被承認?
在現實中,我給你一個蘋果,你拿到蘋果,物品的轉換完成;在交易中,我給商人貨幣,商人拿到我的貨幣且給我其他物資,交易達成;在電子交易中,我購買淘寶店鋪的商品,將貨幣轉給支付寶,確認收貨後,支付寶確認交易完成,將貨幣轉給店鋪賬戶,交易完成。
(第三方交易的風險在於透露信息的不安全性,以及無法保證第三方系統的穩定和誠信,一旦數據丟失,或是第三方面臨風險,交易信息的安全就難以被保障了。)
在比特幣系統中,去中心化的處理方式就簡單許多,你和賣家之間雙方都聲稱完成了這筆交易就OK了。那麼,誰來作證呢?比特幣的處理方式簡單粗暴——讓所有人都作證。比特幣系統里,每個人都有一個記錄所有比特幣的交易的賬本,如果有人造假宣稱自己有十萬個比特幣,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撕破他的謊言:「吶,這裡是每一筆比特幣交易的記錄,你從來沒有得到過這筆錢!」
交易記錄從何而來?
打一個簡單的比喻。想像一下這樣的情景:每一個交易過後,都會出現一個區塊,區塊里隱藏著一筆唯一的交易信息。區塊出現後會被埋在地底,只有通過「挖礦」才能獲得記錄這個信息的權利。一旦一個人挖到這個區塊且記錄完交易信息,而系統里的其他人將會同步得到這個信息記錄的備份,賬本被更新。當一個區塊的交易被記錄之後,其他在「挖礦」的人會停止已經進行了一半甚至99.99%的挖礦進程,因為他們已經得到了這個獨一無二的交易的複製品,這個交易信息被認定為無效,之前的工作只能被視為無用功。所有區塊的記錄合起來,就會形成一個人人同步的賬本。
誰來記錄交易記錄?
既然大家都可以擁有交易記錄的賬本,且可以通過P2P技術直接共享,那誰來做這個記賬的冤大頭呢?在設計系統時,就達成協議,每次第一個記好帳的人都能得到收入。這筆收入一部分是交易的手續費,還有一部分是新產生的比特幣。這樣一來,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去挖礦、維持運算能力了。
當然,這只是比特幣區塊鏈規則的一個簡單縮影,區塊鏈世界規則的制定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健全很多。在了解這些基本知識後,我們才能更接近這一項技術,接受它的局限,感嘆人類的智慧,也享受它為人類帶來的便利。
如果你對本文感興趣,歡迎關注BlockHub官方微信公眾號(搜索:BlockHub)獲取最新公眾號諮詢和參與討論。
推薦閱讀:
※幣圈大神:身家4億,烤貓的過去與未來
※EOS柚子近期預測
※中國預計發售的「MOE COIN」盜用星海社和IOEA名號?
※幣包:全球首家文化產業垂直領域數字資產交易平台
※錯過了比特幣的你,還要錯過MGC移動遊戲幣嗎?
TAG:比特幣Bitcoin | 金融 | 虛擬貨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