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這個改變:註定贏來幾輩子人生

這個改變:註定贏來幾輩子人生

來自專欄 慧愛寶貝@成長教育

一、錯覺:太容易抑鬱啦

這些年來,「教育」成了越來越熱的被關注領域。

自然,你一定同樣發現:你的同事、朋友......無一例外地被卷裹著,加入了這一支

「教育之熱切」的大軍中,哪怕只是貢獻或消費著相關的話題!

雖然玩是孩子的天性,你,依然願意、只願意看到孩子一直在做練習的狀態,你越來越不能忍受孩子「浪費」時間

雖然屬於孩子的閑暇時間真的所剩無幾,你,依然願意私下搜羅信息,牽著娃頂風冒雨,奔進各種各樣的特長班;

雖然房價呼嘯著而來,你,依然願意絞盡腦汁,去拼搶個學位房;

……

談多了,泡久了,你不難明白:教育體系居然是個徹徹底底的「閉環結構」。

事實明擺著:現代的孩子要在小學、中學、大學階段,把伽利略、牛頓、達爾文、門捷列夫......還有愛因斯坦等巨人們所擁有的的知識設法「轉載」到頭腦中,對!最好是他們全部的知識!一代之間,承載起千百年來積累的知識!

夠牛吧!不夠不夠的!

呼嘯而來的科技信息知識秒秒落地,你能裝聾作啞,固步自封嗎?更何況,知識的迭代速度只會越來越快。

教育的流水線上每天都在單一、機械地傳遞著知識,「灌輸性」就成了它的標配!從孩子的角度來看,成年人越來越簡單、粗暴地對待著知識傳承的每個環節。所謂的學科配套練習沒有最多,只有更多。有困難?不急!戰區可以前移至幼兒園,也可以後延兩年碩士畢業。一路奔跑著夠辛苦。

前天,有個朋友告訴我自己得了抑鬱症,問其原因,她淚眼婆娑:「……最最要命的事情就是陪孩子做作業!」她的孩子剛剛上一年級,幾乎每一天晚上都在10:30以後才能做完各項練習,期間,磨蹭、頂牛、任性、衝突不斷。她坦言:「麻煩總是一件接著一件,寫作業時恨不得每分鐘都能冒出新奇的事來。時間哪夠用?卻大把大把地浪費在摸手、發獃、說廢話、吃零食上。哎,還嘴硬,理直氣壯地說累了,想休息一會兒。你叫我拿他有什麼辦法?」

我難以想像:原本就是可以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溫暖的家不安全了,每天都「淪陷」在奔跑著的「家庭戰爭」中!大人抑鬱了,童年又怎能不累累傷痕,情何以堪!

我們都必須清醒地面對這樣的現實:

從1960年到 2010年,全球抑鬱症患者比例翻了10倍。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DEPRESSION: A Global Crisi

抑鬱症正日漸成為全球第2大疾病。抑鬱的存在似乎真的比感冒更容易了。

至此,你能醒悟的:

封閉的教育現狀越來越直接地威脅著我們的生存健康;

你「愛」它沒商量,它卻註定會令你焦慮到爆棚、迷茫到抓狂。

現有的教育體系並不能夠更好地輔助我們面對已經到來的新時代;


二、誤區:四分之一的人生被抵押。

按照現行的個體受教育的規範進程來看:大學本科畢業22歲,再延修2年可以獲得研究生學歷。要是一個人能活到96歲,那麼,在象牙塔內完成正式教育的24年等於四分之一的人生。

這個歷時24年跑完的求學閉環系統中有一條不二的鐵律:

大眾都能接受的「教育」就是一門心思地學好課內知識,踏踏實實地練習,如果學有餘力,家長和老師想到的策略往往就是乘勝追擊,拓寬練習範圍,提前學高年級的課本知識,孩子在單線條上一味地趕進度,線性取向的結果就是只要考試分數高,就能上一所好大學,就能找一份好工作。

孩子和流水線上用模具擠捏出來的木娃娃一樣,差異性太小,千人一面。你想想就算是最好的學生,一生的最大自豪可能就是會考試吧;

(寫到這兒,忽然想起正在上六年級的玢寶告訴我:「我們老師說了『語文閱讀分析題中凡是出現XX詞語能換嗎?就直接答不能。誰要是說能,就是個大傻瓜!』」)

啊?我倒是傻了!敢問師者:什麼邏輯?蠢到嚼著饃,硬是喂上啦!

不得不承認:我們的教育強項一直是技能訓練。

孩子的學習日常好像就是「反覆刷題」,說什麼「不怕做不死,就怕死不做。」難怪人們覺得高考前的孩子都好像活在真空里。

技能訓練重要嗎?當然重要!

如果沒有過硬的技能,任何匠心境界都根本企及無望

但是,過度操作技能訓練的局面就是:太過於注重紙卷上的標準化題目和一統化的答案;太過於注重不假思索的反覆練習;太過於簡單、急切地授業以「魚」。

這樣的教育完全忽視了受教育個體學習的悅納感、內在動機和自主習得訴求,解惑無「漁」,活生生地屏蔽了孩子「積極思考」型學習的體驗可能性,完完全全沒有了思想的引領,孩子缺乏的是「學習的真實世界」。

三、格局: 改變教育認知能「自救」

這樣的教育眼界未免太窄了。是時候改變原有的教育認知了。

好吧,為了能夠幫助大家清晰地辨識,我把學習者在接受漫長教育過程中可能具有的演變模式做了以下四種分類。

1、A型: 「沒思想無力前行」者

表面上看來,這一類受教育個體學習習慣不理想,言語創作比較困難,邏輯思維力差,日益增多的學科知識令人疲於應付,焦躁厭學,一直被動著學習,基礎練習都難以長久保證,技能訓練無法可持續推進,日久漸漸變成四肢退化的無力前行者。

2、B型: 「沒思想盲目前行」者

這一類受教育者好像天生就是學習的料,一路上勤奮刻苦,一心向學,學業技能超強,前行的腿腳肌肉有力強壯。

可是!可是!可是!

即便如此,思想的頭腦卻沒有被喚醒,根本沒有能力自主思考課本以外的真實人生。例說一位在清華大學待了十年的學霸,一路歡歌著拿下法律學學士、金融學碩士、新聞傳播學博士,卻在掙扎中迷失,因為他極度痛苦,不知道自己該找個什麼樣的工作。

沒有思想的前行註定是盲目的。

這一類學習者「讓他去哪兒都會很快,可是永遠都不會出發,因為壓根兒就不知道去哪兒。」他們用超出四分之一的人生時間親手把自己造就成了讀書的機器人,被麵包打敗成為常態。

3、C型: 「有思想無力前行」者

這一類受教育者比較少地接受傳統的校園教育,缺少系統科學、可持續性的引導,講究自行吟誦,泛泛探究,期待在廣泛閱讀中悟道。沒法真正建構起深刻的現代知識體系,處於這種狀態的受教育者確實可能會想一些漸入深度的「問題」,但是,註定空談甚多。不是嗎?哈哈,這不明擺著用近於肌無力的病態身體托著「偽愛因斯坦」的大腦,能指望著往前跑多久、等多遠呢?。

4、D型: 「有思想健步前行」者

思想和技能,二者缺一不可。愛因斯坦深諳其道,他的思想方向是對「光速飛行」的清晰探究,他的前行策略是在校園內竭盡所能,不斷尋找、嘗試著運用數學工具。

理想的教育一定要兼具思想與行動。思想是導航儀,引領著人生找到方向,行動是確保自己有實力抵達明亮那方的有效工具。

有靈魂的教育特別在乎受教育者豐盈的內在和自我驅動訴求,重視思考,努力增強問題思維和學會學習的能力,強調文化感知和傳承能力,注重紮實的技能訓練,積極提升學習者參與、影響並構建可持續性未來的能力。

這四種演變模式如果能夠幫助到你,該多美好呢。

你可以隨時、隨地對任何階段的學習行為進行客觀理性的辨識、矯正、警醒或評判。

當然,通過不懈地努力,更有未來格局的教育願景應該是_____

越來越多的孩子漸漸從「無需思考型」的被動接受者成長為內心豐盈美好的創造者;

越來越多的家長漸漸從「焦慮盲從型」的拔苗助長者成長為願意終身學習的同行者;

越來越多的教師漸漸從「流水授魚型」的機械灌輸者成長為激發思想火花的傳道者;

破敗之際,乃重生之時。

如果大家能夠對「教育認知」儘快有一個正確的、有效地改變,那麼,註定會贏來幾輩子真正幸福的人生。

相信這麼美好的願景正離我們越來越近啦,因為改變了教育認知,可以同時改變我們面對教育的眼光和格局,自救,從越來越多的人懂得開始。

我,真切地期待著:和懂得的你相遇,為夢想傾誠付出,為成長傾力耕耘。

隨喜讚賞,請收藏和轉發

歡迎關注慧愛兒,期待更多留言

慧愛兒發表於

2018.5.23

著作權歸作者慧愛兒

推薦閱讀:

其心可誅的「海龜公知」隱蔽而無恥的在給公眾洗腦!
孩子天生會說謊
蘭海 | 孩子成長中最需要的不是扁鵲
家有孩子,屋子亂還是整潔好?心理學家告訴你
孩子的愛心主要來源於父母的身教

TAG: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