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億用戶的知乎,不變的是知識分享的「人設」
來自專欄 Alter聊IT
在第五屆知乎鹽Club上,周源在演講中透露了幾個關鍵信息:知乎註冊用戶達到1.6億,回答數量超過一億個,同時知乎的用戶結構也在變化,二三線城市的用戶開始成為知乎的中堅力量。
一面是知乎的大眾化,當知識服務開始成為一門生意的時候,作為知識平台的知乎已經沒有理由小眾;另一面則是周源對於「初心」的執念,在演講中不止一次談及知乎的初心,從服務一部分人的知識社區邁向普惠內容平台。
只不過,從大多數互聯網產品的成長軌跡來看,大眾化的同時還夾雜著商業模式、用戶行為、產品定位等因素的博弈和權衡,知乎和周源也將面臨同樣的選擇。
大眾化和不作惡的倫理局
以「不作惡」作為非官方座右銘的谷歌,悄悄地在行為準則中刪除了「don』t be evil」這句話,取而代之的是「do the right thing」。不作惡曾經是谷歌價值觀的體現,可在谷歌成長為商業巨擘之後,又屢屢成為外界抨擊甚至「綁架」谷歌的籌碼。
確切來說,大眾化和不作惡並不存在因果關係,只是在商業巨頭們一次次越界,不斷衝撞既定的遊戲規則,又屢屢被聲討「原罪」的時候,大眾化和不作惡之間似乎有著難以跨越的倫理局:不作惡,可能讓商業模式難以為繼;作惡,代價是讓自己放在一個不堪的位置。
如果非要按照這個邏輯對號入座,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巨頭都難逃其咎:
以不作惡著稱的谷歌,也存在一些虛假廣告,也會有用戶因為點擊這些虛假廣告而蒙受損失;曾經在軟體領域權傾一時的微軟,不乏利用其壟斷地位打壓競爭對手的事實,倘若沒有比爾·蓋茨後來的慈善事業,是非功過恐怕很難說;幾乎所有的電商平台都可能存在假貨、所有的社交網路都會出現騙子、所有的遊戲公司都可能讓小學生沉迷於此……
即使到了今天,以「作惡」作為論點的討伐仍舊存在,比如剛剛躺槍的今日頭條和滴滴。
在某種程度上,演算法推薦對新聞資訊平台的創新不亞於一次行業革命,就內容本身而言,大量長尾內容有了被點擊、被閱讀的可能,打破了人為干預的流量傾斜。更重要的是,為內容資訊平台帶來了豐富的變現場景,信息流廣告極大地提高了用戶的點擊率,這在百度的財報和今日頭條上可見一斑。與此同時,諸如標題黨、過度娛樂化、信息繭房等也成了演算法推薦作惡的表現。
先是合併了快的,隨後又吞併了優步的滴滴,在資本的撮合下已然成為網約車市場的壟斷者,也因此出現了司機拒載、性騷擾等惡性事件,成為媒體和大眾詬病的對象。或許類似的事件在傳統出行市場同樣存在,可當外界認為裹挾了商業利益且自身權益未能有效保障的時候,平台的不作為等同於縱容作惡。
究其根本,在成王敗寇的互聯網世界裡,流量、用戶、估值才是生存之本,打著商業文明的幌子野蠻生長、勾心鬥角、口水戰也就不乏其類。在這些矛盾未能被解決的時候,大眾化不幸成了「背鍋俠」。
善良比聰明重要
在一眾互聯網巨頭中,亞馬遜是幾乎做到知行合一,鮮有負面流出的少數派。其中的秘密或許可以從傑夫·貝佐斯一篇《善良比聰明更重要》的文章中找答案,裡面最為知名的一句話就是「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
就這個角度來看,知乎和亞馬遜不缺少相同的氣質,傑夫·貝佐斯眼中的善良,對應的是周源口中的「初心」。
早期的知乎更像一個論壇,用戶圍繞著某一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討論,以拓寬問題的發散性。相比於當時流行的百科、社區類的產品,知乎像一個被忽視的角落型產品,以至於曾經堅持嚴格的邀請制度,既為了確保用戶身份的真實性,也為了避免產生過多的垃圾信息,屬於典型的小而美。
2011年3月,知乎獲得李開復的天使輪融資,隨後又獲得啟明投資的千萬美元A輪融資。但這個時候的知乎並沒有選擇大步狂奔,周源偏偏做了兩件「逆產品化」的事情:
一個是適當提高知乎的創作門檻,與彼時流行的微博類產品背道而馳,後來也被證明大量專業化的內容反倒成了知乎的護城河;另一個是培養產品調性,如果打開一個內容平台,撲面而來的是性感女神和嬌美嫩模,你還會有創作的動力嗎?知乎的調性是建立在社會認同上的,高質量的回答才能換來用戶的認同和尊重,最終在娛樂化之外,知乎走出了中文互聯網的另一條可選之路。
犯罪心理學中有個名詞叫「破窗效應」,如果不良現象被放任存在,就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知識社區也是如此,一旦有人從中灌水,就會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知乎早期的邀請制度和創作門檻是為了杜絕破窗效應的發生,內容調性和社區氛圍,又讓用戶走向了破窗效應的對立面。
直到2014年6月,知乎完成由軟銀財富領投的2200萬美元的B輪融資時,官方公布的註冊用戶數還只有400萬,仍然屬於小眾的範疇。不過投資者卻看到了知乎另一個方面的成績,建立了完善的內容審核機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用戶激勵制度,激勵用戶主動回答擅長的問題,並以此獲得心理上的優越性。
知乎上的回答數量從0到1,從1到百,從百到第一個10萬,再到如今的1億個回答,用戶樂意分享彼此的知識、經驗和見解,生產、傳播、分享有用有價值的信息,大抵就是周源所說的「初心」。
不將就和不盲從
2014年時的400萬,2017年初的7000萬,再到如今的1.6億,知乎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完成了小眾到大眾的蝶變。誠然,走向大眾化的知乎也面臨著前輩們經歷過的考驗:如何走出大眾化和不作惡之間的倫理局?
幸運的是,周源對初心的強調成為整個中文互聯網的稀缺品,特別是在盈利和初心這兩個焦點問題上,周源和知乎給出了不同於大多數前輩們的回答。
1、不將就。
在知乎用戶數量翻倍式增長的時候,很多人開始擔心「水化」的問題,比如回答的專業性、問題推薦的準確性等等。
今年知乎鹽Club的主題是「新知青年大會」,可以說是知乎對於自身用戶的重新定義,不過「青年」只是個虛詞,無關年齡和地域,「新知」才是重點,包含了對用戶最大的期待:充滿好奇心,不滿足於現有的認識,勇於向世界提問,並全力追求自己的答案。似乎不難猜測這將成為知乎用戶經營的重點。
周源還首次公開了AI在知乎的三大應用,包括信息與人的連接,信息的獲取與推薦,平台的制度和氛圍。分別對應的是機器人給用戶推薦感興趣的問題、精準推薦以及探索用戶興趣邊界,以及AI管理社區氛圍,比如首頁推薦所開發的「Crystal ball(水晶球)」系統,知乎利用深度神經網路來做推薦內容的召回和排序,大幅度提升了用戶獲取高質量內容的效率;再如知乎社區管理機器人,對於答非所問,辱罵貼標籤等不友善內容,瓦力的準確率在部分場景下最高可達到99.12%。
在小而美的時候,知乎就開始動用人工維護社區氛圍,當知乎走向大眾化的時候,又迎來了人工智慧這個得力助手。
2、不盲從。
知乎的幸運在於,用戶開始飛漲且必須思考商業化的時候,知識付費的風口終於到來,知乎得以「近水樓台先得月」。
不過,外界開始追捧付費問答的時候,以至於王思聰關於娛樂圈八卦的回答,在極短地時間內引發數十萬人圍觀,知乎選擇的是紮實做好知乎Live,其中大多數課程來自平台自身的「大V」們;外界開始流行起販賣焦慮的知識二次咀嚼,知乎推出了基於興趣的讀書會,知識還是要自己來啃,最好多一個名家作為引路人……
從最新的消息來看,知乎將面向優質內容創作者,推出全新的創作服務平台,「知識市場」將升級為「知乎大學」,未來勢必還會圍繞知識服務進行更多的嘗試。可以窺到知乎商業化的姿勢,知識服務不失為一種變現方式,前提是生產、傳播、分享有價值的信息,而非純粹的盈利工具。此外,知乎Live、知乎私家課、讀書會等產品應運而生,知乎的知識服務漸成體系,且有著明顯的差異化。
知乎定義的新知青年是獨立思考,不斷探索變革的、有生命力的個體,知乎自身何嘗不是一個新知青年呢。
結語
引用周源在知乎上回答的一段話,「在垃圾泛濫的互聯網信息海洋中,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是絕對的稀缺品,被系統化、組織化的高質量信息,都還存在於個體大腦中,遠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
或許可以這麼介紹知乎:幫助知識生產者更自由地傳播知識,並為知識消費者提供更體系化的知識服務。那麼大眾化的知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至少在「不作惡」變得稀缺的時候,知乎還對自己有著更高的要求。
推薦閱讀:
※魯奕宏講《四柱預測的基本知識》(3)(轉貼)
※中藥知識必學:蘆根
※五行命理基礎知識
※羅輯思維的「得到」半年營收達1億,這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
※面相知識 怎麼理解奸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