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而言: 春秋戰國最傑出的統治者非他莫屬

如果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而言: 春秋戰國最傑出的統治者非他莫屬

上回咱們說到流亡在外三十餘年的秦獻公終於得以回國繼位,然而他面對的是一個內憂外患的局面,他必須思考破局之道——破局之道說起來簡單做起了難,那就是變法改革。這點早在他還在魏國流亡時就已看得一清二楚:身處變革的時代如果拒絕變革就只會被時代淘汰。客觀而言:秦國的改革並非始於秦獻公,而是始於他的政治對手——昔日的秦簡公,只不過秦簡公的改革涉及的領域並不廣泛,也沒起什麼效果。

秦簡公六年(公元前409年)簡公令官吏帶劍以防身,這是秦國革新禮制的一大措施;次年又允許百姓帶劍。在此之前的秦國只有貴族才有佩劍的資格,簡公希望以此塑造秦國百姓的尚武風氣,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項改革措施對打造後來秦國那支虎狼之師起到了一定作用,不過至少在簡公在世時看不出有多少成效。秦簡公七年(公元前408年)開始「初租禾」改革——上承認了土地佔有者對所佔土地擁有所有權,使大批佔有私墾田地的地主和自耕農成為土地的合法主人。對這兩項改革秦獻公不僅進行了繼承,而且更加深化。

此前秦國的土地都是世家貴族的封地,農民其實都是為世家大族耕種的農奴,隨著「初租禾」改革的推行,在秦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小地主和自耕農。在秦獻公看來:這些人就是自己和世家貴族勢力抗衡的最強有力的工具。於是「初租禾」制度得到進一步貫徹:秦國以法律形式鼓勵百姓開墾荒地並保障百姓對自己所開墾土地的所有權,這對當時的老百姓而言絕對是一項親民政策——畢竟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秦獻公利用這一政策既獲得了小地主和自耕農的支持,又削弱了世家貴族的勢力。公元前378年秦獻公又開始推動市場管理的改革——對工商業徵收新稅,推動秦國商品市場的發育,同時也為秦國的財政收入開闢了新稅源。

另一項改革措施也直接令下層人民歡欣鼓舞:秦獻公元年(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廢除自秦武公起秦國實行三百多年的活人殉葬制度。殉葬制度應該是人類歷史上最殘暴最無恥最不人道的制度(沒有之一),當然客觀的說:秦獻公之所以廢除殉葬制度不是因為他對殉葬的奴隸有多少同情之心,而是出於他變法強秦的整體規劃——春秋戰國爭霸其實說穿了就是要做到以下四點「地能盡其利,地盡其利,貨盡其流,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所謂地盡其利就是土地得到最大的利用——用單位面積的土地獲得更高的糧食產量;所謂貨盡其流就是貨物在市場上自由流通交換;物盡其用就是物品的使用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而沒有一絲一毫的閑置浪費;所謂人盡其才就是各種各樣的人都能在適合自己的位置上發揮自己的才能,沒有人才被埋沒的現象。這其中人是最寶貴的,因為任何事都必須由人來完成。但無論其出自何種目的,廢除殉葬制度總歸是歷史的進步——對秦國的底層民眾而言:僅僅憑藉下放土地、廢除殉葬這兩項制度秦獻公就應該是他們心目中最傑出的統治者;齊桓、晉文雖是一代霸主,可說到底和百姓有何干係?與廢除殉葬同時進行的還有鼓勵生育的措施,藉以增加秦國的青壯年勞動力和兵源。

第三項改革措施其實也是大大有利於秦國民眾的——《大秦帝國》中告訴我們:商鞅變法之前的秦國是由世家貴族把持的,平民子弟即使立下功勛也無法晉陞。其實秦國歷史上真正第一個提拔平民子弟入朝為官的是秦獻公。秦獻公敏銳意識到:隨著土地所有權的下放,新興的小地主和自耕農階層的實力將日益壯大並將逐漸成長為自己和世家貴族抗衡的有力工具。遺憾的是秦獻公時代世家貴族勢力依然強大,他只能憑藉自己作為國君的權力提拔一部分自己中意的平民子弟,還沒能像商鞅變法之後那樣建立完全以軍功授予爵位的制度體系。

第四項改革措施是於公元前379年效仿楚、魏等國早已實行的縣制——把蒲、藍田、善、明氏等邊境地區改建成縣,由自己直接掌握,派官吏代表自己進行管理。武王伐紂創建西周王朝之後實行分封制:當時實際上是進行層層遞進的分封——周天子將土地分封給諸侯國君,諸侯們的封地稱之為國;在諸侯國內部又將國內土地分封給本國的貴族大夫,稱之為家,也就是說這個時代只有貴族才有家,生活在貴族封地上的百姓都隨貴族一個姓,至於奴隸本身就是主人的私有財產,談什麼家呢?春秋時代楚武王率先打破這一慣例——在楚國境內設立由國君直接通知的縣,而不是貴族封地,這實際上日後秦始皇推行郡縣制的雛形。到秦獻公時期楚、魏等國早已實行縣制多年,秦國卻依然還是各家貴族勢力割據的狀態。除了設立由自己直接統治的縣之外,秦獻公又放出了一個打擊貴族勢力的大招:秦獻公十年(公元前375年)秦獻公對秦國的基層管理單位進行重新編製——把把五戶人家編為一伍,農忙時互相幫助,農閑時進行軍事訓練。如果有人犯法,實行連坐。因而人人自危,互相監督,秦國的社會治安明顯好轉。然而秦獻公的著眼點並非完全是為了維護秦國的社會治安,更重要的是讓這些百姓牢牢樹立起國法的概念,讓他們明白:自己首先是國君臣子,而不是哪家貴族的家奴。

秦獻公取得政權後就埋頭改革、勵精圖治,不參與其它國家之間的爭鬥,秦國的國力漸強,人口也增加不少,軍隊的軍事素質有很大的提高,秦人對恢復秦穆公時的榮耀也越來越強烈。對於秦獻公的一系列改革,秦國的新興地主十分支持,而奴隸主卻越來越有意見。奴隸主獲取土地的主要方式是靠國君的封賞,地主獲取土地的主要方式是靠開墾荒地和購買。秦獻公的政策無疑是支持地主經濟,而秦獻公本人很少將土地賞給貴族。秦國的奴隸主們受到很大的抑制,其中一部分人轉化為地主,採取地主經濟的生產方式,秦獻公對這些人的做法很支持。但畢竟秦國的奴隸主勢力是一個傳統勢力,尤其是在秦人早期活動的中心——秦國的西部依然很強大。奴隸主控制的西部與新興地主控制的東部的矛盾越來越大。這主要是因為秦國的土地數量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而使他們對現有土地進行爭奪。當然還有對權力的爭奪。儘管對於土地和莊園的經營,奴隸主明顯不如地主在行,但他們對土地的渴望卻是同樣強烈的。秦獻公決定用戰爭來轉移緊張的國內矛盾,搶奪鄰國的土地來緩解國內對土地的強烈需求。秦人對與中原的交流有著強烈的願望,這也是秦獻公一直就有的夢想。實際上此時的秦獻公並不打算完全拋棄秦國舊日奴隸主貴族階層,而完全依賴於新興的小地主和自耕農階層,而是希望在兩派之間搞平衡以維持自己的統治——畢竟他主要是靠奴隸主貴族奪得政權,卻在奪取政權後又要靠地主和自耕農的支持來變法圖強,所以他也不希望奴隸主和新興的地主、農民之間徹底撕破臉。然而秦國國內的土地開墾已近飽和狀態,在那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年代秦獻公沒有多餘的土地來安撫兩派了,那就只有把目光轉向國外——靠奪取別國土地來緩和國內矛盾。

秦獻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秦獻公見韓、魏兩國威脅周天子,便決定以此為借口,起兵勤王。秦軍在洛陽打敗韓、魏兩軍,得到周天子的讚賞,秦國的國際地位明顯提高,秦人彷彿看到往昔的榮耀,國內的注意力轉向外戰。秦國開始參與中原的事務。這場戰役的勝利大大鼓舞了秦國人的士氣,在此之前秦國與魏國交手就從沒戰勝過,如今居然打敗了天下霸主魏國及其盟友韓國組成的聯軍,況且此戰是以匡扶周室為旗號,可謂師出有名。在亂世之中要想成就大業就必須同時具備實力和大義——經過秦獻公的改革,秦國國力已有提升;如今獲得了周天子的讚賞使秦國擁有了一面在當時的話語邏輯下正義的大旗。受到這次勝利的鼓舞,秦獻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秦獻公下令秦軍攻打魏國,奪取秦國的故土河西之地,一直打過黃河,深入魏國境內到石門(今山西運城西南),斬首六萬人,取得秦國前所未有的大勝利。秦獻公把這些土地賞給地主和貴族,國內的矛盾得到一定的緩解。周天子向秦獻公祝賀這一勝利,秦獻公被賜予與秦穆公一樣「伯」(是霸主的意思)的稱號。秦獻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秦軍在少梁(今陝西韓城西南)大敗魏軍,俘虜魏國將領公叔痤,攻取龐城(今韓城東南)。公叔痤早年在魏國對秦獻公不薄,秦獻公在盛情款待一番後將公叔痤放回魏國。《大秦帝國》中將這段改成了獻公死後孝公嬴渠梁將公叔痤放回屬於藝術加工,與史實有出入;另外獻公在少梁之戰中也沒中魏軍的毒箭,少梁之戰其實是以秦軍獲勝告終。

秦獻公的時期的改革雖然不徹底,但為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電視劇中為襯托秦孝公繼位時秦國的艱難處境,將少梁之戰描寫成致使秦獻公喪命的原因,又繪聲繪色地描寫魏國趁秦獻公新喪聯合五國圖謀分秦。其實秦孝公繼位時秦國的處境的確艱難,不過已不似其父秦獻公即位時那般岌岌可危——畢竟剛剛經歷石門、少梁兩次大捷,其實魏國已經對秦國已經有所忌憚。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上第一「奇官」,一生只出一條計策,屹立四朝不倒
關於文革導火索——《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
中國古史-生如夏花-禽簋銘文
為什麼劉邦和朱元璋能成為布衣天子?
震驚!古代四大才子書法大比拼,到底誰才是第一?

TAG:春秋戰國東周 | 戰國時期 | 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