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的特種部隊
特種部隊是指國家或集團為實現特定的政治、經濟、軍事目的,在軍隊編成內專門組建的遂行特殊任務的部隊,具有編製靈活、人員精幹、裝備精良、機動快速、訓練有素、戰鬥力強等特點。現代意義上的特種部隊最早出現在二戰期間。德國於1939年9月1日的波蘭戰役中首次投入了一種被稱為「勃蘭登堡」部隊的特種部隊作為德國襲擊波蘭的先鋒,身穿敵軍制服進行滲透破壞活動。後來這種部隊還參加了對蘇戰爭。北非戰役期間英國組建了SAS特種空勤團進行敵後破壞行動,特種部隊正式誕生。
事實上古人早就意識到打造一支經過嚴格選拔和訓練的特種部隊有時對戰局將起到決定性影響。中國歷史上最早有明確文字記載的特種部隊是西周的虎賁——對虎賁二字漢代經學家孔安國解釋道:「虎賁,勇士之稱也。若虎賁獸,言其猛也。」如猛虎一般的虎賁勇士通常在全軍之中率先開路衝鋒。武王伐紂時先派姜子牙率一百虎賁去試探商軍薄弱之處,結果這次試探性的進攻竟擊垮了商軍主力部隊(當然商朝內部的問題致使商軍毫無戰鬥士氣)——十七萬商軍竟被只有四五萬人的周軍一戰擊滅,而率先進入商朝都城朝歌的正是姜子牙統帥的一百虎賁。
西周建國後虎賁屬於周天子的直屬衛隊,諸侯國軍隊基本是由各國貴族子弟充任,進入春秋時代為滿足戰爭規模擴大的需求大量平民子弟被徵召入伍。但此時各國的軍隊說白了就是穿上軍裝的農民,仗一打完放下兵器、拿起鋤頭繼續種地,即使立下軍功也絲毫得不到晉陞。進入戰國時代魏國率先打造了一支經過嚴格選拔與訓練的職業特種部隊並憑藉這支部隊幾乎打遍天下無敵手,這支部隊的名字叫做魏武卒。
三家分晉後魏國國力僅為原晉國的三分之一,且疆域甚散漫:在今陝西省境內者沿黃河有今韓城縣的南部。在渭河以南有華陰縣左右地。在今山西省境內者有西南部並伸入東南部。在今河南省境內者有北部併兼有黃河以南一部分沿河地。在今河北省境內者有今大名、廣平間地,並有今山東省冠縣地。魏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稍有不慎就會面臨亡國的危險,憂患的環境和勃勃的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吳起任河西守將進行軍事改革,訓練了令天下談之色變的魏武卒。魏所處的中原地區開發較早,生產力先進,人口眾多、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由於路網縱橫、交通便利所以天下物產雲集從而使商業繁榮、製作業發達。戰國時鐵器已逐漸推廣使用。當時天下的冶金中心均在韓魏。魏國由以兵器製作業發達而稱雄於當世。魏軍以逐步採用鐵制兵器代替青銅兵器,史稱魏軍甲兵犀利。魏國選練武卒,均為重裝步兵,披重鎧、持戈配劍、背弓弩、跨矢囊。可以說是裝備精良。鐵制兵器的使用對魏武卒的誕生產生巨大影響,如果沒有強大冶金工業及兵器製作業的支持,以如此裝備武裝到單兵是難以想像的。
魏武卒裝備精良,皆以重裝步兵為主,《荀子·議兵篇》說:「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意思是說士兵披上三層重甲(內外三層防護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別稱)和鐵盔,能開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為一石),每人背五十隻弩矢,拿著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魏武卒的人員選拔及其嚴格,能成為魏武卒一員,所享受的福利待遇是很優越的。故而,魏武卒都是強悍的精兵,戰鬥力可以說是首屈一指,成為當時世界上步兵最為精銳和彪悍的軍隊。
魏武卒的選拔與訓練由當時的魏國名將吳起負責。吳起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治」,他建議魏文侯用他的新標準考選士兵,組建一支精銳部隊,名叫武卒,並最終得以施行。據《荀子議兵篇》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也就是說:士兵身上必須能披上三重甲(內外三層防護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別稱),手執長戟,腰懸鐵利劍,後負犀面大櫓,50弩矢和強弩,同時攜帶三天軍糧,半天內能連續急行軍一百里的士兵,才可以成為武卒。
魏武卒的編製讓各諸侯國幾乎無法模仿,因為除了魏武卒之外,再也沒有什麼地方,再也沒有別的諸侯國使用完全由步兵組建的兵團,不是沒有條件,不是沒有能人,主要是在以戰車為王的時代,誰也沒有這個膽量。武卒的編製,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為屯,設屯長一人,二屯為百,設百將一人,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稱「千人」,也就是以一千人為基本的作戰單位,類似的一個團。需要打戰的時候再靈活編製,設將軍一人指揮。這種編製,充分體現了魏武卒的指揮系統在作戰中的靈活性,能達到如腦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一樣。即便是戰敗了,也是可以迅速的組建軍陣——不管各軍隊士兵是否相識,在這種各級將官存在的情況下都是可以迅速的組合起來。
吳起組建了武卒後聘請了類似「八十萬禁軍教頭」的專職教練,對這些軍事基本素質較高的士兵進行了嚴格的軍事技能訓練,包括單兵技藝訓練、陣法訓練、編隊訓練以及聯絡記號訓練等。在訓練中,還特別注重發揮軍事骨幹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一人學成,教成十人;十人學成,教成百人……萬人學成,教成三軍」,使全軍的素質迅速得到提高。此外,和一般軍隊不一樣的是,魏武卒幾乎從一組建,就是由實戰中訓練出來的軍隊。
這支部隊一共多少人呢?《呂氏春秋·用民》稱頌「吳起之用兵也,不過五萬」。 《尉繚子·制談第三》說:「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據楊寬統計:「戰國時代,各大國的兵額就有三十萬至一百萬之多。」(《戰國史》1980年7月第一版第285—286頁),而魏武卒最鼎盛的時候,滿員大概也不過五萬人左右,可以說是精兵中的精兵。魏武卒是戰國前期魏國名將吳起訓練的精銳重步兵。荀子曾說過:「齊之技擊不可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銳士。······遇之者,若焦熬投石焉」。
入選武卒的士兵生活好,待遇高,國家不但免除其全家的徭賦租稅,還獎田宅房產。當然,「吃了別人的口軟,拿了別人的手短」,部隊的紀律也是十分嚴格的,一切行動必須堅決聽從指揮,否則嚴懲不貸。有一次,吳起領兵和秦人作戰,兩軍尚未擊鼓交鋒,不待上級令下,有個士卒充分發揮「主動工作」的精神,勇猛地衝上前去殺了兩個敵人回來,臉上剛泛起得意的笑容,就被吳起下令「立即斬了」。吳領導的理由是:「他雖然很勇敢,但不是按命令行事,觸犯軍紀,必須斬首。」吳起不僅講求重罰,更注重重賞,他將軍功分為「上功」、「次功」,根據不同的軍功給予不同獎勵。對立有大功的不僅升職提拔,對其家屬和子女也予以重賞,「軍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一人立功,全家光榮的想法應該就是從這裡傳出來的。
雖然魏武卒的訓練很艱苦和選拔標準非常挑剔,不過一旦成為武卒就能享受優厚待遇。首先要保證「武卒」分得百畝的土地,在獲得土地之後「武卒」不僅要承擔兵役的責任,更需要自行負擔軍事裝備和服役期間後勤物資。「武卒」制設立之初,正是奴隸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制度過渡時期,所以獲得土地的「武卒」獲得較高的經濟地位,同時解除了與奴隸主的人身依附關係,「武卒」的社會地位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同時,國家對入選的武卒給予很高的物質待遇,免除武卒全戶的徭役和田宅稅。武卒憑軍功獲取更高的爵位,享受更好的待遇。通俗地講,魏武卒是一支具有優秀身體條件、精良軍事裝備、過硬軍事技能和巨大物質刺激的部隊,從實體到精神,其強悍的程度均是當時其他軍隊所不能比擬的。
魏舒方陣的總體由五個互相掩護的大方陣組成,《左傳》稱為「五陣」,但其中最前邊的一個方陣(前拒)是為了誘敵而設,所以它的本體實際只是四個方陣,按前、後、左、右配置,中間是空的。這大體就是當時戰車部隊的行軍隊形,可能在厄道里無法展開,就在原地改成步兵隊形了。這種「五陣」可以在狹窄地形上直接由行軍隊形展開為作戰隊形,減少了冗長的布陣時間,自然是很優越的。我國的第一個步兵戰鬥隊形帶有濃厚的車戰色彩,正因為如此,才受到長於車戰的翟(狄)人的嘲笑。《左傳》總結此次戰鬥勝利的原因是「崇卒也」。所以,魏舒方陣的出現是春秋軍事史上的大事,是我國車戰向步戰轉變的劃時代的標幟。
說了這麼半天魏武卒的武器裝備、選拔機制、訓練情況、激勵模式、戰場方陣,可說到底真正考核一支部隊的永遠是戰績,耗費大量資源訓練出來的部隊如果不能打仗不如沒有,至少還省錢,那麼魏武卒的戰績如何呢?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攻克秦國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的臨晉(即王城,今陝西省大荔縣東南)、元里(今陝西省澄城縣東南)並築城。次年,吳起再次率軍攻打秦國,一直打到鄭縣(今陝西省華縣),攻克洛陰(今陝西省大荔縣西南)、郃陽(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並築城。而秦國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禦工事,並築重泉城(今陝西省蒲城縣東南)加以防守。在與秦軍作戰期間,吳起從不自視比普通士卒高人一等,夜晚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樹葉遮蓋身體來躲避霜露的侵襲。這樣加上前412年被公子擊佔領的繁龐(今陝西省韓城市東南),魏國全部佔有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並在此設立西河郡。經翟璜推薦,由吳起擔任首任郡守。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 創造了步卒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千,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公元前405年吳起率魏武卒協韓趙在龍澤大敗齊軍,殺死齊軍三萬,次年,攻入齊長城,齊庭震恐。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一些內陸國家會有海軍?
※歷史上中國第一艘航母是什麼?
※根紅苗正擅做思想工作的張教導員為何突然申請轉業?
※幻影戰機服役20周年 台灣空軍為何笑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