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保有出離心的同時,仍滿懷改變世界的熱情?
此問題來自@秋蟲主唱櫻子:http://weibo.com/2154586607/xyHpNFqJQ
只有出離,才是真正的投入
這就和放下一樣,只有真正的放下,才是有所得
看起來很悖論,但出離,無常和放下這種字眼往往被理解得很消極,其實不是這樣的。
舉個例子。
你去見一個妞,心裡很忐忑,不知道她對你啥感覺,吃個飯看個電影都一直在擔心下一步要幹嘛,一直處在這個情緒里,實際上你沒有享受到這個過程。
如果你從你的情緒里出離出來,你不會活在對未來的恐懼和期望里,才有可能活在當下,體會電影的好,體會和人交流的樂趣。
基本上我就是這樣理解這件事的。
當你具有了出離心,你的熱情是無限大的。因為你從自我里走出來了,你可以投入到和每一個人,每一個環境的相處中去,任何情景都是你,你與外界沒有邊界。
當然我只是在嚮往這個狀態而已。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我傻愣了十分鐘硬是想不出有出離心和熱情改變世界衝突的地方,改變世界可以是布施,不是非出家才是有出離心,不是定要閉關斷絕世界才是萬法皆空。佛陀要我們隨緣世間,恆順眾生,盡該盡的責任,做應做的事情。「出離」了還可以回來嘛。但是,對這個世界太過貪戀就不好了,必要時一定要捨棄,臨終前無法放下執著貪愛,往生諸佛凈土或許無望。臨終是最大的一道坎,有多少居士是「走」前放不下家庭或財物沒去成極樂世界的啊。
沒有出離心就不可能真正修行佛法,沒有菩提心慈悲心是不可能修得成佛法,這兩者是缺一不可的,所以有出離心還保持熱情是自然會有的,建議看看薩迦派的遠離四種執著
用出世的心態做入世的事情。
這本身就是矛盾的,怎麼遊離在出世和入世之間呢?具體實際修行的話,三主要道不可以偏廢。需要正見,從而保證自己是走在趨向佛法的解脫之路上;需要出離心,從而能夠以此增進對趨向解脫的動力,進而精進修學;需要菩提心,從而能使修學者增進對成為能夠引導眾生趨向解脫者的動力,進而精進修學。
如果確實的對外四加行的 「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迴過患」進行反覆的觀察思維,當然能夠有效的生起比較強烈的出離心,從效果上會對充滿了三毒八風趨向輪迴生死的世俗生活產生遠離的傾向,如果是作為出家人,這並不是一個壞事,實際上這種心態是佛弟子應有的心態,如果貪戀世俗生活的話,只能是離解脫道越來越遠。三主要道論中對於生起三主要道的量也就是標準是這麼說的。 「修後於諸輪迴福,剎那不生羨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但是,作為大乘弟子,自覺之外,還有覺他,無論是學習各種覺他的技術知識還是進行具體的覺他的行為,都勢不能離群索居,遠離世俗,因此可以通過對菩提心的修行讓我們生起引導廣大如母眾生遠離眾苦趨向解脫的願望。
所以,在修行中,這二者要通過自己的觀察,保持平衡增長,從而使心態保持在對世俗的貪慾過患遠離的同時繼續保持投身社會希求引導眾生離苦得樂的意願,這就是大乘菩薩的心態。
至於說,改變世界的熱情,如果說是基於菩提心,那當然上面這種心態是 能夠包含。如果是基於各種世俗欲求,出離心增上之後,確實會逐漸減弱,就讓他轉變成基於菩提心的吧。
這個問題本身需要理清一下,討論才有方向:1、我們培養出離心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解脫嗎?2、我們想要將世界改變成什麼樣子?這與我們的解脫是否違背。這兩個前提的確立是非常重要的。以解脫為目的,出離心才有方向。如果沒有解脫的智慧,不知道世間的苦空無常無我的真相,那麼我們的出離心很難長養起來。另外,我們改變世界的目的是為了讓眾生都了解世間的苦空無常無我,從而懂得斷除煩惱,同證解脫,不再造善惡業輪迴生死,這是我們改變世界的方向。如果我們不了解世間苦的真相,而還幻想將世界建造得更好,永遠好下去,這本身與世間無常苦的真相是違背的,這樣我們所努力想要改造的意圖也將徒勞無功,這也是與我們的出離心相違背的,因為如果我們心中幻想世間是可樂可欲的,那麼為什麼我要求出離,求解脫呢?就把自己和世界打造得足夠好,永遠好下去就可以了啊?可是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如果不求解脫生死的智慧,今生活得再好,還是難免一死,然後隨業繼續輪迴。世界建造得再好,難免成住壞空,何樂之有。
專註於世界本身,不附加任何慾念,才能對世界保持原始的熱情。
而保有出離心,是專註於世界本身的前提。所以在保有出離心的同時滿懷對世界的熱情,不是一個矛盾。
而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和狀態。 這種狀態需要內心體悟,靠言語是無法準確傳達的。很簡單,在索取方面保持出離心,淡泊寡慾;在奉獻上保持對世界的熱情,為弱者呼籲,關注底層命運。
睡前一答。人情世故要看透,赤子之心不可丟
出離心也可以充滿陽光積極
修行的核心是出離心,一切覺悟智慧皆是出離心,離舍我執,清凈身心慾望,所現的自性明光,一切自性覺悟,皆因遵從正知見,出離我執煩惱,所現本覺明空威儀,而出離心,一定要純粹。
出離心,可以通過深入學法,以佛法思維人身苦、空、無常、世界如幻、人生如夢的實質,繼而升起決絕的出離心,也可以建立在愛、感恩、包容、理解、接納,等等積極的陽光心態中,通過大愛包容,徹底消散自我存在感。
眾生天性中,都有純真、正義、美好、善良、寬恕、接納、包容以及犧牲等種種美好的品質,這些美好的品質深處,就是覺性的光明;我們的天性之中,具有虛偽、恐懼、自私、仇恨、埋怨、狹隘、懶惰、懷疑,諸種骯髒陰暗的特徵。當我們覺察內心的陰暗,覺察陰暗罪惡的心,就是覺性的智慧。所以,出離心,既可以從愛中升華,也可以從自我覺察、懺悔、改過中見證。覺性,隨順善與惡,清凈圓滿,未曾生滅動搖。
可是,如何讓內心升起出離心?是對於生死的恐懼嗎?是對於人間的絕望嗎?是對於親情的失落嗎?是對於自己一生失敗的逃避嗎?是對於未曾滿足的人生慾望,徹底地放棄嗎?建立在心灰意冷的出離心,看上去很決絕,其實,內心有很多的不甘心,如果,轉換一下讓我們出離的條件,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去滿足人性所有的渴望、慾望、索取,一切所想都能滿足,我們是否還願意出離?
這種情況,十法界內,比比皆是。天人道,就是因為隨心所欲,恣意放縱,從而不願意修行解脫。阿修羅道,就是因為滿足了愛與恨,痛快徹底的恩怨情仇,而不願意入佛道修行。天人與阿修羅,都具備一世成佛的資糧,卻因為隨順了心意的滿足,而墮落輪迴。
那麼,我們人類,因為體驗人生的痛苦,為了迴避身心慾望的痛苦煎熬,從而發心出離,與天人、阿修羅,肆意滿足慾望情緒,從而拒絕出離,這兩種心,本質有何不同?皆是心靈的體驗波動,皆是內心對於外界名相的選擇。如果,我們的內心是為了迴避痛苦而去修行,那麼,如果滿足了痛苦後,修行的意義何在?
真正的出離心,是對於生命徹底究竟的理解。也就是說,我們要從理性上,徹底、完全、究竟、絕對地明了,自己是在做夢。你只希望從睡夢中醒來,而不是選擇渴望、執迷夢境之中,不在意任何一種做夢的形態,不論這個夢境是天堂,或者地獄。
出離心,不是迴避現實世界,更不是在信仰中暗藏著對於人間未曾滿足慾望的貪戀,期許通過修行獲得未來的福報滿足,這些細膩細微的貪慾、我執的索取參與修行的動機,就如同摻了毒的蜜。
讓我們靜心仔細覺察,體驗自我身心中,何種情感覺受是最純粹的?——唯有愛。
只有本然純凈,無我的,無所貪慾的愛,是毫無雜質的心靈光明。當母親抱著嬰兒的時候,母親會對於懷抱之中的嬰兒,有所貪求嗎?當一個人遭遇意外,見義勇為的義士,勇往直前不顧危險,他的大腦中,有貪圖利益的思慮嗎?當惡人欺負弱小,恃強凌弱,我們內心生起的不忿與正義的坦蕩,在正直正義的心靈袒露的當下,正直的心,有絲毫的利益價值標價嗎?
修行的道路,應該是充滿溫暖,充滿陽光,充滿感恩,充滿積極意義,是正能量的延續,是正知見的具體彰顯。佛法不應該高高在上,不應該僅僅落於佛經文字中,受人頂禮膜拜,佛法是指引眾生,如實認識自己的心靈,直面內心錯誤,深刻懺悔自我貪戀,通過心靈習氣的凈化,在人間紅塵中,綻放出佛性的燦爛,在幻垢身心中,呈現如來莊嚴殊勝慈悲。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六祖慧能如是說。
原帖轉載自立靈修行網出離心也可以充滿陽光積極
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或許兩者是學佛過程中循序漸進必經的階段。兩者共存的時境,多少人為之苦修,多少人往而卻步。
眾生皆有如來智慧,何須改變?有出離心的你,只需要撥雲見天,打掃房間,教好造船技術就好了
出離心:
我昔所作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菩提心:
所有禮讚供養福 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 迴向眾生及佛道
以上摘自《三十五佛懺悔文》中某段。傾其所有,本就因愛,不是嗎:)
佛教【有情 無情】是一個奧秘,與佛法的本質是一致的。
可以這樣表達
1.菩薩摩訶薩不見有情生,不見有情滅
2.不起我想、有情想,
3.我、有情等畢竟不生,亦復不滅。
4.菩薩摩訶薩不作是念 『我能成熟有情。』亦不作是念:『我當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轉妙法輪度無量眾。
5.可以判定 漢地佛教強調【佛教可以渡眾生,救拔有情】的表述,是有嚴重缺陷的,因為【菩薩摩訶薩不見有法離於法界,不見法界離於諸法】,何來【有情 無情】
6.可以判定 藏傳佛教強調【佛教徒一定有出離心,菩提心】的表述,是有嚴重缺陷的。因為【菩薩摩訶薩不見有法離於法界,不見法界離於諸法】,何來【出離心,菩提心】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起我想、有情想、命者想、生者想、養者想、士夫想、補特伽羅想、意生想、儒童想、作者想、使作者想、起者想、使起者想、受者想、使受者想、知者想、見者想故。所以者何?我、有情等畢竟不生,亦復不滅。彼既畢竟不生不滅,云何當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及得種種功德勝利?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不見有情生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見有情滅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知諸有情空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知諸有情非我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知諸有情不可得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知諸有情遠離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知諸有情本性非有情性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不見有法離於法界,不見法界離於諸法,不見諸法即是法界,不見法界即是諸法,不見有法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見有法得佛授記,不見有法當得無上正等菩提,不見有法嚴凈佛土,不見有法成熟有情。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不作是念:『我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不作是念:『我得受記,定當作佛,若近受記。』不作是念:『我能嚴凈佛土。』不作是念:『我能成熟有情。』亦不作是念:『我當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轉妙法輪度無量眾。』
認真生活,順其自然。
你發覺所有人的言行,都充滿慾望,包括你自己;
你很壓抑,你覺得世人欺騙了你,你覺得世界很不真實,你擁有了出離心;你又發現出離心、戒定慧,也離不開慾望,也超不脫輪迴;但是你已經有一定修行,你不灰心,你不絕望,你白眼一翻,你重新對生活充滿熱情。一點都不矛盾。
但願眾生得離苦 不願己身求安樂
推薦閱讀:
※施食手札
※學佛10年以上是什麼體驗?
※論過患
※有人見過信佛的弟子往生的瑞相么?
※(1 條消息)如果有的佛經太長,可以一天讀一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