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入門(24):信息的篩選及過濾│脫苦海
來自專欄 【每天一讀】脫翁(脫苦海)的文摘
投資實戰的第一步是「收料」,即是找尋數據發掘,無論選股、睇圖、跟進業績等,均離不開收料。現時財經信息泛濫,無論電視電台、報章雜誌、互聯網等等均有大量供應。投資者面對的不是資料不足,而是良莠不齊,當中除了客觀的數據與事實外,更有主觀的分析及意見,甚至是另有目的的建議,投資者如何自保?
有些人看報紙財經版並不是看新聞,而是去看一些專欄作者及證券分析員的說法,高明一點的會去看大行報告。記得以前有間外資證券行的報告,唱淡時股票升,唱好時股票跌,人人稱之為「X笛追魂」,當然唔一定系功力問題,而可能系目的問題。最近有些雜誌甚至有心機到去統計各份報章雜誌的專欄貼士,每周均有排名榜,十分熱鬧。
很多人都有一種「代替思考」的習慣,寧可相信別人的意見,亦不要需要消化的事實,甚至當自己做了決定,也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電子傳媒的觀眾往往就喜愛這些信息,但對投資有何益處?發明「財經演員」一詞正是神來之筆,演員是負責討人歡喜,而不是給意見及教育,某最喜愛教訓觀眾聽眾的財演正是最不受歡迎。最近流行股票不是問六而是問四,問四伯不是問其為何睇好,而是買邊只問號碼,你不用教我方法,只需要教我怎樣做就可以,因為輸錢可以賴,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結果養成依賴的習慣。
只追求別人的意見,不懂區分「意見」與「事實」是很危險的,事實只有一個,就是已經發生的事,這件事可以是好是壞,可以評值及計算,然後得出多種意見。墨子說:「一人則一義,十人則十義。」只問人不思考便沒有了自己的意見與立場。比如說,人民幣升值,是一個已發生的事實,究竟人民幣升值對於港股有何影響?人言人殊,莫衷一是,但無條件去接受第三者的意見便令到自己無所適從,事後追究無補於事。有時市場有些講到似層層的消息,比如國內3G改革,由傳聞到否認,有多少財富被轉移?
即使只想參考投資意見及事實,也要考慮信息的質素。筆者很佩服每天都能夠寫一大段登在報章上的人,無論寫的是甚麼內容,但作為讀者可以解理到這想寫稿質素如何維持?因此每星期寫一篇或兩篇,或者不定期供稿的質素可能更佳,以這個密度交稿是無必要灌水,灌水的編輯也會退回。至於一般財經公布,每天的電視新聞已經篩選了很多無關痛癢的小道消息,如果只能抽很少時間留意股市,看周刊便比看報更有效率。
自從網誌(Blog)大行其道後,財經博客(Blogger)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筆者也是其中一份子,當中有很多藏龍伏虎之輩,不時發表真知卓見,列出實戰紀錄,投資者當然可以參考這些意見,但一定要細心比較,那些是有真材實學,那些是魚目混珠。但更重要的兩點是宜學習別人的方法,以及想想這些方法是否切實可行,而不是單單找號碼。曾經有博客在高位出售了某股票後,股價節節上升,實時引來非議,後來在低位撈貨,卻被一知半解者揶揄。如果看網誌只是想找個人跟著做,不如去買基金,因為人家沒有責任交待每一次的買賣,即使人家有提醒,往往時機已失,到時才去怪人,不如怪自己不懂自行分析。
另一種情況是別人提出的方法,自己又是否可行呢?筆者知道至少有兩個博客提出以借貸的方式加大戰果,自然是戰績輝煌。該兩種方法筆者均覺得切實可行,即是用孖展戶口及用私人信貸,下文將會介紹,其他人想學,又是否相同的效果,以至不會引火燒身呢?很多方法是有其竅門,以及個人的心得經驗,未經親身驗證,即使人家詳細介紹亦未必能完全掌握。
投資要慎防在信息大海中被淹沒,除了要精於選擇,更要自行消化,否則反受其害。
節錄自拙作:《投資啟動生活》 (2008年)
相關資料夾:脫苦海分類:投資丶理財
推薦閱讀:
※股票入門(20):持續形態│脫苦海
※2017 5 10
※股票入門(17):經濟及行業大氣候的影響│脫苦海
※閱讀是一件美好的事 —— 優秀投資書籍研讀計劃
TAG:股票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