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搜狗百科

存在主義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資產階級文明終結的開端。隨著現代時期的到來,人進入了歷史中的非宗教階段。此時,雖然人們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權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時發現自己的無家可歸。隨著宗教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喪失,人不但變得一無所有,而且變成一個支離破碎的存在物。他沒有了歸宿感,認為自己是這個人類社會中的「外人」,自己將自己異化。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種理論來化解自己的異化感覺時,存在主義就應運而生了。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小史

創造者: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L`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 ,Paris,1946)崛起於德國、卻在法國人手裡發揚光大的存在主義,是二十世紀上半葉最具代表性的哲學思潮。存在主義的譜系蕪蔓龐雜,被歸到這個旗幟下的思想家或文學家並沒有一致的教條或信念,他們像是長相相似,血統卻很可疑的家人。如果我們只論及存在主義的基本特徵,其宗譜至少可以溯及四世紀的奧古斯丁。然而,這點在思想史的研究上或許很有價值,對當代存在主義思潮的理解卻沒有多大幫助。誠如哲學史家Copleston所言,存在主義這一名詞並不代表任何一種特殊哲學系統。其實我們可以把這個名詞保留給薩特的哲學,因為他明顯的稱他的哲學為存在主義。諷刺的是,薩特「好心地」蓋了一幢寬敞的「存在之家」,諸多被恭迎入舍的哲學家並不領情,寧可無依無靠流落在外。然而,經由他「追封加謚」的「存在主義祖師爺」:齊克果、尼采、雅斯培,卻陰錯陽差的成為這次運動的非自願受益人,想躲也躲不掉。雖然名稱不受同行歡迎,存在主義還是烽火燎原席捲了全世界。

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由於其「反抗」陳鼓應先生的看法,存在主義者的一致性表現在兩個堅決的反抗上:(1)反抗哲學上觀念論的基本假定與結論,特別是黑格爾的超越的泛邏輯;(2)反抗物質主義與工藝學上的實用主義,控告他們將人類的最高價值與理想歸於僅僅是動物本能的升華,而扼殺了人類文化的真正精神。正如同現象學運動中那句宣誓意味濃厚的口號:「面向事物自身!」,在其嫡系的存在主義那裡也同樣產生了一句廣告詞:「存在先於本質」。這個命題由存在主義掌門人薩特精心打造,氣勢上或許弱了點,卻充滿了哲學的思辯氣息。薩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1946)(此文可視為存在主義的宣言)一文中進一步說明:「我們說存在先於本質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意指人首先存在著,在這世界上遭受各種波折─而後界定他自己。」薩特認為這個命題可視為存在主義者的基本信念,但並非人人同意。除了這句著名的口號外,存在主義者常使用的術語還包括了:主體性、主體際性、空無、怖懼、焦慮、疏離等等。雖然現在存在主義的熱潮已逝,我們還是可以透過這些詞語嗅聞到屬於那個時代的特殊氛圍。存在主義發軔於哲學界,卻在文學國度里開花結果。世人所熟知的存在主義者多半能文能武,右手寫論辯、左手作詩文,而且成就都很卓著。推究其因,文學語言要比哲學語言更能掌握活生生的人類處境。存在主義者反對將人歸約成抽象的概念存在,有什麼比小說、戲劇更能考察人與人、人與世界的關係呢?如今,陀斯托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地下室手記》,卡夫卡的《審判》、《城堡》,加繆的《異鄉人》、《瘟疫》,薩特的《嘔吐》(又譯《噁心》、《厭惡》)、《牆》等文學作品,已經成為理解此一思潮不可不讀的文本了。

推薦閱讀:

朱聿鍔—搜狗百科
食材說 | 你清洗桃膠的方法對了嗎?
[轉載]擇日(擇吉)宜忌大全!【文化百科】 (上)
《生活百科》

TAG:存在 | 百科 | 主義 | 搜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