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到底有沒有說過佛法?】

大象佛學圖書館

【金剛經】的有無觀

從「佛陀有沒有說法」談起

眾所周知,《金剛經》是佛教最核心的經典之一,而「有」和「無」則是佛法中最關鍵的問題,所以今天我們要通過一個微小的話題來談一談《金剛經》中關於「有」和「無」的問題。那麼,這個話題是什麼呢?就是「佛陀到底有沒有說過佛法?」   

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說:「佛陀怎麼可能沒說過佛法呢?如果佛陀沒有說過佛法的話,怎麼會有我們今天的佛教?

佛陀如果沒有說過佛法的話,怎麼會有我們所學的三藏經典?」是啊,如果以此而言,佛陀當然應該說過佛法。可是,在《金剛經》中,佛陀卻對須菩提尊者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不僅如此,在《大般若經》第425卷和《文殊師利問經》中,佛陀也一再的宣稱,「我成佛來不說一字,汝亦不聞。」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我們堅信佛陀說過佛法的話,為什麼佛陀在經典中一再的否認呢?反之,如果我們相信經典,認為佛陀沒有說過佛法呢,可是我們所依據的經典卻明明就是佛法嗎?

面對這個兩難的問題,我們可以先看一下古代的祖師大德們是如何解釋的,關於《金剛經》的註解,最權威的應該是世親菩薩的《金剛經論》,世親菩薩在《金剛經論》中說:「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說法不二取,無說離言相。」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說,我們眾生所見所聞的那個八相成道的釋迦牟尼佛,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佛陀,他只是應機示現的化身而已,我們不能因此就覺得我已經真的見到佛陀了,我已經真的聽過佛法了,佛陀不是也說了嗎:「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以,無論是能說法的佛陀,還是佛所說的教法,我們都不能執為實有,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體悟到諸法實相是離言絕慮的,是不可思議的。

在世親菩薩之後,印度的許多大論師也都對這個問題展開過辯論。根據唐代

高僧窺基大師在《成唯識論述記》中的記載:印度的龍軍、無性等論師是主張佛陀沒有說法的,他們認為,佛陀在成佛之前都有度化眾生的願力,而眾生都有覺性,都有通過聽聞佛法而解脫的願望,當眾生的善根和願力成熟的時候,就會與佛陀的本願之力相應,這樣就會促使有佛陀說法眾生聽法的影像顯現。但是呢,這些影像只是存在於眾生心識中的虛妄假相而已,真正的佛陀是常住在涅槃之中如如不動的。所以,從這角度而言,可以說佛陀是沒有講過佛法的。龍軍論師等認為,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在《大般若經》和《文殊問經》中佛陀才會說,我成佛以來從沒說過一個字,你們也從來沒有聽到過我說的佛法。

可是呢,還存在與此截然相反的另外一種說法,在印度,還有護法、親光等論師,就主張佛陀是說過佛法的,他們也認為眾生都有覺性,都有通過聽聞佛法而解脫的願望,當這種願力足夠強的時候,就會促使佛陀在他的清凈識上顯現出無漏的文句,而這些無漏的文句,就是法界等流而來的清凈種子,就是我們所學的三藏十二部經典,也就是我們凡夫能夠解脫生死的真實所依。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說,可以說佛陀是說過佛法的。

護法等論師認為,正是由於這個緣故,所以在《昇攝波葉喻經》中,佛陀才會對阿難說:「阿難啊,我所說出來的法,只有手中的樹葉這麼少,而我沒有說出來的佛法,卻像整個森林的樹葉那麼多啊。」

關於佛陀有沒有說過佛法的辯論,由於窺基大師總結和分析的已經非常完善,所以在此之後,這個辯論便逐漸的平息了。可是呢,這其中所蘊含的意趣和作用,卻值得我們深入體會。

首先,通過對這個有無問題的思考,可以讓我們更好的體會佛陀出世的本懷。唐代高僧普光法師說:「尋夫三界有情、五趣漂溺、循環不息、輪迴無替者,莫不以斷、常、空、有紛亂於懷,所以菩薩降生,垂範利物,為除空、有兩執,故開空、有二門。」

這就是說呢,我們凡夫之所以輪迴生死煩惱不斷,關鍵問題就是我們總是執著於各種邊見,我們總是執著於有無、生滅、常斷、來去這些錯誤的分別。佛陀之所以出世講法,就是為了破除我們這些錯誤見解,所以佛陀開演了空、有二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觀和唯識兩大思想體系。可能大家經常聽人說,中觀和唯識太難了,以我們的根基實在無法入門。

大家是不是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其實,只要我們細心體會一下,佛陀在有的經典中說自己沒有講過佛法,這不就是以空破有的中觀法義嗎?佛陀又在有的經典中說自己說過佛法,這不就是以有破空的唯識道理嗎?所以,佛陀無論說有說無,其目的都是為了讓我們斷除邊見導歸中道,最終斷盡煩惱證悟實相。

其次,通過對有無問題的思考,我們可以更深的理解佛法的真諦。既然我們執有執無都是邊見,那怎樣才能體悟中道正見呢?佛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龍樹菩薩也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無,亦即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各位請想想看,對我們佛弟子而言最為重要的釋迦牟尼佛和三藏經典,都是虛幻的假相的話,那麼一切諸法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既然我們所執著的「我」和「法」都不是真實的,那麼,我們所執著的到底是什麼呢?原來,我們所執著的都只是一些假名概念,這些假名概念是沒有自性的,但是卻有它的作用,而且它的假安立要有真實的所依,就好比我們畫一匹馬,總要有一匹真的馬作為原型吧?我們凡夫的修行,就是要一層一層的認識哪些法是假,哪些法是真,通過借假修真,最終破假歸真。

最後,通過對有無問題的理解,可以讓我們真正的減輕煩惱。雖然我們都還是凡夫,但是,當我們在理論上真正認識到一切諸法都是夢幻泡影的時候,我們還會產生深深的貪著嗎?當我們真正意識到一切事物都是虛幻不實的時候,我們還產生強烈的嗔恨嗎?當我們真正認識到一切學說都只是名言概念的時候,我們還會被各種知見所迷惑嗎?當我們這樣不斷的反觀自己、不斷的提醒自己的時候,我們內心貪嗔痴的雜染種子就會越來越少,戒定慧的清凈種子就會不斷增多,我們的心就會越來越清凈,而當越來越多的人都轉染成凈的時候,我們的國土也就會越來越和諧。我想,這不僅是我們每個佛弟子修行中最現實的目標,也是我們所有眾生共同的美好願望。

(本文為某次講經演講稿,後刊載於《佛教文化》。)

大象佛學圖書館

微信號:dxfxtsg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南懷瑾先生與宣化上人對妄想的兩種不同觀點?
為什麼這樣的因會得那樣的果?憑什麼?
看到了一篇關於無常的文章,題目還說正因為無常我們才有希望,但是還是有疑惑?
佛教中的「無欲」算不算一種慾望?「欲無欲」矛盾嗎?
學俱舍論哪個版本好?

TAG:佛法 | 佛陀 | 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