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核心綱領 — 陳小旺

(2010-12-25 13:32:24)太極拳行雲流水悠閑自如, 其輕盈流暢自然優雅的美學動感, 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人士喜歡和接受。這種集健身、技擊、養生、修性一體的運動方式, 剛柔相濟變化無窮, 蘊涵著東方哲學的玄機妙韻, 已經成為全民喜愛的運動。當代拳學大師陳小旺, 擔憂太極拳流於套路形式而丟失拳學綱領。故將50餘年潛心領悟的成果, 毫無保留地公眾於世, 詮釋太極拳核心機密! 視頻講演系例: http://video.sina.com.cn/v/b/44487486-1872097305.html

陳式太極拳【拳學闡微】上部  太極拳之核心  陳小旺(1)http://video.sina.com.cn/v/b/44301698-1872097305.html(2)http://video.sina.com.cn/v/b/44293891-1872097305.html(3)http://video.sina.com.cn/v/b/44300524-1872097305.html(4)http://video.sina.com.cn/v/b/44293175-1872097305.html陳式太極拳【拳學闡微】中部  內氣運行規律  陳小旺(1)http://video.sina.com.cn/v/b/44299360-1872097305.html(2)http://video.sina.com.cn/v/b/44292233-1872097305.html(3)http://video.sina.com.cn/v/b/44291791-1872097305.html陳式太極拳【拳學闡微】下部  身心平衡法則  陳小旺(1)http://video.sina.com.cn/v/b/44296862-1872097305.html(2)http://video.sina.com.cn/v/b/44299814-1872097305.html(3)http://video.sina.com.cn/v/b/44287547-1872097305.html陳式太極拳【 纏絲功 】外弧線內螺旋  陳小旺(1)http://video.sina.com.cn/v/b/44487076-1872097305.html(2)http://video.sina.com.cn/v/b/44485420-1872097305.html(3)http://video.sina.com.cn/v/b/44412325-1872097305.html陳式太極拳【 精湛演技 】陳小旺表演(1)http://video.sina.com.cn/v/b/44487486-1872097305.html(2)http://video.sina.com.cn/v/b/40727234-1225457590.html

陳小旺, 男, 1946年生, 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 陳氏太極拳第十一代嫡宗傳人。現任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協會名譽會長, 陳家溝太極拳學校校長兼國際部主席,陳家溝太極拳協會技術總顧問。自七歲開始跟從祖父陳發科, 習練家傳陳氏太極拳。父親陳照旭, 解放戰爭時期,因私自變賣了村政權寄養在他家的牛,被判了刑。1960年陳照旭心情抑鬱死在獄中。小的時候,父親出神入化的太極拳技法, 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次他親眼看到一位本家的叔叔, 從背後扭住父親的手臂,說「這一招你怎麼解」?  話音未落,只見父親一抖,那人就被摔出幾米開外。太極拳的奇妙, 從那時就深深地吸引了陳小旺, 可惜父親去世過早,沒能來得及向他傳授功夫, 後師承伯父陳照丕和叔父陳照奎深造, 由此得以功底深厚.技藝精湛的一流功夫。1985年陳小旺代表中國隊, 在西安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中獲太極拳冠軍。同年出訪日本, 並受到海外各國邀請授拳, 經常隨中國武術代表團出訪美國、日本、新加坡等30多個國家。有一次出訪新加坡,一位柔道高手向他發起挑戰,陳小旺婉言拒絕,但對方執意要比試,並熟練地將他的關節死死拿住。在此情形下, 陳小旺出手反擊,只見他順勢一抖,柔道高手就被甩出幾米之遠。1988年獲得國家體委武術研究會頒發的武術貢獻獎, 1994年被溫縣第三屆國際太極拳年會評為太極拳大師。參加過《太極神功》《神丐》《陳氏太極拳》等影片拍攝工作。著有《世傳陳氏太極拳》《陳氏三十八式太極拳》《陳氏十九式太極拳》等書籍。發表《論陳氏太極拳的五層功夫》《陳氏太極拳的發勁》《陳氏太極拳的抖桿》等論文。出版陳氏太極拳的拳、器械、推手等錄影教學片,以多種語言在國內外發行。1990年移居澳大利亞, 成立《世界陳小旺太極拳總會》, 親任總會長, 巡迴歐、美、亞世界各洲諸國推廣傳播太極拳。目前,太極拳總會已經遍布世界三十多個國家,有五十多個分會,會員達十萬餘人。身為國際級太極拳名家的陳小旺, 不辭辛勞奔走各國, 可謂是用心良苦日里萬機。可以肯定地說, 他對中外文化交流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 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陳式太極拳的傳承和發展陳式太極拳分老架和新架兩種,老架是清初陳王廷所創,原有五個套路,又名十三勢。另有長拳一百單八勢一套,炮捶一套。從陳王廷起,經過300多年的傳習,積累了不少經驗,對原有拳套不斷加工提煉,終於形成了近代所流傳的陳式太極拳第一路和第二路拳套。這兩套拳動作都是經過精心編排傳,其速度和強度不同,身法、運動量和難度也不盡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漸進和剛柔相濟的原則。明朝嘉靖年間,中國有一名揚海外的武將,姓戚名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南塘晚年號孟諸,系山東省蓬萊人。戚繼光編製新軍,並傳以集百家拳術之長編製而成的三十二勢,變化無窮、微妙莫測、似有神意。陳王庭創造太極拳時,從戚繼光所編的《三十二勢拳經捷要》中吸取精妙,採納了二十九勢,即懶扎衣、金雞獨立、采馬拳、七星拳、雀地龍、懸腳虛、伏虎勢、獸頭勢、朝天蹬、朝陽手、指襠勢、跨虎勢、當頭炮等。由於陳式太極拳既廣納諸家拳術之長,又有自己獨特的神奇之處,所以每戰必勝,拳理上包容萬家,獨樹一幟,不斷發揚光大。

陳式太極拳創始人 陳王廷太極拳自陳王廷首創之後,在陳家溝世代相傳,陳式子孫婦孺皆知,老幼皆練。陳家溝的人丁越來越興旺,練太極拳之風也愈來愈盛,後浪推前浪,歷代都有名拳師。三百年來,歷經陳氏子孫及其門徒展和發展,太極拳便成為我國重要的拳種之一。從《陳式家譜》可知,陳王廷三子一孫的拳藝一般,玄孫甲弟則拳藝精到,但從此後繼無人。然而,陳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陳家溝著名的太極拳手,人稱三雄,與同族陳公兆、陳大興齊名。不過,這時陳王廷所創的七種拳套,已由博返約,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長拳和太極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陳家溝已很少有人練習,而第一路、炮捶(現代陳式太極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槍,則精益求精。至五傳陳長興和陳有本時,為適應不同的學習對象,第一路太極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傳又派生了趙堡架。新架據說是陳有本所創,架式與老架一樣寬大,逐漸揚棄了某些高難度的動作,陳家溝人稱之為「略」。陳有本的門徒族侄陳清萍,也創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緊湊,動作緩慢,練會後逐步加圈,在不改變套路的原則下,由簡到繁,以至極為複雜,逐步提高拳藝的技巧難度,與陳有本同時的陳家溝拳師陳長興,承祖輩的老架系統,架式寬大,難度高,直到他的學生楊露禪在北京傳習拳藝時,為了適應保健需要,有逐漸改變了拳套動作,遂成楊式太極拳。後又從楊式派生了吳式太極拳,其創始人為吳鑒泉。另有武禹襄先從揚露禪學陳式老架,又從陳清萍學新架套路,其後自創一派,稱武氏太極拳。後由武氏又派生了孫式太極拳,其創始人為孫祿堂。

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創編人 陳長興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又稱大架,是由中國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第十四世祖陳長興,在祖傳太極拳的基礎上,精鍊歸納編定而成。拳架舒展大方,步法輕靈穩健,身法中正自然,內勁統領全身。練習時,要求意、氣、身密切配合,外形走弧線,內勁走螺旋,纏繞圓轉,外柔內剛。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  創編人陳長興  演練陳小旺視頻 【1】http://video.sina.com.cn/v/b/44664844-1872097305.html視頻 【2】http://video.sina.com.cn/v/b/44514355-1872097305.html視頻 【3】http://video.sina.com.cn/v/b/44513047-1872097305.html視頻 【4】http://video.sina.com.cn/v/b/44512261-1872097305.html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  招式名稱第一式預備式   第二式金剛搗碓   第三式懶扎衣   第四式六封四閉   第五式單鞭   第六式金剛搗碓第七式白鶴亮翅   第八式斜行   第九式摟膝   第十式上三步   第十一式斜行   第十二式摟膝第十三式上三步   第十四式掩手肱拳   第十五式金剛搗碓   第十六式撇身捶   第十七式青龍出水第十八式雙推手   第十九式肘底看拳   第二十式倒卷肱   第二十一式白鶴亮翅   第二十二式斜行第二十三式閃通背   第二十四式掩手肱拳   第二十五式六封四閉   第二十六式單鞭   第二十七式雲手第二十八式高探馬   第二十九式右擦腳   第三十式左擦腳   第三十一式左蹬一   根第三十二式上三步第三十三式擊地錘   第三十四式二起腳   第三十五式護心拳   第三十六式旋風腳   第三十七式右蹬一根第三十八式掩手肱拳   第三十九式小擒打   第四十式抱頭推山   第四十一式六封四閉   第四十二式單鞭第四十三式前招  第四十四式後招   第四十五式野馬分鬃   第四十六式六封四閉   第四十七式單鞭第四十八式玉女穿梭  第四十九式懶扎衣   第五十式六封四   閉第五十一式單鞭   第五十二式雲手第五十三式擺腳跌岔   第五十四式金雞獨立   第五十五式倒卷肱   第五十六式白鶴亮翅 第五十七式斜行第五十八式閃通背   第五十九式掩手肱拳   第六十式六封四閉   第六十一式單鞭   第六十二式雲手第六十三式高探馬   第六十四式十字腳   第六十五式指襠捶   第六十六式猿猴獻果   第六十七式單鞭第六十八式雀地龍   第六十九式上步七星   第七十式下步跨肱   第七十一式雙擺蓮   第七十二式當頭炮第七十三式金剛搗碓   第七十四式收式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拳套(現有83式)  主要特點① 纏絲勁明顯,要求處處留心源動腰脊,用意貫勁於四梢(即兩手和兩足尖),動作呈弧形螺旋,纏繞圓轉並要做到「一動內外俱動」;② 剛柔相濟,柔中寓剛,亦即能打出一種似剛非剛,似柔非柔、沉重而又靈活的內勁;③ 動作要和呼吸運氣相結合,不僅做到氣沉丹田,而且在練動作的同時進行「丹田內轉」, 有時也可在呼氣時發聲 (如呵、哂、噓、吹),以加大勁力;④ 快慢相間,亦即在動作轉換處要快,一般行拳時要慢;⑤ 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3種,體弱有病者可以練高架子,青壯年體健者則可練低架子。陳氏太極拳老架二路拳套 原名炮捶(現有71式)  主要特點① 震腳發勁的動作更多;  ② 動作比第一路快剛,爆發力強;  ③「竄蹦跳躍,閃展騰挪」的動作較多,氣勢雄壯。(第二路只適於青壯年練流傳不廣)。陳長興 << 太極拳十大要論 >>目     錄一理第一,二氣第二,三節第三,四梢第四,五臟第五,三合第六,六進第七,身法第八,步法第九,剛柔第十。一理第一無物散必有統,分必有合。天地間,四面八方,紛紛者各有所屬;千頭萬緒,攘攘者必有其源。蓋一本可散為萬殊,而萬殊咸歸於一本。拳術之學,亦不外此公例。夫太極拳者,千變萬化,無往非勁。勢雖不侔,而勁歸於一。夫所謂一者,自頂至足,內有臟腑筋骨,外有肌膚皮肉,四肢百骸相聯而一者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之謂歟!而要非勉強以致之襲焉!而為之也,當時而動,如龍如虎,出乎爾而急如電閃;當時而靜,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穩如山嶽。且靜無不靜,表裡上下,全無參差牽掛之意;動無不動,前後左右,均無遊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若火機之內攻,發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煩擬議,誠不期然而已然。蓋勁以積日而有益,功以久練而後成。觀聖門一貫之學,必俟多聞強識,格物致知,方能有功。是知事無難易,功惟自進,不可遢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序漸進。夫而後百骸筋節自相貫通,上下表裡不難聯絡,庶乎散者統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總歸於一氣矣!二氣第二天地間,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嘗有直而無曲者矣。蓋物有對待,勢有迴環,古今不易之理也。故嘗有世之論捶者而兼論氣者矣!夫主於一、何分為二?所謂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陰陽也。捶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呼吸。呼則為陽,吸則為陰;上升為陽,下降為陰;陽氣上升而為陽,陽氣下行而為陰;陰氣上升即為陽,陰氣下行仍為陰。此陰陽之所以分也。何為清濁?升而上者為清,降而下者為濁。清者為陽,濁者為陰。然分而言之為陰陽,渾而言之統為氣。氣不能無陰陽,即所謂人不能無動靜,鼻不能無呼吸,口不能無出入,而所以為對待、迴環之理也。然則氣分為二,而貫於一。有志於是途者,甚勿以是為拘拘焉耳!三節第三夫氣本諸身,而身節部甚繁,若逐節論之,則有遠乎拳術之宗旨;惟分為三節而論,可謂得其截法。三節,上、中、下,或根、中、梢也。以一身言之:頭為上節,胸為中節,腿為下節。以頭面言之:額為上節,鼻為中節,口為下節。以中身言之:胸為上節,腹為中節,丹田為下節。以腿言之:胯為根節,膝為中節,足為梢節。以臂言之:膊為根節,肘為中節,手為梢節。以手言之:腕為根節,掌為中節,指為梢節。觀於此,而足不必論矣!然則自頂至足,莫不各有三節也。要之,即莫非三節之所,即莫非著意之處。蓋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滿腔是空;下節不明,顛覆必生。由此觀之,身三節部,豈可忽也!至於氣之發動,要從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則上自頭頂,下至足底,四肢百骸,總為一節,夫何為三節之有哉!又何三節中之各有三節云乎哉!四梢第四試於論身之外,而進論四梢。夫四梢者,身之餘緒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氣者亦所罕聞。然捶以由內而發外,氣本諸身而發梢。氣之為用,不本諸身則虛而不實,不行於梢則實而仍虛。梢亦可弗講乎?若手、指、足特論身之梢耳!而未及梢之梢也!四梢惟何?發其一也。夫發之所系,不列於五行,無關於四體,是無足論矣!然發為血之梢,血為氣之海。縱不本諸發,而論氣,要不可離乎血以生氣;不離乎血,即不得不兼乎發。發欲衝冠,血梢足矣!抑舌為肉之梢,而肉為氣之囊。氣不能行諸肉之梢,即氣無以充其氣之量。故必舌欲催齒,而肉梢足矣!至於骨梢者,齒也。筋梢者,指甲也。氣生於骨而聯於筋,不及乎齒,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而欲足爾者,要非齒欲斷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則四梢足矣!四梢足,則氣自足矣!豈復有虛而不實、實而仍虛之弊乎!五臟第五夫捶以言勢,勢以言氣。人得五臟以成形,即由五臟而生氣。五臟實為性命之源,生氣之本,而名為心、肝、脾、肺、腎也。心屬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屬木,而有曲直之形;脾屬土,而有敦厚之勢;肺屬金,而有從革之能;腎屬水,而有潤下之功。此乃五臟之義,而猶准之於氣,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講拳術者,要不能離乎斯也。其在於內,胸廓為肺經之位,而肺為五臟之華蓋,故肺經動,而諸臟不能不動也。兩乳之中為心,而肺抱護之;肺之下,膈之上,心經之位也。心為君,心火動,而相火無不奉命焉。而兩乳之下,右為肝,左為脾,背之十四骨節為腎。至於腰,為兩腎之本位,而腎為先天之第一,又為諸臟之根源。故腎氣足,則金、木、水、火、土無不各顯生機焉!此論五臟之部位也。然五臟之存乎內者,各有定位。而見於身者,亦有專屬。但地位甚多,難以盡述。大約身之所系,中者屬心,窩者屬肺,骨之露處屬腎,筋之聯處屬肝,肉之厚處屬脾。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無窮,肺經之位最靈變,腎氣之動快如風。是在當局者自為體驗,而非筆墨所能盡罄者也!三合第六五臟既明,再論三合。夫所謂「三合」者: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內三合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也。若以左手與右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左肩與右胯相合,右三與左亦然。以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孰非外合!心與目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孰非內合!然此特從變而言之也。總之,一動而無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五臟百骸悉在其中矣!六進第七既知三合,猶有六進。夫「六進」者何也?頭為六陽之首,而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體此為向背,頭不可不進也!手為先鋒,根基在膊,膊不進則手卻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進也!氣聚於腕,機關在腰,腰不進則氣綏而不實矣!此所以腰貴於進者也!意貫周身,運動在步,步不進則意索然而無能為矣!此所以必取其進也!以及上左必進右,上右必進左,共為六進。此六進者,孰非著力之地歟!要之,未及其進,合周身毫無聯動之意;一言其進,統全體全無抽扯之形。六進之道,如是而已!身法第八夫發手擊敵,全賴身法之助,身法維何?縱,橫,高,低,進,退,反,側而已。縱,則放其勢,一往而不返。橫,則理其力,開拓而莫阻。高,則揚其身,而身有增長之意。低,則抑其身,而身有攢促之形。當進則進,彈其力而勇往直前。當退則退,速其氣而迴轉扶勢。至於反身顧後,後即前也。側顧左右,左右惡敢當我哉。而要非拘拘焉而為之也。察夫人之強弱,運乎己之機關,有忽縱而忽橫,縱橫因勢而變遷,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底,高底隨時以轉移,豈可執一而論。時而宜進不可退,退以餒其氣。時而宜退,即以退,退以鼓其進。是進固進也,即退亦實以助其進。若反身顧後。而後不覺其為後。側顧左右,而左右不覺其為左右。總之:現在眼,變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則本諸身。身而前,則四體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則百骸莫不冥然而處矣。身法顧可置而不論乎。步法第九今夫四肢百骸主於動,而實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以故應戰,對戰,本諸身。而所以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隨機應變在於手。而所以為手之轉移者,又在於步。進退反側,非步何以作鼓動之機,抑揚伸縮,非步何以示變化之妙。即謂觀察在眼,變化在心,而轉變抹角,千變萬化,不至窮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強可致之也。動作出於無心,鼓舞出於不覺,身欲動而步以為之周旋,手將動而步亦早為之催迫,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驅而若驅,所謂上欲動而下自隨之,其斯之謂歟!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步也。無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進,而後步亦隨之,前後自有定位也。若前步作後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後步之前步,後步作前步之後步,前後亦自有定位矣。總之:捶以論勢而握要者步也。活與不活,在於步,靈與不靈亦在於步。步之為用大矣哉!剛柔第十夫拳術之為用,氣與勢而已矣。然而氣有強弱,勢分剛柔,氣強者取乎勢之剛,氣弱者取乎勢之柔,剛者以千鈞之力而扼百鈞,柔者以百鈞之力而破千鈞,尚力尚巧,剛柔之所以分也。然剛柔既分,而發用亦自有別,四肢發動,氣行諳外,而內持靜重,剛勢也。氣屯於內,而外現輕和,柔勢也。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還 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逼不捷,剛柔相濟,則粘,游,連,隨,騰,閃,折,空,擠,捺。無不得其自然矣。剛柔不可偏用,用武豈可忽耶。陳長興 <<太極拳用武要言>>要訣云:捶自心出,拳隨意發,總要知己知彼,隨機應變。心氣一發, 四肢皆動, 足起有地, 動轉有位, 或粘而游, 或連而隨, 或騰而閃, 或棚而捋, 或擠而按。拳打五尺以內,三尺以外,遠不發肘,近不發手,無論前後左右,一步一捶,遇敵以得人為準,以不見形為妙。拳術如戰術:擊其無備,襲其不意,乘擊而襲,乘襲而擊,虛而實之,實而虛之,避實擊虛,取本求末。出遇眾圍,如生龍活虎之狀,逢擊單敵,以巨炮直轟之勢。上中下一氣把定,身手足規距繩束,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精敏神巧全在於活。古人云:能去,能就,能剛,能柔,能進,能退,不動如山嶽,難知如陰陽,無窮如天地,充實如太倉,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察來勢之機會,揣敵人之短長,靜以待動,動以處靜,然後可言拳術也。要訣云:借法容易,上法難,還是上法最為先。戰鬥篇云:擊手勇猛,不當擊梢,迎面取中堂,搶上搶下勢如虎,類似鷹鷂下雞場;翻江撥海不須忙,單鳳朝陽最為強;雲背日月天交地,武藝相爭見短長。要訣云:發步進入須進身,身手齊到是為真,法中有訣從何取,介開其理妙如神。古有閃、進、打、顧之法:何為閃,何為進,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何為打,何為顧,顧即打,打即顧,發手便是。古人云:心如火藥,手如彈,靈機一動,鳥難逃。身似弓弦,手似箭,弦響鳥落顯神奇。起手如閃電,電閃不及合眸。襲敵如迅雷,雷發不及掩耳。左過右來,右過左來;手從心內發,落向前面落。力從足上起,足起猶火作。上左須進右,上右須進左,發步時足根先著地,十趾要抓地,步要穩當,身要莊重,去時撤手,著人成拳。上下氣要均停,出入以身為主宰;不貪,不歉,不即,不離。拳由心發,以身催手,一肢動百骸皆隨;一屈統身皆屈;一伸統身皆伸;伸要伸得盡,屈要屈得緊。如卷炮卷得緊,崩得有力。戰鬥篇云:不拘提打,按打、擊打、沖打、膊打、肘打、胯打、腿打、頭打、手打、高打、低打、順打、橫打、進步打、退涉打、截氣打、借氣打、以及上下百般打法,總要一氣相貫。出身先佔巧地,是為戰鬥要訣。骨節要對,不對則無力,手把要靈,不靈則生變。發手要快,不快則遲誤。打手要狠,不狠則不濟。腳手要活,不活則擔險。存心要精,不精則受愚。發身要鷹揚猛勇,潑皮膽大,機智連環,勿畏懼遲疑;如關臨白馬,趙臨長坂,神威凜凜,波開浪裂。靜如山嶽,動如雷發。要訣云:人之來勢,務要審察,足踢頭前,拳打膊下,側身進步,伏身起發。足來提膝,拳來肘發,順來橫擊,橫來捧壓,左來右接,右來左迎,遠便上手,近便用肘,遠便足踢,近便加膝。拳打上風,審顧地形,手要急,足要輕,察勢如貓行。心要整,目要清,身手齊到始成功。手到身不到,擊敵不得妙。手到身亦到,破敵如摧草。戰鬥篇云:善擊者,先看步位,後下手勢。上打咽喉下打陰,左右兩協並中心。前打一丈不為遠,近打只在一寸間。要訣云:操演時面前如有人,對敵時有人如無人。面前手來不見手,胸前肘來不見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心要佔先,意要勝人,身要攻入,步要過人,頭須仰起,胸須現起,腰須豎起,丹田須運起,自頂至足,一氣相貫。戰鬥篇云:膽戰心寒者,必不能取勝。不能察形勢者,必不能防人。先動為師,後動為弟,能教一思進,莫教一思退。膽欲大而心欲小,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一理運乎二氣,行乎三節,現乎四梢,統乎五行。時時操演,朝朝運化,始而勉強,久而自然。拳術之道學,終於此而已矣。上打咽喉下打陰  中間兩肋並中心下部兩鐮合兩膝  腦後一掌要真魂<<太極拳纏絲勁論>>太極拳,纏法也。纏法如螺絲形運於肌膚之上,平時運動恆用此勁,故與人交手,自然此勁行乎肌膚之上,而不自知,非久於其道不能也。其法有:進纏,退纏;左纏,右纏;里纏,外纏;順纏,逆纏;大纏,小纏。而要莫非以中氣行乎其間,即引即進,皆陰陽互為其根之理也。何以為軟手, 手軟何能接物應事? 若以跡象視之,似乎不失於硬,故以為軟手。若以神韻論之,交手之際,剛柔並用,適得其中,非久於其道者,不能澈其底蘊。手即權衡稱物而知其輕重,打拳之道吾心中自有權衡,因他之進退緩急而以吾素練之精神,臨之是無形之權衡也。以無形之權衡權有形之跡象,宜輕宜重而以兩手斟酌,適得其當,斯為妙手。其周身規矩:頂勁上領,襠勁下去(要撐圓,要合住);兩肩松下,兩肘沉下,兩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視,以手在前者為的;頂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靜氣;兩膝合住勁,腰勁下去;兩足常用鉤勁,須前後合住勁。外面之形,秀若處女,不可帶張狂氣,一片幽閑之神,儘是大雅風規;至於手中,其權衡皆本於心,物來順應,自然合進退、緩急、輕重之宜,此太極之陰陽相停,無少偏倚,而為開合之妙用也。其為道豈淺鮮哉!<<太極拳用武要言>> 原文著作之謎  原寶山http://www.yiquanclub.com/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23&ID=11041太極拳傳奇人物蔣發http://baike.baidu.com/view/1253011.htm

太極拳各門派拳術特色陳式新架套路也有兩種,一種是陳有本(陳家溝拳師)編創的,順序與老架同,架式較老架小,轉圈也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較難的動作,陳家溝村人稱之為「小圈拳」,把老架稱為「大圈拳」。這種拳後來又傳至陳鑫,他著有《陳氏太極拳圖說》,闡發陳氏歷代積累的練拳經驗。新架另一種套路是由陳有本的弟子陳青萍創編的,特點是小巧緊湊,動作緩慢,練會後逐漸加圈,以至極為複雜。因為是在河南溫縣趙堡鎮首先傳開的,故人們稱為「趙堡架」。陳式太極拳是古老的拳種,其他多數流派的太極拳(如楊式、吳式、武式、孫式)都是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 陳氏太極: 講究纏絲勁,發力抖彈,是最古老的太極拳,後來的各派太極拳都是在陳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2) 孫氏太極拳: 孫祿堂所創,孫祿堂精通三大內家拳,後來融會貫通,創出孫氏太極拳,特點是步法靈活。(3) 吳式太極拳: 手法比較輕靈,當代太極拳宗師吳圖南就是吳氏傳人。(4) 趙堡太極拳: 很古老的拳種,流傳於武當,擒拿手法特別獨到。(5) 和氏太極拳: 是在趙堡太極拳的基礎上由和兆元創出,結合了很多軍隊中的實戰因素。(6) 楊氏太極拳: 創始人大名鼎鼎,是楊露禪,他先學習陳氏太極拳,然後自我揣摩,獨樹一幟。(楊氏太極拳比較舒展大方,是現在流傳很廣的拳術)

揚式太極拳創始人 揚露禪太極拳的起源和流派( 社會各界評論 )一. 太極拳流源之說別論(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228/18/108745_2671094.shtml(2)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228/18/108745_2671141.shtml(3) http://www.sanshou.net/php/news/news_xiang.php?inid=1115090075二. 陳王廷與蔣發畫像的啟示(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209d7010007e7.html(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209d7010007e8.html(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209d7010007e9.html三. 各門派太極拳流源之說陳氏太極 --- 河南省焦作市溫縣趙堡鎮陳家溝世傳太極拳,其門人堅持太極拳始創於,陳家溝明末清初的先輩陳奏廷(陳王廷)。楊氏太極 --- 清朝楊露蟬所創,楊露蟬雖師從於陳家溝的陳長興,但楊氏門人至今仍歷尊師訓,奉(張三丰)為祖師。趙堡太極 --- 河南省焦作市溫縣趙堡鎮一帶的太極流派,歷尊(張三丰)為祖師。武氏太極 --- 清朝武禹襄所創,源自趙堡太極,師從趙堡鎮陳清平,武氏門人歷尊(張三丰)為祖師。孫氏太極 --- 孫祿堂於民國時期所創,源自趙堡太極,師從郝為真,尊(張三丰)為祖師。吳氏太極 --- 清末吳鑒泉所創,源自楊氏太極,以楊祿禪為宗師,奉(張三丰)為祖師。程氏太極 --- 稱程靈洗所傳,師從南北朝韓拱月。金陵太極功 --- 門人稱金陵太極功始於南北朝盛於唐宋。自然門杜心武的弟子萬籟聲,稱「原式太極拳」。後變為「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可能用以明確太極拳的流源。北京白雲觀安聲遠道長傳承的是「原始太極拳」。道士吳鑫泉傳承的是武當道家太極拳。上例各門派,均未言太極拳始於陳家溝。太極拳流派眾多,不能盡陳。除今天陳家溝人堅持太極拳始創於陳家溝先輩以外,其餘太極流派多尊張三丰為祖師,個別流派的祖師還要早於張三丰。據說民國時期以前,太極界內大家都奉張三丰為祖師,並未有什麼爭議。然而,約上世紀三十年代,國術盛行之時,有一個叫唐豪的人做了一些有關太極拳「考證」的工作,並下結論:太極拳法源於陳家溝。從此,關於太極拳流源的爭論便開始了,至今仍在繼續,網上隨便一搜就可搜出許多有關於此的內容。與唐豪同時代的太極源流研究者徐震先生,對唐豪的這個工作評價甚低,認為唐豪「對太極拳本生的技術方面,實未下過功夫,對這方面的體會是很淺的, 這可能由於他以前操持律師職業養成了習慣,只求取勝,不虛心地研究相反方面的理由與證據」。解放後又有顧留馨繼承唐豪的觀點,繼續論證太極拳發源於陳家溝,而否定太極拳起源於張三丰的說法,但反對者也越來越多。直到2007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作出「決定」,命名河南省溫縣為「中國太極拳發源地」,並將在此建立「中國太極拳文化研究基地」。這個「決定」實際上是支持了陳家溝太極發源說,雖然趙堡派太極拳也在溫縣流傳,但趙堡太極是承認張三丰和山西人王宗岳為先師的。 據說國家體育總局也支持這一「決定」,可是爭論卻沒有因為這個「決定」而終止。

 河南溫縣陳家溝  太極拳祖祠堂太極拳譜集《 十三勢釋名 》李仲所記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十三勢者掤捋擠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十三勢也。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十三勢行功歌 》王宗岳十三總勢莫輕視  命意源頭在腰隙  變換虛實須留意  氣遍身軀不少滯靜中觸動動猶靜  因故變化視神奇  勢勢存心揆力意  得來不覺費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間  腹內松靜氣騰然  尾閭中正神貫頂  滿身輕利項頭懸仔細留心向推求  屈伸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  功夫無息法自修若言體用何為準  意氣君來骨肉臣  祥推用意終何在  益壽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卅字  字字真切義無遺  若不向此推求去  枉費功夫貽嘆息註:此歌訣與張三丰六首太極拳經為一體(列第六首)<< 打手歌 >> 李鶴林抄本記搠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聚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沾隨不丟頂。形觀耄耋能御眾,剛柔快慢自有為。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十三勢論 》李春茂所記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高低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譬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其根自斷,損壞之速乃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太極拳論 》王宗岳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隨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慢。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自為人所制。雙重之病未語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隨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辯焉。是為論。顧留馨  http://www.csghs.tp.edu.tw/~chic/page_m/n3-3-c7.html

太極拳祖師 —— 張三丰( 社會各界評論 )鏈接進入【1】 http://wdtj.windmath.com/?a=view&p=23&r=129鏈接進入【2】 http://wdtj.windmath.com/?a=view&p=23&r=130鏈接進入【3】 http://wdtj.windmath.com/?a=view&p=23&r=131鏈接進入【4】 http://wdtj.windmath.com/?a=view&p=23&r=132鏈接進入【5】 http://wdtj.windmath.com/?a=view&p=23&r=133


推薦閱讀:

基本纏絲功是練好太極拳的根基
陳氏太極拳
太極---練習太極拳的若干注意問題
太極拳學什麼?怎麼去練?
太極拳的八個特點

TAG:太極拳 | 太極 | 陳小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