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陳式太極拳的基本功訓練--陳寶德
談陳式太極拳的基本功訓練
這不是什麼論文。當前社會上陳式太極拳越來越受到世界體育界、醫學界的重視。在國家的重視下,通過武術前輩們的推廣,陳式拳的教學從保守到放開,故目前練陳式拳的愛好者也日益擴大。 但目前在社會上在練的愛好者,對陳式拳的要領仍一知半解。因此我想提出,練陳式應先掌握它的基本要素之一螺旋纏絲勁。 基本點即「纏絲勁」,可能人人都知道這一要求,但目前來看真正了解它的不多,掌握它的更少。實際上纏絲運動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處處存在,如騎自行車開始時全身未放鬆,自行車就不聽指揮,一旦放鬆全身後就很自然,也可以雙手不扶把,手由腰纏動也能指揮方向行使。為什麼?因您開始時一身都僵勁,沒有放鬆,因此不聽使換。另您吃飯用筷去夾,用手拿包子,不斷地用手拿瓜子吃,這都不知不覺地在做運動纏絲形。現在專講手的纏絲,實際纏絲是包括四肢和軀幹部,即左右手,腳腰和胯襠,都必須要產生螺旋纏絲運動。它是在意識指導下的內勁作旋轉摧動外形。形成圓形的動作不管是順纏或是逆纏,運動時都要螺旋式的纏絲伸縮成為圓形運動,它是由無數分圈組成的我們叫纏絲勁。
它的口訣是: 順纏:即小指內裹,拇指向上外捻 逆纏:即拇指內裹,小指向上外揚 它的掌形如圓。
目的是要達到節節放鬆,內外相合。要達到節節放鬆,首先了解三節,要領中有一警語「三節不明,拳法不清」。 頸椎骨大椎穴以上頭部為梢節,大椎穴至腰椎骨為中節,太椎穴至臀、胯、襠、騰、足、為根節。
注釋:實際中節正確的劃分是至臀胯處。要把腰、胯分開活動單獨練以達以中節松,因「腰為主宰」「主自穹於腰」的「穹為窮」要求,達到節節貫串,要貫串傳遞每個關節都要能分得開運轉。一個關節不松就影響另二分關節不松活,那就影響拳式的鬆柔,動作就不舒展。現在利用畫太極圈作為基本功,以達到加快,達到松沉和手的纏絲勁,在身前畫一幅太極圖掛在空間(見上圖)。 太極圖的大小,挂圖可小一點,在練時放大到規定大小。太極圖的規定是,在初練拳時的大小即以膻中穴為中心點,上點為印堂穴,下點為氣海穴,作垂直線,橫線是以垂直的長度為橫線。(通過中心點左右分,人站在圖前開約15至20公分左右,兩足分開闊度是略大於肩闊,兩足平行兩微屈,臀部下沉「如坐在凳子上」。全身放鬆,意念集中,目平視,天柱穴意領上提,舌微貼上齒鄂,百會穴垂直地會陰穴,呼吸自然。圈離身前約1 5~20公分,左右手單手畫立體太極圓要於身平行,在畫圓時不要忽近忽遠和產生凹凸及橢圓。兩側的魚眼圈,我叫S形,上下要相等。S形的中點是膻中穴,上下和圓線過渡圓滑,開始左手或右手可任選,要求: (1)先熟記空間的太極的軌跡線。 (2)以中指領勁不斷畫圈。
(3)腰左右轉動,以腰帶動手畫圈。 (4)控制腰,在轉動時不能帶動臀部轉動和頭部。要想不帶動臂、那必須放鬆中節,肩要松沉付要墜,運動時不抬肘要做到肘領手,手領肘的方位,頭部不能跟著轉,只能眼珠跟手左右轉視。 (5)進入手掌按太極圈的順逆點進行手掌順,逆纏絲轉掌練習。 (6)太極圈是一圓形的軌跡線,我們稱它為公轉圈,手沿公轉圈的軌跡作為自轉「即順纏變逆纏」,變換按圖上的說明點進行變換。 (7)因公轉圈有最高點和最低點,下稱高點,低點。如手在低點向上劃弧時,要有下沉之意。即頭項的百會穴有上頂之意,如手運行到上點轉向下點劃弧時則意要有下沉之意即下插,即形成手身有開台之意,從而使百會穴和長強穴上下對拔,使背脊骨有拔長之感。手起身沉,手落身提但無外形之感,以達到中不離中正,手身起落自然協調。 (8)手起意沉時鬆開款道,手落意提時提收穀道,自然協調後進行。 (9)手起身沉時,腳根部微著力,五趾微扣。手落身提時,微提後腳根,五趾微松,熟練後自然協調。 (10)手起意沉時吐氣, 手落意提時吸氣。 (11)單手熟練後兩手同時畫太極圈。 雙手做動作要意指一手為主「實」,那麼腰的左右轉動未帶動為主的手,而中心線也兩側外移,兩手在膻中穴前交叉成十字手形即手的虎口在胸為準。因陳式拳規定,左手管左邊不超過膻中穴,右手管右邊。手,上不過眉下不低臍,腕高於肘,肘不過肩。 以上是手和體以意產生開合的纏絲螺旋運動的基木鍛練要求,其它的有左右襠胯各自分開作平面劃圖分順(正圈),逆(反圖),左右胯~起劃形圈∞均是反圈,即利用扛桿原理上下提練發勁用,步型為偏馬步。左右胯作一正一反的纏絲,手作鴨蛋形的公轉,軌跡圈練手的正反圈的纏絲動作等等,這都是練螺旋纏絲的基本動作,謝謝大家!不對之處請提出探討。 陳寶德 |
推薦閱讀:
※如何正確卧推,我很早寫的一篇文章,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第15天:舌尖後音【zh】/百日訓練
※TRX懸吊訓練八個基本動作
※日新筆錄: 2018/04第14周 #updated 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