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名為「浮屍案」
浮屍案講的是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幫吳王滅了楚國後,伍子胥掘開楚平王的墓,「出其屍,鞭之三百。」正是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但吳國的輝煌,僅是曇花一現。闔廬的兒子夫差當政後,重用奸臣伯否,疏遠伍子胥。其時越王勾踐正在卧薪嘗膽,一心滅吳,吳國亡在旦夕。伍子胥敏銳地感覺到即將發生的亡國之禍,數次進諫,「越王為人能辛苦,今王不滅,後必悔之。」夫差不聽,偏信奸臣伯否的讒言,竟然賜刀令伍子胥自剄。剛烈的伍子胥,刎頸之前,對其舍人說,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懸在吳東門之上,我要看一看越寇是如何經此門滅吳的。夫差得知此話大怒,令人用馬革裹伍子胥之屍,浮屍江上。卧薪嘗膽的勾踐果然滅了吳國。夫差臨死時「掩其面」說:「吾無面以見子胥也」。
No.2 名為「兔死狗烹案」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為人們所熟知。弱小的越國要想打敗強大的吳國,沒有這種非凡的、艱苦卓絕的精神是不行的。但僅有這樣的精神還不夠,還需要大智慧。非凡的精神更兼非凡的智慧,句踐與范蠡、文種,君臣戮力同心,成就了大事業。勿以成敗論英雄,歷史上成功的不知幾多。范蠡的非凡之處不僅在於它的成功,它的更高人之處在於他成功之後所說的一段話。越國滅了吳國,范蠡隨即離開了越國,並給文種寫了一封信說:「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執迷不悟的文種不肯離開越國。越王賜文種一劍,說:「你教我滅吳七種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種就滅了吳國,你那裡還有四種,把他帶到先王那裡去吧。」文種只好自殺。
No.3 名為「車裂案」
中國歷史上曾有過許多次「變法革新」,最成功的要數「商鞅變法」。商鞅懸賞五金,募一人將一根木頭從國都南門搬到北門,「民怪之,莫敢徙」。於是將賞金提高到五十金,有人做到了,立刻兌付了賞金。從而樹立了「言必信,行必果」的威信。新法很難執行,因為大家都反對。碰到太子犯了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商鞅變法之前,「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雍州位於陝西西部,所處環境,十分偏僻、閉塞。被中原各國視為戎狄。「諸侯卑秦」。變法之後,秦一躍成為西部之強國,諸侯懼之,稱為「虎狼之國」。到後來,秦始皇掃滅六國,完成統一大業。若論統一大業,商鞅變法應是第一功,因為他為秦國以後的富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商鞅後來的結局十分悲慘,秦孝公死後,他四處逃亡,走投無路,終被秦惠王捉住,受了車裂之刑。
No.4 名為「聰明誤」
有一種力量,可以獨立於權錢之外,那就是「勢」。有關「勢」的研究和學說,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的韓非子那裡。韓非子說,「故善任勢者國安,不知因其勢者國危。」韓非子將「勢」與法、術並列為王者經世治國必諳之道。在其《難勢》等篇章中對「任勢」之理作了精闢的闡述。近人有郭沫若的《十批判書》也曾論及韓非子之「勢」。春秋戰國,諸子蜂起,百家爭鳴,是我國歷史文化最為輝煌壯觀的一個時期。韓非子是其中一朵奇葩。細讀韓非子,你會為他氣勢之磅礴,視野之開闊,立論之縝密,引喻之精博而嘆服。秦始皇讀了韓非子之書,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也!」韓非子到了秦國,李斯自以為不如韓非子,向秦王進了讒言,將韓非子害死獄中。
No.5 名為「無兵造反案」
漢代韓信之死,最令人同情。楚漢相爭,劉邦與項羽對陣,常吃敗仗,多虧有韓信在。漢軍出陳倉,就是「用韓信之計」。以後井陘之戰,充分顯示了韓信的謀略和軍事指揮天才。收趙定齊,韓信立了大功。殺死龍且,斬斷項羽臂膀。劉邦幾次大敗,末了從韓信那裡收精兵,方能再戰。剛剛葬了項羽,劉邦就「馳入齊王壁,奪其軍。」突如其來,奪了韓信的兵權。好一個「共天下」,原是如此。蒯通勸韓信自立為王,又引了「兔死狗烹」,文種被害的故事告誡韓信,但韓信深信劉邦,執迷不悟。結果韓信沒有逃脫「兔死狗烹」的結局。說韓信謀反,不但奇怪,也不合邏輯。作齊王時,實力強大,蒯通一勸再勸,堅決不反;當了楚王,仍有一定實力,也不反;只待一個兵都沒有的時候才反。這只是一個陰謀而已罷!
No.6 名為「憂憤悲歌」案
北宋朝廷著名的抗戰派領袖李綱,死時年僅五十七歲,有人說是活活氣死的。一生坎坷,就像綁在井繩上的水桶,一忽兒上,一忽兒下,上上下下何其多也。三個皇帝,徽宗、欽宗、高宗,一個比一個昏庸。每個皇帝身邊都有一大堆漢奸、投降派,令他一生屢遭貶謫。宣和元年,上書力陳國事,「朝廷惡其言」,被貶到南劍州沙縣當一個監稅小官。金兵過黃河,局勢危機,李綱運籌帷幄,準備大舉反擊。宰相李邦彥乘機中傷李綱,欽宗罷了李綱的官。消息傳開,京城軍民「不期而集者數十萬,呼聲動地」,為李綱請命。欽宗無奈,命李綱復為尚書右丞,重負守城之責。不久,以「專主戰議,喪師費時」之罪,貶為亳州明道宮提舉。高宗即位。任李綱為宰相(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李綱銳意革新,改革弊政,充實國庫,整頓軍備,準備北伐。其堅決抗戰的主張,遭到黃潛善、王伯彥等投降派的反對,被視為眼中釘。在相位僅七十五天即被免職,放逐鄂州。
No.7 名為「莫須有」案
岳飛這個名字,在國人心目中是愛國者的別名,而「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種忠義卻使後人在評判他的精忠報國時,只能遺憾地一聲嘆息!就在抗金戰爭取得輝煌勝利的時刻,朝廷連下十二道金牌(紅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飛「措置班師」。在要麼班師、要麼喪師的不利形勢下,岳飛明知這是權臣用事的亂命;但為了保存抗金實力,不得不忍痛班師。岳飛憤慨地說;「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岳飛一回到臨安,立即陷入秦檜、張俊等人布置的羅網,誣告他「謀反」,從他身上,秦檜一夥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證據,韓世忠當面質問秦檜,秦檜支吾其詞「其事莫須有」。韓世忠當場駁斥:「『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紹興十一年農曆除夕夜,高宗下令賜岳飛死於臨安大理寺內,時年三十九歲。岳飛部將張憲、兒子岳雲亦被腰斬於市門。民族英雄岳飛,就在「莫須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臨死前,他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這是悲憤的呼喊!
No.8 名為「謀逆」案
于謙,明朝名臣,民族英雄,與岳飛、張蒼水並稱「西湖三傑」。正統年間,宦官王振專權,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而于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有人勸他說:"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于謙瀟洒一笑,甩了甩他的兩隻袖子,說:"只有清風。"還特意寫詩《入京》以明志:手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兩袖清風"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迎接上皇恢復了帝位,宣諭朝臣以後,立即把于謙和大學士王文逮捕入獄誣陷于謙等和黃囗製造不軌言論。皇帝改年號為天順,丁亥,把于謙在鬧市處死並棄屍街頭,抄了他的家,家人都被充軍邊疆。遂溪的教諭吾豫說于謙的罪應該滅族,于謙所推薦的各文武大臣都應該處死。刑部堅持原判這才停止了。千戶白琦又請求寫上他的罪行,刻板印刷在全國公布。一時要討好皇帝爭取寵幸的人,全都以于謙作為一個話柄。
No.9 名為「反間計」
袁崇煥這個名字,因為金鏞的緣故,廣為人知。袁崇煥像磐石,橫亘在金兵入關的路上,堅不可摧。金兵幾次撞擊,如以卵擊石,頭破血流。明天啟六年,雄才大略的努爾哈赤領十萬精兵圍攻寧遠。經略高第、總兵楊麒擁兵不救。一座孤城,很少的兵力,由袁從煥率領,英勇抗敵。這是戰爭史上一個經典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結果金兵被擊退,努爾哈赤負重傷,並於是年死在瀋陽。漢奸范文程,深謀遠慮,為皇太極獻計,繞過袁崇煥,取道蒙古,以趨直隸之背。皇太極親率大軍,一路暢通,包圍北京。袁崇煥率兵入援。皇太極不敢與之正面交鋒,用范文程反間之計,四兩撥千斤,大獲全勝。金兵在被俘的楊太監面前「悄悄耳語」,說今日撤兵,與袁崇煥有密約,裡應外合,成就大事。楊太監「佯卧」,「竊聞」其言,回去報告給崇禎。崇禎深信不疑,下袁崇煥於錦衣衛獄。
No.10 「百日維新」案
戊戌變法又名維新變法,其高潮則為百日維新,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1898年)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這次變法主張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皇帝所進行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主要內容是: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近代化道路。新政措施雖未觸及封建統治的基礎,但是,這些措施代表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為封建頑固勢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權貴顯宦、守舊官僚對新政措施陽奉陰違,託詞抗命。慈禧太后在光緒皇帝宣布變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緒連下三諭,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區的軍政大權,準備發動政變。戊戌政變後,慈禧太后下令捕殺在逃的康有為、梁啟超;逮捕譚嗣同、楊深秀、林旭、楊銳、劉光第、康廣仁、徐致靖、張蔭桓等人。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將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六人殺害。從6月11日至9月21日,進行了103天的變法維新,以戊戌政變宣告失敗。
推薦閱讀:
※直男看了都想懷孕,這段三國史上最虐基情戀!
※清代官員對太監的印象:與窮寡婦無異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22
※貿易戰,種花家古往今來不曾怕過
※震驚中外的「江南案」葬送了蔣家王朝的統治
TAG:中國 | 歷史 | 中國歷史 | 冤案 | 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