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動物什麼鬼之通俗版

爬行動物什麼鬼之通俗版

2015-08-08 編輯態(蔡波) 中科院之聲

記得在兩棲爬行動物攝影大賽中收到一些蜘蛛和蠍子的作品,被我們給殘忍拒絕了。作者辯解說爬寵交流平台就有這個。我們:……。其實吧,蜘蛛和蠍子都是節肢動物,和昆蟲一樣都是無脊椎動物,與爬行動物差好幾個孫悟空翻跟斗的距離。


也有人問,是不是會爬的動物就是爬行動物?答案生冷無情:不是!


那麼,到底爬行動物是個什麼鬼?!


首先,爬行動物是四足脊椎動物,身體有一根由脊椎連接組成的脊柱,這根脊柱包裹了脊髓,也給身體一個堅強的支撐。它們要麼有四肢,要麼四肢退化成蛇或蛇蜥那樣。而蜘蛛、蠍子等「爬著走」的無脊椎動物都沒有脊椎。圓口類和魚類也沒有四肢。


圖一:綠色部分是蛇、蜥蜴、龜、鱷魚的脊椎(圖片來自維基百科,作者加工處理)


其次,爬行動物是羊膜動物。羊膜動物藉由產卵、卵胎生等方式繁衍,胚胎由多層膜來保護(參考閱讀1),胚胎在這些膜的保護下發育,長成後的幼體用肺呼吸。而魚和兩棲動物的卵沒有革質殼保護,基本不能離開水環境,胚胎沒有羊膜保護,蝌蚪或幼體用鰓呼吸,而這個是一個「水生」的過程。脊椎動物中的圓口類、魚類、兩棲類都不是羊膜動物。


圖二:爬行動物的卵,圖片來自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herp/pxindex.html


爬行動物沒有乳腺,沒有長羽毛的翅膀,絕大部分長有很多角質鱗片,所以哺乳動物和鳥類就不是爬行動物。


綜上所訴,爬行動物屬於四足總綱的羊膜動物,是對蜥形綱及合弓綱除鳥類及哺乳類以外所有物種的通稱,包括了現存的龜、蛇、蜥蜴、鱷、喙頭蜥,及已絕滅的恐龍與似哺乳爬行動物等等(參考閱讀2),也就是圖三中除了鳥綱和哺乳綱的部分都叫爬行動物。


圖三:羊膜動物的系統樹(注意這個系統樹稍微有點「舊」,圖片來自維基百科,作者加工處理)


看到以上的介紹,估計很多人會發現自己對爬行動物的認識有很大偏差。其實,這很正常。古時候的分類學研究也離現在的差距很遠。


公元前384-322年,亞里斯多德把脊椎動物分為兩群:一群為四足卵生被鱗動物,另一群是四足胎生的無鱗或有毛動物。爬行動物大部分被歸入第一群中。


公元前221年-公元22年前後,我國第一本將生物分門別類的書籍《爾雅》將動物分為蟲、魚、鳥、獸,將爬行動物歸入了魚部。


公元1116年,我國的《政和證類本草》將爬行動物歸入了蟲魚部。


公元1590年,我國的《本草綱目》將爬行動物歸入介、鱗兩目之中,其中介有龜鱉、蚌蛤兩類,鱗有龍、蛇、魚、無鱗魚等四類。


公元1723-1735年,我國的《古今圖書集成》中的《博物彙編》將爬行動物歸入第三典(禽蟲典)。


公元1745年,Lyonnet在翻譯萊塞《昆蟲神學》的附記中,首次將Reptiles作為綱名,其中包括爬行動物和蛙類等。


公元1758年,林奈的《自然系統》第十版將爬行動物列入兩棲綱Amphibia,其中有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魚類等。


公元1768年,Laurentius的《爬行綱提要》將Reptiles正式作為綱名,其中將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混雜在一起。直到公元1825年,J.E. Gray的《兩棲類和爬行類的分屬概要》才開始將兩棲動物從爬行動物中分開,脊椎動物門中才出現了爬行綱和兩棲綱。


人們對爬行動物的認識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分類學的研究讓爬行動物作為一個分類單元繼續出現爭論。現在普遍認為:一個分類單元的諸多物種應該有一個共同祖先,一個共同的祖先的後代是這個分類單元的所有物種。我們給一個分類單元做一個定義,必須要概括這個分類單元共同的特徵,同時也能與別的分類單元區分開來。然而如圖三,爬行動物的共同祖先的後代,除了爬行動物還有鳥類。也就說,我們給爬行動物科學的定義中,很難將鳥甚至哺乳動物區分開來。


就如,1998年出版的《中國動物志爬行綱第一卷(總論、龜鱉目、鱷形目)》。它認為爬行動物三個必要特徵為:卵富有卵黃,胚胎在充滿羊水的羊膜腔空間內發育,以防乾燥及免遭機械損傷;體表有表皮層轉化的角質鱗片,保護身體,免於體液過度增發的危險;完全用肺呼吸,進行氣體交換。鳥也有部分這些特徵。2009年,劉凌雲和鄭光美兩位老先生對爬行動物的定義是:一類脊椎動物,體被角質鱗片、在陸地繁殖的變溫羊膜動物(見《普通動物學》,第四版)。但變溫的特徵目前也受到很大的挑戰(參考閱讀3),我們認為魚類是正兒八經的變溫動物,也被科學家證明還有恆溫魚moonfish的存在,不少古生物學家認為一些恐龍很可能不是變溫動物而是恆溫動物(這個後面再給大家慢慢道來)。


說了這麼多,看著也挺累的。那我們怎麼知道哪些動物是爬行動物呢?我們只需要認識爬行動物大部分長了很多角質鱗片,是羊膜動物,然後排除鳥類和哺乳動物就行了。


推薦閱讀:

TAG:動物 | 行動 | 爬行動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