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白:漫談繁體字
漫談繁體字(2014-06-19)
逸 白
學術界要保留繁體字的呼聲,不絕於耳。也有人提出對漢字「用簡識繁」的主張,建議在小學開始設置繁體字教育,將中國文化的根傳承下去。
那麼,我們一直在使用的簡化漢字有問題嗎?有!
簡體字自1956年推行以來,已經將近60年了,但還沒有達到像秦始皇統一漢字那樣大功告成。這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直到今天,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公文、報紙和一切正規場所皆是通行繁體漢字。港、澳早已回歸,並未要求他們使用簡體字。而台灣,也是中國的一個省份。這樣,事實上就形成文字的「一國兩體」。
二、 隨著改革開放,港台地區一直沿用的繁體字又在大陸沿海地區廣泛使用。在珠三角,許多港台企業的內部文件皆用繁體字,而市面上的店牌、標識、名片、掛曆用繁體字的也很普遍,有的為了便於與港台商家做生意,或與來自海外的僑民打交道,會在更多的場合用繁體字。如果說是因為他們不熟悉、不認識,倒不如說怕他們不習慣。
三、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韓國、朝鮮、越南、日本乃至不少西方國家都把學習漢語、漢字,提到重要地位,孔子學院已遍及世界多數國家,他們在教學中既要教簡體字,也要學繁體字,因為他們既要與中國大陸往來,也要與台、港、澳打交道。
四、一些上了年紀的學者,他們一直習慣於使用繁體字,他們所查閱的典籍和檔案也全是繁體字的,他們中確實有些人不能準確地使用簡體字,他們寫書信、寫論文仍在使用繁體字。
漢字簡化的初衷,是為了減少筆劃、書寫省時,當時還因在農村掃盲方便。其簡化方法大致分為四類:
一類是用筆劃少的同音字代替,如雲→雲、余→餘、後→後、里→裏、松→鬆;
二類是從古漢字或異體字中找筆劃少的同一文字代替,如異→異、個→個、無→無、體→體;
三類是草書楷化,如書→書、專→專、車→車、東→東、門→門;
四類是創造的新字,如塵→塵、達→達、國→國、畢→畢、幣→幣。
但是,在實際使用中卻出現了許多問題:
一是用筆劃少的字代替筆劃多的字,而原先的字也有它本身的含義,很多時候出現某個字時不知是本字的原義還是代替字的字義,如「余」是指「我」呢還是指「多餘」;「松」是指「松樹」呢還是「放鬆」?得看上下文才搞得清楚。把「麵」字合併「面」字很有歧義,平時看到「麵」字就一目了然,而看到「面」字就猶豫了,「我下面給你吃」是什麼意思?還有,江西人稱老鄉為「老俵」,這個「俵」字有其獨有的含意,現在這個「俵」字消失了,只好寫成「老表」, 這是指「老錶」嗎?
二是用一個字頂幾個字的字義,如「覆、複、復」皆簡化為「復」,有次參加一場大型繪畫活動,舞台天幕上赫然寫著「複興嶺南畫派」,這「複」字顯然寫錯了,應是「復」字。還有,「干、幹、乾」三個字本各有完全不同的字義:干支、軀幹、乾濕,現在僅用一個「干」字代替,已失去了「望文生義」的功能,出現「餅幹」的字誤也就不奇怪了。
三是有人以為筆劃越多便越像繁體字,於是有位在台資廠工作的文員竟打出這樣一份文件:「關於××的製度」,這「製」字可用於製衣廠、製藥廠,而不能用於「製度」。問題就出在「製」字的個性被模糊了。還有的以為「裏」是「里」的繁體字,於是出現「行程四十公裏」的句子,使人莫名其妙。「後」、「後」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字,現在扯到一起,於是就出現了「皇後」、「 後羿」這樣的錯誤。
四是有些字簡化後字形太近,容易混淆,如沒與設、風與鳳、侖與倉等,若是手寫,則更易弄錯。
此外,漢字有它的美學內涵即藝術美感,是按《六書》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原則來規範的,如「母」字是在「女」字上加兩點,表示乳房,指成熟女子可為母;「孕」字表示腹中有子。現在,有些立意很好的字卻變味了,「愛」不用心(原為「愛」);「國」中只有玉;「心臟」與「骯髒」都用同一個「臟」字,難道心都是髒的嗎?一些站不穩的「廠、廣、產、嚴、飛」等字,已經不像方塊字了。在文字改革之初,周總理在一次非正式場合曾說:大家對「華」字很有感情,這個字形可以保留,其實「華」字是與「花」通用的,而 「華」字卻是專用字,且有對稱美。
有的漢字沒有合併,而是就其本身加以簡化,如塵→塵、興→興、繼→繼,這類字使用時不會混淆,是簡化得好的一部分。而「鑿」字簡成「鑿」,「醫」字簡成「醫」,為何「餐」字沒有簡成「歺」呢?
有人認為,現在有了電腦,繁體字與簡體字之間的轉換,可以在頃刻之間完成。其實不然,繁轉簡可以,而簡轉繁就靠不住了,如「理髮」會轉成「理發」而不是「理髮」;「複習」會轉成「覆習」而不是「復習」。這都是以一字代多字造成的,多保留幾個字形才能減少這種歧義。
正在編纂的空前巨大的工程《中華大典》,便是全用的繁體字,這說明繁體字存在的價值是不可動搖的。
現在簡體字雖已成為主流,但還有許多難以逾越的問題:
其一、中國歷史的浩瀚典籍,1956年以前的龐大檔案儲存,都是用繁體字寫成,從幼兒園起只學簡體字的這兩代人,他們已難識別繁體字的準確含意,再過若干年,這批學過繁體字的老頭們都不在世了,就會感到繼承中華傳統文化困難重重了。
其二、數千年來,中醫能傳承到今天,是靠李時珍、張仲景、孫思邈等名家留下的醫藥著作,而這些書都是用古漢語寫成。有人說,可以翻成簡體字的白話文,但這工作也得有懂得的人去做呀!
其三、推行簡體字,而繁體字並沒有廢除,還在許多場合應用,如書法、篆刻,這就使漢字的總數量大大增加了。而且,一個國家使用同類文字的兩種字體,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其四、由於海外華人和台港澳地區使用繁體字,許多書籍刊物不得不用繁簡兩種文本,這就多耗費人力和財力。我們說,大陸與台灣同宗同文,實際上卻在使用兩種字體,這是不利於中華民族的凝聚的。
如是看來,在一定範圍內保留繁體字存在的價值,讓年輕人懂得些相關的知識,還是很有必要的。
推薦閱讀:
※古漢字「樂」
※如何評價「愛」的繁體字?
※明明沒學過繁體字,為什麼我看到就能認出來?但又不會寫……
TAG:繁體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