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日外交歸於理性

日本新華僑報 中國對日外交歸於理性 來源:日本新華僑報 星島環球網 www.stnn.cc.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DIV.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DIV.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僅僅在去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華之前,中日關係還處在兩國建交以來最低點,兩個並不處於敵對狀態的國家,其領導人五年刻意「不接觸」,這在近現代外交史上都屬十分罕見。而在安倍訪華後的一年中,中日之間也沒什麼特別的「利好」能促使雙邊關係出現「井噴式」的回暖,但「中日關係的春天」(福田語)卻又毫無徵兆地降臨了,近期中日兩國外交互動之頻繁,規格之高,簡直讓人有些始料不及。

  西方國家認為中日關係中不可理解之處頗多。比如,戰後作為戰勝國的中國一方面以「以德報怨」的博大胸襟,遣返大批侵略者,罕見並嚴格地區分了軍國主義分子和普通民眾,放棄了巨額的政府賠款,給予一個罪孽深重的戰敗國最體面、最寬大的待遇;而另一方面,又敏感地審視著日本的一舉一動,對方任何被視為忘恩負義的言行,都會輕易讓人感到憤怒。再比如,中國時時不忘提醒自己的國民要牢記歷史,民間也保有一定程度的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與此同時,它又堅持奉行「中日友好」的信條。

  事實上,日本對華外交始終有一條明確的「利益」主線,自兩國戰後開啟民間往來至今,中日關係的起伏從未真正損害過日本的國家利益。相比日本,中國與日本惟一解決的涉及中國重大現實利益的問題,或許只有台灣主權權益上得到了日本的條約承諾,至於領土爭端、領海劃界、戰爭遺留問題(如化學武器、民間索賠、慰安婦)等等,無論中日關係好與不好,都被暫時擱置或者毫無進展;但與此同時,中國卻花費了大量精力在中日之間的「道義」之爭上。從現實主義的角度來看,這似乎有本末倒置之嫌。

  因此,對於目前中日關係毫無徵兆的迅速升溫,而且恰巧發生在南京大屠殺七十周年前後,而並未引起民族主義情緒強烈反彈,恐怕更應該從利益訴求上給出解釋,這是中日外交理性選擇的結果。其實,中日之間的眾多現實問題必須藉助良好的氛圍才有望達成解決,對中國而言,最為重要和緊迫的是,面對台灣在2008年的不確定,保持中日關係的良性溝通,確保日本在台海問題中置身事外,當是中國最大的利益所在。(作者:史 哲)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法
為什麼中國領導人到各地視察愛坐小巴車不坐轎車?
李敖,「愛台灣」與「愛中國」的完美結合
14比1:中國在聯合國強猛出手,讓美國很受傷
二十四式太極拳圖解教程(8-11)-中國太極拳網

TAG:中國 | 外交 | 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