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省識」讀音的探討

 杜甫《詠懷古迹(其三)》一詩第三聯「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關於「省」的讀音和意義,歷來眾說紛紜。

「省」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兩個讀音,讀shěng時,義項有五:儉省,節約;免掉,減去;(詞語)省略。行政區劃單位,直屬中央;省會。讀xǐng,義項有三: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探望,問候;醒悟,明白。

「省」在《古代漢語詞典》(曾林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版)中,同樣是這兩個讀音,讀shěng時,義項有四:減少;節省,節約;宮禁(宮中禁地);元以後行政區域。讀xǐng,義項有三:察看,檢查;明白;記,記憶。並專門列了「省識」一詞,注為「察看,認識」,並舉杜詩「畫圖省識春風面」為例。

據2003年12月份的《語文月刊》刊登了一篇題為《〈杜甫律詩五首〉注釋辨誤》的文章,作者岳澤和指出,對杜甫《詠懷古迹》的「畫圖省識春風面」,教材注釋為「從畫像上可以約略看到她的青春容貌。……省識,不識」欠妥。他認為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把它注為「省,察。省識,等於說辨認。……大意是說,由於元帝只憑藉畫像辨認美人的容貌,因而使王昭君遠嫁匈奴,只有死後的魂靈在月夜歸來」才算正確。很明顯,岳澤和先生主張按王力的觀點,釋為「察看」,讀為xǐng。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的課下注釋為「曾經」,可能讓很多語文老師「疑惑不解」,因為古今漢語詞典里,的確沒有這一義項。而釋為「曾經」是不是無中生有呢?有人說,在唐代,「未省」是常用的口語,當時無論是詩歌還是小說,作家均有以「未省、不省」代替「未曾、不曾」的用法。張相先生所著的《詩詞曲語辭彙釋》在第572頁也明確提到對這首詩的理解:省,猶言曾也。茲以唐詩為例,先舉省與曾對舉者。除上文所舉幾例後,還有賈島《寄賀蘭朋吉》詩:「會宿曾論道,登高省議文。」再如元稹《有鳥》詩:「有鳥有鳥名燕子,口中未曾無泥滓。」……複次,杜甫《詠懷古迹》詩,其《明妃村》云:「畫圖省識東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此省識字,解者多從省之本義而作略識解,然上句雲省識,下句雲空歸,句法開合相應,故此省識字以作「曾識」解為對仗。周邦彥《拜星月慢》詞云:「畫圖中舊識春風面,誰知道自到瑤台畔。」周詞脫胎杜詩,舊識正曾識也。

如果從律詩用典、借代、對仗等角度看,畫圖和環珮相對,並且都是以物代人,前言畫工,後言明妃。據課下注釋的昭君故事,「畫工」的確是「曾經識得」昭君美貌的,因此「省」解為「曾經」,也合情合理。如果理解為「察看」,與「識別」意義相近,省與識則為近義動詞,與對句「空歸」對仗不工,而就短小的詩詞來說,作者會盡量避免重複,高明的作家往往不會這樣近義連用。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從工對的角度來否定此句中「省」的動詞用法,因為杜詩也並非全是工對,比如「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詠懷古迹(其二)》)「翠華想像空山外,玉殿虛無野寺中」(《詠懷古迹(其四)》)「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詠懷古迹(其四)》)都是寬對。

詩無達詁,力求美解。因此,我認為,如果從工對的角度,將「省」讀為xǐng釋為「察看」並不很好。因為一字之用,關乎全篇。詠古詩多借古傷今,作者借昭君之怨傳自己之恨。昭君怨什麼呢?如果僅僅是自己的美貌被畫工「丑畫」,就其剛直的個性,絕不會在乎這等小事。從「魂歸月夜」來看,她不僅生前愛著漢元帝,死後依然希望回歸故國,能與心愛的人相聚。雖然這不一定符合歷史人物的真實心理,但杜甫這樣寫,是為了表達自己對君主的忠誠,對故國的牽掛。因此,在他筆下的昭君,不僅是一個貌落飛雁的女子,更是一個執著愛情的烈婦,「身在塞外心在漢」。因此她最怨恨的不是畫工丑其貌,而是怨恨元帝不識情。當然,直接造成這種情感隔膜和愛情悲劇的,正是那貪婪可惡的畫工。所以,昭君貌似怨畫工之誤,實則怨君王不察。照這樣理解,「畫圖省識」,則意為「識畫而不識人」,而不是「曾識」。那麼,造成這種不識的,正是畫工從中作梗,該畫出的美不畫出來;也是元帝的失誤,該察人而識畫。杜甫是不是也在藉此表達對君王不察、奸小作亂、報國無門的怨恨呢?這種情懷在《秋興》諸詩中,是索之有據的。

所以我認為「省」釋為「減省」「免去」等,引申為「虛/無/不」等否定意。此等美貌,如此真情,應該識而「未識」,縱然歸而「空歸」,是何等悲怨、遺憾而無奈。據此,我認為「省」讀為shěng,可能更有利於理解此詩的旨意。

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2011年2月26日晨於食鼠齋


推薦閱讀:

六十四卦讀音

TAG:讀音 | 探討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