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華藏世界名稱的由來(摘自華嚴經講解)

「現華表義」。前面這一大段是放光,光最重要的是表法主,表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給我們說法,法有理、有教,理就是義理,義理這一段現華來表。 

  【爾時佛前有大蓮華,忽然出現。】

  『爾時』是什麼時候?是佛眉間放光,那個光從足下收起來的那個時候。前面這段經文,光從足下收起來了,就是這個時候。光一收起來,佛前就有一個『大蓮華,忽然出現』。「華」是有意思的,這一句是總說蓮華出現。佛法裡面常常用來表法的,最普遍的是三個東西,第一個是蓮華,第二個是法輪,第三個是卍字。卍字是三十二相之一,佛胸口有卍字的相。卍字是表吉祥的,都是右旋。蓮華表清淨,用得很多,我們看到佛像、菩薩像坐在蓮華臺上、站在蓮華臺上,為什麼不用其他的花來代表?蓮華所表的意思是清淨無染,確實是代表佛菩薩的德行。蓮華是長在池塘裡面,它的根在池塘泥土裡,它的莖是在水裡面,花開在水上面,蓮華代表不但是出污泥而不染,連清水它也不染。所以佛用這個來表法,把池塘裡面的泥代表六道,六道是五濁惡世、是染污;泥的上面是清水,把清水代表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華開在水上面,這就顯示修行人不但要脫離六道,還要脫離十法界,四聖法界也不沾染,這是蓮華表的意思。

  這個時候,佛的眉間光收起來的時候,忽然大蓮華出現,這個意思很深很廣,我們要知道。經上講忽然出現,這個忽然是表「依理起事」,理太深,事太複雜,都是不可思議。大蓮華在此地,清涼大師為我們介紹:通表《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通說。別說,別表華藏佛之清淨,華藏佛是毘盧遮那如來,是法身佛。在佛前忽然出現這個蓮華,這個蓮華是什麼?這個蓮華就是華藏世界依正莊嚴,無一不清淨。既然通表《華嚴》,當然具足教義裡面所說的,「同時具足等十門」,這十門叫教義。這十門是《華嚴經》上講的十玄門,十玄門不能在此地講。

  我這一次講這部經,把玄義留在最後講,全經講完之後回過頭來講玄義,聽起來就有味道了。玄義是全經義理的精華,但是沒有涉及到全經,你很難理解。所以古德講經有一個原則,對初學的人講,不講玄義。對老修的講,講玄義不講經;對初學介紹,講經不講玄義。初學的人聽經,如果講玄義,玄義講得很長、講得很深,像智者大師講《法華經》,九旬談妙。九十天講什麼?《妙法蓮華經》,講一個經題,一個經的題目講了九十天。現在要這個講法,把聽眾全都講光了,誰來聽你的?「我要來聽經的,你的一個題目就講九十天?」那還得了嗎?所以那個時候眾生根性可以,現在不契機了。現在人心浮氣躁,沒有耐心。我們在外國,過去在美國住了很多年,美國人喜歡聽經,限定你多少時間?一天講一次兩個小時,最好不要超過三天,換句話說,他只有六個小時的耐心。最多不過十個小時,講五天,他可能會來聽。你要講七天,不來了,太長了,我沒有時間。

  所以李老師當年培訓我們,教我們講經,所選擇的經都是小部的。教導我們出去講經,最長不能超過十次,最短不能少過三次。他教給我們的原則,我們學了真的很受用,走到全世界都受人歡迎,最適中的五次到七次,那一部經要講圓滿。《華嚴》這麼大的經,我們怎麼講法?我們把它分段,就是把它分成許多的小單元;經本身分品,一品是一個大單元,我們從一個大單元可以分成很多小單元。像「世主妙嚴品」第一品,現在單獨流通的就有很多小單元,大概「知足天王」這個單元流通得最多,像「忉利天王」、「主山神」、「主水神」,雜神眾那就是二十九個單元,「四天王」也是個單元,這樣子單獨流通,那就變成小部。在外面別人請講經,你得要觀機,往往聽眾會限制時間,你要按照限制的時間把這個單元講圓滿。所以大部經可以用這個方法化整為零,就變成許許多多小部經,合起來就是一個大部,學《華嚴》應當這樣學法。在新加坡有些同學對這個經有興趣,你們要懂得,也得要把精神力量集中學一個單元,一個單元學好,可以再選一個單元。全經可以聽,決定不能全學,全學你的時間、精力不夠。學教還是循序漸進,按部就班,不能一次學得很多。這是為什麼用蓮華表法、為什麼忽然出現。

  【其華具有十種莊嚴,一切蓮華所不能及。】

  這下面是顯示蓮華具足莊嚴之德,莊嚴的德也說不盡。經文也分兩段,我們念的這一句,這是第一段「顯德無盡」。清涼用這個科題、標題,提示我們這個華具有十種莊嚴。十是表法的,換句話說,無盡的莊嚴。『一切蓮華所不能及』,「蓮華」表法的意思我們懂了,別說我們這個世界的蓮華,諸菩薩的淨土、法身菩薩的淨土所現的蓮華不能跟它相比。下面經文也說這十種德相,這十種是略舉,每一種德相都是無量無邊,我們在這部經前面讀得這麼多,許許多多例子我們都能夠看得出來、都能夠體會得到。密宗教學最流行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我學佛章嘉大師教我。這一句話什麼意思?保持你的身心像蓮華一樣。「唵」是身,實在講那個身包括法身、報身、應化身;「嘛呢」就是蓮華,「叭咪」是保持,「吽」是意。保持你的身、心意像蓮華一樣,觀世音菩薩六字大明咒是這個意思。

【所謂眾寶間錯以為其莖,摩尼寶王以為其藏,法界眾寶普作其葉,諸香摩尼而作其鬚,閻浮檀金莊嚴其臺,妙網覆上光色清淨。】

  這一段是「先標十種,顯德無盡」。後面,就是剛才念的這一段,「別列十句」,我們念了六句,這六句是「體備眾德」。我們從經文上就能夠看得出來,全是表法的意思。後面四句是講「妙用自在」。『眾寶間錯以為其莖』,說明這個大蓮華不是草本、木本,不像我們這個世間的植物,是七寶化作的,全是表法的意義。『摩尼寶王以為其藏』,藏是什麼?我們一般人講蓮蓬,蓮華裡頭有個蓮蓬,蓮蓬裡面含藏著蓮子,所以「藏」是含藏蓮子的蓮蓬。華是因,蓮子是果,所以蓮華又代表因果同時,說明宇宙之間萬事萬法,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是一不是二,這個意思很深。我們通常講因果轉變、因果相續、因果循環都是同時的,所以你看到果,果裡面就有因,你看到因,因裡頭就有果。因要是熟了,果就現前;果熟了,因就非常明顯,確確實實是同時的,在這一切植物裡頭,蓮華是最明顯的,表這個意思。由此可知,這個大蓮華是什麼?跟經上講的如來的法身、如來的化土,真的是無二無別,盡虛空遍法界,哪個地方不在?就像經上講的,有現有不現。什麼叫現?覺悟叫現,豁然覺悟了;不覺那就不現。這些意思我們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

  『法界眾寶普作其葉』,盡虛空遍法界什麼是寶?這一點我們要清楚,佛經上講「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到底算不算七寶?世間不覺之人以為是珍寶。為什麼?我們一般講希有的物質,在這個物質世界裡面,這些東西產量稀少,大家就格外的珍惜了。如果多了,太多了,就把它看作很尋常。所以是不是個寶,要看人怎麼看待它。其實今天科學家也知道,佛法早就說過了,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的現象是一合相,一合相是平等相、是無差別相。科學家眼睛裡面看世界,確實是平等相、是無差別相,為什麼?所有一切物質都是一個基本粒子組合的,只是它組合的方程式不相同而已,除此之外並無差別,那又何必貴此賤彼?實在沒有必要。佛告訴我們,世出世間有真正至寶,那是什麼?覺悟。覺悟才是真正至寶,所以稱佛法僧為三寶。佛是能覺之人,法是所覺之物,僧是正在學佛、正在求覺,他隨順佛陀、隨順法性,寶!這是真正至寶。蓮華的葉是荷葉,襯托蓮華的。「法界眾寶」這是說這個法界裡頭有眾多覺悟之人、有眾多求覺之人,這是寶。

  『諸香摩尼而作其鬚』,蓮華有鬚鬚。『閻浮檀金莊嚴其臺』,蓮臺。『妙網覆上』,這是華上面的莊嚴,『光色清淨』。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用這個蓮華來表法,「表示法門,一含一切,華藏之名,由此而立。」

  【於一念中示現無邊諸佛神變,普能發起一切音聲,摩尼寶王影現佛身,於音聲中,普能演說一切菩薩所修行願。】

  這一段是講作用。一念時間短,『一念中示現無邊諸佛神變』,一念如此,念念亦然。一念現圓滿的虛空法界,一念變幻成十法界依正莊嚴。『摩尼寶王』,「摩尼寶王」就是前面講的的藏體,前頭講「摩尼寶王以為其藏」,蓮蓬裡面含的蓮子,是講果德,『影現佛身』。『於音聲中,普能演說一切菩薩所修行願』。華表的是教義,我們在這一段文裡面如何能夠看出教義?世界稱為華藏世界,「華藏之名,由此而立」,我們要記住,華藏世界的名就是由這個大蓮華忽然出現,稱作華藏世界。看到這個「藏」,因果同時,一真法界是果,十法界是因,因地在十法界,果在一真法界,它是一不是二,這個意思很深很深。

  清涼有簡單的解釋,第一個是教義,「謂見此蓮華,能生解故」,見到這個蓮華,你知道蓮華表法的意義。所以佛教的藝術,無論是繪畫還是雕塑,佛像、菩薩像都離不開蓮華,蓮華是什麼意思我們一定要懂得。古德教給我們讀經要隨文入觀,我們就真正得受用。看到蓮華,立刻就要想到身心清淨一塵不染,不但六道不染著,四聖法界也不染著,你見到蓮華一定要懂得這個意思。果然懂得了,你想想六道你肯定放下了,不但六道放下,十法界也放下了,決定不會沾染十法界。為什麼?六道是蓮華的根,根部是泥,四聖法界是水,華開在水的上面,不是開在水裡頭。超越凡聖,六道是凡,四聖是聖,六凡四聖都超越了,蓮華表這個意思,佛超越了,菩薩超越了。所以菩薩的像、佛的像一定是有蓮座,阿羅漢沒有超越,所以阿羅漢的造像很少看到有蓮華。表義,這個義再說得明白一點,就是放下,看破、放下。你對於四聖六凡這十法界,你真的明白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確確實實無所有、不可得,畢竟空!你在這裡頭起心動念,有所貪著,那個錯了,那是迷惑。整個佛法就在這蓮華裡頭看見了,也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教化眾生,教的是什麼?拿個蓮華給你看看就懂得了,就教你這個。

  我們看看密宗,現在密宗在這個世間也相當盛行,藏密普遍傳到世界,他們走出西藏,走向世界。藏密裡頭最普遍的一句咒語,觀世音菩薩六字大明咒,我們幾乎到處可以看見、到處可以聽見。在西藏念六字大明咒,大概就跟我們漢地念南無阿彌陀佛一樣的普遍。六字大明咒念的就是蓮華,這一個神咒的意思,保持身心像蓮華一樣。我們從顯密能夠看出一切諸佛教導一切眾生教什麼?這就明白了,決定不可以染著,染著就錯了。也就是這個經裡頭我們常常說的,要徹底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自己這個大蓮華就忽然出現了。忽然出現,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它表這個意思。

  這個華十種莊嚴就是代表教義的十門,第一個講「教義」;第二講「事理」,華是事,體就是真如、就是自性,「舉體同真」。我們以世間蓮華來說,這個花是相,相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事相它的體性是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你明心見性,性在哪裡?這個花舉起來就是。前面跟諸位說,心性就是虛空法界,就是萬事萬物,心的相分。古人用金跟器做比喻,那個比喻比得好,我們容易理解,「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在哪裡?隨手拈來無有不是,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相上看是千差萬別,性上看是一真,沒有差別。

  第三個講「境智」,華是所觀的境界,智是能觀。能觀之智、所觀之境,在這個華裡頭圓滿的顯現出來了。第四個講「行位」,菩薩修行,菩薩所證的果位,華常常表因,表六度萬行,菩薩修六度萬行,不斷的提升他的果位。從十信提升到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也都在這一個華裡頭表現出來,菩薩所行的。第五講「因果」,「因事之華,覽成果故」。特別是蓮華,華裡頭有果,果不離華,表因果同時。所以諸佛如來不輕初學,初發心學佛的人,諸佛如來絕對不把他看輕。為什麼?他這個心一發,果就在其中。果是圓滿的菩提,跟諸佛如來所證無二無別,不過什麼?不顯,就好像蓮華長成,蓮蓬就在裡頭,裡面就有蓮子。我們看那蓮子不能吃,還沒有長成,子已經在其中。

  

寂而常照  

帖子953 精華5 積分13270 閱讀許可權200 來自北京市海淀區 註冊時間2008-5-29 最後登錄2010-3-12 查看詳細資料

 TOP 

 

寂而常照 

實習記者

 

帖子953 精華5 積分13270 威望14405 點 註冊時間2008-5-29 最後登錄2010-3-12 發短消息 加為好友 當前離線  2# 大 中 小 發表於 2009-12-23 16:08  只看該作者 

第六講「依正」,「全是所修,亦能依故」,全是所修著重在「全」字。修行在哪裡修?起心動念點點滴滴在日常生活當中修,工作裡頭修,處事待人接物當中修。修什麼?修六度萬行。認真負責,表演得圓圓滿滿,就像華一樣莊嚴,心地一塵不染。「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不但出污泥,出水,中國文人常講「出水芙蓉」,芙蓉就是蓮華。萬行莊嚴而清淨不染,這才是圓滿的。六道凡夫萬行莊嚴他也有做,但是他心地染著,染著就是凡夫,染著那個莊嚴就變成福報。菩薩修行莊嚴不染著,那變成功德。我們要問,諸天天王神聖,他們修不修六度萬行?修。他們心目當中六度萬行是善事、是好事,行善他著相了,他希求果報。譬如我們如果修財布施,希求得財富,這個布施是福報;如果我們修財布施,我們心裡頭一無所求,這是功德。功德幫助你得三昧,功德幫助你見性,果不一樣,功德的果是真的,真實的果報;福德的果不是真的,福德的果是得人天福報。人天福報怎麼說不是真的?享得盡的,享完之後就沒有了,所以它不是真的。因此,我們要懂得修真正的福報。 

  法布施不求聰明智慧,無畏布施也不求健康長壽,那要問,這個果報會不會得到?會得到,得到的更殊勝,不求得到的果報比有求得到的還要殊勝。也許有同修要問,我修我沒有求,可是我沒有得到這個福報,我沒有得到財富,也沒有開智慧,也沒有得健康長壽,這是什麼原因?實在講你已經得到,你自己沒有覺察,好像沒有得到,你業障消除了。如果你沒有修,你在財用比現前應當要差很多,現在還能保持這個狀況,業障消除。身體不好,做了許多好事無畏布施,身體還是不好,如果你要不修這些布施,你這個身體比現在會更差,能夠保持這個樣子是已經消很多業障了,要細心你才能觀察得到。怎樣有很顯明的果報,明顯的進步?再努力再修。

  說實在話我現在修的還不夠,認真努力再修,把其他的念頭全部都放下,一心一意隨順佛陀教誨,我這一生當中就幹這一樁事情,那你果德的效果就非常明顯。確確實實放下自己妄想分別執著,跟諸位說,就是放下自己的業障,要知道那是我自己的業障。放下自己業障,隨順佛陀教誨,佛陀教誨是性德。你們想想看,我到這個世間來是業力受生的,我這一生所受的是業報;業報很複雜,我這一生生活也很複雜,善惡因緣混雜在一起,真的叫糾纏不清。如何把它理出一個頭緒出來?是可以的,修唯一真誠清淨心,頭緒就理出來,它就不雜,它就不亂了。所以我們讀《十善業道經》,佛教導我們「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我念了之後我給同學們講,我又加了一句,「不容毫分不淨夾雜」。如果我們的心向這個方向、這個目標純淨純善,那你轉變你自己的業報,世間人講,你改造你自己的命運,你就會有很快速明顯的改變。你那個改變,人人都看得見,自己也很清楚,純淨純善。

  現在這個社會,五欲六塵的染污到了最嚴重的程度,在最嚴重的程度裡面,我們還能夠超越不染,難得!你怎樣做到真正不染?貪瞋痴斷了,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貪了,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在面前不動心,不會起心動念了,魔王再厲害,他對你也無可奈何,對你無可奈何他就投降了。魔尊敬你、佩服你、護持你,魔變成護法,我沒有要求他,自動來護法。什麼原因?我走我純淨純善的路,我知道世出世間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跟大眾往來隨緣而不攀緣。隨緣裡面有沒有享受?諸位知道,稍稍有享受,你就被污染,這一點你要很細心的去觀察、去揣摩,古德所講「受而無受,無受而受」,這是真實智慧。歡樂的場面跟大家在一起,總不能說我一點表情都沒有,像個木頭人一樣,那也把人嚇壞了,人不敢學佛,「學佛都成這個樣子?」菩薩能跟大眾一同歡樂,別人有歡樂的心,菩薩是清淨心,不一樣!這就是這一段文表法的義趣,花開得很美,這就是表十法界依正莊嚴,體非常清淨,世出世間法都不染,這樣才能教化眾生。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日常應酬當中,會做得非常圓滿,會令一切大眾對你羨慕、對你尊敬。你那個真正的東西是什麼?為什麼教人尊敬你,教天地鬼神都尊敬你,教諸佛讚歎你,教菩薩讚歎你,你憑什麼?給諸位說,就是純淨純善。純淨純善是什麼?真心、自性,真如本性是純善純淨。純淨不染,純善現相。因為心地純淨,所現的一切現象都是純淨的,體是純淨的,相才是純善。我們從這個地方學習就好了。

  講到依正,「全是所修,亦能依故」,依跟正是一不是二,這個道理很深。一般人把依跟正總是分開,認為身是正報,生活環境是依報,依報裡面有人事的環境、有物質的環境。諸位一定要知道,物質環境是依報,人事環境也是依報。所以佛家講依正,正是自身,這是我的正報,你是我的依報。如果在你說,你的身是正報,我這個身是你的依報,依正的概念一定要搞清楚。可是你再想想看,我這個身體還是依報,為什麼?這個身跟所有一切眾生身同樣是剎那生滅,同樣是唯識所變。所以在一真法界裡頭,身土不二。講四法界,常寂光淨土跟實報莊嚴淨土是一不是二,常寂光是理,實報莊嚴是事,理跟事是一不是二。

  如果你要參透了,我們今天是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我這個身跟土要問是不是常寂光淨土?是,理是常寂光,事是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的人不知道理,方便有餘土他也不知道,不知道但是不是沒有;實報莊嚴土他知道,所以說實報跟寂光是一不是二。其實寂光是能現,三土都是所現,哪一法離開常寂光?常寂光是法性,三土是法相,法相怎麼能離開法性?性相不二,性相一如,我們一定要懂這個道理,然後你才真正能夠修到純淨純善。你不懂這些事實真相、不明白這個道理,迷在其中,你的心怎麼能清淨?你的行怎麼能純善?我們在講席裡頭也不少次的提到,心要跟虛空法界融成一片,身要跟剎土眾生合而為一,我們的身心就是宇宙、就是萬有,純淨純善自然就流露出來了。

  諸位同學,前面我們講到「現華表義」這一段經文,它所表的義理非常的深廣。末後總結到「於一念中示現無邊諸佛神變」,諸佛的神變確實是無量無邊,變些什麼?他變虛空法界,他變無量無邊的剎土眾生,這是諸佛的神變。「普能發起一切音聲」,現相能隨眾生心化現種種相,都是屬於諸佛神變。首先我們要認清楚,諸佛到底是什麼?我們在大經,雖然我們讀的分量還不多,但是已經能夠很清楚的體會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這個意思我們已經能夠體會得。雖體會得而不能證明,如果要證明了,那你就成菩薩、成佛了。菩薩證到局部,諸佛證得圓滿,我們今天是聽說,沒有能夠親證。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諸佛也是自己,對!諸佛是自己;三途惡道也是自己,沒錯,也是自己。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情?諸佛是自己的本覺,三途惡道是自己的不覺。

  我在前面舉比喻,我們的身是個法身,就是宇宙的全體。三途惡道是我們身上麻木不仁的局部,它有病,它失去知覺,麻木了;諸佛如來,那是圓滿的覺悟,也就是這個身體裡頭最健康的一部分,這是真的。所以諸佛如來不是別人,淨宗裡頭常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你們想想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阿彌陀佛是哪裡來的?自性變現的。西方淨土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自性彌陀是「唯識所變」,性識都是自己,這是事實真相。所以對於九法界眾生,特別是九法界裡面的六道眾生,這是嚴重麻木的一個部位,當然現佛身去教化。「於音聲中,普能演說一切菩薩所修行願」,幫助這個局部麻木恢復正常。所以一定要肯定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常常去想、常常去念,「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念個幾千遍、念個幾萬遍,讓這個印象非常深刻,能幫助你看破放下。今天我們不能看破、不能放下,原因就是正確的觀念沒有,所有的念頭都是錯誤的。

  今天我看到桌上有一個傳真,不知道是哪裡傳來的,也沒有地址。我想這個同修大概常常在聽網路,他說他專修淨土,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他現在又喜歡聽《金剛經》,也喜歡聽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沒問題,喜歡聽《無量壽經》,問我怎麼辦?學習就跟世間上學一樣,有主科有副科,我們今天以《無量壽經》為主科可以,用其他經論法門來幫助,做為選修、做為副科,佛經常講正助雙修。《金剛經》要不要天天讀?不必要,懂得教義就好,記住經典裡頭幾句最重要的話,目的幫助你放下,幫助你看破,一心專向淨土,你不就成功了嗎?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有相當的難度,難在哪裡?障礙。什麼障礙?放不下、看不破,這是障礙。《金剛經》幫助你看破放下,所以你要真正在《金剛經》上學個幾句,首先學破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要是能夠破四相,破四相是不再執著這四種相,不再分別這個相,只要你離分別執著,你的淨宗修學必然一帆風順。古大德給我們講淨宗是欣厭二門,厭是捨棄、厭離,厭離娑婆五濁惡世,這個世間沒有值得留戀的;欣是愛好,欣喜,希望早一天生到極樂世界,早一天親近彌陀如來。

  為什麼我們求生這麼困難?對這個世間有留戀,放不下,貪著,這就錯了。《金剛經》上佛講得多乾脆,「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什麼?佛法。我只取一部《無量壽經》,或者只取一部《阿彌陀經》,其他所有一切經論我統統捨掉。法都要捨,何況世間別的?這才叫真正「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要說修行人,你把握這個原則你這一生成就了,恭喜你成佛了,弘法利生的人也要遵守這個原則。怎麼遵守?我們還要讀很多經,還要去講很多經論,不是為自己,為別人。我讀這個經論、我講這個經論,是為他的,與我不相干,講完之後我還是搞我自己的,這就對了,這是利益眾生。受持《阿彌陀經》,念阿彌陀佛,這是利益自己。我在自己修行的時候、念佛的時候,所有一切經教在自己心裡頭一念不生。賓主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普能演說一切菩薩所修行願」,演是表演,做給別人看的。「菩薩行願」,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就是文殊菩薩行願,文殊菩薩跟普賢菩薩是同一個行願,都是願生西方極樂世界,行願相同。文殊表智,自性本具般若智慧,智行;普賢表悲,大慈大悲,悲願。菩薩所表的是一體,不能夠分開的,我們怎麼學?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要具足智慧,文殊、普賢所說的綱領我們要學、要相應。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布施波羅蜜相不相應?與持戒波羅蜜相不相應?與忍辱波羅蜜相不相應?哪些事情?我們喝一口水,我們吃一口飯,我們穿一件衣,小事!每一樁小事能不能與文殊菩薩十波羅蜜相應、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相應?不要作意,自然相應,你是真的學到了。《華嚴》裡面講修行的方法你真學到了,一抬頭一舉足,圓滿相應,真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與這十個綱領相應,就是與一切佛法相應。我們的心住在大方廣佛華嚴,我們的行行在大方廣佛華嚴。這個事情,不要說你行不到,你覺都沒有覺察得到,是什麼原因?你沒有看破、沒有放下,原因在這裡。

  為什麼沒有看破、沒有放下?你心量太小了,起心動念只有自己,起心動念你只有一個小圈圈,你不能超越。文殊、普賢,我們看看《華嚴經》上這些諸菩薩們,前面說過,所有的異生眾都是菩薩,每位菩薩他們的心量都是跟虛空法界一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各個如此。念念想的是虛空法界一切諸佛一切眾生,真誠的慈悲,一絲毫的虛偽都沒有,為九法界眾生展示,這就是佛在一切經裡頭常常囑咐的「為人演說」。心地純淨,「心淨則國土淨」,往生西方真正的條件,第一個條件是心清淨,以清淨心修六度萬行。清淨心決定沒有染污,決定沒有好惡,「我喜歡這個、我討厭那個」,那你就被污染了。這個高、那個低,你心就不平等了。平等一味!修行在哪裡修?都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法不是修行。只要把那個過失改過來,什麼過失?妄想分別執著這是過失,以為這些法是真有,這是過失。果然能知道「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覺悟了,你就離開過失了。

  大乘經讀多了,最重要的句子抓住,但是有些話不是對初學人講的,這不是不慈悲,這不是吝法,初學人聽了疑惑,很難給他解釋,他要是把意思想錯,往往他就退心了。釋迦牟尼佛這一生教學當中,與下根人不說上法,他不能理解;與上根人不說下法,為什麼?沒有必要,他已經明瞭了,說是多餘的,說法要契機要契理。「演說一切菩薩所修行願」,是把虛空法界所有的修行人全部都包括了。要是就菩薩行為上來講,從初發心到等覺,全都說到了。這一段是表華藏。


推薦閱讀:

要是全世界都推行只生一個孩子的話,世界應該更美好吧?
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你所關心的熱點問題都在這裡了
G20之夜,東方天鵝憑什麼能驚艷世界?
(求救)世界到底是真是假?

TAG:世界 | 名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