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藍海到紅海 電影"批片"是門什麼生意
2018年甫一開始,不少觀眾便發現,今年在院線看到的國外電影明顯增多了,《迷鎮兇案》《第一夫人》《神秘巨星》《公牛歷險記》《奇蹟男孩》扎堆上映……但這些國外電影與好萊塢大片又有所不同,它們都不是大投資、大製作、大宣傳的超級英雄題材,製作成本不高,題材也更為豐富多元。事實上,這些電影有一個統一的稱呼,叫「批片」,它們當然不是國產電影,但也不是分賬片。
何為批片?為什麼批片越來越多、存在感越來越強了?
批片與分賬片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批片作為獨立於分賬大片和國產片之外的特殊存在,一直頗為低調,觀眾對批片也了解不多。但這兩三年來,隨著一些國外小眾電影票房的異軍突起,觀眾才注意到它們有著一個共同的身份:批片。
批片的正式名稱是進口買斷片,這是一門傳統的電影生意,是中國電影行業內部有別於進口分賬電影的慣常說法。分賬片就是出口到中國來的電影,要跟國產片一樣,外方出品方參與票房分賬。分賬片由美國公司選片報送,中國的中影公司作為官方機構,負責給予分配額和檔期。這34部分賬片,現在還全是好萊塢六大公司的電影,其他公司插不進手。
34部分賬片以外,每年進口到中國上映的電影,被統稱為批片。它是指國內片商以固定的價格從海外片方處買斷影片的國內發行放映權,並且海外片方不參與中國票房分成,賺錢賠錢都由中國片商承擔。批片其實也有限額,一般每年的引進額度是30部,其中中影與華夏各擁有15部的指標,但是這一指標並不一定每年都會用完,也會有某年影片較多而一些買斷片不佔用指標便可以上映的情況存在。像去年上映的批片就超過50部。
批片和分賬片的差別,並不僅僅在於引進的形式不同,製作量級上也有明顯差異。分賬片的片源大多是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這樣不缺錢的大片商,它們製作的電影往往也都是大題材、大投資、名演員、拼特效,比如去年它們出口到中國的分賬片都是「大片」,像《美女與野獸》《蜘蛛俠3》《變形金剛5》《雷神3》《加勒比海盜5》等。而買斷片的來源大多是資金並不充裕的獨立製片廠,電影的題材更為多元,影片的製作費用以及明星的腕級一般會比分賬片低一些。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雖然批片和分賬片的份額差不多,但批片的市場票房要遠低於分賬片,存在感也比不上分賬片。
批片生意:從藍海到紅海
雖然近年國內的批片數量不少,但早些年海外電影市場的中國買家數量甚少,版權價格十分低廉。買斷片之所以被稱之為批片,就是因為最初許多海外影片的版權價格非常低,「50萬美金就能打包買斷10部影片」,國內版權方去買影片的時候都是十多部甚至更多影片一起打包「批發」。
當時批片有點「賭一把」的性質。批來的電影不一定有上映指標,這也意味著花了多少錢買版權就虧了多少錢。但不同於分賬片的分賬模式,一般批片的分賬模式是:票房收入中,扣去稅費,影院和院線拿走約40%,作為主發行方的中影或華夏拿走25%左右,最後買斷方作為協助發行可獲得30%左右。只要有一部批片能賣出2000萬元票房,分賬後拿回30%,算下來就穩賺不賠。
2010年上映的《敢死隊》讓業界第一回感到,「批片也能賺大錢」。當時,北京創世星國際影視文化有限公司以50萬美元的「高價」買斷其版權,上映後獲得了2.16億元的票房,這個成績在當年排在了國內票房的第10名。有媒體用公開數據算了筆賬:影片版權費、拷貝製作等成本約620萬元,2.16億元票房經過分賬後,創世星能收回約7000萬元,凈賺超過6000萬元,等於投資翻了10倍。
超高的利潤率引起市場的驚呼與關注,也帶來了一大批跟風買家。有電影人士表示:「2011年我們去AFM準備像往年一樣買片子的時候,了解到80%的影片的中國大陸地區版權都被買完了。」此後,批片的玩家越來越多,批片價格也開始水漲船高。到了2012年《敢死隊2》的時候,樂視花了800萬美元買版權;2014年上映的由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狂怒》,最終華誼兄弟以1100萬美元接盤。比起2010年50萬美元的 《敢死隊》,它們的價格已經漲了十數倍甚至數十倍。
批片的「躍進」,很快讓批片從藍海變成紅海;不少玩家跟風進去,最終才發現批片的風險遠大於看得見的收益。上映指標有限,砸在手裡的項目不少;質量參差不齊,票房慘淡的也不少。並且,批片熱也讓這門生意從買方市場變成賣方市場,不少片源公司不再滿足於被買斷,而是通過私下協議參與分成。比如去年上映的批片《生化危機6:終章》票房突破10億元,但其背後的發行方獅鼠影業僅僅分得數百萬元的利潤。
批片的機遇和國產電影的挑戰
總體而言,從這兩三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對於批片的反饋中,既可以察覺出中國電影在發生變化,也可以看到批片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不少題材不被看好的批片,最終收穫了不錯的票房。《愛樂之城》2.3億元、《刺客信條》1.5億元、《一條狗的使命》2億元、《你的名字》5.6億元、《血戰鋼鋸嶺》4.2億元……尤其是2017年的三部批片,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西班牙懸疑片《看不見的客人》和泰國青春片《天才槍手》都大放異彩。《摔跤吧!爸爸》 攬下12億元票房,《看不見的客人》票房過億,《天才槍手》也取得了近3億元的高票房;因為批片價格不高,它們的利潤率甚至超過《戰狼2》。
這一現象折射的是中國電影市場越來越成熟,觀眾越來越理性。大投資、大製作、大宣傳的IP大片不再有恃無恐,觀眾對於電影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觀眾也不僅僅青睞超級英雄題材或者動作題材,一些小眾的、偏文藝性的題材也開始得到關注。中國電影市場正在進入一個口碑為王的時代,許多優秀口碑的國產片和批片一再上演票房逆襲的奇蹟,說明好口碑才能笑到最後。
批片迎來新機,再一次證明了中國電影市場是世界各國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於買片賣片雙方而言都是新機遇。但批片也在對國產電影構成挑戰。雖然目前國產電影不斷做大做強,但我們迄今沒有拍出屬於自己的《摔跤吧!爸爸》《天才槍手》,不是資源不夠、資金不夠,而是人才不夠、創造力不夠。中國電影光靠所謂「市場張力」和「市場引力」顯然不夠,除了要建成大市場,我們還要不斷提升國產電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確保國產電影坐穩市場主體地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