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俠侃太極(下)

大俠侃太極(下)

作者:張源俠

  吳式太極的毛病

自從大俠寫的「楊式太極的毛病」一文在網上發表以後,激起了眾多太極練家的憤怒,有人認為大俠沒有遇到真正的楊式太極高手,有人認為大俠是井底之蛙,沒有見過世面。還有人說要介紹某某太極實戰家和大俠切磋。可惜大俠遠在美利堅,沒法交手。但大俠惡習不改,批了楊式太極不過癮,掉轉槍口批起吳式太極來。

大俠的入門師傅王雷華先生拜吳式太極名家丁德三先生為師。丁德三先生學藝於吳公儀先生。丁德三、丁晉三兄弟在上海是稱名一時的吳式太極高手,演練的是吳公儀特有的方架太極。方架太極猶如楷書,動作一筆一划,和其他圓潤無角的太極大有不同。「兩丁」在上海推手稱雄一時,號稱未遇對手。王老師對丁德三先生極其崇拜,對吳公儀先生的境界只能說是高山仰止了。

王老師認為他學到這套吳式方架太極是個寶,裡面學問無窮,一直要求大俠學習。大俠學拳記性超群,螳螂拳一堂課可以學一套,但學起吳式方架太極卻變成了白痴,不管怎麼學也只能學到三分之一的地方。等到大俠告別王老師時,王老師嘆道,這套寶貝沒有被大俠接過去,大俠實實在在是個大傻瓜。大俠在五大太極門派中,學會了其他陳、楊、武、孫四派的拳套,唯獨這套吳式,好像著了魔一樣學不下去。

套路學不會,推手卻是可以玩玩的。王老師最喜歡錶演的就是吳式轉腕功。對方推過來的時候,自己背部撐牢,前臂貼胸,當對方的勁直撲而來時,實實在在吃到自己的前臂時,突然手腕一轉,對方的勁因為完全吃在自己的前臂上,就在那一瞬間,對方會被很輕易地打出。王老師用這一招和學生推手屢試不爽。

大俠聰明絕頂,這樣的花招當然一學就會,和學生推手也是百戰百勝。但大俠這人有一個毛病,喜歡追根究底。吳式轉腕功其實是建立在背部撐牢的基礎上的,如果背部撐不牢,這樣的花招就不管用了。對方傻乎乎將所有的力都集中在己方的手臂上,自己只要將手腕一轉,就可以輕鬆化解對方的進攻,但對方如果不把進攻點放在手臂上,吳式轉腕功很快就要出洋相了。

大俠想通了此理,有一天對王老師道出自己對吳式轉腕功的疑問。王老師不信大俠的歪理,於是推手。王老師故伎重演,想用轉腕功化解大俠的進攻。大俠其實根本沒有把注意力放在前臂,當王老師開始轉腕時,大俠突然用肩背發力,當場將王老師擊出。這件事是大俠關起門來和王老師討教的實作,以師道尊嚴的傳承,當不該將此事公布大眾,但就探究技擊真諦而言,又不得不說。

王老師被大俠的熊肩撞了一下,解釋道,他沒有正式學推手,主要是學拳架。說到推手,那吳公儀先生可是了不得的人物。王老師特別提到吳公儀先生在五十年代的香港闖天下時,曾和當地的白鶴拳師有一場公開的比武,把對手打出鼻血來。大俠當時聽了,展開豐富的想像,以為那一定是太極神功的完美展示。但即使有此憧憬,大俠對那套方架吳式太極還是沒有興趣。

沒想到到了2005年春節,大俠在網上無意中發現了那段令大俠魂牽夢繞的比武錄像。一看之下,大失所望,甚至連大失所望還不如。吳公儀先生在擂台上的出招幾乎完全是野打拳擊。所謂野打拳擊就是街頭混混常用的招法:直拳、擺拳、砸拳(把拳舉起來當榔頭砸),撈拳(把拳放在腰部好像要撈什麼東西似的)。在比武中沒有出現像樣的鉤拳。大俠把吳公儀先生在擂台上的出招稱為野打拳擊,是因為那種打法在正規拳擊手的眼中是幼稚可笑的出招,但沒有學過武術的街頭混混卻最喜歡用。

大俠看一本印有吳公儀先生全套照片的吳式太極拳書,吳先生風度翩翩,功架瀟洒,全然符合武俠小說中太極大師的形象描述。沒想到真的動起手來,吳先生的瀟洒太極連影子也看不到,看到的居然是街頭混混的野打拳擊。這種強烈的反差實在令大俠難過非常。大俠知道那些迷信吳式太極技擊性的練家對大俠此處的評價一定怒髮衝冠,但在對大俠動氣發怒之前,請千萬要看一看此段錄像。如果看了這段錄像,你還是無比崇拜吳公儀大師,那麼請回答大俠一個簡單問題,吳大師為什麼在比武中不用吳式太極的瀟洒拳姿來應對,卻施展出招式粗鄙的野打拳擊。

在錄像中,吳公儀先生有一拳打得過猛,整個上身居然竄出繩圈。如果陳克夫先生反應快一點,吳公儀就要被打下擂台了。這種因為自身衝勁過大而失去平衡的現象違反了內家拳「力不出尖」的基本原則,是明顯違背拳架六合原理所致。吳先生在比武中甚至做出幼稚的砸空拳動作,即右拳從上向下砸,連砸三下,每下都落空。這種砸空拳打法不必說那些喜歡野打的流氓,就是讀小學的兒童打架也會用到一代吳式太極大師在擂台上表現出來的居然是這麼低水平的野打拳擊,實在是令人大失所望。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如果吳先生的對手是美國職業拳擊高手,吳先生的結局可能很慘。

大俠之所以學不了那套吳式太極,是因為拳架走得太慢。吳公儀先生在比武時出拳卻很快。有人問他,他解釋道,太極拳經中有「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應。」這句話的本意其實就是隨機應變。但事實上,吳公儀先生在比武中並沒有表現出瀟洒的不即不離的太極感應功夫,而是雙拳亂揮,其中有不少拳根本沒有擊中目標。吳公儀先生當年53歲,陳克夫先生30 歲。比武過後,吳公儀先生居然感慨自己老了。在內家拳中,50歲正好是鼎盛時期,根本不應該發出老了的感嘆。還有吳式門人稱如果讓吳公儀先生的大公子吳大揆上陣,一定痛扁陳克夫。如果這是真的,也只能反證吳公儀先生沒有獲得傳統內家拳越老越精的內功。陳守孚老師現在也有52歲了,大俠40歲,但陳守孚老師的出手卻是絕對老辣,根本看不出一絲老態。陳守孚老師認為內家拳師的功力頂峰在70歲左右。

大俠把那段比武錄像給陳守孚老師看,他看了直嘆氣,回憶自己當年在上海時與多位「太極大師」 交手的經驗,每次都能輕鬆獲勝,他一直感慨,不知道那些傳奇的太極大師在哪裡。現在看了這個錄像,終於確信太極的技擊功夫真的是水份太多了。

吳公儀先生在比武時表現出的最大問題就是練與用脫節。吳式太極的拳架中很少用到拳,大多數是掌法。因為吳式太極講究小架子,所以掌和膀的姿勢很多。陳守孚老師一直強調心意六合拳的秘密之一就在於棄拳重膀。他一直說,如果練了心意六合拳後和人動手,依舊採用拳擊的架勢,那一定是練錯了。周庭爵先生教他的那班練心意六合拳的學生用拳擊的擺拳進攻,用這個原理來衡量就是錯的。

大俠跟陳守孚老師一年多,這個棄拳重膀的習慣是培養起來的了。現在大俠出手基本上不用拳,所以如果和人交手,出招一定是純粹的心意六合拳的招法。吳式太極的拳架中掌和膀的姿勢很多,但吳公儀先生在比武時卻幾乎不用,原因為何?這句話很多人聽了會不高興,那就是吳公儀先生沒有得到如何用膀的真傳。

不管練的是什麼拳,人不就是兩手兩腳,所以很多的拳架姿勢是很相似的。大俠好壞也學了三分之一套的吳公儀方架太極,現在和心意六合拳一比,其實這兩種拳有不少拳架是很相似的。大俠知道了心意六合拳的內勁用法,把它轉移到吳式太極的動作中去,很快就發現,吳式太極的有些動作其實可以照心意六合拳的原理來打。假設大俠上擂台,和陳克夫先生那樣的拳家交手,大俠出的招一定不用拳擊,而是完完全全用吳式太極中膀和掌的攻擊法。大俠這麼說,完全符合太極理論,因為誰也不敢說,太極拳架中的那些膀和掌的攻擊法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招。

比如說吳式的攬雀尾和心意六合拳的單把很相似,吳式攬雀尾的右前臂前伸後畫弧回右肩再向前擊出,這個動作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用。陳守孚老師給大俠演示並講解這簡單的一招,大俠聽後猶如醍醐灌頂,以後曾多次用此招使對手震驚。心意六合拳有數位大師一招單把打天下,就是因為得到了此招的真傳。這個單把練心意六合拳的每個人都會打,但如果在實戰中使用卻是極少有人知道的。

這一招的關鍵在於右手用鵬勁回抽的時候,在太極中只是防守的一招,在心意拳中卻是攻防同時的一招。我用此招對付拳擊時,對方如果出直拳,我用右前臂畫弧猛力回抽,我的右前臂碰上對方的直拳,因為我的右前臂內含螺旋整體勁,所以很多時候,就這麼雙臂一碰,對方就被震飛。如果對方雙拳縮在胸前不出招,太極拳家就不知道該如何用這一招了。心意拳因為攻防一體,所以馬上可以踩步進身,用我的右前臂去刮掃對方的大臂。如果對方被我的右前臂刮掃到,因為我用的腰胯整體勁,此勁可以通過其大臂震入其內臟。如果對方後退,避過此勁,我用另一足繼續踩進,回抽之右前臂向前用鷹熊合一式擊出,直撲對方之胸膛。即使對方雙拳抱胸,也很難抵擋我的右臂撲擊。

吳式太極的「下勢接金雞獨立」和心意拳的「燕子抄水接狸貓上樹」很象。心意拳中有「縮漲兩字一命亡」的要理。吳公儀先生在比武中完全沒有表現出一縮一漲的狀態。陳守孚老師強調練心意拳如果無法表現出一縮一漲的狀態那就是沒有練到家。縮有身形上蹲縮和肌肉上的含縮。太極拳中的下勢就是身形上的蹲縮,而傳說中的太極拳師的沾衣十八跌功夫是與肌肉上的含縮相關的。吳公儀先生如果有肌肉上含縮的真功,他盡可以任對方出拳攻擊不還手。他顯然沒有表現出來,那麼身形上蹲縮呢?他也沒有表現出來

陳守孚老師曾和多位拳擊高手切磋,他通常喜歡用猴縮蹲或燕子抄水這兩勢進攻,等一接觸對方身體,立即用肌肉原位的漲勁攻擊對方。他和拳擊手的比試通常都是三招之內解決問題。他解釋道,一旦採用身形上蹲縮,拳擊手會很不習慣,感覺在那麼一瞬間對手從視野消失,等再找到對手,對手的內家攻擊已經在瞬間透入五臟,連逃都沒有機會。陳守孚老師自稱「燕子抄水接狸貓上樹」是他輕易不用的絕技,一旦用出來,對方頓無生路。

如果吳公儀先生在比武中用「下勢接金雞獨立」將對方擊倒,那麼它的功夫才是體用合一的功夫,才可以真的稱得上是太極實戰家。陳守孚老師強調道,心意拳的利害就在於說到做到,平時這麼練,交手時就這麼用。心意拳平時不練拳擊,所以交手時也決不能用拳擊。陳守孚老師反覆對大俠說,要把拳擊的概念徹徹底底忘記掉,完完全全、純純粹粹地用心意拳的功法

大俠過去和人交手用螳螂拳快手加心意拳肩撞,現在連螳螂拳也不用了,完完全全用心意拳。大俠和練拳擊的美國朋友交手,或雙手提手一振,或鷹熊合一,或猴縮蹲轉大劈,通常只要和對方身體一接觸,對方立即表現出驚訝的神情,縮手不幹了。他們說道,心意拳震到身上的那種力量不是通常拳擊可以相提並論的。

大俠雖然沒有記性將吳公儀先生的那套方架太極學下來,但因為明了了心意拳的微妙拳理,所以現在看那吳式的拳架,大俠可以明明白白地說出那一招的真實用法來。有個老兄在網上發表一段奇論,「都說心意拳最保守,其實太極拳最保守。」他的邏輯是,心意拳代有絕頂高手,一般的練家也能出手不凡;但太極傳說厲害,現實生活中卻高手寥寥,那不正說明太極是最保守的拳法。

都說拳練到最高是相通的,但究竟誰能練到最高呢?在吳式太極中,吳公儀先生在他那一代中是最高的,但他卻不懂如何在實戰中採用太極的招法。大俠當年第一次和謝炳燦老師推手,他一口咬定說大俠學過吳式推手,還責問大俠的師承。現在大俠到是真的懂點吳式了,從師承上來說該是這樣的:吳公儀---- 丁德三 ---- 王雷華 ----張源俠。大俠算起來還是吳大師的徒曾孫呢,現在居然寫文章批評吳大師,讀者諸君千萬不認為大俠欺師滅祖。大俠是個讀書人,一心只想探究真理,吳式太極的練家讀了此文,不要大動肝火,好好想一想大俠講的道理才對。如果現在有哪一位正宗吳式太極拳師在和拳擊手的比武中,純純粹粹地用吳式太極的招數取勝,那麼就可以稱之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和外灘的太極師傅交手

  上海外灘歷來是武術家的天堂,各門各派都喜歡在此露一手,而牛氣的就在此設固定拳場。外灘的太極場子沒有一點分量的人是不敢在次擺攤的。文革期間的外灘更是熱鬧非凡。

  守孚老師當時正值血氣方剛年齡,有一天和同事一起路過外灘,看到有一位太極師傅,六七十歲的樣子,在那裡教人推手。老先生的推手架勢漂亮,高舉下伏,猶如龍蛇百折。有不少年輕人被老先生玩於掌股。

  守孚老師和他的朋友也在一旁看熱鬧,他的朋友只知道守孚老師平日練拳,也不曉得他練的是什麼拳,只是在一旁起鬨道:「你的功夫和這老先生的比比怎麼樣?」

  那位老先生在旁邊也湊了一堆附庸,七嘴八舌地說道:「老先生這門太極功夫,豈是年輕人可以理解的。」老先生聽了此言也感覺很受用。守孚老師這邊的朋友一聽就更是起勁地鼓噪:「怎麼樣?人家老先生根本瞧不起你的年輕人功夫呢?」

  守孚老師說他那時也不知道天高地厚,只知道自己的心意六合拳是很厲害的拳法,現在既然兩邊風言風語,自己當然也就技癢難受了。兩人一搭手,守孚老師先解釋道:「我不懂推手。」

  老先生笑道:「不管你用什麼拳法,儘管打來。」

  守孚老師一聽之下,鼓動丹田氣,腳踏中門,雙手如鋼*,嘎嘣一下,整個身形已經在一瞬間闖入老先生的懷抱;而老先生的雙手已被震開,門戶大開,不得不向後大跳一步。但即使如此,守孚老師的身形依舊如影相隨。在外人看來的兩人親密擁抱之勢,老先生明白自己已經完全失控了。守孚先生輕輕說了一聲:「老先生,這打架的事情是很野蠻的。」老先生的嘴唇都發白了。

  守孚老師對大俠說:「我只是用了一個進身法,就進到裡面去了,我其實還沒有開始真正打擊呢?如果我那時出手的話,老先生就真的要出事了。」

  打贏了這一戰,守孚老師的那班朋友們可樂壞了。但守孚老師本人倒也沒覺得什麼。沒想到過兩天,他再到外灘的時候,那班練拳的人一見他在場,就立即收了拳架。起先,他並不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但許多人對他指指戳戳,他這才意識到大概是他和老先生推手的事被傳開了。守孚老師感覺這樣實在也是很怪的感覺,以後居然就故意避開不走外灘了。他也不知道那位老先生的名字,他說自己跟鐵李兩位大師學藝的時候,只知道心意六合拳,對其他拳種一概不知,所以也不知道什麼是太極推手。外灘那一次是他平生第一次推手。現在回想起來還總感覺對那老先生頗有歉意。

  大俠查資料,知道外灘在五十年代是田兆霖大師的天下,七十年代外灘的太極大概也是楊式太極的傳承。守孚老師雖然不知道那位老先生的名字,卻也知道那是一位很有名氣的太極師傅。以守孚老師純粹的心意六合拳身手和太極較量,很輕鬆地贏了,原因在哪裡呢?大俠在網上看到瞿世鏡先生的一片文章,有一段有趣的記載:

  董師伯另一位弟子董世祚,原為法商電力公司工程師,亦擅長推手、散手,經常以武會友,與各門派武師比試,未嘗失手。聞心意拳家羅嵩高大名,遂登門請教。羅之身手冷快絕倫,董世祚一搭手即被擊出,方知中華武術深奧無窮。

  此文中的董師伯是楊澄甫先生高足董英傑先生,而文中的羅嵩高當是「盧嵩高」。董世祚一搭手即被盧嵩高擊出,可以肯定盧嵩高用的不是太極勁,而是心意六合拳的勁,但這種一搭手即被擊出的功夫,即使是當今練心意六合拳的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大俠知道守孚老師這段故事,便問:「心意六合拳有沒有專門破解太極的勁法呢?」   

  守孚老師笑道:「用心意六合拳的捧意和塌意兩種意境就可以破解一般的太極功夫。」

  大俠玩過陳楊吳三種太極,一聽守孚老師的話,立即嘗出裡面的甜頭來。其實上海太極推手中最常用的插腋窩法用的就是和捧意相似的勁意,但缺了心意六合拳捧意的決絕意。

  心意六合拳捧意遵循「恨地無環」的意境,好似要將整個地球都捧起來的意思。一個天天咬牙切齒練捧意的心意六合拳家和一個溫溫和和練太極勁的拳家,一旦相遇會有什麼樣的結局呢?太極拳家的根很可能被心意六合拳的捧意拔起,從理論上可以看出捧意在對付一般太極拳手的神奇作用。

  這樣的分析是很科學的分析。太極拳的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勁中缺了單純向上的勁。在太極拳架中,起勢和提手上勢其實是練單純向上的勁,但有幾個人真的知道其中的訣竅呢?

  這世上現在練太極的多如牛毛,練心意六合拳則很少。如果練太極推手的相信大俠這裡的分析,回去用單純向上的勁和人推手,你馬上會發現自己的太極功夫會在一夜之間突飛猛進。

  心意六合拳的勁都是相對的勁,有向上的捧意,就有向下的塌意。塌意中的手勢如龍蛇飛舞,而身形卻又像莽熊戲球。和人推手猶如將整個身體賴上去的樣子,又像牛皮糖一樣粘住對方。塌意的力量在外形上基本上是肩肘之力,從內勁上講是用丹田氣貫穿全身,猶如莽熊彎腰,全身滿布弓形。給對方的氣勢就是要面對一隻莽熊的蠻纏。

  太極推手講用意不用力,心意六合拳講用濃意加大力。從邏輯上講,意力兩用的心意六合拳不是要比單用意不用力的太極更有效嗎?

  大俠對這段分析很自負,講給守孚老師聽。守孚老師笑道:「在我們的心意六合拳中,鷹捉也可以打成一種塌意,叫做鷹抓塌意。此勁發自丹田,隨手而出,內含軟硬勁。」

  守孚老師當即演示給大俠看,那手勢猶如風擺楊柳,猶如青龍吐舌,看起來很柔軟,觸擊之點卻極堅硬。守孚老師唯恐大俠不明其中妙處,讓大俠做出推手架勢,守孚老師雙手如蟒,在接觸的一瞬間爆發出驚炸力來。大俠馬上依樣畫葫蘆,當即體驗此種勁法的妙處。

  守孚老師笑道:「太極拳講大松大柔,你看我招鷹抓塌意不也是大松大柔,但我們的大松大柔裡面卻是波濤洶湧。」

  大俠看許多練太極的錯誤理解大松大柔,不敢體驗任何剛硬的內勁。當體內一有剛硬內勁之感,就以為自己犯了用力的禁忌,趕快將那種內在的剛硬感拋棄,卻實實在在把內勁寶貝扔掉了。

  大家都在說,楊澄甫的手臂似棉裹鐵,結果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那個「棉」字上,卻把那個「鐵」字給忘記了,豈不是很奇怪的事。要把手臂練得像棉花一樣不難,把手臂練得像裹著棉花的鐵條一樣就難了。大俠學太極老半天,不明白這似棉裹鐵的道理,沒想到居然在練心意六合拳的守孚老師這裡得到了。

  這似棉裹鐵的訣竅就是以鬆柔之勢打出來的一招,在達到打擊點的一瞬間突然收緊,如此外面看起來依舊是鬆柔之勢,內在卻悄悄裝上了一根鐵條。這內在的一緊不是簡單的手上一緊,而是全身整體的一緊,以丹田為緊的核心。

  大俠在這裡寫出來的這段東西實實在在是內家武學的不傳之秘啊。太極大師讓你看到的是外在的鬆柔,而內在的一緊,他不告訴你,你怎麼可能知道呢。大俠又要在瞿世鏡先生的文章來證明這個訣竅。

  田兆麟手法多變而步法靈巧,頗有少侯公之風格。1921年,田兆麟隨少侯公至杭州。杭州人力車夫素有「刨黃瓜兒」之惡習。田兆麟坐上車後,車夫聽他是北方口音,遂索要雙倍車費。田兆麟不允,車夫上前扯其衣袖,田師伯順手一探,車夫跌了一個大筋斗。在路邊候客的眾車夫見狀大嘩,十餘人一涌而上,將田師伯圍在核心。但聞哼哈之聲不絕於耳,傾刻之間,十餘名車夫均被放倒在地。

  這段故事,普通人看了頂多覺得痛快,但大俠看了卻看出名堂。田兆麟發人時用哼哈之聲,這哼哈之聲就是身體收緊的鑰匙。如果身體完全鬆柔,根本不可能發出哼哈之聲。

  練排打功也可以用哼哈之聲,當你用自己的手打擊自己的時候,如果你在打擊的一瞬間發哼或哈,即使你從來沒有練過排打,你也不會感覺疼痛。而你可以真切地體會到,在你發哼或哈的瞬間,你的身體一定是緊的。

 


推薦閱讀:

太極雜說21
陳氏太極拳四十二發勁(下)
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第27式雲手學習分享
太極推手中的「三勁」運用
太極拳中最重要的精髓是什麼?

TAG:太極 | 大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