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是被一步一步逼進北京城的,其實他壓根不想和明朝死磕?
說起闖王李自成大家自然就會想起那句響徹千古的傳銷口號:「闖王來了不納糧」,會想到崇禎皇帝煤山自縊,會想到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但又有誰想到大名鼎鼎的闖王其實壓根就不想和明朝政府死磕,到了後面的時候李自成簡直是千方百計給自己找台階下,同時也給崇禎皇帝找台階下,可惜死要面子的崇禎皇帝和不要面子的明朝軍隊讓他不得不挺進北京城!
話說永昌元年,當時的大順政權剛剛取得陝西,戰略形勢依舊相當嚴峻。李自成首先對準了自己的老對手明軍,開始了東征對山西的進攻,這次目的根本就不是為了進攻京城滅了明廷,而是為了西安的安全而發動的掃蕩性戰爭,因為這次進攻專挑防守兵力眾多的地方城鎮攻擊,所以很明顯目標不是北京城!要不然他可以直接繞道直取北京,而不是和地方武裝打消耗戰。
有時候歷史就像是小說一樣,假的不行!從西安出發的時候,大順實力其實很一般,才6萬軍隊,劉宗敏帶著兩萬前鋒(號稱五十萬)、李自成帶了四萬人(號稱百萬),氣勢做的倒挺大的——宣布要推翻明廷、號召地方官吏獻土投降。沒想到號稱的一百五十萬大軍居然真的把山西十幾萬明軍嚇得夠嗆,直接投降了順軍。那一次東征唯一的一場仗就是寧武之戰,明將周遇吉前後就守了一天,然後就被擊敗了。
而這一戰的原因居然是周遇吉是把大順軍的檄文信以為真,所以棄城逃跑,放開了通往燕京的大道逃去西北面的寧武關,這哥們膽子也是挺大居然那皇帝當擋箭牌。可惜李自成此戰的真實目的是為了保證西安的安全,就離開大道追了過去,趕到寧武城下把他消滅了,打完這一戰,李自成其實是想回師了,因為姜鑲投降了,整個山西已經平定了,明廷能夠用來威脅西安的重兵已經全部不復存在了。
當時投降的十幾萬明軍讓本來就已凋敝不堪的山西大本營更是雪上加霜,李自成為了這十幾萬俘虜的吃飯問題簡直操碎了心,投降之後總不能還指望著明朝發軍餉吧。所以這十幾萬降兵不但沒給李自成帶來什麼實質上的實惠,反而成了李自成手中的燙手山芋。
所以李自成想到的是去和崇禎議和了,希望不要再打下去了。所以李自成一場大勝之後,發出的檄文倒像是遭遇了大敗一般,在這篇檄文中,李自成一反之前稱崇禎為無道昏君的說法,反倒讚賞崇禎「君非甚暗」——幫崇禎推卸了不少責任,還公開號召明朝大臣要繼續忠於崇禎皇帝(求你們別投降了,俺養不起)。無論是替敵國的皇帝洗脫罪名,還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號召敵國的臣子要格盡職守,忠君愛國,這都是古往今來的極少有的。當然從表面上看,李自成還口氣硬,他要求崇禎皇帝自降為藩王,禪位給順王李自成,但這不是跟做生意一樣漫天要價落地還錢嘛!
誰料想死要面子的崇禎根本就沒想就坡下驢,反而擺出一副要打的架勢。可惜手下的臣子和軍隊實在是不爭氣,紫荊關等地的北直隸兵馬接二連三地向順軍投降,就連代帝出征的大學士李建泰都領著崇禎的四萬禁衛軍向李自成投降了。這一連串的投降把李自成嚇得夠嗆,因為投降的人數已經是他主力的好幾倍,這要是造反不是糟糕了!沒辦法李自成只好發出了東征後的第三道檄文,建議崇禎接受他的投降,只要承認李自成的順王地位,而且把山西、陝西等地封給他做藩國,並且提供軍餉,那李自成就向明廷投降:皇上,乾脆收留我做您的臣子吧,只要您肯發軍餉就行。但崇禎還是不鬆口:要錢沒有,要命一條!
所以即使到了燕京城下,幾乎唾手可得了,還搞談判,三月十八,順軍佔領了彰義門兩側的城牆,此時李自成和劉宗敏一起來到彰義門城下,要求再次和崇禎談判。李自成把太監杜勛派了進去,這次不僅列出了很具體的條款,更苦口婆心地給崇禎講解議和的好處:李自成不但會立刻把北直隸等地的土地、軍隊都還給崇禎,而且還願意幫助崇禎抵禦滿清入侵,更能在必要時幫助崇禎鎮壓其他的農民軍,這次談判的條款,李自成把自己也罵了,畢竟他罵農民軍是「群寇」——唯一一次改變了對農民軍的稱呼,此時李自成的立場已經和離開西安時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幾乎是在駁斥自己出兵時的那封檄文,從這些用詞中,明顯看出李自成不惜一切代價要結束東征的急切心態。可是崇禎還是不同意,李自成當時無法想像堂堂大明朝廷連區區一百萬兩都拿不出來。劉宗敏大怒,跳將起來說:『這狗皇帝,他是不見棺材不落淚啊。』拿下燕京,我們把他的銀子都搬出來,他都守得住長城,我們也守得住。
得了,把自己的臉都打腫了也沒勸住崇禎皇帝,李自成只好帶兵攻入了北京城。我覺得如果李自成能面見崇禎,他肯定會對崇禎皇帝說:「老哥,你咋這麼犟呢!」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對於陸遊來說,王師是何時北定中原的?
※為什麼中國古裝電影一般喜歡用明朝來做背景?
※淺淺淺的聊聊大明朝嘉靖年間浙江布政司的軍事動員能力
※揆論明初拂菻國為拜占庭考
※東林黨之於王守仁,更多的是對心學的繼承還是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