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為什麼選擇留縣 這是個明白人
劉邦打天下坐江山之後,開始論功行賞。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沒有要齊地三萬戶,只選擇了貧窮落後的留縣。
張良說,自己只願受封留縣,不敢承受齊地三萬戶。
齊地是富庶之地,留縣貧窮落後。
張良沒有居功自傲,他不在意榮華富貴,他要的只是實現人生理想與價值。已經建功立業,他選擇急流勇退,以安享晚年。
這是個明白人。
坐上帝位的劉邦,內心的思想已經有所變化。那就是他心裡已經決定,從此以後天下只是他劉家天下,劉姓之外的都算外人,不會封王。
別人也許沒有留意到皇帝的心理變化,但是寵辱不驚的張良,看出來了。
當時劉邦封賞功臣,封的都只是侯爵,封賞較重的都是早期跟隨他的人,尤其是老家沛縣人。這說明劉邦心裡就已經有了非劉氏不得封王的想法,只是天下初定,時機還不成熟,不可以暴露出來而已。
張良是何等出色的謀略家,早已經從一些事情的端倪中猜測出來。所以劉邦讓他張良自己選擇齊地三萬戶,看似禮遇極高,卻恰恰說明劉邦對他不信任了。
身為韓國公子的張良,當年為了報家仇,曾刺殺過秦始皇,失手後躲了起來,一躲就是十年。十年後,陳勝吳廣起義,張良自己也拉了一支一百多人的隊伍響應,後來覺得自己勢單力薄。後來遇到劉邦,就依附了他。
張良一直不忘復興韓國。
鴻門宴前夕,是張良力勸項伯和劉邦見面,還促成他們成了兒女親家。
鴻門宴上劉邦逃走,留下張良和項羽周旋,項羽也沒有為難張良。
這說明,當時項羽也認為張良並不完全是劉邦的人。
後來,劉邦被封為漢王,張良也沒有隨他去,只是送了一程,就回到了韓王身邊。
這一切都說明,早期的張良,其實並不完全是劉邦的人。
自古皇帝登基之後,都要做同一件事,那就是誅殺異己。劉邦自然不例外。
最為明顯的是韓信。
當年韓信從齊國來,幫助劉邦打敗了項羽。然而項羽一死,劉邦立刻就將奪了韓信的兵權。
同時劉邦借口韓信熟悉楚國情況,將其由齊王改封為楚王。這是讓韓信離開自己的大本營。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害怕韓信造反。如果韓信真的造反,劉邦未必長久為帝。
韓信從楚王降到了淮陰侯,乃至後來韓信被殺,張良一句話都沒說過。為什麼?因為他清楚,此時劉邦心裡想的,就是如何將江山留在劉家世代相傳,所謂的封賞,不過是一種安撫的手段罷了。
張良和劉邦相遇的地方就在留縣。二人緣分起於留縣,這是一個天意所在的地方,劉邦還能說什麼?
兩個天下絕頂聰明的人,彼此心裡想什麼,都心知肚明,不必點破,於是兩人心照不宣,相安永無事。
留下來的張良,從此以後遠離政治,再也不建言獻策。況且國事有蕭何,他也實在沒什麼事可做。此時,他多說無益,所以還是少說甚至不說為佳。
另外,張良是軍事戰略家,蕭何是政治家,他們是不同的。
張良很清楚自己該在什麼時候發揮什麼作用。自己的使命已經完成,樂得輕鬆,頤養天年。
張良自選留侯,是智者的選擇。做任何事,他都把時機和分寸把握得很好。這是一個明白人。明白人的結局,往往都很好,都能得到善終。
推薦閱讀:
※白人國家的政治玩具——奧林匹克運動會
※如果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強國,人類的審美會不會更傾向於黃種人?
※白色蕾絲永遠是女人的初心
※為什麼西方國家仇視中國,西方媒體刻意抹黑中國?繼續者思想隨筆9
※國人現在崇洋媚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