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太極拳
一、什麼是太極拳?
提起太極拳來,人們都很熟悉,也都知道太極拳是我國的優秀拳種之一。它是祖國輝煌的文化遺產。在技擊、健身、醫療方面有著很大的作用。也能說出一些有關太極拳的表現形式。但是對太極拳的拳理不是很清楚;太極拳三個字是組合詞;首先要了解「太極」一詞的涵義,再說「拳」。「太極」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大宗師》,「夫道……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根之下而不為深……」。自《繫辭》以後太極成為中國哲學的重要範疇。 其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陰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金木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所謂太極,是指道的性質和狀態,而不是實體的概念。太極拳就是根據這一理性―太極陰陽之轉化、五行相生相剋之理所產生拳的套路而煉出來的拳。現在再說拳,拳就是拳頭,拳頭是聚集能量的體現。在這裡所提到的「煉」字和「拳」字其含義是:通過你多次反覆的練套路,冷不丁發現、無意間所體悟到的實際物質,你把它提煉出來聚少成多而形成的拳。叫太極拳。太極拳是一種能力,是陰陽轉換適應變化的能力。太極拳來源於太極,又體現了太極哲理。
二、太極拳的門派
太極拳門派分為五大門派,陳式太極拳為最早,陳式太極拳是陳王庭所創。後四家太極拳都是從陳式太極拳中演變而來的。這一點從陳氏太極拳傳承表可以看出來。楊露禪學藝於陳長興,後經三代人的研究而形成了楊氏太極拳。吳全佑學藝於楊露禪,後經兩代人而形成了吳氏太極拳。武禹襄先學藝於楊露禪後學藝於陳青萍而形成了武氏太極拳。孫祿堂學藝於郝為真的武氏太極拳而創孫氏太極拳。
陳氏太極拳創於明末清初陳王庭,從陳王庭起,陳氏世代傳習太極拳,不斷對拳套路進行加工提煉逐步形成了老架一、二路。老架一路74式、二路43式。後期經陳發科晚年所創的新架也叫京架一、二路。一路83式、二路71式。
一路拳法是以柔為主、以剛為輔的運動。方法是以纏絲勁為主,發勁為輔;動作上力求松沉、柔順,以化勁為基礎,用柔迎剛和化剛,在外形上具有緩、柔、穩的特色。動作起來是以身領手,要求達到動分(離心力)、靜合(向心力)不斷變化的效果。
二路拳(炮錘) 是以剛為主、以柔為輔。動作上力求堅剛、迅速著重彈性勁的鍛煉。套路中有竄蹦跳躍,騰挪閃戰的動作具有快、剛、躍的特色。從外形上看,它的快、剛、躍雖與其它拳種似無區別,但是在本質上仍具有自己的特點。它在運動時形成一動全動,貫串整體的一系列螺旋動作,從而可收到開與放、合與收和開中寓合、合中寓開的統一作用。由於這套拳爆發力強,所以要有一路拳的基礎才能修鍊。
陳式太極拳是古老的拳種它在動作上柔化剛發的技擊特點保存較多。拳理上要求是柔行氣,剛落點、剛柔相濟、時隱時現、快慢相間 、圓到方時快、方到圓時慢。圓為柔、為慢、為隱。方為剛、為快、為現。
楊式太極拳起源於陳式太極拳,楊露禪學藝於陳長興,習練陳式太極拳,後逐漸刪改原有發勁、縱跳、震腳和難度較高的動作,並由其子楊健侯修訂為中架子,又經其孫楊澄浦再修訂,定型為楊氏大架子。楊氏太極拳 85式,拳架舒展簡潔,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輕靈和順 兼而之;練法上由松入柔,虛實變化,實腿旋轉,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由於楊氏太極拳 姿勢舒展大方,平正樸實,練法簡易。深受廣大群眾熱愛,開展得最為廣泛。逐漸成為太極拳的一大家。這就是流傳到社會上的楊式太極拳。因此就給人們留下了太極拳是慢練,不發勁,是老年人的運動,年青人多數不喜歡它。這就是近代楊式太極拳的傳布,是以楊氏祖孫三代對教材教法不斷創新之力為多。便於推廣。楊式太極拳有大架和小架。小架拳是以陳式太極拳為主流。楊家的功夫不是通過大架這種摸式而練出來的,而是以陳家的功夫佔主導,剛柔相濟,快慢相間。也講究發勁。
吳氏太極拳是滿族人全佑學藝於楊露禪,從楊式太極拳所傳的拳式發展創新的。楊式太極拳原有大架和小架之分,吳氏太極拳是在楊氏小架拳式基礎上逐步修訂的。因此;吳氏太極拳始於滿人全佑,後經其子吳鑒泉(從漢姓吳)加以改進修潤而形成一個派別。
吳氏太極拳以柔化著稱,動作輕鬆自然,連續不斷拳式小巧靈活,斜中求中正。拳架由開展而緊湊,緊湊中不顯拘謹。推手動作嚴密、細膩 ,守靜而不妄動,亦以柔化見長。 武氏太極拳是武禹襄先學藝於楊露禪老架陳式太極拳 ,得其大概。後學藝於陳青萍 ,備悉理法。得王宗岳《太極拳譜》研究,更有發悟,以練拳習心得發揮王氏舊譜之義。為《十三勢行功歌訣》作註解十條,名為《打手要言》;又衍為《十三勢行功心解》四則。並歸納鍛煉要領為《身法十要》其著作皆根據其本身的體會,故簡練精要,無一浮詞。
武禹襄之外甥李亦畬跟武禹襄學拳。李亦畬研究太極拳,仿武禹襄實驗之法一再筆錄修訂,久之遂集成書。李亦畬的太極拳論文有:《五字訣》一篇、「撤放密訣」擎引松放七言四句;《走架打手行動要言》一篇闡述了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練拳和推手相輔相成之理。對太極拳拳理的鑽研總結。首推武、李,較之王宗岳《太極拳論》之抽象性的概括,遠為具體切實,有繼承、有發展。乃能自成一家。
武禹襄拳式既不同於陳式太極拳老架和新架。亦又不同於楊式太極拳的大架和小架。而是學而化之,自成一派,其特點是:姿勢緊湊,動作舒緩,步法動作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個身子,相逾越 ,出手不過足尖。
武、李後輩多不專研太極拳,太極拳遂由郝氏傳習,郝為真學於李亦畬武式太極拳。民國初傳入北京,後由其子郝月如和其孫郝少如於1928年間去南京、上海教拳,以廣其傳。
孫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自幼酷愛武術,從師於形意拳大師郭雲深。習練形意拳,得到了郭雲深大師的真傳。又從師於程廷華學練八卦掌,經數年刻苦研摩,功夫深厚。後 又經於郝為真學練武式太極拳。孫祿堂先生畢生研究武術,精通形意、八卦及太極拳。並聚三家拳術之精義,觸會一體而創孫太極拳。
孫氏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相隨,邁步必跟,退步必撤。動作舒展圓活,敏捷自然。練時雙足虛實分明。全遍練起如行雲流水,綿綿 不斷。每 轉身時以開、合相接。故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
三、太極拳的精義是五行中水的柔性
根據前面對太極所述;所謂太極是指道的性質和狀態,而不是實體的概念。因此太極拳的意念是不把人,當作實體,而是化作水令人無法捉摸。老子的道德經有云;「上善若水」水的性質是遇園則園,遇方則方,水的狀態可以有很多種;比如說;小河裡的溪流是很輕柔,大海里的水就是波濤洶湧,冰川的水剛硬如鐵,沸騰的水則是猛烈如火。這也就是太極拳的快慢相間、剛柔相濟、開合、動靜、虛實的表相。恰又符合太極拳的陰陽之理形成了矛盾的統一。 太極拳是一種「重意不重形」的柔功。這種功法是上乘功夫 ,是一種「神化」境界的內功 。這步功夫就是以意行氣,以氣運身,依賴一呼一吸之引導作用,達到功勁似有若無,形影飄忽莫測,看似柔綿無力,實則無堅不可摧的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太極境界。太極拳之所以成為一種柔功,關鍵在於它的精義,顯示了五行中水的柔性。
太極拳是水的「柔性」之子 。中國道教很重視水的柔性,主張無為而無不為。在「老子」一書中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含意是說柔弱的是水,以水的柔弱取勝於剛強是可能的。這說明柔能克剛,柔弱 可以勝堅強。而柔弱表現於物即是水,柔弱表現於武術即是太極拳。太極拳的表現為水的三態,水有三態;液、氣、固,常態時是液體的水,散之則成水蒸氣,聚之責成固體的冰。氣和冰都是水之變態。在練太極拳時似氣一團,柔時無縫不入,如水似氣一樣,極柔軟然後才能堅剛。極柔軟者—水也,氣也,極堅剛者—冰也 。我們從諸式太極拳形象來看;靜水緩流則象楊式太極拳的健身演練;迭岩流水一梯一級地流淌下去則象孫氏太極拳;急流猛旋,彎多灘急的水則象陳式太極拳;小河緩緩流淌則象吳式太極拳;暗流陰河則象武式太極拳。各種太極拳之功力的練習過程都是滴水穿石之恆心毅力錘鍊的過程。特別是太極拳的推手和散手則是發怒的水,咆哮的水,大海的水洶湧澎湃,江河中洪水奔騰。可見 ,太極拳技擊之術是水勝之術,是柔勝之術。 四、太極拳的勁
關於太極拳的勁是與力不同的,力為有形,勁則無形,力方而勁園,力澀而勁活,力遲而勁速,力散而勁聚,力浮而勁沉,力鈍而勁銳。勁的種類很多;太極拳的勁多為粘巧勁為主,也就是松沉勁,又靈又捷,不見其形,手到勁發,未中之先無勁,既中之後無勁,惟中肯之頃,疾物閃電,一發便收,欲氣凝神,毫不費力。陽勁以剛勝,陰勁以柔勝。如大風刮過處百草俱偃,此乃太極拳上乘功夫也,全憑巧勁而不用拙力。太極拳的八大勁力的運用,要表現某一種勁,首先要有幾種小勁的鋪墊,大勁才能形成,沒有小勁的鋪墊,大勁是不會形成。大勁一旦形成,小勁的鋪墊就不說了。由此可以看出太極拳的勁是一種混合的勁,而不是單獨的某一種勁的表現。太極拳的八大勁之首掤勁要求始終貫穿於後七種勁之中,這也就說明了這一事實。小勁是八大勁中某一種勁都和其它七種勁去結合而產生的八八六十四種勁。
下面說一說太極拳的八種勁中的掤勁和肘勁;何為掤勁;掤字本身就不好理解,因為這個字在新華字典里沒有,在中華知識法庫里有這個字,它的解釋是;它是太極拳的專用字,因為有了太極拳而造出來的字。在其它的地方用不上,所以沒有想像可以借鑒的地方。在老拳譜中這樣記載的掤勁;所謂掤勁者;如水負行舟,先實丹田氣,次要頂頭懸,遍體彈簧似,開合一定間,任憑千斤重,飄浮亦不難。如水負行舟,在這句話里也提到了水,這就和前面所說的太極拳的精義是五行中水的柔性相穩合。這就說明了太極拳的掤勁實質就是水的浮力。這也就說明了掤勁在太極拳中的重要性。現在說一說肘勁;肘字是名詞,是一個部位,它代表不了一種勁力。現在的人們對肘勁的理解是,由肘這個部位打出的勁就是肘勁,這是不對的,這是部位的打法。這是從字面上的理解,它代表不了是那種勁。實際上這個肘字在這裡是不應該出現的,這是因為原先教拳是口傳身受,河南地方口音而照成的失誤,後人把這捔字寫成肘字,一直延傳到現在,誤導了後人。所以肘字應該改為動詞捔字。捔字的含義是捔東西的捔,捔起來,往上的勁,托起,托舉之意。這才是一種勁。在太極拳中很多動作是用這種勁打出來的;比如說、青龍出水、閃通背、白猿獻果、等等都是這個捔勁。所以太極拳的八種勁力為;掤、捋、擠、按、採、挒、捔、靠。而不是……肘、靠。
在練太極拳和推手中如何去練勁,對勁的要求是;是在摺疊轉換處找勁路,摺疊是上下勁,轉換是左右勁,在加上前後勁。這樣就形成了六面勁。這六面勁就看你如何去運用了,這六面勁也就是你穩住你自己,在練太極拳和推手中,使自己處於不敗之地。是氣血下行,是濁氣下降,清氣自然上升的過程。也就是一種松沉勁。也是掤勁中所說的一句話;先實丹田氣,次要頂頭懸。如果你把掤勁理解,參透和體悟上身的話;至於所說的;粘游勁、聽勁、懂勁、化勁、引勁、拿勁、發勁等,這些都是可以運用於身,則可明了太極之奧妙也。可以說你的太極拳和推手水平達到了一定的層次。
五、太極拳的松
關於太極拳松的問題;在太極拳這個領域裡的人們都很重視它,都知道想練好太極拳的關鍵在於松。但是有很多人不知道太極拳的這種松來源於何處,以為是自然界鬆弛那種狀態就是松,所以在練太極拳時特意去表現出這種松,這是不對的,這是懈、是堆隨、是殆的表現。這樣的松不是太極拳所需要的松,也練不出來真正的太極拳所要練的松。也達不到你練太極拳的目地。太極拳的松要求是松而不僵,松而不懈,是去僵成柔的松,是一種富有彈性的松。它的出處在於沉,不懂得沉,就不知道松,也松不下來。通常說松沉,把松字放在前面,把沉字放在了後面。實際做起來得先沉,才能松。這是在實際動作中體悟道的一種松。這種松,是去僵成柔,柔是水的性質,﹙這又提到了太極拳的精義所在是五行中水的柔性﹚是有筋骨、有精氣神的松。太極拳八種勁力之首掤勁實質上也就是松的一種體現。太極拳所要求的松是分陰陽的,不是身體整體的松,而是外形看是松,內是堅強。腹要實,胸要空。下盤實,上盤虛。這才是太極拳的松,是練功才能得到的一種松。有了這種太極拳松的體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太極拳的松。
太極拳的這種松是看不見,摸不著,實質這種物質是存在的,打一個比方是和電一樣的,是藉助於一種導體來表現的。太極拳的勁是和這種松是分不開的,練太極拳者要身、心兩放鬆;人心屬火,火心要虛,這個虛字就是空、就是松。身松就是在前面說過的練太極拳的意念,不要把人當作實體。而是化作水的柔性,柔就是松。所說的太極腰而不是實體的腰 。所以說太極拳的勁都是在這種松的狀態下發揮太極腰的威力,太極腰不發威而以,一旦發起威來是蠻橫無理的,是無法抗拒的,是不可思議的。這些都是太極拳所需要的,是通過練功才能所得到的一種松,其表現的結果。
六、太極拳的拳架
關於太極拳的拳架,各家太極拳的要求不一樣,表現形式也就不一樣而已,但是拳理是一個,都是 在按 拳理去練拳 。太極拳的運動是人體的一種協調運動,要求是舒展大方,不失緊湊而飽滿的體現。它是人體運動的一個體系,說道體系這裡面的要求就多了,就動作上簡單的說就是;根據五行相生相剋之理,無過而不及,相生是促動,相剋是限制,沒到位時促動你到位,到位時限制你別過去,恰到好處。起初你練的是形體外形的表現,通過形體外形的軌跡行程,你去體悟體內的氣血行程,這叫外形引導內在,外形是舒展大方。一但你掌握了內在,再用內在催出這種外形。這種外形就是緊湊而飽滿。在太極拳的拳架上要求是,不要有抽扯之形。在意上講不要有提拔之意。抽扯之形是七擰八歪,身體罷著勁,不是順其自然,很勉強的做動作。造成抽扯的原因是你身體的協調性不夠好,意念放在莫一處過重,特意表現這一處的動作,而產生抽扯之形。提拔之意是,氣血上行。造成提拔的原因是,你腳下給地面作用力過大,地面給你的反作用力也就大,造成了氣血上行,腳下就拔根了。
太極拳的拳架,對人體各個部位都有要求;兩腳不要站在一條直線上,兩膝朝著腳尖方向,兩胯要松沉,腰要塌,臀要斂『泛』,腹要實,胸要空,肩要沉,肘要墜,手要虛,頭要懸。特別是對腰胯的要求是很重要的,它們的協調運動形成的角度和方位,決定了勁力的走向。而決定角度和方位的關鍵就是腰胯。拳理上講;勁起源於足,發源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這也就是,下盤在運作,中盤在做功,上盤在表現。腰是一身之主,主宰著全身。襠中自有彈簧力,看你怎麼去利用這種彈簧力。我感覺是,在松沉的前題下,出腿必合胯,合胯在旋轉,襠走下弧線,尾椎在調整。
太極拳雖為小計,乃蘊於大道,何為道,陰陽變化即為道。拳起於太極,以武參道,以道創武,道為武理,武中見道,道武合一。對道有超其常人的認識,才能對太極拳有非常之造詣。正所謂源清水不濁,理明則拳精。
七、太極拳的十三式
太極拳的十三式是八卦加五行,即八種勁力加五種步法,是太極拳的理論;即掤、捋、擠、按、採、挒、捔、靠、進、退、顧、盼、定。十三個字。把掤字放在了首位,貫竄到後面十二個字中。這是拳架子中,練功的十三式。
還有一個十三式;即粘、游、連、隨、騰、閃、折、空、掤、捋、擠、按、活。這十三個字把活字放在了最後。就是要把前面十二個字都要用活。就是與人交手時要隨機應變,靈活應用的方法。這十三 字就是太極拳內的精華,也就是太極拳在技擊中的十三式。
作者簡介:1978年跟李得平師父學習陳式太極拳。1984年參加遼寧省第二屆工人運動會武術項目比賽,取得陳式太極拳第一名(金牌)。同年參加全國鐵路系統傳統武術表演賽,取得了陳式太極拳,劍優秀表演獎。1992年參加遼寧省第六屆全民運動會武術項目比賽陳式太極拳第一名。1995年開始授徒,傳授陳式太極拳及器械,多次帶領他(她)們參加全國.省.市的武術比賽,都取得優異成績。2003年參加全國「鳳翔」杯傳統武術大賽中獲得陳式太極拳第一名,劍第二名。2007年全國武術名家表演賽獲陳式太極拳名家組一等獎。同時被遼寧省武當拳法研究會聘為武術顧問。現任錦州陳式太極拳研究會副會長,武術段位六段。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