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史』 [評論隨筆]大國上卿:晉國諸卿家族史(下) 2

『煮酒論史』 [評論隨筆]大國上卿:晉國諸卿家族史(下) 2

 分頁鏈接:[首頁] [1] [2] [3] [下一頁] [回復此帖] 

 作者:monvoisin 提交日期:2007-5-31 16:32:00    無論是子駟的田洫再到後來子產的封洫,實際上都是重新界定人身和土地的依附關係.實際的內容就是把所有公田和私人開墾的田地,重新作為國有,但是認可開墾者的耕作權益. 這是穆氏和開墾者的公開妥協,用以取代耕者和中下曾貴族的妥協.從內容上講,就是把所有的田地都予以認可,以封洫的形式確認土地的存在,同時對所有的土地徵收賦稅.後來的作丘賦就是在勞役制度上的一個補充.

  

  這樣一來,從勞動者的角度看,原來通過從公田上流亡獲得的些許利益和自由再次喪失,不再有通過開墾私田的暴利存在;另一方面,各個層領主通過包庇流亡者獲得的利益被嚗光之後,一些本來通過私下的保護關係獲得的利益被沒收了,而領主自己組織開墾的私田重新收歸國有了.這就是為什麼在襄公十一年傳出現失勢貴族作亂,而襄三十年傳:"従政一年,輿人誦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疇而伍之.孰殺子產,吾其與之!」 子產同時得罪了原來這個利益同盟的各個方面,所以遭到大家同時的詛咒.

  

  但是幾年之後,這個利益顯現出來,就是政府正式成為私田開墾的組織者和倡導者,政府取代原來下曾領主的地位成為勞動者依附的對象.從而又出現:「我有子弟,子產誨之。我有田疇,子產殖之。子產而死,誰其嗣之?"的說法.實際上是他找到了耕者的利益所在,並把這個人口優勢和國家利益結合了起來.

  

  所以子產改革和井田制的關係,並非廢除與否的問題,這關鍵在於政權和下層貴族爭奪人口和田租,從而重新加強了中央政權對人口的管理以及土地對人口的束縛.與是否私有化和人口解放不是同一個議題.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5-31 16:40:50   

  monvoisin 兄的說法很合理,已經說服了我。

 作者:monvoisin 回復日期:2007-5-31 17:17:43   

  再看看趙文子,我個人也十分欣賞他,可惜剛有空他就已然死在虎筆之下了,有一個插曲好象虎公只是一帶而過,我算是補充一下吧,就是虢地尋盟那裡,之後夏天四月又跑到鄭國去,一開始"鄭伯兼享之。子皮戒趙孟,禮終,趙孟賦《瓠葉》.",這個《瓠葉》的內容是什麼呢,我們來看一下:

  

  幡幡瓠葉,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嘗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獻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醻之。

  

  這個詩在傳上說是諷刺幽王,我看這是附會了,另有別的意思.看看君子聚會吃的東西,就是燒烤野菜葉,小兔子而已.但在比興之中展示了行禮的全部步驟:主人先自己嘗酒,然後獻給客人,客人回敬主人叫做酢,表示自謙,然後主人再次敬酒叫做醻,就是確認向客人致敬的意思但是由於客人的謙虛,不必再先一開始那種程度的恭敬了,只是一小杯而已.為什麼要反覆互相敬呢,是為了表示自己謙恭的態度,正所謂:禮尚往來.這樣一來,雖然行禮的食物非常簡樸,但是禮的本質和意境都表現出來了,這正是君子行禮的態度.

  

  子皮戒趙孟的時候,趙沒有名了提出一獻就可以了,而是通過賦詩委婉地說出來,是比較優雅的做法.子皮應該能夠聽懂,但是不敢確認這個事情,所以又問叔孫,叔孫旁觀者清,告訴他是什麼意思,並且認為應該迎合這個要求.但是罕虎想了想,還是老老實實備齊五獻.這裡面有兩個意思,第一,小國事大國,不可大意,所以即使對方有謙虛要求,還是要老老實實地行厚禮,這樣一來表現出自己的戰戰兢兢,以博得大國的欣賞,這樣即使是面對范氏這樣貪主,也不會犯錯誤.另一個意思,瓠葉本身的內容就有一個獻酒,再推辭,再獻的過程,如果一上來就應對方要求只備一獻,過於唐突了,所以要象詩里那樣反覆確認.所以可以知道,醻應該是比獻稍微輕一點的程度了.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5-31 18:03:42   

  謝謝monvoisin兄的精彩解釋。

  

  這裡還是要再求助一下:《國語-晉語》「醫和視平公疾」中醫和對趙武說的一段話:

    

    文子曰:「子稱蠱,何實生之?」

    對曰:「蠱之慝,穀之飛實生之。物莫伏於蠱,莫嘉於穀,穀興蠱伏而章明者也。故食谷者,晝選男德以象穀明,宵靜女德以伏蠱慝,今君一之,是不饗穀而食蠱也,是不昭穀明而皿蠱也。……」

    

    ——這裡面有幾句話實在弄不明白其中的奧妙,特別是「穀興蠱伏而章明者也」一句,看了一些注釋,始終覺得不夠貼切,希望大家能指教一二。

  

 作者:monvoisin 回復日期:2007-5-31 18:34:18   

  根據我的理解,蠱穀同音,穀就是糧食了,穀氣起而生為糧食,穀氣不生則化為蠱.就是說生穀或蠱原是一物,由於氣生與否而作兩物.實際上就是寄生在糧食里的飛蟲,如果有蟲災那麼就從殼裡把糧食吃完然後飛出來.古人不了解寄生蟲的原理以為是一物.因此類推萬物都遵循這個道理,向好的方面發展就好比變成糧食,向壞的一面發展就是害蟲.糧食害蟲分別代表陰陽明暗兩面.「穀興蠱伏而章明者也」這句是說,事物的POSITIVE面興而NEGATIVE面隱伏,那麼正確的事物就彰顯出來了,生穀而不生蠱象徵著正確和積極的事物.

  

  類似地,生男生女也好比這個糧食和蟲子一樣,當然是從象徵意義上來講.男女猶如陰陽,也就如同谷與蟲一樣.

  

  食谷的人呢,就等於把這個原物吃下,那麼到肚裡是變成糧食還是變成害蟲,全看外部條件了.所以白天接近男德,也就是君子以促進谷明,晚上要近女色怎麼辦呢,那就選取女中有德之人,這樣抑制潛伏的蠱.

  

  現在平公親近女色過多,而且還是許多姬姓女子,那麼就不符合古人的德的要求,所以女子不德,就誘發了和女子同一象徵的蠱發作,就變成病了.所以說是不饗穀而食蠱也,是不昭穀明而皿蠱也.

  

  實際上通篇都是附會之論,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不過是用這個警告晉君不要親近小人,不要沉緬於女色罷了.女子是不是姬姓其實沒關係,晉文公母親不也是姬姓么.

 作者:司馬放 回復日期:2007-5-31 18:35:39   

  虎公和monvoisin 兄的論述

  真是古雅啊

  放郎一定也多吸取你們的長處

  

  另外,恭喜虎公的帖子分頁了

  娃哈哈,沒有搶到分頁的沙發啊:)

 作者:青雲不在 回復日期:2007-5-31 21:24:11   

  不錯不錯,搞明白了。佩服虎公和monvoisin的對答,十分精彩,受益不少。回去繼續啃左傳。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5-31 22:00:22   

  謝謝放兄、青雲兄鼓勵:)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5-31 22:10:34   

  「穀興蠱伏而章明者也」這句是說,事物的POSITIVE面興而NEGATIVE面隱伏,那麼正確的事物就彰顯出來了

  ————————————————————————

  這個解釋非常精到。

  

  但還有問題,前面說「物莫伏於蠱,莫嘉於穀」,意思似乎應該是:穀是最好的東西,蠱是最潛伏的東西,谷裡面同時包含有最好的穀和最潛伏的蠱,只有讓谷里的穀發揚而讓蠱潛伏,谷的積極作用才能體現出來。所以,人吃了谷,就要白天工作以使谷里的「穀」章顯,晚上陪淑女以使谷里的「蠱」潛伏而不至於危害自己。

  

  這是我個人的理解,也就是,谷是實物,而「穀」與「蠱」是存在於谷中的兩股矛盾的、此起彼伏的力量(或者叫氣)。

  根據這個理解,「谷」與「穀」就不是一回事了。但也沒有什麼切實依據。還請monvoisin兄和大家看看有沒有道理。

 作者:冬城 回復日期:2007-5-31 23:02:57   

  樓主溫文爾雅,也頗有趙文子之風。各位達學宏才往來談笑而毫無戾氣,讓我如沐春風,欣欣如也。從上部到下部,感覺虎公愈發博學深邃,下面還請再接再厲,早日完成大作。

 作者:moonyson 回復日期:2007-6-1 01:48:09   

  不準在這個帖子里講足球!!

  to虎公,虎公有空把春秋戰國史寫一遍,最好寫個中國通史,寫完了就出書,我們去買,看得太爽了!!!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 10:08:01   

  感謝冬城兄、moonyson兄厚愛,還請多挑毛病:)

 作者:yang1216 回復日期:2007-6-1 10:13:05   

  楊氏記號1979.

  來學習的。

  不是有學者懷疑過井田制嗎?井田制到底是不是當時的主流,考古上有沒有證據?

 作者:司馬放 回復日期:2007-6-1 12:11:10   

  虎公,加油啊,大家都等著拜讀呢!

  

  漸漸的,每日看虎公的文章,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倒行逆施尤鳥倦 回復日期:2007-6-1 13:18:31   

  記號。

  等到趙襄子出場,莫非已是明年了。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 14:14:48   

  謝謝關註:)

 作者:莫邪82 回復日期:2007-6-1 15:03:13   

  關於「谷」與「穀」的解釋,我比較贊成虎公的看法,一為實指,一為虛指,所謂「穀」,就是好的,善的。這樣,「穀興蠱伏而章明者也」一句,monvoisin兄的解釋「事物的POSITIVE面興而NEGATIVE面隱伏,那麼正確的事物就彰顯出來了」很精闢:)

  不過我不太贊成monvoisin兄「榖蠱」將直接類比「陰陽男女」的看法,我個人的理解是,按醫和的原話,「女惑男……謂之蠱」,男女不匹配,女子迷惑男子,叫做「蠱」。所以為避免「蠱」,就要「宵靜女德」,現在平公近女色沒有節制,不分晦明,既不「宵靜」也不「女德」,所以才病同蠱惑。平公之病,並不是誘發了和女子同一象徵的蠱發作,而是過度而沒有節制,醫和前面也說過,事情過度了就會成為災禍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 15:37:52   

  謝謝莫邪,關鍵是,「谷」與「穀」是一字還是兩字,一物還是二物,我看了一個版本,都是用的「谷」字。

  電腦壞了,晚上不能工作了,希望明天能修好。祝大家周末愉快:)

 作者:莫邪82 回復日期:2007-6-1 16:26:02   

  是的,我也看到有版本全部寫作「谷」的,我懷疑是編者認為「谷」是「穀」的假借,索性就全部用「谷」了,當然也只是懷疑而已,因為手頭上沒有好的版本,鬱悶……

  查了一下漢語大字典,「谷」是「穀」的假借和簡化字,當「穀」的假借時,有三條釋義:1.糧食的總稱;2.生長;3.保養

 作者:迦爾納 回復日期:2007-6-1 21:53:06   

  monvoisin兄關於鄭國的分析說得很好啊。受教了。

  

  

  

 作者:迦爾納 回復日期:2007-6-1 23:29:00   

  關於子產解釋晉平公病情的事件我覺得也很堪玩味。按理說,晉國的卜人既然能說出實沈、台駘的名字,就應該可以解釋是何方的神靈。但奇怪的是卜人竟然只說出兩個神靈的名字,而沒有交待兩個神靈的淵源。

  而晉國的太史竟然也不知道這兩個神靈的淵源,就更加奇怪了,以晉國的文化,應該不至於此。

  而連叔向這樣的晉國賢人也不知道這兩個神靈,也不大可能。在弭兵會議後的晉楚間的對話較量中,叔向幫趙文子,讓子木對答不上。後來叔向陪韓宣子送晉女到楚國,楚靈王想用叔向不知道的事情難為他,也做不到。叔向的知識應該也是很淵博的。

  而叔向請教子產時,子產就馬上能講得頭頭是道,但落腳點還是在晉平公的縱慾上。子產當然是很賢明的,但晉國也不至於從卜人、太史到叔向都不知道這兩個神靈。

  有可能是晉國人知道了自己國君的病根,但又無法直言勸諫,所以當卜人說出兩個生僻的神靈時,裝作不知道。等子產來的時候,詢問神靈的來歷,借子產這位鄭國賢人的口,說出國君的病根,進行委婉的規勸。

  叔向的反應很有意思,聽完子產的話後,只是說「善哉!肸未之聞也。此皆然矣。」 「未之聞」是指神靈的事,「此皆然」應該兼指神靈和病因,但又可以作含糊理解為只指神靈。原則上表示同意,但絕口不提如何消除病根。

  晉平公的反應也很有意思,子產的話已經提到了縱慾的問題,但平公聽說了子產的這番話以後,只是稱讚子產是一個學識淵博的君子,然後贈送很多財物。他大概也清楚自己的臣下是在借子產的口來規勸自己,但他就是裝作不知道,只是誇子產知識淵博。

  而秦國的醫和論斷了平公的病之後,說到了縱慾,又談到了良臣之死。但晉平公根本就不問良臣,只關心女人能不能親近。

  醫和對趙孟就說得直接多了「今君至於淫以生疾,將不能圖恤社稷,禍孰大焉!主不能御,吾是以雲也」。所以醫和提到良臣之死,根本就不是看平公的病能看出來的,而是意有所指,說趙孟沒盡到規勸國君的責任。趙孟也回應得意味深長「良醫也」。

  晉國君臣間沒有面對面討論過真正的病因,病因反而從鄭國人和秦國人的口中說出,而叔向和趙孟這兩位晉臣聽到外人的評論後,只作委婉的回應。平公聽說子產的話後也是大耍太極,誇子產知識淵博。當醫生當著他的面說縱慾致病,又警告良臣之死時,平公也只關心女人能不能碰,根本就不涉及良臣的話題。

  在晉平公生病的這件事上,平公、叔向、趙孟還是表現出了彬彬有禮和寬厚的作風與修養,保持了大國君臣的風度。但這件事反映君臣關係出了問題,而晉國的君臣對此心裡是清楚的,但又都盡量避開這個話題,君臣之間的疏離已經很明顯了。

  

 作者:孔老二的老鄉 回復日期:2007-6-2 6:30:01   

  :)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 10:22:19   

  迦爾納兄的說法很有創意,可能是叔向知道實沈、台駘的來歷,但觀點和子產一樣,認為不應該祭祀他們,又不好直接說出平公的病根,所以借子產之口說出來了。

  但當時子產的學識應該是高於叔向的。

 作者:yang1216 回復日期:2007-6-2 10:45:54   

  楊氏記號1979.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 11:22:07   

  謝謝楊兄支持:)

 作者:yeyh 回復日期:2007-6-2 11:32:33   

  Ding

 作者:monvoisin 回復日期:2007-6-2 14:01:54   

  關於病根的問題,看了看原文,感覺這個說法確實有可能,實沈,台駘不過是晉國當地的土地山神之流,和病確實也沒有關係。卜人顯然是知道二神的來歷,否則不能說出來,但是由於職責原因又不可以解釋,因為占卜的時候可能需要裝瘋假裝神仙附體,就是說神仙借卜人之口說出來,如果卜人也能解釋的話那顯然就是作假了,而實際上就是在做假,卜人不清楚病因就瞎說了兩個神。可能叔向和史官知道二神的來歷,但是想一想覺得和病沒有關係,所以想聽聽子產如何穿鑿這個問題,子產乾脆把這個問題撇開了,直接解釋病因。

 作者:司馬放 回復日期:2007-6-2 14:10:24   

  這裡的學術氛圍真是濃厚啊,放郎學習了:)

 作者:monvoisin 回復日期:2007-6-2 17:25:38   

  叔向這個人確實挺有意思,另外剛才看了虎公前面對羊舌氏的簡介,我想有個說法應該商榷一下:

  

  一般都人為羊舌氏出自武公,武公生伯僑,伯喬生公孫文,公孫文生羊舌大夫等等.這個說話一般取自世本,具體來歷不清楚了,也不見左傳有記載.我想人為羊舌氏出自武族的根據在於,桓庄之族以被獻公滅掉.但是又有一個問題,如果桓庄之族有人封在外地,另單獨立氏,實際上是可以免禍的.比如趙氏和輔氏,都可以在同族被滅的時候保留下來.

  

  那麼,到底還有什麼別的根據呢,金文和考古學可以幫我們一個忙,我們來看一個器物,具體發現情況暫時不詳,這個東西叫做"叔向父敦",先看看銘文內容:

  

  叔向父肸曰:余小子嗣朕皇考,肇帥刑(?)先文祖,共明德,秉威儀,用纘造奠,保我邦我家,作朕皇祖幽大叔尊敦,其嚴在上,降余多福,(每系)釐廣(啟戈)肸身龢於永命,肸其萬年永寶用.

  

  這大概是叔向做來祭祀其祖先的器物,這裡面比較有價值的是提到的列祖列宗,有三個人:朕皇考,文祖,皇祖幽大叔.我們講如果提到皇祖,那麼就是這個人的最高的直系祖先.皇考就是祖父,文祖是這些祖先中的一個,不可考,但是很明顯比皇祖要晚,而早於皇考.因此我們大概給這些人排一下序:

  

  皇祖幽大叔-文祖-皇考XX(羊舌大夫)-羊舌職-羊舌肸

  

  這裡我們已經知道後三世的關係,都在左傳上提到過了,而前兩位沒有見過,我們結合一下世本,文祖可能就世本中提到的所謂公孫文,所以公孫文不過是文祖先的訛傳而已,本名不可知,而所謂伯僑正是所謂幽大叔.

  

  這裡就有個問題,既然是大叔,那麼就是曲沃系某君的長弟,因此不可能字"伯X",而應字"叔某",因此伯喬恐怕是世本臆造的一個人物,但是這個人物顯然是幽大叔的一個化身,因而還是有一定來源的.

  

  那麼誰是首先封在羊舌的呢?根據銘文我們看到:余小子嗣朕皇考,也就是說自己作為羊舌氏的後人,繼承的是死去的祖父,而不是皇祖幽大叔或文祖X,所以皇考一定是始封者,就是所謂的羊舌大夫.那麼再看前面二位,如果說是武族之後,恐怕在時間上比較緊張,從武公到獻公間同時存在幽大叔,公孫X還有羊舌大夫,不是不可以,只是比較緊張.我有個推測,所謂幽大叔就是桓庄之族的一員,死於與獻公奪權之戰中.但是其子孫有單獨立氏而轉封在外的,可能得以免禍.

  

  另外在銘文中沒看到朕考XX的內容,當是此敦製作於羊舌職還活著的時候.

 作者:司馬放 回復日期:2007-6-3 14:56:31   

  monvoisin兄,虎公贊一個!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3 17:57:31   

  謝謝monvoisin兄,不過皇考應該是指父親吧?這樣,「余小子嗣朕皇考」才順理成章。你認為皇考是指祖父,考指父親,似乎與慣例不合,還望賜教。

  

  另外,叔向的祖先里出現了「文祖」,和公孫文應該就是一人,可見世本說的還是靠些譜的。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3 18:06:56   

  近幾天較忙,可能要過些時候再繼續了。

  另,不知道應該另起帖子還是跟在這個後面。集中便於閱讀,分開則便於討論,徵求下大家的看法:)

 作者:moonyson 回復日期:2007-6-3 20:48:25   

  虎公,我以一個讀者的眼光提個小小的建議,下篇寫得感覺沒上篇好,上篇都是圍繞著晉楚爭霸,家族興衰這些大事件寫,而且渲染造勢得極好,所以雖然是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讀者的情緒還是能被調動起來,相對於上篇而言,下篇目前看來記載的多是雞毛蒜皮的小事,而且零零散散的,事件前後也沒有渲染好,當然這可能和史料有關,本來就很平淡,不過我覺得下篇在把握住主線和脊梁骨上面多用點心思,精彩程度還是不會差於上篇的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3 22:00:51   

  多謝moonyson兄的意見,這個自己也有感覺。總結原因,第一可能是歷史本身的問題,趙武與韓起的時代不是英雄時代,驚心動魄的糾葛和戰爭基本沒有;第二,上部是紀傳體,線索容易鮮明,下部用編年體,綜合性要強一些;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可能停了一年,起手還有點生,寫到後來恐怕會好一些的。

  再次感謝,並請今後繼續多提這樣的意見:)

 作者:青雲不在 回復日期:2007-6-4 11:51:40   

  如果有脊樑的的話,可以放在晉國的分裂歷程上。

 作者:司馬放 回復日期:2007-6-4 12:03:41   

  虎公加油啊!

 作者:liradish 回復日期:2007-6-4 12:51:22   

  呵呵,幾天沒來,也沒有看到新的,失望ING! :)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4 13:33:48   

  謝謝liradish兄關注,可能還要等幾天:)

 作者:yang1216 回復日期:2007-6-4 14:02:41   

  集中。

  楊氏記號1979.

 作者:小道飛飛 回復日期:2007-6-4 14:25:17   

  建議放在一起吧。

  我加在網藏里了,便於尋找。

 作者:再衰三竭 回復日期:2007-6-4 19:56:46   

  下篇目前看來記載的多是雞毛蒜皮的小事

  是啊 有同感

 作者:大馬士革菜刀1 回復日期:2007-6-4 21:20:16   

  以前看《國語》看到仲山父反對周宣王做人口普查的言辭,當時只是覺得老仲食古不化。現在看了子產的故事才省悟,仲山父極力反對人口普查的時候不惜把老天爺拉出來(天之所惡也),甚至詛咒宣王的子孫後代(害於政而妨於後嗣)。小刀在驚嘆此公的無恥之餘,不得不感嘆------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政治始終是為利益服務的,在利益面前,君王領袖都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作者:yeyh 回復日期:2007-6-5 10:08:58   

  虎公,建議分開了寫,另開新貼。

 作者:Lancer1 回復日期:2007-6-5 12:40:52   

  況且,人類乃至動物社會,戰爭根本就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不但有其優勝劣汰的正面意義,而且根本不可能徹底消除。和平固然美好而珍貴,以和平的美好的名義發出聲音,誰都不憚於正面回絕。

  -----------------------------------------

  糾個小錯,應該是誰都不願意正面回絕。

  憚

  dàn

  <動>

  (形聲。從心,單聲。本義:畏難,怕麻煩)

  同本義 [fear;dread][be afraid of difficulty;be unwilling to borrow trouble]

  豈敢憚行?——《詩·小雅·ń蠻》

  何憚於病?——《左傳·僖公七年》

  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何許子之不憚煩?——《孟子·滕文公上》

  小人而無忌憚也。——《禮記·中庸》

  以縛即爐火燒絕之,雖瘡手勿憚。——唐·柳宗元《童區寄傳》

  又如:肆無忌憚;憚勞(害怕勞苦);憚憚(憂懼惶恐);憚煩(畏懼煩瑣)

  憎惡;忌恨 [dislike]

  權內憚羽,外欲以為己功,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三國志·吳主傳》

 作者:司馬放 回復日期:2007-6-5 12:44:34   

  期待虎公更新啊!

 作者:yang1216 回復日期:2007-6-5 12:55:15   

  楊氏記號1979.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5 13:10:44   

  謝謝Lancer1兄,感激不已!

  在原稿上改過。

 作者:司馬放 回復日期:2007-6-6 20:17:35   

  虎公的貼,怎能不頂

  期待更新啊!

 作者:liradish 回復日期:2007-6-6 20:51:17   

  虎兄到哪座山上去遊玩了!

 作者:東東狐 回復日期:2007-6-7 13:02:12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4 13:33:48 

    謝謝liradish兄關注,可能還要等幾天:)

  又是三天鳥。

  

  還是喜歡上。

 作者:司馬放 回復日期:2007-6-8 16:34:11   

  還是在等待虎公的更新啊!

 作者:yang1216 回復日期:2007-6-8 19:04:53   

  楊氏記號1979.

  

 作者:liradish 回復日期:2007-6-9 20:07:27   

  頂一下!好貼不能沉下去

 作者:monvoisin 回復日期:2007-6-10 5:38:57   

  哎,最近比較倒霉,摔了一跤,手腳都受傷了,到今天總算可以打字了......

 作者:司馬放 回復日期:2007-6-10 07:14:17   

  作者:monvoisin 回復日期:2007-6-10 5:38:57 

  哎,最近比較倒霉,摔了一跤,手腳都受傷了,到今天總算可以打字了......

  -----------------------------------------------

  monvoisin兄,保重身體啊!

 作者:liradish 回復日期:2007-6-10 16:26:31   

  作者:monvoisin 回復日期:2007-6-10 5:38:57 

    哎,最近比較倒霉,摔了一跤,手腳都受傷了,到今天總算可以打字了......

    -----------------------------------------------

    呵呵,monvoisin兄,手腳摔壞了養得好,腦袋千萬要保重,那可是兄弟們的財富啊,一點都少不得!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1 9:55:23   

  向大家抱歉,最近比較忙,進度慢,謝謝關註:)

  問候monvoisin兄,望保重身體,早日康復!

  

  現在開始繼續。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1 9:57:11   

  晉國諸卿家族史(下)之二:綏靖時代

  

  第二編 綏靖時代

  

  從公元前540年韓起執政,到公元前409年魏舒去世,晉國居然大體平靜地渡過了31年的漫長歲月。而在這平靜的水面之下,是一出出熱鬧紛呈的好戲。國內方面:一邊是君權的衰微、公室的敗壞,一邊則是六卿所代表的晉國六大家族在逐漸坐大基礎上的平衡、協調、與競爭,這個過程從本質上決定著晉國的未來。國際方面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540年-前529年,先是晉國頻頻對野心勃勃的楚靈王讓步,等到對方徹底崩盤;前529年-前509年,晉國重新開始了號令諸侯的事業,但晉國的霸權也在不可避免的衰落著,而在前522年之後,中原諸侯乃至宗周王室幾乎不約而同地陷入一派動蕩和混亂之中,晉國人手忙腳亂地忙活了十幾年,奮力地、疲憊地維持著這個百年霸主最後的輝煌。

  

  第一章 綏靖楚國

  

  第一節 懦弱正卿

  

  一、君子之旅

  

  (一)訪魯

  

  前540年春,魯國朝廷籠罩在一片熱烈而又有些緊張的氣氛之中:一位天大的貴客——剛剛上台的晉國新任執政韓起來訪。

  

  韓起這次出訪,一是友好訪問,二是向各國通告各國自己執政的消息。早在兩年前,叔孫豹就提醒國執政的季武子(季孫宿),趙武快要死了,韓起必將繼任,韓起是個君子,應該早點和他聯絡並搞好關係。不然,我們魯國就要早做準備了。因為晉君將喪失大權,朝政將被家族控制,韓起為人懦弱,其他世卿大臣們又貪求無厭,齊、楚兩國不足依仗,如果不儘早爭取韓起的堅決支持,魯國的景況恐怕不妙!但這樣的忠告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現在的季武子是真有點後悔了,君臣們趕緊打起精神,對客人展現出十二分的敬意來。

  

  來到魯國,韓起做的第一件事頗出大家的意料:他首先造訪了太氏氏——魯國的國家圖書館兼檔案館,在那裡認真閱讀了見《易》、《象》與《魯春秋》,感嘆道:「周禮盡在魯國了。我今天才真正知道了周公的德行,知道了周為什麼能夠成就王業了!」

  

  然後是魯昭公設享禮款待貴賓。席間賦詩,季武子賦了《綿》的最後一章,將晉君比為周文王,把韓起比作文王的賢臣。韓起賦《角弓》:兄弟婚姻,無胥遠兮——晉魯是兄弟之國,彼此要相親相愛。季武子趕緊下拜:「感謝您的關愛和照顧,寡君(指魯君)有指望了!」隨即又賦了《節》的最後一章,讚美對方的德行足以撫恤萬邦。

  

  享禮結束,在季氏家中設宴,賓主融融詒詒,看見庭院有一棵樹十分秀美,韓起連連讚美,季武子趕緊說:「我一定用心培植此樹,以銘記您《角弓》的美意!」接著又遂賦起了《甘棠》——將韓起比為召公。韓起趕緊客氣:「不敢當啊,我哪裡比得上召公。」

  

  (二)訪齊

  

  結束魯國的行程,韓起又北上訪問齊國。這次來齊國還有另一件重要的國事:為晉平公下聘禮(納幣),晉、齊兩國要結親了。

  

  現在的齊國是子雅、子尾兩兄弟(齊傾公之孫、景公的兩個堂叔)執掌大權。首先會見子雅,聽說韓起很善於相人,子雅叫來自己的兒子子旗(欒施),韓起告訴子雅:「這不是一個能保持家業的少主,他不忠。」隨後會見子尾,子尾也請韓起看看自己的兒子高強,韓起的回答與對子旗評價一樣。很多齊國大臣私下嘲笑韓起的荒謬與不禮貌,只有晏嬰相信,他告訴大家:「韓起夫子是個君子。君子是不會說假話的,他這麼說,肯定有他的根據。」

  

  (三)訪衛

  回國途中,韓起順路又訪問了衛國,衛襄公隆重接待,席間與衛國賢臣北

  

  宮文子賦詩,韓起吟了《木瓜》中的名句: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瑤……

  

  這次出訪無疑取得了重大成功,韓起好學、多才、禮貌、謙和的形象贏得了各國的普遍好感。

  

  韓起早在前566年10月就以上軍佐進入晉國六卿行列,任卿的時間比前任執政趙武還要早上6年。26年的仕途生涯,我們看到的一直是一個溫良淡泊而又文質彬彬的典型的君子型的大臣,趙武的世交加密友,兩人簡直連風格、做派都是那麼地如出一轍。這位新任執政骨子裡到底如何呢?這個問題可真不是世人一兩天就可以看清楚、弄明白的,但是,韓起會給大家足夠長的時間來認識、來判斷的。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1 9:58:07   

  二、最柔和的貪心

  

  (一)叔向賀貧

  

  一天,叔向大夫來見韓起,閑談間,韓起抱怨起自家的貧困來,叔向卻表示祝賀。韓起納悶:「我徒有有卿的爵位而沒有卿的實力,窮得簡直沒法和同僚們交往,正發愁呢,您為什麼要祝賀我呢?」叔向答:「從前欒武子(欒書)窮得田地不滿一卒(一百頃,大國之卿本應有五百頃田),家裡連祭器都不齊備,但他能夠發應美德,遵守規制,使自己的名聲傳遍諸侯各國,諸侯們親近他,戎人、狄人歸附他。他也因此安定了晉國,殺死國君也不被國人責怪,並使自己免於災禍。後來,到了他的兒子欒桓子(欒黶)驕橫奢侈,貪得無厭,目無法令,肆意妄為,放高利貸囤積財富,本來應該遭到懲罰,但依仗著欒武子的德行,居然得到善終。到了欒懷子(欒盈),一改桓子的惡行,而重修武子的美德,本來應該可以免於災難,卻因桓子作孽太多遭到連累,流亡到了楚國。還有,當年的郤昭子(郤至),他的財富頂得上半個朝廷,他的族兵頂得上半個三軍,依仗著自己的富有和權勢在國家橫行霸道,自己最終落了個陳屍於朝堂,他的家族也在絳遭到被滅門。不然,當時的八郤,五個大夫三個卿,權勢如此之大,一個早上就灰飛煙滅而無人憐憫,這是為什麼?就是因為他們無德。現在您有欒武子的貧窮,我以為您也就可以實踐他的德了,所以祝賀。如果您不擔心美德不能建立,只去發愁財富的不足,我哀弔您哈來不及,又有什麼值得祝賀的?」韓起聽罷,下拜磕頭感謝叔向:「我阿起快要亡了,全靠您的話救了我。您的大恩,我不敢一個人擎受,我們韓家從先族桓叔以下,都要感謝您的恩賜啊!」

  

  這個故事出自《國語》,初中語文課本里就有,大家看了一個善於勸人向善的叔向,一個善於改過的韓起,但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韓起在晉國政壇活躍了五十多年,這故事發生的具體時間不明,按照《國語》的排序,這個故事在「子產說黃熊(前535年)」後面,似乎應在前535年,也就是他執政5年之後了,但是根據《左傳》,早在公元前537年,韓氏家族已經佔有九個大縣的領地了,家族的雄厚實力自不待言,根本不會存在「有卿之名而無其實」的問題。因此,這個故事,應該發生在韓起執政之前,最晚也應在他剛剛執政的時候。在晉國諸卿里,韓氏發達很晚,韓起的父親韓厥又清廉,家底比其他家族薄是很自然的。從這個故事,我們知道韓起對於自己的貧窮很苦惱,又知道他很明白叔向所說的大道理,並且很會反應,欣然拜服。

  現在的韓起是晉國的執政大臣了,一朝大權在手,他「優貧」的情緒是否還會泛濫,叔向的良言是否真的有如此奇效呢?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1 9:59:32   

  (二)州縣故事

  

  1伯石受賞

  

  前539年——也就是韓起執政的第二年的4月,鄭簡公來晉國朝見,大臣公孫段(伯石)擔任相禮。這次朝見,公孫段的表現非常優異:所有禮儀一絲不苟,舉手投足間,滿懷著敬意和謙卑。晉平公很高興,賜給公孫段一份策書:「聽說當年你父親子豐對晉國有功,我知道後至今沒忘,現在把州田賜予你,以表彰你們豐氏的功勞。」公孫段捧著策書,興高采烈退了出去。聽到這件事,君子們紛紛感嘆:「禮儀啊,你真是人們所急需的好東西!伯石那麼驕奢一個人,就因為一次守禮,就能得這樣的好處,何況那些終生守禮的人呢?!」

  

  且住!一向驕奢的公孫段真的是突然地、自然而然地守禮起來了?一向貪婪吝嗇的晉平公真的就這麼突然地、自然而然地慷慨和有禮起來了?來晉國朝見的小國君臣彬彬有禮應該是常態,為什麼就這個公孫段如此幸運地受賞?

  

  我們先從這次賞賜事件的標的物——州縣說起。州縣的由來,前面已經敘述,原是欒氏的地盤,前550年,欒氏被滅,士匄、趙武、韓起都想得到它,最終懸而未決,州縣也就成為晉國頗為敏感的一個話題。後來趙武執政,並沒有利用職權去索取。現在它成為了鄭國人的封地,問題似乎徹底解決了。

  

  然而,人們隨後得到風聲,晉國的國君這次突然如此慷慨,是出於新任執政韓起的建議。

  

  於是,人們又聯想到,這個公孫段每次來到晉國,不都是住在韓起家裡嗎?一向無禮的他這次如此彬彬有禮,是不是事先得到了韓起的交代?

  

  但這個事情很快也就過去了,關注此事的畢竟是少數人,而且,州縣也畢竟不是被國內的哪個人拿去的。

  

  2完「璧」歸韓

  

  人們真正弄懂這次賞賜事件的內幕,是在四年以後。

  

  前535年夏,鄭國執政子產來訪。前不久,公孫段死去了,子產這次前來,是替公孫段的兒子豐施歸還州縣的。他告訴韓起:「當年國君因為公孫段能勝任職務,把州賜給了他。現在他已經不幸早逝,沒有福氣享受國君的恩德,他的兒子不敢據為己有,但也不去直接敢告訴國君(指晉平公)——那樣就等於不給國君顏面了,所以想把它送給您。」

  

  韓起趕緊推辭,子產接著勸:「老話說,父親砍柴,兒子背不動(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豐施繼承自己家族的祿位都覺得吃力,哪有能力承受大國的賞賜呢?即使在您執政沒什麼問題,但如果以後貴國有人以州縣為借口在邊境上找我們的麻煩,敝國就難免遭殃了,那樣豐氏家族的罪過也就嚴重了。您把州拿去,是等於免除了敝國的罪過,同時又扶持了豐氏啊。您還是答應了吧!」

  

  按照子產的說法,韓起接受了州縣,是在尊重自己的國君,是在維護晉鄭兩國的友好關係,還是在呵護獻出州縣的豐氏家族,和樣一來,真箇是一舉三得的好事啊!此等助人位樂、與人為善、利國利人的事,韓起執政從來都是勇於擔當的。但是,拿人好處的事,韓起執政是難於做出的,但是當不起對方的苦苦請求,韓起也就勉強答應了。

  為了自證清白,韓起還把這事彙報了晉平公,平公也認可了。

  

  然而,還是覺得不妥,韓起就拿州縣,與宋國大臣樂大心的原縣(在今河南省濟源市西北)做了交換。

  

  就這樣,經過一番漫長的、令人眼花繚亂的運作,原縣就這樣成為了韓氏的領地。子產是何等樣人,也許韓起根本不用在私下把話給子產講透,一出好戲就這樣精彩上演並圓滿結束了。當韓起為自己謙謙君子的作風而自得的時候,也許子產的內心充滿了鄙夷和厭惡。

  

  當然,晉國也有的是聰明人,韓起也知道,這樣瞞天過海,不過是在勉力堵塞大家的直接質問而已。但是,比起當年士匄肆無忌憚的蠻橫型的貪婪,韓起也許會認為,還是很有理由自我佩服一下的。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1 10:01:03   

  (三)玉環糾紛

  

  事實證明,韓起的貪是一貫的。州縣的表演,他能體現出了超乎尋常的耐心與周折,首先自然是他的性格與技術水平使然,但也因為那畢竟是晉國的政務,標的物又是財富之母、最終要的財富——土地。在其他不那麼重要和敏感的場合,以及對於其他較次要的標的,韓起對自己的手法和耐心也就不是那麼特別地嚴格要求了。

  

  話說韓起有一支玉環,但這玉環本是一對,未免心存遺憾。後來得知,這對玉環的另外一支在一個鄭國商人手裡。

  

  前526年3月,韓起到鄭國聘問,就順便向找到鄭定公,希望得到鄭國人的「成全」。不料遭到鄭國執政子產的拒絕:「那玉環不是國庫的藏品,屬於民間財物,寡君不好去強要。」

  

  韓起是有涵養的,自然也就沒說什麼,倒是鄭國其他大臣被驚得冷汗直冒。

  

  子大叔和子羽勸子產:「韓起向咱們要一支玉環,也不算太過分,而晉國更是得罪不起的。晉國、它的執政韓起,我們都怠慢不得。您就這麼拒絕人家,現在如果有人在中間讒言挑撥,再有鬼神作祟,去助長他的的怨氣,到時候後悔還來得及嗎?乾脆找商人要來給他就是了,您何必因為捨不得一支玉環而惹惱一個大國呢?」子產說:「我並非因為對晉國有二心而怠慢韓起,相反,我是打算長期事奉晉國的,這就需要恪守忠信的原則,所以才拒絕了他。我聽說君子不擔心沒有財寶,只害怕自己沒有令名。對於治國者而言,小國事奉大國、大國愛護小國並不難,用禮來確定、規範彼此的關係才是最難的。大國的人對小國提出要求,我們不可能總做到是有求必應,如果前次答應而後次拒絕,或者答應一個人而拒絕另一個些人,那才是最糟糕的。大國的索求哪有個滿足,對於無理要求就是要嚴詞拒絕它。再說,如果對他們有求必應,我們就成了他們的一個邊地邑縣,鄭國也就失去了作為一個諸侯的地位。從韓起個人來說,他奉命前來出使,卻私自索求玉環,這樣的貪心得到滿足,難道不是罪孽嗎?所以說,我們交出一個玉環不要緊,也就製造了兩樁大罪:我們鄭國失去了獨立國格,他韓起也成了一個貪婪的人,有什麼好處?我們拿出玉環來買罪過,不也太不值得了嗎?」

  

  這邊,韓起並沒有死心,私下探訪,終於找到了藏玉環的商人,但是,就在雙方談妥價錢,準備成交的時候,商人說:「這樣的國際交易,必須獲得我們鄭國官方的批准。」子產前番明明說官方不干預商業,現在商人又這麼說,韓起心裡老大不痛快。其實,商人的推託也應該是對韓起的抵制,這個玉環韓起如此喜愛,無疑是一塊異常精美的玉器,價格自然不菲。要麼這個商人根本不願意出賣,要麼是韓起以自己的身份壓人,給的價錢過於霸道了。但韓起還在兀自氣惱,立即找到子產:「日前我找你們要玉環,你這個執政認為不當,我也就沒敢再強求了。現在我從你們商人手裡購買,他又說必須經過你的批准,那麼,現在就請您就批准了吧?!」

  

  韓起萬萬沒想到,子產不但沒有理虧的表示,反而再次拒絕了他的請求:「從前我們的先君桓公,與商人們一起從宗周遷來這裡;雙方並肩協力,共同開發了這塊荒蕪的土地,並共同生活於此。為了相互信賴,我們與商人世代立有盟約,盟約里規定:『你(商人)不背叛我(政府),我不干預你的自由貿易,不貪求、掠奪你的財物。你佔有你的商業利潤、珍寶貨物,我一概不予過問。』靠著這樣的盟約,我們才得以相互支持,直到今天都是如此。現在您屈尊前來與我們結好,卻又要我們強奪(強買)商人的東西,就等於是讓我們背棄盟約,恐怕不妥當吧!因為一個玉環而失去諸侯的擁護,想必您也肯定不願意。如果大國的指令破壞了我們交納貢賦的規範,那敝國也就成為晉國的一個縣了,想必您也不會這麼做。我現在獻出這玉環,真的不知道有什麼好處,也請您慎重考慮!」

  

  經過上次的州縣事件——也許不必通過那件事——子產對韓起是徹底了解透了。這是一個既貪圖物質利益又貪求好名聲的傢伙,到了現在無法可想,也就索性把話徹底點破,直接挑明了:你就是在貪財,你就是在強買強賣,你就是在損害鄭國的國格,看你怎麼辦!

  

  這下韓起果然撤退了:「哎呀,都是我考慮不周到,因為一個玉環去犯兩條大罪,我哪會做這種事呢?請允許我收回上述請求。」

  

  這出鬧劇如此收場,是幾個要素的合力促就的:子產的果決睿智、鄭商的維權意識、鄭國的貴族與商人聯合的國體以及由此形成的國家性格,以及韓起貪婪卻又虛偽的基本人格。此外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外部因素:現在晉國的霸權已經是危機四伏了。就在一個月前,齊景公悍然出兵討伐徐國,隨即召集徐、郯人、莒三國在蒲隧(在今江蘇省睢寧縣西南)結盟,儼然成為東方霸主。這使旁邊的魯國人深感恐慌,發出「諸侯無伯」的悲嘆。而對此,晉國方面是毫無辦法。這次出使鄭國,韓起無疑帶有凝聚諸侯的重大使命,這也是他不敢肆意妄為、而子產敢於針鋒相對的重要前提。

  

  這麼一鬧,韓起在鄭國也就滯留了好多天,4月,在韓起即將回國的時候,鄭國的六卿設宴為他餞行。席間大家賦詩飲酒,融融詒詒,這本是韓起的拿手好戲,自不在話下。臨行前,韓起向鄭國六卿贈送了馬匹,並私下再贈與子產馬匹和玉器(不知是否自己的玉環,恐怕不是吧):「您教我放棄那玉環,其實是贈我美玉,免我死罪,怎敢不拜謝您的大恩?」

  

  一段從善如流的表白,與前面對叔向所說得話何其神似。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1 10:02:15   

  (四)韓氏之富

  

  韓起的經營無疑是卓有成效的,到了公元前537年,也就是他執政第三年的時候,根據楚國大臣薳啟(強)的介紹,當時的晉國共49縣,韓氏家族的封地就佔了7縣,還都是大縣。這絕不是一個小的比例,要知道,當時的晉國除六卿的采邑之外,還有國君的直轄區縣,還有眾多大夫家族的采邑。例如,當時的羊舌氏就佔據兩個縣,而祁氏的實力遠勝羊舌氏(羊舌氏前537年有2縣,前514年有3縣,祁氏前514年有7縣,根據這個比例,前537年至少應有4縣)。這樣看來,韓起執政期間,韓氏家族的實力在六卿中很可能是首屈一指的。

  

  韓厥之前,韓氏不僅實力薄弱,而且人丁稀少,現在,韓氏家族的後人紛紛成長起來,並且在執政韓起的引領下紛紛開花結果著。

  

  韓起:韓氏初封於韓地(一說在今山西省河津縣,《史記》稱韓原,則在今陝西省韓城西南),《史記》記載,韓起後來將大本營遷徙到州,但是根據《左傳》,州已經被韓起拿來與原縣互換了;後來的韓貞子徙居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則韓(《史記》稱韓原,在今陝西省韓城西南)、原、平陽三縣應該都是韓起的封地;

  

  韓襄:韓起的侄子,任公族大夫。韓襄之父韓無忌謚號為公族穆子,這一支可能已經獨立門戶,但當時血緣關係很近,仍可看作一家;

  韓須:韓起嫡子,亦任公族大夫;

  

  箕襄:韓氏族人,應該是封地在箕(一說在今山西省太谷縣、臆說在山西蒲縣);

  

  邢帶:韓氏族人,應該是封地在邢(在今河南省溫縣東北),但楚國的申公巫臣歸降晉國後也任邢大夫,不知邢何時歸入了韓氏;

  

  叔禽:韓起庶子;

  

  叔椒:韓起庶子;

  

  子羽:韓起庶子;

  

  根據《左傳》,韓襄、韓須、箕襄、邢帶、叔禽、叔椒、子羽,「皆大家也」,每個人背後都存在著一個大的家族,韓氏的實力真正地遍地開花地發展起來了。

  

  韓起對韓氏家族發展歷史中的地位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其父韓厥的努力使這個家族穩穩佔據了晉國的一個卿位,而韓起的出現則令這個家族真正成為可以與其他家族抗衡的大族。

  

  叔孫豹以「懦弱」二字評價韓起,確也有其獨到的視角,人無欲則剛,由於韓起過分關注自己家族利益的鞏固與擴張,造成了晉國在國際關係中的懦弱,在楚靈王咄咄逼人的攻勢下連連讓步,甚至丟盡了霸主的顏面;對於中原諸侯,韓起也是懷柔有餘而強硬不足,導致齊景公恢復齊國把業的努力一步步地展開。這些本不足奇,只不過是「無欲則剛」定律的句土詮釋罷了。

  

  真正奇特而難得的,是他在爭取利益方面也表現出「懦弱」的一面:一是有耐心,二是能掩飾,三是有節制。這樣的外部特徵是由他既愛實利又好虛名的性格決定的,在客觀上,也表現為在利益面前不肆無忌憚、願意妥協的優點,各個家族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並最終架空晉國公室,乃是大勢所趨,在這樣的歷史趨勢下,韓起的「懦弱」 作風就顯得不那麼令人反感。各大家族可以在逐步坐大的同時彼此平衡和協調,至少維持了一定時期的穩定局面。韓起執政凡26年,這固然因為他長壽的自然條件,而他這種「懦弱取財」的行事風格,自然也是他得以長期擔任「太平宰相」的政治條件。畢竟,晉國六卿專權已經成了延續近百年的歷史事實,現在,大家已經再沒有那麼多心情和精力去哀嘆國君權力的零落,各個大族的競爭與發展,才是晉國未來走向的決定性要素,也就自然成為主流社會關注的中心話題。從這個角度來看,韓起之貪,倒可能是頗能為時代接受的貪,甚至在此後類似時代中極罕見、極最「可愛」的貪了。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1 10:03:59   

  

  三、六卿的變遷

  

  韓起擔任晉國正卿共26年,國家相對穩定,固然由於六大家族分擔六卿之任,不必相互排擠,同時這與他的幾個同僚與他同樣健康長壽有關。26年間,六卿名單僅僅變換過四次、四個人。

  

  (一)趙成(趙景子)

  前540年初,韓起執政,六卿人員為:

  中軍將:韓起 中軍佐:趙成

  上軍將:荀吳 上軍佐:魏舒

  下軍將:士鞅 下軍佐:荀盈

  

  趙成,趙武之子。趙、韓兩家的關係確實非比尋常,趙武去世,趙成直接擔任中軍佐,代替韓起原來的職位。這樣的安排固然可以說是趙、韓兩家互換職務,但六卿任免,從來是晉國最大的政治。這樣的人事安排,準確無疑地表示著韓趙聯手共同把持晉國政治的局面得到延續。趙成擔任中軍佐期間沒有留下更多的功績甚至事迹,這可能是一個謙虛低調而又相對文弱的君子。《左傳》記載了他與子產的一席對話,可惜他所說的也僅僅幾個字,主角還是子產。

  

  伯有(良宵)是個驕橫和貪婪的傢伙,原來是鄭國的卿,早在公元前543年就因為叛亂失敗被殺,事情已經過去了好多年,按說大家已經漸漸淡忘了。但這個伯有偏偏陰魂不散,鄭國都城突然一片混亂,有人驚呼:「伯有來了!」百姓驚慌失措,滿街亂跑卻又不知所往,這樣的情景重複多次,鬧得滿城風雨。前536年2月,更有人夢見伯有身穿甲胄在行走,還明確地宣稱:「壬子日(3月2日),我要殺死駟帶;明年的壬寅日,我還要殺死公孫段。」故事在都城迅速傳開,更可怕的是,就是在伯有所說的日子,駟帶和公孫段,這兩個伯有的仇人,居然真的死去了。現在的鄭國都城簡直成了一座鬼城,惶惶不可終日。最後,連平時不大迷信的子產也不得不妥協,下令立伯有的兒子良止和子孔的兒子公孫泄為各自家族之主。這樣以來,伯有鬧鬼的流言也就在鄭國都城停止了。一時間這個故事的流傳十分廣泛,幾乎鬧得天下盡知。

  

  前535年夏,子產來晉國聘問,趙成饒有興趣地問子產:「伯有真的能有鬼魂嗎?」

  

  子產曰:「能。精神,在人活著的時候叫做魂,人一死,就變成了魄。一個人一生享用的物質越豐富,他的魂魄就越強。所以死人也會現形,甚至化為神明。那些橫死的匹夫匹婦的魂魄都可以附在活人身上作祟,更何況良霄(伯有)是我們先君穆公之後,子良之孫,子耳之子,也是敝國的卿,他的家族連續三代擔任國家大臣。鄭雖然只是個所謂的『蕞爾小國』,但是連續三代執掌國家朝政,所享用的財富也已經很多,吸取物品的精華也很豐厚,何況他的家族又大,所依憑的力量雄厚,這樣的人橫死之後化為厲鬼,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嗎?」

  ——子產的言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古人對鬼魂的理解。但鄭國鬧鬼事件的實質,應該是伯有家族的殘留勢力及其同情者在宣洩自己的不滿,人心不穩定,情緒自然容易受到感染,這樣連鎖反映,整個國家也人心惶惶。無論如何,子產所採取的措施還是對症下藥的。

  

  前533年,發生晉國大夫閻嘉與周天子的人爭地的糾紛,為了緩和關係,韓起派趙成到宗周為一個周王的姻親弔喪,並歸還了周人的田地。

  

  此後《左傳》再無關於趙成的事迹記載。直知到了前517年,趙成之子趙武已經為卿,則趙成已經去世;另外,前529年,荀吳依然統領上軍。所以趙成的卒年在前529-前517年之間,範圍過大。綜合其他情況判斷,趙成似應死於前525年左右,因為此時,荀吳已經開始主持一些重要外交禮儀並對韓起提出批評,一般而言,這是六卿中的二把手負責的工作。

  

  (二)荀躒(知躒、知文子)

  前533年,下軍佐知盈早逝,平公有意安排自己親信進入六卿行列,遭反對而放棄,遂任命荀盈之子荀躒代替父職。六卿調整為:

  中軍將:韓起 中軍佐:趙成

  上軍將:荀吳 上軍佐:魏舒

  下軍將:士鞅 下軍佐:荀躒

  

  (三)趙鞅(趙志父、趙簡子)

  前525年左右,中軍佐趙成去世,其子趙鞅年紀尚輕,資歷淺,故不得再在六卿中加塞,擔任下軍佐。六卿調整為:

  中軍將:韓起 中軍佐:荀吳

  上軍將:魏舒 上軍佐:士鞅

  下軍將:荀躒 下軍佐:趙鞅

  

  (四)荀寅(中行寅、中行文子)

  前519年左右,中軍佐荀吳去世,沒有來得及擔任正卿。其子荀寅出任下軍佐。六卿調整為:

  中軍將:韓起 中軍佐:魏舒

  上軍將:士鞅 上軍佐:荀躒

  下軍將:趙鞅 下軍佐:荀寅

  

  ——韓起執政期間,總共只有九人擔任六卿之職。除了趙成、荀盈兩人為卿時間較短外,其他六人都先後在晉國從政長達幾十年(韓起52年、士鞅約58年、荀吳約33年、魏舒約43年、荀躒約40年、趙鞅約57年、荀寅約22年後流亡)。可見,在相當一段歷史時期,晉國實行的是標準的老人政治,一個家族之主能否漸次高升、能否走到政治最高端,幾乎完全取決於個人身體好壞、壽命長短。而這時的諸卿大多長壽,進行著健康的馬拉松長跑。這,也是晉國政局得以長期穩定的一個重要原因。

  

  

 作者:yang1216 回復日期:2007-6-11 13:13:19   

  楊氏記號1979.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1 13:25:04   

  早在公元前537年,韓氏家族已經佔有九個大縣的領地了,

  ——————————————————————

  應為「七個大縣」,抱歉。還望大家多挑毛病:)

 作者:liradish 回復日期:2007-6-11 13:56:37   

  一個字"爽"!

 作者:司馬放 回復日期:2007-6-11 15:07:22   

  為了等待,虎公的好文,而做的等待,絕對是值得的!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1 15:19:19   

  謝謝liradish兄、放兄鼓勵,還請多挑毛病:)

 作者:小道飛飛 回復日期:2007-6-11 19:24:39   

   此後《左傳》再無關於趙成的事迹記載。直知到了前517年,趙成之子趙武已經為卿,則趙成已經去世;

  

  ======================================

  趙武 應為趙鞅。

  史記趙世家中對趙成的記載僅僅一筆

  文子生景叔。景叔之時,齊景公使晏嬰於晉,晏嬰與晉叔向語。嬰曰:「齊之政後卒歸田氏。」

  趙景叔卒,生趙鞅,是為簡子。

  甚至連名字都沒有指明,可見趙武的這個兒子,絕非出類拔萃之輩,頂多是中人之資~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1 20:05:01   

  謝謝小道兄指正,看來還是應該多校一下:)

 作者:小道飛飛 回復日期:2007-6-11 20:26:31   

  一般性筆誤的話,無傷大雅,兄字不敢,直呼小道就ok了。剛去又啃啃左傳。亦沒有發現趙成的更多的事迹。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1 21:43:25   

  我打字技術不過關,以前很多朋友都指出過,不過發出來之前認真看一下還是必要的,反正早晚要看。

  

  再次謝謝小道:)

 作者:迦爾納 回復日期:2007-6-11 21:58:50   

  關於相驚伯有這件事,我覺得子產的回答是話中有話。說鬼還扯上家族,財富,恐怕是意有所指。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1 22:11:57   

  鄭國都城突然一片混亂,有人驚呼:「伯有來了!」百姓驚慌失措,滿街亂跑卻又不知所往,這樣的情景重複多次,鬧得滿城風雨。前536年2月,更有人夢見伯有身穿甲胄在行走,還明確地宣稱:「壬子日(3月2日),我要殺死駟帶;明年的壬寅日,我還要殺死公孫段。」故事在都城迅速傳開,更可怕的是,就是在伯有所說的日子,駟帶和公孫段,這兩個伯有的仇人,居然真的死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於這個事情,最大的可能是伯有的餘黨及家族在作祟,甚至駟帶和公孫段的死都是他們實施的恐怖行為。所以子產強調伯有的高貴出身和地位,他的做法也是很有針對性的,也許大家雙方都是心知肚明的。

 作者:yang1216 回復日期:2007-6-12 12:30:35   

  楊氏記號1979.

  

 作者:小道飛飛 回復日期:2007-6-12 13:24:56   

  鄭國都城突然一片混亂,有人驚呼:「伯有來了!」百姓驚慌失措,滿街亂跑卻又不知所往,這樣的情景重複多次,鬧得滿城風雨。前536年2月,更有人夢見伯有身穿甲胄在行走,還明確地宣稱:「壬子日(3月2日),我要殺死駟帶;明年的壬寅日,我還要殺死公孫段。」故事在都城迅速傳開,更可怕的是,就是在伯有所說的日子,駟帶和公孫段,這兩個伯有的仇人,居然真的死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突然想起<神探狄仁傑>第一部的第3個故事,與這段歷史的描寫,彷彿就是依樣畫葫蘆一般。很有可能是別有用心者用鬼神來嚇唬愚民,引導社會輿論,打擊政敵,至於是否伯有家族的人卻是不好說。

  

 作者:司馬放 回復日期:2007-6-12 13:26:53   

  問好,虎公:)

 作者:王長興 回復日期:2007-6-12 14:34:54   

  欣讀美文 悅賞眾論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3 1:00:49   

  :)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3 7:51:46   

  我突然想起<神探狄仁傑>第一部的第3個故事,與這段歷史的描寫,彷彿就是依樣畫葫蘆一般。很有可能是別有用心者用鬼神來嚇唬愚民,引導社會輿論,打擊政敵,至於是否伯有家族的人卻是不好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產說伯有「其族又大,所馮(憑)厚也」,可見黨羽還是很多的,恐怖活動是向子產示威。子產為兩家立主,應該是無奈的妥協。

 作者:煮酒水王 回復日期:2007-6-13 08:18:52   

  虎公好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3 8:48:03   

  水王好:)

 作者:英風 回復日期:2007-6-13 9:01:25   

  虎公好,上來冒個泡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3 9:08:01   

  英風兄,long time no see了.

 作者:殘陽下的菊花 回復日期:2007-6-13 9:23:10   

  虎兄,許久未見.已經更新到第二頁了:)

 作者:司馬放 回復日期:2007-6-13 9:50:32   

  期待,虎公的更新啊!

 作者:yang1216 回復日期:2007-6-13 11:27:45   

  楊氏記號1979.

  

 作者:liradish 回復日期:2007-6-13 14:36:40   

  了產順水做了個人情,對他地位的鞏固、社會的安定還是有好處的。

 作者:冬城 回復日期:2007-6-13 16:24:48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3 7:51:46 

  子產為兩家立主,應該是無奈的妥協。

  +++++++++++++++++++++++++++++++++

  子產本人跟伯有關係不錯,伯有被駟氏擊出時,子產收殮了伯有的部下。伯有返回時也曾經向子產要求過幫助,死後也是由子產收葬的,為此,子產差點被駟氏攻擊。最後子產在宣布公孫黑的罪狀時,首先提到的也是私自攻打伯有。從這些方面看,子產雖然在良駟之爭中嚴守中立,但從內心中恐怕在伯有一邊多一些。這次趁著國人驚伯有立其後人,也有變相為其平反的味道。

  伯有的父親子良應該是穆公眾多兒子之中才能最優異的一位。可惜的是罕、駟、豐三族共同進退,逐步把握朝政,除非其他家族能像子產和子大叔那樣隱忍,否則必然難逃厄運。而另一方面,雖然子產跟罕虎的關係很好,不過在內心中也未必希望鄭國出現罕駟專政的局面,多增加一些勢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牽制當國的家族。

  子產的行政特點是因勢利導,絕不強求。依靠他卓越的見識和高超的政治手腕將可能出現的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帶領整個國家趨利避害。封兩家之後的主要意義當然是安撫民心,但感覺其中主動的成分更大一些,甚至於給人一種子產在利用這些妖言(恐怖主義活動?)達到自己政治目的的感覺。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3 17:56:59   

  子產在家族火併中嚴格中立,的確是為全局考慮的,就象晏嬰在齊國內鬥中保持中立有點神似。但他對伯有似乎不會有什麼好感。

 作者:大馬士革菜刀1 回復日期:2007-6-13 18:26:42   

  作者:liradish 回復日期:2007-6-13 14:36:40 

    了產順水做了個人情,對他地位的鞏固、社會的安定還是有好處的。

  -------------呵呵,想不到在子產的時代就有「和諧社會」理念了。可惜當時統治階級的道德水平比現在高太多,不然子產同志說不定也會弄個「N榮N恥」出來。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3 19:18:29   

  可惜當時統治階級的道德水平比現在高太多,不然子產同志說不定也會弄個「N榮N恥」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惜當時統治階級的科技水平比現在低太多,不然子產同志說不定也會弄N塊表戴戴。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4 9:42:23   

  

  第二節 晉政之敗

  

  一、公室敗壞

  

  諸侯國的領土,可以分為國君的直轄區和群臣的封地兩大部分,君主與群臣各自治理自己的地盤,領土治理的好壞也就各有不同,這同樣是一種競爭,各自土地上政治的好壞,本質地決定著國君與大臣在國家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國君的直轄區乃至附隨其上的經濟政治制度和人員,稱為「公室」;大臣的封地乃至附隨其上的經濟政治制度和人員,稱為「家門」。一般而言,公室的實力要遠遠強於各個家族(不一定強於各個家族之和),公室的穩定和良好治理,是國君得以有效控制各個大臣家族,進而控制國家政權的基礎。其情況類似於西周時期的王畿,王畿遠遠強大於各個諸侯國,而一旦王畿敗落,周王也就失去了號令諸侯的實力。在諸侯國內部,公室一旦敗壞,國君也就失去了控制各個大家族的實力,國家的政權也就逐漸淪落入各個大家族的手中了。

  

  晉平公就是這樣一位肆意透支公室資本與權威的君主,通過他的一系列惡政,不但導致自己大權旁落,還激起了諸侯各國對晉國的不滿,損害了晉國的威望和霸主地位。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4 9:43:16   

  (一)晉齊聯姻

  

  前540年春,韓起出訪中原各國,到齊國時,為晉平公下了聘禮,晉、齊兩國要聯姻了。作為北方做大的兩個諸侯國,通過聯姻來穩固兩國關係,按說是不無遠大意義的,但是,現在的晉平公考慮更多的是自己的淫樂生活的質量,以及自己在諸侯間的霸主威風,因而,這次聯姻也就大大章顯並且加劇了平公的奢靡與霸道,在政治上也成為一大敗筆。

  

  1.少齊之死

  前540年4月,韓起之子、公族大夫韓須到齊國迎親,齊國方面是派上大夫陳無宇(陳桓子)送親,新娘子叫少姜。齊國出美女,少姜一到晉國,就受到平公分外的愛憐,親昵地稱其為「少齊」。這原本是好事,但平公隨即覺得,自己娶親,齊國方面只派個大夫送親,規格這麼低,明顯是對自己的不敬,一怒之下,就拘禁了陳無宇,把他扣留在中都(中都有二,一在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北,一在今山西省榆次縣東)。這下連少姜也覺得尷尬,趕緊向平公求情:「按規矩,送親者的爵位應該與迎親者相同,出於對大國的敬畏,我國提高了送親者的規格,這樣一來才弄亂了。」如此的恭敬和委婉,少姜果真是一位賢德的女子,但平公看來,這樣的女子也不過是自身威權的光環罷了,寵愛歸寵愛,終究只是自己的玩偶而已,話自然也是聽不進去的。

  

  可怪又可嘆的是,美貌而又溫柔的少姜,居然嫁來晉國不滿半年就香消玉隕了!這真是讓人難以理解,但無論如何,事情就是發生了。平公是如此的寵愛少姜,連齊國人都因此被懲處,其他國家自然不敢再觸霉頭。趕緊打起精神應對少姜的喪事。魯昭公甚至親自趕來為少姜赴喪,連晉國人也覺得過分了,趕緊以少姜並非正室夫人為由,謝絕了魯昭公。這時昭公已經走到了黃河邊,得到指示又返回了魯國,再派執政大臣季孫宿(季武子)來晉國送上為少姜的下葬的衣服。

  

  少姜已死,送親的陳無宇還被扣留在晉。叔向勸平公:「陳無宇有什麼罪?您只派一個公族大夫去迎親,人家齊國派上大夫來送親,還說別人不恭敬,您的要求未免也太貪婪了。這本來是您自己不尊重齊國,現在又扣留人家的使臣,您的刑罰也太偏頗了。這樣下去,還怎麼擔當諸侯的盟主?況且,少姜生前就為陳無宇求過情了。」這樣,晉平公才勉強答應放陳無宇回國,時間已經是這年的十月份了。

  

  前539年正月,平公為少姜大辦喪事,各國又不免派大臣前來送葬。鄭國派來的是子大叔(游吉),與晉國大夫梁丙、張趯見面後,彼此都覺得滑稽。梁丙說:「你這個一國之卿居然來干這事兒,也太過分了吧?」子大叔說:「我們有什麼辦法?從前文公、襄公做霸主的時候,以不煩勞諸侯為要務。讓諸侯三年一聘問,五年一朝見,有事時才會合諸侯,不睦時才組織結盟。國君去世,大夫來晉國弔喪,卿來參加葬禮;夫人去世,士來弔喪,大夫送葬。一切安排,只要能昭示禮儀、完成事務、彌補缺漏就足夠了,此外再不增加諸侯的負擔。現在呢?國君寵妾的喪事,我們都不敢按照老規矩來辦,規格超過了國君夫人的喪事,還惟恐受到貴國的懲罰,哪裡敢害怕麻煩呢?您以為我來這一次就算完事了?少姜這麼得寵,她一死,齊國必然再嫁女子過來,到時候我還要來賀喜呢。」張趯感嘆:「您說的好啊,讓我得以知道文公、襄公時期的禮數。然而,以後您恐怕就不用這麼麻煩了。譬如火星,火星運行到了中天,寒暑就會減退,因為這時寒、暑的天氣已經走到了極至,能不減退嗎?晉國也是如此,將要喪失諸侯的擁護了,諸侯們想要麻煩也沒機會了。」梁丙、張趯走後,子大叔對自己的從人說:「張趯很有見識,可算得是一位君子了。」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4 9:44:36   

  2.季世悲歌

  

  子大叔的預言果然不錯。少姜的喪事剛剛辦完,齊景公就派晏嬰大夫提親來了:我們這裡還有先君的適生女兒和遺姑姊妹(景公的姐妹和姑姑)若干人,請您再來挑一個吧!這樣的好事,平公自然是從善如流的,親事很快就定了下來。定親之後,在款待晏嬰的席間,叔向與晏嬰,兩位當今的賢大夫見面了。談起彼此國家的景況,不免都是嘆息不已。

  

  叔向:齊國的狀況如何?

  

  晏嬰:今天的齊國已經處於季世(末世)了,真的難以預料。齊國也許要落到陳氏手裡了吧。國君拋棄了他的子民,使他們紛紛跑到陳氏那邊去了。齊國原來有豆、區、釜、鍾四種量器,四升為一豆,四豆為一區,四區為一釜,十釜為一鍾。在陳氏那裡,五升為一豆,五豆為一區,五區為一釜,十釜為一鍾。這樣,他們家的鐘就要大出來一些。陳氏以自家的量器向民眾借貸糧食,而用公家的量器來回收。陳氏把山上的木材雲到集市,價錢與在山上一樣;海邊的魚鹽蜃蛤等物產,價錢與在海邊一樣。而國君這邊呢,民眾的勞力,三分之二都用來給國君服務了,只有三分之一為自己謀衣食。公家聚集的東西堆積如山,都生蟲壞爛了,民間的三老卻在受凍挨餓。國家刑罰泛濫,在集市上,鞋子便宜而假肢昂貴(被砍腳的罪人多)。民眾被煎迫得痛心疾首,只要有人來安撫、資助,他們自然是愛之如父母,而歸之如流水了。這樣一來,陳氏即使不想獲得民眾的歸附都難了。看來,箕伯、直柄、虞遂、伯戲(陳國祖先),恐怕要和胡公(陳國始封君)、大姬(胡公夫人)一起,在齊國享受祭祀了。

  

  叔向:是啊。就連我們晉國的公室,現在也一樣是季世了。公家的戰馬不駕戰車,卿不率領公家軍隊,公家的戰車沒有了戰士,軍隊沒有了將領。庶民罷敝不堪,而國君的宮室卻越加奢華。道路上餓殍相望,而國君的寵臣卻斂財如山。人民一聽到國君的政令,就如同逃避盜寇和仇家一樣。欒、郤、胥、原、狐、續、慶、伯,這些原來的公族家人,今天已經淪落為下層的皂隸。國政掌握在各大家族手裡,人民無所依靠,國君卻毫不收斂,用行樂的方式來度過眼前的憂患(以樂慆憂)。公室衰落到如此的程度,這在以前哪裡有過?讒鼎上的銘文說:「天不亮就起來勞作,也難免後世的怠惰(昧旦丕顯,後世猶怠)」,何況國君是這樣的日益胡來,怎麼能長久呢?

  

  晏嬰:哦,這麼嚴重?!那您打算怎麼辦呢?

  

  叔向:「晉國的公族已經衰亡殆盡了。我聽說,公室將要衰落,作為公室枝葉的宗族會率先零落,然後是公室這個樹榦隨之傾倒。我們家這一宗共有十一族,現在只剩下我羊舌氏一族了。我又沒有兒子。公室現在敗壞不堪,只要能得到善終我就很慶幸了,那裡還敢奢望享受後人的祭祀?

  

  通過叔向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晉平公時代的晉國公室已經破敗到何種程度:

  第一,軍備廢弛,國君的部隊已經基本喪失了戰鬥力;

  第二,剝削殘酷,人民生活貧困而又勞苦不堪;

  第三,生活腐化,大量聚集財富,揮霍無度;

  第四,怠惰國政,國君放任朝政的敗壞;

  第五,宗族零落,與國君同姓的家族日益沉淪,國君喪失了可以維護自身地位的依憑力量;

  第六,家族勢力膨脹,掌握著國家的軍政大權。

  

  而叔向用「以樂慆憂」四個字,傳神地勾勒出了晉平公的心理和行為。以晉平公的智慧,自然不會對公室的岌岌可危沒有認識,然而,他沒有力挽狂瀾的勇氣與鬥志,好在以目前的狀況,自身的優裕生活還是可以保障的, 「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這成為無數末代統治者極其神思的自我解嘲。就是這樣一種消極放蕩的心態促使著他,不斷用荒淫奢華的生活方式來迴避嚴峻的政治現實了。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4 9:45:34   

  3迎娶夫人

  

  不知為何,晉平公在位已經19年,而且女人眾多,現在卻還沒有立誰為正室夫人。少姜得到寵愛而早死,這次再娶齊國之女,平公幹脆決定,就立這個新娘子為君夫人了。

  

  前539年5月,親自到齊國迎親的韓起遇見這麼件事:得知這次的新娘將成為晉國的夫人,齊國執政之一的公孫蠆(子尾)來了個偷梁換柱,把原定的新娘嫁給了別人,而將自己的女兒作為齊國的新人送到晉國人手中。而韓起也就來了個不聞不問,有人問:「子尾欺騙了晉國,為什麼還要娶他的女兒?」韓起說:「與齊國結親本來就是為了與他們搞好關係,得罪了齊國的寵臣,還怎麼會得到齊國的擁護?」 面對平公的奢靡,趙武是無可奈何,而韓起則是順勢配合,可見兩人的不同。但韓起對此事的處理,則顯示了他老到的政治經驗。

  

  7月,平公又在大辦喜事了。各國自然又是紛紛派大員前來祝賀。鄭國這次來的是首席大臣罕虎(子皮),賀喜之後又請示:「楚國方面不斷要求我國國君前去朝見,我們很為難:去吧,怕貴國怪罪;不去,又違背了弭兵的盟約。」平公正在興頭上,別的也就不大關心了,立即批准。

  

  張趯大夫本來期望著跟子大叔再次相聚,很失望,派人到鄭國送信:「自從上次您回去以後,我在這裡打掃先人的居室,準備迎接您的再來,現在來的卻是子皮,真是讓人失望!」子大叔回信:「我的班位低賤,所以沒有資格前去。這也是為了表示對貴國乃至貴國夫人的敬意啊。況且您上次說了,我以後就不必再麻煩了,這不是很好嗎?」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4 9:48:18   

  (二)虒(si思)祁落成

  

  平公的生活是豪華和愜意的,但是幾年之後,他又感到和不平衡了。南方的楚靈王築起一座章華台,據說極其雄壯。自己的銅鞮宮雖說也有數里方圓,堪稱華美,可似乎還是被人家壓了一頭。於是,平公決定再建一座虒祁宮,與楚靈王分個高下。到了公元前534年夏,虒祁宮終於宣告完工。虒祁宮坐落於今山西省侯馬市附近,背向汾河,面對澮河,有長廊、通道、亭榭橫架河上。南北朝時期的酈道元在這裡考察,看見附近的汾河水中還留有三十根直徑五尺的巨柱,柱身與水面齊平,想必就是當年晉平公所建虒祁宮的殘留,可見宮殿的浩大與堅固。

  

  前534年春,在晉國的魏榆(在今山西省榆次西北)發生了一件怪事:人們紛紛傳言,一塊石頭居然開口說話了!平公奇怪,就問師曠:「石頭怎麼會說話呢?」

  

  師曠:「石頭是不會說話的,也許是有什麼東西附在上面了,要不,就是人們的錯覺了。臣還聽說:作事不合時令,激起民間的抱怨,就會有不說話之物說出話來。現在的晉國,宮室高大奢華,民力凋盡,怨聲載道,人民難以安生。這時候石頭說話,不是很正常嗎?」

  當時,平公的虒祁宮正進入如火如荼的收尾階段,師曠是在利用機會進行勸諫。叔向也對師曠的這番話大加讚賞,認為是君子之言。並且預言,這所宮闕建成的時候,也就是諸侯紛紛背叛的時候,平公本人也將身遭災難。

  

  夏,虒祁宮建成,中原諸侯紛紛來賀,魯國來的是大臣叔弓,鄭國方面則是鄭簡公在子大叔陪同下親自趕來。史趙見了大叔,說:「太過分了!你們這是在蒙蔽晉國啊!這樣的事情,本來是應該哀弔的,你們卻來祝賀。」子大叔:「為什麼要哀弔,這樣下去(晉國必然喪失霸地位),不但我們要祝賀,天下人都會拍手稱快的!」

  

 作者:煮酒水王 回復日期:2007-6-14 9:58:50   

  虒字是什麼意思,褫字我就知道.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4 10:07:57   

  虒、祁都是地名。

 作者:煮酒水王 回復日期:2007-6-14 10:10:51   

  謝謝老虎兄

 作者:liradish 回復日期:2007-6-14 13:28:39   

  虎兄辛苦了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4 13:43:12   

  謝謝:)

  這段歷史,是左傳記載最詳細、最明晰的一部分,寫起來比較省心,還望大家多挑毛病。

 作者:小道飛飛 回復日期:2007-6-14 14:25:20   

  欒、郤、胥、原、狐、續、慶、伯,這些原來的公族家人,今天已經淪落為下層的皂隸。

  =============================================

  可惜欒盈呀~~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4 17:34:08   

  「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這成為無數末代統治者極其神思的自我解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似」。哎。

 作者:yang1216 回復日期:2007-6-14 21:58:02   

  楊氏記號1979.

 作者:monvoisin 回復日期:2007-6-14 23:15:39   

  有個說法一直覺得可以挖掘一下,叔向跟晏嬰說晉國亦季世也里的那個:卿無軍行,到底是什麼意思.真的是說卿不率領公家軍隊嗎?我看需要界定一下卿的概念.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5 00:28:31   

  戎馬不駕,卿無軍行,公乘無人,卒列無長。

  ——整體來看,這四句應該是指公室軍備的情況。只有「卿無軍行」比較費解, 與其他三句似乎不大協調。monvoisin兄的確看得准,我在讀這句的時候也覺得有點蹊蹺,不過我懷疑的是應在「軍行」兩個字上下追究,當時也沒有什麼心得,就放過了。很願意先聽一聽monvoisin兄的見解。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5 00:53:35   

  還是先說說自己的理解吧,請monvoisin兄指正:

  戎馬不駕,卿無軍行,公乘無人,卒列無長——

  總體上是指國家軍備的廢弛。

  突破點,應該是「公乘無人」一句,國君的戰車應該有御戎和車右,這兩個職務,一般由各大家族的才俊擔任,有記載的,

  太子申生以趙夙御戎,畢萬為右;狐突御戎,先友為右。

  文公以荀林父御戎,魏准為右(後來換成舟之喬、士會);

  厲公以郤毅御戎,欒鍼為右。

  等等……

  ——可見御戎和車右這兩個職務在晉軍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僅次於將佐。這時候「公乘無人」,表明家族已經不大願意出俊傑為國君服務了。

  

  那麼再看「卿無軍行」,我覺得應該是這樣,晉國出大兵,應該是三軍齊動,三軍六正各帥本部,組成一個有機的部隊。軍隊應該是國君的親軍與卿、大夫等家族的族兵編排而成的,所以每次「蒐」軍,都是三軍編製重新劃定的國家大事,而平公之後,就沒有「蒐」的記載了,這說明三軍已經很難再組織到一起了(前529年出動4000乘已經很不易了,荀吳的上軍還沒有參加),也等於國君沒有了掌握全國軍事的權威。所以,這裡的「軍行」,應該是指六卿根據自己的職位共同組成的三軍。現在家族不願意再出動族兵為國君作戰,三軍的全體集合和出動也就很難了,所以「六卿制」雖然保留了,但三軍制其實已經基本廢止了。

  

  再看「卒列無長」,似乎也是指上述狀況。

  

  最後,「戎馬不駕」就比較好理解了,是指國君已經沒有能力集合和調整三軍(而不是國君連車都用不起了),也就是不能在「蒐」軍了,因此,這句才是關鍵,下面的「卿無軍行,公乘無人,卒列無長」都是這一句的具體展開。

  

  ——這是自己的一點理解。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5 1:07:40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公室軍隊」,不是僅指國君轄區的武裝,而是指國家的全體武裝。

  我在《家族史》序言中分析過,春秋諸侯國的政體是一種半有機、或者半集權的政體:政治體是有機的,諸卿都在這樣一個政府中共事;經濟上是無機的,家族的封地是一個個獨立的經濟體;軍事則是半有機的,家族有自己的軍隊(私屬),但一旦國家有大事,國君及各家族的武裝就要聯合起來組成國家的三軍,大臣們在這個大部隊中都有自己的職位,這種組成或調整國家三軍職務的儀式,就是「蒐」軍。

  所以,在法律上,國家所有的武裝都屬於諸侯國,都包含在「軍行」之內(行曾經是晉國的軍隊編製,後來取消,等於有軍而無行了,這裡的「軍行」是泛指國家軍隊。)

 作者:monvoisin 回復日期:2007-6-15 7:26:23   

  每次「蒐」軍,都是三軍編製重新劃定的國家大事,而平公之後,就沒有「蒐」的記載了,這說明三軍已經很難再組織到一起了

  ------------------------------------------

  這個理解正確,我想主要是晉國當時只保留名義上的六正制度以維持大族卿大夫的排序和輪換,很少以軍為單位作戰,或者說舊的軍事制度已經瓦解,新的縣郡軍制逐漸形成,軍隊的徵發已經開始以縣和郡為單位,譬如昭公五年傳韓起送女至楚時候,薳啟強就講過:......十家九縣,長轂九百,其餘四十縣,遺守四千......就是說縣已經成為很明確的兵源單位,出兵一百乘就是一個縣的單位.

  

  不過這到未必意味著家族不出動族兵為國君作戰,而是指軍隊以縣為單位徵用,那麼軍隊的直接指揮者就是縣大夫或者該縣所屬的家族,國民的兵役服務對象由國軍轉化為家族了.這就類似於魯國的三分公室各征其一,實際上三家還要出兵作戰,但是國人的主人已經是三桓,而不直接對國君負責.

  

  實際上軍役制升級為縣郡兵制是一個歷史上必然的進步,當然以犧牲國君的權威為代價,所以叔向發出了哀嘆.實際上這個根子早在惠公年間就埋下了,僖公十五年傳:...征繕以輔孺子,諸侯聞之,喪君有君,群臣輯睦,甲兵益多,好我者勸,惡我者懼,庶有益乎!」眾說。晉於是乎作州兵.就是晉國開始以州為單位廣泛徵用士兵的開始.這可能意味著賦予各地平民國人的待遇,逐漸成為晉國強大的基礎,不過後來也給晉國的滅亡埋下伏筆.

  

  另外還有一處就是僖公三十三年傳:以一命命郤缺為卿,復與之冀,亦未有軍行.這裡可能指得是郤缺沒有步入六正,可能兼任了別的卿職.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5 9:22:52   

  另外還有一處就是僖公三十三年傳:以一命命郤缺為卿,復與之冀,亦未有軍行.這裡可能指得是郤缺沒有步入六正,可能兼任了別的卿職.

  ——————————————————————————

  三軍六卿制度,一開始還不那麼純粹。文公以前,士蒍擔任司空,應該是卿,文公之後,士縠呀是司空,也應該是卿。但後來的晉國似乎只有六卿了,就是三軍將佐。例如下軍將佐就被稱為下卿,再下面應該就沒有卿了。

 作者:煮酒水王 回復日期:2007-6-15 09:55:01   

  早安!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5 11:10:05   

  午安:)

 作者:yang1216 回復日期:2007-6-15 11:31:15   

  楊氏記號1979.

  

 作者:哀傷琥珀 回復日期:2007-6-15 18:45:32   

  上集呢?頂上來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5 21:46:46   

  謝謝哀傷琥珀兄。上集是分散發的,你以"晉國諸卿家族史"為關鍵詞在煮酒搜索一下就可以全看到,還請多挑毛病:)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6 16:32:41   

  四、平公之死

  

  (一)平公病逝

  平公的病,早在前541年秋就犯過一次,其病因,子產與醫和都說得很明白,就是過於沉湎於女色,腎太虛了。對此,平公自己也應該很清楚,但有什麼法子呢?誰叫他是有資本為女色而腎虧的國君呢?誰叫他除了在這方面的快意之外再沒有更寬闊的舞台呢?所以,女色還是要繼續親近的,身體還是要繼續垮下去的。

  

  平公第二次犯病,是在公元前535年的夏天。鄭國執政子產又一次來晉國朝聘,韓起迎接,私下向子產請教:「寡君這次病了很長時間了,為此,我們遍祭晉國的山川神靈,病情卻只見加重。最近,寡君又夢見一隻黃熊闖入寢宮的門,這是個什麼惡鬼呢?」子產答:「以國君的賢明,加上您擔任正卿,哪裡會有什麼惡鬼?往昔,堯在羽山誅殺了鯀,鯀的神靈化作黃熊,進入羽淵,後來成為夏代郊祭所祭祀的神,三代都祭祀他。現在晉國成了盟主,可能是沒有祭祀他吧?」韓起於是祭祀了鯀,平公的病體居然真的慢慢好轉起來,感激之下,平公將兩座莒國的鼎賜予子產。子產這次再也不說什麼遠女色的話了,他清楚地知道,平公根本做不到。病體好轉,無非是身體垮到不得不停止淫樂,修養一段也就恢復了一些罷了。身體一旦允許,平公還是要在女人身上耗干自己的生命的。

  

  第三次犯病,是在三年之後,公元前532年秋,現在的平公真的是熬幹了,再沒有恢復過來,7月3日(戊子),晉平公姬彪終於油盡燈滅,與世長辭,享年約40歲。其子姬夷即位,是為晉昭公。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6 16:34:10   

  (二)昭公即位

  

  晉國是霸主,霸主的喪事自然是諸侯們的大事。鄭簡公親自來晉國弔喪,走到黃河邊,被晉國人謝絕了:諸侯不相吊,此時寡君已經去世(沒人再苛求諸侯了),就不必如此勞動諸侯了。

  

  9月,安葬平公,齊、宋、魯、衛、鄭、許、曹、莒、邾、薛、杞、小邾12國諸侯紛紛派重臣來晉國會葬。

  

  葬禮結束,大家提出一個要求,希望見一見晉國的新君。這樣的舉動,一是出於尊敬,但主要目的還是想見識一下這位新一代霸主,看看這是個什麼樣的國君。畢竟,霸主個人的性情、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晉國的未來,從而也就影響著諸侯的未來。只有魯國的叔孫婼(叔孫昭子)認為,這樣的請求是不合禮制的,晉國人不會答應。果然,申請遞交上去,晉國方面由叔向出面,以晉昭公的名義回復:「大夫們,你們的事情已經完成了,而又命孤會見各位。孤正沉浸於守大喪的沉痛之中。如果穿吉(吉禮,禮的一種)服會見,則我的服喪之禮還沒有完畢;以喪服會見,就等於兩次接受諸位的弔唁了。你們想要孤怎麼辦呢?」這樣一來,大家也就再沒什麼好說的了。

  

  歷史經驗表明,晉國新君即位,是楚國採取強硬措施的大好時機,也是齊國人蠢蠢欲動試圖脫離領導的誘因。前530年,齊景公、衛靈公、鄭定公一起來到晉國朝見新君,宴會間,齊景公就透漏出與晉國爭奪霸權的苗頭(後面將有敘述)。

  

  不幸的是,晉昭公夷命不長壽,僅僅在位六年,於公元前526年8月20日去世。其子棄疾即位,是為晉頃公。頃公年幼,晉國的公室更加衰落,六卿更加強悍了。

  

 作者:yang1216 回復日期:2007-6-17 11:21:49   

  楊氏記號1979.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8 08:56:57   

  第三節 對楚妥協

  

  公元前541年冬,楚國令尹王子圍在伍舉的陪同下,前往鄭國聘問。還沒走出國境,就聽說楚王——也就是自己的侄子熊麇得病了。王子圍大為興奮,命伍舉繼續出訪,自己則立即返回都城。11月4日(己酉),回到郢都,進宮問候國君病情。就在王宮之中,阿圍解下頭上的冠纓,把楚王生生勒死,楚王還有兩個孩子,一個叫幕,一個叫平夏,也被隨即「處理」掉了。政變之後,王子圍的兩個弟弟,擔任楚國右尹的子干(公子比)出奔晉國,擔任宮廄尹的子皙(公子黑肱)出奔鄭國。大宰伯州犁正奉命修繕犨(在今河南省魯山縣東南)、櫟(在今河南省新蔡縣北)、郟(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西北)三地的城防,也在郟被處死。楚王麇也被埋葬在郟,阿圍並不承認這位侄子是楚國合法正式的國君,也就沒有給取謚號,只稱之為「郟敖」。

  

  隨即,阿圍改名熊虔,正式登上楚國王位,這就是歷史上以「好小腰」而聞名的楚靈王。靈王雄心勃勃,一即位就卜了一卦,禱告上天:我希望得天下。但結果是不吉,靈王憤怒地把龜(占卜工具)扔到地上,呼天大罵:「這樣小小的請求你都不滿足,我自己去拿好了!」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8 08:58:47   

  一、楚獲諸侯

  

  (一)伍舉訪晉

  

  前539年秋,鄭國大臣子皮到晉國賀喜,順便請示能否按照楚國的要求前去朝見,晉國方面正忙著給國君辦喜事,也就批准了。隨即,鄭簡公在子產陪下來到楚國。前538年春,許文公也來到楚國。靈王正準備召集諸侯,就把兩位國君留了下來,一同到江南打獵。一面派伍舉(椒舉)到晉國,提出單方面召集諸侯的要求。

  

  伍舉來到晉國,向平公轉達楚靈王的請求:「寡君派我來向您彙報:上次您賜惠於楚國,允許楚國參與宋國之盟,盟約里說到:晉、楚雙方的與國要交相朝見。現在,因為楚國多事,寡人希望與諸侯們結歡,派我來請問什麼時候方便。如果您的四方邊境沒什麼憂患,楚國希望藉助您的威寵,邀請諸侯們來與楚國相會。」

  

  聽到這樣的要求,晉平公的第一反應就是準備拒絕,但女齊(司馬侯)表示反對。

  

  女齊:不可。現在的楚王正狂妄得不可一世,這也許是上天要滿足他的慾望,使他惡貫滿盈之後再降罪於他吧;或許上天會讓他得到善終,也未可知。晉、楚兩國爭霸的結局,完全要看上天幫助誰,我們不可與之強爭。您最好還是答應他,修明自己的德行,再坐觀對方的歸宿。如果楚王最終能夠歸宿於德,連我們晉國都要侍奉他,何況是其他諸侯呢?如果他追求的是淫慾和暴虐,連楚國人都會背棄他,又有誰還能和我們晉國相爭?

  

  平公:為什麼不能針鋒相對?晉國有「三不殆」,第一,國家地勢險要;第二,多產馬匹;第三,齊、楚兩國多難。有這樣三個優勢,天下哪有敵手?往哪裡打會不成功?

  

  女齊:依靠自己地險、多馬,把希望寄託於鄰國的災難,這其實是「三殆」啊。四岳、三塗、陽城、大室、荊山、中南,這些都是九州中著名的險要之處,但這些地方也先後被多家所征服。冀州北部是產馬區,那裡也並沒有強國。地險與多馬,是不能保證國家穩固的,自古皆然,因此,先王們都是務求修明德政,以取悅於神靈和民眾,從來沒聽說過依靠地險與多馬的。對鄰國的災難,也不可幸災樂禍,有的國家恰恰是因為多難之後才使穩固下來,並且開拓了疆域;而有的國家恰恰是因為無難才導致政權淪落,並且喪失了領土。齊國有仲孫之難而得到了桓公,國家至今依賴他的功業;晉國有里克、(丕)鄭之難而得到了文公,最終成為盟主。衛國、邢國無難,同樣被敵人滅亡過。所以說,別人的災難,是不可以寄託自己的希望的。您如果只知道依仗著地險、多馬、鄰國多難這三個條件,而不修明自己的政治與德行,等著亡國還來不及,又怎麼能成功呢?您還是答應他吧!從前商紂淫逸暴虐,而周文王仁惠和順,商因此而亡,周也因此而興,興亡的關鍵,難道只在於爭奪諸侯嗎?

  

  最終,是平公採納了女齊的建議,派叔向回復:「寡君因為國事纏身,不能在春、秋兩季按時與您會見。至於諸侯,本來就應該去事奉您,何必再來徵求我們的意見?」

  

  ——口氣極為和順,並且,雙方還訂下婚約:將平公之女嫁與楚靈王。

  

  經過此番外交較量,楚國得以單獨號令諸侯,這件事對於晉、楚兩國的爭霸局面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根據弭兵協議,晉、楚雙方作為諸侯的共同霸主,對於各國有平等的支配權,趙武時期的兩次結盟,也都是雙方共同召集諸侯。而從這次變化之後,楚國得以以自己的名義單方面號令諸侯,召集各國為自己出力,原來晉國的盟國也不得不參與進去,這就等於晉國把爭霸的主動權拱手讓與了對手。自己近百年辛苦團結的盟友,今後很可能在楚國的號令下作出對自己不利的舉動。因此,晉平公的抵觸情緒決不僅僅是虛榮心在作怪,而是出於實實在在的利益考量。

  

  女齊力勸平公自己修明德行而觀望楚靈王的走勢,也就是勸他採取被動姿態,他只列出了兩種可能性,其實未來的可能性應該是四種:第一,晉國有德而楚國無德,結果是晉國將勝;第二,晉國有德而楚國也有德,因為將諸侯拱手讓於對手,還是力量大增的楚國將勝;第三,晉國無德而楚國有德,楚國將勝;第四,晉國無德而楚國也無德,這種情形女齊沒有提到,但實際上,在他的算盤裡主要算的還是這筆帳:平公是無德之君,作為他的師保,在女齊心裡自然是再清楚不過了,如果雙方都是無德而又勢均力敵,究竟是張揚一方有利還是低調一方穩妥呢?無德而驕橫貪婪,往往更要加快崩潰的步伐;而楚靈王就是這樣一個驕橫貪婪的傢伙,這點,早在幾年以前就被很多有識之士看穿了,叔向就是其中的一位。那麼,既然本方君主無德,面對對方的咄咄逼人,採取低調,培養、鼓勵對方去作惡、去崩潰,就成為一招尚佳的好棋了。出面答應楚國請求的是叔向,可見叔向、女齊兩個堅決的晉國忠君派意見是一致的,以二人的智慧和深思熟慮,第四種局面無疑是他們最現實的追求了。

  

  再考察晉國目前的現狀就會明了,女齊的主張,其實也是在選擇面很窄的情況下採取的無奈舉措。楚國人來勢洶洶,這時候,作為晉國中軍主將、執政大臣的韓起呢?沒有留下任何聲音。韓起「懦弱」的特色此時也就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作為國家正卿的韓起保持沉沒,根本沒有為國家榮譽與尊嚴挺身而出的姿態,其他五個世卿家族自然也就不會爭先恐後地出頭了。晉國的將軍們為了國家尊嚴誓死力爭的情況,已經成為歷史了。這時如果斷然拒絕楚國的請求,接下來就很可能是晉楚之間的新一輪激烈熱戰。而對此,晉國的卿們是沒有興趣的,平公也已經沒有了如此的號召力。我們沒有理由懷疑女齊在充當韓起等人的傳聲筒,他的建議,只是在對晉國情事深入洞察之後的無奈之下的最佳方案。面對實力派的可恥的沉默,他又能如何呢?

  

  晉國是光榮的。94年前,狐偃「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的果決;57年前,先縠「由我失霸,不如死」的狂暴;以及37年前欒書 「不可以當吾世而失諸侯」的霸氣,甚至8年前趙武「晉固為諸侯盟主,未有先晉者也」的自尊。所有這些,我們都可以看出晉國人無比的尚武、自豪與自尊的精神,但是現在,在韓起執政的懦弱之下,一切都已經成為遙遠的過去了。更加可嘆的是,「韓起精神」似乎正在日漸成為歷史的潮流。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8 08:59:42   

  (二)申之會

  

  1.子產論晉

  

  楚國方面,靈王也正自心裡沒底。他向子產諮詢:「你說晉國會答應我召集諸侯嗎?」

  

  子產:會答應您的。晉君只求苟且偷安,心思沒放在天下諸侯上。他的大臣們大多忙著自利,不會幫助他們的君主。再說,宋之盟又強調晉楚「如一」,如果不答應,就算違背盟約了。

  

  靈王:各國諸侯都會過來嗎?

  

  子產:會的。遵守了盟約,得到了您的歡心,又不必害怕大國(晉國)的怪罪,他們為什麼不來?不來的,大概只有魯、衛、曹、邾四國吧?曹畏懼宋,邾畏懼魯,魯、衛被齊國壓迫,需要對晉國表示特別的親附,所以可能不來。其餘的諸侯,都在您威權所能及的範圍之內,誰敢不來呢?

  

  靈王:這麼說,是不是只要是我想的,就沒有辦不成的事了?

  

  子產:只想從別人身上滿足自己的慾望,是不行的;與別人一起追求大家共同的慾望,都能成功。

  

   2.號令諸侯

  

  前538年夏,各國諸侯紛紛趕來楚國,果如子產所料,只有魯、衛、曹、邾四國未到。曹、邾兩國推說國內動蕩,魯昭公推說要舉行祭祀,衛襄公推說身體不好。

  

  6月16日(丙午),楚靈王在申(在今河南省南陽市北)大會諸侯。參加此次集會的有楚、蔡、陳、鄭、許、徐、滕、頓、胡、沈、小邾11國國君,此外還有宋國的世子佐以及淮夷的代表,共計13國,一向喜歡排場楚靈王這次是出盡了風頭。

  

  會後,鄭簡公與宋世子先行回國,兩國臣子繼續留下來效力。

  7月,靈王率領13國聯軍出兵討伐吳國,8月,攻克吳國的朱方(在今江蘇省丹徒縣南),殺死朱方領主慶封(原為齊國執政,逃亡吳國),滅其族。

  

  回軍途中,又順便滅了小國賴國(在今湖北省隨州市東北)。

  

  靈王「取天下」的壯舉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8 9:42:05   

  二、韓起送親

  

  前537年春,根據去年的婚約,楚國的令尹子盪與莫敖屈生來晉國迎親,平公的女兒要出嫁了。

  

  楚靈王去年召集諸侯,又伐吳滅賴,威風大振,晉國方面既然選擇了低調,也就只能繼續貫徹其綏靖政策。晉平公愛女心切,親自將女兒送到晉國邊界的邢丘(在近河南省溫縣東北),隨即,與鄭簡公在邢丘會見後返回,由上卿韓起、上大夫叔向繼續送女兒到楚國去。

  

  送親隊伍經過鄭國時,鄭國的子皮、子大叔在索氏(在今河南省滎陽縣)迎接並進行慰勞。其間,子大叔提醒叔向:「現在的楚王驕奢蠻橫已經到了極點,您一定要小心些啊。」叔向倒不以為然:「驕奢蠻橫已經到了極點?那是他自身的災禍,哪裡還能危害到別人?只要獻上我們的禮品,呵護我們的威儀,恪守國家信用,嚴格按禮儀行事,一開始就保持恭敬,並考慮到結局,就沒有做不好的事。對楚王,我們順從而不違背禮儀,恭敬而不喪失尊嚴,奉行先賢的訓詞,遵守用既有的法則,參照先王的舊事,衡量兩國的實力對比、利害關係,縱是他驕奢蠻橫,又能把我們怎樣?」

  

  到達楚國邊境,韓起一行並沒有遇見前來迎接的楚國人,這是相當不禮貌的,但既然已經來了,也只得硬著頭皮繼續趕往郢都。

  

  現在的靈王也的確自我膨脹得不著邊際了。他招集群臣商議:「晉國從來都是我們的仇敵,只要能在他們身上獲得滿足,沒什麼好顧慮的。這次,來送親的是他們的上卿和上大夫,如果讓韓起做楚國的門子,讓叔向做楚國宦官,就足以讓晉國蒙受恥辱了。大家都說說,我這個主意怎麼樣?」

  

  群臣被這個驚天妙想驚呆了,無法迎合又不敢反對。最終,還是直臣薳啟(強)義正詞嚴:

  「行啊——您只要準備好了,有什麼不行的。羞辱一介匹夫都不可不備,何況羞辱一個大國?所以,自古的聖王都務求以禮待人,而不求羞辱他人:朝見聘問時有珪,享禮會見時有璋;小國對大國述職,大國對小國巡查;設置了機(靠背)而不靠,倒滿了爵而不飲;宴會時有精美的禮物,吃飯時有充足的菜肴;賓客入境時則在郊外慰勞,出境時有禮物饋贈——這些都是與國家交好的禮儀。國家的敗壞,無不是因為禮儀敗壞,禮儀敗壞,禍亂必然興起。

  

  「當年晉國在城濮戰勝楚國,因為不認真戒備,又在邲被楚國戰敗;邲之戰後楚國沒有好好防備晉國,又在鄢陵吃了敗仗。自鄢陵大戰以來,晉國方面從沒有放鬆戒備,同時又以禮對待楚國,尋求與楚國的和睦,所以楚國無力報復人家,這才請求和人家結親。既然已經結親,您卻又要羞辱人家,必然招來對方嚴厲的報復,我請問,您準備得怎麼樣了?誰能負得了這麼嚴重的責任?您準備得如果有這樣的人,您就去羞辱他們,如果沒有,還是請您再考慮考慮吧!如果要臣來說,晉國人對您,也真的是很不錯了:跟人家求諸侯,諸侯就紛紛前來;跟人家求婚,人家馬上應諾,國君親自護送出國,上卿和上大夫親自送來。即便這樣,您還想羞辱人家,您真的要準備好了啊!

  

  「那樣做後果如何,您考慮過嗎?韓起之下,晉國還有趙成、荀吳、魏舒、范鞅、知盈五卿;羊舌肸之下,晉國還有祁午、張趯、籍談、女齊、梁丙、張骼、輔躒、苗賁皇等大夫,這些人都是當今天下的傑出人選。韓襄(韓起侄)擔任公族大夫,韓須(韓起之子)也已經在晉國擔當重任;箕襄、邢帶、叔禽、叔椒、子羽(均為韓起族人),每個人背後都是一個雄厚的家族!韓氏在晉國擁有七個采邑,每個邑都是大縣。羊舌氏有四族,都是強大的家族。晉國人如果失去了韓起、叔向,以上的五卿八大夫輔佐著韓須、楊石(叔向之子),帶領著以上十家、九縣的武力,足以出動戰車九百乘來找楚國尋仇,即使這樣,人家晉國還有四十個縣,還能保留四千乘戰車進行防禦。晉國軍隊憑藉自身的勇武精神和仇恨的怒火,前來報復您給他們的奇恥大辱,由伯華(叔向兄)出謀劃策,荀吳、魏舒作為統帥,大概就沒有辦不了的事了吧?

  

  「現在,您非要把晉楚之間的親情邊成怨恨,用自己的無禮來招致仇敵的到來,而自己又沒有做好準備,讓楚國的群臣去做人家的俘虜,如果這樣您心裡才會滿足,又有什麼不可以的?!」

  

  一席話訓得靈王大不自在,趕緊道歉:「是我錯了,您不要再說了。」

  

  這樣一席話未必傳到了韓起那裡,但是韓起發現,自己來到楚國,受到的款待還是相當優厚的。

  

  靈王聽說叔向是晉國有名的大學問,又想通過「文斗」羞臊一下,但還是沒有得逞,最後叔向也得到了一份厚禮。

  

  前536年,靈王派自己的弟弟公子棄疾回訪晉國,平公準備採取反報措施,同樣不派人在國境迎接,還是叔向出面解勸:「楚國人邪,我們晉國人正,何必去效仿邪的呢?《書》曰:『聖作則。』您應該做以身作則的聖人,怎麼能反過來去效仿邪人?匹夫做了好事還要被別人效仿,國君做善事就更是作則的聖賢了。」

  平公聽得高興,欣然採納。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8 9:43:38   

  三、楚滅陳蔡

  

  陳、蔡兩國長期以來一直是楚國的與國,而且對於楚國的依附關係甚於中原各國之於晉國。但楚國向來以滅國拓土為榮,現在又碰上好大喜功的靈王,兩個小國的命運就不那麼妙了。而此時的晉國無心多事,也就不能對事情的發生產生本質的影響。

  

  (一)滅陳

  

  1陳國政變

  

  陳哀公是個懦弱而又善良的國君,在位時間已經很長了,問題就出在他自己的家室的身上。

  

  哀公的元妃(正室夫人)是鄭姬,生下了悼(悼為死後的謚號)大子偃師,二妃生下公子留,下妃生下了公子勝。其中二妃最得寵愛,公子留也就子因母貴,得到哀公分外的青睞。但問題是,哀公既沒有決心廢黜大子偃師,又想讓公子留在陳國過得好。於是,就把公子留託付給自己的兩個弟弟:公子招(任陳國司徒)與公子過。前534年春,也就是哀公在位的第35個年頭,哀公得了重病,眼看活不多久了。公子招、公子過兩人一商量,咱們都不是大子的人,一旦老君去世,大子即位,作為公子留的人,肯定沒有好日子過。於是,二人決定早早下手。3月16日(甲申),二人發動政變,殺死大子偃師,立公子留為君。這邊的陳哀公還沒有咽氣,眼看著自己「好意」的安排居然釀成如此悲劇,傷心絕望,乾脆自縊而死了。其實,這一切惡果都是哀公自己一手造成的,35年的國君,真不知他是怎麼做過來的。

  

  陳國緊密依附於楚國,這種事情要特別彙報,公子招與公子過就派干徵師來到楚國,通報陳國立新君的情況。偏偏公子勝看不過去,帶著大哥的兒子(孫吳)跑到楚國告狀,揭發二哥與兩個叔叔殺死大哥、氣死父親的罪狀。楚國方面決定主持公道,就把使者干徵師給處死了。這樣以來,等於公子留的君位沒有獲得楚國的認可,公子留害怕,趕緊逃亡到了鄭國。

  

  陳哀公的大兒子已經被殺,二兒子逃亡,三兒子在楚國,陳國陷入無君的混亂狀態,眼看楚國人要怪罪下來,公子招與公子過兩人也在試圖尋找替罪羊了。公子招畢竟是司徒,軍權在握,乾脆殺了公子過,把所有罪過都推到了他的身上,這樣一來二去,時間已經是這年的秋天了。

  

  半年下來,陳國宗室相殘,二死二逃。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8 9:44:57   

  2棄疾滅陳

  

  9月,楚靈王命公子棄疾打著擁立哀公之孫吳的旗號,領兵討伐陳國,為了顯示公正,還特意邀請宋國人一起出兵平亂。10月17日(壬午),攻陷陳國都城宛丘(在今河南省淮陽縣)。然而情況表明,楚國人根本沒有為陳立新君的意思,反而正式宣布:陳國從此亡國,成為楚國一個縣。這邊哀公的屍體還沒有下葬,為哀公主管車馬的下大夫袁克看著實在悲涼,就私自殺馬毀玉,以國君的禮節草草安葬了哀公。楚國人大怒,準備處死他,袁克借出恭之機逃跑。

  

  接著,楚靈王任命穿封戌為陳公(陳縣縣公),這個穿封戌,就是13年前在鄭國戰場上和靈王——當時的公子圍爭奪俘虜,拿著戈追得靈王滿地跑的將軍。靈王算是展示了一下自己的心胸,問穿封戌:當初你如果知道我有今天,還敢和我爭嗎?穿封戌答:早知道有今天,我當時就結果了你,免得你活到現在禍害楚國。

  

  次年春,楚靈王召集宋、魯、鄭、衛四國大臣來到陳,正式宣布了陳國滅亡並歸入楚國版圖的既定事實。這次集會,也就等於這一既定事實得到了天下諸侯的正式承認。

  

  晉國方面,了無聲息。

  

  3史趙論陳

  陳國作為當時具有一定規模的獨立諸侯國,就這樣被滅了,這在當時可是震動天下的大事件。雖說陳原來就是楚的與國,但弭兵之盟後,晉、楚共同作為霸主,都有庇護諸侯的責任。靈王單獨召集諸侯也就罷了,畢竟也算獲得了晉的首肯,但今天這樣悍然滅人之國,晉國方面無疑會深感不快與不安。但對於晉平公而言,也只能是不快與『安而已,甚至都憚將此不快表露於外。不過,平公畢竟是在位多年的君主,知道此事重大。下面他與史趙的一番對話,也顯示了他的關注。

  

  平公:難道陳國就這樣亡了嗎?

  

  史趙:不會的。

  

  平公:何故?

  

  史趙:陳,是舜的後裔,舜又出於顓頊之族。顓頊滅亡的時候,歲星(木星)正運行到鶉火的方位,陳國也應該是這樣。如今歲星在析木之津(箕、斗之間的銀河),所以說,陳還將復國。況且,陳國的滅亡,要等到齊國的陳氏取得齊國政權之後。因為,從幕(顓頊之後,舜的祖先)到瞽瞍(舜的父親),這個家族一直沒有違反天命,舜又建立了美好的德行,後來一直到遂(舜的後代),世代保守舜的美德,一直到胡公不淫(陳國始封君),周天子賜予他姓氏,使他祭祀虞帝(舜)。臣聽說,有盛德者必享受百代的祭祀,虞帝享受祭祀的代數還沒滿,接替陳國祭祀虞帝的人將出現在齊國,現在上天已經顯示出徵兆了。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8 9:46:14   

  (二)滅蔡

  

  1誘殺蔡侯

  

  前531年2月,洛陽的周景王問大夫萇弘:「今年哪家諸侯倒霉,哪家

  諸侯吉利?」萇弘回答:「蔡國要倒霉。現在歲星在豕韋方位,正是蔡侯般(蔡靈候)當年弒其君的方位,他活不過今年了,蔡國將被楚國佔據,但是時間也不會太長。歲星運行到大梁的時候,蔡國就會復國,楚國就要倒霉。這都是上天註定了的。」

  

  上天雖已註定,人世還須演繹。

  

  楚靈王滅陳已經三年,更南面的蔡國自然更讓他心癢,但無論如何,蔡畢竟是姬姓國,周王的同姓,晉國的兄弟國,動起手來難免有所不便。現在,晉平公剛剛過世不久,正是動手的大好機會。對陳是巧取,對蔡就只能豪奪了。

  

  楚靈王來到申(楚地,在今河南省南陽市北),邀請蔡靈侯過來玩,靈侯準備赴約,有大臣提醒:「楚王貪婪而沒有信用,整天想著吞併我們,現在為邀您過去,送的禮這麼重,說的話這麼甜,明顯是在誘您自投羅網,還是不要去的好!」但靈侯不聽,如約前往。3月15日(丙申),楚靈王在申款待蔡靈侯,席間設下伏兵,準備突然襲擊,不料靈侯太沒出息,居然被灌醉了,楚國人毫不費力就將他抓了起來。4月7日(丁巳),蔡靈候姬般被殺死,靈候帶來的70名衛士也一同被害。

  

  隨即,靈王派弟弟棄疾領兵伐蔡。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8 9:47:18   

  

  2晉國反應

  

  (1)叔向論蔡

  

  對於晉國執政韓起而言,這個事件來得有些突然,趕忙找來叔向分析形勢。

  

  韓起:這次楚國會得手嗎?

  

  叔向:「會的。蔡侯是弒殺其父而上台的,本來就對國君犯下了罪行,而又不能善待他的國民,現在是上天要借楚國人的手來懲罰他,怎麼會不成功?然而,我聽說,依靠背信棄義僥倖獲得成功,這樣的幸運不可能重複然發生。三年前,楚王打著擁立孫吳的招牌討伐陳國,告訴陳國人:『我要安定你們的國家,』陳國人聽從了他的命令,後來他卻把陳變成楚國的一個縣。這次又誘殺蔡君,隨後圍攻蔡國,即使僥倖得以成功,他最終也必然受到懲罰,猖狂不了多久了。夏桀攻克了有緍,結果自己亡國;商紂攻克了東夷,結果自己身死。現在的楚國比夏商要小,爵位又這麼低下(子爵),做事居然比夏桀、商紂更加殘暴,能沒有報應嗎?上天讓惡人得志,不是要賜福給他,而是要讓他惡貫滿盈之後再懲罰他。就如同上天創造出金木水火土五種材料加以使用,材力用盡了就會拋棄它們,楚國就是這樣,不可能長期張狂下去的。」

  

  (2)可恥的「救援」

  大家沒有想到的是,蔡國雖然失去了國君,但國人在大子姬有的率領下,抵抗十分堅決,戰事從夏季一直延續到秋天,看著實在是讓人同情。荀吳就對韓起的懦弱十分不滿:三年前我們不能救陳,現在又不能救蔡,這樣下去,別人誰還會來親附我們。晉國的無能,現在已經是天下人盡知了!作為盟主卻不能體恤正在滅亡的國家,要這個盟主有什麼用?!」

  

  荀吳是一位作風強悍、善於作戰的將軍,韓起受了這樣一頓搶白,簡直是顏面掃地。再說,面對這樣的事件,如果一點姿態也沒有,晉國的臉面也太受傷了,大國形象也沒辦法維持了——只好硬起頭皮做做樣子。

  

  這年秋,晉、宋、魯、衛、鄭、曹、杞八國大臣以及周天子的代表舉行聚會,探討蔡國事件的處理方案。但是,韓起畢竟還是執政,晉國的大事還得由他來左右。這次集會的地點選擇在厥慭,在衛國境內,黃河以北,距離事發現場如此遙遠,可見韓起是多麼害怕引起楚國方面的「誤解」。鄭國代表子皮出發前,子產就預言:「這次出差走不了多遠,根本不能援救蔡國。」

  

  果然,這麼多人在一起商議了好久,最終作出了一個怯懦得讓人啼笑皆非的決定:派晉國大夫狐父去找楚國人,以聯名的方式為蔡國求情。其結果,當然是楚國人充滿輕蔑的拒絕。

  

  蔡國人依然在進行著無助但又頑強的抵抗,直到11月20日(丁酉),楚國大軍才攻陷蔡國都城上蔡(在今河南省上蔡縣),隱大子姬有被擒。為了泄憤,楚國人居然在岡山將隱大子殺死,充當人牲。

  

  現在,蔡國又正式併入楚國領土,公子棄疾擔任蔡公(蔡縣縣公)。

  

  12月,楚靈王下令修繕陳、蔡、不羹城牆。至此,楚國的國土範圍越過了方城,鋒芒進一步向北方逼近。

  

 作者:yang1216 回復日期:2007-6-18 10:25:59   

  楊氏記號1979.

  

 作者:正史明志 回復日期:2007-6-18 11:32:21   

  晉國的衰落,韓起罪不可贖。這個人一心謀求私利和虛名,偏偏表面上還要裝出君子的樣子來。有點象岳不群的樣子。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8 13:39:04   

  韓起可能是在不放棄自身利益追求的前提下主張一團和氣、和諧,很有點現代意義。

 作者:liradish 回復日期:2007-6-19 9:03:05   

  作者:正史明志 回復日期:2007-6-18 11:32:21 

    晉國的衰落,韓起罪不可贖。這個人一心謀求私利和虛名,偏偏表面上還要裝出君子的樣子來。有點象岳不群的樣子

  -----------------------------------------

  有理

 作者:jxl300 回復日期:2007-6-19 11:22:38   

  虎公,本人對《大國上卿晉卿家族史》(上、下)一直在關注和拜讀。籍氏既然是晉文公之前舊族,其得姓始祖孫伯靨下傳九世至籍談。(孫伯黶,晉正卿,籍談九世祖。)[疏]注「孫伯」至「世祖」。正義曰:孫伯黶為晉之正卿,世掌典籍,有功,故曰籍氏是籍談九世祖也。其九世之次,《世本》云:「黶生司空頡,頡生南里叔子,子生叔正官伯,伯生司徒公,公生曲沃正少襄,襄生司功大伯,伯生候季子,子生籍游,游生談,談生秦。」),在卿晉卿史中緣何筆墨恁少?能否翔實一些。

 作者:yang1216 回復日期:2007-6-19 11:24:30   

  楊氏記號1979.

  

 作者:滄海一驢 回復日期:2007-6-19 11:46:02   

  韓起可能是在不放棄自身利益追求的前提下主張一團和氣、和諧,很有點現代意義。

  -----------------------

  這話到點子上了,所謂「婊子」「牌坊」二者欲兼得也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9 12:09:47   

  TOjxl300兄:

  這裡主要介紹「三軍六正」體制下的家族發展情形,也就是從文公時起,也上溯到獻公、惠公時期。而籍氏在這以前可能發達過,但後來已經成為一個大夫家族,所以沒有專門介紹。後來籍談、籍秦父子都曾出兵平王子朝之亂,似乎有復興的跡象,但後來在內戰中站錯隊,被趙鞅解決了。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9 12:50:49   

  關於籍氏,後面還有一個「數典忘祖」的典故。

 作者:小道飛飛 回復日期:2007-6-19 13:49:04   

  晉國是光榮的。94年前,狐偃「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的果決;57年前,先縠「由我失霸,不如死」的狂暴;以及37年前欒書 「不可以當吾世而失諸侯」的霸氣,甚至8年前趙武「晉固為諸侯盟主,未有先晉者也」的自尊。所有這些,我們都可以看出晉國人無比的尚武、自豪與自尊的精神,但是現在,在韓起執政的懦弱之下,一切都已經成為遙遠的過去了。更加可嘆的是,「韓起精神」似乎正在日漸成為歷史的潮流。

  =================================================

  晉國執政從趙武開始,外交政策就一直趨於保守軟弱,似乎韓起是受趙武的影響,全歸罪於韓起,似乎不妥。趙武,謚「文」就可以說明其風格並不是強悍霸道,崇尚武勇的。弭兵之約正是其表現,雖然趙武喊出了「晉固為諸侯盟主,未有先晉者也」,最終還不是讓楚先歃?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9 15:25:44   

  當時晉楚爭先歃血,其實各有道理,但楚國人馬事先有陰謀,裡面穿鎧甲,既然爭論不下,一旦動手,吃虧的肯定是晉國人。所以當時的選擇還算是明智的。趙武主張和平不假,但由於自身比較廉正,所以並不是怯懦。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9 16:05:34   

  這次集會的地點選擇在厥慭,在衛國境內,黃河以北,距離事發現場如此遙遠,可見韓起是多麼害怕引起楚國方面的「誤解」。

  ——————————————————————————

  更正一下。當時的黃河走向與今天不同,是從鄭州市北(河南省原陽縣西)就折向北流,在天津附近入海,是西南-東北的流向,基本不經過山東。當時的衛國大體在黃河以東(南),則厥慭也在黃河東岸,而不是北面。但距離蔡國也有好幾百里了。

 作者:monvoisin 回復日期:2007-6-19 22:30:43   

  ...... 帶領著以上十家、九縣的武力,足以出動戰車九百乘來找楚國尋仇,即使這樣,人家晉國還有四十個縣,還能保留四千乘戰車進行防禦......

  -----------------------------------

  

  "遺守四千"我的感覺是,留下防守人員後還能出動四千乘,因為是五卿八大夫輔佐韓,楊,那麼六卿集體出動不可能止九百乘,其他各縣也不會不出兵.這麼大的恥辱竟然只出動零頭,好象有點玩笑吧,象平丘之會那樣出動四千乘應該已經沒有問題,這畢竟已經是春秋後期了.

  

  另外,關於以前州縣那個地方的問題,為什麼是和宋國的樂大心交換原縣呢?我沒找到有關記載是把原地給過宋國,我想這個樂大心實際上是重名,是樂王鮒的兒子吧.因為宋和晉恐怕還沒有接壤當時.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9 23:36:01   

  我想這個樂大心實際上是重名,是樂王鮒的兒子吧.

  ——我想應該是這樣。看來以往的注家也實在是太馬虎了。謝謝。

  

  關於兵力問題,兄的觀點我是贊同的,「遺守四千」,解釋為「遺守之後可出四千」,比較符合國家的實力。根據通說,一縣可出車100乘,應該是指有能力在布置防守力量之後出100乘。

  

  前529年,晉國組織會盟,出車4000乘,但其中不包括荀吳的上軍(同時在攻擊狄人),也不包括國內的手背力量。因此,估計當時晉國的全體兵力應在7000乘左右。按照每乘30人計算,應有20萬以上的兵力。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19 23:42:25   

  另外,關於每乘配備的人熟,整個春秋時期應該是有變化的。城濮之戰晉國700乘,有的士兵還沒有武器,砍樹枝作戰,在當時已經是最壯大的隊伍了。但到了春秋後期,魯國也有1000乘,前484年吳齊艾陵大戰,吳國人繳獲齊國的戰車,光送給魯國的就有800乘。即使人口如何增長,疆土如何擴大,這樣的速度都是不可能的。合理的解釋是,春秋初期每乘75人,後期則每乘變為30人了。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0 0:07:00   

  現在感覺最頭疼的一個問題就是地理問題,當時黃河流向與現在不同,晉國在後期開拓東陽地區,就是太行山以東,黃河以北(西)地區,包括現在河南北部與河北中西部,則一些地名到底在黃河哪岸,殊難判斷.特別是衛國,到底是在黃河以東(南)還是跨黃河兩岸,值得細究.

 作者:桀驁的驢 回復日期:2007-6-20 1:01:30   

  留名待看!

 作者:monvoisin 回復日期:2007-6-20 3:45:25   

  春秋初期每乘75人,後期則每乘變為30人了

  ------------------------------------------

  72+3的說法一般是指攤派兵役的原則,就是說大約這麼多人的土地供應一乘戰車的耗費和人員,但是實際上不會出現戰爭時某地人員盡征的情況,一定留有餘地,實際上士兵和戰車的比例大致在30:1的水平,因為真正對攻起來步卒很難跟得上,太多步兵行軍效率也會降低。

  

  舉個例子:詩經 魯頌裡面有說:公車千乘......公徒三萬......

  《司馬法》里講到:革車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也就是說這三十人中只有十人真正用於直接作戰,譬如《左傳》閔公二年「齊侯使公子無虧帥車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

  

  剩下的負責後勤,搬運,補給,維修等等,當然人手不夠時候可能會臨時動員起來湊數。城濮之戰時候砍伐樹木「以益其兵」就是為了把這部分徒役派上用場,而不是給正規士兵補充武器,否則都快打仗了才想起準備武器是不可想像的。

 作者:monvoisin 回復日期:2007-6-20 5:45:47   

  個人實際上很欣賞楚靈王,有一種春秋後期少有的霸氣,或者就是那句評價:美矣,君哉! 靈王的大度也很少見,比如穿封戌封陳公.另外關於棄疾的那個傳說他一定也有耳聞,但是仍然封他為蔡公.靈王身邊聚集的能臣極多,象伍舉,然丹,薳啟強等,這和他個人魅力還有氣魄很有關係.

  

  關於棄疾的好評很多,譬如知禮等,但是我怎麼看都象是一個很合格的大臣,實際上他最後登上楚王的寶座極為偶然,而且還是被逼的,有點象黎元洪.所謂"三卿皆知其將為王"純粹是事後諸葛.

  

  另外靈王是極其有謀略的君王,這是同時代的晉平公所無法比較的.在陳國的問題上,有個很微小的細節.陳公子勝和公孫吳出走楚國.楚滅陳的同時卻沒有殺死此二人,而是長期將其扣留在手中.這是因為如果殺死二人,那麼同時出走在鄭的公子留就成了最合理的順位繼承人,這樣北方諸候完全可以打著此人的旗號復辟陳國.楚王新得諸侯,在輿論上並不把所有人得罪,而且在陳的問題上可進可退,掌握了主動.此其謀也.

  

  關於大略,首先利用和晉國和談的條款,緩和與諸侯的矛盾,為自己拓展疆土創造最有利的環境.然後有條不紊地在北方建立一系列基地.昭公八年滅陳,九年遷許(葉-夷),十一年滅蔡,大概又在同時城不羮,如果從地圖上來看,西有方城,東面葉,不羹(今舞鋼),蔡,陳連成一個半圓的弧形,為互為倚角之勢,而這個弧形的焦點就在許,就是靈王問子革所所的舊許,可見他的下一步就是重奪許、鄭。

  

  晉楚早期爭霸楚一個失敗的原因就是統治中心離中原太遠,不能頻繁北上,而這一系列要塞的建立和晉人城虎牢是一個道理。本來晉楚早期爭霸的故事又將上演,可惜靈王竟然敗在庸人手裡......

 作者:王長興 回復日期:2007-6-20 6:27:48   

  monvoisin 高見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0 10:49:51   

  即使有臨時增員的情況,但整個春秋100多年間晉國戰車呈10倍增長(前529年左右有7000乘左右),也是說不過去的。我覺得乘的配備還是有所變化的,這也是幾種觀點相持不下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沒有考慮到變化的因素,只是具體資料不足罷了。

  

  關於楚靈王,他的才幹和雄心是不可否認的,但是他對楚國臣民的壓榨和虐待才是失敗的根本,是臣民不願意再支持他了,而不是幾個小人戰敗了他。關於楚靈王,後面將有相對著重的評價,歡迎monvoisin兄到時指正:)

 作者:yang1216 回復日期:2007-6-20 12:21:50   

  楊氏記號1979.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0 14:59:12   

  抱歉,第三節發漏了有些內容,現補上。

  

  第二編

  第一章

  第三節

  一、公室敗壞(已發)

  二、君權旁落

   (一)平公失權

  晉平公縱心於奢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是出於對無奈現實的逃避。平公也曾試圖在國內加強君權、左右晉國的對外政策,但均以挫折與退讓而收場。第一次是在公元前538年,楚國提出要求,試圖單方面會集諸侯,平公明確準備拒絕,但無人支持,只得作罷,將爭霸主動權拱手讓與楚國。晉楚關係,一直以來都是晉國最重要的國際關係,面對這樣的問題,平公已經喪失了最終的決策權了。

  第二次挫折發生在前533年。這年,晉國下軍佐荀盈到齊國為自己迎親後返回,6月,剛走到戲陽(在今河南省內黃縣北),年紀輕輕的荀盈竟突然去世了,隨從只好將他的屍體運回。荀盈生於前565年,剛剛33歲,在六卿中職位最低,知氏可算是家門不幸了,更可嘆的是那位幾乎還沒過門就守寡的齊國女兒。這個事件倒是讓平公覺得是個機會,盤算著如何取消知氏在六卿中的職位,從而安排自己的親信來繼任下軍佐的事情。

  荀盈的靈柩停在絳都,知氏、中行氏兩家人(目前還是親如一家)悲痛不已。而這邊的晉平公心情倒很不錯,在宮中飲酒作樂。膳宰(廚房總管)屠蒯快步來到席前,請求為平公把盞助興,平公很高興。只見屠蒯先給樂工(應該不是師況)的樽里倒上酒倒滿一樽酒:「你是國君的耳朵,聽力一定得好吧?應該知道甲子、乙卯這兩個日子是國君的忌日。這兩天是不能為國君設宴奏樂的,因為甲子是商紂的滅亡日、乙卯是夏桀的滅亡日,國君要進行反思。國君的卿佐也叫做股肱,現在股肱已經缺損(荀盈死),是多麼沉痛的事啊,你居然置若罔聞,還為國君奏樂,你的耳朵也太不聰慧了吧?!」

  隨即向平公的寵臣嬖叔(或許就是平公即將安排的新任下軍佐)敬酒:「你是國君的眼睛,視力一定得好吧?國君的服飾是用來章顯禮儀的,禮儀是用來完成事務的,各類事務都有它的不同類別,面對不同的事務,國君的面容也應該不同。現在國家有喪事,而國君有喜色,事務和面容如此不協調,而你卻視而不見,你的眼睛也太不明亮了吧?!」

  隨即又自罰一杯:「膳食是讓國君氣血通暢的,氣血通暢才能意志充實,意志充實才能擬定言論,擬定言論才能發布政令。臣是主管為供應膳食的,樂工和嬖叔二位失職,而國君您也沒有下令糾正,這都是我的膳食提供不對,我也有罪啊。」

  這位大師傅話裡有話,平公自然聽得出弦外之音,只得裝做欣然採納,並從善如流,打消了原先的念頭。8月,任命荀盈的兒子荀躒繼承父職,為下軍佐,而自己的打算也就這樣壽終正寢了。

  看上去好奇怪:平公浸女色、起宮殿,鬧得百姓流離,即使有師曠和叔向的良言相勸,他都是那樣的「日不悛」。這次面對一個小小的廚官,為何就這樣「悛而止」,乖乖就範了呢?還有,難道這個地位卑微的屠蒯真有如此的膽量和正氣?當初他為什麼不來勸諫平公的其他惡政,而偏偏要出來為一家大臣鳴不平呢?一切都在真切地表明,這個屠蒯的背後,是實力強勁的大家族,是武功赫赫、為人強硬的上軍主將荀吳——荀盈的堂兄、荀躒的叔叔。此外的四大家族,也不會願意看到國君開這樣一個用自己人替換六卿職位的先河。「政在家門」,這在今天的晉國,已經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一個不容挑戰的現實了。

  平公的「欣然」撤宴和「悛而」罷手,除了他的怯懦,也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經驗。他不會不知道當年的晉厲公採取特殊手段對付大家族的結果。於是,在對內、對外大權都難以有效行使的夾縫中,平公不得不充分行使國君的另一項權力——作樂權。這個,大家族們是無法阻止的,也許他們還會樂得這樣的場面。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0 15:16:47   

  (二)大夫之忠

  

  然而,平公時期的政治,並沒有敗壞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其原因,一是六卿之間相互的制約,二是平公本人尚存有一定的清醒意識,第三,就是晉國還有一個相對忠於公室、忠於國君,而又才幹優異的大夫階層。相對於六卿而言,大夫的領地面積和家族勢力要弱小很多,他們自然需要一個公室來維護國內秩序,避免本身被大族所兼并。因此,晉國的公室,主要還是靠這個大夫階層來支撐和保證運轉的。六卿已經成為各自家族利益的代言人,這個大夫階層的存在,對於國君和公室的生存,是尤其重要的。正因為存在這麼個忠心而又能幹的大夫階層,晉國政府才得以一種有機組織的形式繼續生存,從而延緩了國家走向分裂的步伐。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無疑是叔向。

  

  前528年,韓起決定國家清理歷年積壓的案件。當時擔任晉國司法長官的士景伯(士弱之子)恰好在楚國出差,由叔向的弟弟叔魚(羊舌鮒)代理他的職務。叔魚是個足智多謀的傢伙,但是過於貪婪。果然,在處理一件大案的時候出了問題:訴訟雙方都是晉國的大夫,並且原來都是楚國人。一個是邢侯,著名的申公巫臣的兒子,一個叫雍子,也是早先投奔晉國,立有大功。兩家的封地邢和鄐相鄰,發生邊界糾紛,互不相讓,官司已經拖了好久。這次叔魚審理此案,本來責任在於雍子,但雍子行賄,把女兒送給了叔魚。美女的威力導致叔魚枉法裁判,判決邢侯敗訴。邢侯一怒之下,公然在朝堂殺死了叔魚和雍子。這樣以來,事件擴大到朝野震驚的程度。

  

  韓起諮詢叔向的意見,叔向回答:「三人的罪同樣嚴重,應該處死活著的邢侯,並將已經死去的叔魚和雍子陳屍示眾。雍子自知有罪卻行賄其買直,叔魚貪贓枉法,刑侯擅自殺人,三個人都是死罪。罪惡而想掠取美名叫做昏,貪污而敗壞職守叫做墨,殺人而毫無忌憚叫做賊。《夏書》里說:『昏、墨、賊,殺』,這是皋陶確定的刑罰,希望您依此辦理。」最終,韓起採納了叔向的意見。

  

  與淵博的學識相比,叔向的正直無私尤其令人欽佩。叔向本人與叔魚、刑侯兩人關係都不一般。叔魚是親弟弟,刑侯是大舅哥或者岳父(叔向取巫臣家的女兒為妻)。韓起徵求叔向的意見,應該也有這方面的考慮。特別是對還活著的刑侯,叔向能夠秉公議論,人格上確實是可敬的。

  

  孔子這樣評價此事:叔向,真是上古遺留下來的直人(古之遺直)啊。治理國家判定刑罰,不包庇自己的親人(不隱於親),三次指責弟弟叔魚的罪惡,不為他減輕開拓,合乎大義,可算是正直了。在平丘之會(在前529年)斥責叔魚受賄,使衛國得以寬免,使晉國避免了施暴;放回魯國的季孫(前529年),稱道叔魚的奸詐,使魯國得以寬免,使晉國避免了施虐;邢侯的官司,明言叔魚的貪婪,以維護刑法的尊嚴,使晉國執法公正。三次發言而除掉三項罪惡,帶來三項利益,處死了自己的親人而榮譽更加顯赫,同樣是義啊!」

  ——當時的孔子還年輕,才不到30歲,現在的孔子還對叔向「不隱於親」讚賞不已。後來,他就在宣傳「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的妙論了。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0 15:28:04   

  (三)平公趣事

  

  但平公也不是個徹頭徹尾的行樂派,沒有糊塗到喪失所有理智的程度,這是一位喜歡養尊處優、有點怯懦、有點聰明、又有點搞笑的人物。以下是關於平公的幾件趣事。

  

  1射鴳

  一天,平公拿起弓箭射向一隻鴳雀,沒有射死,讓小內侍阿襄去捉,又沒捉到,平公很生氣,把阿襄捆起來準備殺掉。叔向聽到消息,連夜來找平公:「您一定要處死這個阿襄!從前我們的先君唐叔在徒林射兕(犀牛),一箭就射殺了。用兕皮做了副大鎧甲,因為武藝如此出眾,他才被分封到了這裡。現在您作為唐叔的後代,居然來年一隻鴳雀也射不死,讓人捉也沒有捉到,多沒面子啊!您千萬要快點處死他,免得這件事傳揚出去!」一番話說得平公羞臊不已,趕緊把阿襄給放了。(事見《國語》)

  

  2造弓

  平公命令一位優秀工弓為自己制弓,三年才造成,平公用它射箭,連一層靶子都沒射穿,大怒,命令將工弓處死。工弓的妻子求見並說明原委:「我丈夫為製造這把弓下了極大的功夫。弓身,是用生長在泰山腳下的一棵樹榦做的,這棵樹,一天要經歷三次陰暗,三次陽光;然後再用燕國牛的角附著它,用楚國麋鹿的筋纏繞它,用黃河的魚的膠粘牢它。這四件東西,都是天下最好的材料了,現在國君您用他居然射不穿一層靶子,一定是因為您不會用它,卻反過頭要殺死我丈夫,豈不太荒謬了嗎?使用這弓的方法是:左手要形如方矩,右手如同攀折樹枝,右手發射,左手不動。」平公如法再射,一箭射穿七層靶子。趕緊放了弓工,並賜予其重賞。(事見《列女傳》)

  

  3上菜

  平公設宴請客,少庶子端上一道烤肉,平公發現肉上居然纏著根頭髮,平公立即下令將廚師處死。廚師仰天高呼:「哎呀!臣有三條死罪,自己還不知道呢!」平公問:「什麼意思?」廚師說:「臣的刀,鋒利得砍斷骨頭輕鬆無比,卻砍不斷一根頭髮,這是臣的第一條死罪;臣烤肉燒的是桑木炭,把肉烤得爛熟卻烤不焦一根頭髮,這是臣的第二條死罪;肉烤熟後,臣還睜大兩眼認真檢查了一遍,居然沒有看見上面有這麼長一根頭髮,這是臣的第三條死罪。我想,是不是堂下有恨臣的人,藉機用這樣的方式謀害臣呢?」平公認真查訪,果然糾出了真兇。

  

  4自誣

  

  一次,平公出門打獵,一隻小老虎看見車子來了,爬在地上不敢動彈。平公得意地告訴師曠:「人家都說,能成就王霸之業的國君出門,猛獸都爬著不敢起來。現在這隻小老虎也勉強算是猛獸了吧?呵呵。」師曠回答:「蛟是專門吃老虎的動物,樣子很象蛟馬,今天您一定是用蛟馬駕車出來的吧?那老虎是因為害怕蛟馬才不敢動的,根本不是因為您有德義啊。我聽說,一個人自誣一次就會窘迫,自誣兩次就會受辱,自誣三次就會死掉,您何必這麼自誣一回呢?」

  

  第二次,平公出朝,一群鳥環繞著平公飛舞而不散。平公又問師曠:「人家都說,能成就王霸之業的國君出門,就有鳳鳥在頭頂飛舞。現在這隻鳥也勉強算是鳳鳥了吧?」師曠回答:「東方有一種叫諫珂的鳥,這種鳥滿身花紋,爪子是紅色的,它討厭烏鴉而喜歡狐狸。您今天肯定是穿著狐裘出來的吧?鳥繞著您飛是喜歡您身上的狐裘,根本不是因為您有德義啊,您為什麼要再次自誣呢」。

  

  平公很惱火,就想辦法報復師曠。一天,在虒祁台(宮)擺酒,命郎中馬章在台階撒上蒺藜,隨後命人請師曠來赴宴。師曠來到台階前就要上,平公趕緊制止:哪裡有臣子著履上國君殿堂的規矩?師曠只好脫履走上,果然一腳踩在蒺藜上,頓時摔倒,又被蒺藜刺傷了膝蓋。師曠不禁仰天悲嘆。平公趕緊將他攙起:「今天我是想跟您開個玩笑,您何必這麼委屈呢?」師曠答:「我愁的是肉自己生蟲,最終自己吃掉了自己;木自己生蠹,最終把自己蛀壞了自己;人自己生出妖孽,最終把自己害死了自己。國君的超堂上,是不該發現蒺藜的啊!」平公問:「發現蒺藜會怎麼樣呢?」師曠:「妖孽已在眼前,無法可想了。下個月八日之前,一定要整百官、立太子,您將在那一天死去。」

  

  下月八日一早,平公叫來師曠:「您說我今天要死,我這不好好的嗎?」師曠一聲嘆息,請求歸隱。而平公也就真的在這一天死去了。

  

  

 作者:青雲不在 回復日期:2007-6-20 15:36:26   

  頂虎公一個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0 15:38:20   

  上面補充的是第二節的內容,然後是「三、平公之死」

  然後再接

  第三節 對楚妥協

  一、楚獲諸侯

  二、韓起送親

  三、楚滅陳蔡

  

  然後是第四節

  

  ——實在抱歉。

  今天天涯網速奇慢,懲罰啊!

 作者:monvoisin 回復日期:2007-6-20 16:27:19   

  蛟是專門吃老虎的動物,樣子很象蛟馬,

  ---------------------------------

  蛟馬就是傳說中的花班吧,象馬比老虎厲害的猛獸,我最近一直很感興趣......

 作者:弓草石 回復日期:2007-6-20 18:01:22   

  趙武、韓起,以敬國之名而行強族之實。從悼公到平公,國君地位江河日下啊。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0 18:35:55   

  「上菜」的故事出自《韓非子》,「自誣」的故事出自《說苑》。

  蛟會不會是大型鄂魚啊?最近看新聞,貴州發現的古龍化石,四足,蛇身,有六七米長,很多人認為就是龍了。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0 18:50:25   

  一切都在真切地表明,這個屠蒯的背後,是實力強勁的大家族,是武功赫赫、為人強硬的上軍主將荀吳——荀盈的堂兄、荀躒的叔叔。

  ————————————————————————

  應為「荀躒的伯父」,荀盈的堂兄自然不會是荀躒的叔叔了:)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0 19:17:37   

  當時的孔子還年輕,才不到30歲,現在的孔子還對叔向「不隱於親」讚賞不已。後來,他就在宣傳「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的妙論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生於前551年,公元前528年應該是30多歲了,更正一下。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0 19:35:18   

  孔子生於前551年,到公元前528年應該只有24歲(虛歲),原文是對的,還更正錯了,慚愧.

 作者:yang1216 回復日期:2007-6-21 10:53:52   

  楊氏記號1979.

  

 作者:正史明志 回復日期:2007-6-21 11:17:43   

  晉國當時的情形其實有點君主立憲的苗頭,呵呵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1 13:53:08   

  呵呵,是有點。一個有限君主,數家權臣,和後來的東晉也有點象。

 作者:小道飛飛 回復日期:2007-6-21 20:02:11   

  一次,平公出門打獵,一隻小老虎看見車子來了,爬在地上不敢動彈。平公得意地告訴師曠:「人家都說,能成就王霸之業的國君出門,猛獸都爬著不敢起來。現在這隻小老虎也勉強算是猛獸了吧?呵呵。」師曠回答:「蛟是專門吃老虎的動物,樣子很象蛟馬,今天您一定是用蛟馬駕車出來的吧?那老虎是因為害怕蛟馬才不敢動的,根本不是因為您有德義啊。我聽說,一個人自誣一次就會窘迫,自誣兩次就會受辱,自誣三次就會死掉,您何必這麼自誣一回呢?」

  ====================================

  

  好可愛。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1 20:14:23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1 20:19:09   

  回復了才看得見,現在的天涯網是越來越困難了。

  謝謝小道。關於平公的逸事還有一些,這個人的確很有點意思。

  

 作者:六州鐵 回復日期:2007-6-22 0:34:15   

  《大國上卿》這個題目好,大氣,《晉卿家》有點軟,缺少氣勢。

  

  紀傳體的問題是易重複,編年體的問題是不清晰,兩害相權,似乎編年體更好些,上部也改成編年體如何?在篇首配上各個家族的譜系圖當索引。

  

  出書得考慮銷量,現在能說出戰國七雄的人都不多,對這個專業性很強的文章感興趣的更少,適當地加點味素很必要,能寫出程普講話的人肯定不缺少幽默感。

  

  虎公還記得我這個小ID,異常感動。

 作者:yang1216 回復日期:2007-6-22 10:20:43   

  楊氏記號1979.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2 11:00:51   

  多謝六州鐵兄:)

  

  開始寫這個系列純屬一時的衝動,開始後才發現很艱難。春秋歷史的遙遠、《左傳》事件的繁雜,決定了這個題材的難度。寫出來應該讓一般讀者看得明白,這是必須的,所以我盡量把文字寫得生動,把人物寫得鮮明,把各種關係分析得具體,這也是這個系列的主要任務。但我也不想讓讀者閱讀起來感到過於輕鬆和貼近,因為那樣的話就要傷害到歷史的質感。古人所處的環境、他們的思想、他們的信念、他們的各種活動規則、愛好、習俗,這些都盡量保持原味,而堅決不去拿現今的東西為標準去「改造」和迎合,那樣的話,很容易淪為媚俗的插科打諢,就與初衷背道而馳了。至於銷量,我並沒有什麼期望和要求,至今沒有當成決定自己寫作的一個因素:寫書時堅決不去想賣書的事:)

  

 作者:liradish 回復日期:2007-6-22 12:19:57   

  現在作個回復都很困難了,不知道是電腦的問題還是網路的問題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2 22:57:14   

  第四節 維繫中原

  

  楚靈王的咄咄逼人,也迫使晉國方面不得不打起精神,一方面謙恭地綏靖著楚國,一方面也較為用心地籠絡北方諸侯,維護著中原的局勢。這裡介紹公元前540年-前529年11年之間晉國在維護中原局勢方面的努力與情勢發展。

  

  一、周

  既然對楚採取守勢,搞好與宗周的關係,就成為晉國人面臨的重要任務。

  

  前533年春,宗周的與晉國發生了一起領土糾紛。宗周的甘(在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南)大夫名襄,晉國的閻大夫名嘉,甘、閻兩地接壤,甘襄與閻嘉就領地問題發生嚴重爭議。現在的晉國人哪裡還把周天子放在眼裡,自然要給對方一點顏色看看。於是,晉國來了個圍魏救趙,大夫梁丙、張趯率領陰戎的隊伍攻打宗周的潁(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戎人本居瓜州,遠在甘肅,後來在晉惠公的支持下東遷,成為晉國人的幫手,其中允姓戎人一部的陰戎遷到東周王畿附近,又叫陸渾之戎。現在,晉國人不便直接對周王用兵,就利用陰戎侵伐宗周,也算是瞞天過海的手段。

  

  宗周雖已衰落不堪,但如今在位的周景王是個相當精明強幹的人物,不願意再這麼窩囊下去,派大臣詹桓伯來找晉平公說理:宗周本是天下的主人,西到魏(在今山西省芮城縣、萬榮縣間)、駘(在今陝西省武功縣西南)、芮(在今山西省芮城縣西)、岐(在今陝西省岐山縣)、畢(在今陝西省咸陽市北,東到蒲姑(在今山東省博興縣東南)、商奄(在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到巴(或雲在今重慶市)、濮(在今湖北省石首市一帶)、楚(在今湖北省江陵縣)、鄧(在今河南省鄧縣),北到肅慎(在今黑龍江省寧安縣以北至混同江南北岸)、燕(在今北京市)、亳(或雲在今陝西省北部),原來都是周天子的疆域。文、武、成、康四位先王分封諸侯,本意是為了讓諸侯們保障周室,是為了預防周王室的衰敗,難道是為了讓他們去危害天子的?戎人原來是奸人允姓的後代,先王讓他們居住在遙遠的瓜州(在今甘肅省敦煌市),後來伯父惠公(晉惠公)從秦國回晉,引誘戎人東遷,讓他們威脅姬姓國家,侵略宗周的領土,導致現在戎人佔據了中原的心腹地帶,這到底是誰的責任?中國早在后稷時代就開發、底定的領土,現在居然被戎人所佔有,這未免也太讓人難以接受了吧?希望伯父(晉平公)認真考慮一下!我對於伯父(宗周對於諸侯)而言,就如同衣服有冠冕,樹有根,水有源,人民有主心骨。您如果真要撕裂冠冕、拔樹根、塞水源、拋棄主心骨的話,戎狄自然也就不會把我這個天子放在眼裡了!

  

  景王的嚴詞控訴讓晉國方面十分被動,現在對楚國已經是劣勢,再把周天子得罪得太苦,於晉國、於中原局勢將更加不利。叔向勸韓起:「我們怎麼能更改文公做霸主時確定的制度?對於天子,文公是輔助、擁護並給予足夠的尊敬。自文公以來,歷代國君的德行都有所虧欠,卻又通過傷害周室來宣揚自己的驕奢,鬧到諸侯背叛我們,不是很自然的事嗎?而且這次周王的控訴理直氣壯,您必須認真對待了。」韓起深表贊同,不久,恰巧周景王的一個親戚去世,就派中軍佐趙成到宗周弔喪,向送死者入殮的衣物,順便把晉國人所侵奪閻邑的土地,以及前不久抓住的穎邑戰俘一併歸還給周王。周景王是聰明人,當然知道見好就收,還抓捕了與晉國發生摩擦的甘大夫襄送到晉國,算是自己的高姿態。晉國人對甘襄厚加款待後放了回去。這樣,雙方共同上演了一出尊王的好戲,皆大歡喜。

  

  此後,對於晉國的工作,周天子也是積極地支持。前531年秋,晉國為楚國圍攻蔡國之事召集諸侯,宗周方面就派出大臣單成公前往助陣。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2 23:07:19   

  二、齊

  

  (一)景公親政

  前548年5月,大臣崔杼弒殺齊莊公,立庄公異母弟公子杵臼為君,是為齊景公。即位之後的很長一段時期,齊國都是在頻繁的內亂中度過的,年輕的齊景公根本沒有能力掌控大局,顯得十分無助。

  一開始,是崔杼與慶封共同執政。

  

  前546年,崔氏家族內部發生火併,崔杼的兒子崔成、崔疆殺死崔杼的心腹,崔杼邀請慶封出兵協助,結果一家人都被慶封殺死,崔杼一看兒子們全死了,才知道後悔,上吊自殺了。

  

  慶封獨把朝政。慶封自己荒淫無度,把國政託付給兒子慶舍。前545年10月,借慶封外出圍獵的機會,齊惠公的兩個孫子、景公的叔叔子雅(公孫灶)、子尾(公孫蠆)在陳氏的幫助下襲擊並殺死慶舍,慶封匆忙趕回國都,但為時已晚,只好流亡吳國。從此,子雅、子尾共同掌權,兩人都是精明強幹,又親密無間,同時也相對忠於公室,齊國狀況逐漸好轉。這種穩定局面維持維持了10年。

  

  前539年冬,子雅去世,晏嬰哀嘆:二惠(子雅、子尾都是齊惠公之孫)競爽(競:強幹;爽:精明),現在又少了一個,姜氏危險了!前534年7月,子尾去世。子雅之子子旗(欒施)與子尾之子高強執政,這時,陳氏在齊國發展已經150年,不斷積蓄實力。陳無宇(陳桓子)立即利用機會,挑撥子旗與高強的關係,但沒有得逞。子旗與高強雖然關係緊密,但二人都是嗜酒如命,整天迷迷糊糊。

  

  前532年夏,陳無宇終於抓住機會,聯合鮑氏發動突然襲擊,子旗、高強想挾持國君鎮壓陳、鮑兩家,遭到失敗,二人流亡魯國,後來又到了晉國,輔佐范氏。二人的家產被陳、鮑兩家瓜分。這時候,忠於國君、德高望重、智謀突出的晏嬰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在他的勸說下,陳無宇主動將獲得的財產、土地上繳國君,自己請求告老,景公將高唐賞賜給陳氏,陳氏家族的實力進一步增強了。

  

  陳無宇的謙讓,絕不是出於對國家的忠誠,而是在對齊國局勢情形認識基礎上以退為進的策略。在齊國,國、高兩家時代擔任國家的上卿,根基深厚,鮑氏從鮑叔牙起,也已經在齊國發展了近200年,這時候的齊國,陳氏還遠遠沒有壓倒這三家的實力,保持低調是明智之舉。另一方面,這次政變之後,國氏的國弱執政,但景公經過16年的波折,年紀已經不小,政治經驗也很豐富,開始較為牢固地掌握了齊國的政權。以後的40年,這位雄心大、壽命長的齊景公將日益成為影響天下局勢的風雲人物之一。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2 23:09:40   

  (二)雄心初露

  

  1申請伐燕

  前536年11月,齊景公到晉國朝見,請求霸主允許自己討伐北燕。原來,燕簡公姬款由於重用自己的寵人而疏遠大臣,前540年,大臣們聯合起來,殺死簡公的寵人,簡公害怕,只好流亡到齊國。

  

  按說,討伐諸侯這樣的事情需要霸主親自組織,但現在的晉國已經被楚國逼得步步退讓,晉平公又沉迷於享樂,齊國人提出申請的時機還是很好的。另外,現在的齊國是子尾執政,晉、齊關係良好,子尾又是晉平公實際意義上的老丈人,自然也有面子。最後一層:北燕雖然是獨立的諸侯國,但春秋時期還很弱小,基本沒有融入中原的政治格局,100多年前,國家險些被山戎所滅,幸虧當時的霸主齊桓公出兵趕走山戎,才得以穩固。因此,春秋時期,齊、燕兩國關係十分密切,燕在很大程度上聽從齊國的指令。出於上述三重原因,齊景公的請求也就被晉國比准了。

  

  前535年正月,齊景公親自領兵伐北燕,18日(癸巳)大軍駐紮於虢(在今河北省任丘縣西北),北燕人前來求和,首先是誠懇承認錯誤,隨即獻上瑤瓮、玉櫝、斗耳等寶貝,燕悼公還將女兒嫁給了景公,景公心滿意足地回國了。

  

  一開始,晏嬰就判斷,這次出兵不會成功的,因為人家燕國人已經立了新的國君。但齊景公的目的顯然不在於送燕簡公回國復辟,最重要的,是開了齊國單獨出兵討伐諸侯的先河,這才是他最大的收穫。

  前530年春,景公派高偃領兵進入了北燕的唐(在今河北省完縣西、唐縣東北),把流亡10年的燕簡公安置在那兒,此事也算最終有了個交代。

  

  2齊魯結好

  

  齊國要想恢復當年的霸業,必須先穩固東方,要穩固東方,則必須取得鄰居魯國的支持。景公的志向是遠大的,他的計劃也在一步步地實施著。

  

  在晉國稱霸的格局下,魯國的選擇必然是依靠晉國來反抗齊國的壓迫,同時謀求自身的利益,也就是侵略自己周邊的莒、杞小國。在晉國的包庇下,魯國不斷侵奪莒國的土地,齊國原是莒的保護國,這樣一來,必然導致齊魯關係日益惡化,而晉魯關係日益緊密。但情況逐漸發生了轉機,晉平公的母親是杞國人,因此魯國對杞國的侵略遭到晉國的懲罰,勒令魯國歸還杞國的土地。這樣以來,晉魯關係就出現了裂縫。齊景公抓住機會,促成了齊魯結好。

  

  前535年初,齊國人來魯國,主動請求和好:魯國在晉國人的放縱下屢屢侵犯莒國,應該是兩國因此發生了不快,才有和好一說。齊國人放棄對莒國的庇護,魯國自然高興,2月,齊、魯兩國在濡水邊結盟,3月,魯國方面派叔孫婼到齊國蒞盟。東方聯盟陣線就這樣悄然形成了。

  

  3挑釁霸權

  

  前面的工作,無論是伐燕還是聯魯,都是在承認晉國盟主地位並與晉國搞好關係的基礎上進行的,沒有突破既有的國際關係框架,也就在晉國方面的容忍限度以內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齊景公的雄心越家旺盛,前532年,晉平公去世,景公躍躍欲試的心態更加難以控制,終於,直接的不愉快也就這樣發生了。

  

  前530年夏,齊景公與衛靈公、鄭定公一起來晉國朝見新君,為了籠絡齊國,晉昭公親自設宴款待景公。席間,兩位國君玩起投壺遊戲。

  晉昭公先投,擔任昭公相禮的是上軍將荀吳,昭公出手前,荀吳禱念:「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為諸侯師」——我們國君投中了,就是諸侯領袖。昭公果然一投而中。

  

  齊景公接著也拿起箭來,自己禱念:「有酒如澠,有肉如陵。寡人中此,與君代興。」——我投中了,就代替你們的地位。景公也是一投而中。

  

  宴會氣氛頓時緊張起來。

  

  士瑕(士文伯)趕緊埋怨荀吳:「哎呀您說錯了!我們晉國本來就是諸侯領有,幹嗎還要通過投壺來定?投壺只是遊戲而已,有什麼意義?齊君是輕視咱們國君了,以後再不會來朝見了!」——士瑕的話多半還是說給齊國人聽的,意圖就是直接點破齊景公的野心。這樣的啞巴虧,以士瑕的聰明自然不願意吃。

  

  荀吳也明白過來,這是一個木訥少文但性格剛猛的武將,馬上接過話來:「我們晉國將猛兵強,現在和從前都是一樣,齊國人能怎麼樣?!」

  

  這下,輪到齊景公被動了。接下來就必須直接表態了:你到底是說錯了還是有野心?

  

  景公身邊的公孫傁趕緊出來和稀泥:「哎呀,天也不早了,兩位國君也累了,我們也該回去了。」說著,拉起景公退了席。

  

  應該說,齊景公這次的表現是相當冒失的,第二年,晉國就組織諸侯會盟,壓迫齊國明確承認其霸主地位。

  

  而這次宴會也成了齊景公未來幾十年爭霸事業的生動縮影:有渴望而少霸氣。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2 23:14:53   

  現在發帖是很困難。

 作者:小道飛飛 回復日期:2007-6-22 23:16:24   

  希望伯父(晉平公)認真考慮一下!我對於伯父(宗周對於諸侯)而言,就如同衣服有冠冕,樹有根,水有源,人民有主心骨。您如果真要撕裂冠冕、拔樹根、塞水源、拋棄主心骨的話,戎狄自然也就不會把我這個天子放在眼裡了!

  ======================================

  同姓諸侯,天子是否應稱敬稱之為叔父吧?異性諸侯叫伯舅,不知伯父之稱是否等同於叔父,請虎公賜教。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2 23:49:18   

  小道好:)

  關於周天子對晉君的稱呼,伯父、叔父都有:

  如周襄王稱晉文公為叔父,周定王稱晉景公為叔父,周景王稱晉國始君唐叔為叔父,景王又稱晉昭公為叔父。

  周景王在這裡稱晉惠公、晉平公為伯父。

  

  這裡面似乎有個規律:稱呼伯父還是舒服,似乎應該是由現任周王與諸侯國國君的即位先後為標準:如果周王即位早,則稱為叔父,反過來稱為伯父。——這個規律要在通盤考察《左傳》後才能確定。謝謝小道的提醒!

  

  另外,此事發生時間為公元前533年,更正一下。

  

 作者:小道飛飛 回復日期:2007-6-23 0:03:05   

  謝謝虎公的解答,呵呵,困惑了一下,現在知道答案了~:)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3 0:10:35   

  但是也有問題:前510年,周定王稱晉定公也為伯父,但當時是周定王10年,晉定公2年。這一條不符合上述規律。莫非是論年齡?這個問題還是要繼續考證下去的。

  

 作者:小道飛飛 回復日期:2007-6-23 0:59:17   

  剛翻看了十二國年表,果真大部分情況如虎公所說,不過發現了前510應該是周敬王。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3 1:04:00   

  哦是的,是周敬王10年,晉定公2年。。

 作者:rikerike 回復日期:2007-6-23 1:11:52   

  趙氏在晉絕對是最富傳奇的!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3 1:29:26   

  趙氏在晉一共有三代人當上執政:趙盾、趙武、趙鞅,累計執政時間接近50年,的確是最煊赫的。

 作者:monvoisin 回復日期:2007-6-23 4:30:47   

  小道飛飛:同姓諸侯,天子是否應稱敬稱之為叔父吧?異性諸侯叫伯舅,不知伯父之稱是否等同於叔父,請虎公賜教。

  

  虎公:但是也有問題:前510年,周定王稱晉定公也為伯父,但當時是周定王10年,晉定公2年。這一條不符合上述規律。莫非是論年齡?這個問題還是要繼續考證下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理解是,稱叔父的時候是針對晉祖唐叔和成王的長幼排序.稱伯父的伯是指晉國的霸主地位,也就是晉國統領諸侯的身份.伯在這裡不是作長幼講的,兩者不矛盾,需要看上下語境.

  

  

  

 作者:yang1216 回復日期:2007-6-23 10:36:56   

  楊氏記號1979.

  

 作者:archer91 回復日期:2007-6-23 11:38:00   

  晉國真是好可惜啊,春秋時的超級大國,更出過重耳這樣的超級BOSS,到頭來卻被三分,要是晉國能一直支撐下去,化戰國七雄為戰國五霸,那秦的統一實為難說啊(好歹兩家也是親家啊,^_^)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3 12:05:36   

  我的理解是,稱叔父的時候是針對晉祖唐叔和成王的長幼排序.稱伯父的伯是指晉國的霸主地位,也就是晉國統領諸侯的身份.伯在這裡不是作長幼講的,兩者不矛盾,需要看上下語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惜《左傳》中「伯父」、「叔父」的出現不多,很難總結出令人滿意的規律來。

 作者:王長興 回復日期:2007-6-23 15:14:01   

  精彩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3 19:18:57   

  謝謝:)

  還要請王兄多提意見。

 作者:司馬放 回復日期:2007-6-23 19:22:44   

  來報道,問好虎公:)

 作者:monvoisin 回復日期:2007-6-24 4:30:36   

  昭公十二年傳楚靈王語然丹: 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

  這裡既然說是皇祖,就不可能同時還是伯父,所以這個伯父不是從長幼排序上講的,而是指伯主地位. 所以有一種關於三代之五伯的說法,說夏之昆吾....就是這個東西.詩云:韋顧既伐,昆吾夏桀.這裡夏伯和夏後並稱的.

  

  所以關於伯父的用法至少有兩種,一種是就長幼而言,另一種是說伯主的身份.

 作者:王長興 回復日期:2007-6-24 8:37:57   

  晉鄭同步 曲高和寡

 作者:yang1216 回復日期:2007-6-24 10:48:42   

  楊氏記號1979.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4 11:47:27   

  昭公十二年傳楚靈王語然丹: 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

  ————————————————————————

  根據《楚世家》:陸終生六子,長子昆吾,幼子季連,楚國是季連的後代。那麼,對於楚君而言,季連是直系祖先,自然要叫「皇祖」。但昆吾並非直系血親,是「皇祖」的哥哥,旁系祖先。這裡的「皇祖伯父」,應該就是在表明與昆吾的血緣關係為旁系。如果把伯父解釋為霸主,則昆吾也成了「皇祖」,未免與事實不合吧?

 作者:monvoisin 回復日期:2007-6-24 12:32:23   

  這裡的「皇祖伯父」,應該就是在表明與昆吾的血緣關係為旁系

  -----------------------------------

  那麼非直系祖先也可以稱為皇祖了?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4 12:37:46   

  這裡的「皇祖伯父」,應該就是在表明與昆吾的血緣關係為旁系

  -----------------------------------

  那麼非直系祖先也可以稱為皇祖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覺得,這裡的「皇祖伯父」應該是一個專用名詞,如果昆吾的子孫稱呼季連,則應該是「皇祖叔父」,都表明與皇祖是兄弟關係。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測。

  

  

 作者:不忘在莒 回復日期:2007-6-25 8:19:37   

  我等只有昏昏然了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5 8:48:33   

  很多問題,我們可能要永遠昏渾然下去的:)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5 9:01:34   

  三、魯

  

  (一)魯國情勢

  

  1三桓專政

  前538年底,忠於國君的叔孫豹(穆叔、叔孫穆子)去世,叔孫家族陷入內亂,最終,幼子叔孫婼(叔仲帶、叔孫昭子)繼承家業。魯國國君早已喪失實權,魯昭公即位剛剛五年,更是不足掛齒。這下季孫宿(季武子)沒什麼顧及了,前537年正月,三桓正式廢除魯國中軍並進行了瓜分,將公室軍隊一分為四,季孫氏得其二,叔孫氏、孟孫氏各得其一。從此,魯國國君算是沒有了正式軍隊,國家一切實力盡掌握於三桓手中。

  

  2家臣之亂

  魯國是各項制度最發達的諸侯,形勢的發展也是領時代之風騷。三家世卿牢牢掌握了國君,緊接著,「權力下移」的步伐再次前邁:三桓的家臣們也日益顯示出架空家族,掌握實權的趨勢。

  

  前535年,季孫宿(季武子)死,其子(季悼子)早死,孫子意如即位,是為季平子。

  

  南蒯,季孫氏家族的實力派家臣,費邑(季孫氏家邑,在今山東省費縣)宰(長官)。費邑,早在前659年就由魯僖公賞賜給季文子,可謂季孫氏家族的老巢,由此也可見南蒯在季孫家族的地位。但一朝天子一朝臣,季平子上台後,對南蒯就很不禮貌。南蒯乾脆就準備搞掉季孫氏。他聯絡了兩個盟友:一是魯昭公的弟弟(?)公子慭(子仲),一個是叔孫婼的兒子叔仲小(叔仲子、叔仲穆子)。三人約定,由叔仲小負責挑唆季、叔兩家關係,隨後合力消滅季孫氏。事成之後,公子慭代替季孫氏的職位,南蒯依然做費邑長官,身份變為國君的臣子。這一密謀已經得到了魯昭公的默許。

  

  果然,在叔仲小的挑撥下,叔孫婼與季孫意如發生矛盾,兩家準備對簿公堂,幸虧意如及時意識到了危險,主動尋求和解,並把責任推給了叔仲小。現在是公元前530年夏,正趕上魯昭公到晉國朝見,公子慭隨行。這樣,國內只剩下南蒯一人,勢單力薄,偏偏叔仲小挑撥失敗,身份敗露,整個計劃也面臨泄露的危險。10月,南蒯無奈,只好放棄原計劃,以費邑為根據地,宣告背叛季孫氏。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眼看是難以成事了,魯昭公也不敢與季孫氏翻臉,回國後只得宣布南蒯是背叛魯國。公子慭也已經暴露,只得流亡齊國。

  

  前529年春,魯國派大臣叔弓領兵圍攻費邑,但南蒯父子在費經營多年,根基相當牢固,一時不能攻取。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5 9:02:58   

  (二)魯晉關係

  

  1庇護

  長期以來,魯國依賴晉國的支持,在東方免受齊國的壓迫,還能不時出兵侵略莒、杞等小國,撈得實惠。而晉國方面也以魯國為牽制齊國的力量,對魯國的侵略行為多有包庇,雙方關係十分緊密。特別是前538年,楚國向晉國請求單方面召集諸侯,晉國雖不情願但也不敢拒絕。這時候,考慮到對晉國的依賴關係,魯國方面最後決定不到楚國赴會,以國君要主持祭祀為由而回絕了楚靈王。這樣一來,在晉國人看來,魯國更是自己人了,關係更為密切。

  

  前538年9月,由於莒著丘公即位不久,莒國發生動蕩,莒國鄫(在今山東省棗莊市東)地人叛亂並投靠魯國,人地兩得,魯國方面自是欣然接受。

  

  前537年夏,莒國臣子牟夷叛國,帶著牟婁(在今山東省諸城縣)、防(在今山東省安丘縣)、茲(在今山東省諸城縣)三地投靠魯國。納別國叛臣、取別國土地,這在當時是違背國際公法的。莒國立刻派人到晉國投訴,當時魯昭公正在晉國朝見,晉平公準備扣留他。士鞅勸阻:「不可。趁著人家來朝見把人家抓起來,這是誘捕。追究諸侯的責任不光明正大出兵討伐,卻用誘捕的手段,這是惰怠的做法。作為盟主,卻要犯誘捕和惰怠這兩重錯誤,實在是不應該。還是請您放魯君回國,我們騰出工夫再去討伐。」這樣一來,魯昭公就安然無恙地回去了。

  

  投訴無效,莒國只好訴諸武力,但實力還是不濟。7月,魯國的大臣叔弓率軍突然襲擊,把莒軍戰敗。

  

  前536年夏,季武子親自來到晉國,感謝晉國的寬宏大量,態度極為謙卑,晉平公很高興,設享禮招待,菜肴也超過了規格,季武子趕緊後退,派助手稟告:「小國事奉大國,只要免於懲罰就心滿意足了,哪裡還敢奢求恩賜?您以享禮款待,規格已經到頂了,現在又賞賜額外的菜肴,下臣實在沒資格接受,接受了就是罪過!」韓起解釋:「寡君也是為了兩國關係更好嘛。」季武子還是推讓:「這樣的待遇,寡君都不敢接受,何況下臣呢,我不過是君(指晉平公)的奴僕罷了,豈敢接受如此賞賜?」晉國人以為季武子很懂禮儀,又超規格贈送了禮物。

  

  莒國人的投訴還在繼續,但魯晉關係正處於蜜月期,投訴自然也就沒什麼效果了。

  

  2裂痕

  

  到了公元前535年春,兩個事件的連續發生導致魯晉之間的信任關係發生動搖——

  

  首先,這年正月,齊魯結盟。按說齊、魯兩國都算是晉國的盟友,但其中的關係十分奧妙,晉國人是不希望齊魯過於密切的,齊景公剛剛向晉國申請單獨討伐北燕,這樣連貫起來,不由晉國方面不多想;第二,也是更要命的,3月,魯昭公居然前往楚國,參加楚靈王的章華台落成典禮,這個典禮,中原的其他各國都拒絕了,只有魯君去捧場。其實,昭公這次訪楚國,也是在楚靈王的嚴詞威脅下才去的,但無論如何,這個事情都必然讓晉國人心裡很不高興。

  

  霸主的懲戒來的是迅速的。4月,晉國的使者就來到魯國,勒令繼續退還原先侵佔而又沒有完全退還的杞國領土。季武子只好答應將成(在今山東省寧陽縣北)歸還。但這個地方早已成為孟孫氏的采邑,孟僖子(仲孫玃)正跟隨昭公遠在楚國,家臣謝息為孟孫家看守成邑,堅決不肯交出。季武子很為難,只好答應將桃(在今山東省汶上縣東北)補償給孟孫家,謝息嫌桃地沒有山,還是拒絕,只好又搭上萊、柞兩座山,這才說通。晉國人隨即代替杞國接收了成。

  

  魯國人當然清楚這懲戒是怎麼來的,還是要打起精神討好晉國。晉國人也知道小國必須多方討好,也就不計較了,兩國關係大體得以維持。

  

  杞國暫時不用擔心魯國的侵略,而莒國人就沒這麼幸運了。前532年7月,季孫意如、叔弓、仲孫玃聯袂帥魯國大軍討伐莒國。攻取了郠(在今山東省沂水縣),大獲全勝後回國,殺莒國戰俘用作犧牲。禮儀之邦的魯國如此兇殘,大概是把晉國人給的氣轉嫁過去了。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5 9:04:26   

  四、宋

  

  (一)宋國內政

  

  前542年左右,宋國執政、司城子罕去世;前535年左右,另外一位名臣向戌也去世了,宋國的政治也開始不如先前,宋國幾十年的黃金時期漸漸結束。

  

  現在的宋國同樣面臨世卿權力過大的問題,宋國的大子佐又是一位個性強硬的人,宋國的君臣矛盾也在醞釀之中。

  

  一個叫柳的寺人(宦官)很得宋平公的寵愛,但大子佐非常厭惡他。前536年夏,右師華合比自告奮勇,準備殺死寺人柳,不料走漏了風聲,被寺人柳先下手為強,設局誣陷華合比,更可怕的,華合比的弟弟華亥為了擠走哥哥,登上右師的寶座,居然出來為寺人柳作證。華合比有口難辯,只得逃亡到了衛國。寺人柳與華亥聯手獲勝。左師向戌非常看不慣華亥,當面斥責他是個敗家子,斷言他必然會流亡國外。但向戌年事已高,對於宋國的影響力也有所減弱了。

  

  前532年12月2日(甲子),宋平公去世,大子佐——也就是後來的宋元公即將即位,寺人柳看看性命難保。治喪期間,守喪的大子佐感覺自己的席位總是暖暖的,而旁邊並沒有生火,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寺人柳預先用碳火把席位烤暖,直到自己過來之前才撤去碳火,每天如此。大子佐十分受用,即位之後,寺人柳又成了自己的寵臣了。

  通過上面的片段,宋國諸卿的矛盾、朝政的混亂,以及宋元公的個性,也就基本上顯露出端倪來了。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5 9:05:23   

  (二)宋晉關係

  

  宋國是晉國人最可靠的盟友,國家實力與地位也略高於魯、鄭、衛等中等國家,由於子罕與向戌的優秀,宋國在國際間很有作為,也很受尊重。弭兵之後,宋國又有了盟約召集人、主持人和見證人的身份,國際地位更加穩固。

  

  前538年楚靈王召集諸侯,宋國派大子佐前往,顯示出與其他諸侯的不同,靈王雖不高興,但還是表示了歡迎。前534年楚國打著平定內亂的旗號圍攻陳國,也邀宋國出兵合作。但這些並不影響晉國人對他們的信任。這十幾年,宋國的日子還是相當好過的。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5 9:07:16   

   五、衛

  

  衛國同樣是晉國的堅定夥伴,楚靈王召集諸侯,衛襄公以身體不好相拒絕,這無疑加深了晉國人的信任。

  

  前535年8月,衛襄公病逝。一位晉國大夫向士鞅建議:「衛國事奉晉國如此恭順,但我們晉國並沒有以禮對待衛國,庇護他們的叛臣,獲取他們的土地,所以諸侯才紛紛背離我們。晉、衛本是兄弟之國,兄弟之間都不能和睦相處,何況是關係更疏遠的人呢?現在又對衛國的新君不加禮遇,衛國人一定會背叛我們的,這樣我們不等於自絕於天下諸侯了嗎」 士鞅覺得有理,就轉告了韓起,韓起欣然採納,派士鞅到衛國弔喪,並將原來孫林父歸降時帶來的戚邑歸還給衛國。

  

  孫林父攜戚邑歸降晉國在前547年,大概此時孫林父已經去世,無論如何,這樣的處置自然使得兩國關係更加融洽了。

  

  衛襄公夫人姜氏,無子,長子公孟縶是個跛子。執政大臣孔成子與史朝商定,立6歲的公子元為國君,這就是日後著名的衛靈公。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5 9:09:30   

  六、鄭

  

  (一)子產改革

  前543年,子產在子皮的支持下開始執政,鄭國逐漸走出內亂與動蕩的深淵,開始走向自己的黃金時代。在政局逐漸穩固之後,子產開始推出自己的各項改革措施:前538年,作丘賦,改革經濟軍事制度;前536年,鑄刑書,頒布春秋時期第一部成文法。這些改革都是領時代風騷的重大舉措,是春秋200年來社會生活變革的反映,也為戰國初期先期法家的進一步改革開了先河。嶄新的改革措施在鄭國出現,與鄭國活躍的經濟生活土壤是分不開的,這是一個貴族、商人聯合的政權;同時,這與子產本人傑出的學識、優異的政治才幹,以及崇高的國內外聲望也不可分割。子產堪稱當時天下最淵博是學者,當時天下最熱心的改革家。春秋戰國時代,幾乎所有的改革先鋒自身都難得好的結局,而子產卻得到善終,而且得到當時賢士的崇高評價,可見他的在鄭國的業績、在國際的聲望和人格魅力。

  

  (二)鄭晉關係

  鄭國夾在晉、楚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外交就成為國家最大的政治。子產執政時期,吸取了以前數十年的教訓,處理國際關係十分成功。子產的外交政策體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周到。前546年弭兵大會到前530年的16年間,鄭國的國君、大臣頻繁前往晉、楚兩國,禮數周到,從不疏忽。每次國君前往楚國,都事先派人到晉國請示,避免誤會;到晉國之前同樣照會楚國。此外,晉、楚雙方的使臣往來經過鄭國,也都能得到周詳的款待。如此,讓兩家霸主都無禮可挑。

  

  二是善意。鄭原來親附晉國,弭兵之後,既要保持與晉國的親密關係,形式上又不能體現出親疏差別,這就更需要外交程式之外的功夫。無論對楚還是對晉,姿態上都能做到以誠懇的善意相待。子產到晉國,兩次為晉平公說病,與晉國卿、大夫交遊,關係十分融洽;前535年,鄭國大夫罕朔流亡到晉國,當時子產正在晉國聘問,韓起還與子產商量,晉國應該給罕朔什麼樣的待遇,可見彼此關係的緊密與融洽。即使在楚國,面對驕奢蠻橫的楚靈王,也是真誠相待,為他分析形勢,有機會還進行委婉的勸諫。這樣,讓雙方對自己、對鄭國都存有好感。

  

  三是自尊。子產一改從前國家面對大國一味取媚的姿態,在以禮儀、以善意對待大國的基礎上,敢于堅持原則,維護鄭國的獨立與尊嚴,有時甚至不惜冒著得罪大國的風險,這樣的姿態反而增加了對方對對自己、對鄭國的敬意。當然,這也是建立在子產本人傑出的學識、謀略與聲望的基礎上的。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5 9:11:44   

  七、秦

  

  春秋中後期,秦國參與中原地區的活動逐漸減少,雖然維持著與楚國的戰略夥伴關係,但與晉國的關係也有所改善,前547年結盟之後,秦、晉的正面衝突也基本消失。前541年,秦景公的弟弟(秦後子)流亡晉國,前537年冬,秦後子返回秦國。次年春,東方的魯國也派大夫參加了秦景公的葬禮,可見秦國與中原諸侯的很有改善。

  

 作者:Lancer1 回復日期:2007-6-25 10:27:18   

  恩,當時情況很類似中世紀西歐和戰國時期的日本,也是名義的大老天皇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說話不頂用,大名和諸侯各自為政,在各諸侯國,又是大夫為政,大夫的領地,又是家臣為政。很有點前面一大串都是傀儡的意思。這個也合乎情理,有了地位,一般人都好逸惡勞,活都交給手下人去干,當然手下人越來越精明,大權也就旁落了。

 作者:yang1216 回復日期:2007-6-25 10:54:59   

  楊氏記號1979.

  

 作者:liradish 回復日期:2007-6-25 13:23:28   

  好看!

  想不通,為什麼春秋中後期秦國參與中原地區的活動會逐漸減少?人才凋零還是實力不夠還是國君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想法?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5 14:18:28   

  應該是與晉國硬碰了一段時間,覺得實在占不到什麼便宜,就把戰略西移,一心打擊西戎了。不過實力還是有的,例如吳國攻入楚國都城,如果不是秦國援救,很可能就要亡國了。

  秦的記載很少,特別是秦穆公以後到秦孝公以前的近300年間。

 作者:青雲不在 回復日期:2007-6-25 15:29:21   

  秦國反覆無常,結果總挨打,動不動就被晉侯帶著一大幫子國家群毆。群毆幾次後,就對晉國老實了。於是開始對周圍的那些西戎毛手毛腳開來。有段時間還內部動蕩,好幾個國君被殺。

 作者:大馬士革菜刀1 回復日期:2007-6-25 18:31:54   

  在秦穆公的年代,秦國和晉國硬撼了幾場都是賠多賺少,只好向西欺負戎人玩玩「霸西戎」。

  穆公之後秦國勢力衰落,曾經被晉厲公帶著一票小弟從西河追砍到涇水,平時只有被人欺負的份的魚腩國家莒國做為聯軍前鋒第一個渡過涇水,在秦國的土地上耀武揚威。再之後秦國開始流行玩內亂,曾經有幾個國君被弒,亂鬨哄的一直衰秦獻公執掌大權,才槍口一致向東,這時晉國已經不存在了,秦獻公的接班人是秦孝公,這傢伙玩「變法」,從此三晉的噩夢開始了。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5 20:00:21   

  是啊,春秋中後期到戰國初期,秦國似乎一直在努力實行「失蹤」政策,再次出現,就變成了兇悍的強國了。

 作者:大馬士革菜刀1 回復日期:2007-6-25 23:36:06   

  小刀也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1、秦國玩「失蹤」政策玩了將近三百年,難得的是晉國和後來的三晉怎麼都這麼「合作」,掌握西河之後好象也不怎麼去找秦人麻煩了。

  2、從「哭秦廷」和「出兵救楚」的表現來看,秦國當時還是挺強的,由伍子婿和孫武率領的吳軍被秦軍一板磚就拍倒了,雖然說當時吳軍已經是久戰疲敝,但畢竟是百戰之師,能將之一舉擊敗,說明秦軍當時也是很強的。擁有強大的力量,秦君卻如此缺乏在中原各國面前顯示力量的慾望,到底是什麼讓秦君們如此「低調」呢?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6 0:02:36   

  主要應該還是和晉國太近了,向東根本發展不出去。

 作者:煮酒水王 回復日期:2007-6-26 6:19:00   

  好文,問候老虎兄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6 8:17:28   

  謝謝水王:)

 作者:yang1216 回復日期:2007-6-26 10:01:58   

  楊氏記號1979.

  

 作者:liradish 回復日期:2007-6-26 12:54:18   

  可能當時晉國也根本看不上秦國,秦國被邊緣化所以一直和楚國惺惺相惜

 作者:蘇季子 回復日期:2007-6-26 14:59:59   

  只嫌更新太少

 作者:小道飛飛 回復日期:2007-6-26 17:08:55   

  2、從「哭秦廷」和「出兵救楚」的表現來看,秦國當時還是挺強的,由伍子婿和孫武率領的吳軍被秦軍一板磚就拍倒了,雖然說當時吳軍已經是久戰疲敝,但畢竟是百戰之師,能將之一舉擊敗,說明秦軍當時也是很強的。擁有強大的力量,秦君卻如此缺乏在中原各國面前顯示力量的慾望,到底是什麼讓秦君們如此「低調」呢?

  ======================================================

  當時的情況是吳軍已疲且驕,領軍者為夫概。他沒有意識到遠在西陲的秦國會千里迢迢的來趟這混水,古之為戰,士氣也是決定勝敗很重要的因素,曹劌以屢敗之魯師,鼓氣而勝鮑叔牙領銜的齊軍精銳,吳兵雖善戰,夫概雖勇,豈能敵的過西秦養精蓄銳之卒,與同仇敵愾之楚的合力一擊?但要以此就說秦兵很強,卻不是很有力的證據。後孫武與伍員是為了政治外交及內政多方面的考慮下,選擇了媾和,卻沒有再敗於秦軍,楚立白公勝,吳退軍。

  至於為何秦國三百年來無所作為,主客觀原因都有。君主個人魅力不高,無人才可用,要安定蠶食後的西方領土,晉國的遏制以及公卿內部的爭權奪利等等等等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6 21:53:43   

  春秋中期有一段時間,《左傳》幾乎成為子產個人的讚歌。中等諸侯國地位也有所提升。

 作者:gorden99 回復日期:2007-6-26 22:21:08   

  問一個弱弱的問題:群臣的封地是不是要定期向國君繳納一定的進貢的??如果是一般是多少??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7 0:12:25   

  問一個弱弱的問題:群臣的封地是不是要定期向國君繳納一定的進貢的??如果是一般是多少??

  ————————————————————————————

  其實這個問題是很難的。諸侯要向天子納貢,但家族似乎並不向國君納貢,但有出動家族武裝共同組成國家軍隊,為國家作戰的義務,那裝備、糧草可能也是自己負擔的。如果國家有勞役,似乎也有服役的義務。記載比較模糊,而且在變動之中。

 作者:yang1216 回復日期:2007-6-27 11:04:29   

  楊氏記號1979.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7 11:12:55   

  第五節 楚靈崩盤

  

  在這裡,作者的主要任務自然著重介紹晉國的內政外交,但是在最近的10年,處於天下焦點、吸引天下眼球的,絕對是晉國的對手、南方的楚國,甚至只是一個人——楚靈王熊虔(原來的王子圍),他個人的光華耀得天下人眼疼,甚至產生強烈的審美疲勞。經過他的惡意透支的10年,一直到剩下春秋時期,楚國的任何一位國君、乃至整個楚國,都再也難得如此的風光了。讓我們暫時偏離晉國人的視角,以南方為中心,仔細端詳一番公元前540年到前529年,這以楚靈王一個人為天下焦點的十年。

  

  靈王的故事《左傳》記載相當詳細,有的地方作了一定簡化。

  

  一、豪華開場

  

  (一)申之會

  時間:公元前538年周曆6月初;

  地點:楚國申地,今河南省南陽市北;

  人物:楚靈王熊虔;

  狀態:興奮。

  

  興奮之餘,靈王還頗有點緊張。由他主持的天下諸侯大會即將開幕了!自先君楚莊王去世,到現在50餘年了,南方的楚國再也沒有過這樣的業績,父親共王、哥哥穆王為了恢復楚國霸業苦苦搏鬥了50年,而結果呢,還是被老對頭晉國佔了上風。而現在,他,熊虔,即位剛剛兩年,兩代國君難以完成的偉業就要實現了!8年前天下諸侯在宋國弭兵,規定晉楚同為諸侯霸主,但晉君胸無大志、諸卿各懷心事,居然把領袖諸侯的榮耀拱手讓給了靈王。弭兵的和約,現在居然成了楚國人獨領風騷的法律依據,真的是太幸運了。為了促成這次大會,靈王自己也煞廢了苦心,原先,只是鄭、許兩國國君到楚國例行朝見禮節,是靈王瞅準時機,抓住機會,隨即留置了他們,接著派自己的能臣——伍舉到晉國,請對方根據弭兵盟約,允許北方諸侯參加由楚國單方面召集的諸侯大會。一開始靈王心裡還心裡沒底,不料對方答應得如此痛快!儘管,魯、衛、曹、邾四個北方諸侯推脫不願前來,但是鄭、宋,這兩個實力不俗而又堅決站在晉國方面的諸侯,現在也要聽從楚國的號令了,這無疑是純粹的進步!為了這次大會成功舉辦,靈王也算是夠寬宏的了,比如宋國方面只是派太子前來,規格低了半格,而且居然遲到,靈王很生氣,本打算不見他了,但最後還是在伍舉的勸說下以禮相待。越國大夫常受過趕來與會,可能是因為恨其國君沒有親自來,常受過也受到懲罰,並取消了越國的參會資格。

  

  伍舉自然知道國君的心情,他的心情也是一樣的興奮,只是多了幾分慎重。他勸勉國君:「我聽說,諸侯不會歸服於某個人,他們只歸服於禮。這可是您頭一次召集諸侯,禮節方面一定不能馬虎。您的霸業能否成就,關鍵就取決於這次大會能否成功舉辦了!說到召集諸侯的禮儀,有夏啟的鈞台之享,商湯的景亳之命,周武王的孟津之誓,成王的岐陽之蒐,康王的酆宮之朝,穆王的塗山之會,齊桓公的召陵之師,晉文公的踐土之盟,這些都是召集諸侯的成功典範,您準備效法哪一個呢?宋國的向戌、鄭國的子產都來了,兩人都是天下知名的良臣,這方面可以讓他們提供支持。」靈王想了想:「我要效法齊桓公。」向戌、子產非常爽快,向戌提供了公會合諸侯的六項禮儀,子產提供了伯、子、男會見公的六項禮儀。

  

  6月16日(丙午),諸侯大會隆重舉行,參加大會的有楚、蔡、陳、鄭、許、徐、滕、頓、胡、沈、小邾11國國君,以及宋國的世子佐、淮夷的代表,共計13國代表。一切禮節都進行得一絲不苟。為了保證質量,靈王還讓伍舉站在自己身後,隨時指出自己禮節上的疏漏,但伍舉從始至終沒有任何表示,事後靈王問其原因,伍舉答:「這些禮儀,有六項我從來就沒見過,怎麼知道對錯啊。」楚國畢竟處於南方,文化底蘊到底難比中原各國。

  

  靈王一貫堅信,既然召集諸侯,就一定要表現得大氣,一切環節都要捨得花錢,一是表現出自己的好客,二是讓諸侯們見識一下楚國的雄厚實力,把他們鎮住。因此,這次聚會的每個環節,楚國方面都展現出超級的豪華。伍舉提出不同意見:「臣前面說的六王、二公組織活動,都是因為對諸侯示之以禮,諸侯才為他們出力。還有失敗的例子呢:夏桀組織仍之會,有緍背叛了他;商紂組織黎之蒐,東夷背叛了他;周幽王組織大室之盟,戎狄背叛了他。這些人都是以驕橫奢靡對待諸侯,導致諸侯紛紛叛離。現在您搞這麼奢侈,恐怕不成吧?」但這次涉及到靈王的生活信念乃至人生觀問題,沒有被採納。

  

  靈王在演戲,天下人也在認真地看戲。集會儀式一結束,子產與向戌兩個人精就湊在一起嘀咕上了。子產說:「今後我再也不擔心楚國了,如此驕奢,又如此剛愎自用。不出十年,他肯定會完蛋的」。向戌:「您說得對!沒有十年的驕奢,他的也到不了惡貫滿盈的地步;惡貫滿盈之後,他必定神人共棄。行善也是這樣,善行流傳遠了才會興盛。」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7 11:14:20   

  (二)耀武功

  

  1伐朱方

  

  集會算是「文治」,然後是武功。集會儀式結束後,宋大子與鄭簡公先行回國(子產與向戌也一起回國),但是留下軍隊參與接下來的軍事行動。

  

  秋7月,楚靈王率領13國聯軍出兵討伐吳國,8月,聯軍在屈申的指揮下攻克吳國的朱方(在今江蘇省丹徒縣南),殺死朱方主將慶封,滅其族。慶封原是齊國執政,在國內鬥爭中失敗而流亡吳國,吳國將朱方賜予他。但無論如何,這裡都還是吳國的領土,一向強橫的吳國人這次眼看朱方的陷落而不敢援助,可見聯軍的規模和聲勢。處死慶封之前,為了章顯「正義之師」的形象,靈王把他背上負著斧鉞,在諸侯營中巡遊示眾,讓押著他的楚國人喊話:「大家都不要跟這個慶封學,殺害自己的國君,欺負國君的幼子,還強迫臣子們與自己結盟!」慶封則針鋒相對,也喊:「大家都不要向這個楚共王的庶子圍學,殺害自己的君主、自己的親侄子麇,然後取而代之,還強迫諸侯與自己結盟!」眼看戲越唱越丑,靈王叫人趕緊殺死了慶封。

  

  2滅賴國

  

  攻破朱方,聯軍勝利班師。靈王感覺意猶未盡,又揮師攻打賴國(在今湖北省隨州市東北)。賴是小國,哪裡見過這樣的陣勢,趕緊屈服,國君把自己捆起來,抬著棺材,口裡銜璧(獻禮),其他人則坦裸上身,出城投降。靈王效法當年楚成王攻克許國的故事,親自解綁,受璧,燒掉棺材。這樣裝模做樣表演一番,算是展示自己的霸主氣概。其實靈王也並非完全是無聊之舉,他是準備把許國遷到這裡,而把賴國遷到鄢(在今湖北省宜城縣西南)。因此,靈王隨即派(斗)韋龜與公子棄疾修繕了這裡的城防。

  

  關於這兩次軍事行動,楊伯峻認為應是聯軍分兵兩路同時進行的,理由:朱方在今江蘇省丹徒縣南,而賴國在今湖北省隨州市東北,距離遙遠,「斷無先克朱方,又回師滅賴,軍旅來往數千里之理」,根據地理推測,這樣的行軍路線也很不方便。這種見解未免太替古人著想了:第一,破朱方、滅賴國,都是靈王親自參與的。《春秋》原文的表述非常明確:「秋七月,楚子、蔡侯、陳侯、許男、頓子、鬍子、沈子、淮夷伐吳,執齊慶封,殺之。遂滅賴。」楚子(靈王)既參加了克朱方,又親自接受賴君的投降,明明白白。特別是一個「遂」字,講得再清楚不過,是一個主體進行的前後連貫的兩個動作。第二,諸侯在申集會,又在申解散,也是符合常理的;第三,也是最關鍵的,楊伯峻先生誤讀了楚靈王的人品,把他作為一個經濟的、理智的、商量的人來分析了。其實這是一個只喜歡豪華場面,絲毫不顧及諸侯、甚至本國下屬感受、為他們著想的,諸侯是否勞頓、軍士是否疲敝,他如果象楊伯峻先生一樣關懷,那也就不是他了。

  

  活動結束,楚國的有識之士同樣焦慮起來。申無宇(芋尹無宇、范無宇)就這樣判斷:「從這次活動算是楚國的災難的開頭了。召集諸侯,諸侯就來了;討伐國家,國家就攻克了;在邊境築城,也沒人敢說二話。沒人敢違背王的心愿,人民還能安居樂業嗎?人民難以安生,國家怎麼受得了?人民難以承受王命,這就是禍亂啊。」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7 11:16:33   

  二、豪華的享樂

  

  (一)論美

  

  申無宇的憂慮很快變為現實。

  

  實際上,在雄心勃勃開展事業的同時,靈王一直在著力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上台伊始,一項堪稱春秋時期最宏偉的工程——章華台建設工程——就已經破土動工了。根據伍舉的介紹,為修建這座章華台,弄得楚國人民疲敝、國庫虧空、田地歉收、百官忙碌,直到公元前535年,工程才宣告完成。根據《水經注》記載,這座章華台「台高十丈,基廣十五丈」,極其雄壯。1984年開始試掘的湖北龍灣遺址,有人認為就是當年的章華台遺址。遺址位於湖北潛江縣龍灣鎮東,呈長方形 ,南北寬1000米 ,東西長2000米,發現有十餘座宮殿基址 ,其中以放鷹台為最大 ,長約300米 ,寬約100米 ,高約5米。可見它當日的盛況。

  

  生活中的楚靈王還是個唯美主義者,不僅衣食要華美,宮闕要華美,對人也有要求。他最著名的一個喜好就是「好小腰」:無論男女臣妾,腰桿一定要細,為此,不少楚國人只得忍飢節食,取悅於國君。此外,章華台內,男的要有長鬍子,身材要健壯;女的要婀娜美貌,自不待說。

  

  但伍舉似乎對這樣的審美觀很不贊同。一天,兩人登上章華台,靈王四下顧盼,十分得意:「看,寡人的檯子漂亮吧!」

  

  伍舉回答:我聽說,做國君的,應以服寵(因賢德而受天子表彰)為美,以安民為樂,以納諫為聰,以服遠(使遠方歸服)為明。沒聽說過您這樣以宮殿的壯麗為美,以音樂的雄壯動聽為樂的;也沒聽說過要以多看宮闕美色為明,以辨別樂聲清濁為聰的。您這樣勞民傷財的美,臣看不出什麼美來。真正的美,是上下、內外、小大、遠近之間互不妨害的和諧之美。先王建造台榭,榭只要足夠講習軍事就夠了,台只要足以觀測雲氣就夠了,那才是真正的美。您要是覺得這個檯子是美的,還心安理得,楚國就危險了!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7 11:17:53   

  (二)爭閽

  

  戰國初期的墨子說:楚是一個土地有餘而人口不足的國家,春秋時期更是如此。檯子築起來了,靈王又開始嫌用人的不足。在當時,農民是種田的,在法律上雖非後來意義上的自由民(如不得轉業),但只依附於土地,身份上並不依附於貴族,靈王只好打群臣奴僕的注意。根據《史記》記載,章華台建成後,靈王「下令,內(納)亡人實之。」就是收羅群臣逃亡的奴僕擴充自己的隊伍。靈王是否確實下過這樣的明令可以存疑,但他實際上是這麼做了。這不,申無宇家的一個閽人(守門人)就逃到章華台,成了靈王的奴僕。

  

  這個申無宇可不是不好惹的,想當年,靈王還擔任令尹的時候,打著國君的旌旗出來打獵,申無宇看見,立刻斬斷旗上的流蘇:「一個國家兩個國君,誰受得了?!」這次,面對已經是國君的靈王,依然毫不畏懼,帶人直接闖上章華台要人,管事的不給,申無宇下令搶人,隨後,一不做二不休,直接來找靈王論理:

  

  「自古以來,天子經略天下,諸侯治理國家。你是國君,國家的一切自然都是你的,但你也無權破壞既有的制度。天上有十個太陽,地上人分十等,在這個基礎上,下級要侍奉上級,上級要恭敬神明。王管公,公管大夫,大夫管士,士管皂,皂管輿,輿管隸,隸管僚,僚管仆,仆管台。圉人放馬,牧人放牛,只有這樣各司其職,國家的百事才能做好。剛才,您的部下責問我為什麼要在王宮抓人,不來這裡,我還能到哪兒去抓?周文王曾經規定:奴僕逃亡,要儘力搜捕(有亡,荒閱)。因此,他才得了天下。我們楚國的先君文王也曾制定仆區之法,規定:『窩藏盜賊的贓物與盜賊同罪(盜所隱器,與盜同罪)』,所以他才能進軍到了汝水邊上。如果按照您部下的說法,大家就沒辦法抓捕逃亡的奴僕了。台逃跑了不許抓,就等於根本沒有陪台(台是低等奴僕,台逃跑後被抓回為陪台,地位更低)了。這樣的話,國家不就缺了一個階層嗎?周武王對諸侯曆數數商紂的罪行,說他 :『紂作為主持天下追捕逃奴的主人,卻招攬別人的逃奴」,所以,天下才冒死攻打商紂。現在您尋求諸侯的擁護卻效法紂的罪行,這怎麼可以?如果按照兩位文王(周文王、楚文王)定的法律,誰是盜賊,很清楚!」

  

  靈王本來心情不錯,正準備喝酒,被申無宇這麼劈頭一通指責弄得理屈詞窮,興緻全無,只好連連擺手:「帶著你的奴僕回去吧。至於你說的那個盜賊嘛,他現在正得到上天的寵愛呢,抓不得喲!」

  

  這個事件表明了楚靈王在勞民傷財之餘,對於楚國群臣利益的侵犯也已嚴重到了怨聲載道的地步。收藏他人的奴僕,絕不意味著靈王是解放奴隸的仁人;對申無宇的讓步,也絕不意味著靈王是善於納諫的明君。整個楚國,也就一個申無宇敢於挺身而出指責,正因為少,所以才值得記載,其他的楚臣不是沒有受到侵犯,只是因為不敢忤逆罷了。靈王的讓步,也是他已經感受到了群臣的怨氣,看到了他的對面絕對不止一個申無宇。

  

  實際上,對於群臣的侵犯,收納逃奴只不過是最溫柔的方式。最見效的手段,是明搶。早在擔任令尹的時候,就殺死當時的大司馬薳掩,而奪取了他的全部家產;即位之後,又強佔大臣薳居的田地。前537年,又懷疑莫敖屈申私通吳國,將其處死。前530年,將大夫、前令尹子玉之孫成虎處死,理由更是滑稽:因為他是若敖氏的後代,這個家族的成員曾因為叛亂被驅逐,那已經是70多年前的事情了,不肖說,靈王的倉庫又得到了一次充實。這樣的巧取豪奪,直鬧得國君的依靠力量——群臣,也幾乎成為國君的敵人了。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7 11:19:11   

  (三)慶典

  

  章華台落成,靈王很希望能召集諸侯們開一個落成慶典儀式,不料各國諸侯,尤其是中原諸侯,紛紛婉拒,這搞得靈王很難看。最後,大宰薳啟(強)挺身而出,保證把魯國國君弄來,靈王大喜。薳啟(強)來到魯國,搬出50多年前楚國主持的蜀之盟的盟約,要求魯昭公到楚國去,否則就是背盟,就要遭到武力的懲罰。魯國人害怕,只好於前535年3月動身前往楚國,為此,魯國受到了晉國人立竿見影的懲處。

  

  靈王的排場終於有了展示的對象,在章華台上盛情款待,高興之餘,將一張寶弓——大屈——贈給客人。酒勁過後,靈王有覺得心疼,讓薳啟(強)去要回來。薳啟強見了昭公就道賀,昭公問原因,薳啟(強)說:「這寶弓,齊國人、晉國人、越國人都強著想要,我們國君一直在猶豫不知道該給誰呢,現在落到您的手裡,您可一定要好好保護,地方您的這三家鄰居來搶啊!所以,我當然要祝賀您了」。 昭公害怕,趕緊把弓還回。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7 11:21:07   

  三、盟國的災難

  

  楚國好戰,歷代國君不斷開拓疆土,整個春秋時代,楚國滅諸侯最多,疆土最廣,同時還有陳、蔡、許等中南部諸侯,長期以來已經成為楚國的忠實盟友,關係密切,但依然保留著獨立國家的名分。楚靈王志在一統天下,以楚國之力自然覺得不足,從國的負擔也就日益加重,甚至保持原來諸侯的地位也不可得了。

  

  1賴國:前538年,靈王滅賴,遷其國人於鄢。

  

  2陳國:前534年春,陳國發生政變,楚靈王以平叛為由出兵伐陳,10月,攻入陳國,隨即宣布這裡成為楚國的一個縣,任命穿封戌為陳公。

  

  3許國:許國原在今河南省許昌市,由於被鄭國壓迫,於前576年遷於葉(在今河南省葉縣)。現在,對於楚國而言,北方與晉國已經弭兵,東方與吳國戰事正酣,許國在葉已經沒有什麼戰略意義。楚靈王滅陳後,將陳國的城父(即夷,在今安徽省亳縣東南)居民遷入陳都,城騰出來,再加上州來(在今安徽省鳳台縣)淮河以北的土地,作為許國的新國土。前533年3月,命伍舉遷許國人於此,對付東方的吳國。

  

  4方城。方城歷來是楚國北大門,後來楚國勢力繼續北進,到達方城以外。在搬遷許國人之後,靈王將方城之外的楚國居民遷入許國原來的所在地——葉。

  

  5蔡國:前531年,楚靈王誘殺蔡靈侯,隨即出兵圍攻蔡國,年底,蔡國滅亡,任命公子棄疾為蔡公。

  

  這樣的一通折騰,楚國完全控制了上述地區,再不用費力去協調盟國關係了,國力因此大增。但當時的諸侯國,特別是陳、蔡、許三國,立國已有數百年,國家觀念比較牢固,又有一定實力,通過直接佔領或者搬遷,楚國國力固然大增,但三國人民難免有強烈的抵觸心理;尤其重要的是,無論是佔有還是搬遷,靈王絕不是為了他們的幸福,而是命他們勞碌搬遷之後馬上出更大的氣力為自己服務,如此一來,上述地區的人心勢必更不穩固,反而成為極易產生動蕩的敏感地帶了。

  

  前12月,楚靈王下令修繕陳、蔡、東、西不羹(西不羹在今河南省舞陽縣北,東不羹在今河南省襄城縣東南)四城(《國語》稱陳、蔡、不羹為三城(《國語》),與《左傳》不同)。靈王很得意地炫耀:中原諸侯不服我而去歸依晉國,不就是因為我們偏遠嗎?現在我的這三座(《國語》資料)大城,每座都能出戰車千乘,已經與整個晉國相當了,再加上楚國本部的力量,還怕諸侯不來?但申無宇還是不以為然,他指出:邊城規模過大,對本部形成的離心力也一定巨大,而且,靈王任命自己弟弟棄疾為蔡公,更是犯了國君的大忌,很可能形成「尾大不掉(原文)」的情況,靈王不聽。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7 11:23:08   

  四、華而不實的對吳戰事

  

  靈王的業績看似轟轟烈烈,其實仔細盤點起來,也只是對於自己北部幾個原來的盟國實施了佔領和控制,這也是由於晉國方面的軟弱才得以實現的。實際上,靈王的華麗本是一種浮華,很大程度上是自戀的工具而已,真正碰到難辦的事情,難纏的對手,外強中乾的本質就顯現無餘了。例如,面對東方強悍的吳國,靈王在位期間,就沒有佔到任何便宜,他最終的倒霉,也與吳國的戰場密不可分。

  

  1拉鋸戰

  

  前538年秋,靈王組織諸侯攻克吳國的朱方,吳國人進退我退,暫時避讓。冬,馬上來了個「敵退我追」,大肆反攻,攻陷楚國的棘(在今河南省永城縣南)、櫟(在今河南省新蔡縣北)、麻(在今安徽省碭山縣)三座城。靈王趕緊命沈尹射進軍夏汭(在今安徽省鳳台縣西南),咸尹宜咎加固鍾離(在今安徽省鳳陽縣東北)城防,薳啟(強)加固巢(在今安徽省壽縣東北)城防,然丹加固州來(在今安徽省鳳台縣)城防。但恰逢大雨,築城十分苦難。只得令戍守賴的大夫彭生所屬部隊撤離。

  

  前537冬10月,楚靈王率領楚、蔡、陳、許、頓、沈、徐、越八國聯軍再次伐吳,越國也派大夫常壽過趕到瑣(在今安徽省霍丘縣東)與靈王會合。吳軍迎戰,詐敗,薳啟(強)領兵追趕,由於疏忽,在鵲岸(安徽省南至銅陵市北一帶長江沿岸)被會吳軍戰敗。眼看正面戰場受挫,靈王快速進至羅汭(在今河南省羅山縣),準備開闢第二戰場。吳王夷末方面聞訊,趕緊派弟弟蹶由來到楚營犒師——慰勞楚軍,讓對方知道,自己這邊早有準備了。靈王氣急敗壞,抓捕蹶由。繼續進軍,但吳軍防守嚴密,靈王在坻箕山(在今安徽省巢縣)閱兵示威,但最終不得不帶著唯一的俘虜——蹶由——撤兵回國。撤軍之前,深怕吳國再從屁股後追擊過來,命沈尹射率部待命於巢,薳啟(強)率部待命於雩婁(在今安徽省金寨縣北)。

  

  2徐之戰

  

  徐國,嬴姓,屬於東夷國家,西周時期曾經闊過,還曾一度稱王,雄霸東方。後來周王利用楚國伐徐,徐國戰敗,從此衰落下來,成為楚國的盟國。徐國地處今江蘇省泗洪縣南,後現在吳楚關係緊張,徐國介於兩國之間,地位非常尷尬。前538年靈王召集諸侯,徐國國君也趕來聽命,因為徐君的母親是吳國人,靈王懷疑徐國投吳,一度還把他抓了起來。

  

  前536年秋,徐國大夫儀楚(一說為徐國大子)來楚國聘問,又被扣留下來,但儀楚又越獄逃回了徐國。現在,靈王又怕徐國真的被迫投靠吳國,就派薳泄領兵伐徐。這下真把徐國人逼得不得不倒戈了,向吳國求救,吳軍果然出擊。靈王一看這次又逼叛了徐國,羞憤不已,派令尹子盪帥師伐吳,大軍前進,駐紮於乾(溪)(在今安徽省亳縣東南),但隨即在房鍾(在今安徽省蒙城縣西南)被吳軍打敗,宮廄尹棄疾也被俘虜(非公子棄疾)。子盪推脫責任,硬說薳泄配合不利,將其處死。

  

  房鍾之敗後,靈王幾年再沒出兵吳國,這樣的戰鬥又艱苦又沒有成效,顯然不能滿足他的虛榮心;隨後的幾年中,他先後滅陳、滅蔡、遷許,覺得東方的戰線已經十分穩固、自己的實力也已大大加強了。這樣,前530年初冬,靈王終於再次下定決心、鼓足勇氣,出兵討伐徐國。

  

  靈王的部署是:派盪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帥軍圍攻徐國以「懼吳」,目的在於震懾吳國,或者誘使吳軍救徐,在附近與之決戰。靈王坐鎮乾(溪),作為總接應。不知道是徐國難以攻下還是決心尋找吳國主力決戰,直到年底,靈王還是沒有撤軍回國的意思。

  

 作者:liradish 回復日期:2007-6-27 12:23:44   

  春秋好象沒有象楚靈王這麼亂征伐的君主了

 作者:司馬放 回復日期:2007-6-27 12:36:17   

  問好,虎公:)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7 13:40:22   

  作者:liradish 回復日期:2007-6-27 12:23:44 

    春秋好象沒有象楚靈王這麼亂征伐的君主了

  ——————————————————————

  春秋時期,中原的大國之君最多也就是想做個霸主,靈王想的是得天下,這個意識太超前了,是戰國思維。可惜他的國家的實力並沒有如此超前。

 作者:司馬放 回復日期:2007-6-27 14:23:40   

  楚靈王,讓人相起了征伐希臘的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

  

  同樣的講究排場,好大喜功,但又意志不堅定,容易動搖,不能打惡仗。

 作者:monvoisin 回復日期:2007-6-27 14:29:16   

  最近忙死了,終於又上來了。

  

  靈王的部署是:派盪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帥軍圍攻徐國以「懼吳」,目的在於震懾吳國,或者誘使吳軍救徐,在附近與之決戰。靈王坐鎮乾(溪),作為總接應。不知道是徐國難以攻下還是決心尋找吳國主力決戰,直到年底,靈王還是沒有撤軍回國的意思。

  --------------------------

  靈王圍點打援,被吳國識破了,如果蔣介石多讀讀左傳可能就少犯些錯誤。另外本朝大祖看來讀得多點。

  

  另外,楚國曆次活動實際上都有隨、唐兩國參加,又於已經在楚國包圍之中,所以基本上已經算是「大不列於諸侯」了。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7 14:55:25   

  monvoisin兄好久不見了,問好。

  

  南方的吳國可稱是春秋時期戰略戰法創新的前沿,打仗幾乎從來不按規則出牌,難怪《孫子兵法》在那裡誕生。

 作者:小道飛飛 回復日期:2007-6-27 19:45:11   

  總體的感覺虎公像是在修春秋史了.呵呵~

  離大國上卿的題目有點遠了.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7 21:25:57   

  總體的感覺虎公像是在修春秋史了.呵呵~

  離大國上卿的題目有點遠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雖然是從晉國諸卿的視角寫的,但既然寫諸卿,就要寫晉國,既然寫晉國,就要寫楚國,寫諸侯。不然的話根本無法表述清楚啊。不過這裡還是比較注重剪裁的,比如對齊國、吳國的敘述就相當簡略。

  

 作者:yang1216 回復日期:2007-6-28 11:33:13   

  楊氏記號1979.

 作者:王長興 回復日期:2007-6-28 12:56:27   

  作者:小道飛飛 回復日期:2007-6-27 19:45:11 

    總體的感覺虎公像是在修春秋史了.呵呵~

    離大國上卿的題目有點遠了.

  正盼如此呢.呵呵~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8 14:21:19   

  作者:monvoisin 回復日期:2007-6-27 14:29:16 

  最近忙死了,終於又上來了。

  靈王的部署是:派盪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帥軍圍攻徐國以「懼吳」,目的在於震懾吳國,或者誘使吳軍救徐,在附近與之決戰。靈王坐鎮乾(溪),作為總接應。不知道是徐國難以攻下還是決心尋找吳國主力決戰,直到年底,靈王還是沒有撤軍回國的意思。

  --------------------------

  靈王圍點打援,被吳國識破了,如果蔣介石多讀讀左傳可能就少犯些錯誤。另外本朝大祖看來讀得多點。

  ——————————————————————————————

  靈王當初攻打朱方,應該也是一次圍點打援戰術,吳國人沒有上當。面對這種戰術,貿然往別人口袋裡鑽肯定是最愚蠢的。而吳國人的辦法是忍痛割愛,堅決不理,等敵人撤退後再從後面追擊。這種辦法雖然可以保證不吃大虧,但還是要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城池遭殃。

  那麼,對付圍點打援戰術,最高明的應對策略是什麼呢?這裡希望與大家探討。

    

 作者:大馬士革菜刀1 回復日期:2007-6-28 16:11:10   

  作者:小道飛飛 回復日期:2007-6-27 19:45:11 

    總體的感覺虎公像是在修春秋史了.呵呵~

    離大國上卿的題目有點遠了.

  ----------

  ----------固我所願也!呵呵。

  

 作者:大馬士革菜刀1 回復日期:2007-6-28 16:13:30   

  那麼,對付圍點打援戰術,最高明的應對策略是什麼呢?這裡希望與大家探討。

  ------------孫子兵法云:攻其所必救。 不過要做到卻不容易。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8 16:27:19   

  古代軍隊的機動性要差很多,特別是車戰,靈王早有準備弄了個口袋陣,要吳國人隨即採取對攻措施還是很難的。

  不過吳國人的確是太沉得住氣了,不容易。

 作者:司馬放 回復日期:2007-6-28 16:31:55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8 14:21:19 

  那麼,對付圍點打援戰術,最高明的應對策略是什麼呢?這裡希望與大家探討。

  ------------------------------------------------------

  首先,已經被包圍的那個點,絕對不能死守待援,要在還有士氣、人員、彈藥、糧食的情況下,立刻全部動員,實施突圍。

  

  其次,前去救援的部隊,無論是採取「圍魏救趙」的曲線救國方式,還是直接前去接應被圍的友軍,都一定要堅決。

  

  如果,能有「圍魏救趙」的機會,那當然是上策。但是,如果此計不成,那就一定要用最迅速、最堅決的方式與被圍友軍靠攏,會和。途中,即便遇到了敵軍的埋伏,也絕對不可以後退休整,而是要孤注一擲,全力迅速突破敵軍封鎖,一定要集中力量把口袋打出一個缺口。

  

  一旦突破敵埋伏部隊封鎖後,那還要快馬加鞭,迅速來到敵包圍部隊身後,並與己方突圍部隊,形成對敵包圍部隊的內外夾擊。

  

  此時,救援部隊和突圍部隊,一定要用衝鋒戰術,使敵軍在短時間內,來不及調整部署,同時應對兩個方向的敵人。這樣,敵軍在部署不到位的情況下,就一定會顧此失彼,一個方向的防線,很容易被瞬間衝垮,從而導致全軍崩潰。

  

  儘管戰場上的情況瞬息萬變,但有一點,決定了包圍與反包圍的勝負,什麼呢?那就是速度,無論是包圍方,還是反包圍方,誰的速度更快,誰就肯定握有戰場主動權。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8 16:44:34   

  首先,已經被包圍的那個點,絕對不能死守待援,要在還有士氣、人員、彈藥、糧食的情況下,立刻全部動員,實施突圍。

  ——————————————————————

  這個在當時恐怕不太現實,當時的攻城是最忌諱的戰法,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用的,不象現在這樣大炮火箭這麼厲害,強攻,攻守雙方的傷亡人數可能是5:1。所以春秋時期圍城的多,強攻的少,但也有成功的例子。

  

  在被圍之城糧草充足,可以堅守的情況下,我想最好的辦法還是堅守,牽制對方兵力,等待己方主力改變戰爭格局時再主動出擊。三國時的彝陵之戰,陸遜就堅決不救被劉備包圍的孫桓(?),等最後反敗為勝,自然圍解。

  

 作者:司馬放 回復日期:2007-6-28 17:03:48   

  「長平之戰」中,趙括統率的四十萬趙軍,在被白起包圍後,沒有立刻組織突圍,而是固守待援。

  

  結果四十萬趙軍,四十多天被包圍下來,彈盡糧絕,戰鬥力大打折扣。此時,趙括再想突圍,已經沒有了這個力量。

  

  試想,如果在剛被包圍,糧草、士氣尚充足時,趙括就孤注一擲,立刻總動員;在敵軍包圍圈中,選擇一點,四十萬人強行突圍。這樣即便有所損失,也絕不可能,四十萬人全軍覆沒。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8 17:14:08   

  我覺得長平之戰不能算圍點打援,秦國人包圍的是趙國主力,包圍圈裡才是他們的主要目標。而圍點打援,應該是不以包圍圈裡的敵人為主要目標的,那只是誘餌。

  

  不過四十萬人被包圍,不利用地形是不可能的,類似的還有白登之圍,都是主帥不知地利造成的。

  

  

  

  

 作者:司馬放 回復日期:2007-6-28 17:18:48   

  無論地利因素如何,趙括在被包圍後,沒有馬上組織突圍,而坐待糧草、士氣耗盡,就是重大的戰略失誤。

 作者:小道飛飛 回復日期:2007-6-28 18:49:13   

  我記得去年曾經收藏了幾篇專門討論長平之戰的文章,裡面的論點都不錯.

  

  http://www2.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no05&idArticle=18039&flag=1

  

  http://www4.tianya.cn/index.asp?idWriter=2461947&Key=514150966

  

  這兩篇不錯的。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8 19:40:32   

  放兄,長平之戰中,被包圍的趙軍主力,秦軍的主要目的在於圍殲而不在於打援,所以屬於非典型的案例,不可作為常態的哦。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8 20:01:10   

  另,謝謝小道提供的資料。

 作者:司馬放 回復日期:2007-6-28 20:22:27   

  首先,謝謝小道兄的資料。

  

  其次,在圍點打援中,無論是被圍方,還是救援方,都必須橫下一條心,率先採取主動,拼個魚死網破。

  

  因為,固守待援,打消耗戰,吃虧的絕對是被圍的一方;與其被越來越少的糧草,越來越低的士氣折磨至死,倒不如,放手一搏,拼個魚死網破,還有些勝算。

  

  

 作者:monvoisin 回復日期:2007-6-28 21:22:08   

  那麼,對付圍點打援戰術,最高明的應對策略是什麼呢?這裡希望與大家探討。

  -----------------------------------

  有這樣的例子,就是圍魏救趙就行了.然後救魏之師來時候,再來個反打援.

 作者:西六師 回復日期:2007-6-28 22:15:04   

  作者:monvoisin 回復日期:2007-6-28 21:22:08 

    那麼,對付圍點打援戰術,最高明的應對策略是什麼呢?這裡希望與大家探討。

  ###########################################################

  

  其實圍點打援是包圍戰的基本形式.任何圍殲戰總有圍點和打援兩個環節(如果防守方有援軍的話).而防守方則也有突圍和解圍兩個環節向對應.結果還是看雙方在兩個環節上誰更強而已.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8 22:56:37   

  西六師兄好久不見了,問好。

  

  其實圍點打援是包圍戰的基本形式.任何圍殲戰總有圍點和打援兩個環節(如果防守方有援軍的話).而防守方則也有突圍和解圍兩個環節向對應.結果還是看雙方在兩個環節上誰更強而已.

  ——————————————————————————

  這段話可以作為「圍點打援」戰術博弈的總綱性原理。在此基礎上,我覺得包圍戰可以根據包圍方的基本目的分成兩類:一類是以殲滅為基本目的的包圍;一類是以打援為基本目的的包圍。針對兩種包圍,所採取的具體應對也有所不同。如果包圍方的攻擊點是另一方不可能放棄的,則是一種情況;如果這個點另一方可以咬牙放棄,則又是一回事。

  吳國人兩次都選擇咬牙放棄,隨後執行紅軍的「十六自方針」,在戰略上還是不輸給對手的。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9 9:39:25   

  五、失敗的反省

  

  乾(溪)。

  

  前線似乎毫無進展,但這似乎也毫不影響靈王的心情。這天傍晚,天降大雪,靈王頭戴皮冠,身穿秦國產的羽衣,外披翠鳥羽毛織就的彩色披風,腳踩豹皮靴,手提馬鞭出營賞雪,太僕(侍衛長)析父跟隨身後。華美的衣冠最能帶給靈王好心情,靈王頓時自戀不已。

  

  在帳外遇見右尹子革(鄭丹),靈王優雅地摘下皮冠,解下披風,脫掉羽衣,放下馬鞭,兩人聊了起來。

  

  靈王:從前我們的先王熊繹,與呂級(姜太公之子)、王孫牟(衛康叔之子)、燮父(唐叔虞之子)、禽父(伯禽),一起輔佐周康王,齊、衛、晉、魯四國都得到周王賜予的寶器,只我們沒有。如果現在我派人找周天子去要。周王會給我嗎?

  

  子革:會給您的!先王熊繹被封在荒僻的荊山,篳路藍縷,在草莽中穿行,在山林中跋涉,忠心輔佐天子,還將桃木弓、棘枝箭進獻天子。齊國,是周王的舅舅,晉和魯、衛,是周王的母弟,所以分得寶物。楚國關係疏遠,所以沒有。現在就不同了,周天子與齊、晉、魯、衛四國都來事奉您,對您唯命是從,怎麼會捨不得一座寶鼎啊?

  

  靈王:從前我皇祖季連的兄長昆吾,居住在舊許(在今河南省許昌市)。現在那裡被鄭國人佔有了,而不還給咱們。如果我去要,他們會給我嗎?

  

  子革:會給您的!周天子都不敢不給您寶鼎,鄭國人哪敢捨不得地盤呢?

  

  靈王:從前諸侯疏遠我而害怕晉國,現在我的陳、蔡、東、西不羹幾座大城,都能出千乘戰車——這裡面也有您的功勞——諸侯該怕我了吧?

  

  子革:當然怕您了。僅僅這四座大城的實力就足以讓他們恐懼了,何況再加上一個楚國?

  

  正聊得開心,工尹路過來彙報:「您命我刨玉圭裝飾斧柄,請您指示一下具體樣式。」靈王進帳視察。析父勸子革:「您在楚國德高望重,現在連您也只一味奉承國君,楚國還有什麼前途啊?」子革答:「你等著,我的劍已經磨好了,王再出來,我就要斬下去了!」一會兒,靈王出來,兩人繼續閑談。

  

  看見左史倚相從旁邊快部走過,靈王告訴子革:「這是位良史啊,您要對他好些。《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這些古典他全能讀。」

  

  子革:臣問過他,從前周穆王要放縱自己,周遊天下,想讓全天下都留下自己的車轍馬跡。祭公謀父作了首《祈招》詩,勸穆王抑制自己的慾望,正因為這首詩,穆王才翻然悔悟,落了個善終。臣問他知不知道這首詩,他居然不知道。如果問更遠的事情,他又怎能知道呢?

  靈王:您能背誦此詩嗎?

  

  子革:能。詩是這樣寫的:祈招和悅安心,德音宏大遙深。想起先王法度,如玉,如金。愛惜民力,不存醉飽之心(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無醉飽之心)。

  

  靈王是聰明人,立刻明白了子革的意思,對他作一個揖,轉身回到帳中,連續幾天不吃不睡,最終還是沒有戰勝自己的奢欲。

  

  子革的諫言的確鋒利如劍,但戰勝自我,從來都是人生最困難的事,靈王一生驕奢,能有這麼激烈的思想鬥爭,已經是很有覺悟了。孔子評價此事:「古人說得真好啊:克己復禮,仁也。楚靈王若能做到這一點,也就不會蒙受乾(溪)之辱了?」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9 9:45:22   

  五、鬧劇的豪華收場

  

  1豪華的敵對陣營

  

  公元前529年新正,靈王留連於乾(溪)不想回國。而此時,楚國內外的潛在敵人已經被他自己培養成熟,新年又是大家相互走動頻繁的節骨眼。這下,楚國內外的敵人終於從潛伏走上檯面,從單幹走向結合。靈王的末日到了。

  

  叛亂首先爆發於國內。一幫被靈王欺壓、掠奪的貴族勢力,聯絡曾受過靈王懲處的越國大夫常壽過,出兵包圍固城,並攻克息舟,打想了楚國政變的第一槍。

  

  更致命的威脅來自外部,陳公穿封戌已死,靈王的弟弟公子棄疾兼任陳、蔡兩縣的縣公,實力雄厚。一些力圖復國的蔡國人、陳國人與棄疾合謀,招迴流亡國外的公子比和公子黑肱,一同起事。三個公子與靈王具有做楚王的同等資格,政治號召力無疑是致命的,再加上陳、蔡、許、兩不羹、以及葉地(原來許國所在地,靈王把許國遷出後,再把方城之外的居民強行遷徙於此)的武裝糾結起來,浩浩蕩蕩殺向國內。

  

  2悲涼結局

  

  聽到內亂的消息,靈王趕緊回師。但這時人心已經徹底亂了,行進途中,三位公子就派人前來放風:國都已經被佔領,靈王的大子祿和另外一個兒子罷敵已經被殺,公子比已經成為新一任楚王,公子黑肱任令尹,公子棄疾任司馬。軍士們務必立即脫離靈王,先回國者,保留一切待遇,後到者,劓(割鼻)!這樣,剛走到訾梁(在今河南省信陽市),靈王的軍隊就潰散了。

  

  聽到自己兩個兒子慘死,靈王當即從車上摔了下來。他知道,自己大勢已去,無力回天了。沿著漢水前進,三天不得食物。最後,還是申無宇的兒子申亥念及當年靈王對自家父親的好處,收留了他。5月25日(癸亥),靈王在申亥家中自縊而死。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9 9:51:07   

  

  六、楚國積弱

  

  1平王即位

  

  這段時間,楚國內部簡直亂成了一鍋粥。一切都不明朗,人心惶惶,楚國都城流傳著靈王即將領兵回國復仇的謠言,都城內人心惶惶。有人(觀從)勸新任楚王公子比殺死實力雄厚的弟弟棄疾,公子比沒忍心下手。

  

  5月17日(乙卯)深夜,棄疾派心腹向公子比稟報:大事不好啦!靈王的軍隊衝進來了,司馬(棄疾)已經被殺死了,馬上就來殺您了,您早點自我了斷,還可以少受寫折磨。公子比將信將疑,外面棄疾的人又奔走呼號:「不好了,大軍殺來了。」驚恐之下,公子比與公子黑肱居然雙雙自縊。

  

  次日,棄疾即位,改名熊居,是為楚平王。公子比被埋葬於訾(在今河南省信陽市),沒有正式謚號,稱為「訾敖」。又殺了一名囚犯,穿上楚王的衣服扔進漢水,再打撈上來,冒稱是靈王的屍體埋了。這樣,國都在稍微平靜一點。不久,申亥來報告靈王自殺的消息,又改葬了靈王。

  

  平王履行承諾,宣布陳、蔡兩國復國。此外,靈王滅蔡時,許、胡、沈、道、房、申幾個小國也被遷入楚國境內,前529年秋,幾個小國重新遷回舊地。蔡國隱大子之子廬、陳國悼大子之子吳,分別回國為君。

  

  2陰謀政治

  

  楚平王的聰明似乎全用在了陰謀上,楚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衰敗下來。

  

  即位之初,平王也曾擺出一副勵精圖治的架勢,不久,大家就失望了,這是一個只追求個人享樂的君主。

  

  平王最寵信的是另一個陰謀家——費無極,兩個人相互配合,一個害人,一個默許,楚國內政一團漆黑。前523年,費無極慫恿平王強佔大子的新娘。次年,誣陷大子建與伍奢父子謀反,大子建流亡宋國;伍奢一家被害,伍奢次子伍員流亡吳國,立志報仇。

  

  東方,平王幾次伐吳,慘遭失敗。

  

  前516年,平王死,昭王即位,楚國內政依然混亂,令尹子常貪婪自私,昭王又對吳國採取強硬態度,楚國形勢更加危險了。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9 9:52:25   

  結語:

  

  與北邊的對手晉平公比起來,楚靈王在才幹、意氣乃至對國家的控制程度上無疑都明顯佔有著優勢,但他的結局卻比平庸的晉平公要悲慘得多了。其原因,乃在於他對事業、對生活的要求都高,兩手抓,並且兩手都要硬。提出統一天下的目標,這在春秋時期無疑是超前的,當時的中原諸侯最多也不過是希望做個尊王攘夷的霸主,而統一天下的命題,要到200年後的戰國中期才成為時代的主旋律。這樣的超前對於當時的楚國顯然不是福音,而是災難,這不僅因為當時的楚國遠遠不具備一統天下的實力,更因為它沒有明顯優於別國、符合時代潮流的先進位度。在這樣的事業追求根本難以實現的前提下,靈王還在濫用民力、追求著自身的豪華生活。在他看來,這樣的兩手抓是根本不矛盾的,都是自己榮耀的組成部分,是所謂「余以一道貫之」,這貫穿事業、生活兩手的「一道」,是個人的榮耀,本質上也就是靈王自己的奢欲。在這樣「一以貫之」的體系中,一統天下,這個原本似乎很有些進步意義的追求,也就成了靈王權力所及的所有人眼中的毒瘤了。無論是功業還是生活,對於他的臣民和附屬國而言,最終都只能體現為自身對靈王一個人的負擔,這樣的負擔,不但包括無休止的徵求,還表現為赤裸裸的掠奪乃至殺戮。這樣一來,不但是民眾,包括同為貴族的群臣,都成為滿足靈王一個人奢欲的工具,只有被剝削、被殺奪的義務,幾乎沒有任何權利可言。當民眾對於當權階層、當權階層對於元首一人只有義務而沒有權利的時候,這樣的一個人也就自然難免眾叛親離的結局了,靈王的命運,就是這一規律的生動演繹。

  

  中國沒有產生出西方的社會契約理論,但民眾對於當權階層、當權階層對於元首一人還是要有所交換、有所交流、有所制約,這是彼此共存最起碼的條件,任何社會形態下都是如此。這,就是孟子所謂的:「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心腹;君之視臣如牛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均如寇讎」。孟子稱不道之君為「一夫」,殺死他不是弒君,而是「誅一夫」,這就是古代中國最可貴的民本思想了。但是,這樣一套規則的致命缺陷在於,只規定了極端狀態下臣民的反抗權利,而沒有設置通常狀態下民眾對於當權階層、臣民對於元首一人的常態、有效的制約、平衡機制。這樣的理論缺陷,也就導致了中國歷史一治一亂,只有重複而少有實質性進步的歷史循環。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9 10:42:46   

  補充一點,楚國內亂之後,圍攻徐國的軍隊隨即撤退,但在豫章被追擊的吳軍擊敗,派盪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五位將領全部作了吳國人的俘虜。

  

 作者:小道飛飛 回復日期:2007-6-29 10:49:41   

  平王履行承諾,宣布陳、蔡兩國復國。此外,靈王滅蔡時,許、胡、沈、道、房、申幾個小國也被遷入楚國境內,前529年秋,幾個小國重新遷回舊地。蔡國隱大子之子廬、陳國悼大子之子吳,分別回國為君。

  ===========================================

  平王腦子是不是進水了,到嘴裡的肥肉為什麼不咽下去,反而吐出來,難道當時的吳國就那麼讓楚國忌憚?連消化自己征服土地人民的時間能力都沒有么?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9 11:04:25   

  當初大家起兵造反的時候就約定好了,一起整死靈王,陳蔡許獲得復國。

 作者:yang1216 回復日期:2007-6-29 11:58:37   

  楊氏記號1979.

 作者:yang1216 回復日期:2007-6-29 12:00:45   

  楊氏記號1979.

 作者:liradish 回復日期:2007-6-29 13:03:06   

  看看楚國也真是沒什麼出色的人才,真虧了這麼大一塊地盤.

 作者:liradish 回復日期:2007-6-29 13:04:17   

  楚國也真是沒什麼出色的人才,真虧了他這麼大一塊地盤!

 作者:liradish 回復日期:2007-6-29 13:05:32   

  楚國也真是沒什麼出色的人才,真虧了他這麼大一塊地盤!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29 15:12:52   

  楚國也真是沒什麼出色的人才,真虧了他這麼大一塊地盤!

  ————————————————————————

  還是有的,如情聖申公巫臣,大復仇家伍子胥,大商人范蠡,不過都跑到別過去了,對付起故國才華橫溢啊。

 作者:滄海一驢 回復日期:2007-6-29 18:31:52   

    楚國也真是沒什麼出色的人才,真虧了他這麼大一塊地盤!

    ————————————————————————

    還是有的,如情聖申公巫臣,大復仇家伍子胥,大商人范蠡,不過都跑到別過去了,對付起故國才華橫溢啊。

  

  

  有點象戰國時候的魏,專門為敵國培養、輸送人才,並以自己的倒霉來證明這些人才確實不是蓋的

 作者:小道飛飛 回復日期:2007-6-30 9:38:42   

  惟楚有才~楚國人才還是不少的。

  就是在位的幾個楚王或多或少都有點人格魅力方面的缺陷,不曉得用而已。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30 11:50:32   

  南方的人才偏多於精靈,北方的人才多偏於厚重,這個,從李白、杜甫兩個人的作品對比就是典型代表。這個特點,可能在三代就已經形成雛形了。

  東周時期,忘了說過一句話:中國(中原)之君子,習於禮儀而陋於知人心。」楚漢時期,一個北方人又說了一句:「楚人是沐猴而冠」。雖然是互相嘲諷,但還是相當傳神的。

  從前看林雨堂的《吾國與吾民》,還有魯迅的小品文《南人與北人》,關於這方面的講述都比較準確。不過現在發展經濟,不打仗了,南人開始領時代之風騷了。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30 12:01:21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這是楚人(湖北、湖南)至今念念不忘、津津樂道的一副對子,我當年在武漢讀書,很有體會。

  

  其實這副對子倒是很有淵源

  「於斯為盛」出自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 ,原來是讚揚周代的人才濟濟。

  「惟楚有材」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雖楚有材,晉實用之」,是說楚國的人才為晉國人服務去了。

  能把這樣兩句話糾集在一起,也可見楚人性格的一面。

 作者:司馬放 回復日期:2007-6-30 12:13:40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30 11:50:32 

  南方的人才偏多於精靈,北方的人才多偏於厚重;從前看林雨堂的《吾國與吾民》,還有魯迅的小品文《南人與北人》,關於這方面的講述都比較準確。不過現在發展經濟,不打仗了,南人開始領時代之風騷了。

  ---------------------------------------------------

  南人靈秀,北人清剛;若能合兩者之長,則文質彬彬,盡善盡美。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30 12:49:21   

  南人靈秀,北人清剛;若能合兩者之長,則文質彬彬,盡善盡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魯迅在《南人與北人》里也有類似觀點,並稱之為中華民族的小小自救之道。

 作者:yang1216 回復日期:2007-6-30 12:52:49   

  楊氏記號1979.

 作者:殘陽下的菊花 回復日期:2007-6-30 22:56:39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6-30 12:01:21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這是楚人(湖北、湖南)至今念念不忘、津津樂道的一副對子,我當年在武漢讀書,很有體會。

  -----

  楚才晉用,最大的收益者居然吳國。巫臣太厲害了,為了個半老徐娘夏姬居然出賣自己的祖國^_^

  

  我想問問虎兄,這個夏姬,這個姬字,是表示姬姓的女子,還是一個泛稱?

  

  春秋的主調是晉楚爭霸,到了戰國,一個退出歷史的舞臺,一個空有個強大的外殼。

  

  虎兄對這段歷史情有獨鍾,莫非是晉人?

  

  兩千零一年,曾經到過山西,對那邊的可怕的貧困與驚人的豪富的並存記憶猶新。

  

  獵獵西風,送來無比蒼涼的失落感,一個本不該如此落魄的遼闊大地。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7-1 0:15:10   

  TO殘陽下的菊花:

  夏姬的名字由兩部分構成:姬是姓,她是鄭國國君的女兒,自然要姓姬。夏,是他第一個丈夫的氏。他的兒子叫夏徵舒。

  

  我並不是晉人,但讀左傳,對晉國的確很是嚮往。

  

  

 作者:小道飛飛 回復日期:2007-7-1 9:45:37   

  虎公正解~就比如齊國嫁出去的女子往往叫文姜,哀姜,出姜什麼的,姜是姓,文哀出為謚.

 作者:yang1216 回復日期:2007-7-1 10:23:02   

  楊氏記號1979.

  

 作者:殘陽下的菊花 回復日期:2007-7-1 12:06:25   

  多謝虎公^_^

  

  三晉的魏在戰國初年是頭號強國,可是敗在梁惠王手中。讀《孟子》一直就很不喜歡這個稱孤道寡的傢伙。

  

  春秋我最喜歡東周王室,還有就是始終對王室最客氣的魯國。最反感的是蠻夷的秦和僭越稱王的楚,吳,越,還有那個神祕的徐國。

  

  到了戰國,秦有覬覦王室的野心,楚國好歹可以抗衡他一下。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戰神項羽族滅暴秦,這個時候對楚又喜歡得無以復加^_^

 作者:大馬士革菜刀1 回復日期:2007-7-1 14:53:21   

  巫臣為了一個半老徐娘兼殘花敗柳的夏姬竟然背叛祖國,小刀私下以為,老巫叛國,為「氣」多於為「色」,這傢伙應該是咽不下那口氣。那時的人自尊心和血性都比今人強得多。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7-1 17:42:11   

  巫臣為了一個半老徐娘兼殘花敗柳的夏姬竟然背叛祖國,小刀私下以為,老巫叛國,為「氣」多於為「色」,這傢伙應該是咽不下那口氣。那時的人自尊心和血性都比今人強得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巫臣與夏姬跑到晉國,其實就是一種私奔,只想和美人一起生活。但後來也想得到夏姬的令尹子反發覺上當,一怒之下殺死了巫臣全家,巫臣這才下決心用最狠毒的手段去報復。

  

  夏姬的吸引力和名氣還是不可否認的。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7-2 13:30:22   

  第二章 霸業餘輝

  

  第一節 乘勢再起

  

  經過十年的綏靖政策的堅決貫徹,楚靈王身敗名裂,楚國陷入動蕩與動蕩之後的戰略收縮期,北方的晉國終於重新走到時代舞台的中央,不失時機地上演了一出重新號令諸侯的好戲。但實際情況表明,現在的晉國內部也已經是人心離散,難以形成堅強的合力,所謂霸權,只不過剩下形式上的虛榮而已。隨後的幾年,中原聯盟也呈現出明顯的鬆動跡象。

  

  一、叔向攻略

  

  楚國的狀況時刻在晉過方面的密切關注之下。

  

  前529年春,流亡晉國的公子比(子干)興沖沖地回楚國奪權,韓起立即興奮起來:無論如何,楚國已經亂了,不管結局如何,重新安定後必然改變原來勞民、勞諸侯的政策,進行戰略收縮。晉國再領風騷的時機到了。韓起立即找來晉國智囊叔向,兩人先預測楚國未來的走向。關於楚國的形勢,叔向做了兩項預測:第一,子干雖然是靈王最年長的弟弟,但是很難獲得楚國王位。因為,流亡在外的公子,回國奪權有六個要件:一是本人得到先君的寵愛;二是身邊有賢良輔佐;三是國內有自己的心腹勢力(內主);四是有成熟的的奪權計劃;五是國內有民眾的支持;六是本人要有美德和名聲。子干雖然也是楚國先君的寵兒,但後五項條件都不具備。第二,最終登上楚王寶座的很可能是公子棄疾,因為棄疾實力雄厚基本具備上面六項條件;而且,從歷史規律來看,楚國發生動亂,總是先君最小的兒子被擁立。

  

  《左傳》記載韓起與叔向預測楚國評論子干與棄疾的預測非常詳細,但這顯然不是兩人密謀的主體內容,需要他們花更多時間和腦力探討的,是本方如何抓住機會,採取實際行動,再展霸主的風采。這樣的計劃外因是有了機會:楚國內亂;內因是有必要,自從晉平公修建虒祁並召集諸侯前來祝賀,晉國的威望大降,後來平公去世,昭公即位,諸侯更加怠慢,有人(齊景公)甚至明確表達出不服的心態。重振國威,最好的途徑自然是召集諸侯會盟,時間是越快越好,但地點、由頭的選擇還需要認真考量。

  

  最終,兩人將眼光落在了魯國,一系列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有由頭。前532年,魯國侵略莒國,攻取了郠(在今山東省沂水縣),還殺莒國戰俘用作犧牲。雖然時間有點遠了,但莒國人不是曾經來告過狀嗎?

  

  第二,有把握。(1)魯國屬於中等國家,實力並不強勁,以崇尚禮儀著稱,也不是好戰之國;(2)國內三桓專權,與國君關係緊張,而且三桓內部也並不團結;(3)魯國去年剛剛發生動蕩,大夫南蒯依據費邑叛亂,至今尚未討平。這樣的情形下,魯國人面對晉國方面的壓力,幾乎只能表示屈服與配合。

  

  第三,有意義。近年來,齊國方面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對晉的離心力。去年齊景公來朝見,甚至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表示出要取代晉國霸權的意向。而且,齊、魯關係正在變得日益緊密起來,這對於晉國來說絕非吉兆。因此,種種跡象表明,晉國人霸權的威脅來自東方,而中西部的鄭、衛兩國還是比較可靠的。以懲治魯國為由頭,在東方號令諸侯,具有多重戰略意義:(1)最低目標。對魯國進行壓制和拉攏,至少可以緊密晉魯關係,壓制齊、魯結盟的苗頭,解決東方危機;(2)中間目標。如果能夠壓制齊國人明確表示屈服,則晉國的東方陣線就可以得到徹底的鞏固;(3)最高目標。便於聯絡吳國,吳、楚多年爭鬥,在東部召集諸侯,方便吳國人前來參加,鞏固與吳國的戰略協作關係,促使他們利用楚國內亂,繼續對楚保持壓力,則晉國的南方戰略也將取得重大勝利。

  

  韓起與叔向的計劃是老辣而周詳的,動作也十分迅速,楚國還在一片混亂之中,晉國方面就立即作出決策,並有條不紊地實施開來。這年夏,晉國已經把集合令遍發於本方陣線的各國諸侯了,包括周天子和吳王。集會的地點,選擇在平丘(在今河南省封丘縣東、長垣縣南)。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7-2 13:31:45   

  二、平丘之會

  

  (一)耀武

  

  叔向知道,現在的諸侯們對晉國已經是「皆有貳心」了,所以文事也要做足武備;更重要的,晉國多年採用懷柔外交,是到了「示威」的時候了。所以這次出行,晉國人幾乎量出全部家底——出動戰車4000乘,即使這時的編製每乘30人,也是整整12萬的大軍。

  

  這樣的實力,自然是足以震懾諸侯了,但軍紀不嚴,同樣會帶來巨大的負面效應。此次出兵,由叔向的弟弟羊舌鮒(叔鮒、叔魚)代理司馬之職,執掌軍法。大軍經過衛國境內,需要暫時駐紮一下,這本來就已經是對衛國的叨擾了,羊舌鮒居然還向衛國索賄。衛國人拒絕了,但馬上就遭到報復,發現在營地周圍打草砍柴晉國軍士毫無紀律,簡直就是有意在禍害環境。衛國方面只得派屠伯來找叔向,送來羹湯和一箱錦緞,請求道:「事奉晉國,各國諸侯都不敢懷有二心,何況我們衛國處在你們的屋檐之下,哪裡會有什麼異志?這次貴軍打草砍柴時很不同於往常,請您給想想辦法吧。」叔向知道是弟弟在搗鬼,接受羹湯而拒絕了錦緞,告訴屠伯:「晉國有一個叫羊舌鮒的,一向貪婪無厭,他離倒霉已經不遠了。要想解決眼下的問題,您就以貴國國君的名義把這箱錦緞送給他吧,馬上會見效的。」屠伯昭做,還沒從羊舌鮒那兒出來,嚴肅軍紀的命令就已經下達到晉國部隊了。

  

  7月29日(丙寅),大軍進駐會盟地點附近,進行第一次亮隊示威。各國諸侯也在陸續趕來。最積極的是鄭國人,即位不久鄭定公在子產、子大叔的陪同下早早就來了。

  

  (二)聯吳

  

  每次晉國召集諸侯,吳國總是最難邀請的客人,這個晉國人心裡有數,自然給予了足夠的重視。7月初,晉昭公親自趕到東方,與吳王夷末在良(在今江蘇省邳縣)先期進行會晤,吳國方面自然通報了對楚戰場的情況,雙方共同抗楚的戰略合作關係也得到再次確認。但對晉國提出的參加諸侯會盟的邀請,吳王以水路不通——一個經常使用的老借口——謝絕了。

  

  這也難怪,現在的吳國雄心正盛,今年春天,就在楚靈王倉促回國的時候,吳國人立即出兵追擊,五名圍攻徐國的楚國將領(盪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全部做了吳國人的戰俘。而且,吳王還有乘勝追擊的強烈慾望,自然不肯分兵到北方來。這年冬天,吳軍攻佔了楚國東部重鎮州來。這些戰果,自然也在實質上滿足了晉國方面的的希望,但吳王不肯參加盟會,晉國人面上也畢竟少了一分光彩。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7-2 13:33:10   

  (三)制齊

  

  果然不出所料,齊國方面對於晉國尋盟的通知很不以為然,景公拒絕前來會盟。事態嚴重,晉國首先尋求天子代表的支持。晉昭公派叔向詢問周王的卿士劉獻公:「現在齊國人不肯參加會盟,怎麼辦呢?」劉獻公態度很明確:「盟誓是為了鞏固信用。只要君(晉昭公)有信用,諸侯就不會起二心,齊國人有什麼可擔心的?可以繼續用文雅的辭令通告他,用雄厚的武力督促他,他們要是還不答應,君的功勞也已經很卓著了。請允許我作為天子的卿士,率領王的軍隊,充當貴國前驅,隨時聽候君的差遣!」

  

  有了天子方面的明確支持,叔向又親自跑了趟齊國,再次向齊景公發出邀請:「諸侯們都請求與您結盟,都已經集合好了,現在只有您沒到,寡君(晉昭公)想知道您的理由。」景公命人答覆:「只有當懲處叛離的國家,諸侯們才需要尋盟。現在並沒有人背叛,大家很和諧啊,這個盟有什麼好尋的?」叔向:「國家之敗壞,就在於有事業而沒有貢賦,這樣事業便缺乏支持;有支持而沒有禮儀,支持就缺乏秩序;有秩序而沒有威嚴,秩序就缺乏敬畏;有威嚴而不昭示,敬畏就難以章顯。不能章顯,敬畏就會被的拋棄,百事都難以完成,最終將導致國家的傾覆。因此,明王的制度規定,令諸侯每年聘問一次,以進獻貢賦,以實現自己的支持;三年朝見一次,以講習禮儀;六年集會一次,以昭示威嚴;十二年結盟一次,以使諸侯更加明白。使盟友記住職責,按等級修明禮儀,向諸侯昭示威嚴,向神明昭告信義,自古以來都是如此,沒有誰敢疏忽大意,這是國家存亡的關鍵,國家的興盛,無不由於遵守以上法則。現在晉國依照禮儀主盟,很擔心事情不能辦好。盟誓所用的犧牲都為君(齊景公)準備好了,就是為了事情能圓滿結束。現在君卻非要說:『我一定要廢除這規矩,結盟有什麼用?』還是請君再好好考慮一下,寡君知道君的指示了!」

  

  一看叔向說的嚴厲,再沒有絲毫迴旋的餘地,齊景公又害怕了,趕緊回復:「小國有權發表意見,大國有權進行決策,怎敢不聽從呢?我們知道了,保證恭恭敬敬地前往,隨時聽候君的命令。」

  

  (四)示威

  從齊國回來,叔向深感問題嚴重,鄭重建議:「諸侯已經對晉國產生隔閡了,必須充分展示我們的實力。」

  

  8月4日(辛未),晉國大軍第二次亮隊,樹起旌旗,但沒有懸掛飄帶;

  

  5日(壬申),晉軍的四千輛戰車,十二萬士卒,第三次亮隊示威,這次,旌旗全部掛上飄帶,彷彿大敵在前,立即就要投入慘烈的戰鬥了。

  

  各國諸侯這才敬畏起來,這次霸主要來真的了!

  

  6日(癸酉),霸主正式接受諸侯們朝見,通知各國,明天正式結盟,大家務必在中午之前抵達結盟地點。

  

  退朝回來,子產命人立即趕到結盟地點搭建帳篷,子大叔覺得沒有必要,明天早上再去也不遲。到了傍晚,子產才知道子大叔還沒有行動,催促他快去,到了會場,發現這裡已經人滿為患,根本沒位置了。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7-2 13:34:41   

  

  (五)責魯

  諸侯聚齊,程序問題大局已定,現在開始解決實質性的魯國問題。

  邾、莒兩國向霸主投宿:「魯國日夜不停地攻擊,國家已經在滅亡的邊緣了。我們不能對霸主進貢,完全是魯國造成的。」

  

  為示懲戒,晉昭公沒有接見前來結盟的魯昭公,而是派叔向通知:「諸侯們明天就要正式結盟了,寡君(晉昭公)已經知道不能伺候君(魯昭公),請君不要參加了!」

  

  晉國人想立威,卻選魯國當替罪羊,對方自然難以接受這頂「反面典型」的高帽。子服惠伯回復叔向:「如果君非要採信蠻夷的投訴,和兄弟之國絕交,拋棄周公的後代,那就隨您的便吧!寡君知道了!」

  

  魯國居然不肯認錯,這當然是霸主難以接受的,叔向繼續施壓:「寡君的甲車四千乘就駐紮在這裡,即使硬要做無道的事情,這樣的實力也是可怕的;更何況,我們是在躬行正義,誰能是寡君的對手?一頭牛再瘦,卧在一隻豬身上,還怕壓不死它?貴國南蒯、子仲的內憂,你們難道敢置之不理?只要我們率領晉國的大軍,團結諸侯的部隊,再藉助邾、莒、杞、鄫幾個國家對你們的仇恨,去討伐魯國的罪行,再充分利用你們南蒯、子仲的叛亂勢力,還會什麼要求不能實現的?!」

  

  明明知道是要挾,但字字句句實實在在,不由魯國人不怕。趕緊認錯請罪。

  

  (六)結盟

  

  8月6日(甲戌),劉獻公、晉昭公、宋元公、衛靈公、鄭定公、曹武公、莒著丘公、邾庄公、滕悼公、薛伯(謚號不可考)、杞平公、小邾穆公在平丘結盟。

  

  為懲治魯國侵略鄰國的罪過,魯昭公被取消了正式參盟資格,大會決定,拘捕魯國執政季平子(季孫意如)並押往晉國。

  

  這已經是近20年來晉國首次單獨召集諸侯了,難纏的事務自然不少。在結盟當天,為確定對晉國負擔貢賦的數量,鄭國執政資產與晉國人爭得不可開交。子產寸步不讓:「從前天子確定諸侯貢賦的等級,負擔的輕重要根據諸侯的地位決定,爵位尊的諸侯負擔就重,這是周朝固有的制度。地位低而負擔重的,只有甸服。鄭國是伯爵,當初定的是男服,卻讓我們依照公侯的標準納貢,我們恐怕難以負擔,所以希望能夠降低一些。諸侯之間維持和平,追求的是互相友好。但是霸主從來沒有哪個月不來命令我們進貢,索求貢賦根本沒有限制,小國一不滿足就是罪過。現在諸侯們修盟,是為了保存小國,可是如果這樣無休止地貢獻下去,我們離亡國就不遠了。我們小國的存亡,就決定於今天了!」雙方從中午一直爭到黃昏,眼看難以收場,最終還是晉國人做了讓步。

  

  結盟回來,子大叔直埋怨子產:「您怎麼能這麼冒犯霸主呢?萬一把晉國人惹毛了,率領諸侯來打我們可怎麼好。」子產解釋:「現在的晉國政出多門,窩裡斗得厲害,苟且維持現狀都困難,哪有功夫來征討我們。再說了,即使我們再聽話,同樣免不了受他們的欺負,那樣的話,我們還能算是一個國家嗎?」

  

  周代分封諸侯,諸侯有爵有服,爵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服則分為侯、甸、男、衛、采五等。爵決定地位高低,服決定對天子進貢的輕重。關於爵與服之間的關係,今天已經不大明了,爭議很多。其實到了春秋時期,這些制度也已經大體名存實亡了,比如原來對天子的貢賦現在改為向霸主交納,而且實際負擔也根本超出了老規定。子產搬出老規矩,用意在於借屍還魂,為小國爭取權利,大國對小國的剝削越來越重,到了一定程度,必然要發生供不應求的矛盾,這也就是春秋後期小國寧可被討伐也絕不願意再認霸主的原因。但是現在,既然晉國人還想維持既有的霸主地位,就必須給小國以活路。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7-2 13:37:45   

  

  (七)尷尬

  

  魯國似乎要受到嚴厲的懲罰了。季平子被晉國人用帳篷布蒙得嚴嚴實實,暗無天日,旁邊是狄人負責押解。為防止執政被熱死,魯國的想給平子送一壺冰水降溫,被看攔住了,幸虧他早有準備,又從懷裡掏出錦緞塞給看守,這才得到允許。會盟結束,季平子被押解前往晉國問罪,子服湫(子服椒、子服惠伯)也跟著一起到了晉國。

  

  季平子押在晉國時間已經不短了,一時也沒個說法。眼看已經入冬,魯昭公也誠惶誠恐地前往晉國請罪。荀吳給韓起提意見:「諸侯相互朝見是為了促進友好關係。現在我們已經抓了人家的卿,再讓他們的國君過來,就等於是侮辱人家了,還是不要讓他過來的好。」韓起覺得在理,就派士彌牟(士景伯)在黃河邊謝絕了魯昭公。

  

  季平子押在晉國時間已經不短了,一時也沒個說法。子服惠伯上下求索,最後終於摸到門路,找到上軍主將荀吳求情:「魯國事奉晉國,怎麼就比不夷族的小國(邾、莒)呢?魯,是晉的兄弟國,國土也不小,讓干點什麼也有能力去完成。如果因為夷人而拋棄它,逼迫它去事奉齊、楚兩國,對晉國有什麼好處?團結親國,結交大國,獎賞進貢國,懲罰不進貢的,這樣才能做諸侯的霸主啊,希望您能再考慮一下。諺語說的好:『臣一主二』,晉國不要我們,難道就再沒有可事奉的大國了?」

  

  荀吳覺得很有道理,就找到韓起,把這番話原原本本重複了一遍,自己還添了幾句:「當初楚滅陳、蔡,我們不能去救,現在卻因為夷人而抓捕親人,您覺得有意思嗎?」這話把韓起說得臉上直熱。荀吳是典型的武人,地位也高,對自己先前的綏靖政策一直很有意見。而且,就在前不久韓起出國與諸侯結盟的時候,荀吳利用鮮虞人放鬆警戒的機會果斷出擊,大獲全勝,說話自然低氣更壯了。韓起是文雅型領導,一旦過於強硬把魯國人逼反,還得要人家荀吳去帶兵打仗。現在荀吳反對,將來恐怕很難收場,況且,因為區區一個魯國而導致一把手與三把手決裂,實在得不償失。韓起是有涵養的人,自當然不會把事情做到不好看的地步。經過考慮,終於決定對季平子免於處罰,釋放回國。

  

  (八)收場

  

  按說事情到此也就結束了,但因為有荀吳撐腰,魯國人居然不依不饒起來,子服惠伯質問:「寡君(魯昭公)不知道自己因為什麼罪,使得霸主在召集諸侯的時候抓捕了他的大臣。如果真的有罪,處死了也沒什麼怨言;如果屬於無罪釋放,又沒有給各國解釋清楚,就等於還是有罪,這叫什麼釋放呢?因此,請君(晉昭公)召集諸侯再開一個會,把情況解釋清楚。」

  

  這樣一來,韓起真的頭疼了。趕緊找叔向商量:「您能想辦法讓季孫(季平子)回去嗎?」叔向說:「我不能,阿鮒能。」韓起又把事情託付給羊舌鮒。

  

  早在公元前552年,也就是23年之前,士匄驅逐欒盈,羊舌鮒因受到牽連而在魯國流亡了一段時間。這個羊舌鮒也真是會演,一見季平子,彷彿看見親人一樣:「從前我犯了罪,孤身跑到魯國,如果不是令尊(季武子)的照顧,我哪裡會活到今天哪。雖然我已經活著回來了,但這條命是你們家給的,我哪敢不把真相告訴你?這次放您回去您卻不走,我剛剛得到內部消息,我國將在西河為你蓋一座房子,讓你長期住在那裡,到時候可怎麼辦哪?!」說著說著還哭了起來。已經被押了小半年的季平子害怕了,趕緊動身回去。子服惠伯倒還清醒,留下來等著晉國人以禮相送。

  

  其實叔向倒未必沒有解決的辦法,他這是在給弟弟一個立功贖罪的機會。如果由叔向解決問題,多半不會出如此下作的詐述。

  

  至此,旨在晉國霸主雄風的平丘之會算是划上了句號。此次大型活動,給人印象最深的,是技術上的精益求精與實際問題上的捉襟見肘之間的鮮明對照。因此,這次活動取得了形式上的基本圓滿,但也暴露出晉國自身的諸多問題,暴露出晉國霸業的嚴峻危機。第一是晉國諸卿之間的裂縫日益加深,到了完全表面化的程度,強大的晉國難以形成合力,導致規模比它小得多的諸侯國都可以利用矛盾實現自己的意圖;第二是晉國對小國的剝奪日益嚴酷,甚至超出小國的承受能力,這使得諸侯對晉的離心力日益增大,聯盟難以穩固。但這些都不是活動的實際策劃和組織者叔向所能左右的,他只有儘力以技術手段彌補實質問題,無論如何,晉國的霸權在形式上得意確認;更值得一提的是,每次出兵或者召集諸侯,晉國內部的各個家族畢竟以需要組織為一個一個整體而出現,這樣的活動本身,對於延長晉國政府的壽命就是深有裨益的。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7-2 13:39:36   

  三、霸權衰落

  

  平丘之盟在形式上確認了晉國的霸主地位,但純粹形式上的成功最終難免面子工程的命運。會盟之後不久發生的一系列事實表明,這個面子工程的實際效用是相當有限的,技術手段難以長期彌補實質上的缺陷,這一定律再次得到了證實。

  

  (一)齊伐徐

  

  齊景公早有奪取諸侯霸權的心愿,但是在晉國人的壓力之下還是不得不暫時低頭,平丘之會後,景公努力的步伐自然不會停止。聯絡魯國仍然是他努力的方向。前528年春,魯國圍攻叛亂的南蒯,南蒯招架不住,以費邑投靠齊國。一天,景公飲酒,南蒯在一旁作陪,景公開口就罵:「叛夫!」南蒯解釋:「不是啊,我當初是想為加強魯國公室的啊。」一旁的子韓皙說:「你一個做家臣的,卻想去加強公室,還有比這更大的罪過嗎?」不久,景公決定將費歸還給了魯國。這樣的姿態,目的還是要拉攏,但魯國剛剛被晉斥責,記憶猶新,景公的努力一時並無成效。

  

  但齊國的姿態還是一步步地強硬了起來。前526年春,距離平丘之會僅僅不到三年時間,齊景公親自領兵攻打徐國。2月,齊軍打到蒲隧,徐國人只好求和,齊、徐、郯、莒四國在蒲隧結盟。徐、郯、莒都是小國,這次討伐與結盟的戰略意義是微不足道的,但此次齊景公擅自徵發諸侯,擅自組織會盟,而晉國方面似乎沒有任何反應,這就在法律上正面挑戰了晉國的霸主權威,象徵意義絕非平常。魯國大臣叔孫昭子就發出這樣的哀嘆:「諸侯沒有霸主,真是太糟糕了!齊君一個無道之君,也敢發兵征伐遠方的諸侯了,還與諸侯結盟而去,居然沒人去管,這都是因為沒有霸主啊!」

  

  前523年秋,景公派高發帥師討伐莒國。莒共公放棄國度,奔守紀鄣(在今江蘇省贛榆縣北)。又派孫書攻破了紀鄣,莒共公逃走。

  

  

 作者:虎公 回復日期:2007-7-2 13:40:32   

  (二)宋伐邾

  

  當時的東方真的是進入了一片無秩序的黑暗之中。

  

  邾國是一個典型的小國,但他旁邊還有一個更小的袖珍國——鄅國(國都在今山東省臨沂縣北)。周制,國君有藉田,每年農忙時,國君要到自己的藉田中,象徵性地勞動一下,叫做親耕,目的是勸農。麻雀雖小五臟全,這個袖珍的鄅國也一樣。前524年6月的一天,鄅國的國君出城,到自己的藉田去種稻子。不料這樣的勤勞給他帶來大獲。旁邊的「大國」—— 邾國人打探得明白,趁機出兵偷襲鄅國都城。鄅國士卒看見不好,打算關城門,一個叫羊羅的邾國人縱身上前,這位正在關門的士卒登時人頭落地,邾國軍隊隨後一涌而入,就這樣,都城陷落,城中人等一起當了俘虜。鄅君聞訊,乾脆跟著俘虜隊伍一起來到邾國:反正我已經沒家可回了,也當你們的俘虜算了。這下弄得邾國人也不好意思起來,就歸還了他的妻子,留下他的女兒。

  

  但鄅國也有靠山。鄅君的夫人,就是宋國名臣向戌的女兒。這時候向戌已經去世,最小的兒子向寧不忍姐姐姐夫受此羞辱,力請宋國出兵。前523年2月,宋元公親自領兵伐邾,圍攻邾國的蟲(在今山東省濟寧縣),3月,攻陷蟲邑,去年被俘的鄅國人全部獲釋。

  5月12日(乙亥),宋、邾、郳、徐四國在蟲結盟。

  

  宋、晉兩國關係最為密切,宋國出面組織諸侯結盟,性質上自然與齊國不同,這次會盟,也有可能是晉國人為了制衡齊國,委託或者授權宋國人辦的,但晉國人對東方局勢已經完全失去了控制,則已是不容迴避的現實了。

  
推薦閱讀:

TAG:家族 | 評論 | 隨筆 | 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