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使用抗生素
人類使用抗生素已有約70年歷史。多數現代醫療手段都建立在這樣一種假設之上,即在人體自身的免疫力無法應對細菌感染時,抗生素能夠發揮功效。然而人們很少意識到,濫用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會導致細菌產生耐藥性,使抗生素對其束手無策。
儘管有時抗生素很有效,但我們應意識到抗生素同樣也會干擾體內生態系統,降低人體免疫力。合理使用抗生素,平衡的體內生態系統能增強人體免疫力。
通過合理使用抗生素認識,我們將學會如何節約自然資源,並認識到有害細菌對抗生素的敏感性也是有限的自然資源, 需要妥善處之,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抗生素:老百姓通常所說的抗生素,其準確名稱應該是「抗菌藥物」。抗生素是指能抑制或殺滅細菌,用於預防和治療細菌感染的藥物,有些抗生素也可用於寄生蟲的感染。抗生素有的是從微生物的代謝產物中提煉出來的物質,比如人們熟知的青黴素就是從青黴菌的代謝產物中分離出來的;有的是人工合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物質,比如老百姓熟知的氟哌酸就是完全由人工合成的。
細菌:廣義的細菌泛指各類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包括細菌、放線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等。狹義的細菌專指其中數量最大、種類最多、具有典型代表的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等。細菌廣泛分布於土壤和水中,或者與其他生物共生。人體身上也帶有相當多的細菌。一般情況下並不引起人體致病,只有當人體免疫力低下時,易引起感染性疾病,如鏈球菌引起的扁桃體炎、中耳炎、肺炎等。但絕大多數細菌是對人和動物是無害甚至有益的,像光合細菌、乳酸菌等。
病毒:是一類個體比細菌還要微小,結構更簡單,只含單一核酸,必須在活細胞內寄生的非細胞型微生物。病毒具有感染性, 它可以感染所有有細胞的生命體,引起的疾病十分普遍,如我們經常得的流感,一些小朋友出過的水痘等,還有很多嚴重致命的疾病像天花、艾滋病、SARS等都是病毒感染所引起。
微生物:存在於自然界的一大群形體微小、結構簡單、肉眼看不見,必須藉助顯微鏡放大才能觀察到的微小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顯微藻類等。
病原菌:又叫致病菌,指能引起人或動物感染的微生物,有細菌、病毒、立克次體、真菌等。
抗菌譜:每種抗生素(抗菌葯)都有自己的抗菌範圍,這就是抗菌譜,依據抗菌範圍的大小,又分為窄譜抗菌葯和廣譜抗菌葯。窄譜抗菌葯指對一種或一類病原微生物有抗菌作用的藥物,如青黴素G (盤尼西林)僅對革蘭氏陽性菌有效。廣譜抗菌葯指對多種病原微生物有抗菌作用的藥物,如紅霉素、四環素等不僅能殺滅細菌,對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等也有殺滅作用。
二重感染:即菌群失調症,指長期或大劑量使用廣譜抗生素後,由於體內對抗生素敏感的細菌被抑制,而不敏感的細菌或真菌即趁機大量繁殖,引起菌群失調而致病,以老年人、幼兒、體弱及合併應用免疫抑製劑的患者為多見。使用廣譜抗生素時較易發生的二重感染有:偽膜性腸炎、口腔真菌感染、真菌性陰道炎等。
耐藥性:又稱抗藥性,抗藥性的產生使正常劑量的抗生素不再發揮應有的殺菌效果,甚至使藥物完全無效,從而給疾病的治療造成困難,並容易使疾病蔓延。
禁用:指禁止使用,即患者用藥後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或中毒。例如:有青黴素類藥物過敏史或青黴素皮膚試驗陽性的患者,應禁用青黴素類藥物。
慎用:指謹慎使用,能不用盡量不用,如必須使用,應在醫生或葯
師的指導下使用。例如:老年人因肝功能逐漸衰減,在使用氯黴素時,較普通人群更易引肝功能損害,若無其他葯可選而必須 選用該葯時,應在醫生或藥師指導下使用,並注意觀察用藥後的反應或做一定的檢查,一旦出現問題及時停葯。
一、認識抗生素
1. 抗生素的發展史
從首次發現青黴素至今,抗生素已發展成為13大類近200種的大家庭。讓我們回顧一下人類研製抗生素的足跡:
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在培養皿中培養細菌時發現能殺死致命細菌的青黴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弗萊明和另外兩位科學家經過艱苦的努力,終於把青黴素提取出來製成了制服細菌感染的藥品。
1944 年在新澤西大學分離出來第二種抗菌葯鏈黴素,它能有效地治癒一種可怕的傳染病——結核。
1932年合成了第一個磺胺類藥物「百浪多息」,開創了現代抗菌治療的新紀元。
1947年出現氯黴素,它主要用於痢疾、炭疽病菌等感染性疾病的治療。
1948年四環素出現,這是最早的廣譜抗生素。
1956年禮來公司發明的萬古黴素被稱為抗生素的最後武器,因為它不易誘導細菌對其產生耐葯。
1962年,第一個喹諾酮類藥物也開始應用於臨床,現已發展到第四代。然而,抗生素的發展史就是細菌耐葯的發展史,如果不合理應用抗生素,面對感染,未來我們將無葯可用。
2. 臨床有哪些常用的抗生素
目前應用於臨床的抗生素種類繁多,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幾類:
① 青黴素類,如:青黴素、阿莫西林、哌拉西林等;
② 頭孢菌素類,如:一代的頭孢唑啉,二代的頭孢呋辛、頭孢克洛,三代的頭孢哌酮、頭孢曲松,頭孢他啶,四代的頭孢吡肟等;
③ 碳青黴烯類,如:亞胺培南、美羅培南等;
④ 大環內酯類,如:紅霉素、羅紅霉素、阿奇黴素等;
⑤ 四環素類,如:多西環素(強力黴素)、米諾環素等;
⑥ 氨基糖苷類,如:鏈黴素、慶大黴素、阿米卡星等;
⑦ 喹諾酮類,如:諾氟沙星(氟哌酸)、環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⑧ 硝基咪唑類,如:甲硝唑、替硝唑、奧硝唑等。
其中,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由於其療效好,毒性小,成為臨床應用最廣泛、品種最多的抗生素;碳青黴烯類抗菌譜非常廣,作用非常強,主要用於重症感染;大環內酯類藥物應用較為廣泛,可作為青黴素、頭孢菌素類藥物過敏的替代品;氨基糖苷類、四環素類由於副作用較多現應用較少,僅作為二線用藥;喹諾酮類應用也相當廣泛,其抗菌作用也很強大,不過兒童不宜使用;硝基咪唑類一般用於厭氧菌、寄生蟲的感染。
3. 抗生素有哪些不良反應
抗生素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包括對老人、兒童、孕婦等特殊人群的影響等。在不同的個體,這些不良反應的表現方式和嚴重程度也有所不同。服用抗生素會使你的天然腸道細菌平衡被打破,這可能會導致長期的腹瀉癥狀。
① 對腎臟的損害
通常藥物經腸道吸收,吸收後均以原型或代謝物經腎臟排泄,故腎臟最易受到藥物損害。氨基糖苷類、萬古黴素、頭孢噻啶及高劑量喹諾酮類均可導致不同程度的腎臟損害,表現為蛋白尿、管型尿,繼而出現血尿,少尿。發現腎損害後及時停葯,大多可逆。
② 對肝臟的損害
通常抗生素吸收後在肝臟代謝,故肝臟易受抗生素損傷,可致肝損害的藥物有無味紅霉素、利福平、磺胺類、異煙肼、四環素類等。
③ 對胃腸道的損害
各類抗生素,尤其是口服給葯者均可由於藥物本身刺激作用引起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腹脹等反應,腸道菌群失調也是胃腸道反應原因之一,如林可胺類、大環內酯類、四環素類也可引起腹瀉。
④ 對神經系統的毒性
如慶大黴素、卡那黴素、阿米卡星、萬古黴素均可損及第八對腦神經,可致聽力或前庭功能損害,喹諾酮類可引起興奮、失眠等,在腎功能不全、有癲癇等病史的患者尚可發生抽搐等嚴重反應,氯黴素、普魯卡因青黴素可致精神癥狀發生。
⑤ 對造血系統的損害
氯黴素、磺胺葯、半合成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有可能引起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其中氯黴素所致者為多,嚴重者可致再生障礙性貧血且不可逆。
⑥ 對心血管系統的損害
大劑量林可黴素靜滴可引起暈厥、心跳呼吸停止,紅霉素、四環素、萬古黴素等靜脈給葯時易發血栓性靜脈炎。
⑦ 造成營養不良
應用四環素類、磺胺類等廣譜抗生素抑制腸道菌群不僅影響胃腸道的動力.還降低營養物質的吸收,使其合成維生素B、K等缺乏,出現口腔黏膜疹、舌炎、肛門刺激症等。
⑧ 其他
四環素類可致牙齒黃染,牙釉質發育不全及骨骼生長抑制,喹諾酮類可導致骨關節損害,對幼齡動物可引起負重軟骨病變,導致疼痛和跛行。
二、濫用抗生素
1. 不良反應的增加
抗生素雖可防病治病,但也引起各種不良反應,甚至致殘或危及生命。抗生素與多數化學藥物一樣,幾乎均有一定不良反應; 用得合理即為「葯」,用得不當反成「毒」,即所謂「葯源性疾病」。合理使用尚且可發生一定的不良反應,不合理使用更將造成嚴重甚至災難性後果。據不完全統計顯示,我國每年有20萬人死於藥品不良反應。在醫學上,他們被稱為「葯源性致死」。也就是說,他們不是病死的,而是吃藥吃死的。其中,40%死於抗生素的濫用,我國每年新增聾啞兒3萬名左右,50%與藥物有關,其中氨基糖苷類藥物引起損害者高達83%;這些數字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濫用抗生素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2. 「超級細菌」的產生
現實生活中,抗生素被許多人當作是包治百病的妙藥,一遇到頭疼腦熱或喉癢咳嗽,首先想到的就是吃點抗生素,而對濫用抗生素產生的危害卻知之甚少。由於抗生素的過量使用,導致其耐藥性增強,使有些細菌發展成為「超級細菌」。這些病菌的可怕之處並不在於它對人體的殺傷力,而是它對普通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如果我們追溯現代醫學發展的源流就會發現,細菌耐藥性並不是一個全新的問題,早在1941年青黴素剛投入臨床應用,1942年就發現了「耐藥性葡萄球菌」。人類在和細菌鬥爭的過程中,一直設想只要有一種耐葯菌就開發出一種新抗生素,然而事實證明,細菌耐葯產生的速度遠遠超過抗生素的研發速度,對這些「超級細菌」,人類幾乎無葯可用。
3. 抗生素耐藥性的挑戰
由細菌引發的疾病曾經不再是人類的致命威脅,對每一種感染性疾病應用針對性的抗生素治療都能取得很好的療效,但是由於藥物的濫用,使病菌迅速適應了抗生素的環境,各種超級病菌相繼誕生。耐葯菌的出現嚴重降低了感染性疾病治癒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病人死亡的危險性。合理應用抗生素已經刻不容緩!事實證明, 對抗耐葯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避免其耐藥性的產生。抗生素使用和耐藥性之間有一種因果關係。抗藥性的產生往往與抗生素的廣泛和盲目使用有著密切關係。
4. 抗生素耐藥性的挑戰
由細菌引發的疾病曾經不再是人類的致命威脅,對每一種感染性疾病應用針對性的抗生素治療都能取得很好的療效,但是由於藥物的濫用,使病菌迅速適應了抗生素的環境,各種超級病菌相繼誕生。耐葯菌的出現嚴重降低了感染性疾病治癒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病人死亡的危險性。合理應用抗生素已經刻不容緩!事實證明, 對抗耐葯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避免其耐藥性的產生。
5. 今天不採取行動,明天就無葯可用
當今有越來越多的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嚴重威脅了人類的生存和健康,全球將面臨抗生素無效的尷尬境地,好像又回到了以前沒有抗生素的時代一樣,這就是所謂的「後抗生素時代」。2011年世界衛生日(4月7日)的主題是「抵禦耐藥性:今天不採取行動,明天就無葯可用」,直指全球出現的濫用抗生素現象。如果不採取緊急的糾正和預防措施,世界將可能進入後抗生素時代。後抗生素時代如果來臨,人類感染上病菌之後,醫生也將束手無策,因為病菌已經強大到無葯可醫。
三、抗生素與環境的關係
1.抗生素是如何進入環境的
抗生素除了用於人類和動物細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療,同時也被作為促長劑和飼料添加劑在集約化畜牧業和養殖業中大量應用。水、沉積物和土壤是三大重要的環境介質,也是各種污染物的源頭和載體。目前環境抗生素殘留主要來自工業生產的醫用抗生素和獸用抗生素,通過醫院污水廢物、使用者糞便、畜禽與水產養殖廢水廢物以及生產企業的工業廢水廢料排放、垃圾滲濾液污染、糞便農用等多種途徑進入環境。
醫院和家庭自用的醫用抗生素,大都不能被人體充分吸收利用而隨排泄物進入污水或直接排入環境。抗生素也經過集污系統進入污水處理廠。然而,現代的污水處理技術很難將抗生素微量污染物完全去除。
主要用於預防、治療動物疾病的獸葯抗生素,在畜禽養殖業中以小劑量長期添加於動物飼料,起到刺激動物生長和促進增產的作用。在水產養殖中也被廣泛使用,常用的給葯途徑包括混合於餌料中口服或葯浴浸泡。
抗生素通過人畜的糞肥施用於農田生態系統,是其進入土壤環境的一個重要途徑。噴洒抗生素防治水果、蔬菜和觀賞性植物的細菌性病害是抗生素進入土壤的另一重要途徑。
2. 環境中抗生素的危害
環境中殘留的抗生素可誘導致病微生物產生抗藥性基因而導致耐葯致病 菌的出現,耐葯致病菌對人類健康威脅巨大,尤其是具有多葯抗性的超級致病菌。抗生素對植物生長發育有一定的影響,除了與其自身的化學性質,使用劑量有關,還與土壤吸附及植物品種等有關。抗生素還能被植物吸收而進入食物鏈,從而使食物鏈上的動物及人體內抗生素產生蓄積,誘導耐藥性的產生。
水產養殖使用的抗生素大部分直接進入水體和底泥,抗生素在底泥中的累積可危害水體沉積物中的生物。
抗生素對昆蟲也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如水蚤對大環內酯類藥物比較敏感,而阿維菌素、伊維菌素(大環內酯類抗寄生蟲葯)在環境中的滯留,對周圍其它昆蟲也有強大的抑制或殺滅作用。
四、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1. 正確認識細菌感染與病毒感染的異同
① 細菌感染與病毒感染在治療上有何不同?
當我們不慎被致病的細菌感染時,應及時選用適當的抗生素進行治療,並應注意早期、足量、足療程,否則容易病情反覆併產生耐藥性。打個比方來說,入侵的細菌就好比敵人的軍隊,而抗生素則是我軍的將士,要想讓我軍獲勝,就應趁入侵的細菌還沒有大量繁殖的時候,派出足夠多的「抗菌葯將士」,將細菌全數殲滅, 否則,一些漏網的細菌會再度繁殖並學會「抗菌葯將士」的作戰方式,而導致「抗菌葯將士」的失敗。
病毒感染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療,因為病毒寄生在我們體內正常的細胞中,凡能殺死病毒的藥物,對其寄生的細胞也多有損害,故仍以增強患者自身免疫力和緩解疾病癥狀為主,疾病早期可選擇抗病毒藥物治療。幸運的是多數病毒性疾病均能自愈,像我們經常得的感冒,一般一周左右可以自愈。感冒伴隨的一些發燒、流涕、咽喉痛等癥狀,正是我們體內的防禦細胞與病毒鬥爭的結果,這時我們可以用點速效傷風膠囊或者美息偽麻(白加黑)等感冒藥來緩解這些不適癥狀,而抗生素對病毒性感冒是完全無效的。
② 如何預防細菌、病毒感染?
無論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都可以通過養成良好 的生活習慣來達到預防的目的,如:勤洗手、勤換洗、勤通風,不要喝生水、吃生冷食物,經常鍛煉身體, 提高自身免疫力等。此外,有些病毒感染,免疫預防也是重要且有效的措施,如接種脊髓灰質炎疫苗、水痘疫苗、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等。
2. 如何正確使用抗生素
①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
抗生素不是靈丹妙藥,更不能夠包治百病,病情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應由醫生做專業判斷,不能主動要求醫生開抗生素的處方。此外,抗生素是處方藥品,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處方才能購買和使用,在沒有醫生處方的情形下千萬不要自行購買, 以免服用後無效果又容易出現副作用。
② 按時按量用藥
如果必須使用抗生素,一定要遵照醫生的囑咐按時按量使用,這是對付細菌的一大要訣,目的是要在血液中維持一定的藥物濃度,不給病菌苟延殘喘的機會,如此才能有效的將細菌徹底殺滅。不要感覺好一些了就不吃或者少吃,抗生素的使用有自己的規律, 比如青黴素類、頭孢類一般需要每天給葯2-4次,而阿奇黴素只需要每天給葯1次,療程一般都需要使用3-5 天。因此,在沒有醫生許可時,不應隨意終止服藥,避免吃吃停停而導致細菌耐藥性的產生及病情複發。
3. 抗生素使用中的注意事項
① 避免食物對抗生素的影響
食物會影響某些抗生素的吸收並直接影響其藥效,所以為了保證抗生素的最佳濃度,就醫時可向醫生或藥師詳細詢問藥物的服用方式,明確飯前、飯中還是飯後服用。如阿莫西林可被芹菜、韭菜等食物的纖維吸收,從而減少其在胃腸道的濃度,所以口服該葯時最好空腹時服用。
② 避免藥物相互作用
就醫時,患者應主動告知醫生目前正在使用的藥品,這將有助於醫生針對其個人情況開具處方,並儘可能的避免藥物間的相互作用。例如多西環素片和鈣片同時服用, 既影響多西環素的吸收,也影響鈣片的吸收。
③ 出現副作用時
是葯三分毒,就醫時,患者應當主動諮詢醫生或藥師所服抗生素可能出現的副作用,若服用藥物時出現紅疹、瘙癢、嚴重腹瀉等不適,應暫停用藥並儘快就醫。
4. 特殊人群用藥(包括孕婦、兒童和老年人)
大部分抗生素是通過肝臟代謝、腎臟排泄的或者不經肝臟代謝直接以原型的形式從腎臟排泄的,兒童處於生長發育階段,肝、腎功能還不健全,藥物代謝及其排泄速度減慢;孕婦腹中胎兒器官發育不全,對藥物分解、解毒能力差,排泄減慢,再加上發育中的胎兒敏感性強,尤其是妊娠頭3個月胎兒最易受影響。老年人肝、腎功能出現生理性衰退,對藥物的耐受能力較成年人差。所以兒童、孕婦及老年人等人群在使用抗生素時應當慎重選擇。
兒童及孕婦:四環素類如四環素、多西環素等,孕婦及8歲以下兒童禁用,此類藥物能與新生成牙齒中的鈣結合形成黃色結合物沉著,可逐漸變成無熒光的棕色沉著,導致牙釉質發育不良,俗稱「四環素牙」,還能與骨中的鈣結合抑制嬰幼兒的骨骼生長。喹諾酮類如諾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18歲以下的兒童禁用,此類藥物可使兒童骨骺軟骨細胞提前骨化,不僅影響兒童長高,還易引起負重
骨關節組織的損傷。氨基糖苷類如慶大黴素、阿米卡星有引起胎兒和兒童聽力損害的可能,孕婦及兒童應當慎用。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應儘可能避免使用可影響胎兒和嬰兒生長發育的抗生素,如必須使用,可選用較為安全的青黴素類葯或者頭孢類藥物。哺乳期婦女也可選擇餵奶後服藥,以儘可能減少藥物對嬰兒的影響。
老年人:氨基糖苷類主要經腎臟排泄,老年人腎功能低下,排泄減慢,可引起耳毒性和腎毒性,所以老年人最好不用,必須用時要注意減量;青黴素近年來使用劑量越來越大,但老年人使用劑量過大可引起意識障礙、癲癇樣發作甚至昏迷等癥狀,老年人使用該類藥物時應注意減量、延長給葯間隔。
5. 糾正抗生素使用的誤區
① 不要認為抗生素就等同於消炎藥
炎症,就是平時人們所說的「發炎」,是機體對於刺激的一種防禦反應,表現為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炎症可以是感染引起的,如咽喉炎,扁桃體炎等;也可以不是由於感染引起的,如風濕性關節炎,過敏性鼻炎等。前者可用抗生素治療,主要通過殺滅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而起到消炎的作用,而後者可選用非甾體類抗炎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或選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主要是改善
癥狀。
② 不要認為抗生素越貴越好,越新越好
每種抗生素都有其自身的特點,一般要因病、因人選擇,堅持個體化給葯。有的老葯療效肯定,價格便宜,不良反應較明確,如紅霉素,它對於軍團菌(細菌中的一員)和支原體感染的肺炎具有相當好的療效,而價格非常高的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和三代頭孢菌素治療這些病的效果就不如紅霉素。另外,新的抗生素的誕生往往是因為老的抗生素髮生了耐葯,如果老的抗生素有療效,應當使用老的抗生素。所以抗生素的使用主要是根據感染的病原菌選葯,並非越貴越好,越新越好。
③ 不要認為廣譜抗生素一定優於窄譜抗生素
廣譜抗生素抗菌範圍廣,患者使用過程中容易產生耐葯、二重感染等不良反應,主要適用於未明確感染原的重症感染。如果通過實驗室檢查能夠明確致病微生物,則最好選用針對性強的窄譜抗生素,否則易增強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如肺炎的患者痰培養結果是對青黴素敏感的肺炎鏈球菌,那麼就只需要用青黴素治療就可以了,沒有必要用三代頭孢菌素類的或者抗菌譜更廣的抗生素。
④ 不要認為抗生素用的種類越多,就能有效地控制感染
一般來說,如果單用一種抗生素能覆蓋病原菌,則不提倡聯合使用抗生素,比如:鏈球菌感染引起的扁桃體炎,單用青黴素治療或者頭孢菌素類藥物即可達到較好治療效果,聯合使用其他藥物, 不僅不能增加療效,有的還可能降低療效,甚至導致一些毒副作用或者誘發細菌對藥物的耐藥性。合併用藥的種類越多,不良反應的發生機率也越高。
⑤ 不要一感冒就用抗生素
病毒或者細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生活中95%以上的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對於病毒性感冒並沒有什麼有效的藥物,只是對症治療 。大家可能都有過這種經歷,感冒後在藥店購買感冒藥的同時,會習慣性的加一點抗生素來使用。實際上病毒性感冒早期使用抗生素既是浪費也是濫用,還會增加細菌的抗藥性,給下次細菌的來襲敞開大門。不過,如果病毒性感冒引起了氣管炎、肺炎等由細菌引發的炎症,或者患上的是細菌性感冒,則需要使用抗生素。在我們使用抗生素前,應當有這樣一個意識,先去醫院做個血常規檢查,若是病毒感染,血常規中白細胞計數正常或者偏低,而細菌感染時白細胞計數往往會升高,所以我們要確定有細菌感染時再選擇合適的抗生素。
⑥ 不能發燒就用抗生素
人的正常體溫是36?37℃左右(腋窩體溫),如果高於37.2℃,則稱作發燒,也叫發熱。引起發熱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感染(包括各種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其次是結締組織病( 如風濕病)、惡性腫瘤(如白血病)等。抗生素僅適用於由細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發熱,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熱如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等或風濕病等引起的發熱給予抗生素治療是有害無益的。此外,即使細菌感染引起的發熱也有多種不同的類型,
應由醫生做出專業判斷後再用藥。
⑦ 不能頻繁更換抗生素
抗生素的起效有一個時間問題,如果使用某種抗生素的療效暫時不好,首先應當考慮用藥時間不足。抗生素起效的時間一般是2?3天,連續使用3天後無效或者療效欠佳才考慮更換其他的抗生素。此外,給葯途徑不當(如口服慶大黴素片只能用於治療腸道感染性疾病,對其他部位感染無效。因其在腸道基本不被吸收。)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狀態等因素也可影響抗生素的療效。如果與這些因素有關,只要加以調整,療效就會提高。頻繁更換藥物,既會傷害身體也容易使細菌產生對多種藥物的耐藥性。
⑧ 不能一旦有效就停葯
通過前面的介紹我們知道,抗生素的使用有一個周期。用藥時間不足的話,有可能根本看不到效果;即便見效也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夠必須的療程。如果有點效果就停葯的話,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經好轉的病情也可能因為殘餘細菌的作怪而反彈,這時又需要再次用藥,如此反反覆復,更易使細菌對這種藥物產生耐藥性。如肺炎患者,大多數患者抗生素療程需要7?10天或更長療程,即便患者所有的癥狀都消失了,治療療程也不得低於5天;再如肺結核患者, 療程一般在半年以上,這樣可避免病情的複發。
推薦閱讀:
※幾首實用的抗生素使用口訣
※小小一片肉,飄香千萬家——杜仲豬肉亮相2018中國飼料工業展覽會!
※中醫當中的天然抗生素與西醫當中的抗生素作用機理有何區別?為什麼中醫的天然抗生素會讓細菌產生的耐藥性小?
※哺乳媽媽急性乳腺炎使用「抗生素」後能繼續餵奶嗎?
※抗生素是把雙刃劍
TAG:抗生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