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修行增上需要福德資糧

 頂禮敦珠上師父母仁波切!

修行增上需要福德資糧

 

一、福德資糧     

 

「福德」,意即福分、德行,在世間泛指錢財、衣食、名望、身壽等等善妙受用,在出世間泛指趣入正法、勤修解脫、善根深厚的修行根基。

「資糧」,糧食,也可作財產糧食之意,在佛教教法中被廣泛引用來比喻所依之物的重要性。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卷》的十三卷中這樣說到:「如大力導師善知好道相,此處與彼處轉道之所宜,資糧及行具悉皆令備足,於彼險道中令眾得安穩」。意思是說:在求道的途中,菩薩好比是善解治法的導師,能夠分辨出哪裡是適合行走的康庄大道,哪裡又是善道與惡道的分岔口,以及對此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同時,行道期間也備足了豐富的財物糧食,在路途險惡時能以此庇護眾生得以安穩前行。所以,修道途中的「資糧」,就好比是人們遠征路上所需的錢財食物一樣,是必不可少的支撐,如《俱舍論》中所言:「欲往前路無資糧,來往中間無所止。」

「福德資糧」是修行必備的四種資糧之一(四種資糧為: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先世資糧、現法資糧,也常統稱為福德智慧資糧),彌勒菩薩所造《瑜伽師地論》中這樣說到:「福德資糧謂由宿世修諸福德,而於今生豐饒財寶,遇善知識,離諸障礙,能勤修行,是名福德資糧。」所以說,「福德資糧」是包含了我們世間受用和出世間善根在內的、能夠有助於我們趨向解脫成就之究竟目標的一切必備所依,它是一切善行廣作之助緣,是一切善業生起之根本。缺乏福德資糧,我們圓滿菩提道路、獲得無上妙果的征途將寸步難行。

    接下來我們對福德資糧的重要性進行深入了解。

 

二、福德資糧的重要性

 

1、世間的福報受用需要福德資糧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有的人出生於富庶之地、千金之家,從小到大衣食無憂、財富豐厚,終生不曾體驗過饑寒交迫的滋味,而有的人出生於低賤之處、蓬門蓽戶,從小到大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始終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營營役役;有的人無論學業與仕途都是一帆風順,榮華富貴不費吹灰之力便手到擒來,而有的人無論付出再多努力去追逐理想,也像是乾渴的群鹿追逐天邊虛幻的陽焰水一樣徒勞;有人富甲天下,有人一貧如洗;有人身居要職,有人卑如螻蟻……身在這娑婆世界的同一片天空下,人與人的命運卻是千差萬別、大相徑庭。面對這些千變萬化的命運藍圖,世間的人們喜歡用性格、命運、機遇等等緣由來進行解釋,這樣的解釋源於凡夫自以為是的分別念,是狹隘而又缺乏智慧的。

對於有著正確因果知見的修行人來說,這其中的緣由不言而喻,一切由心造,事事皆因果,我們今生的命運之所以有著如此巨大的差別,我們在世間的錢財衣食、功名利祿、乃至命運整體的脈絡是如此形態迥異的原因就在於——我們往世所積累的善業有差別,因此所導致的善果有差別,再具體一點來說,是我們往世所積累的福德資糧有差別,因此果報成熟後在今生顯現於世間的各類受用就不盡相同,對此,《佛說善惡因果經》中有詳盡的說明。佛陀早就說過,布施(涵蓋了上供下施)得福祿、放生得長壽,沒有任何積累,就不可能有收穫。打個比方來說,有兩戶人家各有一些糧食、一塊田,其中一家人將糧食全部吃光了,而另一家人將一半糧食播種到了田中,在秋天的時候,吃光糧食的人家當然兩手空空,在沒有種子的薄地中無論怎樣挖地三尺也不可能收穫任何莊稼,而懂得積穀防饑、勤勞播種的人家自然五穀豐登、糧食滿倉,這是有遠見、有智慧的人所做的事。就像佛陀曾說的那樣:「比丘們,不要畏懼福德業,這是幸福、如意、喜樂、可親、愉悅的別語。我知道,我曾經長久的行福德,因此長久的體驗著幸福、如意、喜樂、可親、愉悅的果報。」

因此,我們要明白,因果確實是真實不虛的,今生我們在世間能擁有的一切福報受用,都來自於往昔所積累的福德資糧,如果往世沒有一點積累,那麼就像未經播種的田地不可能生出稻穀、空無一物的沙土不可能炒出油,今生我們無論怎樣努力,福報也不可能會顯現絲毫。雖然修行人不應過於貪戀世間的種種受用,使其成為觀修輪迴過患、生起出離心的障礙,但佛陀也講過修行不要墮兩邊,保障基本生活的資糧還是要有的,如果由於太過貧困導致成天為衣食憂心忡忡,對修行也會產生很大違緣。另外,我們也不要懷著投機心理,以為請上師加持一下,或者修個財神法,不需要做任何事就會財源滾滾來,這是有悖因果的。從前有一個貧窮的人,修單堅財神修到能現量與財神對話,還是家徒四壁,財神對他講,你以前沒有積累過,我實在沒有辦法加持你變富有。有一天,這個人和幾個乞丐一起出去要飯,和其他人一樣只要得一碗稀飯,回來就問財神,為什麼你沒有專門賜予我悉地呢?財神回答到,你比別人碗里多掉了塊油脂,那就是我賜給你的悉地啊。所以說,我們要明白,如果今生有著種種的物質匱乏或生活違願,修行也因此產生一些障礙,這都是自己往昔沒有積累過福德資糧的緣故,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要責怪上師或財神沒有加持自己,想要獲得善果,就要從善因做起,從現在一點一滴積累福德資糧做起。

 

2、出世間的修行根基需要福德資糧

不僅在世間福報上人與人的際遇有著千差萬別,在出世間的修行中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看到,有些人天生對三寶懷有虔誠的恭敬心,而有的人只會自以為是的謾罵嘲笑;有的人很容易就遇到與自己頗具因緣的善知識,在善知識的指導下趣入正法走上解脫大道,而有的人則像無頭蒼蠅一樣四處亂撞,最終投入魔羅的懷中葬送掉自己的今生來世;即便是同一壇城中的金剛道友,也會有人容易對上師三寶懷有清凈的信心,不起絲毫分別念,相續中的出離心、菩提心都更容易生起,而有人心中滿是懷疑與邪見,對世間八法很難捨棄,修行的道路舉步維艱;有的人在上師的加持下很快就能產生殊勝覺受,煩惱不斷減少,智慧也有明顯增長,而有的人修行了很長時間,看似費了不少功夫,心相續也沒有產生太大的變化。這些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修行的根基。總體來說,根基有差別、獲得加持力有差別,並不是因為具格上師對待弟子厚此薄彼,事實上,真正的大德善知識對一切眾生都是平等關愛的,我們能夠獲得多少加持,在於我們對上師信心的大小,而信心最初的產生源於一個基礎——這與我們往世積累的善根有著很大的關係,具體一點講,是由於我們往世所積累的出世間的福德資糧有差別,在今生就有相應的果報顯現,因此就決定了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是否對修行滿懷意樂、是否能值遇具格善知識、是否能聽聞正法、是否能對上師三寶生起真正的信心與感恩之心,是否能夠對眾生生起大悲心與菩提心,最終也就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夠解脫成就。

    福德資糧對於修行人來說非常重要,是必不可少的成佛之因,佛陀曾親口言說,無數的大德菩薩也如是宣說。佛經中有記載:「未曾積累資糧欲得成就,好似攪拌水想得油;積累資糧欲得成就,恰似攪拌乳想得酥油。」意思是說,沒有積累資糧就像獲得成就,就像將清水中攪拌出油一樣是不可能的,而積累了資糧想獲得成就,就像將牛乳中攪拌出酥油一樣是自然而然的。龍樹菩薩也講:「此善願諸眾,圓滿福慧資,獲得福慧生,殊勝之二身。」意思是說,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圓滿福德和智慧二資糧,以此能證得色身與法身。同時,龍樹菩薩在其所造《中觀寶鬘論》中也提到過:「諸佛之色身,由福資所成,法身若攝略,由慧資所生。」所以我們要明白,圓滿福德資糧是成就色身之因,圓滿智慧資糧是成就法身之因。另外,帝洛巴尊者也曾對那若巴說:「吾子那若巴,顯現此緣起,未證無生義,莫離積二資。」意思是說,我的孩子那若吧啊,一切顯現都是緣起法,都是因緣而生的,因此在沒有證悟實相之前,千萬不要忘記積累福德智慧二資糧。

    現在有些弟子成天開口閉口就是空性,一切顯現了無自性,因此福德與罪障都並不存在,集資懺業也無從談起,墮入斷滅邪見卻不自知;或者是整天嚷嚷著讓上師傳他甚深的法要與口訣,如果上師讓他從皈依發心的加行修起,或者做一點瑣碎的雜事,他成天都滿腹牢騷,覺得這是浪費了他寶貴的修行時間。然而,我們看真正的成就者又是如何修行的呢?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三十六歲的時候,在位於拉薩南的阿喀修行,因為念及凈除罪障、積累福德是修行的基礎,因此以一個大磐石作為曼陀羅,殷勤禮供,一直修到指端裂開,擦拭曼扎盤的手腕全是傷痕,卻沒有絲毫怨言。在修持過程中,他現量見到諸多本尊現前予以加持,文殊菩薩告其弟子妙吉祥海:「大師所見,並非普通幻相,須殷誠祈禱,未來有最極殊勝之因緣也。」一代宗師宗喀巴大師都要如此孜孜不倦、勇猛精進的積累福德資糧,而我們正是由於福德淺薄才投身為末法時代共業深重的凡夫,又有什麼資格只喜好談論高深的法要,卻對一切修行的基礎——積累資糧不屑一顧呢?事實上,如果沒有深厚的福德資糧作為堅固的後盾,一切功德無從生長,我們破除煩惱與所知二障也會困難重重,無論修持何種殊勝的妙法也不可能獲得成就,接下來我們再通過兩個公案加深認知。

 

3.修行增上需要福德資糧

眾所周知,上師瑜伽是為諸多大德所盛讚的殊勝修法,只要因緣具足,修行人可以不需依靠生圓次第而即身成就。以前薩迦班智達的上師同時也是他的叔叔,於是薩迦班智達向他祈請上師瑜伽的傳承,但遭到了拒絕,原因在於薩迦班智達一直將上師當作叔叔看待,沒有上師看作是佛,這與上師瑜伽的教義相違,並且由於缺乏真實的信心,勉強修習也不可能獲得任何悉地。以薩迦班志達的智慧,難道不懂得只有視師如佛才能得到加持這個最基本的教義嗎?他當然是明白的,只是由於缺乏福德的緣故,沒有辦法生起真正的信心,就算是殊勝的妙法擺在面前也只能望而興嘆。到後來,薩迦班智達身患重病,同時他的叔叔兼上師——扎巴絳稱也身患重病,他不顧自己身體、日以繼夜的侍奉上師,因此積累了不可思議的福德資糧,他終於將上師看作了真正的佛陀,上師也傳授了他上師瑜伽法,他因此得以親見文殊本尊,隨之疾病自愈,內證功德也獲得了生起,才明白一切都是上師為了度化他的示現。我們不難看出,扎巴絳稱本人其實根本不需要薩迦班智達去侍奉他,他只不過是以這樣善巧方便的形式,讓薩迦班智達通過侍奉上師而積累起了難以估量的福德,福德資糧具足後,真正的信心也就油然而生了,上師瑜伽這樣的勝妙之法,此時對於他來說才是符合他根器的應機之法。

另外,與之類似的例子還有佛陀著名的十大弟子之一阿難尊者。文殊菩薩曾這樣讚歎過阿難——「相如秋滿月,眼似青蓮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在佛陀的眾多弟子中,阿難以多聞見長,然而相比較頭陀第一的大迦葉、智慧第一的舍利佛、神通第一的目鍵連、說法第一的富樓那等等的名聞遐邇、光彩奪目,阿難尊者大部分時間是默默無聞、溫和低調的,他從二十多歲開始,極盡謙卑的侍奉了佛陀二十七年,佛陀的大弟子們逐一證果,他卻在佛陀圓寂的時候仍然沒有開悟,也由此原因在第一次經典結集時差點被排斥在外。最終他卻不負眾望,在結集前一晚的中夜當下證悟,次日顯大神通進入結集所在的石窟內。就像佛陀圓寂時預言的那樣:「阿難陀,你不要悲傷……你服侍我那麼久,勤勞而能忍耐,你對我沒有什麼缺陷,我將以這個功德報答你。你用心精進修道,你不久就會離開煩惱的系縛,能開悟證果。」正如佛陀所言,阿難的證果顯然不是在一夜之中無緣無故的突然發生,這來自於他數十年如一日的侍奉佛陀,沒有絲毫後悔與怨言,因此積累起了難以估量的福德資糧,同時佛陀的金剛妙語(佛法)——也即是佛陀清凈無染的離戲智慧才會如大海般源源不斷的融入他的心相續,在因緣聚合的當下,剎那間就獲得了證悟。

所以說,對於修行人來講,福德資糧非常重要,我們世間的福報受用源於它、出世間的根基需要它,修行的增上也仰仗它,從因地到果位,它都是必不可少的成佛基礎,它如同一塊肥沃的良田,在它的滋養下種植的一切善根才得以生長。如果缺乏福德資糧,我們成佛的因緣就並不具足,即便是上師傳授了上師瑜伽、大圓滿竅決等等甚深的法,也難以真正安住修習,無法獲得成就,正如佛在《阿彌陀經》中對舍利弗說過的那樣:「舍利弗,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因此,我們不要好高騖遠,應該踏踏實實從最細微處做起,不放過任何一個積累福德的機會,雖然往昔所積累的福德不同會導致我們今生先天的根器有一定差異,如果暫時各方面條件都不太好,也不要無謂的進行攀比和嫉妒,不僅於事無補還會造下更多的黑業,更不要因此灰心喪氣,只要掌握好方法,我們可以通過持之以恆的努力不斷讓自己的福德資糧增上增勝,歷經日積月累的聚集,我們世間的福報以及出世間的善根都會增長,這樣因緣也會隨之改變,成佛之因會越來越殊勝,在具德善知識的加持攝受下,就會有即身成就的機會。退一步來講,即便是一生當中沒有獲得很高的成就,但所做的一切努力也絕不會空耗,我們積累的所有資糧都將為來生的修行種下更好的緣起。

 

那麼,在明白了以上道理之後,我們具體應該怎樣去積累福德資糧呢?又怎樣能以最正確的方式積累起最廣大的福德資糧呢?接下來我們進行詳細的講解。

 

三、如何積累福德資糧

 

在積累福德資糧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從積累的方式、對境、發心、迴向四個方面來進行把握:

 

1、方式

關於積累福德資糧的具體方式,《大明三藏法數卷七》中這樣提到:「福德資糧者,謂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即六度中之前五度。」所以概略來說,我們通過如理如法的行持布施(上供下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法行,都能積累起無邊福德資糧。值得一提的是,密法屬於教證二法中的證法,因此在實修過程中有許多不共的方便之道能夠非常迅速的積累資糧,比如會供、煙供、火供、曼荼羅修法等等,所以相對於顯宗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證果的漫漫長路,密法之所以能夠即身成就的殊勝之處也就在於此。在這裡我們著重強調一下會供的修法。

如經論所言:「一切的福德資糧當中,最殊勝的積資就是修行會供。」年龍上師也曾說:「會供包含了一切有所緣的福德資糧和無所緣的智慧資糧的修法」、「能夠修行會供,是一切福德當中最殊勝的福德。」事實上,在整個會供的過程中,如果我們毫無貪染的呈設供品、安住自心的念誦儀軌,並以清凈廣大之心的迴向功德,那麼僅僅一次會供就已經同時具足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波羅密多,仰仗佛菩薩的加持力熄滅了病魔災難、 增長了福慧資糧、聚集了善妙因緣、降服了邪魔怨敵,一次會供所具足的「息、增、懷、誅」的利益功德整個虛空都無法容納,就像阿底峽尊者說過的那樣,一輩子不斷的努力積累的善根,也比不上通過一次會供修法所積累的福報殊勝。所以說,並不是所有積累福德資糧的方式都是一樣的,雖然說任何微小的善業我們都不應該忽略,但生死無常,一個人一生中用於修行的時間與精力極其有限,個人的力量也是相對微弱的,對於能夠起到事半功倍效果的善法我們就應該好好珍惜與把握,一定要非常重視會供的修法,一天都不能間斷,這樣就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積累起不可估量的福德資糧,尤其是在初十、二十五日呈獻會供、祈禱蓮師,蓮師會親自降臨到每一個對他有信心的弟子前予以加持,這是蓮花生大師親口的承諾。

另外,火供、煙供、曼荼羅等修法也非常的殊勝,也具足了不可思議的利益,尤其如果是在具德善知識的親自參與和加持下,一次善法所積累的世間、出世間的福報都是無邊無際的,就像螻蟻與大象的力量有著天壤之別一樣,我們依靠個人單薄的能力需要經年累月才能積微成著的資糧,依靠大成就者不可思議的加持力只需要剎那間便可以聚集。

 

 

 

2、對境

勤於修習會供、煙供等殊勝之法,當然也不代表我們就要忽略其他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以進行的供養、布施、隨喜等善業,這些善法也是我們積累福德資糧的良好途徑,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過程中對境的不同,導致的利益就會判若雲泥。經論有雲,最殊勝的應供之處為三寶,其中又以供佛為一切功德之最,如《僧伽吒經》中所言:「布施三千世界諸阿羅漢,不如供養一辟支佛;布施三千世界諸辟支佛,不如布施一菩薩;布施三千世界諸菩薩不如布施一如來(佛)所起的清凈心。」以清凈心供佛積累的福德非常大,印度著名的君主阿育王在其孩童時期玩耍的時候看見佛陀路過,非常歡喜的供養了佛陀一把沙子,雖然說沙子本身是不凈之物,由此緣起阿育王終生都罹患渾身發癢的皮膚病,但由於他當初供養的發心非常清靜無垢,以此巨大福報成為印度歷史上的一代名君,修行的善根也非常深厚,一生中修築了無數的佛塔,四處布施窮人,到臨死前都不忘做最後一次布施,顯然,這樣的福德業對於他生生世世產生的利益都是難以估量的。

    那麼,佛陀如今早已入滅,我們是否就失去了這樣無上殊勝的福田呢?當然不是這樣,如年龍上師所言:「能夠供養自己的至恩上師的話,那這種功德要勝過供養一切諸佛,因為他是一切諸佛總體的緣故。」因此,修行人應該視師如佛,積累資糧的最勝福田莫過於自己的上師,我們應該懷著《華嚴經》中所說的「敬師九心」,虔誠的恭敬侍奉上師,以深信不疑的信心祈禱上師,我們便能夠得到來自佛陀的加持,也能迅速積累起許多福德資糧。尤其是,如果自己的上師已經真正獲得了三身圓滿的成就,那麼其法性與佛陀本就無二無別了,以這樣的對境來行持頂禮、供養、侍奉等善法,並且無有任何懷疑的按照上師的言教做一切事,佛陀的功德智慧會不斷的融入我們的心間,在剎那間積聚的福德資糧更是無量無邊。

同時,除了上師三寶外,包括我們今生父母在內的、累生累世的眾生父母也是我們的殊勝福田,我們以他們為對鏡也可以行持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波羅蜜多,以積累起不可思議的福德資糧。眾生父母以各種形色漂流在六道輪迴中,作為我們修行的對境,他們承受著難以言說的苦痛,卻成為我們解脫成就的助緣,從這個角度來思維,我們平時所講的修行的兩種基本態度——對上師三寶要有無比虔誠的感恩之心,對眾生父母要有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也就是不言而喻的道理了。

 

3、發心

在行持善法的整個過程中,我們的發心也非常關鍵,懷著怎樣的發心行持善法將直接影響到所獲福德的大小,龍樹菩薩曾說過:「供養時發心的正確與否,將影響到其產生的福德大小。」那麼,什麼才是最殊勝的發心呢?往昔,舍利弗曾經供養給佛陀一缽飯,佛陀轉身就把飯布施給了一條狗,佛陀問舍利弗:「你以飯施我,我以飯施狗,二者誰得福多?」舍利弗回答:「應是佛得福德多。」表面上看起來,這與我們之前所講「佛是最勝福田「的道理相矛盾,但其實不然。雖然佛是無上福田,而狗只是業障深重的六道眾生,但由於舍利弗供養的發心萬億倍不及佛陀無漏無暇的利他菩提心清凈圓滿,所造業的意樂差別極大,因此導致了獲得福德的差別也極大。所以,如果能夠在菩提心的攝持下行持善法,哪怕僅僅是獻一朵花,燃一炷香,行一個禮拜,修一次忍辱,都能為我們積累起無上的福德資糧。如《寶蘊經》中所說:「如果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有情各各都興建大如須彌山的佛塔,對於諸塔,復經微塵數的大劫,用一切可供養之物承事供養,但比起一位菩薩不離一切智心(菩提心)散一朵花,後者所得福德遠勝過前者。」又如佛陀在因地行持菩薩道時,曾無數生的在菩提心的覺照中布施出自己身體的各個部分乃至整個生命,而不起一點嗔恚,每一次都為他最終成就佛果的道路圓滿了數以萬劫的福德資糧。所以我們也要明白,要成就佛陀一樣無上正等覺的果位,必須要發殊勝廣大的菩提心,這樣不僅能累積無邊福德,還會避免落入聲聞乘之道,如果修習無上金剛乘卻最終只證得阿羅漢的小乘果位,這樣也未免太可悲了。

然而,如果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確實沒有辦法用實物行持善法,也暫時無法真正擁有像佛陀一樣金剛不壞的利他精神,勇於用自己的生命做布施,那麼也可以隨時以清凈的發心進行意幻供養和布施,我們可以觀想在虛空中幻化出微塵數的貢品(也可以包括自己的身體)來供養微塵數的諸佛,再在諸佛放光加持下布施給無量眾生,相比較實物供施而言,雖然僅作意幻供施在來生的世間果報顯現上會有差異,但如果在整個過程中以遠離任何貪染的清凈心、利益一切眾生的願菩提心作攝持,所積累起的解脫成就的福德資糧同樣是不可思議的。

 

4、迴向

當然,身為福薄慧淺的薄地凡夫,由於相續中五毒習氣熾盛的緣故,在我們行持任何善法的時候都不可避免的受到習氣侵擾,夾雜著貪執、嫉妒、攀比、後悔等等不好的心態,在這樣的心態驅使下無法圓滿真正清凈無染的善法,所積累的福德資糧也容易轉化為有漏的人天福報。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屢見不鮮:他或者富貴顯榮如多聞天子,或者位高權重如轉輪王,他博覽群書辯才無礙,他足智多謀出類拔萃,他彷彿嘗盡了這世間一切善妙之果,卻偏偏對了脫生死的無上解藥——佛法生不起一點信心,即便是偶有興趣進行了解,也僅僅限於理論的推敲、學術的研習,他的世間福報好像須彌山一樣廣大堅實,相比之下他解脫成就的機會卻像芝麻一般微小可憐。這樣的人,不得不說他往昔確實積累了大量的福報,但由於沾染了太多的貪心與執著,所做的善業全部轉化為世間的受用,成熟一次後便會山窮水盡。從這個層面上來理解,如果無法成為我們解脫成就之因,反而阻礙我們走向究竟安樂之路,這樣的有漏「福德」都並不能算是真正的「福德資糧」。

所以,除了用正確的方式積累福德資糧外,我們還需要確保我們所積累的是真正的福德資糧,為此我們應該在行持善法後如理如法的進行迴向——要將我們獲得的福德與善根都毫無遺漏的迴向給自他一切有情成就無上菩提之因,這樣可以恆時避免善根被自相續中的貪慾所摧毀,也能因此同時積累起世間、出世間的福報與善根,對我們生生世世的修行都大有裨益。在將來因緣和合時,在世間所成熟的任何受用都不會成為束縛我們而下墮的惡因,而將會轉化成我們為利益有情眾生而行持善法的助緣,例如上供下施、興建寺廟、護持三寶事業等等;同時我們出世間的根基也會非常深厚,對世間八法容易生起厭離心,對上師三寶容易生起清凈的信心,也會有殊勝的因緣跟隨具格善知識實修,成就後利益眾生的力量在世間也將顯現得更加強大。

 

 

 

綜上所述,積累福德資糧應該採用殊勝的方式、以無上福田作對境、在利他菩提心的攝持下進行,最後以正確的方式進行迴向。如果我們持之以恆如是修習,福德資糧自然會不可思議的增長,成佛的因緣也會如上弦之月一般逐漸盈滿。另外,此文雖然著重對福德資糧進行講解,但要明白智慧資糧也是不可或缺的成佛之因,正如佛經中所說:「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圓滿佛果需要福慧雙修,願一切眾生都能福慧圓滿,二障清凈,離苦得樂,共證菩提。

                                        弟子整理    2014-3-27

轉自 妙覺善緣共修論壇

 

「共修系統」使用說明

http://www.miaojsy.com/forum/home.php?mod=space&do=home

 敦珠父母仁波切介紹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875571&PostID=55756722

推薦閱讀:

求高手解一下《涅槃經》這句?
當修行、工作、夢想有衝突時候,該如何對待?
什麼是真正的解脫?
碎片化閱讀帶給我們的傷害
四正法聚

TAG: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