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之陰陽論相關資訊

太極拳之陰陽論

2010-3-1 23:34:18

老雲「萬物負陰而抱陽」古認為陰陽變化是宇宙基本規律中醫講「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太極拳家講:陰陽分天地判始成太極所謂陰陽分是指陰靜陽動、陰息陽生;天地判是指清濁二氣分、陰陽相化生萬物由此可見中醫與太極拳理論對揭示宇宙基本規律上看法是致中醫理論中講陰陽對立、陰陽消長、陰陽互根、陰陽轉換並且用些規律來說明體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用其指導臨床診斷與治療而太極拳理論是以為中心而推演圖中黑白分別為陰陽各自屬S線代表陰陽消長變化和運動中平衡關係其中黑中之白眼、白中之黑眼代表著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並隱喻著陰陽中具有無限可分中醫治療學中有寒熱、虛實、表裡等陰陽屬不同病症有溫、清、補、瀉和解表、治里等相應治法太極拳中則有動靜、開合、剛柔、虛實等陰陽屬之不同並有動靜變化、開合鼓盪、虛實分明、等陰陽屬不同體內外運動變化中醫學中五行學說是用來取類比象進行推演、歸類體臟腑之間生理功能病理影響相互關係以及用來指導臨床診斷、擬定治則其具體方法是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間生克乘中醫理論侮關係進行推演而法中講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門進、退、顧、盼、定五步也是按五行區分和掌握生克變化規律由此可知中醫學與拳陰陽五行理論上是相通治病目上也是致二者都強調要不斷地調整陰陽關係、和五行生剋乘侮關係(只是是用藥物是用動作導引而已)從而達到體內環境平衡即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太極之陽為形,即正確標準的拳架;太極之陰為意,即內功神氣之修鍊。 太極管煉拳叫盤架,但要「細」煉拳、「精」煉拳,把其總則、分度細摳。總則即太極一身之法,從頭到足均有其特定的要求。至於各式拳架由於繁雜精細,不是文字所能及的。現就其太極周身之法詳述如下。 頭有「頂頭懸」一說,但由於抽象難懂,很多人都無法真正體會到頭正帶來的展眉落腮、面呈微之益處。頭如何正?收顎吞咽使脖頸微貼衣領即可。如此既無頭頂帶來沖頭之嫌、又無低頭挺頸封督之弊。頭一正可領全身氣血活奮、兩腳輕靈、周身鬆快。 對於胸背的要求,坊間說法各異。正確的做法是,如要松胸背,必先張肘虛腋。把胳膊微內旋,讓腋下空出一個充氣空囊,汪公永泉有「腋下夾熱饅頭」的秘法留世,大家可細品味其中奧妙。 松腰是太極拳一松百松的關鍵。整個脊椎形如九曲株,太極拳是軟中有硬的彈簧剛體。人要硬很容易,不會武的也能掄拳頭打壞人,但這是硬碰硬。太極拳是屬於瞬間驚炸的發力形式,傷人不傷己。這是力學,需要身體有高度的彈性。脊椎是最難煉的,得法也需要相當時日。肩鬆開有肩窩為證,坐著腰椎前塌,站著往後弓,這是松要的憑證。 太極門自古即有蹲牆根的方法,但一般是煉拳兩三年後才傳授給弟子。因為此法不僅強度大,而且直接練習有沖頭眩暈現象。得真傳的門內弟子,第一年要煉的是一套開發命門的內功,形意門亦有此功,名為無極合一。是在配合調息的同時周身進行鬆緊的轉換,用以運化內氣。有此基礎一年以上,方可練習蹲牆根。此時蹲牆精力充沛、周身鬆柔,功力亦會突飛猛進。前兩步完成後,亦有更深層次的秘煉之法,以達到妙手境界。 太極拳的眼神運用充分體現了陰陽相濟的理法。攝出與斂入同時,但並非純用意念行使,完全是內功神氣的自然流露。用眼之法魏老(樹人)有「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相合」的精闢論述。 太極拳用掌多,用拳少。對於手形要有松握小氣球的意識。勁大易破、勁小易飛,如此之拿捏分寸與李仲軒先生評論薛顛飛法點香頭並無二致。都是敏感的東西,並非全然用勁用力可比。這小球如何拿捏的住又不會破,掌心留個空殼,將氣球容入,拇指尖與尖在遠處用神氣合勁,將小球牽住。還要將氣球放出去,指節舒張、圓撐,掌根推勁,小球隨之即飛,但中指根要有根線把她拴住,此亦陰陽相濟之理。

「陰陽相濟,方為懂勁。」太極拳的全部拳理拳法,統而言之,一陰一陽而已。陰陽相濟(互濟、交濟、互根、互孕、對稱、平衡等)的辯證關係,體現在太極拳的一系列運動、乃至一些細微的動作之中。為此,打好這套拳的關鍵,即在於如何把握住這一系列的陰陽之間的微妙關係。

先師陳照奎先生傳拳,特別是在分析太極拳的勁路時,處處都涉及陰陽關係,今擇其要者闡述上下、內外、左右、前後、先後、虛實、開合、剛柔、順逆、快慢等十個方面的關係。

(一)上下關係    上下關係,主要體現輕沉兼備的拳理,即逢上必下,逢下必上;有上有下,有升有沉;升中有沉,沉中有升。從整體上把握,只要有上升的部位,必然有下沉的部位,絕對不許升皆升,沉皆沉,一切都是為了穩定重心,維護平衡。例如「金剛搗碓」動作一,雙手螺旋上提,而胸腰螺旋下沉,屈膝塌腰。同一支手臂,手腕上升、而手指、大臂、肘關節則下沉。「金剛搗碓」動作五,右拳右膝上提,而左手、左腿下沉。「金雞獨立」勢,右手上托,右膝上提,而左手下按,左腿再屈,重心再下沉。如此等等,都是升中有沉,沉中有升,輕沉兼備。即便是有些動作四肢皆上升,雙腳騰空,而軀體部分,特別是腰襠部,仍要求相對下沉(如二路「搬攔肘」式動作一)。打拳的整個過程中,對刻都要注意,上有虛領頂勁,下有氣沉丹田和五趾抓地。即便是非常細微的動作,也要堅持輕沉兼備,如許多揚指坐腕(舒指塌腕)動作中,也是要求有輕有沉,有上有下;手指上揚,掌根下塌。從內氣、內勁看,也往往是要求四成上升,六成下沉;對拉拔長,上下對稱,升沉統一。從技擊上看,則要求上下相隨,上驚下取,上引下擊;甚至是上、中、下三盤同時並取,但支撐軀體的一條腿仍要屈膝下沉,以穩定重心(如「金剛搗碓」動作五)。因此,打拳切忌有上無下(飄),有下無上(失去領勁)等病。時刻注意做到上盤輕靈,下盤沉穩;四肢輕靈,腰下沉等等規律的要求。

(二)內外關係    內外關係比較複雜,首先要求內外一體的整體勁。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內動帶外動,即內不動,外不動;腰不動,手不發;大小動作均要求丹田帶動。同時,外形動作的熟練,又促使內部(丹田)運動。正如《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所云:「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內外互濟、互用。其次是要求做到呼吸與動作相濟,內呼吸(丹田)與外呼吸(肺部)相濟,做到內氣、內勁與外形動作相協調,順遂,內氣的周天開合與肢體的動作開合要一致,切忌內動外不動或外動內不動。內外關係,還有一個意與形的關係。有的拳種重意不重形,甚至要意不要形。而陳則是既重意又重形,要求形神兼備,要求意、氣、力、精、氣、神高度統一。從更高的境界要求,太極拳應該把肌體鍛煉與性格、氣質修鍊統一起來,使身心得到全面。因此,打拳時還要注意眼神所向,注重意念力的培養,使精、氣、神完美統一。

(三)左右關係    「拳者,權也。」(陳鑫),打拳過程中要使自己身體象一台秤,隨時保持左右平衡。其方法就是「左發右塌,右發左塌」,「沉左臀翻右臀,沉右臀翻左臀」。凡是右手臂發下沉采勁時,則重心必須偏左;左手臂發下沉采勁時,則重心必偏右。左手往前發勁,右時要後稱;右手向前發勁,左時必然後稱(如「掩手肱捶」最後發勁)。雙手同時向右發勁(如「六封四閉」動作三),左臀必須下沉;雙手同時向左發勁時,右臀必然下沉(如「第二金剛搗稚」動作二)。總之,逢左必右,逢右必左,以隨時維持自身平衡。切忌一頭沉,跟頭棍;切忌左右歪斜,左右搖擺。此外,在左右關係中,還有一個左右與中間關係問題。即不論向左向右運勁、發勁、都要保證不失中,保持中盤中正安舒,維護「大本營」的穩定。象下棋一樣,老帥不能輕易離位,因此,左右手常常是有一隻在中線(胸前、腹前、眼前,或兩膝前中線),就是為了不失中。再次,發勁時還有左右一體之要求,即右拳向右前發勁,左拳(肘)必然向左後稱勁,這時開胸合背,左稱之勁通過脊背傳導至右拳,使左右在螺旋中發勁整體若一(如「掩手肱捶」動作五)。

(四)前後關係    「前去之中必有後撐。」前發後塌,逢前必後。同樣,後退之中必有前進(如「倒卷肱」,二路之退步「獸頭勢」)。做到退中有進,前後兼顧。一般後退之步要以腳頓地發勁(勁傳導至前手),又是一個前後一體,即後撤頓步所發之勁力(反彈力)與前手發勁既對稱又合一。同時,後撤之腳還可以套擊、扣套敵人之前腿。這樣,一退一進,邊退邊進,下退上擊,後退之中有前擊,又是一個「前後相濟」。又如「左沖、右沖」勢,有前有後,八面支撐,以保持重心穩定,自身平衡。因此,打拳切忌前俯後仰,切忌彎腰、挺胸、蹶臀、跪膝(膝蓋超出腳尖)。打拳還講求「耳聽身後」,也是為了打前防後,前後兼顧。

(五)先後關係    或稱「往複關係」。《拳論》有云:「往複有摺疊」摺疊者,即從反面入手的一種來回勁,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前先後,欲後先前;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收先放,欲發先蓄;欲要先給,欲給先要等等。技擊中的「聲東擊西」,先化後發,先引後擊,「引進落空合即出」等要領,都是這種往複摺疊勁的運用。所以,太極拳架中許多動作的組合,都是忽左忽右,一上一下,一引一進,一反一正,一卷一放等等。尤其發勁之後,必須有一個「接勁」,接勁實質上就是這種欲左先右的摺疊勁。例如「懶扎衣」結束之後,接「六封四閉」,右手一定先向右棚一下之後再向里收。「前螳」接「第二斜行」,也是右手先向外棚一下再走下弧里收。其技擊含義就是「欲要先給」,先給對方一點棚勁,從而加大對方向外的反彈勁,以便更有利於「引進落空」。「兵不厭詐」,就是這種先後關係在拳法上的體現。拳法中還有「後發先至」一說,如何解釋?我認為其中有兩層含義:一是我不主動進攻別人,我處於應擊者的地位,但一旦對方出手,與我交手,我即神速擊之;二是我不先發勁,讓對方先發勁,我對來力先引化之,化其實,探其虛,即先沾連粘隨,從不丟不頂中討消息,然後快速擊其要害,破其根節而取勝,故「後發先至」還含有「後發先勝」之意。

(六)虛實關係    不倒翁為什麼不倒?一是它只有一個重心,二是它的重心總是偏下,三是它的底都是圓形的,四是它上虛下實、上輕下沉。人,卻有兩隻腳,如何掌握這種「不倒翁」的本領?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虛實互換,虛實互根,並且注意重心下移,在倒換重心時襠走下弧(為了在倒換重心時仍能保持下盤沉穩),以維護自身的動態平衡(又稱為隨遇平衡)。那麼全身在複雜的運動中,各個部位,特別是四肢,如何和諧地相互配合,來達到這種平衡?這裡要把握三種虛實關係:一是重心虛實的調整,二是發勁時的虛實關係,三是手足虛實的搭配關係。整套太極拳在行功過程中,重心不是偏左就是偏右,兩腳在虛實倒換中以維持身體平衡。兩腳虛實比例一般是四六開,也有三七、二八開的動作(如虛步、仆步等)。發勁時,發勁之足為實,另一足為虛(與重心虛實是兩碼事)。上肢發勁與下肢配合問題,按陳照奎老師教拳,左手向前們下,或向下發勁,左腳必然為虛。但是,左手如果是向前偏上,或向上發勁,則左腳也可以是實。這與那種強調「凡左手發勁左足必虛,的機械虛多論大不相同。

(七)開合關係    把握開合關係,要注意四點:①欲開先合,欲合先開,即逢開必合,逢合必開;②開合相寓,即開中有合,合中有開。如「白鶴亮翅」定勢)雙臂展開而兩足相合、足合而膝檔開,兩臂開而兩手相合。而且先是兩手虎口相合,最後又變作兩手掌根相合。又如「初收」動作一,兩手相合(上搓勁),而兩肘卻要棚開(為加大搓合勁)。「懶扎衣」動作三,則是上合下開,總是開中有合,合中有開;③掌握處處都有一個開合,例如,胸開背合,背開胸含。就是一隻手中也有開合,如大小魚際合,拇指與小指合等等;④要講求外形開合與丹田開合相配合,動作開合與內呼吸開合相配合,從而做到內氣鼓盪,外形飽滿。陳照奎老師講:「時誰能合誰能贏。」他不僅要求手與手合,手與腳合,肘與膝合等等,而且要求有時左肘與右膝合,右肘與左膝合等等、要求把周身的勁合到一個著力點上,合到對方的,重心線上。開也是為了合,欲發勁,必先求勁合。「引進落空合即出」,就是強調一個合字。

(八)剛柔關係    剛柔相濟,剛柔互補、互孕,是太極拳的主要特徵之一。剛柔相濟的勁力,是整體性的(剛與柔不可分)、螺旋式的、輕沉兼備的一種彈性勁。不論勁大、勁小,不論動作快慢,不論是蓄、是發,其勁力都是剛柔交濟,即陳鑫所云「五陰五陽稱妙手」。太極拳的「棚」勁即是這種剛柔相濟勁的總概括。棚字,有向外支撐,膨脹之意,如氣球、輪胎、彈簧、鐘錶發條等等,都是這種棚勁的形象化。《拳論》雲「筋骨要松,皮毛要攻」,也是這個含義。又例如農民趕牲口的鞭子,鞭桿是柔的、鞭梢是柔的,但是發抽打勁力時,則是非常有力的非剛非柔、又剛又柔的彈性勁。陳鑫云:「是藝也,不可謂之柔,亦不可謂之剛,只可名之為太極。太極者,剛柔兼至而渾於無跡之謂也。」

(九)順逆關係    陳式太極拳以順逆纏絲為其精華。非順即逆,處處皆講螺旋式的纏絲勁,不論是開合、虛實、剛柔快慢變化,都要走。順與逆的變化,是根據著力點的變化而變換。因此雙手、雙臂、雙腿,都是一順一逆,或雙順雙逆的摺疊變化,其變化的依據往往是根據敵人力點的變更而變化。有人認為手臂可以雙順雙逆,腿部只能一順一逆,不能有雙順雙逆。他認為雙順必後仰,雙逆必前俯,陳照奎老師則認為不能絕對化。例如「倒卷肱」退步時,撤退之步里扣,兩膝里合,就有一個短暫的雙逆過程。從技擊上看,這時雙腿里合,正是用膝擊或足套對方腿的時機。中的沾連粘隨,化打結合,都是靠順逆交替變換,不斷變更著力點,以達到化實擊虛之目的。所以,馮志強老師說:「推手的訣竅,一順一逆而已。」此外,為了在順逆變化時避免飄浮之病,還必須注意在手的順逆變換時要坐腕(塌腕),以腕為軸。同時,要注意垂時、松肩。注意不論梢節、根節,順逆變化都要走腰勁。

(十)快慢關係    事物都是波浪式前進,為了體現太極拳的節奏感,打拳速度要快慢相間,即有快有慢,忽快忽慢。不僅一套拳有快有慢,有高潮,而且一個拳勢,甚至一個動作,也要有快有慢。例如走一個圈,下半圈慢(蓄勢或引化),上半圈快(發勁),這樣打拳既不累,不平板,又易引起興趣,做到活潑潑地汗流而不氣喘。從技擊上看,這種快慢相間的鍛煉方法,利於增強發放彈抖勁過程中的緩衝力與爆發力的結合,並且有利於迷惑敵人。正如陳鑫所云:「虛攏詐誘,只為一轉。」當然,在學習和練拳過程中,快慢可以由人自行調節。例如:一路拳比二路拳要慢;習拳時慢,發勁時快;練套路時慢,練單式時快。習拳時必須慢,慢方可動作到位,勁力到位,處處規矩。練單式則必須快,快方可練速度,練力量,以增功力。練功時慢,表演時快。而且要注意慢中有快,快中有慢。做到慢而不獃滯,快而不丟,快而不亂,快而不丟纏絲勁,不丟動作,不忘輕沉兼備;快而不失沉著,慢而不可間斷。

打拳時能處理好這十個關係,其拳的功力和神韻就可觀了。此外,在應敵實戰之中,還要運用陰陽相濟的原理千方百計破壞敵人的平衡。運用纏絲法,設法以我之陽擊敵之陰,以我之陰化敵之陽。並且要千方百計使敵陽之更陽,陰之更陰(如推手中之打空、打回、打直等等戰術),使他陰陽不能互濟,使他陰陽離決,從而失去平衡。只要他失去了平衡,如何擊打和發放,就都好辦了。《內經》有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運用到技擊之中,就是千方百計使我本身陰陽互濟,而使敵人陰陽離決。按《老子》的說法,這叫「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推薦閱讀:

太極拳損傷及恢復
【百家爭鳴】陳家炮捶不是太極拳?
徐曉冬和雷雷的比武,說明了什麼?苗青
太極拳傳習錄
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24式拳譜

TAG:太極拳 | 陰陽 | 太極 | 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