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窮富論--《資本論》參考必讀文

一個經濟學教授推薦的《資本論》參考必讀文

不看《資本論》,不會知道它說什麼;只看《資本論》,不會理解它說什麼。我對資本論的感情發展歷程是:從反感到佩服(要拍磚的請耐心看完下文)。  

    我無法在一篇短文中細緻說明自己的觀點,先挑兩個大部分人關注的問題說說:1、勞動價值論說的是什麼;2、我們能從資本論中學到什麼。  

    1、勞動價值論說的是什麼?  

    勞動價值論說的是「衡量標準」。  

    我們買西瓜,需要的是水分和甜,但是,我們按斤買賣,因為我們無法直接衡量水分和甜,有時候我們通過看顏色、聽聲音、品嘗等手段以補論斤買賣之衡量手段的不足。而勞動,就是一種廣泛的衡量交換比例的工具。  

    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主要來源於斯密和李嘉圖,勞動價值論並非馬克思首創。  

    從亞里士多德開始,人們發現不同的東西可以交換,並且有大致固定的一個比例,能夠交換的東西一定有一種共同的東西存在,否則沒有辦法衡量,到馬克思為止,包含著勞動被認為是所有商品的共同特徵,緊接著馬克思的理論,就出現了效用論,說效用是所有商品的共同特性。  

    毫無疑問,在馬克思的體系中,效用和使用價值同義,每個人的效用不同,不能比較不能疊加,馬克思認為這個無法作為交換的衡量手段,尤其是不適合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交換衡量工具。  

    單從衡量手段看,效用是所有時代任何地點的物品都具有的特性,而勞動是勞動產品才有的特性。很多人批評馬克思的理論解釋力不強,不能解釋非勞動產品的交換,可惜,這正是馬克思要避免的,馬克思要解釋的是「資本主義社會」,他認為能適用於一切社會的經濟規律不能解釋特定社會的現象。  

    換句話說,即使我們採用效用論,解釋具體的「資本主義社會」時,我們會加入一些約束條件,最終還是回到了馬克思的領域。  

    更多的話我不說了,只說明一下,所有對馬克思的批評,西方經濟學家公認最有力的是:龐巴維克的馬克思體系的崩潰。龐巴維克說:對馬克思理論的批判沒有取得成功,是因為那些批判的人太差。龐巴維克的貢獻在於:時間。後來費雪沿著這一道路,用時間把資本概念徹底一般化。具體內容我不說了。  

    2、我們能從資本論中學到什麼

    這個問題很大,資本論是寶庫,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際應用,我們都可以從資本論得到教益。

    對個人來說,資本論比其他的經濟學著作都實用,國富論、經濟學原理等教會我們理論和方法,資本論卻直接教給我們致富之道。  

    資本論直接分析的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英國。直接分析的是社會上存在的兩大階級——窮人和富人。分析了富人和窮人不同的行為方式,分析了富人和窮人對待同一政策的不同態度,總之,馬克思使用可大量的數字和史實,說明窮人越窮富人越富的秘密。

    我沒有見過任何一本經濟學教材象資本論這樣直接交給你致富之道的——富人緊緊圍繞資本,而窮人被富人利用(沒有資本)

    資本論最具特色的地方在於:它實實在在的提供資本主義社會運行的現象和規律,揭示了富人致富之道。

    這實在是太有現實意義了:富人在不斷鼓勵工薪階層消費,電器、汽車、旅遊、貸款,所有這些,都是為了不讓窮人有資產,而富人自己,卻總是在積累資產。看看身邊的工薪族,好不容易湊了點錢,富人就賣房子給你,還提供貸款,讓你負債的同時,還讓你自以為房子是「資產」。

    資本論中對此有直接的論述:提高房地產價格,可以讓工人為了買房工作更久,而且通過賣房,資本家可以得到更大的資金去繼續投資。馬克思激烈批評這一觀點,而現在,這一幕正在中國上演。

    讀資本論的人很少,贊資本論的更少,可是罵的人不少。作為讀過原著的人,我在這裡寫點自己讀資本論的感受,沒有嚴密系統,算是一鱗半爪的資本論簡介吧。

    就接著前面的序號下來吧。

    3、資本論錯在何處——賺錢是需要時間的

    有無數人批判資本論,可是無論你用風險承擔、談判、博弈等等理由都無法推翻馬克思的一個核心理念:存在一些人,只付出資本,「什麼也不做」,就能獲得收益。

    前面說過,對資本論最有力的批判來自龐巴維克,龐巴維克指出「什麼也不做」的這些人,付出的是「等待」、是「時間」。馬克思發現勞動者付出了勞動時間,可是發現資本家什麼也不做,龐巴維克說資本家也付出了時間。所以我們看見利率都是按照時間不同來界定的。

    龐巴維克在《資本與利息》中說:工人應獲得他的產品之全部價值這個完全正確的定理,可以理解為工人現在應獲得他的產品之全部現在價值,或是將來應獲得他的產品之全部將來價值。

    費雪的利息理論完成了這個資本概念的一般化,在《利息理論》中,費雪舉例說:種樹的勞動價值5元,25年後樹值15元,為什麼工人沒有獲得15元?答覆是:他可以獲得15元,只要他等待25年。

    這就是西方經濟學家公認的對馬克思理論的最有力批判。

    通俗一點說,就是:馬克思忽略了賺錢是需要時間的。所以,一夜暴富是偶然,年收益率28%,堅持幾十年就是巴菲特!

    4、資本論對在何處——賺錢要在正確的場所

    現在討論得如火如荼的市場機制建設問題,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很簡明的指出了要件:那裡占統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權和邊沁。

    自由——法律上平等的自由的人締結契約;

    平等——等價交換;

    所有權——只支配自己的東西;

    邊沁——利己心。

    在這個市場上,馬克思正確的指出:只用自己的東西作等價交換,你是賺不到錢的。

    到哪裡賺錢呢?馬克思說:……進入門上掛著「非公莫入」牌子的隱秘的生產場所吧!在那裡,不僅可以看到資本是怎樣進行生產的,還可以看到資本本身是怎樣被生產出來的。賺錢的秘密最後一定會暴露出來。

    賺錢靠生產而不是交易,這是一個原則。買股票的人多了,如果你經常買進賣出,那是交易,是希望比其他人聰明,你贏他輸;如果是關注企業經營,象巴菲特,那是參與到生產過程,是資本家,是資本增值。

    所以,要賺錢,堅持兩個原則:一是時間,要有耐心,排除暴富心理;二是場所,參與生產過程,不要投機。

    5、為什麼那麼多人討厭資本論?

    資本論從出版到現在,一直就有很多人討厭。討厭的原因分為三類:

    (1)馬克思的雜文式表述

    (2)馬克思的革命式語言

    (3)對資本論的誤解

    先說(1)雜文式表述

    平心而論,與李嘉圖等許多古典經濟學家的著作相比,資本論不難懂,而且馬克思、恩格斯的文風和魯迅類似,罵人十分尖刻,舉例貼切,生動有趣。可是被罵的人感覺不同,任何人被這樣諷刺都不會舒服,即使你說的有道理,我就是不承認!

    (2)馬克思的革命式語言

    誰都知道,馬克思的結論是:資本主義終將滅亡。很多人有這個結論,別人沒有得到象馬克思這樣的待遇。比如熊彼特,不但不被罵,還很被推崇。所以,說資本主義要滅亡可能並不是馬克思遭到反對的根本原因(他也說過資本主義不是可以人為消滅的,是歷史發展必經階段,所以後來有陳獨秀的二次革命論)。

    馬克思遭反對,很可能是現實的工人運動以他的理論為名義引起的。我說名義不說指導,是因為事實上馬克思理論並不說明當時應該有那樣激烈的工人運動(這點下文再說)。

    (3)誤解

    痛罵資本論的絕大多數人,都出於誤解。我見到的幾乎所有罵資本論的人,都說自己不需要讀資本論,並且說已經知道資本論說什麼了。讀過他們的「罵言」,我確信他們並不了解資本論說什麼。我會在後面逐步介紹資本論的一些內容,供大家「罵」。

    6、資本論過時了嗎?

    這是個問爛了的題目了,我見過的正反雙方都不合我的意。所以我有必要說說。

    要知道資本論是否過時,首先要知道資本論說的什麼。

    資本論說的是市場為主導的經濟,說的是當時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所以,認為資本論是我們搞計劃經濟時的指導,現在搞市場經濟資本論就過時了,這種觀點是正好搞反了:計劃經濟時代資本論才是「過時」了,市場經濟的規律正式資本論要說的東西。

    那麼,關於市場經濟,資本論是正確的嗎?

    用一句周星馳電影的台詞來概括:猜對了開始,沒有猜中結局!!

    馬克思準確無比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可惜對結局的預測錯誤,功虧一簣。就是這一點錯誤,讓人們以為前面全錯。

    我撿主要的路線說吧。熊彼特大大誇獎馬克思,其中一點就是:馬克思是那個時代預見到「大企業出現」的唯一一人!(僅此一點就足夠任何一個經濟學家留名史冊)。馬克思的理論邏輯是:企業之外是市場(見前面4所說馬克思的4個市場要件),企業之內是計劃管理。資本主義的發展必然是企業越來越大,到企業大到一定程度,計劃就取代市場成為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機制,計劃管理的社會主義出現了。

    這個說法並不是我強加給馬克思的,列寧有句名言:國家就是一個公司。這句話被科思在很多地方提到,科思對這句話的啟發含義極其推崇。大家都熟悉,科斯是新制度經濟學的鼻祖,他解釋了市場為什麼會被企業(計劃)所替代。科思的意思是:企業不會大到一個國家的程度。

    前面說過,龐巴維克和費雪說明了「什麼也不做」的資本家為什麼可以獲得收入,但是即使如此,也並沒有推翻馬克思說企業會越來越大,直到計劃成為社會主導地位的這個演變過程。到了科思,算是推翻了整個國家會變成一個公司這樣的論斷。(這裡可以提一下哈耶克,不細說,有興趣的自己看看)

    從經濟邏輯上看,一個小國是可能成為一個企業那樣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比如現在有些跨國公司,其規模並不亞於一個小國家。

    總體來說:到大企業的分析為止,馬克思沒有大錯(一些錯誤也是同時代人都沒有解決的問題),說企業可以無限擴大,直到全世界都成為一個企業,計劃主導。這個是錯了。

    以後來人的觀點看:馬克思說對了資本主義的開始,猜錯了資本主義的結局!!!!

    要說過時,等資本主義消失之後吧!

    套用馬克思本人的一句話:說的正是閣下的事!!!

    7、馬克思是馬克思主義者嗎?

    前面提到過,馬克思的理論並不能說明當時應該有激烈的工人運動,現在做點說明。

    馬克思沒有固定收入來源、沒有職業,可是恩格斯是資本家,這真是奇妙的組合。

    如前所述,馬克思預見到大企業的出現,並認為企業將越來越大,直到整個國家都成為一個企業——計劃管理實現。因此,企業沒有大到那種程度時,資本主義就不會退出歷史舞台。在馬克思看來,「規律」不是人為能夠改變的。

    事實上,當時的工人運動組織並不是馬克思親自領導,基本上是那邊有了組織,然後請馬克思去發表言論支持一下,就好像現在的名譽校長一樣,掛個牌而已。馬克思有時候想參與進去,那是會遭到抵制的,大家可以看看《馬克思傳》。因此,很多工人組織的做法和說法並不和馬克思理論吻合。馬克思自己曾說過: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從開始到現在,很多自稱為馬克思主義者的人並不是和馬克思本人的理論一致的。

    8、馬克思反對供求分析嗎?

    很多人說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不如供求分析好。這實在不是一個好問題。

    馬克思自己就是供給需求分析的專家,資本論中到處都是供給需求分析。

    那麼,馬克思到底怎麼看待供給需求分析法呢?

    了解一點經濟學的都知道,西方經濟學認為: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供給和需求達到均衡,就形成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並且這個均衡就是和諧社會。

    換個說法:供求分析說的是「什麼決定了價格」,然後直接得到「均衡價格很好」。

    馬克思也用這個框架,但是,馬克思分析的重點在於:其他條件不變這個假設中的「其他條件」。

    也就是說:馬克思關注「資本主義條件下,什麼決定了價格」以及「價格決定了什麼」(因為他發現均衡價格的世界顯然不和諧)。

    這裡有點抽象,我說的直接一點:馬克思發現當時社會的均衡價格決定了富人永遠是富人,窮人永遠是窮人。而其他學者說,均衡價格很好,大家獲得應得的,很和諧。

    可是,當時的英國,工人階級的日子和現在的農民工一樣,生命安全都沒有保障,說和諧,誰都不信!(資本論中引用大量工人生活實例與數據,都來自英國政府公布的政府調查報告)。

    9、馬克思的工資理論及其現實意義

    馬克思的工資理論直接點明了窮人為什麼永遠是窮人的秘密。

    關於工資理論,我這裡只說說勞動力價值的定義(沒有辦法長篇大論)。

    這個定義很多人已經是爛熟了,不過,沒多少人認真思考過。

    這個爛熟的定義就是:勞動力的價值就是維持勞動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馬克思緊接著這個定義,做了一些說明,指出:和其他商品不同,勞動力的價值規定包含著歷史和道德的因素。

    馬克思的意思是:歷史不同(氣候、風俗、習慣等),「必須的生活資料」不同;社會道德不同(隱性的社會規則),「必須的生活資料」不同。

    這個說明不可小看,它直接點明了窮人永遠是窮人的秘密。

    這個秘密就是:窮人只能消費,不能讓窮人有多餘的錢(余錢有可能轉化成資產)。

    我們都知道,社會產品越來越豐富,工資水平越來越高,但是,工薪階層還是工薪階層。為什麼?窮人只有消費,沒有餘錢積累資產。

    工資很低時,我賣給你手錶、自行車;工資高點,我賣給你電視;再高點,我賣給你空調;再高點,我賣給你房子;工資不夠高?我提供貸款,讓你以後的工資也不剩!!

    這些行為都是自動的,為什麼?從小就培養你的「消費觀念」,到死都不教給你「投資觀念」。你見過學校教你怎麼做老闆嗎?都是教你做個好僱員!!!長大後,沒有固定的老闆(穩定工作)你還不安呢!!

    窮人沒有投資意識,也缺乏投資技巧(渠道),既不想也不會!!

    富人呢,從小就教給孩子怎麼做老闆。他們知道要投資,即使犯錯誤也去投資。

    所以,大部分工薪族的孩子是工薪族,大部分老闆的孩子是老闆。

    為什麼會這樣呢?記住黃金規則——有黃金的人制定規則。

     馬克思工資理論的精髓就是:永遠不要讓工人有餘錢投資,鼓勵他們消費吧!!!沒錢的話,預支未來吧,現在就讓他們未來也沒有餘錢。——這就是僱傭工人的生產與再生產!!

    不理解馬克思工資理論的精髓,我們就是永遠的「房奴」、「車奴」……無窮無盡的「資本之奴」。

    11、誰是真正的資本家?

    賈寶玉有個別號,叫「富貴閑人」,薛寶釵的評論是:世人富貴者不得閑,得閑者難富貴。

    真正的資本家就是「富貴閑人」,並且不依賴於他人、只依賴資本。

    有人說:我不羨慕富人,他們整天忙得要死,根本沒有自己的時間;

    還有人說:我最煩那些有錢人,除了燒錢,什麼都不懂,思想空虛。

    其實,這兩種富人都算不得資本家。資本的本性是自動增值,離不開的東西不是真正的「資本」,因為它需要「照顧」;資本還有一個與生俱來的特性是積累,伴隨著資本家的「小氣」,只懂燒錢的人是暴發的「勞動者階層」,他們盼望「過得像富人」,形似神不似!!

    真正的資本家歡迎這種誤解,因為這樣更能保守資本家的秘密。

    馬克思把資本主義社會分成兩個主要的階級:資本家和僱傭工人。精闢——直指本質!!!

    現實中,資本家和僱傭工人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資本家了解自己也了解僱傭工人的一切;僱傭工人完全不知道資本的秘密,自己也被誤導。

    資本家在物質上通過低工資、物質消費引誘等方法,封鎖工人通往富裕階層的道路;在精神上通過教育引導、消費示範等手段,封殺工人通往富裕階層的思想觀念。

    資本家階層,主要採用物質(低工資)方面的措施對付低級工人;主要依靠精神(觀念)方面的措施對付所謂的「中產階級」。我們看到的現象是:低級工人量入為出,不可能構築資本;中產階級貸款消費,根本沒有構築資本的觀念(或者購買自以為是資產的負債)。

    當中產階級瀟洒地刷信用卡時,資本家在一旁竊笑,並構思著還有什麼東東可以發展為「必須品」。

    總結一下:資本家視資本為第一位,積累和自動增值是資本的特性。

    什麼時候我們可以停止工作,僅靠資本的自動積累和增值就能過上富裕的生活,就算是真正的資本家了。

    從現在開始,構築自己的資產吧,不要急著為不必要的「必須品」付賬了!!!

    12、資本論脈絡——資本至上

    書名《資本論》,可是很多人卻總會忘記「資本」是馬克思理論的核心。

    馬克思要解釋的是市場經濟主導的社會中:富人越來越富,窮人總是受窮。

    秘密就是「資本」。

    掌握資本,就可以靠資本收益來生活,並且資本還會自己增殖,所以,越來越富,成為「自由人」。

    沒有資本,就只能靠出賣勞動力為生,只有選擇老闆的「自由」,成為別人「資本的一部分」。

    資本是怎樣自動增殖的?僱員是怎樣自動出現在市場上的?是什麼局限條件讓這種現象保持下去的?——這就是資本論要告訴我們的。

    第一卷:資本的生產過程——致富的終極秘密;

    第二卷:資本的流通過程——致富的動態過程;

    第三卷: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掩藏資本秘密的表面現象(我們看到的和諧生活)。

    我們看到社會的運行現象,然後去分析產生這些現象的過程,最後探究最深層的本質。馬克思的描述是倒過來的:先說本質,再到過程,最後演變成我們的生活表面。這種方式很獨特,也和很多學者不同。

    就好像,一個美女,我們先看見表面的漂亮;然後去掉表皮,分析血肉;最後分析皮肉的依託——骨架。興趣盎然的過程,即使看到最後的骷髏,心裡知道那是美女的骷髏,不必害怕。

    馬克思不同,先給出一個骷髏(煩死人了),再往上添加血肉(好噁心,快跑),結果,馬克思在第三卷完成美女造型時,看的人寥寥無幾(甚至還有前面的噁心感,先入為主啊)。

    特別是馬克思說這個美女終歸是要老、要死的,更是大煞風景!!

    總結一下:《資本論》通篇說的是資本的來源、積累與自動增值的過程與條件。

    不同的社會和歷史階段中,這些東西表現形式不一樣。比如:想想我們當前的資本原始積累與增殖過程以及工薪族階層的生活,對照一下不是很有啟發嗎?

    13、資本家可恨嗎?

    資本家不可恨,還很可愛!

    馬克思也不恨資本家,《資本論》不是《資本家論》。馬克思一生最鐵的哥們和「衣食父母」就是資本家——恩格斯。馬克思晚年也希望自己的女兒不要找「革命者」,可惜接觸的都是這類人,還是找了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結婚。

    馬克思不恨資本家,《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他寫道:……這裡涉及到的人,只是經濟範疇的人格化……我的觀點是更不能要個人對這些關係負責的。

    資本的本性如此,不是資本家的本性。這個社會,不是資本家就是僱員(其他人員不是社會主體),無論誰做資本家,行為方式都不會兩樣。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比以前的社會制度都好,只不過,他認為以後還會有更好的社會制度來取代它。

    可是,不少人誤解了,以為:馬克思痛恨資本家、痛恨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恨不得立刻革了資本家和資本主義社會的命。

    「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生活在這個「發展階段」,能夠的話,馬克思也會選擇做個資本家,事實上,他依賴恩格斯的資本取得收入。

    我們都想做資本家,但是不要和我說:按照你的說法,大家都成為資本家!歷史條件決定,資本家只是少數人,只不過這「少數人」不是固定的。

    不管在任何領域,我們誰不希望自己是、並努力成為那令人羨慕的「少數人」呢!!!!

    14、資本家的原罪——致富之初

    資本家從哪裡來?他又去哪裡找勞動者?

    「所謂原始積累只不過是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

    「這個原始積累在政治經濟學中所起的作用,同原罪在神學中所起的作用幾乎是一樣的。」

    「大多數人的貧窮和少數人的富有就是從這種原罪開始的;前者無論怎樣勞動,除了自己本身以外仍然沒有可出賣的東西,而後者雖然早就不再勞動,但他們的財富卻不斷增加。」

    「在原始積累的歷史中,對正在形成的資本家階級起過推動作用的一切變革,都是歷史上劃時代的事情;但是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強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資料相分離……」

    「在真正的歷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殺戮,總之,暴力起著巨大的作用。」

    「這種剝奪的歷史在不同的國家帶有不同的色彩,按不同的順序、在不同的歷史時代通過不同的階段。」

    《資本論》很難懂嗎?我幾乎不用再做任何說明了。也許討論一下這些問題有助於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我們這些富豪從哪裡來的?正在從哪裡來?「起推動作用的一切變革」是什麼?我們國家這個過程的「色彩、順序和階段」是或者將是怎樣的?

  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在哪裡?我可以分一杯羹否?

    15、農民是怎樣失去土地的?——馬克思的功與過

    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分離是工薪族出現的過程,是工業大生產的條件。馬克思分析了這個過程,可惜不是用經濟學邏輯。

    馬克思分析了英國農民的失地過程,主要談到:掠奪教會地產、欺騙性地出讓國有土地及強制侵奪公有地。

    用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分離這個觀點看待當時的社會現象,真是天才之見。

    但是,馬克思說:我們這裡不談農業革命的純經濟原因。我們只來研究一下它的暴力手段。

    如果馬克思在這裡專門談談「農業革命的純經濟原因」,是多好的一段文字啊。

    《資本論》是政治與經濟的結合,如果馬克思把資本論的內容限制在「純經濟」的分析,把政治內容另外獨立成書,他的經濟學理論更容易傳播,也不至於總是讓後人把純經濟學內容與政治傾向相混淆。

    現在我們有個類似的例子:國企資產的流失,就是「主人翁」與資產的分離過程。郎咸平說:我們不談國資流失的純經濟原因,我們只來研究一下它的醜惡手段。

    問題在於:手段醜惡還是美好,最終,「純經濟原因」也會導致同樣的結果——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分離。

    大部分國企資產正在流失、必將流失到個人手中,流失的手段與過程只是決定流失的速度、流失到哪些人的手上而已。

  16、馬克思主義在美國

    馬克思是第一個建立有自己方法論和詞語系統的經濟學家。「古典學派」是他首次使用,「資本主義」是他的發明。

    馬克思主義從來沒能在經濟學中佔據很大地位。最為知名的校園中的馬克思主義者包括:劍橋的莫里斯-多布、斯坦福的保羅-巴蘭、哈佛的保羅-斯威奇等。

    1968年,數位馬克思主義者在密歇根大學聚集並建立了激進政治經濟學家聯盟。據薩謬爾森說,至1976年,經濟學家行業內至少有十分之一是馬克思主義風格的。

    雖然馬克思主義在社會學、政治學和文學理論方面有更深刻的影響,但仍有許多大學的經濟學系以激進主義聞名,包括: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紐約新社會研究學院、加州大學利佛塞德分校、猶他大學。

    《資本論》1867年以德文出版,1872年譯成俄文,1875年譯成法文,1887年,英文版出現。在國際互聯網上,亞馬遜書店列出了超過4000個關於馬克思和共產主義的條目,僅次於基督和基督教的條目,列第二位。

    1890年,《資本論》在美國暢銷,因為它被當成一部賺錢的教程——如何積累資本!

    ——以上介紹參見馬克-思考森[美]著:現代經濟學的歷程。

  17、房價為什麼這麼高?——馬克思論建築業的生產方式與房價

    中國的高房價突如其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是地產商無良?其他行業的資本家也高尚不到哪去,這個理由不充分。

    是成本高?房屋建築成本低幾乎已是不爭的事實。

    是地方政府的腐敗行為?其他產品怎麼沒有價格奇高的現象。

    是剛性需求?有點說服力,不過還需要指明這個「剛性需求」到底是什麼,全世界都需求,為什麼唯有中國這麼「剛性」。

    馬克思在百多年前的分析也許會給我們一點啟示,鑒於這個問題的「熱度」,我想多引用幾句原文,再說說我的理解。

    資本論第二卷:

    資本主義建築業主,「他的職業是為市場建築整排的房屋或市區,就像單個資本家作為承包人從事鐵路建築一樣」

    ——房地產商百多年來就是這個職能啊!

     「以前,一個建築業主為了投機,也許同時建築三四棟房屋;現在,他卻必須購買大塊地皮(通常以99年為期租用),在上面建築一二百棟房屋,因此他經營的企業,竟超過他本人財產的二十倍到五十倍」

     「這筆基金用抵押的辦法借來,錢會按照每棟房屋建築的進度,付給建築業主……任何一個建築業主不從事投機建築,而且不大規模從事這種建築,就得不到發展……信用制度的發展使他可以不用自己的資本而用別人的資本來預付、來冒險」。

    最關鍵的來了:

     「建築本身的利潤是極小的;建築業主的主要利潤,是通過提高地租,巧妙地選擇和利用建築地點而取得的」

    第三卷,「建築投機的真正主要對象是地租,而不是房屋」。

     「一部分人向另一部分人要求一種貢賦,作為後者在地球上居住的權利的代價,因為土地所有權本來就包含著土地所有者剝削土地、剝削地下資源、剝削空氣,從而剝削生命的維持和發展的權利。」

    高房價的秘密在這裡被揭示了:建築成本根本不能解釋這個,因為房屋本身的利潤是很低的,我們付出的高價主要是土地的「附著物」,在馬克思那裡,是「地段、地下資源、空氣」,在當代中國,是「地段、戶口、就近入學權……」,是作為「生命的維持和發展的權利」。

    你躺在手術台上,你敢和握有手術刀的人討價還價嗎?他在威脅你時還振振有詞:政府別干預啊,咱是自願的市場經濟!!

    和國外比,至少人家沒有戶口和就近入學的教育權掛在房子上吧!

    我們不僅僅是買房,我們是買綁在房子上的「基本生存和發展權」。不受管制時,我們不得不「自願」付出一切——除非出國!

  18、競爭的作用——再論《資本論》的研究對象

    資本論本來就是說的市場經濟規律,市場經濟中最重要的現象是什麼?是競爭!!!

    競爭是什麼?就是發現的過程。通過競爭,買東西的人發現最便宜的;賣東西的人,發現願意出最高價的;競爭,使得廠商去發現最有效率的生產方法……

    也是競爭,社會發現複雜勞動和簡單勞動的換算比例(科學家的工資與工人的工資比例)。

    馬克思特彆強調了「社會過程」,市場經濟中,競爭就是最重要的「社會過程」,如果不是市場經濟,「社會過程」也許就是「習慣、風俗、等級、膚色……」。

    馬克思分析的是市場經濟,所以,我們看到處處都是「競爭」。

    不過,馬克思認為:只說競爭達到均衡,不解釋「均衡」本身是什麼,為什麼在這個地方「均衡」,是遠遠不夠的。

    或者說,假定一個需求和一個供給,我們可以得到均衡,問題在於:我們要先解決需求和供給的是什麼,以及需求和供給為什麼會變化。

    資本論第一卷的前面幾章是省略了「競爭過程」,直接解釋「均衡」。所以我們總是懷疑「這個均衡狀況是怎麼來的?複雜勞動如何轉化為簡單勞動從而形成現實中的均衡狀態的?」。

    看前輩的著作,就如看美女(原諒我又使用美女為例),如果使用顯微鏡,會發現有很多難以理解的細節;如果用望遠鏡,會覺得枯燥無味(缺乏生動的細節和原味)。距離合適才感覺舒服。

    人生在世,我們不都是在各種各樣的矛盾中尋求均衡嗎?看書也是如此。

    19、窮人能靠自己致富嗎——馬克思與馬歇爾的對比

    關注窮人的不只是馬克思,那個年代,爭論最激烈的不是窮人應不應該致富,而是窮人致富的途徑。

    奠定新古典經濟學基礎的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的導言中,第二節的標題就是:貧困是否必然的問題給予經濟學以最大的關心。

    不過,兩馬有著幾乎是對立的觀點——個人主義與結構主義的對立。

    馬歇爾的理論是注重個人行為,個人選擇、預期、態度、動機等等,這個理論認為:個人不適當的缺乏生產性的行為導致貧困——「女人變壞就有錢」就是行為決定貧富。

    馬克思的理論是結構主義,制度結構的障礙造成了機會不平等、衝突和資產階級對窮人的壓迫。這個理論認為:貧困的處境決定了個人行為——「男人有錢就變壞」就是貧富決定行為。

    在這兩種極端觀點之間存在大量的中間觀點,希望整合兩種觀點,但是很長時間沒有成功。人們或者傾向於宏觀(結構)理論,或者傾向於微觀(行為)理論。

    晚近興起的新制度經濟學使得人們樂觀起來,這個理論明顯尋求個人行為和社會經濟關係之間的結合——個人行為與社會結構的互動方式。

    最被看好的中間理論起源於馬克斯-韋伯,韋伯最常用的字眼是「機會」。基於韋伯理論,達倫多夫明確將社會結構與個人生活機會結合起來:生活機會是社會結構提供給個人的發展機遇。

    馬克思的理論直接推導了他的解決辦法,馬歇爾的理論直接推導了另一種解決辦法,中間道路也是一種解決辦法。這幾種方法的差異下次再說。

    20、窮人如何得到資本——馬克思後繼者在東方還是西方?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馬克思看見了「最壞」的英國,而歷史數據表明,那個時期正是英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

    但是,這一點都不影響馬克思的偉大發現: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沒有資本。

    上文說過,馬克思的結構分析表明富人不會給窮人擁有資本的機會,所以,他的辦法是「暴力」剝奪有產者,大家都變成有產者。

    馬歇爾不同,他的理論是個人行為是決定性的,個人可以通過自己努力,得到資本並擺脫貧困。

    歷史也許否定了兩個極端:我們不能通過剝奪有產者共同富裕,也不能通過個人努力讓大多數人擺脫貧困的地位。

    中間道路正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受到關注。

    但是馬克思的「資本」理念還遠未得到重視。全世界幫助貧困的政策和措施都集中在「收入」,而不是資本。

    從來沒有人在扶貧時給予「資本」的。所有的政策都規定:有「資本」的人不能得到救助,得到救助的人不應該擁有資本類的東西。

    到目前為止,所有鼓勵資本積累的政策,都是已經擁有資本的人享受的。而沒有資本的窮人,面臨「反資本化」的政策環境。

    我們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在不利的政策環境中力求獲得資本。

    可笑的是:美國等國家開始從制度上關注窮人的資產了,我們呢,把《資本論》當聖經一樣的國家竟然從沒有關注窮人的資產。

    21、由窮到富的驚險一躍——中產階級陷阱

    全世界關注收入分配,忽視資本分配,從而造成對資本分配研究(現狀、差距、再分配、效應等)的極度缺乏。

    馬克思理論還有一個重要主題遭到了類似的命運——幾乎沒有人給予關注。

    那就是中產階級。

    馬克思當年的觀察是:那些自由職業者、小資本家等中產階級將在競爭過程中分化,一部分成長為大資本家——上升到富人階層,另一部分競爭失敗,落回到僱傭工人的地位——恢復窮人的階層。

    在馬克思的理論中,中產階級一定是動蕩的階層(或者說活躍的、變動的),至於在人數上佔多大比例倒是沒辦法推論。不過,馬克思的傾向於認為窮人是很難通過中產階級這個階梯成長為資本家的。

    這就有個很有意義的課題了:中產階級是否是個穩定的階級?中產階級上升為富人的比例和下降為窮人的比例各是多少?

    這方面的數據很少,我所知道的數據基本上支持這樣一個觀念——通過個人努力致富的比例很少。

    美國家庭中20%-80%的資產來自繼承(見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資產與窮人》)。

    美國有一項關於破產的研究,作者的發現是:今天的破產,在更大程度上是中產階級的一種現象。眾多中產人士已經走進一場由巨額短期債務構成的危機當中。(注意:在沒有破產機制的中國,面臨同樣困境的中產階級將更加悲慘)

    債務人給出的申請破產理由構成如下:工作原因(67.5%)、家庭問題(22.1%)、醫療(19.3%)、債權人問題(13.6)、住房供給(6.2%)、其他(13.6)

    研究人員通過仔細調查發現:消費信貸在中產階級破產中起了重要作用。

    如果你突然失業,又面臨不能推遲的債務,破產的幾率大大增加。任何人都會遇到困難,但消費信貸顯然加重了困難。

    有時候,困難加重到了使你無法翻身的地步!

    似乎理論和實際數據都表明:努力奮鬥成為富人只是少數人的故事。

    是的,從窮人到富人,必須通過驚險的一躍——躍過中產階級的陷阱。

    不過,大多數人到此為止,中產階級就是這些人的目標,不是嗎?我們不是從小就被教育:要努力讀書找個好工作,成為受人尊敬的中產精英嗎?

    如果窮人的目標定位於中產,無非兩個結果:一是保持中產生活——消費信貸的主要群體;二是退回到下層階級——被消費信貸打回原形。共同點是:我們都是光榮的勞動者!!!!

    在極少數由窮到富的人中,幾乎都是直接由窮人的消費模式直接進入富人的行為模式的。也就是說,他們在有中產實力的時候,並沒有象其它中產精英一樣過度消費,而是很節儉,象富人一樣投資,變成靠投資收益為主的時候,才擴大消費,並超越中產。

    窮人到富人之間的最大陷阱就是:中產階級的行為模式。

    22、累積系統——富與窮的複製

    馬克思的年代,雖然有不少專業化的經濟學著作,但沒有專業化的經濟學。所以,那個時代的大家基本上是通才,懂的東西很多。《資本論》就不僅僅是經濟學著作。

    一個直接效應就是,現代人讀《資本論》,都只能從自己專業的角度看,讀書時,哲學老師就當著200多個學生宣稱:《資本論》其實是哲學著作。

    真如魯迅先生所說,讀紅樓,那也是「淫者見淫」!讀資本論,又何嘗不能「富者見富,窮者見窮」?

    以我的知識,《資本論》也是只得一個小小的側面。而前面的一些東西,無疑讓人覺得,我把《資本論》讀「小」了。

    這一節,我想應該可以逐漸進入「大」一點的東西了。

    系統——這個可算是大的了。

    馬克思本身的理論是一個系統,這個很多人都有感觸,我不說了。

    《資本論》分析的又是一個系統:一個有規律運轉的資本主義社會。

    這個系統就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

    構成生產方式的主要部件是資本家和僱傭工人,這兩個部件的相互作用,演化出無數的變化(現象)。

    需要注意的是:馬克思把富人和窮人作為這個系統的核心,核心是「人」不是「物」。

    在這個系統中,富人會自動複製、繁殖;窮人也會自動複製、繁殖。反映二者關係並促成這種關係的是「資本」,而資本本身,馬克思認為它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所以,「資本」是一種「關係」,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系統」,通過資本,一個人獲得對他人的支配,並且這是一個可以自我強化的「系統」。

    是不是有點哲學的意味?說白了——錢和資本都是可以買到東西的,能買別人的服務和產品,就是擁有對別人的支配力!! 有錢能使鬼推磨!

    富人複製和窮人複製,都是系統的力量,只要在系統中,個人努力的作用是有限的。比如,一個擁有良好系統的企業,領導人很平庸,企業也會自我複製並繁榮;沒有系統,那就是火車快不快,全看車頭帶了;最糟糕的是有一個壞系統,自我複製的是毀滅,就是個天才,在這裡面也完蛋。

    伊藤博文評價李鴻章:天才! 可惜,我們清朝晚期的系統是把天才變奴才的系統!

    馬克思分析了系統的力量,分析了富人的系統、窮人的系統,富人與窮人互動的系統。富與窮實在不是因為富人聰明窮人傻瓜,而是這個可以複製的系統所致。

    馬克思堅信必須打破舊系統,建立新系統,才能改變窮人的命運。

    迄今為止的歷史證明:系統力量非凡,消滅它可能是徒勞,改變系統運行的表現方式倒是可能的。

    馬克思關注的是「大系統」,「大系統」不變,窮人個人行為的「小系統」不會有作用——請注意,馬克思要的是整體窮人的改善,單個窮人致富這種「小事情」他不管。

    我們無法改變「大系統」,但是,個人致富對我們來說不是「小事情」。

    致富的戰略基點,我覺得要從以下幾點著手:

    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目前行為方式是一個什麼樣的「系統」,這是壞系統還是好系統(沒有系統的隨大流也是一種系統)。

    其次,我能夠在什麼環節改善這個行為「系統」,使得這個系統不再複製貧窮?

    再次,發展並鞏固一個可以自我複製的「致富系統」。

    最後,讓系統自己運行吧,不需要靠我們的聰明才智。

    當然,沒有人會只靠聽別人說說話就能致富,行動才是硬道理。

  23、致富系統之資本從哪裡來

  讀資本論的角度當然很多,我認為資本論展示了一個系統——一個以資本為核心的系統,富與窮在其中複製、累積。

    不過,馬克思認為這個系統並不是什麼人設計的,是歷史的必然。既然如此,我們當然要努力理解這個必然,並儘力適應它,最好是能夠在這個系統中佔據有利地位。

    要利用或者適應這個系統,就必須知道系統是怎樣運作的。

    我從現在開始,繼續學習這個系統並說說自己的「心得」,歡迎指正。

    第一卷說的是:資本的生產過程

    第二卷說的是:資本的流通過程

    第三卷說的是:總過程

    我們熟悉的世界是第三卷,可是馬克思到最後才說,前面我已經說過,他是先說骨架、再說皮肉、最後才是「完形人」。

    所以,要直接解釋現象,千萬不要用前兩卷的東西硬套,那都是為第三卷做準備的。

    不了解整個系統,有時候真不知道某個零件是幹什麼用的!!!!

    脫離系統,不要討論零件的作用。

  24、致富系統之資本從哪裡來

  

  (1)——商品

    馬克思描述整個系統是從商品開始的。

    兩個不可分割的問題不得不說:一是商品定義;二是勞動價值論。

    1、 商品定義

    馬克思定義的「商品」,與西方經濟學中的商品很不相同。

    西方經濟學的商品包括所有的「有用物」,馬克思只說「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範圍窄小了很多。

    相應的,西方經濟學的商品與社會關係無關,從古至今都一樣;馬克思的商品是「資產階級生產的最一般和最不發達的形式」,它的「堆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占統治地位的財富。

    比如:封建社會中土地是最主要的財富,地主就是統治階級;資本主義社會中商品是最主要的財富,「商品主」就是統治階級(通常說資本家)。

    所以,馬克思的商品概念不如西方經濟學的寬泛,因為他本就認為「商品」是資本主義社會佔統治地位的財富,不是所有社會形態佔主要地位的東西。農民上交給地主的「租」,馬克思就不認為是商品,因為那不是「用於交換的」。

    2、 勞動價值論

    這個無數人討厭的東西不可迴避,馬克思確實以此為基礎展開分析的。

    供給需求決定了均衡價格,馬克思同意。但不滿意,因為他想找到均衡為什麼在這裡而不在那裡。

    商品有用,才能交換,馬克思同意,但不滿意,因為他覺得商品能交換不是因為你認為它有用,而是因為它本身包含有可以交換的東西。水裡沒有魚,你就不可能撈出魚來。

    馬克思定義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所以,除去商品的特殊形式,包含著勞動就必然是所有商品的共同特徵了。

    如果勞動同質,衡量勞動的就只有勞動時間了;

    如果勞動不同質,那麼複雜勞動一定轉化成占社會主體的作為「標準」的簡單勞動了。

    通常我們習慣問複雜勞動怎麼轉化為簡單勞動?其實邏輯是這樣的:為什麼複雜勞動比簡單勞動值錢?馬克思回答說,一定是複雜勞動轉化成簡單勞動了。勞動有多複雜?就看它轉化成多少簡單勞動了。

    這個問題有兩個關鍵:

    (1)、「複雜」是經濟學概念,不是技術概念。教授講一堂課,不見得技術上很複雜,但是可以換到很多麵包(從技術上講,做麵包可能更複雜)。

    (2)、「換算」也是社會(經濟學)概念,不是個技術過程。不同人講課,給的錢不同。講課的複雜程度,就可以用換到的麵包數量來衡量。

    正如西方經濟學中,我們看到一個商品有穩定的市場價格,根據這個「均衡」,然後推斷供給和需求一定是相等的。在這裡,我們也是看到複雜勞動和簡單勞動有個穩定的市場比例,根據這個「均衡」,然後推斷社會一定把它們「換算」了。

    再接著前面說:

    既然商品的唯一共性是:勞動。而衡量同質勞動數量的只能是時間,能夠交換的東西必然有一個什麼東西是「相等」的,否則怎麼換?所以,馬克思說:商品包含等量並同質的勞動就是「相等」的,就可以交換了。

    這個比例就是供給需求相互作用的那個「均衡點」了。供給需求解釋有個均衡點,馬克思解釋那個均衡點為什麼是在此而不在彼。

    總結一下:

    馬克思的商品定義很特別:僅限於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通篇看來,還只分析了工業化生產的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他的目的在於解釋這種商品佔主導的社會是怎麼運轉的。其他物品、其他社會不是《資本論》的主題。

    馬克思定義商品的價值就是:勞動;價值量就是勞動時間。不包含勞動的東西,當然沒有價值了。

    我也有個問題沒弄懂,希望有人告訴我:《資本論》57頁,馬克思說,勞動並不是它所生產的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那麼,勞動者顯然不能將所有「使用價值」據為己有,「其他源泉產生的那部分使用價值」歸誰呢?

  

  

  討論

  作者:FateforXIA 

    對於第3條的意見

    我覺得並沒有對資本論形成什麼反駁:

     問題恰恰在於:為什麼工人等不了15年,而資本家能夠等15年?正是因為資本家獨佔了土地、資源、生產資料,所以他們才能夠等15年。而工人呢?先把飯吃飽再說,現在再加上教育、住房、醫療3座大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由於歷史掠奪積累和國際分工優勢,形成了有嚴格商業規則的投資市場,有富餘資金的工人有可能分一杯羹,但像巴菲特、索羅斯那樣直接投資或投機股市變成資本家的仍然是極少數,而在中國則可能性更小。即使是巴菲特和索羅斯也要藉助於其他資本家的資金。

    

     總而言之,工人和資本家從歷史上、從一開始、直到現在,就從來沒有處於公平的競爭、談判地位。工人的每一個權利的獲得,都是工人鬥爭的結果,而不是資本家善良、西方文明優秀。現在某些人自以為《資本論》過時了,可以誰都來踩上一腳了,卻忘記了,沒有馬克思和歷代工人運動的鬥爭,我們現在還是生活在18小時到12小時算一個工作日的時代。當然,在那個時代,資本家還是有充分的理由採取18小時工作制的:「不能剝奪勤勞工人熱愛勞動的權利」。希望大家在五一休假的時候不要忘記這個節日的由來和先烈的犧牲,同樣也不要忘記:哪裡的老虎都一樣吃人!(有些地方的老虎進化了,不直接捕食,而是採取畜養、抽稅、抽頭、摸彩等多種方式,並且方式越來越複雜,甚至出現了老虎進化的最高境界:部分老虎的外形和人完全一樣!)

    

     《資本論》對於個人、企業和政府都是很實用的。正是因為這些年政府忘了用《資本論》來分析社會政治經濟政策,所以才被「西方」經濟學「精英」忽悠。對於個人,《資本論》不會讓你直接發財,但會讓你不容易上當受騙,能夠更深刻地看清社會政治經濟現象,也就能根據自己的經濟地位正確地制定自己的發展策略。

    

  

  

  作者:安以久

    10、與FateforXIA討論

    關於第3點,FateforXIA的看法很有道理,工人之所以不能等15年,因為他沒有資本。換句話說,只有資本家可以等,可以等的都是資本家。

    不過,從理論上說,工人無法等待,也不能推翻等待的價值。為什麼有些人能等,有些人不能等?這就是資本的起源或者說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

    馬克思分析的是「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有些人能等,有些人不能等,這是社會現實。人人能等的社會不是資本主義社會(甚至不是任何現實的社會)。

    費雪還舉了另外的例子做說明:如果把一批工人遷移到荒涼的西部,沒有資本家的幫助,最後,那些工人逐漸自己建立起繁榮的西部,同時也發現,自己不知不覺間成了資本家。

    費雪的意思是:資本家的出現是必然的。

    雙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費雪認為人們對將來一個麵包的評價不如對現在一個麵包的評價高。所以,現在的一元錢等於將來的一元多,這就是利率。——我覺得這個說法吻合現實。

    費雪認為:資產的價格就是未來收入流的貼現,我們衡量一個資產的價格,都是用由此帶來的未來現金流的貼現值。

    因此,任何人只要等待,理論上都應該獲得時間的價值。

    我個人的觀點是:費雪的資產定義相當精闢,因為馬克思定義的資本也是能獲得「剩餘價值」,並且一定量的資本和一定量的利潤成比例。

    費雪的資本概念是「一般化」的,馬克思的資本概念還要同時反映出資本家和僱傭工人的生產關係,所以更實用。

    我個人認為:馬克思確實沒有意識到「時間」的價值,誰能等到,那是另一個問題。

    贊一下FateforXIA的這一句:對於個人,《資本論》不會讓你直接發財,但會讓你不容易上當受騙,能夠更深刻地看清社會政治經濟現象,也就能根據自己的經濟地位正確地制定自己的發展策略。

    ——我們的發展策略就是:盡全力構築資產、遠離負債和高消費,不落入資本陷阱。

    資本論確實不能給你黃金,但是資本論的觀念,可以讓我們走上致富的正確道路——我確信。

對於5、(1)的看法:

    5、為什麼那麼多人討厭資本論?

      (1)馬克思的雜文式表述

    我覺得這也正是《資本論》有趣、有力的地方。也許是馬克思不想讓《資本論》僅僅成為學院里的話題,而要讓工人也來讀它。

    《資本論》不僅可以當作雜文來讀,也可以當作歷史書來讀。書中有大量詳實的史料,來源於英國政府當時公布的調查材料、報刊書籍等。

    每當我們被「主流經濟學家」、房地產開發商和血汗工廠老闆們的怪話驚呆的時候,請回頭看看歷史上它們的老祖宗的話,就不會覺得奇怪了,原來是狗改不了吃屎的!或者說「賊不打三年自招」!

    下面列出一些書中歷史上的「主流」言論:

    【「每天損失一個勞動小時,會給一個商業國家造成莫大的損害。」「我國的勞動貧民大量地消費奢侈品;製造業中的平民尤其如此;他們同時還消費自己的時間——這是各種消費中最有害的一種消費。」(《論手工業和商業》1770年倫敦版第47頁和第153頁)】

    【《工廠視察員報告。1860年10月31日》第23頁。根據工廠主在法庭上的供述,他們工廠的工人狂熱地反對工廠勞動的任何中斷,關於這一點,有下列奇聞為證。1836年6月初,杜斯伯里(約克郡)的治安法官接到控告,說巴特里附近有8個大工廠的廠主違反了工廠法。其中有幾位先生僱用12—15歲的兒童5人,迫使他們從星期五早晨6點一直勞動到星期六下午4點,除了吃飯和半夜一小時睡眠外,不讓有任何休息。這些孩子在那種叫做「再生毛料洞」的小屋裡一連勞動30小時,他們在那裡把破舊毛織物撕成碎片,洞里瀰漫著灰塵和毛屑,連成年工人都要經常用手帕捂著嘴來保護自己的肺!這些被告先生雖然沒有發誓(他們這些戰慄教徒都是謹小慎微的信教者,是不發誓的),但是硬說他們懷有憐憫之心,本來允許這些可憐的孩子睡4個小時,但是這些固執的孩子偏偏不肯睡!這幾位戰慄教徒先生被判處罰金20鎊。德萊登對這些戰慄教徒頗有先見之明,他寫道:「狐狸裝出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它不敢發誓,一味妖言惑眾,它一雙賊眼四處探索,佯作仟悔者的神情,它想破戒,不先祈禱一番,不成!」】

    所以,一切問題都歸結為怎樣使工人階級的飢餓永久化,而照唐森的看法,那個特別在窮人中起作用的人口原理已經把這件事安排好了。

    「這似乎是一個自然規律:窮人在一定程度上是輕率的〈也就是說,他們是如此輕率,嘴裡沒有銜著金羹匙就降生到世界上來〉,所以,總是有一些人去擔任社會上最卑微、最骯髒和最下賤的職務。於是,人類的幸福基金大大增加,比較高雅的人們解除了煩勞,可以不受干擾地從事比較高尚的職業等等…… 濟貧法有一種趨勢,就是要破壞上帝和自然在世界上所創立的這個制度的和諧與優美、均稱與秩序。」

    威尼斯的修道士從使貧困永久化的命運中,找到基督教的善行、終身不婚、修道院和慈善機關存在的理由,而這位新教的牧師卻從其中找到借口,來詛咒使窮人有權享受少得可憐的社會救濟的法律。施托爾希說:

     「社會財富的增長產生出那個有用的社會階級……它從事最單調、最下賤和最令人厭惡的職業,一句話,它把生活中一切不愉快的、受奴役的事情擔在自己的肩上,從而使其他階級有閑暇,有開闊的心境和傳統的〈妙!〉高貴品性……」

    有興趣的人可以列出現在「主流」們的類似言論。

    在《資本論》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類似於今日中國的大量社會實例:比如說拆遷、群租。。。

  ——————————————————————————————

    說實在的,對照今天的社會現實,你不得不承認《資本論》還是一部黑色幽默歷史學經典!

    請大家記住歷史和現實,千萬不要健忘!!!健忘是被愚弄的第一步!!!

資本論中對此有直接的論述:提高房地產價格,可以讓工人為了買房工作更久,而且通過賣房,資本家可以得到更大的資金去繼續投資。馬克思激烈批評這一觀點,而現在,這一幕正在中國上演。一點點看法,也不能仔細展開論述,有人感興趣再說

    ————————————————————————————————

    這實在是太有現實意義了:富人在不斷鼓勵工薪階層消費,電器、汽車、旅遊、貸款,所有這些,都是為了不讓窮人有資產,而富人自己,卻總是在積累資產。看看身邊的工薪族,好不容易湊了點錢,富人就賣房子給你,還提供貸款,讓你負債的同時,還讓你自以為房子是「資產」。

     1、 那麼,你就不消費電器、汽車、旅遊吧,你用錢於什麼?

     2、富人那麼多錢,不消費對自己有什益?

記得<資本論>的核心可是勞動價值論啊----我的理解,說白了就是商品價格,即商品交換的比例,最終是由哪些因素來決定的問題.西經說的是,商品價格由物品的效用大小來決定;而馬經說的是,商品價格最終由勞動的價值來決定------不知我這個理解是否有誤?

  ————————————————————————————————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參見1。只有一點補充:馬克思不認為市場價格直接決定於商品勞動的價值,只是「最終」。他的意思是從整體社會看,勞動創造價值,但是,競爭會使得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所以事實上,我們看到的單個商品的市場價格就與商品包含的勞動量不同。

    我們通常只用第一卷的分析直接分析市場價格,以為商品交換用勞動量直接衡量。

    可是,馬克思在第三卷中,就是分析競爭等(社會過程)是怎樣把「整體的剩餘價值」轉化成利潤、地租、利息等形式的。單個商品的價格就和自身包含的勞動量不一致了。(這一點馬克思批評過斯密和李嘉圖,說他們直接用勞動量衡量交換價格)。

    第三捲髮表後,立刻就有人發表文章說:馬克思在第一卷說勞動決定價格,第三卷又否定了自己,恩格斯還專門為此撰文作了答辯。

    我想做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食物由胃消化,可是通過一些過程,每個器官都得到了相應的營養。單個器官得到的營養不會和自己在消化過程中的作用完全一致,但是,營養歸根結底來自食物的消化。

    我理解的馬克思理論是這樣,至於同不同意,是另一個問題了。

 安以久:

      說真的,<資本論>第一卷第二卷還好理解.就是第三卷里,生產價格與剩餘價值之間的關係,把我搞得有些糊塗.

      好象這一卷里,把剩餘價值全部換成利潤的概念,也完全可以說得通啊.

      你是如何理解第三卷開始那幾章的,能說說嗎?

    ——————————————

    你可以把剩餘價值理解為一個等待分配的東西,分給資本家的叫利潤,分給地主的叫地租,分給借貸資本家的叫利息。怎麼分呢?按照資本額的大小分,就像股份公司一樣,按股分剩餘價值。

    理清馬克思的理論邏輯是一回事,在此基礎上才談得上分析對錯。我的意見請參見3、6、10

  

  

  作者:安以久 

    致徐生與勞師: 也談複雜勞動和簡單勞動

    我在1中談過一點勞動價值論,見到二位繼續談,也說說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勞師引用了「為了簡便起見,我們以後把各種勞動力直接當作簡單勞動力,這樣就省去了簡化的麻煩」(《資本論》一卷)。我想請你看看前面一句。

    馬克思說得很明白:社會過程決定的。

    什麼是馬克思說的「社會過程」呢?——是「競爭」,市場經濟中的競爭。

    順便再說一句:簡單勞動也是根據不同國家、社會歷史階段而定的。你也無法確定。

    你能想個完全確定的標準來么?

    再說「精神產品」: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在於怎樣生產。

  

  

  作者:FateforXIA 

    關於複雜勞動和簡單勞動:

    1、如何判斷?誰來判斷?很多「教師,藝術工作者,服務性行業」,甚至某些院士,我不認為他們的勞動有什麼複雜的,我覺得他們根本就是浪費糧食。

    2、「教師,藝術工作者,服務性行業」之類的複雜勞動,如果不能換成「簡單勞動」者的勞動成果,他們肯定會餓死的。

    3、「複雜」勞動為什麼複雜?因為他們是建立在前人研究探索的基礎上,並且無償利用了全人類積累的科技知識。並且「複雜」勞動和「簡單」勞動的差別

    

    更是建立在階級社會的基礎上的歷史現象:少數人才有機會佔有剩餘產品,不需要為了生存而奔波,才有可能進行這些「複雜」勞動。並不是自古就有這種

    

    差別,將來也不會永遠存在。

     就算這樣,這些「富貴閑人」對科技進步的貢獻也很小,人類歷史上大部分重要技術發明都是來源於「簡單」勞動者:

  ————————————————————————————————

     中國歷史上的科學發明幾乎都是文盲創造的,這些人,沒有經過三字經教育的,經過三字經教育的基本都是秦檜、蔡京之流,這2個人書法繪畫的技巧都

    很好,但是也是貪官和漢奸。

     國外也如此,瓦特發明了蒸汽機的時候,歐洲大學林立,瓦特卻是個技工,他的發明還受到達官貴人和學者的嘲弄,認為蒸汽機的速度還不如馬匹。愛

    迪生也是這樣,他是一個讀了3個月小學的工人。

     神話精英是知識分子自欺欺人的一部分。英國科學家李約瑟曾經寫過一本書,叫《中國發明1000項》,按照李約瑟的說法,中國有1000多個發明影響了

    世界歷史進程,但是,我們知道這些人的名諱卻很少,這是因為精英知識分子壟斷了話語權,他們享受人民創造的極大物質豐富,卻時時刻刻在壓制這些財

    富的創造者。

    亞當斯寫道:「工業革命的重點技術幾乎沒有可以被認為是直接以科學為基礎的。它們至多被描述成在一些重要方面以手工業為基礎。」因此,他的結

    論是:『直到進入19世紀,科學理論與技術創新的關係還是相對不太重要的」(Adams1996:131,101)。亞當斯最大度的結論是:「應該強調的是,科學發

    現不是技術創新浪潮背後的唯一發動或促進力量,它顯然也不是必要條件」(Adams1996:256)。綜觀18世紀的英國,在680個科學家中只有36%的人,在

    240名工程師中只有18%的人,在「著名的應用科學家和工程師」中只有8%的人曾經與牛津或劍橋有聯繫;另外,在後一種人中70%以上根本沒有受過大學

    教育。因此,亞當斯和其他一些學者把技術進步主要歸因於手工業技術、創業精神乃至宗教。亞當斯甚至認為,技術對科學的進展所起的推動作用遠遠大於

    科學對技術的推動作用。

  ————————————————————————————————————

    4、在科技史上,發明和發現從來就不是少數「天才」的專利。絕大部分「發明」都只能算是在前人基礎上的改進。準確的說:是瓦特「改進」了蒸汽機、愛

    迪生「改進」了電燈。瓦特在改進蒸汽機之前是替另外一位發明家製造蒸汽機樣機的,在瓦特之前,研製蒸汽機的不下10位。之所以到了瓦特時代蒸汽機才

    趨向使用,是因為:

     (1)歐洲與東亞貿易的需求

     (2)美洲的發現,奴隸勞動的剩餘價值帶來的資本。瓦特的資助人就是用的這種錢。

     (3)煤的開採技術的進步和大規模應用,早期的蒸汽機是用木材的,功率很小,而且木材供應跟不上工業需求的增長。

    也就是說,瓦特是順應了時代的機遇才可能取得成功,即使沒有瓦特這個人,蒸汽機的改進時間也不會落後超過10年,愛因斯坦和相對論的發現也是這樣。

     那麼瓦特同學的功績中,他的前輩、前任老闆和美洲的黑奴該怎麼算?

    5、關於專利制度。

     專利制度在瓦特的時代是非常進步的,極大的促進了技術的進步,因為那時的發明家大多是一個人獨立工作就行了。在愛迪生建立了現代大規模發明實驗室之後,到現在,歐、美、日95%的發明專利是屬於企業所有,從發明專利中,資本得到了絕大部分好處,不依賴資本控制的「生產」資料,高科技發明已無法個人進行。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更是涉及全國範圍內數十萬人的合作,如果中國當時實行專利制度,我們到現在還是吃不飽肚子。越是象袁隆平這樣的人越不會覺得自己個人的功勞有多大,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他的相關資料,一個出生於城市的、很樸實、很「日常」的「農民」伯伯科學家。

    6、關於「知識」英雄。

     很多人喜歡舉比爾.蓋茲的例子,把他當作「知識英雄」、「知本家」的典型。而事實上,他從創業以來,在軟體技術上,沒有任何獨創性的東西,他的windows總是在模仿、抄襲蘋果、UNIX、Netscape等早就實現的功能,一貫的利用壟斷地位進行不正當競爭。我也很佩服他,我佩服他是因為:他在別人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就看到了一片「荒地」上的商業前景,不僅可以造一條公路,會有大量的汽車上路,更重要的是他發現可以自己設卡收費!他的聰明在於:放任大家的車上路跑,而不是獨佔所有汽車。比爾.蓋茲其實是個有遠見的高科技「地主」。在如何達到並利用壟斷地位上,比爾.蓋茲確實是20世紀資

    本家第一人。

    7、關於複雜勞動/簡單勞動、勞動價值論/效用論之爭,我總的看法是:

     馬克思的處理方式是正確的,區分複雜勞動和簡單勞動,實質還是效用論的問題,帶來的矛盾和無比較標準的問題,比馬克思的抽象方式問題更嚴重。

     對於這個問題,《資本論》中有說明,馬克思並沒有迴避這麼明顯的疑問。請看原著。

  

  作者:FateforXIA 

    關於  12、資本論脈絡——資本至上

      馬克思一開始就將注意力集中在商品生產過程這個資本主義社會司空見慣的日常現象上,而不是迷惑於複雜勞動、效用之類問題,實在是眼光毒辣。

    《福爾摩斯》:

    「那些使你們大惑不解並且使案情更加模糊不清的事物,卻會對我有所啟發,並且能加強我的論斷。把奇怪和神秘混為一談,這是錯誤的。最平淡無奇的犯罪行為往往卻是最神秘的,因為它看不出有什麼新奇或特別的地方,足以作為推理的根據。如果這個案子里被害者的屍體是在大路上發現的,而且又沒有任何使這個案子顯得突出的那些超出常軌和駭人聽聞的情節,那麼,這個謀殺案解決起來就要困難得多了。所以說,情節奇特不但絲毫沒有增加解決案子的困難,反而使辦案的困難減少了。」

  

  作者:FateforXIA 回復日期:2007-5-14 10:12:54 

    關於  7、馬克思是馬克思主義者嗎?

    ------------------------------------------------------------------------------------------ 

    馬克思自己曾說過: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

    在成熟的自然科學中,比如物理學,沒有什麼牛頓主義、愛因斯坦主義,社會科學也一樣。在恩格斯看來,馬克思是應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人類社會的第一人,恩格斯定義馬克思是一個「歷史科學家」,注意不是歷史學家。

    馬克思主義很大程度上是政治綱領、口號等,和我們要討論的馬克思本人的學說,不是一回事。

  

  

  作者:FateforXIA 

    我覺得:

    複雜勞動和簡單勞動是一組不嚴格的,表面的概念。

    「複雜」的定義是什麼?標準是什麼?

    實際上,在我看來,農民的勞動比大多數中國教師更複雜,也比那些受過大學教育的銀行櫃員的勞動更複雜,勞動中遇到的風險和要考慮的情況變化也更多,因為這三種人我家都有。

  -------------------------------------------------

      上述回答並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啊? 問題是「如何換算」。譬如愛迪生髮明了電燈,或發明了留聲機,那麼他的勞動該如何換算成簡單勞動?難道造原子彈的勞動同賣茶雞蛋的一樣?

    -------------------------------------------------

    愛迪生髮明了電燈/留聲機的勞動,歷史上實際獲得的收入,並不是由一個公正或不公正的裁判根據這個勞動的複雜程度來評價和支付的。

    一個勞動能夠獲得的收入,和這個勞動的「複雜」程度、「腦力」程度沒有必然聯繫,實際上是由市場競爭、政治、歷史、環境等多種過程決定。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的價格主要是以市場競爭的形式由資本決定的,就是說主要是由勞動的買主決定。腦體倒掛、勞者不獲、多勞少獲,在古今中外都不少見。在現代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愛迪生之類的發明家從他自己的發明勞動中所得的遠少於資本從他的勞動中得到的。資本有時也會為了利潤不用更先進的技術,反而繼續維持舊的事物。「造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在「自由市場經濟」中也同樣會出現,只要賣茶葉蛋利潤更高。

    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複雜勞動和簡單勞動的差別,反映了這個歷史事實:人類還處於大多數人供養少數人的時代。

    *********************************************************

    談論這個「複雜」問題,對於現實其實沒什麼意義,也沒什麼用。

    真正要問的是:

    在現在,誰的勞動最「複雜」?最有「價值」?「價格」最高?是誰定的?

    ----------------------------------資本家!!!

    其他人爭來爭去,其實都是80%的人在爭別人吃剩下的20%。

  

  作者:FateforXIA 回復日期:2007-5-19 2:28:24 

    「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問題,更多的是一種傳統:中國式的書生意氣和迂腐,背後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往往被現實撞得透破血流。

    

    在美國,很多體力工人的收入並不比科學家少,或者差距不大。

    

    能把茶葉蛋賣出原子彈的利潤才是真本事。

    

    **********************************************************

    順便鄙視某些「複雜」「腦力」勞動者:比如說某些「主流」派經濟學家、某些全能專家、某些百科全書系院士以及某些退休後回到祖國享受優厚待遇和上帝的禮物的科學家,我覺得你們現在完全是浪費糧食,雖然農民伯伯的勞動很「簡單」,但還是讓人很心疼。

  

  

  作者:FateforXIA 回復日期:2007-5-19 2:36:59 

    再讓我們考慮問題後面的問題:

    「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複雜勞動和簡單勞動的差別」這個問題有什麼「意義」?這個問題的存在對誰最有利?

    -----------------------------------------------------------

    我覺得,最重要的意義就是:

     資本家的「勞動」如此之「複雜」,以至於他們對其他一切勞動都享有「剩餘索取權」!!!

  

  作者:FateforXIA 回復日期:2007-5-19 2:50:38 

    造原子彈的和賣茶葉蛋的實際「能夠」各得多少,和造原子彈的和賣茶葉蛋的「應該」各得多少,是兩個不同的問題。

    對於「應該」各得多少,和社會發展階段有關,也和回答者的立場有關:

    只要還處於階級社會,只要還處於大多數人供養少數人的階段,這個問題就得不到讓不同階層的人都同意的解答。

    而在曾經存在過的原始社會和可能會實現的生產資料共同所有的社會,這個問題本身已經不存在了。因為不會再有「知識分子」、工人和農民的差別,生產資料公有,教育普及,使得大多數人都有閑暇從事過於只有少數人才能從事的「複雜」愛好。

  

  作者:安以久 

    造原子彈的和賣茶葉蛋的實際「能夠」各得多少,

    和

      

    造原子彈的和賣茶葉蛋的「應該」各得多少,

      是兩個不同的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解。經濟學的發展歷程,基本上是現實生活中存在一種「現象」,然後有人提出「理論」解釋它,說明出現這種現象的機制。最後,根據主觀的「應該」要怎樣,提出措施去改變一些條件,促使「機制」起作用,以得到「應該」要的那種結果。

    所以,邏輯是:1觀察現象——2解釋現象的理論——3要這種或那種現象(判斷)——4改變某些條件——5機制起作用——6得出結果。

    結果是:認同1比較容易(數據實證)——解釋的理論可能有很多,歷史證明會有一個大多數人認同的「主流」(並不表明它正確)——對2的認同直接影響對3的認同——即使前面都認同,對採取的措施也不一定都認同——即使前面都一致,機制運行時不一定象理論分析那樣,或者出現新的預料不到的影響因素,改變了原有的機制運行方式——結果,我們得到的結果是誰也沒有想到的。

    一句話:錯誤的理論可能會得到我們想要的「正確結果」;正確的理論可能會得到我們不想要的「錯誤結果」。

    可惜的是:不以成敗論英雄,是理想;成王敗寇才是現實!!

  

  

  作者:FateforXIA 回復日期:2007-5-19 18:56:40 

    黑暗分析:

    關於   

    17、房價為什麼這麼高?——馬克思論建築業的生產方式與房價

    從中可以繼續推出如下結論:

    只要「自由市場經濟體制」不變,

    1、房價永遠不可能降到工薪階層滿意的程度。也不可能降到工薪階層買房後還能有餘力積累資本的程度。

    2、房價的上限是工薪階層忍受的極限。

    3、房價也不可能無限上漲,受開發商資金成本、工薪階層承受能力、資本之間的市場競爭等因素的影響。

    4、房價不可能自動下降,開發商不可能變天使。

    如果一切變化都可能發生:

    1、房價實質就是一個政治鬥爭問題:在一個名義上土地歸全民所有的國家,如何保障每個公民的基本生存權-居住權、如何保障每個公民以合理公平的價格和方式取得土地的使用權。

    2、房價不會因空軍、多軍或者各派專家的叫喊而發生根本變化。

    3、房價變化根本取決於工薪階層的忍受和鬥爭,一個敢於抗爭甚至殺傷(我稱之為自主執法)拆遷人員、開發商的釘子戶起的作用比十個專家都要大。

    4、預計將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根本買不起住房和因還貸而破產的人。

    5、無論房價是漲還是跌,我都無所謂:

     如果漲,我很開心,我希望它早漲、快漲、大漲,早點超過大多數人民忍受的極限、生存的極限;

     如果跌,我也很開心,我希望它早跌、穩跌、跌倒實地上。

    6、現在買房還是不買房?看跌還是看漲?

    -----我根本不考慮這個問題!!!

    我考慮的是:怎樣才能成為資本家,再不行就混進公務員隊伍中,這才是解決買房問題的王道!

    總而言之,花自己的勞動收入去買房是最慘的。

    放眼望去,房子一開盤,大多都到了不花錢買房的各色人等手裡,然後坐地起價、綁架勒索。

    要用別人的錢去買房才行。

  

  

  作者:FateforXIA

    首先以最低的代價維持基本生存,儘快積累資金,堅持現金為王,等待機會獲取資產。首先要立於不敗之地,等得起是成功的第一步。

    之所以要當資本家,只是因為在這個社會,這是唯一自由的生存方式,而不是我的理想。

    人都是逼出來的。

    實現這一步後,才可以有更高的追求。

    法國共產黨有幾個大資本家黨員,一邊當資本家,一邊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正是絕妙。

  

  

  作者:安以久 

    

    答xxxxcc 

    1、關於「什麼也不做」

    請仔細閱讀後再作評論,我再貼一次,供您閱讀。

    ——————————————————————

    有無數人批判資本論,可是無論你用風險承擔、談判、博弈等等理由都無法推翻馬克思的一個核心理念:存在一些人,只付出資本,「什麼也不做」,就能獲得收益。

    前面說過,對資本論最有力的批判來自龐巴維克,龐巴維克指出「什麼也不做」的這些人,付出的是「等待」、是「時間」。馬克思發現勞動者付出了勞動時間,可是發現資本家什麼也不做,龐巴維克說資本家也付出了時間。所以我們看見利率都是按照時間不同來界定的。

    龐巴維克在《資本與利息》中說:工人應獲得他的產品之全部價值這個完全正確的定理,可以理解為工人現在應獲得他的產品之全部現在價值,或是將來應獲得他的產品之全部將來價值。

    費雪的利息理論完成了這個資本概念的一般化,在《利息理論》中,費雪舉例說:種樹的勞動價值5元,25年後樹值15元,為什麼工人沒有獲得15元?答覆是:他可以獲得15元,只要他等待25年。

    這就是西方經濟學家公認的對馬克思理論的最有力批判。

    ——————————

    如果您認為龐巴維克和費雪都是DSB,那您也「太有才了」。

  2、關於馬克思描述的「致富之道」和我國計劃經濟時代的貧困

    您認為我們那時候是按照馬克思的「致富之道」去做的嗎?

    我可不知道《資本論》哪一章節描述了計劃經濟的運行規律。

  

  

  作者:FateforXIA 回復日期:2007-5-25 7:54:11 

  關於

  -------------------------------------------------------

    20、窮人如何得到資本——馬克思後繼者在東方還是西方?

    可笑的是:美國等國家開始從制度上關注窮人的資產了,我們呢,把《資本論》當聖經一樣的國家竟然從沒有關注窮人的資產。

    -------------------------------------------------------

    美國通過有嚴格監管、可信度較高的股票市場等途徑,讓工人也有一定的投資機會,能夠分享到資本收益,極大地緩解了國內階級矛盾,促進了經濟發展。

    希望中國能在這方面有所進步,不要總是想著圈老百姓的錢,而要認識到資本市場的政治經濟作用。

  

  

  作者:FateforXIA 

    這個要看「其他源泉」具體是什麼。

    同時,「其他源泉」的價值分配也有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實際是怎麼分配的/「應該」是怎麼分配的兩類問題。

    比如:自然資源(實質是自然資源的佔有,因為自然資源不應當「屬於」任何私人「獨佔」)、科學技術(人類共同發展的科技知識、資本家的僱工發明的科技知識)。。。

    「其他源泉」並不複雜,關鍵是「其他源泉」是如何被佔有的。

資本論第二卷第十二章,勞動期間

  

  關於房地產

  

  在資本主義生產不太發達的階段,那些需要很長勞動期間,因而需要在較長時間內大量投資的企業,特別是只能大規模經營的企業,例如築路、開鑿運河等等,或者完全不按資本主義的方式經營,而由公共團體或國家出資興辦(至於勞動力,在較早的時期,多半實行強制勞動)。或者那種需要較長勞動期間才能生產出來的產品,只有很小一部分是靠資本家自己的財產來生產的。

  例如,在給私人建造房子時,私人要分期墊款給建築業主。因此,事實上他是按照房屋的生產過程的進度,一部分一部分地支付房屋的代價。

  而在發達的資本主義時期,一方面大量資本集中在單個資本家手裡,另一方面,除了單個資本家,又有聯合的資本家(股份公司),同時信用制度也發展了,資本主義建築業主只是在例外的情況下才為個別私人定造房屋。他的職業是為市場建築整排的房屋或市區,就象單個資本家作為承包人從事鐵路建築一樣。

    資本主義生產怎樣使倫敦的房屋建築業發生變革,可以用1857年一個建築業主在銀行法委員會所提出的證詞來說明。他說,在他青年時代,房屋大都是定造的,建築費用在建築的某些階段完工時分期付給建築業主。為投機而建築的現象很少發生;建築業主這樣做,主要只是為了使他們的工人經常有活干,而不致於散夥。

  近四十年來,這一切都改變了。現在,定造房屋的現象是極少有的。需要新房屋的人,可以在為投機而建成或正在建築的房屋中,挑選一棟。建築業主不再是為顧客,而是為市場從事建築;和任何其他產業家完全一樣,他必須在市場上有完成的商品。以前,一個建築業主為了投機,也許同時建築三四棟房屋;現在,他卻必須購買(也就是大陸上所說的,通常以九十九年為期租用)大塊地皮,在上面建築一二百棟房屋,因此他經營的企業,竟超出他本人的財產二十倍到五十倍。這筆基金用抵押的辦法借來;錢會按照每棟房屋建築的進度,付給建築業主。一旦發生危機,分期墊款就會停止支付,整個企業通常就會停頓;最好的情況,是房屋停建,等情況好轉再建;最壞的情況,就是半價拍賣了事。

  現在,任何一個建築業主不從事投機建築,而且不大規模地從事這種建築,就得不到發展。建築本身的利潤是極小的;

  

  建築業主的主要利潤,是通過提高地租,巧妙地選擇和利用建築地點而取得的。幾乎整個貝爾格雷維埃和泰伯尼厄以及倫敦郊區成千上萬的別墅,都是用估計有人需要房屋這種投機辦法建築起來的。

[  

    認為馬克思沒有考慮到風險溢價等問題是不對的。

    資本論III第十二章第二小節P230~233

    我們已經說過,競爭使不同生產部門的利潤率平均化為平均利潤率,並由此使這些不同部門的產品的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而這是通過資本從一個部門不斷地轉移到利潤暫時高於平均利潤的另一個部門來實現的;可是,這裡還要考慮到一定產業部門在一定時期內同歉年和豐年的更替結合在一起的利潤波動。資本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這樣不斷地流出和流入,引起利潤率上升和下降的運動,這種運動會或多或少地互相平衡,因此有一種使利潤率到處都化為一個共同的和一般的水平的趨勢。

      資本的這種運動首先總是由市場價格的狀況引起的,市場價格在這裡把利潤提高到一般的平均水平以上,在那裡又把它壓低到這個水平以下。我們暫且不談在這裡還同我們無關的商人資本;正如突然爆發的對某些熱門貨的投機所表明的,商人資本能夠非常迅速地把大量資本從一個營業部門抽走,並且同樣迅速地把它投入另一個營業部門。但在每一個真正從事生產的部門,——工業、農業、礦業等等,——資本從一個部門轉移到另一個部門卻有很大的困難,特別是因為存在著固定資本。所以資本更熱衷於在固定資本的所有權證書上進行轉移。此外,經驗還表明,一個產業部門,例如棉紡織業,如果在一個時期利潤特別高,那末,在另一個時期利潤就會特別低,甚至會虧損,因此,在一個若干年的周期中,它的平均利潤會和其他部門大致相同。而資本很快就懂得了要考慮到這個經驗。

  

   

      但是,競爭所沒有表明的,是支配著生產運動的價值規定,是在生產價格背後的、歸根到底決定生產價格的價值。相反,競爭所表明的卻是:1.平均利潤,它不以不同生產部門的資本的有機構成為轉移,因而不以一定資本在一定剝削部門佔有的活勞動量為轉移;2.因工資水平的變動而引起的生產價格的漲落,這是一種乍看起來和商品的價值關係完全矛盾的現象;3.市場價格的波動,它使一定時期內商品平均市場價格不是歸結為市場價值,而是歸結為一種和這個市場價值相偏離、而且和它差別極大的市場生產價格。所有這些現象,似乎都和價值由勞動時間決定相矛盾,也和剩餘價值由無酬的剩餘勞動形成的性質相矛盾。因此,在競爭中一切都顛倒地表現出來。經濟關係的完成形態,那種在表面上、在這種關係的現實存在中,從而在這種關係的承擔者和代理人試圖說明這種關係時所持有的觀念中出現的完成形態,是和這種關係的內在的、本質的、但是隱蔽著的基本內容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概念大不相同的,並且事實上是顛倒的和相反的。

      其次,一旦資本主義生產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各個部門的不同利潤率平均化為一般利潤率,也就決不只是通過市場價格對資本的吸引作用和排斥作用來實現了。在平均價格和與之相適應的市場價格在一定時期確立之後,各個資本家就意識到,在這種平均化中某些差別會互相抵銷,因此,他們會立即把這些差別包括在他們的互相計算中。這些差別存在於資本家的觀念中,並被他們作為補償理由加入計算。

      在這裡,基本觀念是平均利潤本身,是等量資本必須在相同時間內提供等量利潤。而這又以下述觀念為基礎:每個生產部門的資本,都應按照各自大小的比例來分享社會總資本從工人那裡榨取來的總剩餘價值;或者說,每個特殊資本都只作為總資本的一部分,每個資本家事實上都作為總企業的一個股東,按照各自資本股份的大小比例來分享總利潤。

      在這個觀念的基礎上然後建立起資本家的計算。例如,有一個資本,由於商品在生產過程中停留的時間較久,或者由於商品必須在很遠的市場上出售,因而周轉較慢,那末它總會把由此失去的利潤撈回,因此,它會用加價的辦法來得到補償。或者,那些要冒較大風險的投資,例如航運業的投資,也會用加價的辦法來得到補償。一旦資本主義生產和與之相連的保險事業發展起來,風險對一切生產部門來說實際上都一樣了(見柯貝特的著作);風險較大的部門要支付較高的保險費,但會從它們的商品的價格中得到補償。衍生產品的費用是如何補償的?這一切在實際上可以歸結為:每一種可以使某一投資獲利較少而使另一投資獲利較多的情況,——在一定限度內所有投資都被看作是同樣必要的,——都會被作為一個永遠有效的補償理由加入計算,用不著每次都重新需要競爭活動來證明這個動機或計算因素是正當的。資本家只是忘記了,——或者不如說沒有年到,因為競爭沒有向他表明這一點,——他們在互相計算不同生產部門的商品價格時彼此提出的這一切補償理由,只是基於這樣一點:所有資本家都按照他們資本的比例,對共同的掠奪物即全部剩餘價值,擁有同樣的權益。相反,因為他們收進的利潤和他們榨取的剩餘價值不相等,所以他們以為,這些補償理由似乎並不是使全部剩餘價值的分配平均化,而是創造利潤本身,因為利潤似乎只是根據這種或那種理由對商品成本價格實行加價而產生的。

      此外,我們在第七章第156頁論述資本家對剩餘價值源泉的看法時所說的一切,也適用於平均利潤。在這裡,只是在商品的市場價格已定和勞動的剝削程度已定,而成本價格的節約取決於個人的熟練、精心等等時,問題的提法才有所不同。

   

  資本論III第七章

  p155

  假定勞動的剝削程度相同,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撇開信用制度所引起的一切變化,撇開資本家互相間的各種欺騙和詐取,再撇開對市場的任何一種有利的選擇,利潤率仍然可以有很大的差別,這取決於原料的貴賤,購買原料的人的內行程度;取決於所使用的機器的生產效率、適用程度和便宜程度;取決於生產過程各個階段的總安排的完善程度,即原料的浪費是否被杜絕,指揮和監督是否簡單而有效,等等。總之,如果一定量可變資本的剩餘價值已定,這個剩餘價值會表現為多大的利潤率,從而會提供多大的利潤量,在很大的程度上還要取決於資本家自己或他的經理和職員個人的經營本領。從而這個「經營本領」成為西方經濟學鼓吹資本主義制度的救命稻草。假定同一個1000鎊剩餘價值,作為1000鎊工資的產物,在企業A中,要求有9000鎊不變資本,在企業B中,要求有11000鎊不變資本。在A場合,利潤率p"=1000/10000=10%。在B場合,p"=1000/12000=8 1/3%。總資本在A產生的利潤比在B相對地說要大,這是因為前者的利潤率比後者高,雖然預付可變資本在兩個場合都=1000鎊,由此榨取的剩餘價值也都=1000鎊,也就是說在兩個場合,存在著對同數工人的同等程度的剝削。同一剩餘價值量的表現上的這種差別,或利潤率從而利潤本身的差別,在勞動的剝削程度相等時,也可以由別的根源引起;但是它也可以只是來源於兩個企業的經營技巧上的差別。這一情況使資本家產生了錯覺,使他相信,他的利潤不是來自對勞動的剝削,而是至少有一部分也來自與此無關的另外一些事情,特別是來自他個人的活動。而西方經濟學家則試圖將這種錯覺擴大到全社會和今後的整個歷史之中。

  

  德國人所謂的西方指的是英國。

  

  我覺得樓主

      12、資本論脈絡——資本至上

      書名《資本論》,可是很多人卻總會忘記「資本」是馬克思理論的核心。

      馬克思要解釋的是市場經濟主導的社會中:富人越來越富,窮人總是受窮。

      秘密就是「資本」。

      掌握資本,就可以靠資本收益來生活,並且資本還會自己增殖,所以,越來越富,成為「自由人」。

      沒有資本,就只能靠出賣勞動力為生,只有選擇老闆的「自由」,成為別人「資本的一部分」。

      資本是怎樣自動增殖的?僱員是怎樣自動出現在市場上的?是什麼局限條件讓這種現象保持下去的?——這就是資本論要告訴我們的。

      第一卷:資本的生產過程——致富的終極秘密;

      第二卷:資本的流通過程——致富的動態過程;

      第三卷: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掩藏資本秘密的表面現象(我們看到的和諧生活)。

      我們看到社會的運行現象,然後去分析產生這些現象的過程,最後探究最深層的本質。馬克思的描述是倒過來的:先說本質,再到過程,最後演變成我們的生活表面。這種方式很獨特,也和很多學者不同。

      就好像,一個美女,我們先看見表面的漂亮;然後去掉表皮,分析血肉;最後分析皮肉的依託——骨架。興趣盎然的過程,即使看到最後的骷髏,心裡知道那是美女的骷髏,不必害怕。

      馬克思不同,先給出一個骷髏(煩死人了),再往上添加血肉(好噁心,快跑),結果,馬克思在第三卷完成美女造型時,看的人寥寥無幾(甚至還有前面的噁心感,先入為主啊)。

      特別是馬克思說這個美女終歸是要老、要死的,更是大煞風景!!

      總結一下:《資本論》通篇說的是資本的來源、積累與自動增值的過程與條件。

      不同的社會和歷史階段中,這些東西表現形式不一樣。比如:想想我們當前的資本原始積累與增殖過程以及工薪族階層的生活,對照一下不是很有啟發嗎?

  

  

  這一段講得非常好,正好我在讀第三卷,能夠感覺到這種邏輯過程。

 9、馬克思的工資理論及其現實意義

  應該還要加一條。就是一些表現為工資的收入實質包含了利潤或馬克思經濟學中的剩餘價值,兩者就是一回事。

  比如銷售部門的員工,再如CEO等等。

  再如,一些全員持股計劃ESOP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 中的員工收入包含了利潤或者說馬克思的剩餘價值。

  

  就是說,都表現為工資的形式,但實質不同

  見資本論III第十七章

  

    P323~324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商人預付的資本量很小,他實現的利潤可能絲毫不比一個報酬比較優厚的熟練僱傭工人的工資多,甚至可能比這種工人的工資少。事實上,同商人一起執行職能的,還有產業資本家的直接商業代理人,如採購員、推銷員、跑街,他們的收入同商人一樣多,或者比商人還多,收入的形式或者是工資,或者是對每次出售所獲得的利潤的分紅(傭金,分成)。在第一個場合,商人作為獨立的資本家,獲得商業利潤;在第二個場合,一部分利潤,作為工資,或者作為產業資本家的利潤中相應的份額,支付給辦事員,即產業資本家的僱傭工人,他的直接代理人,而僱主自己在這個場合既把產業利潤也把商業利潤裝入腰包。但是,儘管流通代理人自己的收入可能表現為純粹的工資,即他所完成的勞動的報酬,儘管在這種收入不是以這種形式表現出來的地方,他的利潤量可能只相當於報酬比較優厚的工人的工資,在所有這些場合,他的收入都只是來源於商業利潤。這是因為,他的勞動不是創造價值的勞動。所以,不是所有的第三產業都創造價值。

    

  第三產業並不都創造價值,應該是指現代服務業中的保姆為其服務的家庭做飯,是一種勞動,但屬非生產勞動,相當於馬克思筆下的僕役階級;而在餐館和食堂里做飯,就象麵包房裡的工人做麵包一樣,屬生產勞動。

    精闢!! 今天我才知道 馬克思才是真正的經濟學家!


推薦閱讀:

民間盲派鐵口直斷四真言,不同於常規論法僅供參考
古代命理參考資料(一)
女命不利夫斷語參考
壬子日生人男女吉凶斷語參考
參考睿評 | 共飲一江水,他們將與中國聯合打造人類發展的樣板——

TAG:資本 | 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