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養生功不是原傳太極十三勢

筆者按:某君攢文說,因李氏家譜中記載著李氏九世祖李仲、李信及姑表兄弟陳溝九世祖陳奏庭三人在千載寺太極宮拜師學習十三勢、通背功後,創了「太極養生功」,因此稱「陳奏庭為太極拳創始人」是正確的。 

這裡,此君犯了如下幾個錯誤: 

第一,「太極養生功」是李仲、李信及陳奏庭三人所創,僅言陳奏庭是此功創始人,顯然是有違傳統道德,且不符事實。 

第二,「太極養生功」的內容是陳家溝五套「十三勢」的後四套。中國武協出版的「武術器械錄」中對這五套「十三勢」的動作名稱都有載錄,其中頭套與後四套動作名稱差異很大。而後四套「十三勢」動作名稱竟與洪洞通背拳譜中的四路短拳,即:「一,二路行拳,一路通背二十四勢,一路太祖下南唐」的動作名稱完全相同。 

分明是通背拳,為何在陳家溝舊譜上被稱為「二,三,四,五路十三勢?」唯一的解釋就是李仲,李信,陳奏庭三兄弟學了道家十三勢拳及通背拳後,覺得十三勢拳特別優秀,於是,以所學的十三勢拳的原則,對其所學的通背拳中的四路短拳進改造。因千載寺有「無極養生功」,又有「十三勢」,故名「太極養生功」。甚至未及更改四路通背短拳的動作名稱,只是將拳名從「通背拳「改為了「太極養生功」。而通背拳108勢,則被陳奏庭原封不動地帶回陳家溝。該108勢長拳動作名稱也未更改,也與洪洞通背108勢長拳完全相同,可拳名則被近人稱為「太極長拳」了。 

武術史學家唐豪先生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去陳家溝考證時記錄道:「陳溝有頭、二、三、四、五,五套十三勢拳,後四套失傳。另有長拳108勢,也失傳。尚有一路炮捶,因其剛硬,村人有練有不練。」 

其炮捶也來自通背拳系,後經陳發抖柔化而成目前的陳氏太極二路,故「炮捶」也改稱「太極」了。 

事實上,早在通背拳創始人董成的晚年,董成在與道家十三勢傳人王宗岳交流後,不僅對弟子留言說「若遇軟十三,可用中拳或八步分心掌勝之」,而且自己也以「十三勢」原則改創其通背長拳108勢,然仍稱「通背長拳」,同時還創「柔拳四十九勢」。其改創後的通背長拳108勢,及所創的「柔拳四十九勢」的動作名稱,多借用「十三勢」中的動作名稱,可見董成對「十三勢」的敬仰(詳見筆者相關文章) 

董成晚年改拳後的傳人許守祿的後代所演的拳,常被人誤為趙堡或陳氏太極,這與廣平縣六合通背被稱為「盧氏太極」之情形一致。 

因此,若說以十三勢原則改通背拳後,就能被稱為「太極拳」創始人,那麼遠早於陳奏庭的董成豈不更應被稱為「太極拳創始人了?」 

第三,陳仲甡先生在道光年間,及陳鑫在民國十七年的陳家溝家傳拳譜的抄譜中,全然沒有「太極」兩字,這與唐豪在陳溝的發現是一致的,被近人稱為太極拳的,當時即上世紀三十年代前的民國及整個清代,都稱「十三勢」。這與溫縣趙堡鎮,博愛縣所有的「軟十三」,「十三勢軟手」之稱謂是一致的。可見李仲,李信,陳奏庭當時改創通背拳後稱「太極養生功」是對「十三勢」稱謂的尊重,不敢稱「太極養生功」為「十三勢」。陳奏庭在陳溝的後人卻將「太極養生功」改稱為「十三勢」後四套。這種將軟化的通背拳改稱為「十三勢」的現象在博愛縣各村也存在,即所謂博愛不同版本的「軟十三」。 

然而,真正的道家十三勢只有一套,那就是出生於康熙年間的李氏十二世祖太極宗師李鶴林所輯拳譜中的「十三勢名目」。此譜中「十三勢名目」與明末戚繼光所輯的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大不相同,而與楊祿禪從陳長興處,及武禹襄在陳青萍處得傳的原始「十三勢」名目全然相同。所以真正意義上的「太極拳」就是李鶴林、楊祿禪、武禹襄的原始「十三勢」。 

目前陳氏一路是陳有本,陳耕耘改創的拳(詳見77頁【焦作武術】,焦作文史資料第十二輯「歷史上太極拳的推廣」一文,由「焦作史志為攢文),是以通背拳動作及名稱改造陳奏庭所得傳的道家原始十三勢。其思路竟與李仲,李信及陳奏庭相反。難怪被通背拳認為是靈魂的「纏」字,也被陳鑫在其著作中認為是陳溝新十三勢(即改造的十三勢)靈魂。 

 

第四,「太極」作為哲學的概念,在古代很早就出現。李仲,李信,陳奏庭借用於武功,實是對道家原傳無極養生功,十三勢的尊重,並不表示其對一種拳種的發明(若以十三勢原則改通背拳,便為一種「拳種」的發明的話,董成則早在其先。)。而「太極養生功」早在陳家溝失傳,現在陳氏太極,實是指其「頭套十三勢」及改編的「炮捶」。 

 

既然「太極養生功」早在陳家溝失傳,那麼將「十三勢」喚作「陳氏太極」,豈非掛羊頭賣狗肉,欺世之舉?! 

 

事實上近人也有將「太極拳」混稱「太極十三勢」的,原指道家原傳十三勢,後各派太極拳也被混稱為「太極十三勢」。 

 

在千載寺太極宮,「太極養生功」的概念是相對已存在的「無極養生功」而言,並表示在對在「太極宮」學藝的一種紀念,後人又借用「太極」來表達對「十三勢」的稱謂。從李鶴林所輯的【太極拳譜】上可知,李鶴林眼中的太極拳名目,只有道家原傳十三勢名目,他所作的「太極拳論」,正是表示「十三勢」與「太極拳」稱謂通用並實指同一個事物。即康熙年間出生的李鶴林大師指「太極拳」就是道家原傳「十三勢」(或稱「軟十三」,「十三勢軟手」)。 

 

而李仲,李信,陳奏庭改創的「太極養生功」在李鶴林眼裡可能是非常的不成熟產物,故李鶴林所輯太極拳譜中,非但未抄錄「太極養生功」的動作名稱,甚至連「太極養生功」名稱也不屑一提。這也就解釋了參與創「太極養生功」的李信在創拳後,又回到千載寺太極宮「再拳」即再深造一次。而陳奏庭在李際遇事敗後,同李信一樣「再拳」,不過不是會千載寺。而是隨蔣發再深造一次。 

 

在另一參與創拳的李仲的後代子孫的家譜條目中,只提到學了「十三勢,拳,劍」等,隻字未提他們學「太極養生功」,說明「太極養生功」很早就被遺棄。 

 

難怪這三人不成熟的「太極養生功」非但在李仲後人的條目中及李鶴林的《太極拳譜》中未再出現,同時也在陳家溝被摒棄而早就不傳了。 

 

因此,將一個早被拋棄,失傳的「太極養生功」的創造者,稱為太極拳創始人,是當今中國腐敗、墮落、造假現象的一種發揮。如同將張三的外衣,套在李四的身上,便成了不三不四者的創造人了。 

 

博大精深的太極拳絕非不三不四拳,太極拳是原傳十三勢的別名,而無論是康熙年間的李氏家譜、拳譜,還是也曾學過「原傳十三勢」的王堡人在乾隆年間的王堡槍譜,均明確記載著:李氏九世李仲,李信,陳氏九世陳奏庭,皆學「十三勢」於博公道長、董秉乾老道,陳奏庭後又請蔣發老夫子至府中受教深造。陳奏庭豈能是創始人?!這種無恥的結論,與在舊碑上新刻「李自奇是心意六合拳,六合槍創始人」的簡陋造假,又有何分別?!必將遭歷史的唾棄。 
推薦閱讀:

太極內功的特點及功理
【視頻】2005年陳炳陳式太極拳推手實戰演示
揭開太極圖的奧秘
聽陳正雷老師的弟子張晉僖談《如何練好太極拳》

TAG:養生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