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十二門論釋義 甲一 總敘造論的意義

正釋論文  

  釋此論文,分作三大段,第一,總敘造論的意義。第二,釋「十二門」以為正宗。第三,總結一論旨歸無生畢竟空。

  甲一 總敘造論的意義

   乙一 標明造論的宗旨

  說曰:今當略解摩訶衍義。

  此論偈頌和長行都是龍樹所作,如果長行是別人所作,不應當用「說曰」這種口氣,今言「說曰」是龍樹造論直敘造論的宗旨,所以說「說曰」。下文又雲,「雖尋經文不能通達,我憫此等欲令開悟」,也是此意,都是論主造論直敘的口氣。交言為論,直言名說。所以直說者,因為大乘教理深廣,當時無人能問,無問自說所以名「說曰」。所言「略解」者,有數意:一者對佛廣說《華嚴》、《般若》等無量百千萬偈,此論只有一卷,所以稱為略。二者對《智論》、《中觀》之廣,所以說此論名為略解。三者佛說有五乘教法,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佛乘,今於五乘中但解佛乘,所以說「略解」。四者就大乘中有空有二分,今但解於空,不釋於有,也是「略解」。五者佛說大乘有深廣二門,就廣門說,則有八萬四千法門,今但解釋甚深法性,又是「略解」。六者為末世眾生薄福鈍根不堪多聞,因此略說。

  「摩訶衍」譯為大乘,大乘就是佛乘,亦為最上乘。今論所說教理簡非余乘,只說大乘義理,所以說「略解摩訶衍義」。為什麼但解說大乘呢?因為十方三世諸佛本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者即是般若。所以《摩訶般若經·問相品》說:「般若波羅蜜為大事故起,為不可思議事故起,為不可稱事故起,為無量事故起,為無等等事故起。須菩提!云何是般若波羅蜜為大事故起?須菩提!諸佛大事者,所謂救一切眾生,不舍一切眾生。須菩提!云何是般若波羅蜜為不可思議事故起?須菩提!不可思議事者,所謂諸佛法、如來法、自然人法,一切智人法。」此四法即是《法華經》中四智——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即是佛之知見。只因眾生的根機不同,根機淺的人接受不了大乘教義,且說聲聞小乘法,為大根機的人才為說菩薩大乘法。今論欲申明三世諸佛的本懷,所以為大根機者說大法。又大乘是究竟,小乘是方便,大乘是根本,小乘是枝末,既學得根本究竟法,即便通達一切方便法門。又為已學得方便法,今欲令進學究竟大乘,所以但解釋摩訶衍文。

   乙二 略明大乘利益

  問曰:解摩訶衍者,有何義利?答曰:摩訶衍者,是十方三世諸佛甚深法藏,為大功德利根者說。末世眾生簿福鈍根,雖尋經文不能通達,我憫此等欲令開悟。又欲光闡如來無上大法,是故略解摩訶衍義。

  此論有問有答,問是提出問題,答是解答疑難。答意有二:前明利益眾生,後明弘揚佛道。就利益眾生而言,先敘佛經甚深,識別根機,度脫眾生,莫過於佛,佛為當時有大功德利根者說,後世眾生薄福鈍根,雖讀經文,不能理解,因此龍樹菩薩悲憫此等眾生,欲令通達大法,所以造論解釋經中甚深義趣,這就是為利益眾生故解釋大乘。此中「十方三世諸佛甚深法藏」者,說十方諸佛,簡異小乘教,小乘經中只說三世佛,不說十方佛,今是大乘教,所以具足說十方三世佛。「甚深法藏」是佛說的大乘深奧教法,大乘法對小乘法說,稱之為深,就大乘中有性相二門,諸法實相,體絕百非,理超四句,稱為甚深。又九道眾生不能測知,只有佛與佛才能究盡諸法實相,所以名甚深。即是真如法性,涅槃法身義,這對佛來說並非甚深,約諸眾生不能得知,所以名甚深。「藏」謂庫藏,藏一切寶物名為寶藏,般若一法攝一切法,一切法皆攝入般若中,如《般若經·往生品》說:「若有實語,能攝一切善法者,般若波羅蜜是。」因此般若名為「法藏」。又諸大乘經互通互攝,都可名為「甚深法藏」。久修前五度的人名「大功德」,久修般若的人名為「利根」。又多習前三度名「大功德」,多修後三度名為「利根」。甚深法藏是說大法,此大功德利根者是說明大人,所謂大乘,總不出人法二義,所以說「甚深法藏為大功德利根者說」。「又欲光顯如來無上大法」者,上句明利益眾生,此句辨弘揚佛道。利益眾生就是破除眾生的迷情,令悟大道,今光顯如來大法,是上報佛恩,令正法久住。又上明利益眾生是答「利」,今言光顯如來大法,是答「義」。前文問道:「解摩訶衍者有何義利?」所以今答言:有上弘佛道,下化眾生的義利「是故略解摩訶衍義。」此句結成造論的意義。

  乙三 釋「略解」義

  問曰:摩訶衍無量無邊,不可稱數,直是佛語尚不可盡,況復解釋演散其義?答曰:以是義故,我初言略解。

  先問後答,問意:佛經無量無邊,不可稱不可數,就是佛語也沒有把佛法說完,如佛經說:我已說之法如指甲上塵,未說之法如大地上土。《大般若經》六百卷,二十萬偈,百千萬言,又如《華嚴》大本,有一四天下微塵數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部經文尚不可稱數;何況所有的大乘經,而欲解釋以演散其文,這怎麼能做得到呢?答意是說:正因為這個原故,我開始就說只是「略解」。略解者,不隨所有的佛經一一廣解,只就佛經中選其甚深極要者,略以十二門解釋其義。又佛經無量,意在說明菩提大道,我今但解釋空義,是說菩提要道,此義如果明了,諸經要義自然可通,所以「我初言略解」。

  乙四 釋大乘名義

  問曰:何故名為摩訶衍?答曰:摩訶衍者,於二乘為上,故名大乘;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為大;諸佛大人,乘是乘故,故名為大;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與大利益事,故名為大;又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是諸大士之所乘故,故名為大;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又如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訶衍義無量無邊,以是因緣故名為大。

  釋成大義,就是解釋摩訶衍義。先問後答。今問為什麼名為大乘,即總問大乘的名義。答文為二:先以六義解釋大乘,後一文指經廣說,合為七義。七義者,第一對小名大,發大乘心的人,上求佛道,下度眾生,以四弘誓願為實踐,所以名大乘。「二乘」是聲聞和緣覺乘,有時合稱小乘。他們以自利為主,志願狹小,所以名小乘。發菩提心的菩薩超越二乘以上,所以說「於二乘為上,故名大乘」。第二明成就處大,修習此乘能得到無上佛果,所以說「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為大」。第三大人所乘,約極果大人釋大,是諸佛大人所乘之法,如《法華經》說「佛自住大乘」,《涅槃經》說「乘涅槃船」,前文是因乘,從果立名,今是果乘,當體為名,也是以人大故所以法大。第四作用大,作用有二:一能滅眾生大苦,謂能滅二種生死及五住煩惱的大苦;二能與大樂,謂能與無上菩提和究竟涅槃的大樂,就是能滅大苦及得利益樂事,所以名為大。五者從因地大人所乘釋大,觀音彌勒等都是補處菩薩,因位最大,也就是十方三世諸大菩薩所乘,所以名為大。此中舉四位菩薩,前二位是他方菩薩,後二位是此土菩薩,以此四位總攝一切菩薩。第六功用大,謂般若正智能於三乘究其根源,於諸法能盡其理體,累無不盡,照無不圓,所以稱「能盡一切諸法邊底」。又諸法有深廣二義,盡諸法邊是廣大義,如言,廣大無邊;盡諸法底是甚深義,如言,甚深無底。古人云:「無明無始,般若無底。」以是甚深無底,所以般若能破無始無明。第七約教釋大,《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訶衍義無量無邊,與虛空等。前六義是龍樹自釋大,最後第七引佛經釋大。會有人問:諸方等經都是大乘,此論為什麼偏引《般若》?回答是:隨宜所引,何必問其所以。也有原因,《大智度論》釋《般若經·問乘品》舉十種大經,所謂《本起經》、《斷一切眾生疑經》、《華嚴經》、《法華經》、《雲經》、《大雲經》、《法雲經》、《彌勒問經》、《六波羅蜜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如是等無量無邊阿僧祗經,此諸經中,般若波羅蜜最大故,所以偏引。又《般若經》正明諸法實相,此論也是正明諸法實相,義既相應是故偏引。

  

  乙五 結出造論的義趣

  大分深義所謂空也。若能通達是義,即通達大乘,具足六波羅蜜無所障礙,是故我今但解釋空,解釋空者,當以十二門入於空義。

  「大分深義,所謂空也。」大乘教義總說有八萬四千法門,今所釋者,只是略解其深義,「深義」是什麼?「所謂空也。」這個空就是真如法性,是宇宙萬有的真理實相,一切世間有情不能得知。所以說「深義」。又是般若正智所照的理境,實相理境既離四句絕百非,能照的般若亦無能照所照,不可思議所以名為空。也叫實智。古德云:「然檢眾經之極,以實相為宗,統群聖之心,以妙慧為王。夫萬化非無宗,而宗之者無相,虛宗非無契,而契之者無心,是以聖人以無心之妙慧,契彼無相之虛宗,內外並冥,緣觀俱寂,豈容名數於其間哉!」又大乘法門有真俗二諦,所以教有二分,今天這裡的空義,即是第一義諦。二諦相比,俗諦是名相事數,世俗人的常識也能有所知故淺,第一義諦的無相真空,是出世聖人的真實見解,凡夫不知故深,所以說「大分深義所謂空也」。又此空義,是諸大乘經共同宣說,《摩訶般若經·深奧品》須菩提問佛,何等是深奧處?佛答言:「深奧處者,空是其義。」《華嚴經》說:「觀身無生無自性,說空寂滅無所有。」《法華經》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文繁不可備引,由此可知空義甚深無量,為一切大乘經的根本教義。「若能通達是義,即通達大乘,具足六波羅蜜,無所障礙。」

  一般不學般若三論的人,一聽到佛法談空,便以為空,是什麼都沒有了,或叫作抹殺現實。這如果不是故意的歪曲,至少也是不懂得佛法說空的意義,而是以庸俗的見解妄測佛法的高深。就此文所講,即充分說明,佛法談空並不排有,也不礙有,不但不是抹殺現實,如果能夠正確理解,反更能深入地認識和建立染凈緣起的事物。諸法如果是定性不空,有是定有,無是常無,事物永無變化,這不成了死的世界!哪裡還有什麼新陳代謝,發生髮展呢!正因為事物沒有常恆不變的自性,就是沒有不變的固定性,所以事物才可以根據條件發生髮展,生滅無常,變化不居。這就是性空緣起,緣起性空。「波羅蜜」譯為「到彼岸」,猶如過河,從此岸度到彼岸,依此六波羅蜜法門修持能令行者從生死此岸到達菩提彼岸,也叫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大都是屬於有的範疇,世間事法千差萬別,修行法門說有八萬四千,要想學得周全,學得究竟,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如果能夠通達空義即通達一切,在一切法上見到它的空性,都是如幻如化而有,這樣便能積極創造條件,建立一切,無事不辦。這是多麼的善巧,多麼大的妙用!怎能認為空義是什麼都不存在,是抹殺現實呢!

  《大品般若經·善根品》說:「觀一切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入諸法實相,所謂一切法無作無起相。菩薩以是方便力故,凈佛國土,成就眾生。」此文是空有雙用,前句談空,次句說有,空有二義,相輔相成。同經《必定品》說:「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觀是十方如恆沙等國土皆空,是國土中諸佛亦性空,但假名字故。諸佛現身所假名字亦空。若十方國土及諸佛性不空者,空為有偏,以空不偏故,一切法一切法相空。是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用方便力生神通波羅蜜,起天眼、天耳、如意足、知他心、宿命智,知眾生生死。若菩薩遠離神通波羅蜜,不能得饒益眾生……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能生如是天眼,用是天眼觀一切法空,見是法空,不取相、不作業,亦為人說是法,亦不得眾生相,不得眾生名,是菩薩摩訶薩用無所得法故,起神通波羅蜜。」修空而後觀如幻有,能起各種神通無事不辦,即是空有無礙。這些經文都在說明空的積極意義,而不是像有些人所說,空是消極的,是抹殺現實的。正如《中觀論》所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是故我今但解釋空」。這是在說「但解釋空義」,空義如此甚深重要,所以我龍樹於此「但解釋空」。「解釋空者當以十二門入於空義」。此句是說明解釋的方法。什麼方法?就是以十二章論文,以十二個門類來說明空的意義。

 


推薦閱讀:

《了凡四訓》釋義(二)
經文釋義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25-28品)
《了凡四訓》釋義
滴天髓釋義
詩、詞、曲名詞術語釋義及詩詞格律作法

TAG:意義 | 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