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顆平常心去尋找幸福

導讀:

沙漠行走,一杯水是幸福的象徵;饑荒的時候,餿饅頭也是滿足。但現在我們吃上了山珍海味,我們的幸福感不斷下降,為什麼?幸福哪裡去了?我們從哪裡可以找到幸福?

 

有些人覺得缺少幸福感,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慾望太多,又不可能樣樣都能滿足,於是便產生痛苦。名是韁,利是鎖,對於名利想得越多,活得就越累。在諸多利益得失面前保持一顆平常心,才能更多地享受到幸福和快樂。

保持一顆平常心,首先是人生目標設計要適度。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較低層次的動機滿足之後,需求層次就會升高。

獲得維持生活的職業之後,他又要求生活的安全保障,有了安全保障之後,他又要求職務升遷。因此,「貪得無厭」是人生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產生的根源。古往今來,大凡成就一番事業者,大都有一個遠大的奮鬥目標。但是這個目標的設計要適度,要因人而異,講究科學。

事實上,好多人的人生目標不是定低了,就是定得過高。目標過低,是因為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而目標過高,則是對個人前途和未來設計過於理想化。在有些人那裡,總有做不完的玫瑰夢,對困難卻估計不足,對挫折缺乏心理準備。人生路漫漫,曲折何其多。現實生活告訴我們,世間許多事情並不是以人們的願望為轉移的,往往是希望與挫折並存,成功與失敗相伴。

這就需要我們在給自己設計人生目標時,把困難和矛盾想得充分些,把目標定得理性些、現實些,這樣就會少一些挫折感、痛苦感,多一些成就感、幸福感。

選擇成長進步的「參照系」也要適度。

人性的一個普遍弱點是習慣於往上比,眼睛愛盯著比自己成長進步快的,比自己發展好的,而不願意與下比,總覺得那樣比沒出息,其結果是越比越焦慮,越比越泄氣,越比越覺得沒了幸福感。經常向上比是需要的,它能給人以激勵,給人以力量,但如此一門心思比下去,就是跟自己過不去,就是在自尋煩惱。

因此,我們在向上比的同時,不妨也向下比一比,比一比在成長進步、在生活境況上不如自己的人,辯證地對待事物,自己說服自己,自己給自己減壓。西方經濟界有個理論叫「幸福遞減律」,說的就是人們對同一事物幸福的感覺,會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而降低。

譬如在沙漠中行走,口渴難耐時,有一杯水就會使你激動萬分;而當你步入綠洲時,對一杯水的幸福感就會幾近於零。朱元璋當放牛娃時,餓得昏迷不醒,一碗白菜豆腐湯令他如臨仙境;當皇帝後,他嘗遍天下廚師做的「珍珠翡翠白玉湯」,卻總覺得不是當年那種美好的滋味。經常與不如己的人比一比,和自己的過去比一比,自然會產生幸福感。

有的人總是把自己估價得很高,而對自身的弱點卻視而不見。

這樣的人,要麼是看不到自身的不足,要麼是不願否定自我,對自身的問題習以為常,見怪不怪。解決好這個問題,就要調整視角看自己,要經常進行換位思考,多站在旁觀者位置上去思考問題,跳到局外去審視、去檢討「感覺良好的自己」,從而查找出自身的不足,並注意聽取別人的批評與建議,所謂「旁觀者清」,就是因為別人給予的評價相對於自我評價,往往更公正、更客觀、更準確一些。

                     


推薦閱讀:

尋找「祁門香」的漫長旅程
尋找幸福
十倍股的尋找軌跡
如何尋找好運氣?
尋找命理真經

TAG:幸福 | 尋找 | 平常心 |